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

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

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
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

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

宋晓芹

提要冷战结束以后,民族主义浪潮迅猛兴起,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族主义研究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分两大部分剖析了近代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并对不同时期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和影响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近代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对德国产生过诸多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文化民族主义者们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德国资产阶级自从产生以来在政治上的软弱决定了它的两面性。因此,也就使近代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德国文化民族主义

冷战格局解体以后,民族主义浪潮再次席卷了世界舞台,并对当代国际关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今天的欧洲,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正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向着世界政治强国的方向迈进。德国的崛起与壮大引起了人们沉重的思考。回首德国近代以来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它所前进的每一步,无处不刻印着民族主义的痕迹。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社会实践运动,是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德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它曾给德国带来过欣喜辉煌,也造成过悲怆与灾难。本文拟就对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启蒙时代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17到18世纪之交,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新的世界贸易通道的开辟和现代世界贸易往来的扩大,英法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走上了产业革命的道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了向封建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资产

阶级专政的斗争。此时的德国,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异族统治,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国内关卡林立、货币不一,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再加上封建专制的腐朽和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更进一步加深了德国社会的黑暗。在这种小邦林立、诸侯割据、专制势力强大、战乱绵延的情况下,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表现得极为软弱。当法国近代民族主义通过启蒙运动发展成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与忠诚的时候,德国正处于艰难的民族意识觉醒时期。受法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德国社会的上层阶级瞧不起许多具有德意志特点的东西,他们采用法国风尚、服装礼仪、生活方式和观念以及语言,并以此作为文明生活的国际标准。国家的分裂、外来文化的入侵、统治集团的腐朽、资产阶级的软弱等等促使一大批思想比较激进的知识分子对德国历史进行了严肃而沉重的思考。他们以笔作枪,试图以文化的方式来启发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希望能借助于文化上的联系来推动德国的统一。他们的行动,不仅促成了近代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且奠定了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雏型,即文化民族主义。它的产生,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以后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极大地削弱了奥匈帝国的统治,是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最初表达。

从17—18世纪之交到70年代,是德国文化史上的启蒙时代。这一时期,在德国的哲学、文学和音乐领域,几代知识分子以反对神权与专制,崇尚理性、平等、自由,向往民族统一为主要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思想与作品,抒发了他们纯朴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对德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领域,启蒙运动前期的哲学家托马修斯、莱布尼次及其弟子,由于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倡导人权与理性,并以物质和精神的和谐论驳斥了“绝对神权”的谬论。到了康德时期,即启蒙运动鼎盛期,德国的哲学思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的批判哲学在追求人的思想自由和艺术创造自由等方面较前又跨进了一步。1781年他发表的《纯粹理性的批判》,被认为是德国的一次“精神

革命”,“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体制基础的王权一样,在德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①]。海涅甚至认为,从康德开始的哲学革命“变成了一件民族事业。”在文学领域,民族意识的表现更为强烈。从启蒙文学家莱辛开始,便注重开创德意志的民族文学。他认为,德意志的文学应表现资产阶级的精神和情感,应具有反抗封建专制的意识。1767年在他发表的《汉堡剧评》中,他抨击了前人对德国古典戏剧庸俗的模仿,在法国文化风靡德国的18世纪,提出了应该上演反映德国人民生活、体现德意志民族特色的作品。莱辛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也是德意志民族文学的第一块里程碑。当费里德里希二世醉心于法国宫廷文化、诋毁和蔑视本国文学时,德国文学家通过要求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情感、振兴民族的意识以及痛恨专制与分裂、向往自由与统一的愿望,对于启发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启蒙时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提倡使用本民族语言。这在德国上层社会和王室普遍使用法语的18世纪是非常可贵的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早在1687年,启蒙运动之父托马修斯就勇敢地首次在大学课堂上使用德语讲课。后来的沃尔夫不仅主张用德语讲课,而且提倡用德语思维和创作。他甚至认为,德语“用于科学比拉丁语要好得多,而且用纯粹德语所作的表达,若用拉丁语听起来声音极为粗野。”[②]在文学领域,许多人都以讲德语为荣。18世纪著名的音乐界开山祖师巴赫,也主张用德语创作,并要求用德语演唱。这种文化传统与习惯也为后来的文化界所继承,赫尔德甚至把法语认为是“塞纳河的绿色污泥。”民族语言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也表达了德国文化界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抗拒心理,是近代德国民族意识觉醒最直接的一种表达。

