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 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

2007 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

2007 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
2007 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

2007/2008年

人类发展报告

应对气候变化:

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写小组

处长兼总编

Kevin Watkins

调研与统计

Cecilia Ugaz(副处长兼主编),Liliana Carvajal,Daniel Coppard,Ricardo Fuentes Nieva,Amie Gaye,Wei Ha,Claes Johansson,Alison Kennedy (首席统计师),Christopher Kuonqui,Isabel Medalho Pereira,Roshni Menon,Jonathan Morse 和 Papa Seck

制作与翻译

Carlotta Aiello 与 Marta Jaksona

外联与沟通

Maritza Ascencios,Jean-Yves Hamel,Pedro Manuel Moreno 和 Marisol Sanjines(外联主任)

人类发展报告处(HDRO):《人类发展报告》是众多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国家人类发展报告小组(NHDR)的成员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给予了详细的评价和建议,并将该报告与一个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研究网络结合起来。国家人类发展报告小组(NHDR)包括Sharmila Kurukulasuriya,Mary Ann Mwangi和Timothy Scott。人类发展报告处的行政小组负责办公室的运作,成员包括Oscar Bernal,Mamaye Gebrestsadi,Melissa Hernandez 和Fe Juarez-Shnahan。Sarantuya Mend负责运营。

前言

气候变化现在已经是被科学所证明的事实。温室气体的确切影响很难预测,科学预测能力上也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足以认定,巨大的风险确实存在,而且很可能是灾难性的风险,比如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地区的冰盖融化(许多国家可能将因此被海水淹没)以及墨西哥湾暖流改道(可能带来剧烈的气候变化)。

出于对后世子孙前途的审慎和关怀,我们必须马上采取行动。这也是对可能发生的惨重损失的一种安全防范。我们并不知道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或者确切时间,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采取防范措施。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损害在很长时间内是无法逆转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及时采取行动,这种损害将来会越发严重。

即使所有人享有相同的生活水准,以相同的方式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仍然必须采取行动。假设世界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公民收入水平相差无几,都遭受差不多同样的气候变化后果,到本世纪末,全球变暖仍然会给人类福祉和繁荣造成巨大损害。

然而事实上,这个世界是由全然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人们的收入不等,财富不均,气候变化对各个地区的影响也大相径庭。这是我们迅速采取行动的最迫切原因。世界上有些最贫困、抵抗力最弱的社区已经开始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世界平均气温将升高摄氏3度(与工业化之前的气温相比),某些地区的气温甚至可能升高6度。旱灾、极端天气情况、热带风暴加剧,海平面上升,我们在有生之年就会看到,这些灾害将给非洲广大地区、许多面积狭小的岛国和沿海地带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短期内,它们对世界GDP总额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世界上某些最贫困的人们来说,这些后果可能犹如世界末日。

从长期来看,人类发展受到气候变化的巨大威胁,在某些地方,气候变化已经削弱了国际社会减少极端贫

目前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者更久。在

可预见的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无法逆转的。2008年排放

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会一直停留到2108年甚至更久。因此我们现在的选

择不仅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将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与其他方面的政

策相比,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的挑战更大。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困的努力。

暴力冲突、资源匮乏、缺乏协调和政策乏力继续减缓发展的进程,在非洲情况尤其如此。不过很多国家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例如,越南已经能够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并且能够提前实现2015年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莫桑比克除了降低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以外,还大大减少了贫困人口并增加了入学人数。

这种发展进程将逐渐受到气候变化的阻碍。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反贫困与应对气候变化后果是相互联系的,两者必须相辅相成。这需要开展大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活动,因为即使立即大力减排,气候变化仍将大大影响最贫困的国家。各国需制定本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计划,但国际社会须施以援手。

为了应对挑战,响应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的迫切要求,2006年11月召开的气候会议期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起建立了伙伴关系。开发署和环境署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增强它们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以使它们能够在开发更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气候防护和燃料转化计划等领域,更全面地从清洁发展机制中受惠。

有些政府力图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投资决策考虑,通过这个伙伴关系,联合国系统能及时回应这些政府的需求。这个伙伴关系是联合国决心“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生动证明。例如,我们可以帮助各国改善现有基础设施,使人们能够应付更频繁的洪灾和严酷的极端天气情况,还可以培育更多能抵御恶劣天气的作物。

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必须着手减排并且采取其他措施,这样,已经出现的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在今后几十年内才不会进一步加重。如果减排工作不能尽早开始,最贫困国家将无法承受今后20年或者30年之内适应气候变化的费用。

对全世界而言(包括最富裕国家在内),稳定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限制气候变化是一项值得投入的安全保障战略,也是全面反贫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部分。鉴于这一双重目的,世界各地领导人应优先考虑气候政策。

但是确立了限制未来气候变化和帮助最脆弱者适应不可避免局面的需要之后,我们还需继续进一步明确那些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政策的性质。

有几件事情要首先说明。首先,考虑到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进行重大变革,制定目标远大的新政策。

其次,短期成本不菲。我们必须在限制气候变化方面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投资将产生巨大的净收益,但是就像每一笔投资那样,在开始阶段,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负担成本。民主治理也会面临挑战:为了收获长期利益,政治制度必须为初期的成本买单。各国领导人应具有远见卓识,不能只追求个人政绩。

我们并不过于悲观。很久以前,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现在。在解决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民主国家抵制了求助于印钞机的短期诱惑,构想出了一些能够使通货膨胀大幅度降低的制度,例如更加独立自主的中央银行和政策预先承诺。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也须如此:社会必须预先承诺并且舍弃短期利益,以换取长期的福祉。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我们还希望指出,虽然向无污染能源和生活方式过渡需付出短期成本,但因此带来的不只是稳定气温,还可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些效益很有可能通过凯恩斯和熊彼特构思的机制得以实现,这种机制通过大规模投资来刺激总需求,或者通过创造性毁灭在众多部门引起创新和生产力飞越。这些效果还不能从数量上预测,不过把它们纳入考虑范畴才能全面衡量气候政策的利弊。

制定良好的政策须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官僚机构。虽然政府领导将在改善气候变化这个具有巨大外差因素的问题上起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和价格机制必须发挥作用,以便使私营部门的决策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投资和生产决策的效率。

对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定价,必须反映出它们的真实社会成本。这应当成为减排政策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已经花费数十年时间——决不仅仅是在外贸领域——消除许多领域的数量限制。现在还不是由于气候变化而重新采取大量配额和官僚系统管理制度的时候。排放量目标和能源效率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价格机制能使我们更容易地实现目标。这就需要经济学家、气候科学研究人员和环境保

护人士之间进行对话,这种对话要比我们迄今所看到的对话更加深入。我们希望这份《人类发展报告》会促成这样的对话。

最艰难的政策挑战是制定分配方面的政策。虽然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灾难性风险,但是成本和效益的短期和中期分配还远远没有统一。由于那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气候变化的国家——富裕国家——并不会在短期遭受最严重的影响,这就使分配方面的任务犹为艰巨。那些过去没有,现在仍然不会显著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最贫困国家却最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多中等收入国家的排放总量方面日益上升逐渐成为重要的排放者。但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量并不像富裕国家积累的那样多,在人均排放量方面它们仍然属于低排放国。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在道义和政治上都可以接受的道路,这条道路使我们能够开始——并继续前进,尽管在长期分摊负担和收益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分配分歧不能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因为我们无法等到完全确定气候变化可能采取的确切发展轨迹之后才开始行动。在此我们也希望这份《人类发展报告》将为有关辩论创造条件,使减排工作能够开始。

凯末尔·德尔维什(Kemal Dervi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署)署长

本报告所作的分析和提供的建议不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其执行局或其成员国的观点。本报告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独立发表,是杰出的顾问小组和人类发展报告小组共同努力的结晶。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处处长Kevin Watkins领导了本报告的编写工作。

阿希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执行主任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

概述 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

第一章 21世纪的气候变化

1.1 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

1.2 气候科学与未来展望

1.3 从全球到地区——在不平等的世界中测量碳足迹

1.4 避免气候变化——可持续排放路径

1.5 维持现状——通向气候不可持续的未来

1.6 为什么要采取行动避免气候变化?

