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总复习未打印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总复习未打印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总复习未打印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总复习未打印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

一、工作程序: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应有仪态包括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2.礼貌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3.提问时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提供帮助。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7.说明求助者责任、权利与义务:三责任、四权利以及四义务。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二、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不仅涉及咨询内容,也涉及心理诊断。对求助者心理测量结果和诊断也属于保密范围。

试述心理咨询中保密原则的要点。

①保密原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求助者的隐私和秘密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求助者只有认为自己所说的一切都能得到保密的承诺时,才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咨询师倾诉,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②不仅涉及咨询内容,同样也涉及心理诊断。在心理诊断中,咨询人员收集到的所有有关求助者的资料,包括个人生活、思想状况、个人成长过程、个人恋爱、婚姻、交友、工作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咨询人员未经求助者同意,绝不可将这些资料泄露给别人。另外,对求助者的心理测量结果和诊断也属保密范围之内,都要受职业道德中保密原则的制约。③反复说明保密原则,承诺咨询人员的责任,并说明一旦由咨询人员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④如发现求助者很可能自杀、很可能危害他人生命等属于保密例外。

三、危机的处理: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作虚假陈述或报告。)

四、注意事项:1、避免紧张情绪。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5、咨询时的仪态,不抽烟,不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或发问。

一、会谈法的种类:①收集资料的“摄入性会谈”: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等。最常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②鉴别性会谈: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③治疗性会谈: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④咨询性会谈:会谈内容不是病人而是涉及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人员的任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中的问题、子女教育培养问题等等。⑤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当求助者发生意外时,突然遭受精神创伤时,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予帮助。

二、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注意与一区别)

1.态度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诱导以免丢失客观信息。2.提问避免失误:不能随便提问以转移求助者谈话。

3.绝不讲题外话:除提问和引导语外,不讲题外话。4.扭转会谈内容:不以指责性语言阻止求助者谈话。

5.不给绝对结论: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结论。6.诚恳结束会谈:不能生硬话语结束以免引起误解。

三、摄入性会谈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

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内容。2.根据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根据上级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下达的会谈目标。5.根据许多求助内容分别谈话。

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很多:①最常用的是“释义”,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

②中断,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硬行迫使他停止会谈,这时可以请他抽支烟,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③情感的反射作用,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用,往往会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④引导,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

五、了解求助者思想和行为的工作提纲:(马隆和沃德于是976年总结出12个题目,以下是六点)

1、外表和行为。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

3、思维内容。

4、认知过程及功能。

5、情绪。

6、灵感与判断。

六、问题提得过多的原因:1、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心理障碍。2、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缺乏基本理解。3、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

七、不恰当的问题所带来的消极作用: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求助者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八、摄入性会谈避免提问失误(凯利)

⑴避免“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性。(why-question)

⑵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这类问题具封闭性,咨询师获取信息受限制。(or-question)

⑶避免多重问题。这类问题表现出咨询师缺乏训练,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and-question)

⑷避免修饰性反问。这种反问后果对求助者毫无好处,使会谈陷入僵局。(tag-question)

⑸避免责备性问题。此类问题对求助者产生很大威胁感,立即引起防卫。(what for-question)

⑹避免解释性问题。咨询师表达自己看法,不利于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is it because-question)

九、会谈内容选择原则:①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②对求助者病因有直接或间接针对性。③有利于探索深层病因。(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④有助于鉴别诊断症状。(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⑤有利于帮助改善认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⑥有利于个性发展或矫正。(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⑦会谈法的有效性。(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十、会谈内容归类:在咨询交谈中,一般情况下,不能做笔录,更不能做录音和录像,除非得到求助者同意。交谈中,只可按以下项目做极简单笔录:①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②现实生活状况。③婚姻状况。④人际关系中的问题。⑤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⑥情绪体验、生活态度。⑦其他。

十一、确定摄入性会谈的提问方式:根据会谈目标、收集资料的性质和内容来确定提问方式。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半开放式提问(或称为限制性开放式提问)。有时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也可用封闭式提问。

十二、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的话,不能插入自己对会谈内容的评价(摄入性会谈规定不能在交谈中加入咨询人员评论)。倾听,不单是听,还要注意思考,要及时而迅速地判断求助者的谈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合乎逻辑。要及时把握“关键点”。

十三、中立性态度的概念: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等。“理解”是态度中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但并非是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只说明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然是一种保留态度。这种态度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

第三单元、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一、工作程序: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①求助者有权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测量和为什么选用这种而不是其他测量手段。②只有当求助者表示同意并愿意密切配合时,才可以实施测评工作。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①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SCL-90,SDS,SAS);②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③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择病因探索性量表,可以查找两年以来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或是否有应激的叠加效应发生等等。④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若怀疑有精神疾病,可使用MMPI;若觉得有智力问题,可用智力量表;若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等等。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

二、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焦虑情绪用SAS量表。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应启用人格问卷EPQ、16PF。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SCL-90。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MMPI。☆量表选择的原则:⑴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量化问题严重程度。如判断求助者焦虑情绪的程度,可选用SAS等。⑵用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问卷和量表,探求引发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如探索求助者焦虑的人格因素,选择EPQ等。⑶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探究远期影响因素。如选用“生活事件量表”了解两年以内的重大事件等等。⑷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量表。MMPI——病理性人格特征和严重程度;病前人格,用在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偏执、神经症以上;EPQ——了解人格特征及认知;神经症及以下用;SCL—90——了解其在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严重程度;评定咨询效果;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因素;SAS——神经症焦虑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SDS——神经症抑郁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

三、注意事项

一是不得乱用心理测验,是指: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2、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片面地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信度、效度)以及常模的时限便在临床上使用。4、在诊断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二是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1、在不理解各种心理测验本身独有的功能,便将各种测验工具一齐实施,抛弃摄入性会谈法、调查法、观察法,只依靠测验法的方式不可取。2、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目的性不强地使用心理测验,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第四单元、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一、临床资料整理归纳模式:1.一般资料:⑴该求助者人口学资料、生活居住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求助者个人

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对未来的看法、求助者谈及的或调查了解到的其他资料。(现在)⑵生活事件与原因,现状与过去比较。(过去)⑶该求助者对未来的愿望及相应依据。(将来)

2.个人成长史:(1)婴幼儿期、童年生活、少年期生活、青年期生活、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2)该求助者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3)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相关情况。(4)该求助者以往解决相应问题的行为模式。

3.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目前状态):(1)精神状态(心理的:知、情、意、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2)身体状态(生理的:有无躯体异常感、近期体检报告)。(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工作动机、考勤状态;社会交往状况)。

4.心理测量⑴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量。⑵心理测量目的及测量结果。

二、面对庞杂的资料时,首先考虑的一般是与处置方案和治疗有密切关联的资料。

三、归纳和解释资料,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资料的可靠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进行验证。1、补充提问。2、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办法。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四、验证资料的可靠性的方法:就事论事、寻找相关、迹象分析。所谓分析迹象的做法,就是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作为一种症状,而进一步去寻找原因。

