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汇总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汇总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汇总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汇总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知识概览

第一节绪论

一、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二、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知)、情绪情感(情)和意志(意)是以认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过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三、心理是脑的机能。

四、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的萌芽(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

五、为了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六、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R-S)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八、心理学研究需坚持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元具有接受信息(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等几种。

二、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三、1.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2.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3.?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皮层下高级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4.?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四个叶:颞叶、顶叶、枕叶、额叶。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5.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四、1.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2.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一、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

二、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1.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有正后象和负后象之分。

3.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4.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四、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光波)。

2.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在强光下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及轮廓。

3.颜色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4.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色觉异常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五、1.听觉适宜的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2.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3、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主要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主要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主要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六、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故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最难适应。

七、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3.知觉的基本特性是:?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简称常性);?理解性。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等多种。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

4.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活动内容的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对所发生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

5.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第四节记忆

一、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按内容可分为五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3.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再现)。

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用于记忆研究的材料叫无意义音节。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三、1.我们把过去感知过后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四、1.认知心理学把记忆也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将记忆分作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更具有创造性。

二、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3.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越广。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正迁移与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

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

四、言语活动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言语活动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五、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的特点是:

①其内容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

②其内容指向于未来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一、1.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2.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开始出现。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所以,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三、注意的特征:

1.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是被动的。

3.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是主动的。

4.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一、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3.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叫生长需要。

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叫缺失性需要。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和情感固有特征的度量,包括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

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二、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做表情。表情的产生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模仿的成分。有一些是全人类都共同的,有一些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差异的。

三、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喜)、愤怒(怒)、悲哀(哀)和恐惧(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3.按情绪状态,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四、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第九节人格气质态度

1.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构成人格的主要成分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

2.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3.巴甫洛夫根据实验结果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等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由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的)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强、平衡、灵活

粘液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平衡、不灵活

4.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叫态度。

5.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是性格的结构组成部分。

第十节能力

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叫能力。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按照能力发展的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创造程度,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早晚上。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1.美国心理学家 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个生物学概念;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四、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五、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2.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积极的自我暗示)。

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六、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2.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重要!!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

二、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点理论: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外控者,消极的。

4.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三、1.凯利归因理论也称三维理论,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2.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两低一高,内归因)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二、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2.亲合起源于依恋。

3.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4.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三、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五、1.侵犯的构成: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2.挫折-侵犯学说要点:?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4.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大众传媒的影响。

5.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呈正相关。

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

3.利他技能。

七、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具有如下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3.羞耻与内疚。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和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态度

一、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3.态度的成分:认知C、情感A、行为倾向B(不是行为,而是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4.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的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个体的心理倾向)?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倒U)。

二、态度平衡理论之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1.海德提出了一个P-O-X三角模型说明他的观点。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

2.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3.三个关系相乘,结果为“负”,则不平衡;结果为“正”,则平衡。(2,3点了解即可)三、1.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

2.目前无法直接测量,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3.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二、1.体语即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

2.体语沟通就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

3.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

4.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5.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公众距离(12-25英尺,3.5-7.5米)

?社交距离(4-12英尺,1.2-3.5米。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距离属社交距离)?个人距离(1.5-4英尺,0.45-1.2米)

?亲密距离(0-18英寸,0-0.5米)。

三、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2.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就是自我开放,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其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3.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4.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七节社会影响

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3.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

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2.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三、1.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诉现象。

2.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3.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

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3.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双向式?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一、1.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是一种社会现象)。

2.爱情与喜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其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亲密(性)。

3.激情爱的理论: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的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病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签。

4.爱情的特点: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1.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2.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3.婚宴关系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三、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夫妻和为患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

第三部分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2.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以下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

三、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1882年)

奠基人:普莱尔

诞生标志: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

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四、1.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最常用的研究方式。

2.其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3.其缺点在于:?难于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五、1.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2.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其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4.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是对两者的取长补短。特点是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特点。

六、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

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但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要点: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心理发展阶段说: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6、7岁;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③思维不可逆④未掌握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获得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能解决抽象问题,认识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5.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阶段年龄特征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不能判断,没有道德观念,只看行

为结果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道德实

在论)

5~8、9岁判断受自身以外标准支配,重结果

不看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道德相

对论)

8、9岁以后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

八、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阶段年龄主要发展任务人格特征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 4 ~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九、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认为儿童发展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

三种

水平

六个定向阶段表现特征

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阶段

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态度,避免受到

惩罚。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阶段

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自我中心,认为符合

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阶段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阶段

认识到法律不是死板的,可以通过共同

协商和民主程序来改变。

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认为除了法律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

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道德原则。

第二节婴儿期(0-3岁)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二、1.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2.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三、1.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2.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四、6-12个月婴儿的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

五、1.按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2.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六、1.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发性微笑(0-5周,反射性,不是社会性的)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不区分熟人与陌生人,已属社会性的)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对熟人笑多,真正属社会性的)。

