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力衰竭诊断、处理及护理

心力衰竭诊断、处理及护理

心力衰竭诊断、处理及护理

概述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任何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心脏泵血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或心脏仅在心室充盈压升高情况下才能泵血正常的病理生理状态,包括迅速发生(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或缓慢进行性心功能受损,表现为肺静脉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症状和体征。

一、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

(一)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

根据心力衰竭症状发生的速度以及机体是否具有足够的时间启动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克服组织间质内的液体潴留,将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突然发生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导致短期内心输出量明显下降,器官灌注不良和受累心室后向的静脉急性淤血。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或心脏瓣膜突然破裂引起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力衰竭可以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这时建议直接使用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的术语。

慢性心力衰竭是逐渐发生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或急性心力衰竭渐变所致。心室重塑是其特征,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需辅助循环的支持的终末期心衰。临床上常见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加重期表现,如伴有急性肺水肿等,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

(二)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低下。舒张性心力衰竭系因心室松弛和充盈的异常导致心室接受血液的能力受损,表现为心室充盈压升高,肺静脉或体循环静脉淤血和心室充盈容量减少致心搏量降低。这种松弛和充盈的异常,可以为一过性,如心肌缺血引起的舒张功能不全;也可以是持续的,如发生在向心性心室肥厚或限制性心肌病的舒张功能不全。

很多病人常是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共存。常见于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收缩功能的降低既可因心肌坏死,心肌细胞减少所致,又可因暂时性心肌缺血导致急性收缩能力减弱引起;舒张功能的不全则因心室顺应性降低,无弹性的纤维瘢痕组织替代了正常能够舒缩的心肌细胞,且心肌缺血也能引起心室舒张功能的低下。

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LVEF降低(正常LVEF>50%),心室收缩末和舒张末容积增大。舒张性心力衰竭则表现为射血分数正常,左室舒张末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升高和左室充盈减少,在无二尖瓣狭窄的情况下,E/A比值降低,AR延长,IVRT延长或假性正常化。

二、心力衰竭的原因

(一)器质性心脏病

任何心脏病均可发展为心力衰竭,包括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心肌、心脏瓣膜以及外周和冠状动脉的病变,心律失常等均可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引起心脏前后负荷过重或心肌受损或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等,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因其它系统或全身性疾患累及心脏所致。

(二)心力衰竭代偿过程中的继发损伤

1.通过短期代偿机制心肌的继发损伤Frank-Starling机制、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和心肌重塑伴或不伴心室腔的扩大等三种机制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

2.慢性心肌重塑造成心肌的继发损伤心室重塑的方式有两种,压力负荷过重引起的心室向心性肥厚和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心室离心性肥厚及心室腔扩大。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

凋亡,收缩蛋白质胚胎基因再表达,调钙蛋白质及细胞骨架蛋白质的改变,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心肌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等。

3.神经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调节造成心肌的继发损伤慢性心衰时,神经激素的激活不仅对血流动力学有恶化作用,而且有独立于血流动力学的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从而促进心衰的恶化和发展。例如,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id)、加压素、内皮素、肽类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等,在心衰患者均有循环或组织水平的升高。

慢性心力衰竭时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过度刺激心脏β肾上腺素能系统,致使肾上腺素能信号传递系统发生如下变化:①腺苷环化酶活性降低;②抑制型Gi蛋白水平升高;

③β1受体内mRNA水平降低,β1受体密度可减少50%—70%;④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酶(BARK)表达增加,引起β1受体与Gs蛋白失偶联。这些变化最初具有保护心肌免受大量儿茶酚胺的毒性作用,长期效应却使衰竭心肌失去肾上腺素能的支持。

