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

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

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

荧光显微镜是一种高级的显微镜,它可以通过激发样品中特定分子的荧光来显示其位置和分布,其中最常用的是绿色荧光蛋白(GFP)。GFP是一种干扰素,可以在细胞和组织中独立形成荧光,因此它成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样品时,我们需要将GFP样品激发,使它发出荧光。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激光或白光照射样品。在照射GFP样品时,蛋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GFP吸收紫外线和蓝光,然后发出绿色光。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样品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例如,GFP可以被插入到生物体内的DNA序列中作为一个标签,这样我们可以跟踪GFP的位置和运动。此外,GFP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后,也可以跟踪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和活动。

除了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外,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样品还可以在医学领域中进行应用。例如,在肿瘤治疗中,我们可以将GFP 插入到体内肿瘤细胞中,然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样品,从而更好地理解肿瘤细胞的分布和活动,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总之,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术。它在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样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机理,有助于推动生物学科学的发

展和进步。

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标记物,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阅读吴沛桥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这篇文献,对GFP有了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GFP);性质;原理;应用 1 引言 发光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腔肠动物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受到机械性干扰时都可发射绿色荧光,而栉水母类发射蓝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这些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1962 年,Shimomura 等从维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ia victoria)中分离纯化生物发光蛋白质——水母蛋白, 并观察到一个在紫外光下发出“非常明亮, 浅绿色荧光”的副产物。1974 年,Shimomura等纯化得到了这种自发荧光的蛋白(即GFP)。 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非(Mra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rge Y.Tsien),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以及改造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 2 GFP的理化性质 从水母体内分离到的GFP基因,长达2.6kD,由3个外显子组成,分别编码69、98和71个氨基酸。GFP本身是一种酸性,球状,可溶性天然荧光蛋白。 GFP性质极其稳定,耐高温,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不影响其荧光性质。其变性需在90℃或pH<4.0或pH>12.0的条件下用6mol/L盐酸胍处理,一旦恢复中性环境或去除变性剂,虽然变性的蛋白质并不能完全复性,但是复性蛋白质同天然蛋白质对温度、pH变化的耐受性、抗胰蛋白酶消解的能力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pH7.0~pH12.2的范围内的吸收、发射光谱也是相同的。 3 GFP的荧光原理