2.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感,会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也称陌生人焦虑)?预测性恐惧。

3.婴儿的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由托马斯和切斯划分)

4.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5.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

依恋。

6.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两阶段: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认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发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三节幼儿期(3-6岁)

一、1.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2.儿童游戏的特点:?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婴儿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主?幼儿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童年儿童游戏特点是规则性游戏。

3.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4.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二、1.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2.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容易运用机械记忆?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4.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6.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学会等待)。

7.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第四节童年期(7-12岁)

一、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2.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4.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学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监控和调节。

5.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

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在小学四年级(10岁)

6.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①类别体系化②序列化)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理解补偿关系

7.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对儿童控制力量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

8.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学阶段的儿童伙伴关系形成的阶段依次划分为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第五节青春期(11、12-15、16岁)的心理发展

一、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二、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的具体表现: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三、青春期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青春期躁动(一个突出的困扰)。

四、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

1.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

2.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五、青春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男女同学间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2.与父母的关系;

3.与教师的关系。

六、1.从出生到青年初期,人的智力一直在发展,到25岁左右达到顶峰。

2.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是指导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3.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七、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八、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表现为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

青年期自我意识修正的主要依据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他人的评价。

青年期朋友关系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约在50岁左右。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二、1.在中年期,视觉和听觉处理信息的过程都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2.中年期的记忆力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中年人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不重视简单的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3.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三、1.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2.中年人的职业发展表现:?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开始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老年丧失期观: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这里指的是: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二、1.毕生发展观

2.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3.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

三、1.老年期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

2.老年期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到的减退或下降。

3.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4.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智慧。

5.老年期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第四部分变态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

一、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

而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

2.?精神分析理论对精神异常原因的解释,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①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②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弗洛伊德推断:

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

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人格结构)

④“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又称压抑或克制能力)。

3.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先通过动物实验)。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一、1.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2.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的常识性方法:?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3.李心天非标准化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4.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四类标准化的区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5.郭念锋病与非病(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有无自知力,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一、认知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假性幻觉(形象模糊、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如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不用耳朵也能听到声音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存在、消失)、

思维鸣响(听到自己的思想)、心因性幻觉(强烈精神刺激引发)。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词汇丰富,自诉脑子反应快);

?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语速慢、自诉脑子不灵了);

?思维贫乏(语速不慢,回答简单,没有什么要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不切题,答非所问);

?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旁人无法理解);

?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

?思维中断(思维过程突然中断,不受意愿的支配,心里明白,但脑子里一片空白);

?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还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

?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①关系妄想②被害妄想③特殊意义妄想④物理影响妄想⑤夸大妄想⑥自罪妄想⑦疑病妄想⑧嫉妒妄想⑨钟情妄想⑩内心被揭露感);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于患者的脑海中。(明知不必,但无法摆脱,而苦恼)。表现形式:①强迫性回忆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性计数④强迫性怀疑⑤强迫性对立观念。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无法自拔。常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3.智能障碍之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

三、情感障碍

1.以情感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

?情感低落(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过低、自罪妄想、自杀企图)

?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患者常有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恐怖。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四、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

2.意志减退;

3.意志缺乏;

4.精神运动性兴奋;

5.精神运动性抑制:

①木僵与亚木僵(紧张性、抑郁性、心因性、器质性)

②违拗(主动性、被动性)

③蜡样屈曲(空气枕头)

④缄默

⑤被动性服从

⑥刻板动作

⑦模仿动作

⑧意向倒错

⑨作态

⑩强迫动作(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1.精神分裂症。临床上分为:青春型(行为愚蠢,恶作剧,性轻浮)、偏执型(心妄想、幻觉为主)、紧张型、单纯型(预后不良)。

2.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妄想常有系统化倾向,病程演进缓慢,有时人格可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一组共同特点是:在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在2-3个月内痊愈。

二、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1.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2.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3.双相障碍(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待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三、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1.恐怖症。(场所、社交、特定恐怖)

2.焦虑症。(急性焦虑发作,又叫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发作,又叫慢性焦虑症)

3.强迫性障碍。

(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等;

强迫行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强迫性计数等)

4.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躯体形式匠疼痛障碍。

5.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低;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对光、声、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四、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1.定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

2.创伤后应激障碍。强烈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3.适应障碍。在易感个性基础上,遇到应激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五、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1.人格障碍。(常见:偏执性、分裂样、反社会性、冲动性、表演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人格障碍)

2.性心理障碍。(包括性身份、性偏好、性指向障碍。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

六、心理生理障碍

1.进食性障碍;

2.睡眠障碍;

3.性功能障碍。

七、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多以人格货币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自知力基本完整。

1.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

2.转换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3.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一、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

1.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2.神经症评分标准:

?病程:小于三个月,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精神痛苦程度:病人可以自己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

