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一、引言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述了唐朝宰相房

玄龄在竹林中建筑的一座隐居之所。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竹里馆

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和文化精神。

二、诗歌解读

1. 内容概要

竹里馆以壮丽的景色和实际建筑以及士人隐逸背景相结合,表达了

王维对自然、人生和宁静的追求。诗中描绘了竹林中的竹亭,展示了

它的美丽和宁静,使读者沉浸其中。王维以朴素的语言和精湛的意象,传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 形式特点

竹里馆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六首。王维巧妙

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

艺术性。他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

充满了韵律和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竹里馆的主题和意义;

2. 掌握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

3. 发掘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展示竹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分析

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是什么?

- 王维在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和形象手法?

- 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何特点?

3. 诗歌赏析

指导学生赏析竹里馆中的精彩诗句和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艺术表达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 创作与表达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竹里馆为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鼓励他们运用形象、比喻和对仗等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五、拓展延伸

1. 阅读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比较竹里馆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

2. 了解唐代士人的隐居文化和意识形态;

3. 研究其他诗人关于自然和隐居主题的作品,探讨不同诗人的表达

方式和思想内涵。

六、总结与评价

通过本次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王维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自然和宁静的独特感悟。他们还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理解和赏析其他文学作品。同时,通过创作活动,学生也能发展自己

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附上自己的创作作品或参考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

以上是根据题目“竹里馆(王维)教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

对您有所帮助,具体的文章内容可以根据教案的框架进行适当补充和

发挥。

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4 篇,希翼大家能有所收获! 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1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普通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固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末,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夸姣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一、引言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述了唐朝宰相房 玄龄在竹林中建筑的一座隐居之所。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竹里馆 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和文化精神。 二、诗歌解读 1. 内容概要 竹里馆以壮丽的景色和实际建筑以及士人隐逸背景相结合,表达了 王维对自然、人生和宁静的追求。诗中描绘了竹林中的竹亭,展示了 它的美丽和宁静,使读者沉浸其中。王维以朴素的语言和精湛的意象,传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 形式特点 竹里馆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六首。王维巧妙 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 艺术性。他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 充满了韵律和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竹里馆的主题和意义;