由于国家的分裂和社会局势的动荡,启蒙时代从德国文化界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能发展成一种较广泛的社会运动,因此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的近代德

国民族主义被局限在文化领域,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范围比较狭小的文化民族主义。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和封建专制势力的强大,这一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他们痛恨封建专制却不敢直言时弊,反对神权却不敢与其彻底决裂,盼望民族昌盛与统一却很难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因此只停留在调和新思想与旧思想、宗教与科学上面,表现出了一种痛苦与彷徨并重的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比如康德的哲学革命,在批判前人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基础上,推翻了他们关于“上帝、灵魂、自由意志”等所谓形而上学的体系,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是力图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论证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以便为信仰保留余地。这种表现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毫无出路的状况和德国市民的不满而在实践上又不得不屈从和安于现状的矛盾心理。

二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到18世纪80年代,德国仍然是一个小邦林立、诸侯割据、山河破碎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资产阶级仍然毫无政治地位可言,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统一的责任,相反却满足于对专制势力的妥协与退让。恩格斯在谈到18世纪末的德国时这样写道:“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烦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③]德国社会的黑暗和民族前途的迷惘,使一大批受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在苦于找不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挽救民族灾难的实际办法时,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以尊重人的理性、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的时代潮流,加速了德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德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文化隆盛年代。从古典主义时代到浪漫主义时代,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形成并走向鼎盛的年代,是贝多芬、哥德

和席勒的年代,是赫尔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年代。伴随着古典主义时代的结束和拿破伦对德国的征服,“德意志浪漫主义就成为反对法国人、反对法国革命和反对法国革命精神的思想武器”[④],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也逐渐表现出明确的政治倾向。文化民族主义者们那种由于法国文化入侵,拿破伦的征服行为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所造成的痛苦、屈辱和仇恨的民族情绪发展到了顶点,赫尔德的作品被公认为是德国民族主义者对当时盛行于整个欧洲统治阶级中间的法国文化霸权的愤怒表达。随着1800年以后在德国迅猛兴起的民族觉醒,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者除了反对拿破伦和法国外,也反对德意志统治者和那些半法国化了的德意志上层阶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民族的统一应该首先具备政治上统一,宣传要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徽。

拿破伦被驱逐以后,德国的社会、经济和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民族统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维也纳会议无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统一祖国的渴望,确认了法国和拿破伦对德国的“改组”,组成了一个包括39个德意志国家在内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民族分裂的局面再次得以维持。再加上法国革命受挫所造成的影响,浪漫主义时代和文化民族主义者们虽向往统一却又害怕政治革命,故而开始沉溺于民族历史光荣的过去,醉心于复兴中世纪的文化,以此来论证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而且这段原始的自然力和生命之力将使德国重新获得统一。

“法国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敏锐地意识到了国家。”[⑤]1793年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公众对法国革命判断的更正》一文中,提出封建特权不应继承,而应得到国家的同意时方可存在。赫尔德也认为,“德意志人的方式不同于法国人的方式,但并不因此就不值得尊重。一切真正的文化或文明,其根源必然产生于本国”。“每一个民族,即具有共同语言的一群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精神。”[⑥]拿破伦征服德国以后,费希特的民族情绪很快暴露出来。1808年他在柏林发表的一系列《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中,宣称存在一种不可磨

