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2020年(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2020年(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2020年(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人文发展方案》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NP指标挑战的结果。

目录

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壹、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三、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所揭示的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的优缺点

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意见

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被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上海人类发展指数历年情况

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历年变化

天津历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9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壹、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三、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所揭示的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的优缺点

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意见

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被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上海人类发展指数历年情况

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历年变化

天津历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9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展开

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用收入水平、期望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数这三个指标,来把人文发展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作为壹个全面综合的度量。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壹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均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于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于《人类发展方案》中使用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绩指数和实际人均GDP指数三大指标复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义HDI)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的《人类发展方案》中发布的。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设计,美国海外开发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标)即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项指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人文发展方案》1990年)提出的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衡量消费构成质量成了世界通用的指标体系。199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将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外国的评估于年度之间差距过大,如人文发展指数,1990年中国被评为64位,而1994年以同样方法计算,中国的位次却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国际评价不太符合实际。联合国从1990年起发表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方案提出了人类发展水平的人文发展指数HDI。1990年以来,根据这壹方法编制的人文发展指标已于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到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于发表的《人文发展方案》中引入识字率和人均寿命俩项社会人文指标,从教育和社会生

人类发展指数世界分布图2010.11.04

活质量俩个方面弥补了单壹经济增长指标的缺陷,于壹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二维指标联系。早于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壹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方案》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指出人文发展情况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

环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发展情况是衡量壹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表壹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方案》强调必须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提出用人文发展指数(HID)来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方案》提出用人文发展指数来综合评价社会福利情况,为我们解决非经济福利指标的综合问题提供了壹个基本的思路。根据联合国1990年《人文发展方案》1990年苏美CDP对比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苏联为美国的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苏联为美国的34%。

1991年

于1991年的《人文发展方案》中,又增加了环境破坏和居民自由程度俩个因素。

1992年

1992年蒙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89美元,人文发展指数为0.604,这于发展中国家且不算低,关键是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

1993年

1993年,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币值研究结果为:1元人民币合0.83美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方案”推算结果:1元人民币合1.6美元;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根据世界银行ICP指数套入省内数据研究结果:1元人民币合0.93美元。联合国的《1993年人文发展方案》指出:1960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的收入为占世界人口20%的最贫穷人收入的30倍,到1990年,这个差距增加到90倍”1993年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方案说:男女平等问题上已经辩论了许多年,女性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国家的法律作了不少修改,然而,没有壹个国家对女性同对男性壹样”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方案》称当今年代为“人民的年代”提出“发展以人为中心,发展围绕‘人’转;而不是人以发展为中心,人围绕‘发展’而转。”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

文发展方案》称当今年代为“人民的年代”提出“发展以人为中心,发展围绕‘人’转;而不是人以发展为中心,人围绕‘发展’而转”。该系列的阈值选取谨慎地参考了1993年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方案》的统计结果和中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量化标准。1994年

联合国于《1994年人文发展方案》中指出:地区差距扩大及行政分割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方案》列出了全球四个地区差距较大的国家,我国即是其中的壹个。

1995年

1995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于其《发展纲领》中宣称:人民的幸福是发展的定义,人民的特征决定持续的人文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现从1995年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排序中选取高发展水平,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各五个,作为俩组样本,另选四个国家作为待判样本作距离判别分析。我国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发展比较落后,联合国开发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方案)中,1995年世界人文教育和发展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加拿大、美国、日本,我国处于ill位。思考《1995年人类发展方案》指出:于许多情况下,有利的政治措施能够于资源缺乏的国家中改善妇女的人文发展。

1996年

199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方案称,于过去的10多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增长了4倍。199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方案指出:1965—198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约为2亿,而1980—1993年,这个数字上升为10亿。1997年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问题根据联合国1997年6月公布的《人文发展方案》于全世界近60亿人口中,约有13亿人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另据1997年联合国《人文

发展方案》即使于那些最富裕的国家也生活着1亿穷人,3700万失业者。设于伊斯兰堡的人文发展中心1997年发表的前世界银行行长、巴基斯坦财政部长马赫布卜·哈克:关于南亚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方案”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