五、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我们可能犯的错误)1、过分随意地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很可能给求助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的失真。2、同一个咨询机构中,收集资料者如果是后来的决策者,早期印象可能影响最终诊断和咨询决策;如果收集人与决策人不同,往往发生对资料的理解错误。3、资料收集常会出现阻抗或言不由衷的情况。咨询时如不考虑求助者的处境,不能灵活做出交谈计划,不知道何进何地了解求助者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是否适宜,收集资料十有八九要失败。4、对初期印象和后来的新资料之间的矛盾,若处理不当,会影响诊断与咨询。

六、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1、非专业的观察者,依据日常生活概念,从自然的角度看问题。2、从医疗或病理学的角度看问题,倾向于求助者有病。

3、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或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强调求助者是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的障碍。

4、生物学家,倾向于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看问题,认为关键是自我发展上受到阻碍。这种观点和人本主义思想一致,多采用会谈法去收集资料。

5、生态学家或持生态学观点的人,觉得当事人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平衡。

七、综合使用各种观点来收集和分析临床资料的益处:1、既可以用学习的观点提示求助者的学习需要。2、又可以用发展观点鼓励他们的自我发展。3、既可以用病理学观点发现求助者的变态心理。4、又可以用生态学的观点帮助求助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使人格更完善。

八、归类解释与验证临床资料应考虑因素:1.整理归纳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2.个体情况: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情况。3.环境条件:求助者人际、工作、生活环境条件。4.他人评价:对求助者一般印象、治疗情况评价。

第五单元、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1、了解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以及进行过何种治疗。2、分析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哪些是躯体方面的,哪些是心量方面的。3、求助者过去曾经历过心理咨询,很可能由于咨询效果不好而来。4、有的求助者原来确实患有精神病,但这次的问题不是原来的精神疾病,而是另外的问题。5、有的求助者经过以往的心理咨询后,问题非旦没有解决,反而更重。

第二节初步诊断

一、心理咨询工作范围:1、通常一般心理问题适合于心理咨询。2、某些类型严重的心理问题,单独使用心理咨询或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也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3、人格障碍及心理疾病边缘状态者,心理咨询的作用很有限。4、精神病性心理障碍不是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

二、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引发临床表现):引发求助者心理和行为临床表现的关键点”的内涵:1、该因素多数是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其本身性质不变。

三、对临床来说,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四、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1、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2、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行为表现进行定性。周期性发作的抑郁或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诊断为“躁郁症”。3、从求助者“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神经症有强烈的求治愿望,重性精神现很少主动求医。4、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神经症对自己有自知力,重性精神症对自己的症状无自知力。

五、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

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相应的刺激物,这个人产生了幻觉,精神活动不正常。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实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这就是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在精神病学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求助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成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的丧失。

⑵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

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如果一个人遇到愉快的事情感到痛苦,或是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他的心理过程就失去了协调一致性,转为异常状态。

⑶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他的精神活动就不正常了。

※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如:周期性发作的抑郁或抑郁与躁狂的交替发作,有助于“躁郁症”的诊断

※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神经症夸大,害怕转成-精神病坚持妄想是真的,对明显伤害自己的行为不感到痛苦,对别人说自己精神病特别敏感坚决否认,对症状毫无“自知力”。

六、自知: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

七、初步印象:心理咨询人员对资料整理分析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

八、正确理解初步印象步骤:

初步印象即初步诊断涉及三方面内容:1.心理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2.行为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3.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断。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按三步进行: 1.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2.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3.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九、心理诊断概念:鉴定和区别各种情绪障碍的手段。广义的心理诊断: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量工作;狭义的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精神病辅助诊断手段和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测量工作。临床心理学中专门用于咨询和治疗的测量方法应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诊断。

十、心理诊断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量表法。

十一、如何评定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质:1、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信度和效度可靠。2、诊断只能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单项测定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性。测定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一致。3、心理诊断的提出和方法设计应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律的操作原则为依据。4、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十二、心理诊断的目标: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试述对心理诊断目标的理解。心理诊断的目标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极不相同的。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寻找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心理诊断则是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比如,一般心理学研究受暗示性问题时是为了探求受暗示性的自然分布状况,而心理诊断则是研究某一个人受暗示性的程度以及这种程度在自然分布中的位置,从而由此判断是不是治病因素。

※怎样处理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的问题?有些问题即使和心理有关也不是心理咨询所能解决的,有些问题心理咨询可能只是部分地起作用。对此心理咨询师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包揽一切。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应建议及时地转到有关科室(机构)解决。

十三、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分类和鉴别,是依据心理诊断的标准。

十四、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在近期(1-2个月)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指影响到其它方面),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主导症状-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

十五、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十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1)因:经历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通常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2)时:症状持续在2-6个月之间。(3)度: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4)泛化:是否影响到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5)分析是否有器质性病变。(6)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及其他精神病鉴别。

※怎样把握诊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工作程序是:(一)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刺激。(二)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知的愿望。(三)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四)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五)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关系到青年人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属于高强度刺激;泛化-与原刺激相类似或相关联的刺激也能引起心理冲突,或把个别结论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十七、心理评估报告的内容: 1、求助者需解决的问题。2、自我体验、行为表现。3、问题严重程度。4、相关资料。5、资料可靠性的验证。6、心理问题的关键点。7、求助者问题的性质。8、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十八、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过程:1、核实临床资料(用调查法,向其父母、朋友、老师等)。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4、在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不同学派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观点: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中的冲突,

童年时期的情结;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条件反射的形成;认知理论则强调不正当的认知评价方式。教材主张融会贯通、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十九、怎样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1)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2)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3)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1)周期节律性;(2)意识水平;(3)暗示性;(4)心理活动强度;(5)心理活动耐受力;(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能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即:心理活动的效率指标、注意力品质好坏、受暗示的水平程度、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经常水平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正常与人交往的能力、对环境主动或消极适应能力)

二十、如何评估求助者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在评估求助者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时,咨询员通常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求助者的行为品质及其解决问题的技巧;②求助者认知性的应对技巧;③求助者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技巧;

④求助者自己对问题的感受和理解。

★罗杰斯关于心理健康者的5个特征:乐于接受一切经验;时刻保持生活充实;信任自己机体的感受;有较强的自由感;有高度的创造性。

心理咨询包括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评估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需要咨询师如何去做?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就咨询师而言,其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要求咨询师正确理解和使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

※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①充分尊重求助者;(罗杰斯:无条件尊重。对求助者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②关切理解求助者;③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④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1、尊重:要求:完整接纳、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保护隐私、以真诚为基础。(尊重意味着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2、热情:要求:适当询问,表示关切;注意倾听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热情是一个优秀咨询师的必备素质。)

3、真诚:需注意的问题:真诚不等于说实话,不是自我发泄,应实事求是、应适度。

4、共情:需注意的问题: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要善于把握角色;要考虑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5、积极关注(看到闪光点):需注意的问题: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咨询师如何表达尊重、温暖与真诚?