灭的德意志精神,一种原始时代就存在的不变的民族性格,较之其它民族更为高尚,应不惜任何代价排除不论是国际的还是法兰西的一切外来的影响而保持其纯洁性。他的演讲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后人甚至因此把他认为是德国的一位民族英雄,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在文学艺术领域,知识分子以他们锋利的笔锋和生动的创作推动着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歌德的《欢乐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时代的最强音,给德意志蓬勃兴起的民族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哲学、文学、音乐与宗教的逐渐决裂,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向往自由盼望国家统一、民族昌盛的时代呼声,鞭笞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暴与黑暗,展示了人类的热情、悲怆与灾难,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这一时期,文化民族主义在德国的作用和影响已明显加强,并逐渐具有了强烈的政治倾向,随着拿破伦对德国的征服,文化民族主义发展成了一种影响十分广泛的民族事业。在1815年政治局势反动的情况下,德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继续为实现民族统一和改革现状而斗争。1817年10月18日,德国十二所大学的500多名学生集会,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和莱比锡会战4周年,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的主张。在耶拿创立的大学生协会成为大学生要求统一运动的活动中心。应该说,在尚未实现政治、经济统一的情况下,首先从文化上确立民族的认同,可视为一种实现统一的推进方式,可以说文化民族主义是德国艰难曲折的统一道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从18~19世纪上半叶,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分裂的、落后的,但其在文化上是鼎盛的、统一的,经过几代知识分子的艰苦努力,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德国的文化世纪。这种骄傲与自豪感足以使后来的德国人从落后于历史发展的彷徨与痛苦之中摆脱出来,以高昂的热情和斗志去完成德国的统一,推动德国的进步,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作为被动反应型民族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仍存在很多缺陷和局

限。由于受主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和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哲学与神权的决裂、民族主义者反封建的要求仍是不彻底的,包括费希特和黑格尔也是如此。特别是在19世纪初期,当德国同时面临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任务时,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者们都没有能够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反对封建、实现民主自由的方式来唤醒群众,促成民族的独立统一。相反却受天才论或唯我论的影响,沉溺于德意志民族光荣的过去,把拯救民族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英雄”和“天才”身上,并自认为是天才,试图避开政治斗争的途径,通过文化的手段来达到救国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建立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能表达出德意志人深刻的道德意志和富有特色的文化,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而忽视了民族统一首先需要的是全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当文化民族主义者们在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屡次受挫以后,许多人在变革的问题上反对政治革命,主张改良,甚至为此不惜与封建统治阶级妥协。歌德和席勒到了晚年,就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并都取得了贵族封号,就连黑格尔也通过其“凡是现实的就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就是现实的”辩证法体系,为现存在封建专制辩护,从而使其哲学观上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浪漫主义时代,哲学既容纳泛神论,又吸收超自然神论;既讲理性主义,又强调绝对自我,使唯我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即唯我独尊,目空一切,为所欲为,充分体现了文化民族主义者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极端性。另外,文化民族主义者盲目排外,妄自尊大,把整个仇恨的锋芒全部指向外族,没有能一分为二地从内部找到德国落后和分裂的根本原因,虽有很大的煽动力,但又蕴育着很大的危险性。它为后来仇外、侵略的民族主义埋下了伏笔。第二帝国以后当德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向殖民扩张主义演变的过程中,它在德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狂热和侵略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封建农奴制的反动、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民族的分裂,是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层原因。近代德国,由于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因此

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独立的、富于民主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阶层。在封建腐朽统治的高压下,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民族主义者们也只好退缩到民族历史光荣的过去,通过文化的手段来表达他们对民族统一和强大的期望,从而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民族主义,从18世纪中期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统一市场的形成。1848年的德国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与退让,又未能完成推翻专制、实现统一的革命任务。革命的失败,使一些民族主义者和政治领袖深深认识到了政治统一的重要性,从此文化民族主义开始逐渐向政治民族主义转变。19世纪50~60年代,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主宰了德国,他硬是靠实力政策,即铁和血的政策,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00多年以来几代德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民族统一事业,在国际舞台上重新恢复了德意志人的“自信”与“自尊”。

俾斯麦统一德国以后,德国迅即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也开始逐渐蜕变为殖民扩张主义,并参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然而,它有关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等方面的一些传统为后来的政治民族主义所继承,对后来德国的历史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②《德国文化史》杜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第126页。

③《马恩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633—634页。

④《德国近现代史》(上)科佩尔·S·平森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3页。

⑤⑥《近现代世界史》(中)帕尔默·科尔海顿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46页,第545页。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_政治论文