1998年

富人和穷人的开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方案显示,1998年全球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销接近24万亿美元,消费者从未像今天这样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须是富有的少数人中的壹员;1998年9月9日联合国《人文发展方案》宣布:壹名今年于美国、法国或英国出生的婴儿于壹生中的消费、浪费和造成的污染将超过于发展中国家出生的50名婴儿”由于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于美国每年为21吨,而于中国每年只有3吨”;1998年9月9日联合国《人文发展方案》宣布:壹名今年于美国、法国或英国出生的婴儿于壹生中的消费、浪费和造成的污染将超过于发展中国家出生的50名婴儿”。

1999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文发展方案认为,世界化或全球化为人类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可是,只有伴随着更好的管理,这些机会才会变成现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文发展方案》说,占世界总人口最富裕的20%和最贫穷的20%之间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文发展方案》说,占世界总人口最富裕的20%和最贫穷的20%之间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1999年7月,联合国公布了《人文发展方案》该方案指出,英国是人口增长相对缓慢的61个国家之壹,为了使人口增长保持稳定,英国妇女平均每人必须生育2个孩子。正如199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方案》所说,市场竞

争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证,但不壹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证。199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方案》认为,市场竞争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证,但不壹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证。2000年

且认为只要有效地去解决和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指标,就有可能提高全国总体平均水平,进而能于2000年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含义下的较高的人文发展指标。联合国2000年人文发展方案指出了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技术发展的关系,首次列入了技术领先的指数。

2001年

2001年人文发展方案》资料显示,2001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39。于联合国开发署《2001年人文发展方案》中,将世界各国国民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等和国民素质关系密切的指标,合成为人文发展指数。据《2001年人文发展方案》资料显示,我国人文发展指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2001年人类发展方案》1999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39。《2001年,人文发展方案》资料显示,2001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39。2001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18,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发展水平。

2004年

资料显示2004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56,瑞典和澳大利亚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

2005年

回首2005年全国的、西部的人文发展历程,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其中尚有不和谐的因素。2005年中国人文指数攀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指数(HDI)是将反映人

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均GDP)合成为壹个复合指数,且以此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2005年人文发展指数用2003年数据计算。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①能测量人类发展的基本内涵。

②只包括有限的变量以便于计算且易于管理。

③是壹个综合指数而不是过多的独立指标。

④既包括经济又包括社会选择。

⑤保持指数范围和理论的灵活性。

⑥有充分可信的数据来源保证。

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壹、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2010人类发展方案》中对其进行了修改,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识字率,利用预期受教育年限(即预期中儿童现有入学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时间)取代了毛入学率。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2010人类发展方案》中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取代GDP来评估。

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维度,四个指标

[1]

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出生时预期寿命:25岁和85岁;

成人识字率:0%和100%;为15岁之上识字者占15岁之上人口比率。

综合入学率:0%和100%;指学生人数占6至21岁人口比率(依各国教育系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

三、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预期寿命指数=(LE-25)/(85-25)

教育指数=(2/3)XALI+(1/3)XGEI

成人识字率指数(ALI)=(ALR-0)/(100-0)

综合粗入学率指数(GEI)=(CGER-0)/(100-0)

GDP指数=[log(GDPpc)-log(100)]/[log(40000)-log(100)

其中,之上出现的字母缩写含义如下:

LE:预期寿命

人类发展指数

ALR:成人识字率

CGER:综合粗入学率

GDPpc: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

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

HDI于方法论上吸取了PQLI合理的内核,又增补了人均GDP,且用PPP($)进行换算,于知识变量中增加了平均受教育年限等,能够说HDI把PQLI向前大大发展了壹步。而且,自公布以来,HDI于构建及各变量最大、最小值的选择上,仍于不断完善和变化。

首先,上述方案中的于校平均年限变量已被组合的小学、中学、大学注册率取代。其主要原因是,计算平均上学年限的公式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数据,然而,有关平均上学年限的数据未被任何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提供技术注释。此外,该方案中计算上学年限时所用的收入折扣计算方法和《1994年人类发展方案》所使用的方法相同,尽管这种方法常被用于评估分析,但不总是受欢迎。综合注册率克服了这俩方面的问题。它能很容易地显示出对24岁以下人口的识字率的评估。