结论

第二章 气候灾害侵袭:不公平世界中的风险与脆弱性

2.1 气候灾害侵袭与低人类发展水平陷阱

2.2 向前展望——旧问题与新的气候变化风险

结论

第三章 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减排策略

3.1 设定减轻目标

3.2 对碳排放明码标价——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3.3 管制和政府行动的关键作用

3.4 国际合作的关键作用

结论

第四章 适应不可避免之事——国家计划和国际合作

4.1 国家挑战

4.2 适应气候变化上的国际合作

结论

人类发展指标

指标表

读者指南与表注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人类进步既不是自动发生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面对着这样的事实:明天就是今天。当今形势异常紧迫。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着这样一个悲剧:这就是太迟了……我们可能绝望地呼唤时间停下她的脚步,可是对每一次恳求,时间都置若罔闻,并且继续急速前进。在众多文明的森森白骨和杂乱遗迹上面书写着这样令人悲哀的文字:太迟了。”

小马丁·路德·金,《我们向何处去:混乱还是大同》

这段讲演是马丁·路德·金在四十年前一次关于社会公正的布道中发表的,至今仍然引起强烈的共鸣。21世纪肇始之际,我们也遭遇了一场将今天与明天连接在一起的危机,这场危机同样具有“严重紧迫性”。这场危机就是气候变化。尽管这种危机可以预防,但机遇稍纵即逝。当今世界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来改变发展方向。没有什么问题比它更应当得到迫切关注——或者应当立即采取行动。

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明确的人类发展问题。所有发展最终都关乎人类潜能的拓展和自由度的扩大。发展培养了人类的能力,正因如此,人们才能做出选择,过上他们所珍视的生活。气候变化将损害人类的自由、限制人们的选择,人类进步使未来比过去更美好这一启蒙运动准则也因此遭受质疑。

警钟已然敲响。如今,我们在有生之年就会看到人类发展将开始出现怎样的重大逆转。纵观各个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数以百万计最贫困者已不得不应付气候变化的冲击。全世界的媒体并没有对这些影响给予充分关注,没有将它们视为预示灾难的事件。在金融市场中,在测算当今世界GDP时,这些事件也没有引起注意。频频发生的旱灾、更加猛烈的风暴、洪水和环境压力,将阻碍贫困者们改善自己和子女的生活。

气候变化将悄然损害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努力。七年前,世界各地的政界领导人聚集在一起制定加快人类发展进程的目标。千年发展目标为2015年确定了一个新的远大目标。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仍有很多国家尚未行动。气候变化将阻碍人们改变这种局面。放眼未来,气候变化将不仅使数代人在减少极端贫困

概述

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方面,而且在健康、营养、教育及其他领域取得的成绩停滞不前,而且还将导致倒退。

当今世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将对全人类大部分成员的发展前景产生直接影响。一旦失败,世界上40%的最贫困者——大约26亿人——将前途渺茫,并将加剧国家之前的不平等,损害建设更加兼容并包的全球化模式的努力,加深“富者”与“贫者”之间的鸿沟。

今天首当其冲遭受影响气候变化的是贫困者;明天全人类都将面临全球变暖的危险。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层中的快速积聚将从根本上改变对于未来各代人的气候预测。我们正在向这个“临界点”徐徐移动。气候变化引起的不可预知事件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巨大冰盖加速崩解就是个例子,这些灾难将改变人类的居住模式,损害国民经济的活力。我们这一代人也许看不到气候变化的诸多后果。可是我们的子女和他们的子孙除了忍受这些后果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有些人评论说未来如何发展结果尚不可知,并以此为由指出对于气候变化不可轻举妄动。他们的出发点是有缺陷的。很多未知因素的确存在:气候科学解决的是概率和风险,而不是确定不移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重视子女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那么即使发生灾难性事件的风险很小,也要采取以保险为基础的预防性措施。不确定性有利有弊:风险可能比我们目前所理解的大得多。

气候变化将世界上贫困者的命运与尚未出生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提出了关乎各国、各代人的社会正义、公平和人权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着手探讨这些意义深远的问题。我们的出发点是抗御气候变化的战役能够——而且必须——取胜。这个世界既不缺乏开展行动的财力也不缺乏技术能力。倘若我们不能防止气候变化,必是因为我们缺乏进行合作的政治意愿。

这样的结果不仅表明政治想象力匮乏和领导无能,也表明空前的道德沦丧。由于政治领导失策,20世纪爆发了两场世界战争,数百万人为不必要的灾难付出了惨重代价。21世纪及以后,危险的天气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灾难。未来的人们将对我们这一代人做出无情的判决,因为我们虽然看到了气候变化的证据,明白气候变化的后果,却不自省,使世界上数千万最脆弱的人们陷入贫困不能自拔,使我们的子孙后代面临生态灾难。

气候变化提醒了我们——我们分享着同一个星球——地球,世界各民族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生态上的相互依存

气候变化不同于人类所面对的其他问题——它促使我们在诸多层面进行不同思考。首先,它促使我们思考,生活在一个生态上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态上的相互依存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当今所生活的世界分为多个层次。财富和机会方面的鸿沟将人们分隔开来。在很多地区,相互敌对的民族主义就是冲突的根源。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将宗教、文化和种族身份视为区别于他人的根源。面对以上所有分歧,气候变化提醒我们共享同一个星球——地球。所有的国家和人民享有同一个大气层。我们只有这一个大气层。

全球变暖正是我们使地球大气层不堪重负的证据。地球大气层中吸收热量的温室气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目前二氧化碳当量(CO

2

e)的浓度已经达到百万分之三百八十(ppm),超过以往65万年的自然范围。在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摄氏

气候变化提醒了我们—我们分享着同一个星球—地球,世界各民族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5度以上(图1)。

将这个数字放在具体环境中考察,它相当于冰河时代——在那个时代,欧洲和北美洲的很多地区覆盖着厚度超过1公里的冰层——以来的温度变化。危险性气候变化的阈限是升高摄氏2度左右。超过这一阈限,将引发人类发展的倒退,向不可逆转的生态损害发展之势将难以避免。

数字和测算手段背后是一个简单却不容辩驳的事实。我们将生态上的相互依存管理得一塌胡涂。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积欠下一笔无法承受的生态债务,而这笔债务将由未来各代人承受。我们正在支取我们的子女将要继承的环境资本存量。危险性气候变化表明要对不可承受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作出调整。

不只是未来的人们要承受他人之过,贫困的人们将首当其冲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大危害。积聚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由富裕国家和它们的国民造成的。但是,贫困国家及其人民却要为气候变化付出最昂贵的代价。

人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脆弱性是成反比的。富裕国家的公开争论越来越关注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威胁。这种威胁诚然存在,但它并不能掩盖根本问题。

圣雄甘地曾经思考倘若印度遵循英国的工业化模式,将需要多少颗星球。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在这份报告中估计,假若全世界的人按照一些发达国家的速度产生温室气体,那么我们需要九颗地球(表1)。

虽然世界上的贫困者在地球上留下的碳足迹很浅,但他们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目前富裕国家对付气候变化意味着调整空调温度、适应时间更长、温度更高的夏季,以及适应季节变迁。像伦敦和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可能在海平面升高时遇到洪水危险,不过它们的居民受到精心设计的防洪系统的保护。与之相比,当全球变暖改变非洲之角的天气模式时,这意味着庄稼歉收,人们挨饿,或者妇女和女童要花费更多时间取水。而且,无论富裕国家的城市未来遇到什么风险,恒河、湄公河和尼罗河这些大河三角洲的农村和发展中国家杂乱无章地蔓延的城市贫民窟,将难以抗拒气候变化造成的风暴和洪水。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险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影响越来越难以抵挡。这固然是自然进程的产物,但也是由人类的行为和选择造成的。也是生态上相互依存的

我们将生态上的相互依存

搞得一塌糊涂。我们积欠

下的无法承受的生态债务,将由我们的后代承担。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10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另一个方面,但也常常被人们遗忘。当美