急性心衰时,循环中肾素、AⅡ和Aid水平升高。慢性心衰代偿期,组织中RAS系统激活更为明显,循环中RAS可相对处于正常水平。心脏、血管和肾脏均具有RAS系统的各种成分。AⅡ的产生可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糜酶(Chymase)两条途径,这两个酶介导血管紧张素I生成AⅡ。ACE同时具有使缓激肽失活的作用。ACE广泛存在于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组织。凝乳酶存在于乳腺细胞和其它间质细胞。A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AT2)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称之为细胞和组织的重构(重塑),包括心肌细胞肥厚、凋亡;促进突触前释放NE;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使心肌间质纤维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管腔变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AT介导的这些不良作用在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轻、中度慢性心衰时,人心肌细胞上A T1、AT2受体数目无明显改变,终末期心衰时,AT,、AT2受体密度下调。

(三)心力衰竭的诱因

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触发和加重心力衰竭。

(1)心动过速:心房纤颤是器质性心脏病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心房纤颤引起心室充盈时间减少,失去心房收缩加强心室充盈的作用。任何快速心律失常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2)心动过缓:明显的心动过缓时每搏量已达到最大,心输出量常降低。

(3)房室顺序收缩舒张失调: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可以引起心房辅助泵功能的丢失,心室充盈功能受损。若原有向心性肥厚心脏病,可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4)室内传导异常:室性心动过速或束支传导阻碍等可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作用减弱,加重心衰。

2.心肌缺血心绞痛或无痛性心肌缺血可触发心衰。乳头肌缺血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也可诱发心衰甚至急性肺水肿。

3.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发热、心动过速、咳嗽等均使心脏负荷加重。肺淤血减弱了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此外,感染可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白细胞介素1β等,损害心肌功能。

4.心衰治疗不力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突然失代偿,常见的原因是心衰治疗强度减弱,如未严格限盐限水,或药物减量、漏服、未服等。近期频繁旅游、度假等使心衰患者饮食起居规律紊乱,也易诱发心衰加重。

5.肺栓塞慢性心衰患者肥胖或长期卧床是发生肺栓塞的高危人群。肺栓塞将使右室后负荷增加(肺动脉压增高、肺血管阻力加大),同时发热、呼吸急促、低氧和心动过速等进一步加重心衰。

6.应激状态剧烈运动、极度疲乏、情感危机和气候忽变均可诱发心衰发作。

7.心脏感染和炎症微生物感染可引起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部分病人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

8.其它系统疾患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出现其它系统疾病时可出现急性失代偿期心衰改变。如急性肾功能不全加重心衰患者的钠水潴留。因其它疾病或手术需输血或大量补液等均可诱发心衰加重。

9.药物很多药物影响心功能,ß受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硫氮唑酮、很多抗心律失常药、吸人性及静脉注射的麻醉药和抗肿瘤药物均有负性肌力作用。雌激素、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引起钠水潴留。这些药物可以触发和加重心衰。

10.酗酒、吸毒长期酗酒可引起酒精性心肌病,酒精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间接通过引起维生素B1缺乏、心律失常等诱发心衰。滥用可卡因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静脉注射毒品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

11.高动力学状态妊娠、贫血等高动力学状态可诱发心衰。

12.两种病因心脏病原有一种器质性心脏病,新近伴有另一种病因的心脏病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如高血压病人出现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由于心衰的诱多为一过性或可逆性,诱因的纠正有利于控制心衰。

心力衰竭的诊断

一、心力衰竭的症状和特征

心衰的症状大致分三类:呼吸困难,劳力下降和液体潴留。

心衰患者的呼吸困难根据程度的轻重依次表现为:劳力性气促,高枕卧位,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静息时气促,急性肺水肿。

心衰患者运动耐量降低,反映心脏储备功能受损。表现为劳力时或日常活动时气促、乏力,活动受限。

心衰患者的液体潴留可表现为浮肿、腹胀、浆膜腔积液等。

体格检查:每天测体重,观察患者有无颈静脉怒胀,对称性凹陷性低垂部位水肿,肺部罗音,胸腔积液,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奔马律,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肝颈回流征阳性,肝肿大,腹水征等。

