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专家审稿意见的稿件取舍问题实例分析

基于专家审稿意见的稿件取舍问题实例分析

基于专家审稿意见的稿件取舍问题实例分析

李祥敏;许素;陈昕;唐晓燕;陶文绮;王昌群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17(029)012

【摘要】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人员评判稿件学术质量、确定稿件能否发表的重要依据,是宝贵资料.为了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进行稿件处理,论文总结了专家审稿意见的类型,并对几种典型的审稿意见进行实例分析.最后,给出了如何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的思考和体会.

【总页数】5页(P159-163)

【作者】李祥敏;许素;陈昕;唐晓燕;陶文绮;王昌群

【作者单位】《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4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4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4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4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4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2

【相关文献】

1.基于专家审稿意见的综合性农业学术类稿件问题实证分析 [J], 刘玉晓;梁凤莲;王倩;王姝

2.编辑视域下特殊教育教师论文写作问题及分析——基于X刊未刊用稿件的抽样

分析 [J], 孙会;王辉

3.高校学生意见反馈机制的问题研究\r——基于广东药科大学学生意见反馈机制调研报告研究分析 [J], 徐位良;潘家恩

4.对“基于Python和梯度下降算法的物理实验数据一元线性拟合方法”稿件的评审意见 [J], 朱鹤年

5.基于实例分析的PPP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J], 包晓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稿意见回复模板,中文

审稿意见回复模板,中文 篇一:审稿意见模板 如何学习审稿 专家学者为什么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审稿呢?为期刊审稿是义务,也是一份荣耀,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是为进步做出了一份贡献。审稿人都是志愿提供服务而不计报酬。当然,通过审稿还会得到其他好处,(1)首先是精神上的收获,能够增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交流和论争的乐趣;(2)最新的研究进展在发表之前就有机会看到(不亦快哉!);(3)通过对照其他审稿人的评论和编辑的稿件处理意见,可提高自己的审稿技能;(4)通过发现论文中的错误,可以学习如何写出更有竞争力的稿件;(5)会得到编辑的尊敬,甚或有机会被邀请加入学会或编委会;例如美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AJRCCM)编委会的任命,就是完全根据审稿人的审稿是否中肯、严谨、及时。 一个优秀的审稿人又有什么特征呢? Black等曾对英国杂志(BMJ)的审稿人进行过评价,其目的是想明确高水平审稿人的特征,特别是在审稿花费时间和审回时间方面。他们对BMJ的420份稿件的审稿人进行了调查,2位编辑和稿件的责任作者对审稿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结果编辑和论文作者的评估都显示,经过流行病学或统计学培训是提供高质量

评阅的审稿人的唯一显著性相关因素。在编辑的质量评估中,年轻是高质量评阅的独立预测因素。评审花费的时间与审稿质量的提高相关,但超过3小时则无更大意义。通常认为,正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拥有学术职位者、科研资助团体成员,应该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审稿,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审稿质量与上述特征相关。这一结果对于编辑的意义是,要发现优秀的审稿人,只有不断试用新人,评估他们的表现,然后决定是否继续用他们。建议征集接受过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训练的、年龄在40岁左右的审稿人。 那么年轻学者如何学习、提高审稿技能呢?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高,就是通过审稿提高审稿水平。认真研读自己投稿得回的评审意见,以学习他人是如何审稿的。再就是比较同一稿件自己的审稿意见和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发现新的视角,得到有益反馈。对于有条件的年轻学者,可以替自己的上级(例如老师、上级医师等)草拟审稿意见,由此可得到更为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做好审稿工作需要什么?第一是能动性。对同行要有绝对的责任感,坚信通过同行评阅认定的高水准的文献,对科学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审阅一篇好文章,即得到知识,又得到乐趣,不亚于参加一场研讨会。审稿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感染力,可影响到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行