绿色萤光蛋白

绿色萤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GFP,这种蛋白质最早在一种学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其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萤光。这个发光的过程中还需要冷光蛋白质Aequorin的帮助,且这个冷光蛋白质与钙离子(Ca+2)可产生交互作用。 由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色萤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别是最大和次大的激发波长,它的发射波长的峰点是在509nm,在可见光绿光的范围下是较弱的位置。由海肾(sea pansy)所得的绿色萤光蛋白,仅有在498nm有一个较高的激发峰点。 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绿色萤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为一个报导基因(reporter gene)。一些经修饰过的型式可作为生物探针,绿色萤光蛋白基因也可以克隆到脊椎动物(例如:兔子上进行表现,并拿来映证某种假设的实验方法。 我们这边细胞组的基本上都在用这个东东。标记细胞 GFP的分子结构和发光机制 绿色荧光蛋白为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GFP有两个吸收峰,主峰在395nm,次峰在470nm,其荧光发射峰在509nm。GFP 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其变性需要在90℃或pH<4或pH>12的条件下用6mollL盐酸胍处理,这一性质与GFP的结构特性相关。 Yang等的研究表明,GFP是由两个相当规则的内含一个α-螺旋和外面包围l1个β-折叠的β-桶状结构组成的二聚体,β-桶状结构直径约3nm,高约4nm。β折叠彼此紧密结合,象桶板一样形成桶状结构的外围,并且形成了一个规则的氢键带。桶状结构和位于其末端的短α螺旋以及环状结构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致密结构域,没有可供扩散的配体进入缝隙。这种坚实的结构保证了其稳定和抗热、抗变性的特点。 GFP的生色基团附着于α-螺旋上,几乎完美的包被于桶状结构中心。位于圆桶中央的α-螺旋含有一个由六肽组成的发光中心,而发光团是由其中的三肽Ser65-Tyr66-Gly67经过环化形成了对羟基苯咪唑啉酮。GFP的生色基团是蛋白质自身催化环化的结果,环化是一个有氧过程,在严格厌氧条件下GFP不能形成荧光,因为GFP的生色团形成需要O2使Tyr66脱氢氧化。生色基团通过Tyr66的脱质子(酚盐)和质子化状态(羟酚基)的转换决定荧光发射,此模型为Yang等的晶体学证据所支持。 GFP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1.分子标记 作为一种新型的报告基因,GFP已在生物学的许多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独特的发光机制,可将GFP作为蛋白质标签(protein tagging),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GFP基因构成融合基因,转染合适的细胞进行表达,然后借助荧光显微镜便可对标记的蛋白质进行细胞内活体观察。由于GFP相对较小,只有238个氨基酸,将其与其他蛋白融合后不影响自身的发光功能,利用GFP的这一特性已经加深了我们对细胞内一些过程的了解,如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发育和信号转导等。1996年,Ehrdardt等人首次报道了利用GFP的特性研究细胞分化蛋白FtsZ的定位。研究显示FtsZ在细胞分裂位点形成了一个环状物,且至少有9种蛋白在细胞分裂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对这些蛋白功能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利用GFP融合蛋白已经搞清楚了它们聚合的顺序以及在蛋白定位中的一些特征。利用GFP来检测目标蛋白的定位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细胞内的一些基本的生理过程进行更详尽观察的新方法。 除用于特定蛋白的标记定位外,GFP亦大量用于各种细胞器的标记如细胞骨架、质膜、细胞核等等。Shi等人曾报道将GFP融合到大肠杆菌细胞膜表面用作标记蛋白,这一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多肽库的筛选效率、疫苗的研制、构建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作环境检测以及探测信号转导过程等等。这些都为传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 2.药物筛选 许多新发展的光学分析方法已经开始利用活体细胞来进行药物筛选,这一技术能从数量众多的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我们所感兴趣的药物。基于细胞的荧光分析可分为三类:即根据荧光的密度变化、能量转移或荧光探针的分布来研究目标蛋白如受体、离子通道或酶的状态的变化。荧光探针分布是利用信号传导中信号分子的迁移功能,将一荧光蛋白与信号分子相偶联,根据荧光蛋白的分布情况即可推断信号分子的迁移状况,并推断该分子在迁移中的功能。由于GFP分子量小,在活细胞内可溶且对细胞毒性较小,因而常用作荧光探针。 在细胞体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其中很多涉及到信号分子在细胞器之间的迁移。例如当信号分子和某一特殊受体结合后常会导致配体-受体复合物从某一细胞区域迁移到另一区域,而这一迁移过程通常会介导一重要的生理功能。因而,这些受体常常被用作药物筛选的目标,若某一药物具有与信号分子类似的功能,那么该药物即具有潜在的医药价值。利用GFP荧光探针,将很容易从数量众多的化合物中判断出那些化合物具有与信号分子相似的能引起配体一受体复合物迁移并介导生理反应的功能,且这一筛选过程简单方便,所需成本也很低。利用这一原理,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筛选模型用于研究药物介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hGR)的迁移过程。在一96孔板中培养细胞,并以一编码hGR GFP蛋白的质粒转染该细胞。当细胞用待筛选的药物处理后,hGR-GFP从细胞质迁移人细胞核的过程可实时或在某一时段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价值