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

4-5分为可疑病例。

第六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一、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二、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把注意力人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第七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南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情绪尚未泛化)。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刺激的性质),持续时间较短(反应持续时间),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反应的强度),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反应是否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问题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限在一年之内;至于社会功能破坏程度,也可以作为参考因子予以考虑。

三、心病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一、1.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

2.压力源的种类: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3.压力的种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其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

?叠加性压力(同时叠加压力、继时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

4.压力的适应三阶段——一般适应症候群:

?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

?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

第五部分心理测量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测量与量表

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该定义包括三个主要元素:事物;数字;法则。

2.测量要素:参照点(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和单位(好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

3.量表是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

4.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可把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考):

1.间接性;

2.相对性;

3.客观性。

三、心理测验的分类(以下五题考一题)

1.按测验的功能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3.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客观测验?投射测验。

4.按测验的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5.按测验的要求分:?最高作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四、测验观

1.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2.正确的测验观:?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五、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大致有这样三类心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评定量表。

五、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1.记住三个人的名字(考):

?首先倡导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上。

?比内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和发现智力落后的儿童,与助手西蒙发表量表。2.心理测验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操作测验的发展?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发展。

3.近些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测验本土化,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智力测验、适应行为量表等。

第二节测验的常模

一、常模团体

1.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常模团体的条件:

?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样本的大小要适当(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

?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3.取样的方法:(记住名称)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组距)?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二、常模的类型

1.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

2.皮亚杰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念的研究。

3.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智龄)的概念。

智龄的计算方法(考):基础年龄,即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例如在吴天敏修订的比-西量表中,每个年龄都有6个题目,答对一题则得智龄2个月。

三、百分位常模

1.百分等级(考):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未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计算公式:

PR=100-(

N R 50

100- )

其中R 是原始分数排列序数,N 是指总人数,PR 是百分等级。例如:小东在30名同学中评议成绩是80分,排列第五名,则其百分等级为:

PR=100-(

N 50

5100-?)=85,即指在100名被试者中,语文成绩低于小

东的80分的有85人。

2.百分点PP (百分位数)(考):百分点的计算可根据直线内插法进行。例如:高考的最高分为695分,其百分等级为100,最低分为103分,其百分等级为1,要录取20%的学生进入大学,百分等级为80的百分位数(PP )可以用下式计算得出:

PP

=-69580100=

103

180--PP 得PP=575 (若最高分为650,最低分为105,

则PP=532)

四、标准分常模(考)

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认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因为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 分数、Z 分数、T 分数、标准九分、离差智商(IQ )等。 1.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

z=(X-__

X )/SD 其中X 为任一原始分数,X 为样本平均数,SD 为样本标准差。 由于在z 分数中经常出现小数点和负数,通常把它转换为Z 分数: Z=A+B z A 、B 为根据需要指定的常数。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点。 2.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考) 五、智商及其意义

1.比率智商:比率智商IQ 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 与实足年龄CA 之比,乘100为避免小数。即

IQ= CA

MA ? 100(MA :心理年龄,CA :实足年龄)

2.离差智商:IQ=100+ 15

`

z =100+

SD x x )(15-

-

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标准差不同,其分数的意义便不同。 六、转换表(考):最简单而且最基本的表示常模的方法就是转换表,有时也叫常模表。

高出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84,高出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98 低于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16,低于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2

标准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公式 T 分数 50 10 *T =50+10z 标准九分 5 2 标准十分

5.5 1.5 标准二十分 10

3 * 离差智商 100 15 *IQ =100+15z

第三节测验的信度

一、信度的定义

1.信度是指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的比率。

3.信度也可以看作在总方差中非测量误差的方差所占的比例。

二、信度的评估类型与方法

1.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试特点而异,一般是两周到四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六个月。

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

如果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称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与等值系数。3.内部一致性信度

?分半信度:分半法经常会低估信度,必须修正,借以估计整个测验的信度。其中常用的修正公式是斯皮尔曼-布朗公式:

rxx = 2rhh/(1+rhh)式中rxx为两个一半分数的相关系数,rhh为测验在原长度时的信度估计值。

?同质性信度: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

4.评分者信度:用于测量不同评分者之间所产生的误差。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三、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考)

确定信度可以接受的水平(记数据),

一般原则是:

当rxx <0.70时,测验不能用;

当0.70 ≤rxx <0.85时,可用于团体比较; 当rxx ≥0.85时,才能用来鉴别或预测个人成绩或作为。

2.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从信度可以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这就是测量标准误的应用。它有两个作用:

?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考):

?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考):

例:假设在一个智力测验中,某个被试的IQ为100,这是否反映的他的真实水平?如果再测一次,他的分数将改变多少?已知该智力测验的标准差为15,信度系数为0.84,则其IQ的测量标准误码和可能范围分别为:

SE=1584

.0

10-=6.0

IQ=100 ±1.96 ×6=100 ±11.76≈88-112

我们可以说这个被试的真实IQ有95%的可能性落在88-112之间。即若再测一次,他的智商低于88、高于112的可能性不超过5%。

3.比较不同测验分数的差异:差异分数的标准误问题,其公式为:SEd=S ryy

rxx-

-

2

例:某被试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言语智商为102,操作智商为110.已知两个分数都是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标准分数。假设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7和0.88.问:其操作智商是否显著高于言语智商呢?