其次,最小收入值已从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200美元修正到100美元。进行这次修正的原因是,于构建各国GDI时所观察到的女性收入最小值为人均100美元,因此100美元便作为较低目标值。运用这个最低值建立总HDI,以保持HDI和GDI之间于构建上的壹致,且保证俩组指数之间的可比性。对HDI来说,这个修正只是微不足道的,对HDI值的影响因而也很小。

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所揭示的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从动态上对人类发展情况进行了反映,揭示了壹个国家的优先发展项,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壹定依据,从而有助于挖掘壹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通过分解人类发展指数,能够发现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预警。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的优缺点

优点:

①人类发展指数用较易获得的数据,认为对壹个国家福利的全面评价应着眼于人类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情况,计算较容易,比较方法简单。

②人类发展指数适用于不同的群体,可通过调整反映收入分配、性别差异、地域分布、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HDI从测度人文发展水平入手,反映壹个社会的进步程度,为人们评价社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2007-1-10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 中国人口网2007-01-11 19:57:04 基本判断: 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战略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将基本完成。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城市人口发展战略

城市人口发展战略 ---基于深圳案例的分析1 摘要:城市人口发展战略是沿海部分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涵盖了城市的空间发展要素和时间跨度因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时空统一的动态仿真,综合考虑“人口——生态——社会——经济”的关系,从理论上研究人口,从现实可行性来探讨人口调控政策,才能制定高效且可行的人口战略。文中以深圳为例,介绍了将系统动力学原理、人口控制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结合,科学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系统模型。 关键词:人口系统、系统动力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由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的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因此,城市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不能脱离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来研究人口,而应把人口放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城市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尊重城市的客观实际,不能脱离实际环境,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可见,城市人口战略应是从空间要素上研究人口状态,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存量,并从时间跨度上模拟人口发展的问题,寻找它们间的流量变化关系。本文以深圳市为案例,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人口——生态——社会——经济”的关系,在辨识这四者的内部发展模式与相互间的关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近似原型化的人口系统。接着运用系统,模拟各种人口发展模式,寻找影响人口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并从调控政策的现实可行性出发,综合运用动态仿真结果与多目标综合评判技术,来动态评判多种人口发展模式的优劣,以找出适应城市客观现实的人口战略。 二系统边界辨识 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解决特定的问题,因此确定系统研究的目的与边界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目的是显然的,因而,研究边界的确定关乎系统模型建立的成败。故而这里系统地介绍系统边界的确定——系统指标体系的确立。 2.1 指标体系制定原则 指标体系应全面,真实地反映系统内部特征,发展状态,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它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综合反映人口发展各项指标的基础上,能尽量全面的涵盖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各个方面;同时,指标体系应考虑各指标定量化的可行性,建模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可靠性,尽量简单清楚,数量不要太多。 2.独立性与关联性相结合:系统中的元素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因此,系统指标体系必须考虑反映各子系统内部独立的主要特征的指标。同时,还应包含那些表征不同子系统之 1本文为深圳十一五规划中人口发展战略部分研究成果

福建省2006-2020年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框架

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综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按照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和结构,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制定并适时调整符合人口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人口发展目标及相关政策体系。 人口发展战略立足于指导性、实用性、全局性、前瞻性。通过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科学把握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和规律,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制定“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预测至2020年人口状况、个别指标延伸至205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一、人口发展态势研究: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生育水平变化。 综合分析和评估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妇女生育水平。研究各相关因素(如婚姻、避孕、生理等直接影响因素和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等间接影响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程度,揭示制约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环节。测算、监控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和各地放宽生育间隔控制等生育政策微调对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提出适合小康社会目标的生育政策和战略规划。 2、 2005—2050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及其对预测结果的分 析。 根据人口自身发展规律,基于多区域预测模型、家庭预测模型,对2010、2020、205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人口发展态势进行科学预测。建立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如独生子女和双女户数量)、城乡分布、区域分布等人口数量及结构指标体系 3、人口自然结构及人口社会结构状况 研究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人口社会分层结构等人口结构问题,是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论我国人口现状以及未来态势