恰当地表达尊重:⑴意味着完整接纳;⑵意味着一视同仁;⑶意味着以礼待人;

⑷意味着信任对方;⑸意味着保护隐私;⑹应以真诚为基础。

热情体现在:⑴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示关切;⑵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⑶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⑷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表达真诚要注意:⑴真诚不等于说实话;⑵真诚不是自我发泄;⑶真诚应实事求是;(4)真诚应适度。(以“真正的我”出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

三、共情(罗杰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括三方面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四、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有很多中文译法,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

五、共情在咨询中的重要性: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六、缺乏共情容易使咨询出现障碍:1、求助者感到失望。2、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3、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4、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

七、咨询师表达共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为而异。共情应适时适度。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咨询师的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肋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八、积极关注: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与开发潜能,达到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咨询的最高目标。咨询的本质是给人以支持、鼓励和帮助,促使求助者在困境中崛起,消除迷茫,减轻或消除痛苦。咨询师应始终立足于给人以光明、希望与力量,这就是积极关注的实质。

九、使用积极关注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盲目乐观(不泛泛而谈,针对实

际问题,客观地分析其不足和拥有的资源)2、反对过分消极(咨询师应始终立足于给人以光明、希望与力量,这就是积极关注的实质)3、立足实事求是(在求助者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掘其闪光点。促进其自我发现与开发潜能,达到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咨询的最高目标)

十、如何确定咨询目标:

1、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全部问题:who.what.when.where.why.which.how。(要考虑求助者的年龄、性格、文化和心理问题的类型)

2、判断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找出主要问题-求助者最关心、最捆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最重要的、最想解决的,主要的-次要的,容易的、次要的-困难的,以求助者的目标为主)

4、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5、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大目标(终极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十一、与求助者会谈时,应考虑到求助者以下因素:1、年龄特征。2、性格特征。对富有暗示性者,语言要明确坚定;对于抑郁个性者,语气要温和,充满同情关切;对强迫个性者,论述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对于内向拘谨者,要多给予理解、鼓励;对敏感多疑者,交谈应诚实恳切;对依赖过重者,不宜过分迁就或提供较多的支持;对被动个性者,应多让对方发表看法。3、问题特征。4、文化特征。

十二、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可以参照如下思路: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4、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了解求助者有关资料有哪几点要求?⑴收集资料要围绕七个问题进行:他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时候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与哪些人相关?事情是如何演变的?⑵会谈应采用热情、诚恳、平等、负责的态度,同时应考虑到求助者以下因素:年龄特征、性格特征、问题特征、文化特征。

⑶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可以参照如下思路:①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②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③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④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十三、主要问题: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四、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5、属于心理学性质(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发展问题)。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

十五、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的几种错误观念:1、认为咨询师应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应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念。2、认为咨询中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3、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十六、不同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1、人本主义学派把自我实现作为咨询目标。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者的5个特征:(1)、乐于接受一切经验。(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3)、信任自己机体的感受。(4)、有较强的自由感。(5)、有高度的创造性。2、行为主义学派期望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的行为以改变、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3、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将潜意识意识化,重组基本人格,帮助求助者重新体验早年经验,并处理压抑的冲突,作理智的觉察。4、完形学派的目标帮助求助者觉察此时此刻的经验,激励他们承担责任,以内在的支持来对抗外在支持的依赖。5、理性情绪学派的目标在于消除求助者对人生的自我失败观,帮助他们更能容忍与更能过不理性的生活。6、交互分析学派希望帮助求助者能有脚本自由、策略自由,成为自主性的人,能选择、达到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帮助他偿检验早年的决定,并能在觉察的基础上作新的决定。7、现实治疗学派强调引导求助者学习真实与负责任的行为,发展一种成功的统整感。十七、基本咨询阶段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澄清问题、确立目标、制订方案、实施行动、检查反馈、结束巩固。

十八、咨询阶段的划分:诊断阶段(初期)----咨询阶段(中期):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巩固阶段(后期)

十九、制定咨询方案的意义:必需的,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使咨询双方明确行动方向和目标,便于操作,便于检查,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十、咨询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咨询目标。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询的费用。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二十一、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有哪些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求助者:1.向咨询师提供心理问题有关真实资料。2.主动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咨询师:1.遵守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强制规定)。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求助者:1.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了解咨询具体方案、过程和原理。3.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咨询师:1.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个人资料。2.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求助者:1.不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任何关系。2.遵守咨询机构相关规定(不是责任)。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4.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

咨询师:1.介绍自己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

※如何制定咨询方案?(工作程序):

(一)划分咨询阶段: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巩固阶段(一次咨询的结束—做好此次咨询的小结和下次咨询的准备,布置家庭作业,商定下次咨询的时间和主题;整个咨询的结束—做好回顾总结,追踪研究)。(二)制定咨询方案:1、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2、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3、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①咨询目标应符合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可接受,积极,属于心理学。可评估,多层次统一。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②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

③咨询次数和时间安排:一般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具体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⑤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⑥咨询的费用,执行国家标准。⑦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4、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5、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6、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个体心理咨询

☆学习运用参与性技术(倾听、开放式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

☆学会运用影响性技术(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对求助者实施干预。

二十二、参与性技术(8种):

1、倾听:倾听时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不仅用耳,更要用心。要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要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

※初学者容易出现的倾听错误有哪些?⑴急于下结论;⑵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⑶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⑷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⑸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①询问过多;②概述过多;③不适当的情感反应(可问可不问少问,可说可不说少说,有时点头比说话更好);

※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最常用、最简便的动作是点头,最常用的言语是和点头动作连在一起的“嗯”。

2、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扩大范围与缩小范围)⑴开放式询问,带“什么”的询问往往能获得一些事实、资料;带“如何”往往牵涉到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用“愿不愿”“能不能”起始的询问句促进求助者自我剖析。⑵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回答简单,常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用来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如过分使用封闭式询问,会使求助者限于被动,使之沉默有压抑感和被讯问感。

3、鼓励和重复技术。

4、内容反应(释义或说明):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例如:你认为…是这样吗?