首先计算出差异分数的标准误:SEd=15 88

.0

87

.0

2-

-=7.5

在统计上,经常要求两个分数的差异程度达到0.05即5%的显著水平,才能承认不是误差的影响。因此,将差异标准误(7.5)乘以1.96,结果为14.7,这表明个体在韦氏测验两半得分的差异高于大约15分,才能达到0.05的显著水平。上述被试的差异分类为110-102=8是不显著的。

四、(考)洛德提出在学绩测验中,为了保持其可靠性,各类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为:五择一,0.70;四择一,0.74;三择一,0.77;是非题,0.85.

第四节测验的效度

一、效度的定义

1.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

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在测验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组测量中,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方差(或称有效方差)与总方差的比率。

2.信度和效度的关系(考):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二、效度分类与评估方法

1.?内容效度:也称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要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

这种测验的效度主要与测验内容有关,所以称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考)

①专家判断法②统计分析法③经验推测法

2.?构想效度:也叫构思效度、结构效度。它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概念问题,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

?构想效度的评估方法:

①对测验本身的分析:

Ⅰ测验内容效度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Ⅱ测验的内容一致性指标可以推断测验是测量单一特质还是多种特质

Ⅲ有时分析被试者对题目的反应特点也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②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③效标效度的研究证明

④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

3.?效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两类。

?效标效度的评估方法:

①相关法②区分法③命中率法

三、效度的功能之一-----预测误差: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常常以决定性系数来表示,意指相关系数的平方,即r2xy ;代表效度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

第五节项目分析

一般来说,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一、项目的难度

1.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来表示:

P=

N

R

×100%

(P代表项目的难度,N代表群体被试者人数,R为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2.P值越接近于0.50,区别力越高,即难度在0.50左右的试题比较合适,各题难度在0.50 ±0.20之间。

二、项目的区分度

1.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区分度取值范围介于-1到+1之间。

2.计算方法

?鉴别指数:D=PH-PL为鉴别指数,PH为高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PL为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

?相关法

①点二列相关:点二列相关法适用于一类变量为二分称名变量,另一类变量为连续变量的成对变量的相关计算。

②二列相关:二列相关适用于两个连续变量,但其中一个变量被人为分成两类。

③ 相关法:此种相关适用于两个变量均为二分称名变量。

三、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第六节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一、测验的用途分两类:显示和预测。

二、工作分析及步骤:

1.工作分析:对于选拔和预测功用的预测性测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所预测的行为活动作具体分析,称为工作分析。

2.这种分析包括两个步骤:

?确定哪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可以使要预测活动达到成功。

?建立衡量被试是否成功的标准。

三、测验题目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

1.已出版的标准测验2.理论和专家的经验3.临床观察和记录

四、命题的一般原则

1.内容方面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2.文字方面语句要简明扼要

3.理解方面不要使人误解

4.社会敏感性方面尽量避开

五、试题的排列方式(考)1.并列直进式;2.混合螺旋式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1. 见解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2. 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保密例外: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等(详情见书上) 3.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方言,说明专业术语的外延和内涵;反复说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注意的内容有不吸烟、不做多余“下意识”动作等。 4. 摄入性会谈工作程序: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确定提问方式;倾听;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对会谈内容归类;结束会谈。 5. 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应激性或危机性会谈。 6. 最常使用的摄入性会谈方式是资料采集法。 7. 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提问中避免失误;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误 解。 8.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按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按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判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并予以说明;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9. 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方法:补充提问,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10. 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得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势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11. 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部分复习提纲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P1)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 2.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 7.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及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方式 二、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P5)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吐字清楚;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心理咨询时,还应该注意仪态。 三、摄入性会谈的工作程序(P5) 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5、对会谈内容归类 6、结束会谈 四、摄入性会谈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P5) 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五个: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P7)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挫折和不良行为)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P10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XX测试题与答案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XX测试题与答案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出guo心理咨询师栏目诚意“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xx测试题与答案”,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1[单选题]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 )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 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 ( )分。 A.43 B.53 C.62 D.72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抑郁自评量表是由W.K.Zung于1965年编制而成。特别适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3[单选题]下列沟通形式,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的是 ( ) A.全通道式