绿色荧光蛋白———现代生物学的北斗星 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绿色荧光蛋白能够自发地发出荧光,它是第一个由生命自我复制、表达,并能按照设计“自动”标记靶蛋白的特异荧光探针。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发现水母可以发绿光,但不知其因。 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和约翰森(Frank Johnson)收集了一些维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样本,他们试图了解海中多管水母为何具有发出生物荧光的特性。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在《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上报道,他们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据说下村修在用水母蛋白提取水母素时,有一天要下班回家了,他把产物倒进水池里,临出门前关灯后,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水池,结果见水池闪闪发光。因为水池也接收鱼缸的水,他怀疑是鱼缸成分影响水母素,不久他就确定了钙离子增强水母素发光。下村修和约翰森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水母之所以能发出生物荧光与一个名为aequorin的蛋白有关。Aequorin蛋白,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呈强烈绿色。之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它的发光特性。1974年,他们纯化到了这种蛋白,后来把它命名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众所周知萤火虫发荧光,是由荧光酶(luciferase)作为酶催化底物分子荧光素(luciferin),有化学反应(如氧化)以后产生荧光。而GFP本身发光,无需底物,用普通荧光显微镜或荧光激活细胞分拣器均可检测到。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蛋白质不能单独发光,而需要借助酶的作用,下村修的这一革新性发现推翻了当时学术界的常识。 GFP是一种天然荧光蛋白,酸性,呈球状,分子量约27-30kDa,为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1996年,Yang和Ormo两个研究小组分别独自发表有关GFP立体结构的成果,进一步揭开“绿光”的秘密。原来GFP像是一个灯笼,有一个圆桶的外壳,保护中心发光的荧光绿光芯。所有的GFP都有一个由三条氨基酸链组成的内在荧光基团。从结构上看,GFP的折叠方式非常特殊,11条β折叠片绕成一个圆柱体,1条ɑ螺旋缠绕在圆柱体的轴位置,生色团附着于ɑ螺旋上,几乎完美地包埋于圆柱体中心。这种方式被称为β罐(如图2所示)。 下村修 GFPβ罐结构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亚细胞定位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亚细胞定位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一种自然存在 于海洋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的荧光蛋白,其拥有强烈的绿 色荧光。由于其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GFP 已经成为研究生物过程和信号传递的强有力工具。 GFP的结构由238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个单独的蛋白质区域,称为圆柱螺旋(Beta-can)。GFP基因含有GFP编码序列,该序 列通过表达可以产生GFP蛋白质。GFP的荧光性质是由三个 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染色体枢纽部分决定的,即丝氨酸(Tyr66)、谷氨酸(Pro68)和脯氨酸(Ala80)。 在GFP的自然状态下,并不发出荧光。但当该基因被转录和 翻译成蛋白质之后,在有氧条件下,GFP的氨基酸序列会发 生类似于玉米的光合作用过程,使得GFP的荧光激活。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GFP被广泛用作标记工具,以帮助研究 人员观察细胞内部的某些组分或结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将GFP基因与目标蛋白的基因融合,使目标蛋白在表达时也表 达GFP。由于GFP的荧光性质,这样就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 直接观察到目标蛋白的位置和分布。 通过GFP技术,科学家们得以研究细胞核或细胞器在发育过 程中的变化,以及探索细胞活动的机制。此外,通过将GFP 基因与多个目标蛋白的基因融合,科学家们可以标记多种细胞结构,并观察它们在细胞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

除了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外,GFP还被广泛应用于分子 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筛选和基因治疗等领域。由于GFP 的高度稳定性和荧光强度,它可以作为生物化学实验中定量和定位特定蛋白质的工具。此外,GFP作为标记基因在基因治 疗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追踪和监测基因表达和转导的进程。 尽管GFP已经成为生物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工具,但也存 在一些局限性。首先,GFP的结构和功能对温度和酸碱度非 常敏感,因此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可能受到限制。此外,GFP 的荧光信号在某些细胞或组织中可能受到强烈的自然荧光干扰,降低其检测的灵敏度。 为了克服GFP的一些局限性,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通过对GFP进行突变,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不 同荧光颜色的变体,如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扩展了荧光蛋白的应用范围。此外,通过结合GFP与其他技术, 如光遗传学和光学显微术,也进一步提高了荧光蛋白在细胞研究中的可用性和灵敏度。 总的来说,绿色荧光蛋白(GFP)是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 中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其高度荧光的特性,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和研究细胞内的某些组分和结构。尽管GFP仍然存在 一些局限性,但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它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广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拓展。除了在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研究中的应用外,GFP还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