5、情感反应:与内容反应很近,反应的是求助者现在的情感。

与释义很接近,但有所区别,释义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一般地,释义和情感反应是同时的。如,“你说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是释义;“你似乎对他很气愤”是情感反应;“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你为此感到非常气愤,是这样吗”是释义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运用。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求助者现在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情感反应最大的功用就是捕捉求助者瞬间的感受。要善于寻找求助者困扰中的矛盾情绪予以突破。求助者的情绪性词语,是观察其对周围环境认知的很好线索,咨询师可由此了解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情感反应,使求助者更为清晰地感知到。

6、具体化(具体性):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问题模糊、过分概括、概念不清时可运用)。

※问题模糊、过分概括、概念不清(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可以举个例子吗?)使矛盾扩大化、问题复杂化即泛化。对事不对人

7、参与性概述: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8、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二十三、影响性技术(8种):

1、面质(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包括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咨访意见不一致)。

使用面质技术目的

面质是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矛盾: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咨访意见不一致。面质目的包括:

(1)了解内外世界: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

(2)放下防卫心理:激励求助者放下防卫、掩饰心理来面对现实,并产生建设性活动。

(3)实现自我统一: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与行动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互一致。

(4)利用优势资源:使求助者明了所具有而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5)使用应对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作面质。

注意点:①要有事实根据②避免个人发泄③避免无情攻击④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⑤可用尝试性面质

2、解释:咨询师在自己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

即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解释是在咨询师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助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进行解释时,首先应了解情况,把握准确;同时明确自己想解释的内容是什么;再者要把握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理论怎样解释最好。咨询师掌握知识的多少、灵活地、熟练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程度,都是影响解释效果的因素。作解释应因人而异,不能把解释强加给求助者

3、指导:咨询师直接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

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使用指导性技巧时,咨询师应十分明确自己对求助者指导些什么以及效果怎样,叙述应清楚,要让求助者真正理解指导的内容。同时,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强迫求助者执行,若求助者不理解、不接受,效果就差甚至无效,还会引起反感。指导时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都会同时对求助者产生影响。

※各种学派对指导的运用:⑴心理分析学派常指导求助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⑵行为主义学派常指导求助者作各种训练,如系统脱敏法、满灌法、放松训练、自信训练。⑶人本主义中的完形学派习惯于作角色扮演指导,使求助者体验不同角色下的思想、情感、行为。⑷理性情绪学派则针对求助者的各种不合理观念予以指导,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

4、情感表达:咨询师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让求助者明白。

5、内容表达: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表达的是咨询师的意见)。

6、自我开放(自我暴露、自我表露):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自我开放的作用:促进咨询关系、促进求助者进一步自我开放和深入地了解自己、加强咨询效果。

7、影响性概述: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

8、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特质、空间距离(1米为好)、衣着步态等。

二十四、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加强言语、配合言语、实现反馈、传达情感。

二十五、阻抗产生原因:卡瓦纳认为阻抗产生有三个原因:成长带来的痛苦、功能性行为失调、对抗咨询 (师) 的心理动机。

※阻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阻抗来自成长中的痛苦。⑴开始新行为的问题。⑵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其二,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⑴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获益。⑵阻抗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其三,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⑴阻抗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⑵阻抗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⑶阻抗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阻抗本质上是求助者对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表现在:1、讲话程度上阻抗:沉默、寡语、赘言。2、内容上阻抗: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提问题。3、方式上阻抗: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4、咨询关系上阻抗: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及请客、送礼等。

二十六、应对阻抗的要点:1、解除戒备心理。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二十七、正确处理沉默:来自求助者的沉默: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大部分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以下类型:①怀疑型-不完全信任,疑虑探索的眼光;②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目光游移不定,询问;③情绪型-由于情绪所至不愿谈及;④思考型-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⑤内向型-个性原因,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欲言又止,颇为不安。⑥反抗型-不想讲,本人不愿意或不很愿意接受咨询。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重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注意提高面谈的技巧,保持镇静,对于思考型的要等待,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关注、理解和鼓励,对于以沉默表示气愤、对抗时,要主动、和好、鼓励宣泄,对多原因的沉默,倾听,多作鼓励性反应。对反抗型注意方式方法

二十八、多话现象原因:与咨询师有关的(咨询师角色的定位、咨询内容的难易、咨询时间的多少);与求助者有关的(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外向型)。

二十九、移情: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

属性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两种

※移情的识别和处理:

1、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2、移情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类型:⑴负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⑵正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3、移情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要学会区别是否真移情,只有当求助者把自己以前的情感反应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把咨询师作为过去情感对象的替代,对咨询师抱有超出咨询关系的幻想和情感时,才是移情的表现。

4、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并运用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

5、如果求助者对异性咨询师产生正移情,咨询师不必害怕,应当婉转地向对方说明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但这不是现实中正常的、健康的爱。咨询师要有策略地、果断地、及早地进行处理,将其引向正常的咨询关系上来。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难以处理,可以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6、移情是治疗过程中的过渡症状,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继续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

三十、区别移情与依赖:1、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种好感。2、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3、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咨询师。4、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5、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三十一、用案例说明心理评估过程及其结果

1.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情况简介。(2)咨访双方对话摘录。(3)社会调查有关资料。

(4)体验自述行为观察。(5)心理测量结果资料。

2.对该案例的心理评估(八个方面):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心理成长发育、情绪情感反应、社交适应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因对母亲有一种想报复心理而感到痛苦。

(2)自述与观察(3)问题严重程度:联系具体症状表现给出哪个层级——轻中重。(4)相关资料(5)验证资料可靠性。

经验证,上述资料可靠。分析如下:

①就事论事: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诚实。

②寻找相关: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与其母亲提供的相一致。

③迹象分析:会谈及收集到的资料得出没有迹象表明有其他引起心理冲突的原因从而否定资料可靠性。

(6)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幼时自尊心曾受到伤害,并形成了情结。

(7)判断求助者心理障碍性质——按诊断流程形成大类小类诊断。

(8)心理障碍原因分析:①问题一般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

②问题具体原因:躯体情况、人格因素、压力特点。

三十二、常见疗法

(一)、行为疗法(创始人:巴甫洛夫、霍尔;代表人物:华生)

疗法定义: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过程的心理治疗手段。

治疗原理:①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来矫正求助者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②通过行为评价及行为学习程式,指导调动心理和行为能力,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新健康行为。

理论根据: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治疗)、操作条件反射(行为矫正)、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行为矫正)。

基本假设:既然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同样地可以通过学习方式消除不良行为和习得良好行为。

治疗原则:①对过剩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消退。②对不足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强化以增加。③对不适应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适应。

具体方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阳性强化法。

治疗步骤:①靶行为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②靶行为量化与标定;③制定矫正的靶目标;④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实施计划;⑤结束以及复发处理。

技术特点:①依据实践研究引伸出假设和治疗技术。②使用客观的操作性术语描述治疗技术。

1.阳性强化法

适应症:认知偏差、负性情绪、情感障碍、行为障碍。

操作步骤:明确治疗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行为结果、实施强化。

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行为是后天习得,一个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要被它的结果所强化。

①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种行为。

②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

2.系统脱敏法

适应症:恐惧症、焦虑症。

治疗原理:通过使患者在放松状态下接触恐惧对象克服焦虑和恐惧情绪。

操作步骤:①先学会放松练习;②设置恐惧或焦虑等级;③后实施脱敏。3.厌恶疗法

适应症:强迫症、窥阴癖、露阴癖、戒烟戒酒。

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

治疗原理:

①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一个不快的刺激,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厌恶体验。

②反复实施,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之间建立条件联系。

③此后再次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时,不再给予不快刺激便会产生厌恶体验,从而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目的。

(二)、认知领悟疗法

适应症:强迫症、恐惧症、某些性变态。

理论来源:

①钟友彬在学习、研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基础上提出。

②幼年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体验对个性形成有重要影响,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根源。