B.圆周式 C.轮式 D.Y式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研究表明,全通道式的沟通模式,信息的传递速度最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 4[单选题]E的记分步骤并不包括 ( ) A.数出Q量表原始分数 B.获得各量表原始粗分 C.用原始分转换T分数 D.制作E量表剖面图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E的记分步骤主要包括:1)获得各量表总分(原始粗分);2)将原始分转换T分数;3)制作E剖面图。E量表分为成人和幼儿两套问卷,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1)四个量表组成,没有Q量表,Q量表是MMP1中效度量表中的疑问量表。 5[单选题]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的限制性观点不包括 ( ) A.时间限制 B.感情限制 C.职责限制 D.行为限制

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2、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平等、真诚、礼貌、信任、保护隐私。 3、真诚: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要实事求是;表达真诚要适度;要考虑时间因素;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也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4、共情的含义:①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求助者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 ②借助知识和经验,深刻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实质;③通过咨询技能将自身的共情传达给求助者。 5、表达共情:①共情是从求助者角度而不是自身看待问题;②表达共情并不是要有相同经历,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③表达共情因人而异;④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要适度;⑤表达共情要把握角色;⑥表达功能应善用肢体语言;⑦应注意求助者特点和文化差异;⑧要验证是否与求助者达到共情。 6、积极关注:①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②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的看待自己; ③避免盲目乐观;④避免过分消极;⑤立足实事求是;⑥目的是促进求助者的自我发现和潜能开发,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7、咨询目标特征:属于心理学范畴、具体、可量化、积极、可行、双方可接受、多层次统一。 8、不同流派的咨询目标:①人本主义学派:自我实现;②行为主义学派:可观察行为的改变;③精神分析学派:将潜意识意识化,重新体验早年经验;④完型学派:察觉此时此刻的经验,用内在支持对抗外在支持的依赖;⑤理性情绪学派:消除自我失败感,更理性的生活;⑥现实治疗学派:发展成功的统觉感。 9、咨询阶段:诊断——咨询(最核心、最重要)——巩固。 10、咨询方案:咨询目标;咨询的过程、方法、原理;咨询效果及评价手段;双方的责权义;咨询时间和次数;费用;其他。 11、参与性技术:倾听技术;开放式提问技术和封闭式提问技术;鼓励技术;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技术(释义)、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述;非语言行为。 12、影响性技术:面质技术,解释技术,指导技术,情感表达技术,内容表达技术,自我开放技术,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共8点) (一)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 (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2)具有保密的功能。 (3)能提高适当宽敞的空间. (4)配置舒适的座椅。 (5) 配置必需的设备。 2、表现出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仪态 3、与求助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 4、注意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的使用 (二)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1、需要心理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2、保密例外。 3、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七)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 (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三、相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危机的处理 (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P4) 四、注意事项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五)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二、工作程序:(6点)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二)确定提问方式 (三)倾听 (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 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 (重复求助者话语的重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2、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 3、情感反射: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 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此办法,治疗中也需慎用。) 4、引导: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转换,而是引申出新话题)(五)对会谈内容归类(非经同意不得现场记录)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直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

心理咨询师-三级

2008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业:心理咨询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职业良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如果公司老板对员工好,那么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有职业良心 (B)公司安排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是职业良心的本质 (C)职业良心是从业人员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工作 (D)一辈子不“跳槽”是职业良心的根本要求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 ). (A)集体主义(B)爱国主义(C)个人主义(D)利己主义 3、关于职业技能,正确的说法是( B ). (A)职业技能决定着从业人员的职业前途(B)职业技能的提高,受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 (C)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D)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先天素质无关 4、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的修养境界是( D ). (A)诚信(B)仁义(C)反思(D)慎独 5、对待工作岗位,正确的观点足(A )。 (A)虽然自己并不喜爱目前的岗位,但不能不专心努力(B)敬业就是不能得陇望蜀,不能选择其他岗位 (C)树挪死,人挪活,要通过岗位变化把本职工作做好 (D)企业遇到困难或降低薪水时,没有必要再讲爱岗敬业 6、关于诚信,正确的说法是( C ). (A)忠诚单位领导(B)任何时候都不说假话 (C)真实无欺,遵守约定和践行承诺(D)善意的谎言体现了诚信的社会价值 7、关于办事公道,正确的说法是( A ). (A)坚持办事公道,要求当事人不讲人情(B)人们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为公道 (C)一个人做了一件公道的事情就说明他是公道的人(D)公道自古不变,其标准历来是统一的 8、关于节约,正确的说法是( D ). (A)节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相符合(B)在物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无须崇尚节约 (C)今天所倡导的节约主要指物质生产领域,而非个人生活领域 (D)不管职位高低,人人都要厉行节约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 AB ). (A)鲜明的行业性(B)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C)法律强制性(D)利益相关性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l、职业技能的特点包括(BD ). (A)遗传性(B)专业性(C)层次性(D)综合性 12.坚守岗位的基本要求是( ABC ). (A)遵守规定(B)履行职责(C)临危不俱(D)相机而动 13、从业人员做到真诚不欺,要( AC ).