gfp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原理

gfp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原理 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是一种自然存在于水母中的蛋白质,最早被发现于1962年。由于其独特的荧光性质,GFP已经成为生 物成像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GFP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原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检测方法,下面我们将一步步介绍该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FP的结构和性质。GFP由238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包括三个特定的氨基酸序列,这些序列决定了GFP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从而决定了其荧光性质。GFP在紫外线和蓝光的激发下能够产生绿色荧光,这是由于其内部含有一个芳香族环结构(环肽),在外界刺 激下受激发并发出流明绿色的荧光。 在GFP检测中,我们通常使用荧光显微镜来观察样品。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GFP引入到细胞、病毒或其他生物体中,并使用特定 的荧光标记物标记它们。这些标记物可以通过短脉冲激光激发荧光, 然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由于GFP的某些特定结构,我们 可以通过观察荧光强度和形态来确定GFP的位置和数量,从而对细胞 或病毒的行为和功能进行研究。 此外,许多GFP变种已经被开发出来,这些变种具有不同的发射波长 和荧光强度,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研究。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蓝色荧 光蛋白(BFP)来标记细胞核,使用黄色荧光蛋白(YFP)来标记细胞质,用红色荧光蛋白(RFP)来标记细胞膜,从而实现全面的细胞成像。 总之,GFP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原理是一种基于GFP独特荧光性质的生物成像技术,通过标记和激发荧光信号来观察生物分子和细胞结构。随

着越来越多的GFP变种的开发,这种技术将成为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走近绿色荧光蛋白

走近绿色荧光蛋白 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人教版)中,多处描述了荧光标记技术,并有有关荧光蛋白的描述,如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技术与基因定位、荧光鼠的培育等。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于是,笔者搜集并整理了有关资料,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来源、分子结构、发光机制、研究历程以及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12008年诺贝化学奖及获奖者简介 日本的下村修、美国的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人钱永健于2008年10月8日,因对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历程,犹如一场接力跑:下村修发现了GFP,沙尔菲确定了它的应用价值;而钱永健则让它变得多样化。 下村修现年80岁,生于京都,长于长崎。1960年获得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波士顿大学和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工作。1962年他发现荧光蛋白,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从33岁做出重要发现,到46岁完成全部关键实验,他的研究遥遥领先,却一直默默无闻。2001年退休后,年逾七旬的下村修继续在家里的地下室潜心研究。 马丁·沙尔菲现年61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做生物示踪分子方面做出贡献。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2004年沃尔夫奖医学奖得主。他发明的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将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2荧光现象 一些化学物质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x线或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 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 作者: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摘要】 【关键词】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定量分析;结构 ABSTRACT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biofilm spatial structure in biofilm process with Image Structure Analyer (ISA) software, which will provide assistant to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biofilm. Methods P.aeruginosa PAO1 biofilm model in vitro was constructed on glass slice and biofilm development was monitored in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6 hours, 1 day, 3 days and 6 days). The fluorescence images stack of different layer in biofilm model were obtained by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based on fluorophores from PAO1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genetically tagged.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describing biofilm spatial structure could be acquired after the image information was calculated by ISA software. Results ①The PAO1 biofilm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successfully by CLSM after genetically tagged with GFP. ②The quantitative dat a from ISA software showed that the thickness of biofilm accumulated during biofilm growth, the rate was more obvious during the first 3 days than the latter 3 days (19.6μm vs. 6.1μm); meanwhile the areal porosity (AP) decreased from 0.98±0.01 at 6h to 0.92±0.02 at 6d, the 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 (ADD)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1.00±0.009 at 6h to 1.06±0.027 at 6d; the textural entropy (TE) increased from 0.7±0.08 at 6h to 4.3±0.09 at 6d. Conclusions The ISA software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f bacterial biofilm spatial structure in PAO1 biofilm process. Quantifying bacterial biofilm structure permitsed correlating biofilm development with biofilm performance. KEY WORDS Biofilm; Pseudomonas aeruginos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tructure 长久以来,人们对细菌的认识停留在浮游态水平上,但自然界中99%的细菌以生物膜(biofilm,BF)的形式存在。细菌BF是细菌为适应生存环境黏附惰性或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具有环境适应能

gfp 实验步骤

gfp 实验步骤 GFP实验步骤 GFP(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荧光标记物质,它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下面将介绍GFP实验的步骤。 1. GFP基因的克隆 需要将GFP基因克隆到感兴趣的载体中。通常,可以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对GFP基因和载体进行酶切,并通过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在一起。连接后的重组载体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的转化来复制。 2. 细胞培养 接下来,将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进行培养,以扩增GFP基因。培养条件要求适当的温度和培养基。当细菌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提取。 3. GFP的纯化 提取细菌后,需要进行GFP的纯化。纯化步骤可以使用亲和层析、离心、电泳等方法。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得到高纯度的GFP。 4. GFP的表达 将纯化后的GFP溶液加入到感兴趣的细胞中,使其表达GFP。可以通过转染、转化等方法将GFP引入到细胞中。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