民族主义是预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尽管有学者预言“当20世纪末临近的时刻,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是‘好的共同体’这样一个现代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注:G.莫德利斯基:《世界政治学原理》(GeorgeModelski,PrecinpleofWorldPolitics),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但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泛起,却使人们觉得这样乐观的预测未免太早,与此同时,对民族主义这种随着资本主义而产生,并随着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而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冲击的意识形态,它在未来一个世纪中将会有何种走向,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民族主义的定义与分类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在预测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时,回顾对民族主义的性质的争论是十分有益的。欧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坚持政治与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并断言,没有现代的国家政权,就没有民族主义问题(注:欧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ErnestGellner,NationsandNationalism),康乃尔大学1983年版,第1—5页。)。汉斯·科恩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是同生养他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等等联系在一起的(注:汉斯·科恩:《民族主义:它的含义与历史》(HansKohn,Nat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纽约1961年版,第1-8页。)。哈维丁·凯却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现代国家政权在近代初期欧洲西部地区的特殊的环境下长期行使权力而产生的(注:哈维丁·凯:《历史、阶级与民族国家》(HareyKaye,History,Classes&N-ation-state),伦敦1988年版,第138页。)。汉亭·昂格的看法是,民族的概念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样,是一个光辉的字眼,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则的所谓民族主义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民族主义情绪早就?嬖冢 皇堑?8-19世纪才发展成为要求每个民族都 《民族主义》(ElieKedourie,Nationalism),建立本民族的政权的政治原则(注:伊利·凯多尔: 纽约1961年版,第1、15-18页。)。而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等人的论述,民族主义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民族主义是可以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种类型的,但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因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消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9页。)。可见,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正因如此,如果对民族主义的含义缺乏基本的共同理解,就无法对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进行有意义的预测。事实上,每一个学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民族主义的本质,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重要特征,因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客观上已经分为了几个大类,而在研究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含义不同的“民族主义”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论述,这就使人很难在一个共同的基点上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一)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注:C.梯利:《欧洲革命(1492-1992)》(C.Tilly,EuropenRevelution1492-1992),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民族主义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注: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

民族主义论文

摘要: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形态;发展现状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但到底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功能和发展趋势又怎样? 理论争议与分歧却日渐增多。在我国,民族主义社会现实与学术探讨也相距甚远,直到20 世纪末,与民族情绪一再高涨相呼应,理论研究才渐次突破传统束缚,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必要的界定,总体水平还相对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在日益全球化与不断现代化背景中,从具体历史差异性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民族主义,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阐释民族主义。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厄内斯特·盖尔纳则将民族主义视作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主张“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却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个人或集团表现出来的一民族全体成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民族主义概念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一个反复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对布列塔尼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争为论战焦点;对其他地区而言,其间的差异或无关紧要。民族主义的支持者经常担忧,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的冲突,会归结至民族主义本身,导致旁人以负面角度看待民族主义的一般性观点。他们认为经由最负面的观点看待民族主义为扭曲原意。过份强调争端,定将对一般性争论的注意力转移至民族国家的特征等个案。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极端民族主义乃源自对世界主义(世界大同主义)的厌恶。“民族主义情绪在这里是指在政治上特别强调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不顾其他价值观念,如戒绝杀戮,遵守国际法以及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维持国际合作,以此寻求本民族的利益. 何谓“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政治学者萧功秦对这种民族主义的态度是要加以反对。他认为极端民族主义其害有五:1、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形成一种深层的“受害意识”,这种“受害意识”固然是激发我们民族奋力争取富强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受害的历史记忆而产生的高度敏感心理,任何现实的温和冷静的态度,将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中被解读为“对外软弱”,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想像的共同体》作者安德森谈“东方与西方的民族主义”

东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 班那迪克.安德森 民族主義圖騰橫貫古今東西 李巧雲,閻紀宇合譯 編按: 當代民族主義研究大師,班那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 Anderson)近日應國策研究院與文建會邀請抵台,將參加25 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行的「新世紀世界文化體系之變遷與挑戰」國際研討會。 安德森父親曾在中國海關服務多年,他本人也出生在雲南昆明,自三十年前以爪哇革命取得博士學位後,即以東亞與後殖民論述為其研究主題,其成名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中文版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即總結了他的研究心得。 安德森預定在研討會上以「東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報先行摘譯部分內容: 我一開始便必須說明,我不認為民族主義有顯著的東西之別,過去、今天及未來皆然。亞洲最古老的民族主義(我在此指的是印度、菲律賓及日本)遠比歐洲及歐洲之外的科西嘉、蘇格蘭、紐西蘭、愛沙尼亞、澳洲等地悠久。菲律賓民族主義的發軔與古巴及拉丁美洲相仿;明治時代的民族主義也與19 世紀末的奧圖曼土耳其、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和大不列顛帝國的官方民族主義有共通之處,而印尼的民族主義在形態上也與我們在愛爾蘭或埃及看到的形似。 世人對「東」、「西」的概念與定義,也隨著時間與人口遷徙有相當大的變化。自1840 年清廷開始「開放」港口以來,數百萬「天朝」的華人便開始移民海外──東南亞、澳洲、加州,後來更遍及全球。帝國主義將印度人帶到非洲、東南亞、大洋洲、愛爾蘭及澳洲,日本人前往巴西,菲律賓人前往西班牙。冷戰使人口移動腳步加快,韓國人、越南人、寮國人、泰國