二、实验室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检查是目前最有价值诊断器质性心脏病和评价心功能的方法,能够全面、动态显示心脏结构包括心脏瓣膜、心肌、心包和血管有无异常,并定量定性分析。同时能够测定心功能,区别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功能不全,评价治疗效果,提供预后信息。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可用于判断存活心肌。

2.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核素心室造影可准确测定左室容量,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明确有无左室扩大,心肌局部有无运动异常。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评价存活心肌。但价格较昂贵。

3.X线胸片提供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信息。胸片未见异常时不能排除心脏病及心衰。

4.心脏导管和冠状动脉造影心绞痛或既往心肌梗死需血管重建者或临床怀疑冠心病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5.磁共振显像适用于临床怀疑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患者。

6.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拟行血管重建术前评价存活心肌。

(三)心电图

提供心肌缺血或梗死、房室大小、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起搏器及药物干预、心包炎症等信息。由于心电图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差,单纯根据一份心电图无法明确心脏病的病因。

(四) 实验室检查

心衰患者应进行血、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血尿素氮、肌酐、血糖、肝功能、促甲状腺素激素的检查。在某些患者可进行血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血沉、抗“O”、C 反应蛋白、血尿酸的测定。不主张常规测定血去甲肾上激素或内皮素浓度。新近注意到血中脑钠肽浓度有可能成为诊断心衰新的生化指标。’

(五)血流动力学监测

主要用于严重威胁生命并对治疗无反应的急性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或鉴别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的原因时。

三、心功能不全程度的评估

(一)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

NYHA分级已被广大医生熟悉和认同。尽管NYHA分级有一定主观性,且准确性和重复性有限,仍不失为最简便的评价心功能的方法。

(二)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是在运动试验同时监测氧耗量(VO:)、无氧酵解阈值(AT)等气体交换指标,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心功能不全程度,反映心衰早期心脏储备功能,评价治疗疗效,提供预后信息。

Weber根据峰耗氧量[Peak VO2(m1/kg/min)]和AT(m1O2/kg/min)将心衰分为四级。A:PVO2:>20,AT>14,无或轻度心功能不全。B:PVO2:16-20,AT ll-14,轻、中度心功能不全。C:PVO2:10-15,AT 8-11,中、重度心功能不全。D:PVO2:<10,AT<8,严重心功能不全。该试验的适应证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稳定的临床情况至少持续2周以上,包括静息时无心衰症状;无体位性低血压;稳定的液体平衡状态,每周调整利尿剂剂量不多于一次;肾功能如血肌酐水平稳定,电解质正常。若血压低于80mmHg,心率低于50次/分,不宜作此试验。ACC/AHA推荐心肺运动试验用于鉴别劳力受限的原因;筛选心脏移植或非药物治疗的高危人群。

(三)六分钟步行试验

由于日常体力活动的强度小于最大运动量,测定亚极量的运动能力将提供有用的信息。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要求病人在走廊里尽可能行走,测定六分钟内步行的距离。六分钟内,若步行距离<150米,表明心衰程度严重,150-425米之间为中度心衰,426-550米为轻度心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是独立的预测心衰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因子,可用于评价患者心脏储备功能,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

四、ACC/AHA慢性心衰分期

ACC/AHA建议将慢性心衰分为四期。第一期,心衰易患期:存在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没有明显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酗酒及服用对心脏有毒害作用的药物,风湿热史,心肌病家族史。第二期,无症状心力衰竭期:器质性心脏病,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左心室肥厚和纤维化,左室扩大和收缩力降低,无症状的瓣膜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第三期,心力衰竭期:器质性心脏病,近期或既往出现过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第四期,顽固性或终末期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严重,即使合理用药,静息时仍有心力衰竭的症状。

心力衰竭的处理原则

一、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处理原则

(一)心衰易患期的处理原则:纠正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防止心肌的初始损伤,阻断心室重塑的始动环节。