治疗原理:①采用当面交谈方式,让患者叙述症状产生、发展历史和具体内容,询问有关经历。

②用生活经验使其认识到症状和病态行为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逻辑的特点。

③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在健康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没有意义的,因而不值得恐惧。

④患者每次会谈后写体会,谈对咨询师解释看法、自己经历体验、自己想到的问题。

⑤当患者领悟到目前症状的原因后,症状便可能消失。

(三)、合理情绪疗法

适应症: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

理论来源:(1)艾利斯(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2)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

(3)合理情绪疗法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和技术,也经常使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

治疗原理:(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2)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

①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②B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治疗程序: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咨询师应注意把咨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问题,如果过于关注求助者的过去经历,那就可能阻碍合理情绪疗法的进行。

(2)领悟阶段:寻找不合理信念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引发心理问题是自己认知评价,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默兹比提出了5条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标准:①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的信念则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②合理的信念大都是能使人们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困扰;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的信念则使人难于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不合理的信念则难于做到这一点;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造成不适当的反应。

(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其它方法。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产婆法”)-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绝对化要求。(最具特色最常用)

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

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

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情绪体验,并体验到适度情绪反应。

c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

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Rational Self-Analysis)。

④其它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自我管理程序、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

(事件A情结C信念B驳斥D新观念E)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

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治疗目标: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包含两层含义——

(1)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具体目标)

(2)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帮助求助者改变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生活哲学。(终极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应用技能训练具体包括: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社交技能训练。

埃利斯总结十一种不合理信念:(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7)人们要对危险和可怕的事随时随地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基发生的可能性。(8)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是某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些。(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11)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

非理性观念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一旦转向他人就一味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意,与表白型多话同时出现。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主要特征——措词

绝对化要求:必须、完全、应该、理应,务必、完全、绝对情态动词

过分概括化:从不、总是、老是、无法、非常、永远、几乎没、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一点也不副词

糟糕至极:不容易、一团糟、毫无希望、困难重重形容词

埃利斯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⑥参与;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

合理情绪疗法的局限:①假定人有一种生物倾向性,倾向天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并难以克服。②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不适用于儿童。③对治疗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努力的人难以秦效。④对过分偏执者及有领悟困难的人难以奏效。⑤患有自闭证、急必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帮助也有限。⑥与咨询师本人的信念有关。

局限性:①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求助者,虽有可能被治愈,减少他们自我困扰的倾向性,但绝对不会达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②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对那些在治疗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的努力的人,或过分偏执者以及领悟困难的人,可能难以奏效。对于患有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③咨询师也可能存有不合理的信念,有时候会阻碍治疗取得成功。

三十三、贝克认知疗法

适应症:抑郁症、认知偏差、情绪障碍。

治疗原理:①负性生活事件会造成负性认知,导致抑郁焦虑和和行为障碍。

②协助求助者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确判断。

③改变求助者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④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三十四、阶段小结的工作程序:1、小结每次咨询效果。(咨询师的小结-侧重于咨询中的言行是否得当,对求助者及其问题的把握是否确切,所采取的步骤是否合理有效;求助者的小结-是否积极配合、提供信息、理解并接受帮助、新变化及原因;双方共同的小结-交流感受、得失、商议下次有关内容。围绕目标小结)2、商讨下次咨询任务。3、布置家庭作业。4、正视与处理咨询中的反复现象。(咨询出现失误、求助者遇到了新的困难、改变过程中的阵痛或暂倒退)5、处理咨询失误(是否是咨询师诊断有误或处置方法不当,或者是求助者没有积极配合,努力不够,未听取咨询师的意见,未按咨询师的要求去做)。

★咨询关系的结束:⑴确定咨询结束的时间(按照咨询方案商定的时间结束,也可以根据求助者的感觉及要求、咨询师的经验来决定。一般在基本达到咨询

目标后双方都认为可以结束为宜。预定十余次的最后两次)⑵全面回顾和总结⑶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经验⑷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三十五、咨询效果的评估:(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在咨询结束前评估;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评估的维度: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事实。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5、咨询师的评定。

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内容应以咨询目标为主,只有目标内容的改善,才时咨询的直接成效。

三十六、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客观研究,应做以下工作:设对照组、随机安排、客观评分、考虑胜任能力、进行随访。

三十七、制约心理咨询有效性的因素:1、一般性有效因素,如求助者希望改善自身状况动机,对工作人员的信心,因得到帮助而产生的希望,以及工作人员的关切等。2、特殊性有效因素,即针对性咨询。3、求助者本身的潜在适应能力与生长、复愈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这三方面的因素是同时作用的。※心理咨询效果起作用的机制: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感而缓解情绪压力;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通过学习与训练来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等。

三十八、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有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特征。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三十九、心理咨询记录种类:每次的咨询记录、总结几次咨询情况的记录、咨询终结时或中断时的最终记录。

四十、咨询记录的内容:记录求助者来访时的特征;将咨询中的会谈内容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对咨询中的印象的总结、综合对咨询的话题、求助者主诉的内容、问题的记录。

四十一、咨询关系的匹配:适宜的求助者:智力正常、年龄适宜、内容合适、人格正常、动机正确、信用度高、行动自觉、匹配性好。

四十二、如何进行必要的转介?

转介时应注意:⑴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⑵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⑶向该求助者介绍新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⑷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⑸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求助者与咨询师不相适宜的情况,必要的转介: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四十三、心理咨询个案所包括的各项内容:

⑴一般背景资料⑵来访原因⑶现主要症状⑷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持体系⑸个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我认识评价及常用的应对方式⑹既往病史、家族病史⑺心理测试结果⑻咨询师的一般印象⑼诊断与评价意见⑽处理意见与咨询方案⑾咨询各阶段及效果分析

四十四、心理咨询对象一般应具备的特征?1、智力正常;2、年龄适宜(青年);3、内容合适(一般来说,处于发作期的精神病求助者不属于咨询范围;心因性疾病、神经症、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等都属于咨询的范围。尤其与社会应激有关的各种适应不良、情绪调节、心理教育与发展等更适宜心理咨询);4、人格正常(无明显的人格障碍);5、动机正确(希望改变自己);6、信任度高(对咨询、咨询师以及咨询师所持理论和方法);7、行动自觉(真诚合作);8、匹配性好(求助者的情况与咨询师的擅长相吻合)。

一、智力测验:

1、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龚耀先于1981年修订的,分城市和农村两个版本,适用于16岁以上人员,共11个分测验,其中言语部分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部分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施测时先言语后操作,一次性做完。测完后记录原始分,后换算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再换算成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离差智商)。

WAIS-RC的适用范围是什么?适用于16岁以上的被试者,分农村和城市用两式。凡较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在县属集镇以上的人口,称之为城镇人口,采用城市式;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于农村的称农村人口,采用农村式。