浅谈医学期刊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e19316918.html, 浅谈医学期刊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黄小英郭卫张连阳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期刊三审制有效保证了杂志刊文的高质量。笔者结合自身投稿国外医学期刊的经验,对比了国内外医学期刊审稿的细节和特色,再以笔者供职的《创伤外科杂志》部分数据为例,列举了在工作中遇到诸如初投稿件把控不严,初审编辑专业性和严谨性不高、专家积极性欠佳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医学期刊;审稿制度;质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期刊审稿实行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各个环节均是医学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评价论文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的保证,关系到期刊的出版周期和文章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新兴学科逐渐兴起,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促使审稿工作越来越复杂。笔者结合多年SCI投稿工作经验,比较了优秀医学期刊审稿的细节和特色,再以笔者供职的《创伤外科杂志》的部分数据为例,列举了医学期刊审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国外医学期刊主要采纳的投稿系统有ScholarOne、Elsevier、Springer等,和国内中华医学会杂志投稿系统、三才系统一样,均有一个系统编辑(Administrator)的角色。目前《创伤外科杂志》(以下简称本刊)主要采用的是三才审稿系统,系统编辑主要是一个分配稿件、提交稿件的作用。大多数稿件目前直接由投稿系统直接分配给初审编辑,系统编辑几乎不起作用。但国外优秀期刊在投稿审核过程中,系统编辑充当了一个“把脉”作用,而不仅是简单的上传稿件或是系统分配给编辑。他们会对文章结构的完整性、是否有版权利益冲突说明、是否有伦理批号和伦理说明、涉及人体组织的文章是否有患者的知情同意书等一一进行严格审核。 近年来,Hindawi系列杂志投稿系统甚至要求投稿作者提供文章所有作者的机构学术邮箱,以及他们通过这些邮箱发表的文章题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造假和灌水文章的泛滥。另外,系统编辑对文章图片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目前SCI医学期刊广泛使用的投稿系统针对图片均要求像数300dpi,tiff格式,对图片的宽度、长度、字体格式等均进行了严格的要求。病理图片在对比度显示上也是有其特定的标准。国内几个投稿系统大多都没有专门上传图片的链接,作者将图片放入word中,对图片的格式以及像数几乎没有严格要求。 初审是保证医学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可掉以轻心。本刊2018年收到来稿1284篇,其中与创伤无关的稿件有243篇,退修未回稿件88篇,录用276篇,录用率22%。为了减少审稿专家的工作量,初审编辑需要首先经过甄别、取舍再送到复审专家手上,以提高专家的审稿效率。而多数国内期刊初审编辑主要是从稿件的政治性、保密性、内容相关性、作者单位、是否有基金支持等方面出发,通过CNKI的查重系统审定来稿内容,并没有在文章的创新性和专业性上进行严格的把控,专业性把控更多的是交由审稿专家负责。

应用生态学报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

《应用生态学报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 1. 介绍 在科研领域,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众多的学术期刊中,《应用生态学报》作为应用生态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对于学术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期刊审稿则是保证文章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众多的期刊审稿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就是《应用生态学报》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的现象。 2. 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的现象 在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中,一般情况下,审稿周期是相对较长的,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然而,《应用生态学报》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的现象在学术界引起了热议。这一现象意味着期刊审稿周期的缩短,也引发了对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作者以及学术研究社区的关注和思考。 3. 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的影响 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的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作者来说,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专家的审稿意见,将大大加快文章的发表进程,提升了作者的学术声誉。对于期刊来说,缩短审稿周期也将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对于审稿专家来说,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审稿意见的提交,也将提升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声誉。

4. 利与弊 然而,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担忧。一些学术研 究人员担心,过快的审稿意见可能会影响审稿质量,导致文章质量不 够严谨或者存在瑕疵。一些专家也表示忧虑,因为太短的审稿周期可 能会影响到他们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和细致审查,从而影响审稿意见的 客观性和公正性。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笔者认为,《应用生态学报》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的现象是学术期 刊和学术研究领域不断创新和进步的产物。缩短审稿周期可以促进学 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和交流,提升学术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实践中,也需要平衡审稿速度和质量,避免审稿过快而导致的问题。期刊 编辑部、审稿专家、作者以及学术研究社区需要共同努力,确保审稿 的客观性和质量。 6. 总结 《应用生态学报》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见的现象在学术界引起了热议。这一现象带来了快速的审稿周期和文章发表进程,但也引发了一系列 的讨论和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寻求审稿速度和审稿质量的平 衡点,共同推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您对于《应用生态学报》专家审稿1天给出意 见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期待您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能够