2. 掌握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 3. 发掘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展示竹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分析 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是什么? - 王维在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和形象手法? - 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何特点? 3. 诗歌赏析 指导学生赏析竹里馆中的精彩诗句和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艺术表达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 创作与表达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竹里馆为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鼓励他们运用形象、比喻和对仗等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竹里馆优秀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类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进行学法指导。 2.理解诗歌的内容,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将所看到的图画描述出来(注意观察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想象人物的精神状态等),导入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创作的图画。 二、简介:竹里馆 三、展示课文的学习目标 四、指导学生朗读 五、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六、学习质疑: 1.试读诗歌,思考在什么时间?什么人独坐幽篁里?在幽篁里干了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来弹琴、长啸? 2.根据我们的生活积累,弹琴、长啸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3.“人不知”是谁不知?为什么要选择“人不知”? 4.“明月来相照”是主动来照还是被动来照?为什么写明月主动来照?(以月为伴) 5.试着理解诗人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七、诗歌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后两句是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八、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世人称其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1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拟鉴赏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设问导读 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 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课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读诗,学生字,交流 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拓展延伸比拟鉴赏《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业 试着鉴赏一下: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境。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品味诗歌的美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 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能力。 2.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讲析、讨论、背诵等方法使学生掌握 古诗。 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 位。 【教学重点】 体味诗的情趣,并作适当的赏析。 【教学难点】 运用意象发拙领古诗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王维的《竹里馆》,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结合书上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看书,交流)指名学生交流。 小结:王维的诗多写山水田园生活,诗风清新自然,诗意幽远深长,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一生喜好山水,亲近自然,因而写出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诗作。诗风清淡,具有禅意。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三、解题 “竹里馆”是诗人的书斋,人们可以通过名字想象它的环境。 四、品读诗文 (一)一读,读准节奏,感受诗的音乐美。 1.划分节奏(学生划,然后交流)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节奏是诗歌的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节奏要注意诗句的意 思。不但要划对,而且要划清。请大家自己再小声地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划分得不恰当。 5.学生自读。 6.指名学生交流。 (二)二读,读出诗意,体会诗情。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 这首诗,试着想像一下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师总结:一位学者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是“有我之 境”,即“物我合一”。此诗正是诗人以宁静、淡泊的心情与月、竹的境界交会中呈现出的一种幽深、宁谧、澹泊中有奋发的意境。 3.王维的诗中有画,这首诗就像一幅优美的风俗画,幽静的竹林, 皎洁的月光,独坐弹琴的诗人,把琴声与啸声编织在宁静的夜空里,使人感到深林传出啸声,更有幽谷之感。这幅画中有声有静、由近及远,使整幅画浑然一体。现在,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能感受到哪些画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竹里馆 【文本分析】 《竹里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晚年隐居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主要写了诗人在静谧而优美的月夜里,独自坐在竹林深处,时而弹琴,时而高歌的情景。诗中描写了 幽篁 明月 ,营造出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宁静淡泊的心境,反映了王维诗 诗中有画 的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时,能够读懂诗歌的大意,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诵、吟等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与意境。 【课时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2.赏析诗歌,领悟感情。 3.吟诵诗歌,增强体验。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及意境。 【教学方法】 1.视频激趣 2.谈话法 3.小组合作、展示 4.创设情境 【授课预设】课前,播放我校学生《雷锋日记》节目演出视频静场 一、初读《竹里馆》 1.视频导入。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吗?(在背书;像是在唱《三字经》) 准确来说,这种方式是吟诵,它被称作 文人的歌唱 ,与唱歌相似却又不同。它是古人的主要读书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诵的,你们想像古人那样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竹里馆》吟诵出来吗?(想)要想吟诵好一首诗,就要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抒发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先来一起学习《竹里馆》。 (板书课题及作者:竹里馆 王维) 2.齐读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二、赏析《竹里馆》 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描写人的哪些活动?(用笔勾画) 2.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 3.结合画面,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 4.小组探究,全班汇报,老师点拨总结。 三、吟诵《竹里馆》 1.学习吟诵基本方法。 2.学习吟诵《竹里馆》。 3.练习、展示。 4.拓展延伸:用所学方法,根据诗歌感情及意境,吟诵自己所熟悉的其他五言绝句。 组内吟诵 小组πκ 小结: 观看《朗读者》中董卿与叶嘉莹先生谈话的片段(了解吟诵的现状与老人传承吟诵的情怀)。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一等奖创新教案_5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一等 奖创新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2、补充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意蕴和诗人情怀有一个丰厚的认识。 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化,从而积累运用古诗。 二、教学重点: 补充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意蕴和诗人情怀有一个丰厚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化,从而积累运用古诗。 四、教法学法:多种形式地朗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五、教具: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是谁?(王维)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维的诗《竹里馆》,诗中有一幅动人的自然风光画,正等待着你去欣赏。(板书课题、诗人) 2、解释题目: 学生齐读题目,第一遍要求正音;第二遍划分节奏;说出题目的意思“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师:竹里,是美丽的竹林,环境优美,读起来应该很陶醉;馆,是中心词,应该重读。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题目。 (二)、介绍诗人 王维是何许人也,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画有诗”。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的风尘去认识王维。 出示材料:(指两名学生各读一段)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指名读) (三)、初读古诗 下面就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尽情去朗读古诗。 1、正音。 2、范读,划分节奏。 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二三节拍。 学生按节奏练习读。 3读出意思。 学生结合注释在小组探究诗的意思。 学生汇报诗的意思: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诗中的画面浮现来了,这画里有什么?(幽篁、深林、明月、琴、王维)(学生边汇报师板书,画出来)王维身影在哪里?你是怎样找到他的?(预设:几个动词“独坐、弹琴、长啸”)我们带着初识画面的美好,去朗读这首诗。 指导:重读“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 4、刚才同学们读出了竹林的幽深、月光的皎洁宁静;读出了诗人的心情和情趣。通过反复朗读,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品读诗句感受画面之美。 (四)、品读古诗 1、出示“幽篁”“深林”“明月” 范读后,问:为什么是竹林而不是树林里?竹林成为诗的意象,给你什么感受? 补充竹子的诗句: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杜甫)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陆游) 学生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师:中国文人黑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