WAIS-RC施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首先填写好被试者的一般情况、测验时间、地点和主测人,然后按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测验。在进行成人测验时,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但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改变,如果言语障碍或情绪紧张、怕失面子的被试者,不妨先做一两个操作测验,或从比较容易做好的项目开始。测验通常都是一次做完,对于容易疲劳或动作缓慢的被试者也可分次完成。原始分的获得:对于算术、图片排列、木块图案、图形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有时间限制的项目,以反应的速度和正确性作为评分的依据,超过规定时间即使通过也记0分,提前完成的按提前时间的长短记奖励分。不限时间的项目,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原始分换算量表分:一个分测验中的各项目得分相加,称分测验的原始分(粗分)。缺一项分测验时,要计算加权分。原始分按手册上相应用表可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分别将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量表分相加,便可得到言语量表分和操作量表分。再将二者相加,便可得到全量表分。根据相应用表换算成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一定要查相应年龄组,而不是与被试总体比较。(极超常≥130超常120-129高于平常110-119平常90-109低于平常80-89边界70-79智力缺

陷≤69轻度50-69中度35-49重度20-34极重度0-19。言语量表: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操作量表: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图片排列、图形拼凑)

2、联合瑞文测验(CRT):又名渐进方阵,有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型三种,测量人的观察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测量的是G因素(一般能力)。是非文字智力测验,适用于5-75岁的人,一般可团体进行(三年级-65岁),可用于有言语障碍、不同民族、不同语种间的跨文化研究。记分为二级评分,答对1分,答错0分,得原始分后在换算为相应的百分等级,在转化为IQ分数(离差智商)。特点:①是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②使用方便,至今仍为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和医学界所使用。③以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为基础,主要测量了一般因素(G 因素)中的推断性能力,即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④较少受到本人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努力做到公平。⑤是跨文化研究的工具。测验材料:李丹、王栋瑞文联合测验(CRT),72幅图案72个测题的图册,分六个单元A、A B、B、C、D、E,每个单元12题。适用范围:5-75岁以内的幼儿、儿童、成年、老年人。测验的记分:一律为二级评分,总分即通过的题数(原始分)。量表分是先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换算为相应的百分等级(查百分等级常模表),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IQ分数(查智商常模表)。结果:IQ=100+15,极优≥130,优秀120-129,中上(聪明)110-119,中等(一般)90-109;中下(迟钝)80-89,边缘70-79。弱智:轻度55-69,中度40-54,重度25-39,极重≤38。

3、中国比内测验:比内测验是比内和西蒙编制的,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我国的是吴天敏编制的。测验工51个试题,从易到难排列。适用于2-18岁的人,农村和城市共用一套试题。测完后,通过一题记1分,计算出原始分,加上补加分后得出总分,再查出至智商(离差智商)。实足年龄的计算方法:用测验的年、月、日减去出生的年、月、日,结果计年和月份,超过15天或整15天的按一个月计,不足15天的一律不计。

创新点:吴天敏教授第二次修订的《中国比内测验》,与陆志伟第二次修订本相比:①增删部分测题,测题按难度顺序排列;②测验对象年龄范围扩大为2-18岁;③基本上每岁3个试题,共计51个题目。④在评定成绩的方式上,放弃了比率智商,而采用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来求IQ。记分:通过1题记1分;总分=被试者答对的分数+承认他能通过的试题的分数(补加分数);根据实足年龄和总分从指导书的智商表查到相应的智商。实足年龄=测验的年、月、日-出生的年、月、日,结果计算年和月份,凡超过15天或整15天的日数按一月计,不足15天的一律不计。结果的解释: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故智商的分级标准不同于韦氏智商:非常优秀≥140,优秀120-139;中上110-119;中等90-109;中下80-89;边缘状态70-79;智力缺陷≤69:愚鲁(50-69)痴愚(25-49)白痴(25以下)。

二、人格测验: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属于自陈量表,共566个自我报告形式的题目,其中有16个重复题目,适用于年满16岁的人,最长在90分钟内完成,一般是45分钟,如文化水平低可能超过2小时。如果只为了精神病临床使用,可做前399个题目。分为10个临床量表:HS疑病量表、D抑郁量表、HY癔病量表、PD精神病态量表、MF男子气、女子气量表、PA妄想量表、PT精神衰弱量表、SC精神分裂量表、MA轻躁狂量表、SI社会内向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Q不能回答的问题;L说谎分数;F诈病量表;K校正分量表。测完后得出原始分,另有五个量表的原始分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然后用公式计算出T分数,再画剖析图上。MMPI解释主要考虑高分特点,如果那个分量表的T分在70分(美国常模),或T分在60分(中国常模),便可视为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使用MMPI时,必须考虑到被试者的文化背景。

测验材料:①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1943年哈特卫和麦金利,根据经验校标法编制;②选用宋维真1989修订的中文版本;③共566个自我报告形式的题目,实际550题,其中16个为重复题;④题目有的印在卡片上,有的印在小册子上;⑤使用时可分为个人式及分组式两种;⑥所需时间最多90分钟,经常45分钟,如果文化水平低可能超过2小时,精神病求助者更长;⑦如果只为了精神病临床诊断使用,可做前399题。适用范围:年满16岁,小学毕业以上文化,没有什么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均可参加此测验。实施方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卡片式,将测题分别印在小卡片上,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卡片分别投入贴有“是”、“否”及“无法回答”标签的盒内。二是手册式,通常分题目手册和回答纸,让被试者根据题目手册按自己的情况在答案纸上逐条回答。如果被试者比较慌乱,不能按指导语要求去做,可以由固定一个人将题目读给被试者听,并由主试者记录反应。在进行测验前,主试者必须熟悉全部材料,了解被试者的情况。进行测验的房间亮度与温度要适当,尽可能安静。在开始测验时,首先要把问卷封面的指导语读给被试者听,并说明做完全部测验的大约时间。测验开始后,主试者要看一下每个被试者是否在答案纸上把姓名、性别、住址等项填写好,所答题目序号与答卷上的题号是否符合,等等。(步骤1、填基本情况,读指导语;2、逐一回答“是”、“否”,“无法回答”不作记号;3、统计各量表原始分;4、部分临床量表校正+K;5、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T分;T=50+10(x-x-)/SD 6、绘制剖析图,分析结果。)结果解释:T 分美国常模70以上,中国常模60分以上,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临床量表10个,Hs疑病(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D抑郁(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Hy癔症(依赖、天真、外露、幼稚、自我陶醉、缺乏自知力-转换性癔症)Pd精神病态(高分脱离一般社会道德规范,蔑视社会习俗,复仇攻击观念,不能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社会人格被动攻击性人格)Mf男子气女子气(高分男人女性化)Pa偏执(高分,多疑孤独烦恼

过分敏感T﹥70偏执妄想)Pt精神衰弱(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怖自责自罪自感不如人不安)Sc精神分裂(不恰当的情感反应、少语、特殊姿势、怪异行为、行为退缩与情感脆弱T>80幻觉妄想人格解体及行为异常)Ma轻躁狂(联想过多过快、活动过多、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高昂、情感多变)Si社会内向(高分,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效度量表4个:疑问Q(高分逃避现实﹥399/22,566/30)说谎L(﹥10追求过分的尽善尽美)诈病F(分高不认真、理解错误或伪装疾病)校正K衡量测验态度(隐瞒或防卫、加K分)。14789/54112