论文审稿人意见处理与修改技巧

论文审稿人意见处理与修改技巧近年来,随着学术界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论文审稿成为了学 术界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论文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质 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研究者对于审稿人的建议和意见 处理并不得当,导致了论文修改效果的不理想。本文旨在探讨论文审 稿人意见的处理与修改技巧,帮助研究者提高论文质量和通过审稿流程。 一、理性对待意见 在接收到审稿人的意见之后,研究者首先要保持冷静,理性对待意见。审稿人的意见是基于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出的,往往具有一定的 客观性和价值。即便有一些意见让人不太舒服,仍应该尽量客观地分 析和评估,避免冲动地做出回应。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审稿人的意见 是对自身研究的一种宝贵反馈,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 二、细读审稿人意见 获取审稿人的意见后,研究者应当仔细阅读,并记录下每一条意见。对于笼统或不清晰的意见,可以适当向审稿人请教,以确保对其要求 有充分的理解。同时,研究者还应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整理和分类, 以方便后续的修改工作。对于意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可以给予不 同的优先级排序,以确保修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逐条分析意见

针对各个意见,研究者应当逐条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审稿人的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对于其提 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尊重和认同。同时,结合自身的研究目标和方法,判断每一条意见是否符合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目标。对于不合理或不适 用的意见,研究者可以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论述。 四、制定修改计划 在对各个意见进行分析评估后,研究者应制定明确的修改计划。修 改计划应包括修改的范围、内容和优先级,以确保各项修改工作的有 序进行。对于意见中指明的错误或不足,研究者应当及时进行修正和 补充。对于需要进一步研究或论证的问题,研究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看 法或思路,并进行详细的论述和解释。修改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细 致入微,以确保每一条意见都能得到合理的处理和修改。 五、与审稿人进行沟通 在修改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与审稿人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对于 无法理解或难以实施的意见,可以向审稿人请教其详细意图和要求, 以便进行准确的修改。在与审稿人的沟通中,研究者应注意语气的礼 貌和合作,尽量避免争论和冲突。通过与审稿人的沟通,研究者可以 更好地理解审稿人的意见,提高修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细致修改论文 在制定了明确的修改计划后,研究者应当细致入微地进行论文的修 改工作。修改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准确性,避免拖沓和啰嗦的叙

谈学术期刊审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谈学术期刊审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张峻瑜 【摘要】通过对审稿过程中存在的审稿责任心、审稿方法、审稿能力和审稿单设 计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期刊审稿人员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提高科 学技术专业水平和审稿能力,建立双向匿名三审结合的审稿制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与科学性的审稿意见书,实现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智能化等应对措施。 【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1)003 【总页数】4页(P23-26) 【关键词】审稿工作;期刊;问题;措施 【作者】张峻瑜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审稿是审稿人认真审读并全面研究作者稿件而进行评价的智力鉴识过程,审稿质量直接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审稿工作是选题和组稿工作的继续,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稿件取舍的基本工作流程之一,也是通过鉴识、审选和稿件评价发现人才的重要手段。综观国外及我国200多年审稿程序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发现,一个合理、科学、严格而公正的审稿方法,是传播先进知识、推动文化交流、促进

