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北师大版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北师大版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一、教材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二、教学目的与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本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学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心理学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大纲依据

本教学大纲编制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依据于本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基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3.依据于本课程的教材。

4.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新生学科知识的特点和能力特点。

5.依据于国外同类教材和课程改革的手段与技术。

五、教学原则

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强调学科前沿发展的原则;

4.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则;

5.动手操作的原则。

6.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2. 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地主动学习,所以除了课堂讲述和讨论外,还安排了实验室实验、课堂实验演示和课后作业等,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3. 多媒体演示教学。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七、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10 课时,平均每周4 学时,课堂讲授3 课时,实验室实验1 课时。

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7 课时)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三、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三、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派别

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发展方向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简述心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2.阐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4.辨析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

2.具体研究方法所针对的课题;

3.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

所需辅助设备与材料:

教学录像片: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6.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7.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2.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3.墨顿. 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上卷,海南出版社,1999 年版。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7 课时)

第一节脑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二、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三、神经回路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三、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

二、整体说

三、机能系统学说

四、模块说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什么是内分泌腺

二、内分泌腺的分类与机能

三、神经-体液调节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

3.了解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4.了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2.难点为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神经元结构图;神经传导电传导示意图;突触结构图;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图;皮层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结构图;相关教学录像带一盘。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脑是怎样进化的?脑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

2.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3.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4.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5.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

6.如何跟踪脑学说的发展,认识大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7.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

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邵郊编著:《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第三章感觉(8 课时)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三、感觉的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三、视觉基本现象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基本听觉现象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感觉的基本特性与种类;

2.了解各种感觉现象及其生理机制;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本章重点和难点:

1.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编码,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

2.视觉的基本现象以及听觉的基本现象;

3.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

4.视觉和听觉的生理机制。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体教学设备。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图;人的视觉通道模式图;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图;马赫带图;暗适应曲线图;人耳构造图;等响曲线图等;相关教学录像带。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学说?如何评价?

4.视觉系统是怎样编码由外界输入的信息的?

5.什么叫现代对立色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6.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及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7.用视觉掩蔽说明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9.简单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10.肤觉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11.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有什么影响?

实习活动:

1.颜色混合演示实验

2.马赫带演示实验

3.颜色对比实验

4.视觉后象实验

5.闪光融合实验

6.听觉定位实验

7.证明韦伯定律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第四章知觉(8 课时)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四、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四、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节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二、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二、运动知觉

第五节错觉

一、什么叫错觉

二、错觉的种类

三、错觉理论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知觉的基本特性和生理机制;

2.了解知觉的种类与现象;

3.了解知觉加工的过程;

4.掌握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并理解其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

1.知觉的概念、知觉中两种加工;

2.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图形的组织原则及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等;

4.知觉的生理机制;

5.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

6.错觉的理论。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两歧图形;隐匿图形;不完整图形;主观轮廓图;纹理梯度图;运动透视图;错觉图等。相关教学录像带。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想一想知觉的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4、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5、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6、人的听觉定位有哪些规律与特点?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8、什么叫似动?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实习活动:

1、双眼视差演示实验

2、似动现象演示实验

3、大小恒常性实验

4、听觉定位演示实验

5、主观轮廓演示实验

6、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误差的实验

7、知觉整体性优先的实验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7 课时)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二.催眠

三.白日梦与幻想-意识的自发漂移

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区分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2.了解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理解注意的概念和生理机制;

4.理解注意的认知理论。

本章重点和难点:

1.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

4.注意的认知理论。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睡眠各个阶段的脑电波图;注意三种理论的比较图形。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

3、睡眠分为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

5、注意有哪些分类?

6、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注意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7、简要评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实习活动:

1.耳分听实验

2.注意分配实验

3.注意集中实验

7. 活动任务对注意的影响的实验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第六章记忆(9 课时)

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的作用

三、记忆的分类

四、记忆的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记忆的脑机制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三节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二、感觉记忆的保持

三、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化

第四节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二、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三、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第五节长时记忆

一、什么是长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第六节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简述记忆的概念与作用;

2.阐述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描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和编码方式;

4.分析遗忘现象及规律;

5.列举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1.记忆的概念、结构和加工过程;

2.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及遗忘特点;

4.长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遗忘规律和提取的特点;

5.内隐记忆的概念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6.记忆的脑学说、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长时记忆的分类及相关的脑结构图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等图。相关教学录像带。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2、记忆包括哪些主要的过程?