2、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由美国卡特尔教授(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分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把人的个性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从外部就可以观察到,根源特质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发现,共16种,又称个性因素。)编制的,共16种人格,187个题目,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可作为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及心理疾病诊断的手段,也可用于人才的选拔,个人和团体都可使用。每一个题目都有三个答案(A、B、C),测验时每题只能选一个答案,尽量不要选中性的B,不能漏选。对应A、B、C记分为0、1、2分或2、1、0分,总分为原始分,查常模表换算成标准分(标准为10分),然后在剖析图上找到相应的圆点,将各点连成曲线,就得到被试者的人格剖析图。其中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测验时,不得改变任何一题所规定的语句,答案并没有对与不对之分,要在40分钟内完成。

测验材料: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首先由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是用因素分析法编制问卷的典范。教材选用的是戴忠恒、祝蓓里1988年修订的中文版。共187个题目,一本小册子,都是关于个人的兴趣和态度等问题的,另有答卷纸一张。适用范围:凡是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都可以适用。属于团体实施的量表,也可以个别实施。施测步骤:⑴测验时,先给每个被试者发一份答卷纸,被试者首先必须把姓名、性别、年龄、测验日期等写在答卷纸上。然后下发试题,翻到测题的说明部分,让被试者边看边听主试者朗读说明部分。接着,回答答卷纸左上方的四个例题,被试者必须在掌握了答题方式之后,才可进行正式测验。⑵每一测题有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A、B、C),请被试者将所选的答案以“×”为符号,填到答卷纸上相应的空格内。按此规则,对答卷纸上方的四个例题进行练习。⑶没有时间限制,但被试者应以直觉性的反应,依次作答,无须迟疑不决,拖延时间。答案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请被试者尽量表达自己的意见。⑷应当记住:①每个测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②不可漏掉任何测题;③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④有些题目被试者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大容易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被试者作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记分:使用记分模板得到各量表的原始分,查常模表换算标准分数(标准十分=5+1.5(x-x)/SD),剖析图,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16种人格因素: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

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英国艾森克编制,分为成人(16岁以上)和幼年(7-15岁)两种,用于测个性类型。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均为88个项目。回答“是”与“否”,根据规定记分,根据各量表上的总分,查常模表换算出T分,然后在EPQ剖析图根据T分画出量表剖析图,在E、N关系图上根据E、N得分找到交点,便得知被试者的个性。EN关系图分为四相:即内向、稳定(粘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EPQ的理论依据为维度论和特质论。L量表中,一般成人的L分随年龄而升高,儿童则随年龄而降低。

测验材料:英国艾森克教授和其夫人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最早出版于1975年。教材选用龚耀先教授1983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EPQ分为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各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均为88个项目。一个项目只负荷一个纬度因素。适用范围: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用于调查7至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者均可使用。施测步骤:EPQ的成人和幼年问卷的每一个项目只要求被试者回答一个“是”或“不是”(或“否”)。一定要作回答,而且只能回答是或否。发卷后向被试者说明方法,便由他自己逐条回答,这是纸笔测验的一种。问卷上印有所有项目,幼年答卷上印有题号和“是”和“不是”,成人答卷上印有“是”和“否”。被试者将问卷与答卷对齐,然后逐条回答,只需在“是”或“不是”上划“√”便可。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记分方法:每一个项目都规定了答“是”或“不是”。如果规定答“是”,则在划了“是”时记1分,划了“不是”不记分;同理,如果规定答“不是”,则在划了“不是”时记1分,划了“是”不记分。最后根据被试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粗分),按年龄和性别常模换算出标准T分,便可分析被试者的个性特点。结果解释:M±0.67SD所占面积约为全体的50%,M±1.15SD时约为全体的75%。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而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构成与解释:EPQ由P、E、N、L(测“掩饰”倾向和纯朴性)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情绪的稳定性(N)和精神质(P)三个纬度。E(内向-外向):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朋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神经质):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

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P(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1、90项症状清单(SCL-90):属自评量表,由德国伽提斯编制,共90个项目,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用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主要用于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和综合性医院种,有5级评分制和4级评分制两种评分方法。总分为90个醒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因子分共10个因子分,反映被试者某一方面的问题。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需进一步检查。

测验材料:90项症状清单,又名症状自评量表,德若加提斯1975年编制。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适用范围:⑴在精神科和心理门诊,作为了解就诊者或受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⑵在综合性医院,常以SCL-90了解躯体疾病求助者的精神症状,并认为结果满意;⑶应用SCL-90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各种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⑷分级标准:每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①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②很轻: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对受检者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③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④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⑤严重:自觉该项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受检者的影响严重。“影响”包括症状的痛苦和烦恼,也包括症状造成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记分:统计指标主要有总分和因子分。总分为90个项目单项分之和,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总均分为总分/90,表示该受检者的自我感觉位于1-5级间的哪一个分值程度上。阳性项目数为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现有“症状”。阴性项目数为单项分=1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无症状”的项目有多少。阳性症状均分为(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有症状”项目中的平均得分。反映受检者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其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因子分,10个因子,所有90个项目分为10大类,可以了解其症状分布特点,可作廓图。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结果解释:按全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0-4记分:70、43、1。

2、抑郁自评量表(SDS):由W K. Zung于1965年编制,主要适用与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共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正向评分1、2、

3、4,10个为反向评分

4、3、2、1。评定结束后加总分得到原始分,然后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测验材料:抑郁自评量表(SDS)由张编制于1965年,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正向评分,10个为反向评分。等级标准:①没有或很少时间②少部分时间③相当多时间④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记分方法: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1、2、3、4分;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分。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Y)。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由W K. Zung于1971年编制,主要适用与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共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为四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1、2、3、4,5个为反向评分

4、3、2、1。评定结束后加总分得到原始分,然后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按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为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由于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故SAS在各类神经症鉴别中作用不大。

测验材料: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张编制于1971年,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等级标准:“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2”是小部分时间有“3”是相当多时间有“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记分方法: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1、2、3、4分;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分。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Y)。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四、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

1、生活事件量表(LES):适用于16岁以上的人,含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家庭生活(28条)、工作学习(13条)、社交及其他方面(7条)。记分按无影响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4分,影响持续时间分三月内1分,半年内2分,一年内3分,一年以上4分。生活事件刺激量