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内外同仁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重视和加强审稿制度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和控制审稿质量,对促进我国期刊良性发展,形成科学而高效的审稿体制,保证期刊学术文化水平,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学术氛围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期刊界学术研究活跃,不少学者就传统的审稿过程、审稿方法的利弊展开讨论,颇具新意。笔者在综合文献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对审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科学的应对措施。 一、我国现行学术期刊审稿制度 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简称“三审制”),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在我国的期刊和 图书出版单位实行,它是我国出版管理部门对出版部门出版图书质量的要求。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再次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它是由初审、复审、终审3个审级组成。其中,初审应由具 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正副社长或正副总编辑担任。终审者根据初审和复审意见,对书稿的采用做最终决定。根据需要,稿件可以外审,但外审不能替代三审制中的任一审级。 多年以来,期刊编辑部为了把好论文学术质量关,常常根据刊物的不同特点,在审稿的实践过程中对传统的期刊三审制作了改进或细化,制定了各种详细的审稿制度,并加大了对审稿制度的执行力度。综合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三审制:编辑(部)初审、专家复审(或称同行评审)、编委会或主编终审;(2)三审一定制:责任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或编委复审、主编或编委定审;(3)四审制:责任编辑初审、 同行专家复审、编委或编辑部主任三审、主编终审。另外,有的期刊还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隐去作者姓名、职务、服务机构、通讯地址等个人讯息,在同一学科领域选择2名或2名以上专家作为审稿人,或实行多行业专家审稿制度;有的学报 还采用内外稿交叉审稿制度。从以上审稿类型可以看出,学术期刊的审稿方法都是

高校学报聘请离退休专家审稿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学报聘请离退休专家审稿的必要性分析 钟昭会 【摘要】审稿是决定稿件取舍和保证刊物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学报都实行了责编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其中,专家复审是编辑部决定篇稿件是否刊用的重要依据乃至决定性依据,审稿专家的选择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当今不少在职审稿专家因忙于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而时常不能及时完成审稿工作进而影响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情况下,高校学报编辑部聘用一定比例的离退休专家审稿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1 【总页数】3页(P166-168) 【关键词】高校学报;三审制;审稿专家 【作者】钟昭会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众所周知,审稿是编辑部决定稿件取舍、保证刊物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学报都实行了责编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在三审制中,专家复审是编辑部决定一篇稿件是否刊用的重要依据乃至决定性依据,因此,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多年来,高校学报编辑部都试图通过

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选择最佳审稿人,总希望能够找到学术造诣深厚、治学态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的审稿专家[1-3],使其能够迅速及时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稿件,为编辑部决定稿件取舍提供依据。但事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学报都存在稿件审理时间滞后、发表周期过长的局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并导致了一些优质稿件的流失。高校学报之所以面临这样的现实困境,笔者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许多高校学报在物色审稿专家的时候,往往都把眼光放在了在职专家身上,而忽视了挑选一定比例的离退休专家。殊不知,比起在职专家来,离退休专家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能够更好地胜任审稿工作。以下结合笔者多年的办刊实践,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供学报界同仁参考和借鉴。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报在选聘审稿专家的问题上都是严肃而认真的,经过层层推荐和选拔出来的审稿人大多是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在职专家教授。毋庸讳言,这些专家教授的学术造诣与学术影响在其所属领域和所在学校都堪称一流,治学态度也极为严谨,他们所审理的稿件也大多公平公正。但在编辑工作中,我们却往往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尽管联系专家审稿时大多答应按时审回稿件,可结果呢,能够如期返回审稿意见的专家可谓少之又少,大多专家都会拖延期限——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二三十天乃至更长,个别专家甚至忘记了审稿的事情,待编辑部打电话催问审稿结果时才想起此事。如此一来,不但拖延了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时间乃至期刊的编辑出版时间,而且导致了一部分优质稿件的流失。究其原因,一是这些专家教授大多担任着党政职务,或系院长,或系书记,或系主任,管理工作繁忙;二是这些专家教授每年都要给大学生上两三门课程,教学任务繁重;三是这些专家教授大多带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而且每年要发表三五几篇高档次的论文,科研压力巨大;四是不少专家教授还兼任着多种社会职务,社会活动频繁……这一系列工作都事关专家教授们的生存、发展、晋职、提薪等切身利益,使得他们不得不全力以赴,哪怕加班加点也要拼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他们想如期甚至提前完成审稿工作,