3、什么是记忆的整合论和定位论?

4、什么是感觉记忆?部分报告法说明了什么?

5、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6、为什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会发生遗忘?

7、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是什么?

8、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9、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

10.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什么?

实习活动:

1.局部报告法验证瞬时记忆的实验

2.短时记忆容量的实验

3.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实验

4.不随意记忆和随意记忆的记忆效果的比较实验

5.验证内隐记忆的实验。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王甦朱滢等:(1993):《当代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

学》,台北市:东华书局,1997 年。

第七章思维(7 课时)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第二节表象与想象表象想象

第三节表象与思维的脑机制

一、表象的脑机制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三、推理的脑机制

第四节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与种类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四、推理

第五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三、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五、创造性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描述思维的概念、过程与特征;

2.论述表象、想象与思维的关系;

3.了解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

4.论述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5.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

1.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2.表象与想象的概念、表象的特征及想象的综合过程;

3.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推理的概念和有关推理的理论;

4.问题解决的含义、策略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策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等。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心理旋转实验的字母图形;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材料图;河内塔问题图等;九点连线图等。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2、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3、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4、有关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简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

5、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有哪两种?概念形成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6、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

7、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8、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9、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实习活动:

1.人工概念形成的演示实验

2.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实验

3.河内塔实验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王甦朱滢等:(1993):《当代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台北市:东华书局,1997 年。

第八章语言(6 课时)

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语言的结构

三、语言的种类

四、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五、研究语言的意义

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

一、语言的发音机制

二、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与语言活动

第三节语言的理解

一、语音知觉

二、词汇的理解

三、句子的理解

四、课文的理解

第三节语言的产生

一、语言产生的性质

二、语言产生的单位

三、语言产生的阶段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语言的一般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语言的生理机制;

3.阐述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与语言活动的关系;

4.理解语言的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

1.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2.语言的理解的概念及其影响字词、句子、课文理解的因素;

3.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4.语言的生理机制;

5.影响语言理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语言结构的层次图;歧义句的成分分析图;发音器官示意图;电刺激部位与命名错误率关系图;不同任务条件下激活的大脑皮层区域图等。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试述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2、语言可分为哪几种?各种语言有哪些特点?

4、大脑皮层的语言区有哪些?损伤这些区域将引起哪种形式的失语症?

5、什么叫音位?研究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什么意义?

6、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7、什么是词汇识别?词汇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影响句子识别的因素有哪些?

9、试述图式在课文理解中的作用。

实习活动:

1.发音器官对智力活动影响的实验

2.比较句子类型的理解速度的实验

3.语义启动的实验

4.Stroop 效应实验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王甦

朱滢等:(1993):《当代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台北市:东华书局,1997 年。彭聃领舒华陈煊之主编:《汉语认知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年。

第九章动机(8 课时)

第一节动机的概念

一、什么是动机

二、动机与需要

三、动机与行为效率

四、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论

二、驱力理论

三、唤醒理论

四、诱因理论

五、认知理论

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二、生理性动机

三、社会性动机

第四节意志行动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二、意志行为中的冲突

三、意志行为中的挫折

四、意志的品质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动机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描述生理性动机;

3.描述社会性动机;

8.阐述动机的基本理论;

9.理解动机与意志行动之间的关系。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动机的概念和意志行动的冲突与挫折;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3.动机的理论。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仪器,动机与行为的录像带,控制点测查工具,成败归因维度图解,成就动机测试图片等。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什么是动机?动机具有哪些功能?试举出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

2、试举例区分动机和需要。

3、描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对其中每种动机举个实例。

4、试解释动机的唤醒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5、举例描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怎样提高自我效能感?

7、你自己在面对挫折时,有哪些反应?如何提高挫折耐受力?

实习活动:

1.预定任务目标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2.社会比较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3.期望(志趣水平)对活动的影响。

4.诱因激励动物的活动。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2.詹姆斯H. 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3.王甦、朱滢等:《当代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9 课时)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二、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三、情绪情感的分类

第二节情绪与脑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第三节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第四节情绪的理论

一、早期的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动机—分化理论

第五节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

三、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四、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情绪情感的性质、种类与功能;

2.描述表情的意义;

3.理解情绪的理论;

4.了解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本章重点和难点:

1.情绪与脑的关系问题;

2.情绪的调节与心理健康;

3.情绪的机制;

4.情绪调节的方法。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情绪的各种模式图,奥尔斯实验装置图,人类基本表情图,身体姿态及其意义的示意图,教学录像带。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情绪和情感的成分有哪些,请根据自己的某种情绪或情感来说明。

2、情绪和情感有哪些功能?