论我国人口现状以及未来态势 摘要: 人口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的举足轻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问题之一,人口发展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制度的改革实施。举目全球我国的人口发展问题最为突出严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怎样有效面对与解决:人口密集、人均资源少、人口质量低、人口结构复杂、人口分布不合理等由于特殊历史背景,特色经济环境造成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考虑。就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以及目前中国人口发展的诸多弊端影响来谈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措施是学者专家们不朽话题。 关键词: 人口现状影响发展措施发展方向发展趋势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一)人口基数大 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22%以上,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而世界上的国家好几百个。目前,我国人口比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1亿。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除我国还有印度、苏联、印尼、巴西、日本,我国人口比这6国之和还多,这些数字说明,我国人口数量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而且大大超过其它人口大国。 (二)增长速度快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了,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了,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到七十年代由解放前的28‰降到了36~38‰,死亡率的下降,造成了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8岁到70岁。但是人口出生率却持续在高水平上,这就是造成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2年的33年里,人口由5亿4千万增加到10亿800多万,比解放前人口增长率高了7倍多,1982年—2002年增加了3亿。(三)年龄结构轻 我国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0%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潜在着强的生育后备军。五十年代同一年龄的妈妈只有四、五百万,而现在,同一年龄的妈妈将有1千2百万以上,未来人口增长的势头仍然很猛。 (四)农村人口比例大 我国13亿多人口中,大约有10亿人口在农村,而农村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城市,所以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城市高。另外,农村人口年龄构成比城市更轻,意味着未来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会高于城市,这就告诉我们,大力控制农村人口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人口发展的近期目标的关键。 (五)分布不均衡 全国人口集中于东南沿海各省,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例如西北地区的13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7% 我国人口现状的这些特点,充分说明,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是摆在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面前的一次极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一名官兵同时也肩负着这项光荣而伟大的责任。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0117325996.html,/GB/219457/219506/14633606.html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田雪原 2011年05月09日15:20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由中国社科院田雪原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04&ZD031),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按计划完成《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和《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人口战略》)专著最终成果。《报告》上报全国社科规划办,专著于200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国际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实际,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怎样,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关系十分密切。譬如,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还能持续多长时间,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或“人口盈利”、“人口红利”、“人口视窗”休戚相关;如何由人口和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与人口素质的提高紧密相联;如何构建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密不可分;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则取决于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程度等。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立项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化的人口学研究方法,给出21世纪主要是21世纪前半叶人口变动与发展的目标、图象和路径选择;同时通过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交叉研究,对影响发展全局的重大相关问题和热点问题做出阐发,提供具有实证研究价值的成果,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努力推进学术创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最新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 战略研究

第33卷第2期2009年3月人口研究 Vol·33, No·2 March 2009 4Population Research 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预测学龄人口和在校生人数,结果显示,从现在起到21世纪末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适龄人口都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早期教育、老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适龄人口将不断增加。并且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各层次教育进入以结构优化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期,教育资源进入整合期,城乡教育发展进入人口城市化变动为导向的调整期。本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促进教育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的变动,针对不同层次、区域、时期教育梯次发展需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巩固完善义务教育,推进现代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促进老年教育。 关键词:教育适龄人口;在校生人数;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制定本国长远发展战略时,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纷纷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改善民生六大重点社会建设的首位。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指公共支出和政策受约束的条件下,在投入和政策上对教育发展进行倾斜,同时教育发展重点和目标应该与社会和经济的需求相协调。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也会进一步丰富。就目前而言,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归纳起来有七点:(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持续加大教育投入;(3)实行普遍免费义务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保障教育的公益性;(7)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008年底我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3.28亿人①,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新发展阶段。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重点,是变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本研究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出发,审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测算教育适龄人口和各教育层次在校生人数变化趋势,分析教育适龄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剖析教育热点问题,谋划教育发展总体思路。 *课题组组长:马力,课题组成员及分报告撰写人:王军平、王俊、桂江丰、张许颖、陈佳鹏、刘中一、王志理、王钦池、 孔铮、王英安、陈恩、刘鸿雁。本论文执笔人:马力、张许颖、王军平、桂江丰、王俊。 ①源自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江苏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课题