可以观察到GFP表达的情况。 5. 荧光显微镜观察 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荧光显微镜可以通过激发光源激发GFP发出的绿色荧光,并通过镜头观察到荧光现象。可以通过调节显微镜的对焦、放大倍数等参数来观察GFP的细节。 6. 数据分析 观察到GFP的荧光后,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计算GFP的表达量、观察GFP在细胞中的定位、动力学等。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关于GFP在细胞中的信息。 7. 应用 GFP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例如,在细胞生物学中,可以利用GFP标记蛋白质、细胞器等,观察它们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在遗传学研究中,可以利用GFP标记基因,观察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总结: GFP实验的步骤包括GFP基因的克隆、细胞培养、GFP的纯化、GFP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数据分析和应用。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GFP在生物体内的相关信息,为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GFP作为一种荧光标记物质,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gfp标记原理

gfp标记原理 GFP标记原理 引言: 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是一种绿色荧光蛋白,由日本科学家Shimomura于1962年首次发现。由于其独特的荧光性质,GFP在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定位、蛋白质交互作用、基因表达和细胞追踪等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GFP标记原理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GFP标记原理 GFP是一种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自身具有绿色荧光。GFP的绿色荧光是由其三肽链构象所决定的。具体来说,GFP由一个11肽片段和一个β桶结构组成,其中β桶结构是由11个β折叠片构成的。在GFP的β桶内部,存在一个芳香性氨基酸(色氨酸)和一个三肽链(七肽、八肽和九肽),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GFP产生绿色荧光。 二、GFP的应用 1. 蛋白质定位 GFP标记可用于观察某一特定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通过将GFP 融合到目标蛋白质的C端或N端,研究者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及其动态变化。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研究蛋白质在不同细胞器中的定位,以及蛋白质在细胞发育和

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2. 蛋白质交互作用研究 GFP标记还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将目标蛋白质和GFP融合,在细胞中观察到两种蛋白质的共定位情况,可以推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技术,进一步验证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基因表达研究 GFP标记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将GFP融合到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的绿色荧光来推断该基因是否处于活跃状态。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揭示基因调控网络的复杂性。 4. 细胞追踪 GFP标记还可以用于追踪细胞的运动轨迹。通过将GFP融合到细胞膜或胞吐泡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过程。这种方法在癌症研究和干细胞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细胞的行为特征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结论: GFP标记原理是一种基于绿色荧光蛋白的标记技术,其独特的荧光性质使其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将GFP融合到目标蛋白质或基因中,研究者可以实现对蛋白质定位、蛋白质交互作用、

gfp细胞分选步骤

gfp细胞分选步骤 GFP细胞分选步骤 引言: GFP(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荧光蛋白,它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其独特的绿色荧光。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需要对GFP标记的细胞进行分选,以获得纯净的细胞群体进行进一步分析。本文将介绍GFP细胞分选的步骤。 一、准备工作 在进行GFP细胞分选之前,需要准备以下实验材料和设备: 1. GFP标记的细胞系:这些细胞需要在其基因组中表达GFP蛋白,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GFP基因导入细胞中。 2. 细胞培养基:用于细胞的培养和生长。 3. 细胞培养器具:包括培养皿、离心管等。 4. 荧光显微镜:用于观察GFP标记的细胞。 5. FACS(荧光激发细胞分选仪):用于分选GFP标记的细胞。 二、细胞培养与扩增 1. 将GFP标记的细胞接种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并在恒温恒湿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应根据细胞类型和要求进行调整。 2. 定期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细胞的传代扩增,以