的计算方法:某事件的刺激量等于该事件影响程度分乘以该事件持续时间分乘以该事件发生次数;正性事件刺激量等于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负性事件刺激量等于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生活事件总刺激量等于正性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 总分不超过20分,99%不超过32分。负性事件的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影响越大。测验材料:选用杨德森、张亚林1986年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LES共含有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家庭生活方面(28条),二是工作学习方面(13条),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7条)。应用范围:LES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主要应用于:⑴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及重性精神病的病因学研究;⑵指导心理治疗、危机干预、使心理治疗和医疗干预更有针对性;⑶甄别高危人群,预防精神疾病和身心疾病,对LES高者加强预防工作;⑷指导正常人了解自己的精神负荷、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施测步骤与评定要求:LES属于自评量表,填写者须仔细阅读和领会指导语,然后逐条一一过目。根据调查者的要求,填写者首先将某一时间范围内(通常为一年内)的事件纪录下来。有的事件虽然发生在该时间范围之前,如果影响深远并延续至今,可作为长期性事件记录。然后,由填写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感受而不是按常理或伦理道德观念去判断那些经历过的事件对本人来说是好事或者是坏事?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持续的时间有多久?对于表上已列出但并未经历的事件应一一注明“未经历”,不留空白,以防遗漏。测验的记分:一过性的事件如流产、失窃要记录发生次数,长期性事件如住房拥挤、夫妻分居等不到半年记为1次,超过半年记为2次。影响程度分为5级,从毫无影响到影响极重分别记0、1、2、3、4分,即无影响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4分。影响持续时间分三月内、半年内、一年内、一年以上共4个等级,分别记1、2、3、4分。(生活事件刺激量的计算方法:1、某事件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分×该事件发生次数;2、正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3、负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4、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的,共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主要了解被试者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

测验材料:选用肖水源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纬度。条目记分方法:⑴第1-4条,8-10条:每条只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记1、2、3、4分。⑵第5条分ABCDE五项记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记1-4分,即无记1分,极少记2分,一般记3分,全力支持记4分。⑶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记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记几分。量表的统计指标:⑴总分:即十个条目评分之和。⑵客观支持分:2、6、7条评分之和。⑶主观支持分:1、3、4、5条评分之和。⑷对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条评分之和。(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分为两类: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

3、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共62个条目,分为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适用于14岁以上,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人。

测验材料:肖计划编制,包括62个条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适用范围:⑴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⑵年龄在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⑶除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各类心理障碍求助者。记分方法1、量表分记分方法:共有六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若干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只有两个答案,“是”和“否”。计分分两种情况:⑴除⑵所列举的情况外,各个分量表的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将每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该分量表的量表分;⑵在“解决实际问题”分量表中,条目19,在“求助”分量表中,条目36、39和42,选择“否”得1分,选择是得0分。2、计算各分量表得因子分。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分量表意义: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合理化,混合型,既与成熟应对因子呈正相关,也与不成熟应对因子呈正相关,反映受试者的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评定的时间范围指受检者近两年来的应对行为状况)

神经症诊断

神经症概念: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总称。

神经症共同特点:

(1)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2)神经症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

(3)神经症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光有精神症状,没有躯体症状叫精神痛苦)

(4)神经症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神经症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

(6)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对良好。(相对于精神障碍而言)

(8)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充分。

神经症及其亚型[CCMD—3]

神经症[F40-F49]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 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

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诊断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 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 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 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场所恐惧症

[诊断标准]: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 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社交恐惧症(社会焦虑恐惧症)

[诊断标准]: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 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 常伴有自我评价和害怕批评;

4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特定恐惧症

[诊断标准]: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 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如昆虫、

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

3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惊恐发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性神经症、抑郁症等,并应与某些躯体疾病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等。

[症状标准]: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 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

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

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严重标准] 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 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排除标准] 1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2 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症状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 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

①以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②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1 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2 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症状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 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 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力抵抗,但不能奏效。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1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恐惧症等;

2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特别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性强迫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本障碍男女均有,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症状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 以躯体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严重性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但不是妄想;

②对身体健康过分关心,如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

③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神经症怕障碍(如疑病症、焦虑、惊恐障碍,或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说明] 本障碍有时合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必须注意以免漏诊。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经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返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

[症状标准] :1 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在下列4组症状之中,至少有2组共6项:

①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腹胀或胀气;嘴里无味或舌苔过厚;呕吐或反胃;大便次数多、稀便,或水样便;

②呼吸循环系症状,如:气短;胸痛;

③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难或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异常的或大量的阴道分泌物;

④皮肤症状或疼痛症状,如:疤痕;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或刺痛感;

3 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躯体障碍的证据,能对症状的严重性、变异性、持续性或继发的社会功能损害作出合理解释;

4 对上述症状的优势观念使病人痛苦,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5 如存在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但不占主导地位。

[严重标准] 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

[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心境精神障碍、适应障碍,或惊恐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F45.1]

[诊断标准] 1 躯体症状的主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的特点,但构成躯体化障碍的典型性不够,应考虑本诊断;

2 除病程短于2年外符,合躯体化障碍的基余标准。

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病人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优势观念也属于本症。本障碍男女均有,无明显家庭特点(与躯体化障碍不同),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症状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 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②对健康状况,如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

③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3 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躯体化障碍、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惊恐障碍,或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症。病人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本障碍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

[诊断标准] 1 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2 至少有下列2项器官系统(心血管、呼吸、食管和胃、胃肠道下部、泌尿生殖系统)的自主神经兴奋体征:

①心悸;②出汗;③口干;④脸发烧或潮红;

3 至少有下列1项病人主诉的症状:

①胸痛或心前区不适;②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

③轻微用力即感过度疲劳;④吞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等;

⑤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⑥大便次数增加;

⑦尿频或排尿困难;⑧肿胀感、膨胀感或沉重感;

4 没有证据表明病人所忧虑的器官系统存在结构或功能的紊乱。

5 并非仅见于恐惧障碍或惊恐障碍发作时。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并使社会功能受损。诊断需排除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病程中被假定为心因性疼痛的疼痛、躯体化障碍,以及检查证实的相关躯体疾病与疼痛。

[症状标准] 1 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2 持续、严重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疾病作出合理解释;

3 情感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疼痛的发生;

4 经检查未发现与主诉相应的躯体病变。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困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而主动求治。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1 排除检查出的相关躯体疾病与疼痛。

2 排除精神分裂症或相关障碍、心境障碍、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

神经衰弱: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多缓慢起病,就诊时往往已有数月的病程,并可追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偶有突然失眠或头痛起病,却无明显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近世纪,神经衰弱的概念经历了一系列变迁,随着医生对神经衰弱认识的变化和各种特殊综合征和亚型的分出,在美国和西欧已不作此诊断,CCMD-3工作组的现场测试证明,在我国神经衰弱的诊断也明显减少。

[症状标准]: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 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特征是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易疲劳(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差,思考效率下降)和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并至少有下列2项。

①情感症状,如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惹,等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应付。可有焦虑或抑郁,但不占主导地位。

②兴奋症状,如感到精神易兴奋(如回忆和联想增多,主要是对指向性思维感费力,而非指向性思维却很活跃,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但无言语运动增多。有时对声光很敏感。

③肌肉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或头晕。

④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⑤其他心理生理障碍。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

严重标准:病人因明显感到脑和躯体功能衰弱,影响其社会功能,为此感到痛苦或主动求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1、排除以上任何一种神经症亚型;2、排除分裂症、抑郁症。

说明:1、神经衰弱症状若见于神经症的其他亚型,只诊断其他相应类型的神经症;

2 神经衰弱症状常见于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此时应诊断为这些疾病的神经衰弱综合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