国城市的市民打开空调或者欧洲人驾驶车辆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产生了多种后果。这些后果将他们与孟加拉国的农村社区、埃塞俄比亚的农夫和海地的贫民窟居民联系起来,他们因此需要承担道德义务,包括思考——并且改变——对其他人或者未来各代人造成损害的能源政策的义务。

采取行动的迫切性

假如当今世界现在就采取行动,将21世纪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超过工业化之前水平摄氏2度的阈限以内还是有可能的——仅仅是有可能。要实现这个目标,未来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空前的国际合作。然而气候变化是一种威胁,伴随这种威胁而来的还有机遇。首要的一点是,气候变化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机会,当今世界可以借此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阻止进步的危机。

启发《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者们的价值观念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参考点。这份文件是针对引发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世界大战的政治无能的回应。它为“人类大家庭的全体成员”确立了一套——民事的、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格和权利。启发《世界人权宣言》的价值观念被视为人类事务的行为准则,这套行为准则将防止“触犯人类良知的野蛮行径对人权的无视和蔑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者们回顾了已经发生的人类悲剧——第二次世界大战。气候变化却不是这样。它是一场正在酝酿的人类悲剧。放任这场悲剧发展,是一次“触犯人类的良知”的政治失误。它预示对于世界上贫困者和未来各代人人权的彻底侵犯和普遍价值观念的倒退。从另一方面看,防止危险性气候变化也带来了制定多边解决国际社会面对的更广泛问题的希望。气候变化使我们面临科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各种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战略,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在更广范围内引起的问题。今天,政治领导人和世界人民必须要在普遍人类价值和系统、大规模的破坏人权之间做出抉择。

要避免气候变化危险,首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惯性和气候变化长期得不到缓解所带来的后果。二氧化碳(CO 2)和其他温室气体一旦被排放,就会在大气层中驻留很长时间,且目前尚无迅速削减温室气体存量的措施。22世纪之初的人们将忍受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后果,就像我们正在忍受自工业革命时起就开始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后果那样。时间间隔是气候变化惰性的一个重要后果。即使采取严格的减排措施,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它们也不会对平均气温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气温将在2050年达到峰值。换句话说,

当今世界大

人均二氧化

碳排放量

全球二氧化碳当量 b

所需的大气相当于地球现有的倍数c

(吨 CO 2)(十亿吨CO 2)

2004

2004

a.按可持续碳预算计算。

b.指在世界各国人均排放量同参照国家相同情况下的全球排放量。

c.按每年145 亿吨二氧化碳的可持续排放路径计算。

d.当前全球碳足迹。

资料来源:人类发展报告处( HDRO)按指标表24计算。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11

体上——尤其是当今世界的贫困者——将不得不忍受我们已经为他们设计好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累积性影响广泛。也许最重要就是碳周期与政治周期并不一致。避免气候变化需要在未来的数十年内,而不只是数年内将排放量维持在可持续的范围内,所以目前一代政治领导人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是,他们具有为未来的各代人开启机遇之窗,或者关闭这扇窗的权力。

紧迫性是气候变化挑战的第二个特点——也是惰性的必然结果。在国际关系的诸多其他领域,无所作为或者推迟达成协议的代价都是有限的。国际贸易就是一个例子。在这个领域,谈判可以中

断也可以恢复,不会对基础性制度造成

长期损害——就像多哈回合的不愉快历史所见证的那样。谈到气候变化,达成减排协议每推迟一年,温室气体存量就会增加,未来气温也会因此升高。多哈回合开始以来的7年里,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已经增加了大约百万分之十二——到22世纪的贸易回合开始,这些温室气体存量将依然存在。

历史上没有明显的类似情况可以与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相比。冷战期间,大量核弹头瞄准各个城市,对人类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可是,“无所作为”却是遏制风险的一种策略。人们普遍承认确保相互毁灭这个现实虽然违背常理,却使稳定局面可以预见。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无所作为,必然导致温室气体进一

步增加,相互确保毁灭人类发展潜力。

气候变化挑战的第三个方面是它的全球性规模。地球大气层并不区分温室气体来源于哪个国家。来自中国的一公吨温室气体与来自美国的一公吨温室气体具有同样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排放量就是另外一个国家的气候变化问题。由此可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国家单枪匹马都无法赢得抗击气候变化的胜利。集体行动不是选择,而是必须。据说177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签字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我必须携手走向康庄大道,要不这样,毫无疑问,你我都会分别踏上穷途末路。”在我们这个苦乐不均的世界里,如果不能制定集体解决方案,有些人——特别是贫困者——也许比其他人更早地踏上穷途末路。不过,这场威胁所有人和所有国家的危机最终是可以被制止的。我们也须在团结一致、共同解决问题和单打独斗、最终灭亡之间做出抉择。

时不我待——2012年和2012年以后

面对像气候变化这样令人心惊的问题,逆来顺受的悲观心态看上去或许是合乎情理的反应。但是,逆来顺受的悲观心态是世界上的贫困者和未来几代人无法承受的一种奢侈品——一定还有别的选择办法。

保持乐观心态不是没有理由的。五年前,人类还忙于辩论气候变化是否发生,气候变化是否是人类造成的,那时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的人还很多。如今,这场辩论已经结束,对于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少。气候变化国际专家组的第四次评议工作取得了压倒性的一致意见,即气候变化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人类造成的。几乎所有的政府都赞同这种一致意见。在斯特恩的《气候变化经济学》之后,大多数政府认为解决气候变化所需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与无所作为的代价相比更容易承受。

政治动力也正在增强。很多政府正在制定大胆的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由八个工业化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G8)现在已经坚持将减轻气候变化列入议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话也正在加强。

所有这一切都是积极的消息。实际成果却不是这么显著。虽然各国政府可能认识到了全球变暖这一现实,政治行动却远不能满足气候变化的最低需求。科学证据与政治反应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有些发达国家尚待制定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还有些国家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却没有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能源政策改革落到实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于避免危险性气候变化的途径——跨越政治周期与碳周期之间差异的途径,这个世界缺少描绘这种途径的明确、可靠和长期的多边框架。

《京都议定书》的目前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国际社会有机会将这个框架付诸实际。抓住这个机遇需要领导能力,错失这个机遇将使世界在危险性气候变化的道路上愈陷愈深。

发达国家必须以身作则。它们要对气候变化问题承担历史责任,而且它们有财力、有技术尽早大力减少排放量。通过税收或者限额交易制度为碳定价就是出发点。但是市场定价本身并不够。制定管理体制和公私伙伴关系实现向低碳过渡也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京都框架的基础之一,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当无所作为。任何多边协议的可靠性将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排放国的参与情况。但是,平等以及人类发

任何一个国家,只靠单打独斗是无法战胜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12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展必然需要扩大能源获得途径的基本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可以灵活地按照与能力相符的速度向低碳增长道路过渡。

国际合作在很多层面起到关键作用。假如2012年之后的京都框架吸收了资金调拨和技术转让的机制,全球减排努力将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这些机制能够帮助迅速支付避免危险性气候变化所需要的低碳技术费用。通过合作支持对雨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也将增强减排效果。

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地位也应确定。长期以来,适应气候变化并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是国际减贫议程的核心。缓解气候变化势在必行,因为这关乎未来有害气候变化的前景。然而,富裕国家的公民能够在气候防护工事的庇护下安然躲过各种灾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不对世界上的贫困人民利用资源施以援手。出于对社会公正的要求和对人权的尊重,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

我们的遗产

2012年之后的京都框架将对避免气候变化——以及应对现在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这个框架的谈判将由谈判调节能力差别极大的政府完成。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将表达它们的意愿。各国政府开始就2012年之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声音有限但对社会正义和尊重人权提出强烈要求的当事方:世界上的贫困者和未来的各代人。

每天都面对极端贫困和严酷饥荒,忙于改善生活的人们最有权呼吁人类团结。他们当然有权得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政治领导人聚集在国际峰会上,制定华而不实的发展目标,然后对于气候变化无所作为,因此损害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当我们的子女和他们的子女的未来——甚至可能是生存问题——悬而未