3、简述情绪的中枢机制。

4、表情包括哪些方面,试举出一个例子分别说明。

5、试解释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6、什么是表情,表情具有哪些功能或作用?

7、据你了解情绪调节有哪些方法,你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

8、研究情绪的调节有什么意义?

实习活动:

1.面部表情的判断;

2.身体姿势的判断;

3.关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准确性的讨论;

4.动物情绪的唤起。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2.徐景波、孟昭兰:“正负性情绪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1995,18(3):134-139。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第十一章能力(9 课时)

第一节能力的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能力、天才与才能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能力的结构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量

二、特殊能力和创造力测量

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阐述能力的概念;

2.简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3.阐述智力的理论;

4.了解能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

5.描述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影响能力的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

1.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2.智力三元论;

3.离差智商的概念;

4.智力测验的标准化过程;

5.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录像带,智力结构图解,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瑞文测验工具、创造力测验演示工具等。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2、能力的种类有哪些?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作用。

3、结合实际体验,谈谈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理解。

4、结合实际体验,谈谈对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论的理解。

5、谈谈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的优缺点。

6、怎样理解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7、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能力发展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8、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别差异?

实习活动:

1.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实习。

2.瑞文测验的操作。

3.测验标准化的讨论。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潘菽:《人类的智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版。

2.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3.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4.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第十二章人格(9 课时)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的结构

第二节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二、类型理论

三、结构理论

第三节认知风格

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二、冲动—沉思

三、同时性—继时性

第四节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二、投射测验

三、情境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

第五节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简述人格的概念与特性;

2.阐述人格理论;

3.了解人格的测评方法;

4.综述导致人格差异的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

1.人格的基本特性,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2.人格理论,认知风格;

3.人格测评的方法;

4.人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录像带,人格层次图,人格维度图,镶嵌图形测验TA T 测验等。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举例说明人格的四个特性。

2、结合自己的特点,试区分气质和性格。

3、理解几种不同类型的认知方式,试分析自己的认知方式,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认知特点。

4、特质论和类型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5、什么是“大五人格因素”?

6、试分析几种人格测验的优缺点。

7、试讨论中国人的人格结构问题。实习活动:

1.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测验

2.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

3.瑞文测验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黄坚厚《人格心理学》,心理出版社(台湾),1999 年版。

2.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3.简. 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第十三章学习(8 课时)

一、什么是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联结学说

二、认知学说

第三节动作与技能的学习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特征

三、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四、技能的相互作用

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学习的一般概念和类型;

2.阐述基本的学习理论,区分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3.了解动作和技能的学习过程;

4.了解不同技能的相互作用过程。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学习的概念;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以及这些学习类别之间关系;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提高练习效率条件;

5.正迁移和负迁移。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录像带,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装置图,操作条件反射实验装置图。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分析变化与学习的关系。

2、怎样理解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请举例说明。

3、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4、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5、举例说明顿悟说和试误说的区别。

6、什么叫做迁移,举例说明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

实习活动:

1.动作技能的迁移实验2.技能形成中的高原现象3.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实验本章主要参考书目1.冯忠良:《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年版。

2.冯忠良:《智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年版。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8 课时)

一、生命的各个时期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的发展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三、婴幼儿动作发展

四、感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语言与认知发展

一、儿童的语言发展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社会性发展

一、依恋行为

二、道德发展

三、人格发展

第五节成年后的社会适应

一、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二、成年后的生活适应

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

2.理解生命的各个时期及其年龄特征;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4.阐述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5.了解个体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章重点和难点: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4.婴幼儿动作发展及其特点;

5.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作用,脑发育的关键期及可塑性,个体发展的动力问题。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录像带,胎儿形成的图解,人生发展各阶段图解,视崖实验演示材料。皮亚杰认知研究的有关材料,成年后和老年期个体发展的任务图解。

本章作业(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思考题:

1、研究人生发展的方法有哪些,并作评价。

2、解释人脑发育的关键期和可塑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这一规律?