《竹里馆》教案(3篇)

《竹里馆》教案(3篇) 《竹里馆》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 2、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 3、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 2、学*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导入 唐代是*诗歌水*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竹里馆,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明确学*任务,理解诗题。 教师导读 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 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

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听读朗诵。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4、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你了解作者吗? 读诗,学生字,体会五言诗的节奏。 合作探究师:围绕着“竹里馆”,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1、(1)初读,知大意: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为什么要用“来”字? 2、再读,品意境: (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

(2)结合图片,发挥想象,还想到哪些没写的景物? (3)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三读,悟诗情: (1)诗中写到人的哪些活动? (2)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自读,小组交流 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齐读,体会诗句的意思 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谈出感受。 鼓励学生课上背诵。 拓展延伸试着鉴赏《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鼓励学生独立赏析,要求表述有条理。 作业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_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竹里馆》教案_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知人论世阅读方法,总结王维田园诗的特点教学难点归纳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知道摩诘是指谁吗?(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竹里馆》,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感受他的高雅志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PPT展示)王维(701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诗人别称(利用PPT的遮盖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后展现)1.王维——诗佛2.李白——诗仙3.杜甫——诗圣其诗称“ 史诗” 4.李贺——诗鬼(二)多种形式朗读1、听朗读音频后,两个学生个别试读,其他学生点评2、教师范读3、观听名家朗读视频(利用PPT的插入功能,插入视频)4、学生集体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三)感悟诗意1、一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个别翻译。 (2)观听解释视频(教师利用PPT展示纠正,并插入诗意解释

视频强化理解)(3)学生个别解释诗歌。 (4)展示诗意(PPT)三、赏析诗歌二析(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利用PPT点拨纠正)(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林怎样的环境和诗人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些词语上看出来的?(2)后两句写林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诗中反衬、拟人手法(PPT展示,学生个别回答)。 (4)这是一首写隐者生活的诗,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起到了什么样表现效果?(1)请用如:诗中手法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 三品: 再次听读,结合,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创作背景: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教师讲析: 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1、诗中贯穿全篇是哪个字?诗中写景写人的词语有哪些?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和气质?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你还能举例吗?(学生抢答) 3、教师小结写法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视听兼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四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及 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本教案旨在设计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 生感受文学的内涵和韵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本教案主要教学内容为诗歌赏析,教学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课程时间为45分钟,是《语文》第10课的内容,属于文言文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韵律与节奏; 2.掌握《竹里馆王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体验诗歌带来的美感和情感; 4.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体验; 2.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全面教学。 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式和词语; 2.帮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 用电子白板投影带有竹子和枯萎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教师提出问题:“竹子和枯萎树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谈论其区别,解释竹子和枯萎树的象征意义。 2. 阅读课文 教师先念课文,学生跟读并初步理解。然后让学生在默读后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文章中有哪些重要的生活图景?发现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并谈谈自己的思想感受。学生交流思考结果。 3. 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阅读,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段落。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字眼和句式,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意,发现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4. 总结讨论 组长带领个组员讨论总结各自发现的问题和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对人们生活的启示和美化人类情感和心灵的作用。 5. 练习答题 学生就《竹里馆王维》进行题目和课文对答案,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章节的理解力和分析力,并巩固课文内容。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撰写一篇与《竹里馆王维》有关的自己的故事,并加上与诗歌有关的精美图画。并通过课后作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答复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气氛。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假设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下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王维竹里馆教案