决的时候,他们有权要求我们承担高标

准的责任。他们应得的,不是政治领导人

看到人类面对最大挑战却裹足不前。坦

率的说,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中,人们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危险的临

近,并且互相推诿,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后

果,是世界上的贫困人民和我们的后代

所无法承受的。另外,世界发达国家领导

人言行不一,对气候变化威胁的说辞和

本国的能源政策严重不符,这种行为所

带来的后果也是穷人和未来的人们所不

能承受的。

二十年前,巴西环境保护人士智

高·孟德斯在保卫亚马逊雨林免遭毁坏

时不幸遇难。在逝世之前,他谈及将他在

当地的斗争与全球争取社会正义运动联

系起来的纽带:“起初我认为自己是为拯

救橡胶树而战,后来我认为自己是为拯

救亚马逊雨林而战。现在我认识到自己

是在为人类而战。”

抗击危险的气候变化是为全人类而

战的一部分。要赢得这场战役,必须在很

多层面——在消费方面、在生产能源和

为能源定价方面、在国际合作方面——

进行影响深远的变化。然而,要赢得这场

战役,最重要的是必须改变对生态相互

依存的看法,对世界上的贫困者享有社

会正义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各代人的人

权和法定权利的看法。

21世纪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变暖已经开始。工业化时代开

始以来,世界气温已经上升了摄氏0.7度

左右——而且世界气温升高的速度还

在加快。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气温升

高与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

关。

在“危险性”气候变化与“安全

的”气候变化之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中,人们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

危险的临近,并且互相推诿,

这一现象导致后果是世界贫

困人民和我们的后代所承受

不起的。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1

界限。世界上的很多最贫困者和最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被迫适应危险性气候变化。但是,超过摄氏2度的阈限,人类发展遭受大规模挫折和生态灾难不可逆转的风险将急剧增加。

若对目前的发展路线不做改变,世界气温上升将大大超过摄氏2度的阈限。要想将气温上升摄氏2度的可能性限制在50%以内,需要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分之四百五十(ppm)。如果浓度达到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分之五百五十(ppm),超过该阈限的概率将达到80%。在个人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冒这样的风险。然而作为一个全球社会,我们使地球这颗行星承担了太大的风险。21世纪的情况是,潜在的稳定点超过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分之七百五十(ppm),气温变化幅度可能超过摄氏5度。

气温的预测情况并没有反映出对人类发展的潜在影响。在预测规模上的平均气温变化更有可能引起人类发展的大规模逆转。近期关于南极地区和格陵兰岛冰盖加速崩解、海洋酸化、雨林系统缩减和北极地区永久冻土融化的证据,都——单独地或者互相联系地——具有发展到“临界点”的可能性。

在增加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存量方面,各国的排放量差别非常大。富裕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但是排放量却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发展正在导致排放总量的逐渐接近。但是,人均碳足迹的接近是很有限的。美国的碳足迹是中国的5倍,印度的15倍以上。埃塞俄比亚人均碳足迹平均值是二氧化碳0.1公吨,与之相比,加拿大人均碳足迹是20公吨(图2和地图1)。

要想使排放趋势避免造成危险性气候变化,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通过模拟气候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些模型界定了21世纪的碳预算。

假若其他所有条件都相同,与能源有关的排放量全球碳预算将达到每年大约145亿吨二氧化碳等价物。目前的排放量是这一水平的二倍,呈现上升趋势。结果是:整个21世纪的碳预算截至2032年即将告罄(图3)。实际上,我们正在积欠无法承受的生态债务,这些债务将使未来的各代人遭受危险性气候变化。

碳预算分析从新的角度阐明了人们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份额的忧虑。虽然规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份额,但是它不应当转移人们对于富裕国家基础责任的关注。假如发展中国家公民与德国或者联合王国的普通人具有相同碳足迹,目前全球排放量将达到我们确定的可持续排放途径的六倍;如果发展中国家人均碳足迹提高到美国或者加拿大的水平,目前全球排放量将提高到九倍。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深入调整。假如世界是一个国家,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一半,并且在21世纪末之前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图4)。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国家。通过可行的假设,我们估计避免危险性气候变化需要富裕国家减排至少80%,在2020年之前将排放量削减30%。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将在2020年达到顶峰,在2050年之前削减20%。

我们的稳定排放目标很严格但却是可以承受的。从现在起至2030年,年平均成本将达到GDP的1.6%。这不是无关紧要的投资。但是它还不到全球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二。如果发生灾难性结果,束手无策的成本更加高昂。斯特恩《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中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到21世纪末该成本将达到世界GDP的5%至20%。

1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审视排放趋势突出了未来挑战的规模(见附表)。1990年是《京都议定书》约定的减排参考年,自此以来,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急剧上升。然而并非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假若这些目标获得批准,发达国家的平均排放量将减少大约5%。但大多数批准上述目标的发达国家尚未履行它们的承诺,那些履行承诺的国家中,排放量的降低也并非得益于本国缓解气候变化的政策。《京都议定书》也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设定任何数量限制。如果在接下来的15年中排放量遵循过去15年的线性趋势,那么危险性气候变化将不可避免。

能源使用的预测准确地指明了这个方向,情况甚至更糟。目前的投资模式是设立碳密集型能源基础设施,煤炭起着主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的趋势和现行政策,2030年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增加一半以上。2004年到2030年,为满足能源需求预计投入20万亿美元,此举可能使这个世界在不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能自拔。但新的投资也可能有助于使经济发展减少对于碳的依赖。

气候灾害侵袭:一个苦乐不均世界上的风险与脆弱性

气候灾害已经在贫困者的生活之中凸现。诸如旱灾、洪水和风暴等事件经常光顾那些受灾者:它们威胁人们的生命,使人们感觉毫无保障。气候灾害也损害人类长期发展的机遇,削弱生产力,降低人类能力。没有哪一种气候灾害可以归责于气候变化。可是,气候变化正在使贫困者面临的风险和脆弱性更加严重。它将使早就不堪重负的反应机制承受更多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1

16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压力,使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各地区对气候灾害侵袭的抵御能力不尽相同。卡特里那飓风非常明确地提醒人们,即使是在最富裕的国家,人们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是多么软弱无力—当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制度上的不公正共同作用时,这一点显得尤为明显。纵观发达世界,公众愈来愈担心可能遭受极端气候风险。每一次洪水、风暴和高温灾害的爆发都会加深人们的担忧。然而气候灾难却高度集中在贫困国家。从2000年到2004年,每年有大约2.62亿人遭受气候灾难影响,发展中世界占受灾人口的98%以上。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国家中,人们遭受气候灾难影响的可能性是1:1500。发展中国家的可比数字是1:19——风险是发达国家的79倍。高度贫困和低水平人类发展限制了贫困家庭控制气候风险的能力。由于获

得正式保险的渠道有限,加上收入低、资产微薄,贫困家庭不得不在极其窘迫的情况下处理与气候有关的异常事件。对付气候风险的手段可能加重匮乏局面。在容易遭受旱灾的地区,生产者通常放弃作物的收成以便尽可能降低风险,而这些作物原本可以增加收入。气候灾难降临时,贫困者往往被迫出售生产资料,保障消费。如果这还不够,贫困家庭会采用其他方式度过难关:例如,压缩口粮、减少在保健方面的开销、让子女辍学。这些都是铤而走险的措施,这些措施可能造成终生的困窘局面,使脆弱的家庭陷入发展落后的陷阱。

为这份报告开展的研究工作揭示出这些陷阱可能是多么厉害。借助微观层面的家庭数据,我们考察了气候异常对于贫困者的生活的长期影响。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是世界上最容易遭受旱灾的两个国家。在这两个国家里,5岁或者5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是在旱灾期间出生的,他们营养不良的几率将分别增高36%和50%。在埃塞俄比亚,气候变化意味着2005年新增大约200万名营养不良的儿童。在尼日尔,旱灾年份出生的2岁或者2岁以下的儿童中,身高低于同龄人的可能性增加了72%。20世纪70年代的某次洪灾期间出生的印度妇女上小学的可能性降低19%。