3、区分语言获得的两种主要理论。

4、解释思维发展中的“自我中心”现象。

5、什么叫做依恋,婴儿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6、试理解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实习活动:

1.婴儿视崖实验演示。

2.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朱智贤主编《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4.姆斯O. 卢格著,陈德民等译《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上海),1996 年版

八、课时分配总课时为110-120,上半学期约占50-55 课时,下半学期约占60-65 课时。

九、测试与评估本课程采用平时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平时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包括作业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普通心理学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72学时。 6、总学分:4学分。 7、先修课程:哲学、心理统计学、人体生理解剖学。 二、课程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6学时)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一、从日常现象谈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几类任务 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心理机制、心理本性。 二、心理学的门类 (一)心理学的分类问题 (二)心理学各分支 三、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二)实践作用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一、实验法 二、其他相关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创立 二、现代西方三大心理学流派 三、当代心理学主导方向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第一节心理的起源 一、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二、生物的反映形式 三、动物简单的反映形式 第二节动物心理的发展 一、感觉阶段 二、知觉阶段──灵长目以下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三、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人的心理的产生及其反映形式 一、人类的起源 二、人类心理的产生 三、人的心理反映形式──意识 第四节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个体心理的发展 三、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4学时)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心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 2.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 3.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4.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不包括教育系) 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为后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听课和认真思考,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理解学科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整体系统学习,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心理学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问题意识,形成正确心理观;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与学习。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学的对象,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任务和性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科学心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概况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 三、心理学的体系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一、教材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二、教学目的与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本 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 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 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

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 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 心理学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 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着 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 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 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 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大纲依据 本教学大纲编制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 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 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 向。 2、依据于本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育部“心理学理科 人才基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3、依据于本课程的教材。 4、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新生学科知识的特点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2.总学时数: 30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30 。 3.学分: 2 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 5.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综合性院校学生选修的公共基础课。这一学科的学习既是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培养自己心理品质的需要,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做好工作、指导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基础心理学的教学,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学习其它相关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学规律,了解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在学习中,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心理素质,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 2.课程的教学要求 普通心理学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探讨,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把握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到前沿性和经典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心理学教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个性培养及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心理

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大纲(48学时)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sychology)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48 学分: 3 适用专业:各学院师范专业 开课时间:三年级第1或2 学期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 《现代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领域; 2、掌握与教育领域有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3、自觉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解决教育活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现代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实践案例。 2、教学难点:心理学理论、实践案例及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实践训练、课堂小测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随时调整上课的内容与形式。如:可考虑心理测验、课堂游戏、实例讲析、佳作欣赏、随笔交流、调查访问等互动方法的运用。 3、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了解 2学时第二节心理学的分支与发展了解 1学时第二章心理与脑 第一节脑的结构与机能了解 2学时第二节心理潜能的开发了解 1学时第三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感觉、知觉与注意了解掌握 3学时第二节记忆、思维与言语了解掌握 3学时第四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理论了解 3学时第二节学习策略了解掌握 3学时第五章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了解掌握 3学时第二节教师心理了解 3学时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培养 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了解 2学时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了解 1学时第七章动机与学习 第一节动机的理论与研究了解 2学时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 1学时第八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理论了解 2学时第二节人格测验了解掌握 1学时第九章情绪、压力与健康 第一节健康概述了解 2学时第二节情绪与健康了解运用 2学时第三节压力与健康了解 2学时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第一节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了解 2学时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学分: 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面向专业:社会工作、社区服务与管理、文秘教育课程代码: 先开课程:无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执笔人:李晓丽审定人:李晓丽修彩波 第一部分:理论课程教学部分 一、说明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教育各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它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科学性、现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学习者获得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握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知识体系,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所必须夯实的专业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服务社会、公义务实,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全方位、高素质、服务型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全国各类人群的特殊需要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诸多基础性概论,初步培养学生客观、严谨、认真、负责的心理学研究态度和工作态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过程,理解心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形成过程与作用;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了解社会成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从而为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等打好基础。此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为学习后继课程《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实务》、《心理测量》、《团体心理辅导》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个性心理特征几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做好精讲与学生的自学、热点问题讨论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利用相关的心理学教学资料,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心理教学质量。 根据普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做以下改革: 第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以教材为蓝本,围绕学生心理需要和专业需要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既突出本课程的内容特色,又突出专业特点。

普通心理学大纲

聊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学函授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 王新编 2011年7月