王维竹里馆教案 教案标题:王维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维及其作品《竹里馆》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竹子的印象,激发学生对《竹里馆》的好奇心。导入知识: 1. 简要介绍王维及其作品《竹里馆》的背景,如王维是唐代文学家、画家,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 2. 分享《竹里馆》的全文,并鼓励学生朗读或朗诵其中的几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分析诗歌: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竹里馆》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指导问题:请学生思考诗中描绘的竹林景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受?王维通过怎样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了这种感受?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解读,并通过朗读或表演的形式展示

给全班。 创作活动: 1. 鼓励学生模仿王维的写作风格,以竹子为主题创作一首短诗; 2. 提供写作素材:提供一些与竹子相关的词语或短语,如“绿意盎然”、“风吹竹叶声”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代表作品进行分享,并邀请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欣赏。 总结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王维的创作特点和《竹里馆》的意境;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诗歌创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提醒学生将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对美的敏感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1. 王维《竹里馆》的全文; 2. 图片或视频展示素材; 3. 竹子相关的词语或短语。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创作的短诗,评估其对王维创作风格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王维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分享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成果;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作者介绍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 【代表作】诗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四,品诗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景物:“幽篁”“深林”“明月” ——宁静闲适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4.熟练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2.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3.熟练背诵默写古诗。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根据《鸟鸣涧》创作的国画图片,导入新课 (二)朗读诗歌 1、听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 (三)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名篇有:《相思》、《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等。王维崇信佛教,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尤长五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四)写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五)诗歌大意 1、重点字词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2、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六)品诗句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

竹里馆 王维 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教案标题:竹里馆王维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王维的诗歌作品《竹里馆》,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王维的诗歌作品《竹里馆》的复印件。 2. 一些竹子和其他自然材料,如花朵、树叶等。 3. 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4. 一些音乐素材,如自然声音或与自然相关的音乐。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创造一个放松的氛围,播放一些自然声音或与自然相关的音乐。 2.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竹林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和美妙的声音。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象。 阅读理解: 1. 分发《竹里馆》的复印件给学生。 2. 请学生默读诗歌,并思考以下问题: a. 诗中的竹子和竹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b. 你认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 c.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有趣的词语或句子?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发现,并进行讨论。 创作绘画: 1. 给学生提供一些竹子和其他自然材料。 2. 鼓励学生观察这些材料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尝试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笔绘画出自己眼中的竹林景象。 3. 学生可以选择绘制整个竹林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可以添加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4. 鼓励学生在绘画作品旁边写下他们对竹林的感受和想法。 分享和展示: 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让他们分享他们对竹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和想法。评估方法: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估,关注他们对竹林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案反思: 这个教案通过诗歌、绘画和分享等多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通过观察、感受和创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维的《竹里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课堂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二、能力目标 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三、情感目标 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意境和作者恬淡、宁静的心境。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二、作者简介 明确:王维(706~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三、朗诵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整体感知(要求:自读思考,小组讨论,重点帮扶,质疑问难)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五、重点突破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弹琴”与“长啸”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 •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何这样写?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这是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所以,诗人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为一体。 六、总结归纳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七、拓展延伸 自选角度赏析《鸟鸣涧》(王维)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诗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诗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诗竹里馆教案第1 篇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 2、感知田园诗歌,体会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准备: 王维的知识卡片;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来就不缺乏优秀诗人。在唐代璀璨的群星中,王维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还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音乐大师。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预习检查 1、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39;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2、作者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二十岁中进士。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留有《王右丞集》。 三、诵读诗歌: 1、学生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2、理解诗歌。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静静陪伴着我。 3、理解后诵读诗歌,教师从节奏、韵律等角度指导。 4、多种形式诵读。个人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 四、感知诗歌意境: 1、通过反复朗读,与文本对话,思考这首诗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在明月地陪伴下,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悠闲、宁静的画面。 五、赏析诗歌: 1、与作者对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空灵、淡泊、宁静、优美、闲适等等。 2、哪些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独坐”,“弹琴”、“长啸” 3、诗人感到孤独吗?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诗人并不感到孤独。 4、全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往来,感悟着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