(二)无症状心力衰竭期的处理原则:去除或缓解基础心脏病的病因,纠正心力衰竭的诱因,阻断和逆转心室重塑。

(三)心力衰竭期的处理原则:阻断和逆转心室重塑的进程,改善症状,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1.一般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纠正心力衰竭的诱因等。包括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病情和预后,指导患者认识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并自测体重监测液体潴留等。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不必常规吸氧,慢性肺心病的患者长期氧疗可降低死亡率。

2.运动训练鼓励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作适度的动态运动,运动量以不出现心衰症状为宜。

3.利尿剂目前利尿剂已成为有症状期心衰治疗的基石,所有心衰患者有液体潴留时均应选用利尿剂,并尽可能与ACE抑制剂联合应用。轻度心衰,肾功能正常患者可选用Na+/Cl ——共轭体抑制剂,若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此类药物失效。严重心衰或肾功能受损时,宜选用Na+/K+/2C1——共轭体抑制剂。

注意:无论低钾或高钾血症均可增高心衰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建议血钾应维持在4.3-5.0mEq/L。

4.ACE抑制剂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SOLVD、CONSENSUS、V-HeFTⅡ均证实ACE抑制剂可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所有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必须应用ACE抑制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需强调的是:ACE抑制剂应逐渐从小剂量达到靶剂量,只有达到靶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5. β受体阻滞剂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将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中获益已为很多临床试验所证实。有试验证实,6638名轻中度心衰患者,平均射血分数28%,应用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总死亡率降低34%(安慰剂组年死亡率分别为11%、13.3%)。

COPERNICUS试验人选2 289例重度心衰,LVEF<25%患者,安慰剂组年死亡率19.7%,卡维地洛降低死亡率35%。

需要提及的是虽然COPERNICUS试验检测了β受体阻滞剂对重度心衰疗效,但其人选的病人均是稳定心衰患者,没有液体潴留或液体潴留得以控制。因此目前仍不宜将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患者。

所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病情稳定,没有液体潴留且体重恒定,近期内(至少4天)不需要静脉给予正性肌力药者,必须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β受体阻滞剂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应告知患者不宜随意撤药。

6.洋地黄洋地黄通过抑制Na+-K+-ATP酶影响多种细胞效应,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作用于压力感受器传入信号通路,使上调的压力感受器功能趋向正常化;作用于肾小管,减少对钠的重吸收。

洋地黄的电生理作用复杂,除直接影响心脏起搏和传导组织外,间接通过心脏副交感神经发挥效应。低、中度治疗性血药浓度时(0.5—1.9ng/ml)地高辛降低心房和房室结细胞的自律性,最大舒张期静息膜电位加大,系迷走神经张力增强,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所致。常伴有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延长,传导速度降低。地高辛血药浓度较高或达到中毒水平时,在易感人群可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房室传导阻滞等)。地高辛血药浓度达中毒水平时也可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细胞内钙超负荷,舒张期自动除极加速,延迟后除极达到阈值触发心律失常;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增强,传导减弱促进心律失常发生,包括室速和室颤。

小剂量的地高辛并不增加心衰患者的死亡率,部分因为地高辛在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并不加快心率,同时慢性心衰患者使用地高辛后,循环和心脏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

DIG(Digitalis lnvestigation Group)试验人选了7788名轻、中度心衰患者,平均LVEF28%,

追踪观察37个月,结果显示地高辛对总死亡率的影响为中性,但地高辛降低心衰住院率,减少心衰致残率。心衰患者的死亡率直接与地高辛血药浓度相关。室性心律失常增加心衰猝死率,倾向于将地高辛血药浓度控制在1.0ng/ml以下。其它研究也表明地高辛对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的有益作用发生在地高辛血药浓度0.5—1.0mg/ml之间。DIG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地高辛对心衰患者的有益作用不受年龄的影响,任何年龄的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均可应用地高辛。

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均应选用洋地黄。鉴于DIG和二个大的地高辛撤出试验RADI-ANCE 和PROVE研究主要对象为NT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有些学者主张对中、轻度心衰窦性心律患者应用地高辛。所有心衰伴快速房颤时均应选用地高辛。地高辛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优于单用地高辛。