一、课程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是初等教育与教育学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和相关教育科学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理解普通心理学的学科框架,形成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地位、作用及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认识,正确理解心理的实质,并掌握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在此基础上,学会并习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和相关教育学科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趋势; 2.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 3. 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了介绍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内容既概括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活动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作为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在阐述各讲内容时,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并注意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心理学知识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相信当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学习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达到新的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05年第2版。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有时也涉及儿童或动物心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一般应从普通心理学入手。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掌握初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1、教学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教学要求 掌握什么是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 3、重点、难点 什么是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的神经生理机制(3课时) 1、教学内容 动物脑的进化、神经元、神经系统、脑的学说、体液调节 2、教学要求 了解神经元及神经系统,了解各种脑的学说,掌握脑的进化规律 3、重点、难点 掌握动物进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感觉(5课时) 1、教学内容 什么是感觉、近刺激、远刺激、感觉的编码、视觉、听觉、其它感觉 2、教学要求 了解感觉的基本特性和种类,了解各种感觉现象及其生理机制以及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3、重点、难点

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编码,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 第四章知觉(4课时) 1、教学内容 什么是知觉、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特征、错觉、错觉理论 2、教学要求 了解知觉的特征与种类、知觉的生理机制、错觉理论 3、重点、难点 知觉的概念、知觉的加工、错觉理论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6课时) 1、教学内容 什么是意识、无意识,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注意的概念及种类、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2、教学要求 区分意识和无意识,了解不同的意识状态,理解注意的概念、生机机制及注意的相关理论 3、重点、难点 意识和无意识,意识的不同状态,注意的概念、种类及相关理论 第六章记忆(5课时) 1、教学内容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什么遗忘、遗忘规律及其理论、怎样加强记忆 2、教学要求 掌握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能够分析遗忘现象及规律,会运用所学来加强记忆 3、重点、难点 记忆的概念、遗忘规律及其相关理论 第七章思维(3课时) 1、教学内容 什么是思维、思维的种类及特征;什么是概念、推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2、教学要求 能够描述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征;了解概念形成的策略与途径;论述问题解决的策略、过程及影响因素。 3、重点、难点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概念的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动机(5课时) 1、教学内容 什么是动机、动机与需要、动机与意志、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相关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等)、意志行动 2、教学要求 了解动机的性质及分类、理解动机与意志行动的关系 3、重点、难点 动机的概念、动机与意志行动的冲突和挫折、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的相关理论第九章情绪和情感(5课时)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Psychology 课程代码: P0150270 总学时(理论+实践): 32 学分: 2 课程性质:选修 课程类别:文化素质课面向对象:全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课程归属单位人文社科学院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心理学》是全校各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它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人格心理 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体现了心理学科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 本学科要求学生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深入地探究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求学 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 工作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由两大模块构成,即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学应用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的性 质和研究对象、心理学发展简史、人的心理活动的形成、人格特质、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等。 本课程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与方法,系统地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 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心理学的性质 【目的要求】 1.熟悉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心理学科的领域和分类。 3.掌握心理学的探索途径与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1.心理学概述 1.1 心理学定义 1.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4心理学研究领域

2.心理学发展简史 2.1冯特与心理科学的诞生 2.2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 2.3华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 2.4马斯洛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2.5奈瑟与认知心理学 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类型 3.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3.1.1基础领域 3.1.2应用领域 3.2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3.2.1因果研究 3.2.2相关研究 3.2.3 个案研究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4.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1.1观察法 4.1.2实验法 4.1.3测验法 4.1.4调查法 4.2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4.2.1选择课题,形成假设 4.2.2设计方案,确定研究方法 5.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职业领域 5.1研究意义 5.1.1理论意义 5.1.2实践意义 5.2心理学相关职业 第1章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一(感觉、知觉、思维) 【目的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思维的概念 2.熟悉感觉、知觉、思维的种类 3.了解错觉的基本特征 4.了解问题解决的策略 【教学内容】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心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Gener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 □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 课程代码:0711******** 周学时:4 总学时:64 学分:4 先修课程:《心理学与生活》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三、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学生入门心理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心理学许多分支中,普通心理学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从更广阔的理论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并能反映出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和倾向。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也常被称为“基础心理学”、“心理学概论”和“心理学导论”等。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要求学生明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在科学心理观的基础之上掌握各个心理现象的概念、种类、特征和规律,了解并尝试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了解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能初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136 (理论120;实验16)学分: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心理学一般应从普通心理学入手。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耍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慕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基础规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明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在科学心理观的基础之上掌握各种心理现象的概念、种类、特征和规律,了解各自的生理机制,了解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能初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为两学期授课,第一学期是64课时,包括12课时的实验,第二学期72课时,包括4课时的实验。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质和方法;了解心理实质和心理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三)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唯心主义的观点:把无法解释和无力控制的自然力人格化 二、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心理是从物质中发展派生出来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任务 (-)理论探索任务 (-)实践应用任务 二、心理学的分类 (-)基础类: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应用类: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 (三)方法类: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基础心理统计等 三、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客观方法一一实证研究 (-)科学态度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因果研究 (-)相关研究 (三)个案研究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各有优点、缺点,应结合使用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 适用专业:学前、小教、教育学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3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普通心理学的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初步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心理学观,最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普通心理学》是学前、小教、教育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心理学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实验、基本理论,同时,适当兼顾心理学的前沿发展;坚持针对学