人、馬來西亞、泰米爾人等都加入了移民的行列。現在韓國、中國、日本境內有教堂,曼徹斯特、馬賽、華盛頓特區有清真寺,洛杉磯、多倫多、倫敦及達卡有佛寺、印度教及錫克教廟宇。現代的交通和通訊方式顯示人口的流動將變本加厲。 這些人口遷徙會帶來什麼結果?會對人的認同與身份產生何種影響?是一個極為複雜,且極難回答的問題。我在這裡提一段插曲,定能博君一粲。大約 4 年前我在耶魯大學與若干研究生討論關民族主義的問題,研討會開始時我要求每一位在座的學生陳述自己的國籍,臨時的也可以。課堂裡有3 人從其臉部特徵和膚色看來是華人,但是他們的回答令我及在座的學生都感到吃驚。第一個有美國西海岸口音,雖然在美國土生土長、從未到中國大陸,他仍以堅定的口氣說自己是「中國人」。第二個沈靜的說他想做「台灣人」,他是國民黨家庭出身,父母隨蔣介石在1949 年遷到台灣,不過他本人是在台灣出生,也認同那個地方,因此他不是「中國人」。第三個氣呼呼的說:「我是新加坡人。真受不了美國人以為我是中國人,我才不是。」 如果如同我所陳明的,民族主義不能以東西或歐亞來區分,什麼才是可取的替代方案? 我的新書《想像的共同體》最近已在台北譯成中文出版,我在書內的主要論證是,不管是那一種民族主義,能反映其脫胎的舊有政治型式(王國,尤其是現代之前及現代早期的帝國),才能充分被了解。最早期的民族主義,我稱之為歐洲殖民者的民族主義(Creole nationalism),就是源起於帝國海外極度擴張的遠方。移民乍到那裡,宗教、語言、風俗、習慣與「上國」一致,但漸漸的他們感到受到壓迫,越來越與其疏遠。美國及拉美若干國家在1776 年至1830 年間紛紛獨立,就是這類民族主義的典型。 這種歐洲殖民的民族主義今日依舊強韌,甚至還在散播。魁北克的法裔民族主義情緒自50 年代就高漲不已,至今還鬧著要從加拿大獨立出來。在我的祖國愛爾蘭,北愛「移民」的問題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痛,至今愛爾蘭與北愛仍無法統一。而在南愛,早期的民族主義人士(1798 年起義的愛爾蘭青年軍),都是移民家庭或像我的家庭一樣是移民及本地的凱爾特及天主教信徒的混合。澳洲與紐西蘭最近也充斥這種歐洲移民民族主義情緒,他們想藉吸收原住民及毛利人的傳統及符號主義,跟聯合王國劃清界線。 然而我要干冒大不諱的提出來,我認為台灣民族主義和新加坡民族主義中的若干特質,就屬於這一類民族主義。這些民族主義的核心成員是來自天朝(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移民,有些為避秦而出走,有些是朝廷所遣;有時是用成功的和平手段,有時利用暴力,他們後來居上,壓倒了先來的人的勢力,情形跟紐西蘭、巴西、委內瑞拉及波爾南非一樣。在宗教、文化或語文上他們容或跟「上國」相似,但久而久之,他們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傳統、符號和歷史經驗,最後終於在感覺上國壓迫太重或太遙遠時,走向政治獨立。我認為不應該過份強調日本在台灣50 年殖民統治的重要性,畢竟魁北克的法裔也受英國王室統治了200 年,荷蘭也在南非統治50 年。也不應輕易下結論說日本帝國主義文化之於海外中華文化比英帝文化之於海外法國文化更令人疏離。我們可以說歐洲有種族成見的人與新世界歐洲移民等人之間容易區分,但說魁北克人比移民到台灣的中國人或移民到巴西的日本人更具有種族偏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如果這一點論證是對的,那麼在18、19、20 及21 世紀都有歐洲移民式的民族主義在美洲、歐洲、非洲及亞洲此起彼落的出現。這是一個全球現象,而且也有一大家未曾料到的副作用:今天有很多國家共用西班牙語、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卻無一國將語言據為己有,想必中文未來也是如此。