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

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 大大小小也写作,投稿了不少SCI期刊,这一过程中和编辑审稿人打交道也受益匪浅,自己也得到机会被不少SCI期刊邀请为审稿人。这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一下如何提高选投SCI期刊命中率和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的技巧. 首先,多读文献是关键。套用中国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士期间读了不下大几百篇文献,其中1,2百高水平的文章尤其是CNS (Cell, Nature, Science)上的要精读,记下读书笔记。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路线,技术方法,结果分析,一一解析,最后总结文章的创新点,为何能发,从中那些可以值得学习借鉴。并要求自己用1,2句话并尽可能用一个model图概括该文特色,也就是take home message. 记到本子上,下次看是一目了然,提纲挈领,便于记忆。事实上,自今年2010年起,Cell开始要求每篇发表的论文作者提供一个graphical abstract,勾勒出该文的要点,以便读者一目了然领会文章的贡献和意义,也正是出于此意。 选刊,看自己的研究结果意义和本领域哪些杂志所发文章处于类似的水准。如果经常看文章,这点不难,没事就浏览一下本领域的每个杂志的要目table of contents, 感兴趣的title就点击看看摘要,大概就对自己的文章水平略知一二了。自己做的博士课题做出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新发现,觉得投Nature Cell Biology(18分),Genes Development(15分)一档的杂志比较有戏,自己很快根据NCB要求并精读两篇NCB范文写了初稿,给导师修稿后就投到NCB。得到评审意见是要补充新数据,我们补充了一些,但是有些数据无法很快补充,针对所研究蛋白的抗体很不容易制备,我们在response信进行了辩解,二稿投出后莫名其妙被编辑直接拒绝了,并没有送一审专家们再审。在投GD之前,我们决定冲冲Science,同时尝试一些新试验以替代必须要有抗体才能进行的试验。可喜的是一审通过(Science一审会直接淘汰大约75%稿件不送出审稿),送出二审。一个多月得到意见,要求对我们提出的model给出更多证据支持,这个任务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达到,而且我也想早点毕业。所以就放弃了。就投了保底的杂志GD,同时继续补些可以manage的试验。一个月得到意见,accept dependent on revision,只有3个月期限。好在要求补充的一些试验就是我们预计到的正在补的,补充的试验虽然有挑战性,经过艰苦摸索,进展顺利。3个月后投二稿,就接受了。整个投稿过程回头来看,受益匪浅。其实如果我们先就补了一些数据,也许NCB 也会接受,不过GD公认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No.1,所以也不足为惜。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多已经被引用10多次,还被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生课程Developmental Genetics列为选读文献,所以还不错。还有就是对评审人的意见,一般来说都是比较负责的,可以说没有

编辑应用文范文选题报告及审稿意见

选题报告一、选题报告要素 1.选题名称 2.选题的价值 3.选题酝酿、形成的过程 4.选题的内容和形式设想 5.读者对象 6.拟请的作者 7.时间安排 8.经济效益预测 9.市场营销建议 10. 其他方面情况 11.落款姓名、单位、时间 二、选题报告范文 中医急诊医学选题报告 一、选题构想 中医急诊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急、重、危症的病因病机、变化规律、诊疗技术和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治急症,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救死扶伤的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医对急症的临床疗效,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水平……