洋地黄的禁忌证包括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颈动脉窦综合征,预激综合征,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低钾血症和高钙血症。

7.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抑制剂应用数月后,血醛固酮水平(血管紧张素Ⅱ)升高,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这一现象可能与凝乳酶途径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有关。人体心肌有醛固酮受体,醛固酮有独立于AⅡ以外的对心肌的不良作用,如使心肌间质胶原增多,促进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塑。进一步抑制心衰患者的RAS,就是在醛固酮受体水平阻断醛固酮的效应。

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心衰患者,若血钾正常(<5.0mmol/L),血肌酐<250μmol/L,可选用小剂量(20—25mg/d)螺内酯,并根据血钾、肌酐的浓度调整剂量。若出现痛性乳房增生,应停用螺内酯。新的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Eplerenone对雄激素和黄体酮受体亲和力低下,可减少男性乳房增生的发生。

8.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 衰竭、重塑心肌的内源性缺陷大多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介导,理论上ARB对AⅡ不良作用的阻断比ACE抑制剂更完全,可阻断ACE 和糜酶二条途径产生的AⅡ和AT1受体的结合。ARB对缓激肽的代谢无影响,可减少咳嗽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也失去缓激肽对心衰有益作用。

目前尚无临床试验证实ARB优于或等同于ACEI,因此,仅推荐在不能耐受ACEI副作用(咳嗽或血管性水肿)的心衰患者中,选用ARB替代ACE抑制剂。由于ARB也可引起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在不能耐受ACE抑制剂引起的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人群中同样不能应用ARB。不主张对没有应用ACE抑制剂的心衰患者,或能够耐受ACE抑制剂的患者,选用ARB替代ACE抑制剂。ARB与ACE抑制剂合用是否优于两药单用尚不清楚,或许CHARM试验将回答这一问题。ARB是否能与ß受体阻滞剂联用尚无定论,根据VM-HeFT 试验亚组分析,单用ARB优于ARB联用β受体阻滞剂。

9.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和急性心衰的治疗中。血管扩张剂通过影响心脏前、后负荷发挥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但同时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RAS,长期应用可加重心室重塑,因此不适宜在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中常规应用。若患者同时合并有心绞痛或高血压可选用血管扩张剂。

早期的V-HeFT(Vasodilator-Heart-FailureTrial)试验表明:在地高辛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肼苯哒嗪(每日300mg)和硝酸异山梨醇(每日160mg),死亡率下降36%(n=642)。V-HeFT-Ⅱ比较了依那普利和肼苯哒嗪-硝酸异山梨醇联用的疗效,证实依那普利的作用优于肼苯哒嗪-硝酸异山梨醇,使死亡率下降28%。

对因咳嗽或血管性水肿不能耐受ACE抑制剂心衰患者,可先试用ARB替代ACE抑制剂;若不能耐受ACE抑制剂或ARB的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可选用肼苯哒嗪联用硝酸异山梨醇,不主张对已经应用ACE抑制剂、洋地黄、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心衰患者单独加用硝酸异山梨醇或联合加用硝酸异山梨醇加肼苯哒嗪。

禁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心衰。若心衰合并高血压或心绞痛,可考虑选用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详见第41章)。

10.环腺苷酸(cAMP)依赖性正性肌力药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兼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短期应用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主要用于急性失代偿期心衰患者。这类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不主张长期、间断静脉滴注这类药物治疗慢性稳定性心衰。

不推荐应用营养添加剂或激素,包括辅酶Q10、抗氧化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治疗心衰。

(四)顽固性或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处理原则。

顽固性或终末期心衰的处理原则:首先应重新对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是否合并有其它系统的疾病;目前心力衰竭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案是否不当或可逆性心衰诱因是否未纠正等。如果所有常规心衰治疗均得到合理应用,患者仍有静息或轻微活动时气促和乏力,需反复住院甚至无法出院,建议采取以下程序。