江苏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课题 1、江苏省人口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 目标:综合分析江苏省人口发展的现状,科学预测江苏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建立江苏省人口发展指标体系。 内容: (1)综合分析和评估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发展的现状,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及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科学预测江苏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未来10年至2050年江苏省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3)建立江苏省人口发展及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人口发展预报、预警机制; (4)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历程及政策分析。 2、江苏省人口容量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适度人口规模、江苏省人口密集地区的管理、江苏省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等。 内容: (1)研究江苏省适度人口规模,探讨淡水、土地、能源、粮食等基本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口高峰时期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居环境等问题。 (2)研究江苏省人口密集地区的管理现状与对策; (3)研究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3、江苏省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趋势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产业发展的趋势,不同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容量,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人口的影响等。 内容: (1)研究江苏省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劳动就业变动趋势的关系; (2)预测江苏省中长期人口就业趋势,预测江苏省中长期就业人口素质; (3)提出适应小康目标的江苏省就业人口总量及收入、素质指标,提出优化人口产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的对策建议。 4、江苏省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趋势,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内容: (1)研究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城市化发展目标与趋势; (2)研究江苏省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3)研究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研究适合小康社会目标的江苏人口城市化道路,提出促进城市化、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5、江苏省人口素质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研究江苏省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发展战略等。 内容: (1)分析与评估江苏省人口素质现状,研究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影响因素; (2)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江苏省人口素质及人力资源的需求,对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行系统分析;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一).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人口盲目增长给经济、社会的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 (二). 提出问题: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 1.基数:1 2.955亿 2.增长:目前每年增长1000多万 3.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总的来说素质偏低 (三). 分析问题:我国严峻人口形势带来的影响: 1.人口多,增长快,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提示:生活上,我国在吃、穿、住等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远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 2.人口增长过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使得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3.人口增长快,也使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沉重。 (四).解决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1).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能否实现,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2).执行计划生育国策,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关于晚婚、晚育: 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 晚婚年龄:男,25岁女,23岁晚育:女,24岁以后生育 (2).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 (3).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运用 3.计划生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1). 如何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 ①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优生优育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 ②各级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 业技术教育,对公民实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 开发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2).青少年如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五).讨论:怎样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 1.人口过多及增长过快带来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2.人口基数大增长 快有其历史原因,我国一项是人口大国,建国后一度忽视了计划生育,导致人口急剧增长。 3.我国人口素质建国以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增长已有有效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5.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对建设基金的积累,人均占有量、就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6.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要靠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提出并分析问题:(一).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1.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球问题 2.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表现在: ①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相对紧缺。(我国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②资源利用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 ③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组合错位。 提出并分析问题:(二).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

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_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第33卷第2期2009年3月人口研究 Vol133,No12March20094Population Research 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预测学龄人口和在校生人数,结果显示,从现在起到21世纪末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适龄人口都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早期教育、老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适龄人口将不断增加。并且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各层次教育进入以结构优化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期,教育资源进入整合期,城乡教育发展进入人口城市化变动为导向的调整期。本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促进教育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的变动,针对不同层次、区域、时期教育梯次发展需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巩固完善义务教育,推进现代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促进老年教育。 关键词:教育适龄人口;在校生人数;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制定本国长远发展战略时,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纷纷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改善民生六大重点社会建设的首位。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指公共支出和政策受约束的条件下,在投入和政策上对教育发展进行倾斜,同时教育发展重点和目标应该与社会和经济的需求相协调。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也会进一步丰富。就目前而言,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归纳起来有七点:(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持续加大教育投入;(3)实行普遍免费义务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保障教育的公益性;(7)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008年底我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3.28亿人1,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0新发展阶段。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重点,是变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本研究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出发,审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测算教育适龄人口和各教育层次在校生人数变化趋势,分析教育适龄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剖析教育热点问题,谋划教育发展总体思路。 *课题组组长:马力,课题组成员及分报告撰写人:王军平、王俊、桂江丰、张许颖、陈佳鹏、刘中一、王志理、王钦池、孔铮、王英安、陈恩、刘鸿雁。本论文执笔人:马力、张许颖、王军平、桂江丰、王俊。 1源自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