整理当代中医对急症的诊治经验,总结当代中医急诊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从疗效水平和学术思想上来完善中医急诊医学,对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临床疗效、巩固中医队伍、振兴中医事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欣闻中医急症诊治工作者在全国急症协作组的带动下,以敬业、奉献的精神,辛苦耕耘,已取得多项国家、部局、省级科研成果,尤其在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研制和推广了一批供急症使用的中成药,有力地推动了中医急诊学科的发展;组织该稿件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同类书情况 国内前几年曾陆续出版过几部有关某一专病或专科中医急诊的小册子,而比较全面的急诊专着只有黄星垣教授主编的中医急症大成;该书以文献归类摘编的形式介绍了1985年以前中医急诊的进展情况,虽有一定的特点,但也存在局限性;再说从1985年以来,中医急诊医学又有了许多新进展,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很有必要出版一部能展示当代中医急诊学术发展水平的专着以应临床迫切之需; 三、本书特色 1.强调科学性与先进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为基础,发展中医学术为目标,保持并发扬中医特色,突出并发挥中医优势,全面、系统地反映古今中医诊治各科急症的理论、经验和临床成就,使之成为一部具有较强科学性与先进性的临床医学专着; 2.注重实用性;从临床实际出发,以提高疗效为目的,真正解决中医对各科急症的诊治效应,强调“救急”措施的挖掘整理和拓展运用,适当吸收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方法及其利弊探讨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方法及其利弊探讨 作者:冯广清 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32期 摘要: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起源于17世纪中后期,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学术期刊审稿的主流方式。根据参与审稿的同行专家的数量多寡,可以将同行评议分为单审稿人制和多审稿人制。多审稿人制的同行评议审稿方法主要有:同步审稿法、顺序审稿法。此外,预先审稿法也在部分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这些同行评议审稿形式与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运用中应当注意趋利避害。 关键词: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同步审稿法顺序审稿法预先审稿法 科学共同体有组织的学术评价开始于17世纪中后期,这也是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正式起源。1665年,世界科学发展史上创办最早的两份科学期刊先后问世。1月,由法国议院参事登德沙罗在巴黎创办了《学者期刊》(Journal des Scavans);同年3月,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正式创刊。这两本期刊都是以同行评议作为参照系统,评审和选择可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752年,英国皇家学会正式建立了论文评议委员会,对投稿的学术价值进行评议,提出相关建议,决定是否刊用。随后这种同行评议的做法在陆续创办的期刊中得到了进一步推广运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学术期刊审稿的主流方式。 根据参与审稿的同行专家的数量多寡,可以将同行评议分为单审稿人制和多审稿人制。由于单审稿人制具有审稿成本低廉、操作便捷、稿件处理周期短等优点,因此仍为部分学术期刊所采用。不过由于单审稿人制仅有一位专家进行审稿,缺乏同行对照监督,审稿质量受到了广泛质疑。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采用的是多审稿人制同行评议,要求一篇学术论文的评审专家一般至少2人[1]。实践证明,这种审稿方式可以大幅减少审稿误判情况的发生。对于多审稿人制的审稿方法、程序,目前主要有同步审稿法、顺序审稿法以及预先审稿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运用中应当注意趋利避害。 1.同步审稿法及其利弊 同步审稿法是指负责编辑将稿件复制后同时发送给几位同行专家审稿,最后由编辑综合几位同行专家的意见作出最终的判断,这种审稿方法为众多学术期刊所采用。《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JACS)采用的就是这种审稿方法。大致流程如下:作者投稿之后,编辑会根据稿件的内容进行形式审查,然后对稿件进行分类并将其复制后分别寄送给3位同行评审专家,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将同时寄送一份给统计学审稿专家进行审查,审稿人在完成审稿之后将审稿意见反馈给编辑。如果几位审稿人的意见一致,编