心理咨询师三级历年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知识部分 (1—10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一8题) 1、关于道德的讲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内含着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B)道德是尊长对晚辈、下属进行有效治理的要求 (C)道德不是“我”的要求,而是社会外加于“我”的规范(D)道德是无助者的呼唤 2、与法律比较,道德() (A)比法律产生得时刻晚(B)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广(C)比法律的社会阻碍力小(D)比法律模糊 3、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所谓“扎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A)礼法的运用,要把求得一团和气作为重点

(B)道德的全然目的在于增进团结 (C)讲文明礼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以礼待人,促进和谐相处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表现在()。 (A)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挖掘职员的潜能 (B)通过引导人们追求个人荣誉,促进企业的进展 (C)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激发职员的积极性 (D)满足职员的一切个性化需求,吸引职员为企业进展做贡献5、关于爱岗敬业,理解正确的是()。 (A)爱岗敬业是职员实现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素养要求 (B)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为保住饭碗需要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C)人们是为着自己而不是为着单位面工作的,爱岗敬业是欺人之谈 (D)无须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干一份工作拿一份酬劳就能够了6、英国思想家威廉?葛德文讲:“一个人适应于讲他明明明白的假话,或者掩盖他明明明白的真相,必定处于一种不断堕落的状态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 (A)讲假话是人的天性(B)人讲假话时,一般不明白自己是在讲假话 (C)人们明白情况的真相,但总想掩盖起(D)讲假话是一个人道德堕落的开始 7、所谓办事公道,意思是()。 (A)作风正派,公平正义(B)老实厚道,诚恳待人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整理

阳光心理咨询提醒您:请正确对待考试,避免考试违规。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 典型症状及行为。 3、 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的性质 现实因素(一般事件) 现实因素(相对强烈) 持续的时间 两个月以内 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可以控制 痛苦情绪、难以控制 是否泛化 未泛化 已泛化 1 分 2 分 3 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 病程 短程(小于 3 个 月) 中程(3 个月到 1 年) 长程(1 年以上) 精神痛苦 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轻微 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 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 往完全回避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1、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 可以考到的大题): 可直接打印)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总分: 3 分,不是神经症; 4-5 分,可疑神经症; 6 分及以上,神经症。 心理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 心理不健康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神经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 精神分裂症 躁狂症 抑郁症 重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躁郁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不正常 其他精神障碍 癔症(歇斯底里症)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性力量 (B)道德是领导意志的集中体现 (C)个体的道德表现差异很大,判定一个人的道德优劣是不可能的 (D)普遍良好的道德,仅仅是人的善良愿望而已 2、与法律相比,道德()。 (A)产生得时间晚(B)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广 (C)内容上显得十分笼统(D)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3、关于企业形象,正确的说法是()。 (A)文明礼貌是企业形象的核心与关键 (B)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的环境卫生和企业员工的服饰状况 (C)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D)通过持久、大规模的媒体宣传,就能树立起企业形象 4、在企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企业礼俗(B)企业价值观(C)企业作风(D)规章制度 5、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 (A)企业存在着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两种形式 (B)人是有形资产,人作为资产通过劳动产生价值 (C)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神秘的物质 6、员工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时,正确的做法是()。 (A)即使知道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B)对于领导含糊交办的任务,要含糊执行 (C)如果不同意领导的意见,要敢于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D)一般不越级汇报工作 7、科学发展观指的是()。 (A)科学发展,高效发展,健康发展 (B)以科学为本,科学、平稳、顺利发展 (C)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健康发展 8、关于职业劳动,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劳动是人们无奈的选择 (B)职业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C)职业劳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加剧的结果 (D)职业劳动是人生的全部内涵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总结

心理咨询师技能总结(三级) (字体加重部分要求背诵)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即病与非病三原则):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②心理 活动的在协调一致性③个性的相对稳 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症状分类: 1、精神状态:注意力、记忆、情绪、心痛苦、无助 心理:紧、担心、害怕、兴趣下降、悔恨、焦虑、抑郁 2、躯体:头痛、头晕、疲惫、睡眠障碍、食欲 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下降、无法上学、不愿与人交往 四、许又新临床评分标准 1分 2分 3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 计算总分: 3分,不是神经症; 4-5分,可疑神经症; 6分及以上,神经症。 病程 短程(小于3个月) 中程(3个月到1年) 长程(1年以上) 精神痛苦 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 轻微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 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心理 问题 分类正常心理异常心理恐怖症焦虑症神经症强迫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精神分裂症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重性精神障碍躁狂症心境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躁郁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癔症(歇斯底里症)