生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先行课程 无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重点:相关心理特性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课程难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6学时)1.教学内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2.重、难点提示 (1)教学重点: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具体研究方法所针对的课题、心理学各流派。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学时) 1.教学内容 (1)脑的进化; (2)神经元; (3)神经系统; (4)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1.课程编码:32000301 2.课程名称:心理学 3.英文名称:Psychology 4.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大学师范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心理观;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热情;为学习教育教学专业的其它课程打下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 通过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 (2) 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实质,认识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将来作为一名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关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4) 好教师是完善人格的代表,现在的师范生即是将来的教师,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帮助师范生完善人格,提升心理素养,最终能肩负起“身正为范”的重任。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习这门课程,除了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内容之外,要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心理现象,养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小问题的能力。 2.学时: 总共48学时,周3课时 3.开课学期: 第3学期 4.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试教法等 5.考核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表现也是综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卷面成绩(60%)+日常表现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的来源分为三项:作业、考勤、课堂表现,三方面所占考核比例为:3:3:4. 6.教材: 《心理学》马剑侠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7.教学参考资料: 《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叶亦乾、何存道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修订版)韩永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学时分配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在内容的安排方面,注意到本学科的知识经验,同时又尽量避免与后面课程的重复。大纲包括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共包括13章,其中的重点是心理的实质、想象与思维、记忆、需要与情感、需要与动机、人格(气质与性格)等。并且在授课中补充了一些国内外有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发展趋向等内容。 三、授课基本思路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情况:总学时为48学时,课时较紧,再加上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自学的能力,因此,对本课程中容易看懂的部分章节,如心理的生理基础、记忆、保持与遗忘,再认和回忆及意志品质等采取以学生自学为重,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来归纳教材内容。授课的重点是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和难点。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张履祥,葛明贵.《普通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五、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与难点] (一)本章重点 1 .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 2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二)本章难点 1 .心理学的概念 2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 一、情绪、情感的内涵 二、情绪、情感的结构 三、情绪、情感的关系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类别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理学课程大纲

-/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 适应专业:师范类专业 总学时: 54,其中理论课45 学时,实践课9 学时 总学分: 3 课程简介: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 学课程。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 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 能力的重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 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 “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知识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本课程的教学将以理论讲授与实践 性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 理论讲授方面,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有关知识以图文 并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在社会 实践性体验方面,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引导学生接 触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心理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 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心理实验、心理测量、

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研究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辅之 以网络教学,力求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总学时: 54 学时 授课教材: 心理学(第 2 版),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9 月 该教材是教育部的“面向 21 世纪教材”。内容前沿,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充分反映了高等院校 公共课教材近年来表现出的新、宽、实的发展趋势,有利于 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 >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1.张述祖、沈德立. 基础心理学 .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4 月 2.叶奕乾 . 心理学(修订二版) .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6 年 6 月 3.莫雷 . 心理学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4.格里格·津巴多. 王垒,王甦等译 . 2000 年 10 心理学与生活 月 . 人 民邮电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5.莫顿·亨特 . 李斯译 . 心理学的故事 . 海南出版社, 2002年 01月 6.张春兴 . 现代心理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8 月7.黄希庭 . 心理学与人生 .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月 8.彭聃龄 .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06 月 9.孟昭兰 . 普通心理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

《普通心理学II》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II》 英文名称:《General Psychology II》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 60学时 学分: 4学分 适用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I》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以来,就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普通心理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的知识和“基础”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General Psychology cover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various branches of psychology, summarizes the most general law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to the other branche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pplied psycholog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compulsory). The course is to impart the general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familiarize them with the basic facts, concepts and theory of psychology. It can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s and understand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motivating thei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三、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1、课程性质 《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以来,就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