最新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 ,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 ,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 ,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

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处在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了解到的西方形象和情态。他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但是,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至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悔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魏源《海国图志》,卷81,页6)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参合着种种旧见,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由此可见。同时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创深痛巨唤起了民族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刍议加拿大建国初期文化民族主义

摘要:加拿大建国之初,国内百废待兴,此时英裔、法裔两大创始民族的矛盾又日益加剧,使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雪上加霜。一些英裔联邦诗人,在“加拿大第一”运动的影响下,欲以诗歌唤醒国民的民族价值观,进而呼吁他们为加拿大的团结富强而奋斗。被誉为“加拿大文学之父”的联邦诗人查尔斯?罗伯茨,就是其中歌颂加拿大民族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本文旨在以文化民族主义为理论框架,结合加拿大特殊的历史背景,分析罗伯茨的自然抒情诗《豌豆地》,从而挖掘诗中表达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 关键词:文化民族主义;加拿大;查尔斯?罗伯茨;自然抒情诗 Abstract:In the early days of Canada,everything was waiting to be taken up,however,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founding nations of English and French has been becoming sharper and sharper,which made the precarious state worse and worse.Some Anglo Confederation Poets wanted to wake up the values of the n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Canada First”movement,furthermore,they called for all the nation to struggle for the unity and prosperity of Canada.Charles Roberts,the“Father of Canadian Literature”,is a leading figure of the spirit of Canadian nationalism.Taken Cultural nationalism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Canadian background,this thesis aims at analyzing the natural lyric Pea Field by Roberts,thus,we can extract the cultural nationalistic complex in the poem. Key words:cultural nationalism;Canada;Charles Roberts;natural poem 一、加拿大建国初期文化民族主义内涵 尽管民族主义是目前中外学者正在广泛讨论的问题,但迄今尚无能够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定义,因为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民族主义的所有特征和内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民族主义定义为“可以表明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心理状态”。[1](P6)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融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民族运动于一体的社会思潮和行动准则……由于民族主义常常是一把双刃剑,因而积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可以振兴一个民族,消极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会葬送一个民族。[2]就学者们通常青睐的研究视角而言,民族主义按照内容主要可分为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三种类型。本文拟以文化民族主义为探析对象。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一种派生。它是一种以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的创造、维持及强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并谋求民族文化保留、复兴与壮大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3]换句话说,文化民族主义是用本国文化的特殊性来凸显这个国家的独特性,唤醒国民的认同并把本国文化发扬光大,使这个国家子民众志成城,从而使这个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诚然,民族主义的动态发展特征决定它是个性十足不断与实践互动的意识、概念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历史时段的民族主义只能被实事求是地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一个片段。” [4](P19)因此,我们在界定民族主义的具体内涵时要注意不同的历史分期和使用的语言环境。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加拿大建国初期联邦诗人查尔斯?罗伯茨在其自然抒情诗中所表达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 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The Act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的颁布标志着加拿大自治领的诞生。但是这个新生的国家并没有取得独立的军事和外交权力,仍然属于半殖民地国家,因此民众的心中鲜有国家的概念,民族主义更是一种奢侈品。19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有思想的英裔知识分子为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忱,纷纷撰文著书,呼吁加拿大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摒弃由于种族、语言、宗教、地域等差异而造成的各种纷争和矛盾,在加拿大自治领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民族主义运动。及至19世纪80年代,那些出生于自治领初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 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原因 (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 (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5)全面赶超西方: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势必催发其强烈的赶超意识,这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独有的内容之一。 3.发展演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