“大同行”审稿:“小同行”审稿的必要补充

“大同行”审稿:“小同行”审稿的必要补充作者:柯文辉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0期 摘要:同行审稿是保障期刊出版质量的关键环节。立足“小同行”审稿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从6个方面阐述同行评审中“大同行”审稿是“小同行”审稿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审稿;大同行;小同行;同行评议 同行专家审稿是期刊编辑部决定稿件是否录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审稿质量高低与审稿专家的选择有关。随着科学学科的发展,细化的程度提高,相互交叉渗透,同行专家又被分为“大同行”和“小同行”(现在学科体系的发展使各一级学科衍生了众多的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学术期刊出版中难以区分“大同行”与“小同行”,论文所指“大同行”和“小同行”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期刊编辑部在同行专家审稿的时候存在选择“大同行”审稿和“小同行”审稿的难题。 关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方面前人已作了不少研究,但关于“大同行”与“小同行”专家审稿的问题探讨较少。孙丽莉等认为“小同行”专家审稿质量高,选择校外“小同行”专家审稿对推动本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赵丽莹等认为“小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恰当充分,而且审稿速度快;陈敬根认为“小同行”专家审稿较“大同行”专家审稿具有一些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体会,指出在同行评审中“大同行”审稿是“小同行”审稿的必要补充。 一、弥补“小同行”审稿的专业局限 在学术期刊中,综合性学术类刊物,以及专业性学术刊物中综述类栏目,所刊发的稿件内容都较为宏观,要求审稿专家既要对学科研究前沿领域非常了解,也要对学科交叉领域有所了解,这时“小同行”审稿在专业上有所局限,应选择“大同行”专家进行审稿。“大同行”拥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层次和更开阔的学术视野,能够更好地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和战略角度做出价值判断。另外,一是为稿件选择“小同行”专家对责任编辑是个技术活,尤其在处理交叉学科稿件时,要求责任编辑具有很好学科分类的能力,才能确保所选专家专业对口,对于年轻编辑容易存在选择偏差,出现外行审内行的现象。二是由于知识更新频率加快,学科细分度越来越高,在某些领域很难找到真正的“小同行”评议,就需要从“大同行”里寻找较为适宜的审稿专家。 二、纠正“小同行”审稿存在的评议偏倚 “小同行”专家一般适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领域稿件的评审,在试验方法、结果分析等方面会提出更为具体的意见,但在整体结构、研究方法论和宏观把握方面的判断会稍有不

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处理

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处理 1.如何持乐观态度正确对待审稿看法和退稿处理 对于审稿人来说,没有时间认真研读作者的稿件,往往在读到文章的开头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好或坏的概念。 如摘要中看不出作者选题的创新性、文章的开头就消失论据不充分之处、文章表达难以让人理解、论述中消失明显的疏忽和错误等等。这样已经让人信任作者不是一个严谨的人、文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现在作者自己对本人的稿件都不仔细,如何要求审稿人仔细呢?我特别认同:一般论文都是写给新入行的人看的。审稿人往往是学术讨论方面的骨干或带头人,一般很少阅读一般性的讨论论文,就是阅读,不是与本人的讨论方向紧密相关的也不会认真阅读。 扫瞄是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通用阅读方法。因而,希望审稿人认真阅读你的稿件,实质上是不现实的。 所以,假如不能很快让审稿人认同,审稿人给出不切实际的结论是非常正常的。特殊是一些作者,感觉本人的讨论非常重要、有时是面面俱到而将文章写的泱泱几万字。 常常有作者以本人论文篇幅作为水平的体现,假如没有非常的吸引力,谁会花上几个少时、耐着性子将你的文章阅读完。 2.稿件审稿结果是什么意思 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打算取舍,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的活动。

审稿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的图书顺当面世,防止有害或低劣的作品出版,以对社会文化担任,对读者担任,对作者担任。这是实施选题的详细步骤和进行稿件加工整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出版工作者所担负的最重要的职责。 审稿的作用次要表现为:一、打算稿件取舍,为文化传播把关图书宗旨能否符合先进文化的进展方向,图书内容能否有学术或艺术价值,图书表现形式能否符合读者的口味、适合市场的要求,是打算该种图书能否得以生存以及生存期长短的次要因素。因而,审稿过程中的推断就显得特殊重要。 就组织的稿件而言,策划选题、选择作者、拟订提纲、争论样稿等,还只属于编辑出版全过程的“前阶段”。在这个“前阶段”,或是由于选题偏离方向、脱离市场,或是由于选择作者不当,有可能消失偏差乃至错误。 假如这些问题未能通过编著双方的互通信息准时地弥补或修正,审稿时仍旧可以最终加以处理。从打算稿件取舍这一点来看,审稿工作为文化传播把关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为发觉好作品并爱护它“出关”,一为鉴别坏作品并阻挡它“过关”。 对于那些好作品或是基本方向正确却存在某些不足的作品,审稿者应当大力扶持,热忱关心,在确定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关心作者予以补正;而对于那些坏作品,审稿者应当坚决摒弃,决不能被其所标榜的“新”、“异”或者“卖点”、“畅销”之类的“特点”所迷惑而网开一面。未能慧眼识真金,使本可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