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气候灾害侵袭对人类发展长期持续的损害。媒体对与气候有关灾难的报道通常在影响人们形成意见——以及在发现随气候灾害侵袭而来的人类苦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媒体的报道也促使人们认为气候灾难都是“今天来明天去”的事情,从而转移了人们对旱灾和洪灾长期持续后果的关注。

气候变化不会宣告它本身是贫困者生活中的灾难性事件。直接关注任何气

21世纪碳预算提早到期

图32000

2032

2042

2100

累积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十亿吨CO 2)

资料来源: Meinshausen 2007。

1

2

3

456

7

1,456

2,0001,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1 IPCC设想A1Fl

2 IPCC设想A2

3 IPCC设想A1B

4 IPCC设想B2

5 IPCC设想A1T

6 IPCC设想B1

7 可持续排放路径

避免有害气候变化的碳预算

注:IPCC设想描述了未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及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可能模式。A1设想认为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依赖于化石燃料(A1F1 ),非化石能源(A1T)或两者相结合(A1B).A2设想认为经济增长越慢,则全球化趋势越慢,人口增长速度也会越慢。 B1和B2 设想认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进技术(B1)和更多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B2)进行减排。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1

候变化引起的具体事件仍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气候变化将加剧贫困家庭和脆弱家庭遭遇气候灾害侵袭的可能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灾害侵袭可能持续不断地损害人类的能力(见图5)。我们明确了气候变化能够阻止人类发展,然后使人类发展出现逆转的五个重要的传播机制:

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气候变化会

影响脆弱地区的降雨量、气温和农业用水供给。例如,到2060年,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遭受旱灾的地区可

能增加6,000万到9,000万公顷,干旱土地遭受的损失可达260亿美元(按照2003年的价格测算),超过了2005年对该地区的双边援助。在其他发展中地区——包括拉丁美洲和南亚——农业生产也会遭受损失,从而损害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到2080年新增营养不良人口可能达到6亿(图6)。

用水紧张和用水安全。改变的径流模式和冰川融化将加剧生态压力,在这一过程中灌溉和人类居住所

0%

1990–50%

+50%

+100%

–100%

2050

2040

2060

2030

2020

2010

2000

1990

?

? 2::1 ? ??

= 3? ? 61& 611qqn 561qqn

13

5

6

42JQDD!

2!JQDD B2Gm 3!JQDD B34!JQDD B2C 5!JQDD C36!JQDD B2U 7!JQDD C2

ǖ!Nfjotibvtfo!3118?

ǖJQDD ? ? ? ?!B2 ?B2G2!?? ?B2U? ?B2C??B3 ? ? ?!C2 C3! ? ?C2? ?C3? ?

5 3161 ??? ?

1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需要的水流将受到损害(图7)。到2080年,在水源匮乏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口可能增加18亿。中亚、中国华北地区和南亚北部地区将面临冰川消退带来的严重后果。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消退速度达到每年10至15米。亚洲的七个主要河流水系的径流量将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但是随后将出现径流量下降。由于热带冰川崩解,安第斯山地区业面临着迫近的用水安全威胁。在用水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例如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可能在用水供给方面遭受惨重损失。

海平面升高和遭受气候灾难的可能

性。海平面可能随着冰盖加速崩解而迅速升高。全球气温升高摄氏3度至4度,可能导致3.3亿人由于洪灾而永久地或者暂时地逃离家园。孟加拉国可能有7 000多万人受灾,下埃及可能有600万人受灾,越南可能有2,200万人受灾。面积狭小的太平

洋岛国和加勒比海岛国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变暖的海洋还会催生更加猛烈的热带风暴。由于目前有超过3.44亿人遭受热带气旋威胁,因此更猛烈的风暴可能对许多国家造成毁灭性后果。有10亿人居住在不稳固的山坡或者容易遭受洪水袭击河岸上的贫民窟内,他们面临着紧迫的危险。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正

改变着生态系统。世界上大约一半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已经由于海水变暖而遭到“漂白”。不断增加的海洋酸度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长期威胁。以冰雪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也已经遭受到破坏性极大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北冰洋地区这种影响尤其明显。尽管动植物物种会适应,可是对很多物种来说,气候变化的速度太快了:气候系统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物种能够适应的速度。温度上升摄氏3度,20%到30%的陆地物种可能濒临灭绝。

?

7

? ? ǖ!Dmjof!3118

–20–1001020

?

?32 91 3111 ? ??

人类健康。富裕国家已经在筹备 对付未来气候灾害侵袭——例如

2003年席卷欧洲的热浪和更加极端

的夏季和冬季状况——的公共卫生

体系。但是,由于极端贫困以及公共

卫生系统反应能力有限,发展中国

家人民的健康将遭受最强烈影响。

主要致人死亡疾病的危害性可能扩

大。例如,感染疟疾的人口可能新增

2.2亿至4亿——这种疾病每年夺去

约100万人的生命。登革热已经证明

气温升高的危害,以前就是如此,尤

其是在拉丁美洲和东亚部分地区。

气候变化可能进一步扩大疾病的传

播范围。

上述五个推动因素不会单独发生作用,它们将同促进人类发展的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生态进程共同作用。从气候变化到人类发展传播机制的准确结合,必然因地而异。未知的领域还相当大。可以肯定的是,危险性气候变化将跨越国家界限,给人类发展带来全局危害。与经济震荡相比,人类发展遭受的很多冲击——例如,丧失健康和教育机会、生产潜力下降、重要生态系统灭失——可能被证明是不可逆转的。

避免危险性气候变化:减排战略

避免危险性气候变化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威胁,这需要空前的国际合作和集体努力。尽管关于2012年之后《京都议定书》承诺期排放限额的谈判能够—而且必须——建立全球碳预算,但只有当全球排放可持续之路落实成为具体的国家战略和国家碳预算,它才具有真正意义。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我们改变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要求我们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的范围内生活。

制定与全球减排目标相联系的可靠预算是过渡到可持续排放途径的出发点。碳预算通过一系列滚动计划将目前与未来联系起来,这些目标可以为制定碳预算提供依据。但是,可靠的目标必须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持。迄今在这方面的记录并不令人振奋。大部分发达国家还没有实现《京都议定书》之下的减排目标:加拿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有的国家设定的目标超出了《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范围,联合王国和欧盟就属于这一类。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它们可能都远远不能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1

实现这些目标,除非它们立刻以缓解气候变化为中心,进行能源政策改革(表2)。

两个主要的经合发展组织国家不受《京都议定书》目标约束。澳大利亚已经选择采取内容广泛的自愿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美国没有制定减排的联邦目标,但制定了一个测算效能的减轻“碳强度”目标。问题是,效能收益未能防止排放量的大规模增加。在没有制定联邦目标的情况下,美国的几个州制定了它们自己的减排目标。加利福尼亚州的《2006年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法》就是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经过改革的能源政策协调起来的大胆探索。

制定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是重要的第一步。将目标转化成政策的政治难度更大。我们应首先制定碳排放量的价格。改变激励机制是加快向低碳发展过渡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最适宜的情况下,碳的价格将实现全球统一。由于当今世界缺乏必要的管理系统,全球统一碳价格在政治上是不现实的。更现实的选择是让富裕国家为碳确立定价安排。随着这些安排的完善,发展中国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条件允许时融入定价安排。

确定碳的价格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对碳征税并不意味着总体税负增加,这一点意义重大。税收收入可以采用具有中立色彩的财政手段,用于扶持范围更广的环境税改革——例如,削减针对劳动力和投资的税收。边际税收水平可能需要根据温室气体排放动向进行调整。有一种大致符合我们可承受排放途径的措施,是在2012年对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至20美元的税收,对每吨二氧化碳征缴的税收每年增加5至10美元,直至达到每吨二氧化碳60至100美元。这种方式能为投资者和市场提供清晰、可预测的框架,便于进行未来投资规划,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低碳转型。