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用于后续的分选实验。 三、荧光显微镜观察 1. 取出培养皿中的细胞,将其转移到载玻片上。 2.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荧光表达情况。GFP标记的细胞应该呈现出绿色荧光,而未标记的细胞则不发出荧光。 四、细胞分选 1. 将细胞通过离心,将细胞沉淀后用PBS(磷酸盐缓冲液)洗涤,以去除培养基中的杂质。 2. 使用FACS仪器进行细胞分选。FACS仪器通过激光照射样品,检测样品中的荧光信号,并根据设定的参数将荧光阳性的细胞分选出来。 3. 设置FACS仪器的参数,如激光波长、荧光检测通道等。 4. 将细胞悬浮液注入FACS仪器,并启动仪器进行分选。分选过程中,仪器会根据设定的荧光信号强度阈值,将荧光阳性的细胞收集到指定的收集管中。 5. 收集到的GFP细胞可以用于后续的实验,如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组学研究等。 五、细胞培养与验证 1. 将分选得到的GFP细胞接种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并进行培养。 2. 定期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使用荧光显微镜验证细胞的GFP标

gfp-lc3单荧光实验方法

gfp-lc3单荧光实验方法 GFP-LC3(绿色荧光蛋白-LC3)单荧光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细胞自噬过程,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材料: 1. GFP-LC3表达质粒 2. 哺乳动物细胞系(如HEK293细胞) 3. PBS缓冲液 4. HEPES缓冲液 5. 离心管 6. 细胞培养培养基 7. 离心机 8. 荧光显微镜 步骤: 1. 将GFP-LC3表达质粒转染至哺乳动物细胞系中。使用合适的转染试剂将GFP-LC3表达质粒引入细胞内,使细胞内表达GFP-LC3蛋白。 2. 培养转染后的细胞系。将转染后的细胞系在培养基中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使其细胞生长并表达GFP-LC3。 3. 处理细胞。根据实验需要,可以加入或处理细胞以诱导自噬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处理细胞,如饥饿、药物处理或其他刺激。 4. 收集细胞。在处理后的适当时间点,使用PBS缓冲液冲洗

细胞,然后使用离心机将细胞以适当的转速离心收集。 5. 固定细胞。使用10%甲醛或4%乙醛在HEPES缓冲液中固 定细胞,固定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 6. 荧光显微观察。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固定的细胞。GFP-LC3表达的细胞会显示绿色荧光信号,代表自噬小体的形成和存在。 7. 分析结果。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细胞中GFP-LC3的荧光信 号的分布和数量,来评估细胞自噬的活性。 注意事项: -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细胞培养的条件和实验处理的时间点,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选择合适的显微镜和荧光滤光片,以获取清晰的荧光图像。 - 可以使用其他细胞标记物,如细胞器标记蛋白来研究自噬的 位置和关系。 -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或方法,如Western blotting等,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

GFP转基因拟南芥的培养及荧光观察

GFP转基因拟南芥的培养及荧光观察 实验原理: 1.GFP报告基因 全称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简称GFP,20世纪60年代在水母中发现的发光蛋白。由238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用于蛋白质在活细胞中的准确定位及动态变化观察(分泌蛋白的分选、亚细胞定位) 2.目的基因 MAP65-1,是一种微管结合蛋白,可以根据拟南芥叶片表皮细胞、保卫细胞,下胚轴和根部细胞中微管骨架的分布情况来推断目的基因是否存在。 3.表达载体: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导入农杆菌自我复制→浸染花粉转入拟南芥; ⏹卡那霉素抗性培养基筛选, ⏹卡那霉素: 抗生素 影响植物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蛋白合成,引起植株黄化死亡. ⏹卡那霉素能对转基因植物进行筛选实质上是通过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起作 用的。转基因植物由于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而抑制了卡那霉素的作用,所以通过卡那霉素,转化体就很容易从非转化体中筛选出来。 GFP转基因植株野生型植株GFP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 1/2MS培养基1/2MS卡那抗性培养基 实验材料:

GFP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及野生型种子;1/2MS培养基;1/2MS卡那抗性培养基; 75%乙醇;10%NaClO;无菌水。 实验步骤: 1.种子春化(加蒸馏水放入4℃冰箱中过夜); 2.75%乙醇消毒1min(混匀,尽量将液体吸净,动作要快); 3.10%NaClO消毒10min (混匀,尽量将液体吸净,动作要快); 4. 无菌水洗三遍,用牙签将种子点在培养基表面(每皿4-5颗种子尽量均 匀); 5.封膜,做好标记,平放于培养架上培养。 实验结果: 黄化 正常 拟南芥下胚轴的叶绿体从数量和 正常黄化苗在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转基因拟南芥观察到绿色荧光标记,但在野生型中未观测到该 少等长势不优良的现象,是因为野生型不存在卡那抗性基因,而转基因植株存在卡那抗性基因,所以可以将转基因植株在卡那抗性培养基中筛选出来;在转基因拟南芥中,荧光标记在不同位置亮度效果不同,我们认为可能是与不同位置微管分布情况和微管结合蛋白对不同位置的结合效果不同有关。 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过程动作要快. 枪头不要重复使用,物品不要拿出超净台. 点种时每个位置尽量只点一颗子. 操作时尽量避免说话和人员走动. 注意小组内的配合和小组间的协调.

实验二 荧光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二荧光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荧光显微术是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定位和动态观察的最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广泛地应用于核酸、蛋白质、细胞器、细胞骨架、激素、离子等多种细胞结构或物质的定位和功能分析。很多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都需要频繁地使用荧光显微镜。比如,采用荧光探针的原位分子杂交用于确定某个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或在染色体上的定位(Polak et al. 1999; Andreeff and Wiley-Liss 1999),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用于了解某个基因产物在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异性分布(Chalfie et al. 1994; Haseloff and Amos 1995)等等。然而,在我们接触的一些低年级研究生中,一些同学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荧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他们拍摄的荧光显微照片往往不能满足国际性高水平学术刊物的要求。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科研效率的提高,也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发表。因此,了解荧光显微术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荧光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本实验讲解荧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细胞核、细胞质DNA的荧光显微显示以及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拟南芥根、茎、叶细胞的观察掌握荧光显微术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熟练掌握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目的: 1. 了解荧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 掌握荧光显微术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3. 掌握核酸的荧光显示技术,直观地认识细胞质DNA的存在; 4. 了解绿色荧光蛋白(GFP)在蛋白质定位等研究中的应用,直观地认识GFP的荧光显微 效果。 实验内容: 1.荧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荧光显微镜的放大成像原理与普通透射光显微镜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荧光显微镜需要另外的激发光光源和光路。因此,只要加上激发光光源和光路,再换上允许激发光通过的目镜(荧光显微镜的目镜在透镜玻璃的材质上与普通透射光显微镜不同),一台普通的透射光显微镜就可以被升级成一台荧光显微镜了。图2是本实验室使用的荧光显微镜的实物照片。与实验一使用的普通透射光显微镜相比,我们很容易找到荧光显微镜上多出来的部分。这些就是荧光显微镜的激发光光源和光路。 图1是常用的落射式荧光显微镜的激发光光源和光路示意图。所谓落射式是指激发光自上而下穿过物镜,继而照射材料顶面的激发方式。这种激发方式可以得到较清晰的荧光图像。与之相对应的是透射式荧光显微镜。由于图像效果不如落射式,透射式荧光显微镜目前已很少使用。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摘要】目的:应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C1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期为MMSCs的体内移植提供示踪方法。方法: 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质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表达。结果在基因转染24 h后开始表达,48~72 h达高峰,12~14 d后有较多的表达。结论: 由脂质体介导的质粒 可较为安全、有效地转染MMSC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干细胞示踪方法。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tracing method for transplanted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MSCs) in vivo. Methods: MMSCs of rats were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and purified by adherent culture in vitro, and the cell membrane‘s marks were

detected with flow cells were transfected with expressing plamid of transient expression was subsequently observed with fluorescent microscopy. initially found in 24h after the transfection,reached peak in 48~72 h,and remained strong express for 12~14 more days. Conclusion: Lipofectamine mediated transfection can make s safely and effectively, which shows that it is an ideal method for stem cell tracking. [Key words]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transfec- tion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近年来干细胞 研究的热点,其不仅本身可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也可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和表达场所[1],是基因治疗理想的种子细胞。2007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