关于写好一篇论文的建议

关于写好一篇论文的建议 对科研小白:不知道怎么阅读文献、不知道如何找创新点、更不知道如何着手写论文,这些表现都很正常。因为初学者大都不知道如何高效阅读文献,不知道写作切入点、没有形成写作思维和论文逻辑框架。 我的方法是阅读文献+撰写+模仿+总结。 对初学者来说,有效的、高质量的文献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广泛阅读文献基础上,模仿和总结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是顺利发表论文的重要基石。 一、如何高效阅读文献? 1、学会精读和泛读!!!根据自身专业及与导师交流,初步确定研究方向,然后大量阅读文献。(1)对需要精度的论文,打印装订成册。阅读时在论文上做好笔记和注释(写什么请见下文二)。总结各篇论文之间的差异和相似处。对必要的文献,可以利用几天时间仔细思考论文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甚至要亲自编程仿真再现。(2)泛读的论文,一般1天读2-3篇;当掌握阅读方法后,可提速。其实大部分论文是泛读的,精度的只占少数,一般在10篇以内。敲黑板,精度论文一般指SCI/EI检索或博士毕业论文等高水平论文。 2、怎么判断文献需要精度还是泛读?与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算法/解决方

法/实验设计相近的、解决问题相似的就是需要精度的。3、如何搜索、下载或在哪里免费下载文献: 可在中国知网、读秀、百度学术等网站检索、下载论文。 刚开始科研的童鞋,可以先阅读中文文献,等积累一定知识后再阅读外文文献。科研小白刚开始阅读速度会很慢,这很正常,有时2天一篇文章都不一定吃的透,没关系,坚持2个月,定会有收获,阅读速度和效果会大幅提升。此外,始终带着怀疑的态度和质疑的眼光阅读,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虽然有创新点,但一般不会完美,开启找茬模式阅读,增加文献阅读的趣味性。二、阅读文献后,怎么找创新点?1、在阅读十几篇甚至几十篇文献后,可以适当做一个review(评论、综述):及时总结并对比每篇论文的创新点,求解问题、求解技巧/算法、场景模型/数学模型、假设条件和忽略因素、结果/结论、不足/展望等等。这里分享一个我写论文过程中阅读文献过程的笔记:(在Excel或Word中)

期刊审稿专家评价方法及有效性

期刊审稿专家评价方法及有效性 1引言 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最重要、最普遍的方式,在论文评审、项目遴选、职称评定、学术荣誉授予等众多科学评价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用于鉴别科研价值、保障科研质量[1]。对于期刊论文评审,审稿专家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效性、创新性等进行评定,同时向作者提供有关错误校正、理论/方法改进等方面的建议[2]。有效的同行评议过程是保证稿件质量、提高期刊声誉与影响力的重要保障[3,4]。同行评议相关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比较广泛的关注与研究[5]。考虑到同行评议结果受专家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如主观意志的影响、专业知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评议过程中其他偶然因素,容易产生偏见与片面性[1],学者们开始着手研究评议专家“反评估”方法,以期评估专家的评审行为,为评议专家遴选提供参考,以尽可能提高同行评议结果的公平与公正[6-12]。文献[6]基于评议专家的基本情况、修养和工作业绩三个方面对评议专家进行评估,奠定了评议专家“反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作者指出,工作业绩指标可基于历史评议数据计算得出,具有较好的可获得性。其下属指标包括评议项目累计数、(评分数据的)离散率、命中率(推荐项目数/立项项目数)、算数偏差(与其他专家意见的偏差)等维度。文献[7-12]在文献[6]的框架下,从数学意义与物理意义讨论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7],设计了更加细粒度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权重分配[8,9],对评估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评估可靠性[10],基于不同案例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分析[7-9,11]。文献[12]针对期刊评议,从审稿时长、审稿意见长度以及审稿意见与编辑意见的一致性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F3指数用于辅助期刊评审人选择,整体而言也并未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