第二条途径是限额–交易。在限额–交易体制之下,政府制定总体排放限额,发布可交易额度,授予企业按照规定数量排放的权利。那些能够以比较低廉的成本减少排放量的企业可以出售排放额度。限额–交易的一个潜在的害处就是能源价格不稳定,益处是环境稳定性,因为限额本身就是一个应用于排放的最高额度。鉴于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大幅度削减已经迫在眉睫,设计合理的限额-交易方案将在缓解气候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ETS)是世界上最大的限额—交易项目。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严重的问题需要解决。排放限额过高,这主要是由于欧盟成员国未能抵制强大既得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某些部门——特别是能源部门——损害公共利益,大发横财。仅有ETS许可证的一小部分——不到第二阶段的10%——能被拍卖。各国政府因此丧失了税收改革的收入,并且开启了政治操纵之门,造成了低能效局面。将ETS配额的分配降低到欧盟到2020年削减20%至30%排放量的承诺,有助于协调碳市场与减排目标。

碳市场是向低碳经济过渡的必要条件。碳市场不是充分条件。各国政府在制定管理标准和扶持低碳研究、开发和调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并不缺乏积极的事例。通过监管制定的激励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可再生能源供给。在德国,“注入”关税已经增加了国家电网中可再生能源供应商的份额。美国已经成功地利用税收激励措施鼓励发展富有活力的风力发电产业。但是,虽然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令人鼓舞,但是总体速度仍然大大落后于可能实现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缓和气候变

虽然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令人鼓舞,但是总体速度仍大大落后于可能实现的水平。

20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家庭财富报告_共10篇 .doc

★中国家庭财富报告_共10篇 范文一: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新华社北京4月28日专电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8日发布。该报告基于覆盖全国25个省,268个县共12000户家庭的入户访问调查数据,涉及中国家庭财富的规模与结构、城乡与区域差异、金融资产和住房、家庭投融资决策、养老计划等方面,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财富的基本状况。 2015年,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44197元,其中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208317元和64780元。城镇家庭的人均财富是农村家庭人均财富的3.22倍。除了城乡差异以外,家庭财富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家庭人均财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为了从财富的角度理解家庭财富的形成以及分配状况,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对家庭财富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房产净值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61%;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7.62%和57.60%。金融资产在全国、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分别占到了16.49%、15.96%和18.61%。动产与耐用消费品也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家庭人均财富中的比重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 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分析了城乡家庭的汽车保有情况、消费信贷、投资渠道。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家庭的汽车保有率为

31.8%。一些家庭不只拥有一辆汽车,拥有两辆及以上汽车的家庭占调查家庭总数的3.48%。平均而言,每百户家庭的汽车保有量是39.8辆。汽车保有情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家庭消费信贷的普及程度不高,一部分拥有汽车的家庭采用贷款的方式购置汽车,但这部分家庭的规模较少,仅占拥有汽车家庭的18%,占全部调查家庭的6.5%。 在家庭进行储蓄的主要原因中,位居首位的是“为子女教育做准备”,超过40%的家庭都将其作为储蓄原因。其次分别是“应付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为养老储蓄做准备”“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为购房或装修做准备”。这说明,预防性动机是城乡家庭储蓄行为的主要动因。 从城乡家庭的投资渠道看,在参与各类金融产品投资的家庭中,股票的投资参与度相对最高,占到了全部调查家庭的7.35%。投资基金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4.52%。投资于收藏的家庭只占到全部家庭的3.53%。参与各类产品投资的家庭并不是盲目地进行投资理财,被调查者比较认同家人、朋友、同事的意见,对家人、朋友、同事的意见持肯定态度的占57.48%。另外,专业型理财师的作用凸显。 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60岁以后的收入水平有着较低的预期。33.28%的人预期60岁以后,收入将不足60岁以前的三成。60.07%的居民预期60岁以后收入将下降一半以上。为达到老年时期的理想生活标准,48.29%的人认为应该在50岁以前制定养老计划,33.8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在51-60岁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2020年(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人文发展方案》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NP指标挑战的结果。 目录 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壹、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三、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所揭示的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的优缺点 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意见 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被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上海人类发展指数历年情况 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历年变化 天津历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9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壹、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三、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所揭示的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的优缺点 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意见 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被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上海人类发展指数历年情况 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历年变化 天津历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9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展开 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用收入水平、期望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数这三个指标,来把人文发展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作为壹个全面综合的度量。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壹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均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于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于《人类发展方案》中使用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绩指数和实际人均GDP指数三大指标复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义HDI)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的《人类发展方案》中发布的。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设计,美国海外开发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标)即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项指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人文发展方案》1990年)提出的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衡量消费构成质量成了世界通用的指标体系。199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将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外国的评估于年度之间差距过大,如人文发展指数,1990年中国被评为64位,而1994年以同样方法计算,中国的位次却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国际评价不太符合实际。联合国从1990年起发表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方案提出了人类发展水平的人文发展指数HDI。1990年以来,根据这壹方法编制的人文发展指标已于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到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于发表的《人文发展方案》中引入识字率和人均寿命俩项社会人文指标,从教育和社会生 人类发展指数世界分布图2010.11.04 活质量俩个方面弥补了单壹经济增长指标的缺陷,于壹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二维指标联系。早于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壹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方案》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指出人文发展情况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参考

2018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参考 1、调查设计 (1)chfs抽样设计:经济富裕地区(东部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市县中东中西部省份的比例为32:27:21,全国为34:27:38),城镇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中城镇居委会与农村村委会比例为181:139),城镇富裕家庭占比较大,样本的地理分布比较均匀。 (2)数据核查:事后对所有受访者进行(电话)回访。 (3)拒访率:chfs的拒访率低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调查的拒访率。 (4)数据代表性:人口统计学方面,chfs调查数据在家庭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方面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比较一致,其中城市人口比例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有差异(XX年chfs数据按户口计算为0、36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0、513,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不是户籍概念)。在居民收入总额上,chfs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收入总额、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总额、人均收入方面比较一致,在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内部构成上二者差距比较大。(5)国内有影响力的家庭调查数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charls)。 pps(probabilityproportionatetosizesampling):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它是一种使用辅助信息,从而使每个单位均有按其规模大小成比例的被抽中概率的一种抽样方式。pps抽样是指在多阶段抽样中,尤其是二阶段抽样中,初级抽样单

位被抽中的机率取决于其初级抽样单位的规模大小,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小,被抽中的机率就越小。 2、家庭人口和工作特征 (1)20xx年chfs样本数据显示平均家庭规模为2、94人。少儿(15周岁以下)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3:100,劳动年龄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100,老年(60周岁以上)人口的男女性别小于1、 (2)无论是根据人口老龄化指标1(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根据chfs我国XX年该数据为16、34%)还是指标2(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我国为10、65%)都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少儿抚养比低于老年抚养比,且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高于农村。 (3)根据chfs数据,我国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63、58%,年龄组越低的人群高学历的比例越高。 (4)根据chfs我国城市剩男、剩女(30周岁以上的未婚男女)的比例41:62,农村为59:38、 (5)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62%,其中38、44%在私营或个体企业工作,大力发展工商业可能是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大力支持私营或个体企业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将可能得到缓解。 (6)具有博士学历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硕士学历职工的工资,在这个阶段教育收入回报为负。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深圳连续3年位居内地榜首 与去年一样,广东今年依旧2个城市进入前十:深圳排名第二,广州位居第六。这是深圳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二,居内地城市榜首。广州则从2006年起,一直徘徊在第5名和第6名。 广东其他城市中,佛山排名15位,比去年下降1名。东莞排名19位,下降4位。中山排名28位,下降5位。珠海排名29位,江门和惠州分别为61位和62位。阳江垫底,排名203名。 在中国51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中,深圳的结构、文化、开放竞争力3项分项竞争力也分摘全国第二、内地榜首的好名次。但广州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广州环境竞争力排名第38位,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41位,在广东所有入选城市中,这两项竞争力都排最后一名。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也对此有明显疑问,“广州怎么说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如果说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都这么失败,还能算前沿吗?” 河源清远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 让人惊喜的是,城市竞争力分别排名131和134位的河源和清远,在综合增长竞争力方面并列排名全国第一,这也是广东首次有城市摘得该名次。 -焦点问答 1、深圳为何连续三年内地第一? 问:深圳GDP排名全国第四,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为何其竞争力排名能连续三年位居内地第一? 章武(蓝皮书主编助理):从经济总量看,深圳确实不如这些城市,但城市竞争力考察是全面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发展成本、产业层次、生活质量等方面。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深圳的经济增长均高于上海、北京,经济效率高于上海但发展成本反而比它低,综合评比下来,深圳的分数确实是内地第一的。 2、深圳竞争力能否赶超香港? 问:深圳竞争力已经连续3年处于全国第二,内地城市第一,有无可能赶超香港,成为第一? 倪鹏飞:短期内都不太可能。两个城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中,香港有10项高于深圳,深圳只在文化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两项指标上略高于香港,可以说,香港在人才、资本、结构、综合区位、制度、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无论在局部还是整体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广州为何常年落后于深圳? 问:作为深圳的“大哥”,广州的经济总量一直比深圳大,但竞争力排名一直落后于深圳,这是为何?