六:鉴定诊断 1、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⑴排除精神病: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①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②自知力完整;③有主动求医的行为;④无逻辑思维的混乱;⑤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⑥无感、知觉异常,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⑵排除神经症:求助者有现实性刺激,心理冲突属于常形的,具有现实意义和道德色彩, 可排除神经症 ⑶持续时间… ⑷容泛化 所以,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一般心理问题 ⑴⑵同上 ⑶排除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 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级诊断技能容总结 1、如何进行出诊接待 ①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不可直视对方 眼睛) ②礼貌地接待方式和语言 ③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④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 ⑤向求助者说明原则 ⑥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⑦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有权选择咨询师并认证其职业资格;有权知道收费标准;有权中止咨询 义务:提供自己真实信息;要守时,有变更要事前通知;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试图与咨询师建立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考试知识点归纳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有自知力/无自知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外部原因,人格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时间: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间断持续两个月。 程度: 1)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 2)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和工作,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3)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四、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体验着痛苦情绪。 时间: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程度: 1)不可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 2)社会功能: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五、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六、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特点:1)有自制力2)精神痛苦3)持久性4)妨碍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临床分型: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恐怖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主观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情绪、内心痛苦;客观上社会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1个月 ★七、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八、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症状已具有某种较典型神经症的表现,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较神经症轻、持续的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 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 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doc

2012下半年海南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A)不熟悉的人(B)上下级(C)第一次见面的人(D)亲密的人 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 3、处于日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O道德判断受儿童ti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⑴)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4、婴儿偏爱注视() (A)灰色(B)正常的人脸(C)静止不动的物体(D)扭曲的人脸 5、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饮食(B)睡眠(C)游戏(D)学习 6、童年期思维的基木特征是().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7、()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A)辩证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补偿关系的认知(D)守恒 8、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 (A)交友范围扩大(B)交友范围缩小 (C)知心朋友是异性(D)团伙人数最多 9、巴普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B)精神病学结果 (C)试验研究结果(D)心理研究结果 10、“思维内容障碍”不包括() (A)强迫观念(B)音联义联(C)妄想(D)超价观念

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真题及答案

2009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真题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所进行的() (A)“荣”与“辱”的判断(B)“真”与“假”的判断 (C)“有”与“无”的判断(D)“美”与“丑”的判断 2、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爱国主义(B)利己主义 (C)功利主义(D)集体主义 3、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标准是() (A)慎独、克己、复礼(B)正义、公道、忠恕 (C)无私、仁爱、奉献(D)忠诚、审慎、勤勉 4、下列说法中,符合“公道”本质要求的是() (A)见仁见智,不存在普遍认可的公道 (B)执行领导的决定是从业人员坚持公道的根本依据 (C)千人一致、万人一律的一视同仁体现了公正的本质要求 (D)坚持人格上的平等是实践公正职业规范要求的重要原则 5、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B)为人民服务 (C)团结协作(D)集体利益至上 6、关于职业化管理,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化管理是一种主要靠直觉和灵活应变来从事职业活动的管理方式 (B)职业化管理是一种以业绩结果为导向而不再强调过程管理的管理方式 (C)职业化管理要求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 (D)职业化管理十分注重人性化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强调僵硬标准的管理 7、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只有经过多次“跳槽”的经历,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B)如果个人的潜能在某一岗位上无法充分释放,就可以考虑调换岗位 (C)忠诚于企业,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D)数虽然不可以随便挪动,但人需要时时调换岗位 8、同事间建立信赖关系,合宜是做法是() (A)要敢于当面批评同事的不当言行 (B)同事间相互认同 (C)恩威并用,以威信促信赖 (D)敢于两肋插刀,赴汤蹈火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某员工将“乌鲁木齐”的字样写成了“鸟鲁木齐”,结果给企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这一事例说明() (A)该员工做事总是粗枝大叶 (B)无论怎样强调敬业精神都不过分 (C)细节影响得失 (D)严格管理十分重要 10、对于从业人员而言,讲求“信用”包括() (A)择业信用(B)岗位责任信用 (C)离职信用(D)物质信用 11、下列做法中,符合领导对员工的要求的是() (A)不强制下属工作 (B)经常征求下属的意见 (C)善于从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 (D)下属出现工作失误时,不予处罚 12、从业人员做到践行“公私分明”的具体要求是() (A)要有法律意识(B)要有慎微意识 (C)要有大局意识(D)要有利己意识 13、彼得·圣吉说,“真正的自由绝非摆脱的自由,而是创造我们之所真心之所向往的自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不用摆脱束缚也能够获得自由(B)自由都是相对的 (C)自由是靠创造的实践活动取得的(D)自由是一种主观想象 14、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节约”规范的具体要求是()