中国竟没有朝鲜发达---来自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

中国竟没有朝鲜发达?---来自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 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标准叫“人类发展指数”,英文为“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写为(HD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年度报告》做出评价。“人类发展指数”(HDI)是对人类发展成就的总体衡量尺度。是测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由3个指标构成,其中包括了2个毫无争议的指标和1个有些争议的指标。1)第一个指标:“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这是一个硬性 指标,任何发展都应该以人的生命权、生存权为中心。这个指标代表了人民的食、衣、住,医疗、体育方面的基本情况,甚至还反映了人民的娱乐、心情状况。比如中国从1949年 的人均寿命35岁,通过20多年的努力发展到67岁就得了很高的分数,如果一个社会因饥荒饿死N千万人,就会引起人均寿命的下降,如果人均寿命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提高,那什么“N千万人”的,联合国就把它当作谣言。除了食物, 医疗也是很重要的,中国曾经实行的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制度,以及公费医疗都为人均寿命的大幅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通过《阿拉木图宣言》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经验。2)第二个指标:“人民的科学文化、人均受教育水平”---用成人识字率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

毛入学率表示。中国在这方面也曾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据说就是通过背诵《老三篇》完成扫盲和提高识字率的,50 年代中期后又普及中小学教育,极大地提高了人均受教育水平。这个指标代表了社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状态。3)第三个指标:“体面的生活,用人均GDP表示”。这个指标有些争议,因为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没有GDP,你如果把计划经济体系中的工农业总产值换算为GDP,往往容易算少。计划经济体系是尽量减少商品交换环节的,商业是不发达的;还有他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都是没有产值的,不好换算。比如古巴他连体育门票都是单位发,你怎么算他的产值?还有,“体面的生活”就很不好把握,什么算体面?一个人开一辆汽车固然体面,但乘坐完整的公交就不体面?再者,一个殖民地或一个被外来侵略者统治的国家,即使GDP再高,人民能体面吗?被美国黑水公司疯狂枪杀的伊拉克人,即使你是富人能体面吗?因此,我强烈建议把这个指标用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抗击灾难的能力来代表。有的极左分子甚至要求用军力和是否拥有核武器来代表,他们说战争才能反映真实的综合国力,打得赢,才是“硬道理”。现在和谐世界的理论统帅全球,在和谐理论教导下美国都要从伊拉克撤军论啦,朝鲜都要销毁核武器啦,台湾也要和平回归啦,极左分子叫嚣军力肯定是不会被接受的,我的“抵御抗击”指标还是有希望的。通过我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能体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194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完 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1.调查设计 (1)chfs抽样设计:经济富裕地区(东部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市县中东中西部省份的比例为32:27:21,全国为34:27:38),城镇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中城镇居委会与农村村委会比例为181:139),城镇富裕家庭占比较大,样本的地理分布比较均匀。 (2)数据核查:事后对所有受访者进行(电话)回访。 (3)拒访率:chfs的拒访率低于国内外

人口分析报告

一、实验目的 为了对我国人口情况的了解,对我国其他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深刻的了解,对2009年的人口作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预测我国未来与现在的人口变动情况,也可以指引着我国政府提前对政策作出决定,以管理我国一切事物。 二、数据收集 通过从中国统计局网站获得2009年及以前的部分人口数据,可以就这一数据可以对中国人口作简单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三、人口分析 (一)人口结构分析 1、从1980--2009年全国人口男女比例来看,可以利用Excel 可以作出男女比例变动的曲线图如下: 我国男女比例变动趋势 46.00 47.0048.0049.0050.0051.0052.00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年份 比例(%) 男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近30年来男性比例都大于女性比例,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所导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性别比例有向着均衡的趋势发展。

2、年龄结构分析 2009年全国人口的年龄调查,对其数据的构成画出了柱状图如下: (10.00)(5.00) 0.00 5.00 10.00 人口百分比 0-9 20-29 40-4960-6980-89 年龄段 人口金子塔图 男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年龄结构,成熟型的人口结构,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图形对未来的人口结构作出预测,可能中国在过20年,人口老龄化将更加严重,因此,我国政府应提前做好防止未来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3、家庭规模分析 通过对我国家庭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折线图如下:

家庭规模构成图 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六人户七人户八人户九人户十人户及以上 规模 户数 家庭户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规模情况,大多数是以三人户为主,还有二人户和四人户居多,因此可以判断中国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两个子女其次,两个老人和未育子女夫妇的也居多,这间接地反映了我国20年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现在明显凸现了。 (二)受教育程度分析 从2009年的人口数据来看,对我国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可以作出饼图如下: 文化教育程度分布图 初 中42% 大专及以上 7% 未上过学7% 小 学30% 高 中 14%

2013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

2013河南逻辑判断真题解析 71.科学家在南极洲的海底钻探揭晓了数千万年前南极洲的真实状况,他们发现了与现今截然不同的远古南极洲。在距今4800万—55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这里温度较高,或许拥有一片绿色海岸。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研究人员观察了分布在同一深度的海底火山锥体,发现始新世时期曾出现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B.研究发现,南极洲最温暖的地带——南设得兰群岛上生长着200种淡水藻类,这些藻类有时也会在冰面上生长 C.科学家在海底沉积层中发现了木棉树的花粉,而木棉树是一种生长于热带地区的植物,它的树干不仅粗大且能储存水份 D.在海底探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类似原核生物的化石,这意味着南极洲有可能孕育了早期的生命形态 71. C.【解析】本题属于支持型。题干的推理过程是:海底钻探发现了与现今截然不同的远古南极洲,因此推测始新世时期,这里温度较高,或许拥有一片绿色海岸。ABD项均和题干无关。C项,在海底沉积层发现了木棉树的花粉,木棉树是生长在热带地区,说明,南极洲曾经长有木棉树,支持题干结论。所以正确答案为C选项。 72.近日,研究人员在实验鼠的神经回路进行分析中,发现导致特发性震颤的致病基因。研究人员分析了行走时下半身出现强烈震颤症状的实验鼠的基因及中枢神经系统,发现实验鼠的“Teneurin-4”基因出现变异,导致神经细胞的轴突外没有形成髓鞘。神经类似电线,轴突相当于电线中的导线,而髓鞘如同覆盖在导线外的绝缘层。研究人员认为,实验鼠是由于髓鞘没有正常形成,导致神经回路“短路”,才出现震颤症状。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人类发生这种震颤的原因也是相同的。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xx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 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3.8%,女性为46.3%,其中独生子女占5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 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XX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4.1%。人生价值观传统和独特兼有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方面,约有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

集体利益”,8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献与索取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涉及个人价值和利益关系时,当代城市青年就表现出利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4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38.4%的人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 当下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会呼吁和鼓励的。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多数青年人责任感还是比较强。在被询问对“如果周围有人做违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视不管”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只有7.69%的年轻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1.06%,而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比例达41.35%。年轻人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 xx大学教授张颐武 对青年人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独特的一面,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体事件时,眼前的生活经验常与他们原有的理论脱节,他们选择的结果会背离原来学到的道理。这是价值观和日常具体事物两个层次的问题,体现出年轻人的人格两面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青年用原来学到的理论无法解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2007-1-10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 中国人口网2007-01-11 19:57:04 基本判断: 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战略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将基本完成。

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发展指数H D I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人类发展指数H D I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指标挑战的结果。 目录 展开 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用收入水平、期望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数这三个指标,来把人文发展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作为一个全面综合的度量。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绩指数和实际人均GDP指数三大指标复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义HDI)衡

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的。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设计,美国海外开发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标)即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项指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人文发展报告》1990年)提出的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衡量消费构成质量成了世界通用的指标体系。 199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将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外国的评估在年度之间差距过大,如人文发展指数,1990年中国被评为64位,而1994年以同样方法计算,中国的位次却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国际评价不太符合实际。联合国从1990年起发表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提出了人类发展水平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1990年以来,根据这一方法编制的人文发展指标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到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在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中引入识字率和人均寿命两项社会人文指标,从教育和社会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弥补了单一经济增长指标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二维指标联系。早在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一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指出人文发展状况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必须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提出用人文发展指数(HID)来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1. 人类探测器历史性地飞出太阳系美国航天局9月12日宣布,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目前正在寒冷黑暗的星际空间中“漫步”。人类,迎来向星际空间进军标志性的第一步。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8月25日可能就是“旅行者1号”脱离太阳系的日子。目前,该探测器距太阳约190亿公里,但仍暂时受到太阳的影响。《科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报告。美国航天局副局长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说,作为人类派往星际空间的“大使”,“旅行者1号”勇敢踏足从未有探测器到达过的地方,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人类的科学梦想与事业掀开了新篇章。 2. 首次3D打印出“活体组织”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水滴网络,能够模仿生物组织中的细胞的一些特性。利用一台3D打印机,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些小水滴组装成为一种与胶状物类似的物质,从而能够像肌肉一样弯曲,并能够像神经细胞束一样传输电信号,这一成果将有望应用在医疗领域。研究人员在4月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说,这样打印出来的材料其质地与大脑和脂肪组织相似,可做出类似肌肉样活动的折叠动作,且具备像神经元那样工作的通信网络结构,可用于修复或增强衰竭的器官。 3. 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建成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新设计方法建成的碳纳米管计算机芯片包含178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由10至200个碳纳米管构成。不过,这一设备只是未来碳纳米管电子设备的基本原型,目前只能运行支持计数和排列等简单功能的操作系统。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专家认为,受限于硅自身性质,传统半导体技术已经趋近极限,而这项新突破使人们看到用碳纳米管代替硅,制造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的可能性。这一成果或将开启电子设备新时代。 4. 首次发现人类DNA存在四链螺旋结构剑桥大学的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等人在《自然?化学》杂志上报告说,过去研究者能在实验室中制出四链螺旋结构的DNA,但一直不知道这种结构是否在人体内天然存在,他们使用一种会发出荧光、只与四链结构DNA结合而不与普通双链结构DNA结合的物质,首次证实了人类DNA中也存在四链螺旋结构。巴拉苏布拉马尼安说,能够证实在人类细胞DNA中存在四链螺旋结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将来也许会成为控制癌细胞增生的关键。 5. 首次捕捉到太阳系外高能中微子多国研究人员11月21日在《科学》杂志上说,他们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粒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科学家评论说,他们观测到的是太阳系外高能中微子的首个“坚实证据”。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中国中小 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绿皮书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201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 绿皮书同时指出,我国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46.6%,而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为30.1%。 绿皮书预测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 化率到2019年达到52%,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 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与大 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 游刃有余。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壮大县 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中央 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把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镇化发 展的重点,中小城市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 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 绿皮书显示,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 绿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农业人口、非农业人 口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许多县级城市(包括县级建制市和规模较 大的县的中心城镇)的市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或超过20万、50万的临界值。城市化的高 速发展使原有的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为此,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 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 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 大型城市。 按照全新标准统计,绿皮书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建制市655个,其中地级 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 均超过百万;省会城市中,除银川、拉萨外,其他城市市辖区人口也超过百万(也就是说,省会城市中只有银川、拉萨属于中小城市);地级城市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东部地区的地 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大多超过百万,以山东省为例,15个地级城市中,只有滨州、德州、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2013年2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近两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依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人口机会窗口逼近关闭。 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一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

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人。二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三是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更加突出,2012年约有5000万,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四是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五是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 专家认为,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未富先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中等收入陷阱相遭遇,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必须认清形势,全面应对。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老年人口

2011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

t a b l e 1 HDI rank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Valu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years) Mean years of schooling (years) Expected years of schooling (years)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per capita (constant 2005 PPP $) GNI per capita rank minus HDI rank Nonincome HDI Value 2011 2011 2011a 2011a 2011 2011 2011 VERY HIGH HUMAN DEVELOPMENT 1Norway 0.94381.112.617.347,55760.9752Australia 0.92981.912.018.034,431160.9793Netherlands 0.91080.711.6 b 16.836,40290.9444United States 0.91078.512.416.043,01760.9315New Zealand 0.90880.712.518.023,737300.9786Canada 0.90881.012.1 b 16.035,166100.9447Ireland 0.90880.611.618.029,322190.9598Liechtenstein 0.90579.610.3 c 14.783,717 d –60.8779Germany 0.90580.412.2 b 15.934,85480.94010Sweden 0.90481.411.7 b 15.735,83740.93611Switzerland 0.90382.311.0 b 15.639,92400.92612Japan 0.90183.411.6 b 15.132,295110.94013Hong Kong, China (SAR)0.89882.810.015.744,805–40.91014Iceland 0.89881.810.418.029,354110.94315Korea, Republic of 0.89780.611.6 b 16.928,230120.94516Denmark 0.89578.811.4 b 16.934,34730.92617Israel 0.88881.611.915.525,849140.93918Belgium 0.88680.010.9 b 16.133,35720.91419Austria 0.88580.910.8 b 15.335,719–40.90820France 0.88481.510.6 b 16.130,46240.91921Slovenia 0.88479.311.6 b 16.924,914110.93522Finland 0.88280.010.316.832,43800.91123Spain 0.87881.410.4 b 16.626,50860.92024Italy 0.87481.910.1 b 16.326,48460.91425Luxembourg 0.86780.010.113.350,557–200.85426Singapore 0.86681.18.8 b 14.4 e 52,569–220.85127Czech Republic 0.86577.712.315.621,405140.91728United Kingdom 0.86380.29.316.133,296–70.87929Greece 0.86179.910.1 b 16.523,74750.90230United Arab Emirates 0.84676.59.313.359,993–270.81331Cyprus 0.84079.69.814.724,84120.86632Andorra 0.83880.910.4 f 11.536,095 g –190.83633Brunei Darussalam 0.83878.08.614.145,753–250.81934Estonia 0.83574.812.015.716,799130.89035Slovakia 0.83475.411.614.919,99880.87536Malta 0.83279.69.914.421,46040.86637Qatar 0.83178.47.312.0107,721–360.75738Hungary 0.81674.411.1 b 15.316,581110.86239Poland 0.81376.110.0 b 15.317,45170.85340Lithuania 0.81072.210.916.116,234100.85341Portugal 0.80979.57.715.920,57310.83342Bahrain 0.80675.19.413.428,169–140.80643Latvia 0.80573.311.5 b 15.014,293120.85744Chile 0.80579.19.714.713,329140.86245Argentina 0.79775.99.315.814,52790.84346Croatia 0.79676.69.8 b 13.915,72950.83447Barbados 0.79376.89.313.4 h 17,966–30.818HIGH HUMAN DEVELOPMENT 48Uruguay 0.78377.08.5 b 15.513,242120.82849Palau 0.78271.812.1 i 14.79,744 j,k 290.85350Romania 0.78174.010.414.911,046200.84151Cuba 0.77679.19.917.55,416 l 520.90452Seychelles 0.77373.69.4 m 13.316,729–40.79453Bahamas 0.77175.68.5 m 12.023,029 n –150.76854Montenegro 0.77174.610.613.7 h 10,361 o 200.83155Bulgaria 0.77173.410.6 b 13.711,412140.82256Saudi Arabia 0.77073.97.813.723,274–190.76557Mexico 0.770 77.0 8.5 13.9 13,245 2 0.808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