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知识必备

一、会谈法的种类 1、摄入性会谈; 2、鉴别性会谈; 3、治疗性会谈; 4、咨询性会谈; 5、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 二、不恰当的提问可能带来的问题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可能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和总结。 三、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1、可接受; 2、有效; 3、积极。 四、摄入性会谈的注意事项 1、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用指责、批判性的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结束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会。 五、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1、注重行为的观察,在现象和可能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 2、找出哪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然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 3、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并按这种解释去归纳别的事件。 六、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办法 1、使用补充提问验证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资料是否可靠; 2、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 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比较高。 七、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八、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1)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2)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3)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4)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 消除上。 (5)可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协商的 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 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 的; (6)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 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 化评定指标。 (7)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 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 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 其有效结合。 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 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1、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 及制定的原则; 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 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 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 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 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 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 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 以进行修改。 17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 拟定咨询方案。 1)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 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 方案) 2)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3)方法选择与理由: a) 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 是: b) 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4)矫治的操作原则: a) 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b) 咨询的中断和转介: 5)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 述: a)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 作 b)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 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二)巩固提高阶段: c)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 作 d)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 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6)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 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 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 把握什么原则? 1、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 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 的关系。…… 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 足作为咨询目标; 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 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 新确立新的目标。 13 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或请结合本案例,为求助者拟订的有 效的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 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 询目标是: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减少不良 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 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 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 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 至正常范围。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 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 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15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 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 择。 九、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 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 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3、咨询的效 果及评价手段;4、双方各自特定的责 任、权利和义务;5、咨询的次数与时 间安排;6、咨询的相关费用;7、其它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资料

心理咨询师复习考点——技能部分 (一)心理测验技能 一、㈠、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包括6个言语测验和5个操作测验。 2.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 3.算术、图片排列、木块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有时间限制,另一些测验不限制时间。 4.不限时间的项目,则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有的项目通过时记1分,未通过记0分,如知识测验;有的项目按回答的质量分别记0、1、2分,如领悟、相似性和词汇等。 5.分测验的原始分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 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按韦氏智力平均分100,标准差15换算。 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言语测验中被试表现出高于常模分数的有? ②百分等级是多少?高于一个标准差为84,高两个98,低一个16,低两个2 6.智力等级分布(考) 智力等级:正常90~109、均分100,上下±10分为一级。 往上:高于平常、超常、不小于130极超常; 往下:低于平常、70为边界,低于69有智力缺陷。 7.智力缺陷的分等(考)智力缺陷分等:35~49为中度,上下±15,往上:轻度;往下:重度、极重度8.(考)为了克服测验程序复杂费时的缺点,韦氏三个智力量表均有简式版本。如: ?二合一:词汇和木块图案估计智商为最理想的二合一简式组合。 ?四合一:选用词汇、算术、图片排列和木块图案四个分测验。 ?二合一至六合一:龚耀先计算了韦氏各分测验与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得分的相关,结果言语部分以知识、相似性和词汇分测验为代表测验,操作部分以图画填充、木块图案和图片排列三个分测验为代表测验,这六个分测验可组合成各种形式的二合一至六合一简式。 使用简式量表要慎重,因其效度和信度比全量表为低。 ㈡、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适用于6-16岁的少年儿童。 2.言语测验与操作测验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并富于变化。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一般用10个,2个备用。 4.主试者和受试者隔桌对坐。 5.要尽可能使全部测验一次施行完毕。如有困难,可分两次进行,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㈢、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解释 1.总智商(FIQ)的分析:通常可用测得的IQ值加减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 2.(考)分量表的平衡性分析:各年龄组相差到10,IQ便达到0.05水平。韦氏本人提出VIQ与PIQ的差异达15分时才有意义。 3.(考)比较各分测验的差异:可根据考夫曼的加减3分的方法,只要分测验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则该测验是强点,标S记;而低于平均分3分的是弱点,标W记。 4.某些情况下V-P差异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5.VIQ>PIQ言语比操作好,听觉加工模式发展比视觉模式发展好,可能在完成实际行动或任务上有困难,可能操作能力差,可能有运动性非言语技能缺陷。 PIQ>VIQ操作好于言语,视觉加工好于听觉,可能有阅读障碍,可能有言语的

心理咨询师三级--各种疗法总结

心理咨询师三级 各种疗法总结咨询技能笔记 1、系统脱敏疗法(交互抑制) 系统脱敏疗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训练。 基本原理:让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注意事项:对焦虑情境施行逐个脱敏;想象的次数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焦虑等级隔不要太大;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的,应考虑其他方法。 2、冲击疗法(消退抑制) 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暴露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疗法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 基本程序:筛选治疗对象;鉴定治疗协议;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实施冲击治疗(4次,每天或隔天1次) 基本原理: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

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乃至消除,即所谓消退抑制。 注意事项:让求助者对此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协商后可采用;无法忍受时可中止;求助者出综合症、头晕或休克时应停止治疗。 3、厌恶疗法(经典条件反射)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反应。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各种性变态行为以及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基本程序:确定靶症状;选择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如电刺激、药物刺激、想或其他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反复实施厌恶刺激,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刺激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良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注意事项:不具备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能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和咨询师一定要鉴定知;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 4、模仿法(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治疗适应症等。

(完整word版)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构造心理学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采用内省实验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于杜威和安吉尔,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由华生创立,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叫做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脑: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①脑干: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部分,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 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经延脑的椎体交叉要向对侧传导,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