1.审慎判断和控制液体潴留恢复钠平衡每日测体重,若体重增加超过1kg/d,应考虑有隐性水肿。顽固性心衰患者低钠血症常常是血管加压素系统高度激活和或RAS抑制不充分的结果。若将来血管加压素V2受体阻滞剂上市,可望减少低钠血症的发生,还可考虑增加对RAS抑制。同时应鉴别缺钠性或稀释性低钠血症,前者发生于大量利尿后,属容量减少性低钠血症,常有体位性低血压,尿少而比重高,治疗应适当补充钠盐。后者又称难治性水肿,水潴留多于钠潴留,属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尿少而比重偏低,治疗应严格限制入水量,并按利尿剂抵抗处理。

2.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选用终末期心衰的患者血压偏低,肾功能不全,若合用ACE 抑制剂易诱发低血压和肾功能衰竭;若加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衰进一步加重。且神经内分泌机制在支持衰竭心肌中扮有重要作用,因此对终末期心衰患者可不用或小剂量应用ACE抑制剂。

3.采用易患期、无症状期、有症状期推荐的治疗措施包括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4.推荐患者行心脏移植顽固性或终末期心衰患者唯一的出路就是接受心脏移植。双心室辅助装置由于易感染,使用时间有限,仅适用于心脏手术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及帮助病人渡过心脏移植的等待期。可置人式的左室辅助装置在某些病人使用长达一年,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临床试验拟评价其长期应用的可行性。全置入式人工心脏模拟双心室功能的有气体和电动二型,目前至少有七例病人接受人工心脏。

5.不主张施行左室部分切除术治疗心衰。严重的继发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是瓣膜置换或修补术的相对禁忌证。

6.可考虑静脉滴注正性肌力药缓解症状。

二、急性失代偿期心衰的治疗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包括二种情况: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这二种情况治疗原则是相同的。

(一)药物治疗

若血压正常,器官灌注良好,首选静脉注射利尿剂;若外周灌注不良,可静脉输注多巴酚丁胺或其它β/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多巴胺),并增加血容量。静脉给予正性肌力药,除多巴酚丁胺外,可选用米力农或Enoximone。磷酸二酯酶的静脉应用最好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以确信左室舒张末压>16mmHg。由于磷酸二酯酶具有潜在扩血管作用,可使前负荷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此外,已经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慢性心衰患者,磷酸二酯酶可拮抗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

若经过上述处理,病情仍不稳定,可静脉滴注血管扩张剂,以减轻后负荷,如选用硝普

钠、硝酸甘油等。

多巴酚丁胺与磷酸二酯酶联用对心输出量的改善有相加作用,因磷酸二酯酶降低肺动脉压、左室充盈压的作用有助于增加心输出量。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指征:①疑低灌注不良:脉压差小;精神反应迟钝;高容量状态时肾功能下降。②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血钠低于133mEq/L,低剂量ACE抑制剂应用仍伴持续低血压。③下列情况出现时伴有静息状态下心衰的症状:频发心绞痛或其它缺血征象;频发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严重肺部病变。④尽管经过下述处理仍有持续或反复静息时或轻微活动时充血症状:大剂量应用利尿剂;加用Metolazone或氢噻嗪类利尿剂;限盐限水。

(二)非药物治疗

若药物治疗无法使患者病情稳定,可考虑非药物治疗。.急性失代偿期心衰患者通常需吸氧,必要时辅以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适应证和禁忌证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章)。.如果药物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仍不能稳定病情,在某些病人可选择心室辅助装置,如心脏手术后心源性休克;心脏移植前后的辅助措施;急性心肌梗死伴随心源性休克等。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可考虑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重建术。偶尔,紧急心脏手术也用于急性心衰的治疗,如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主动脉瓣、二尖瓣修补或置换术等。

三、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下列药物可供参考:①利尿剂调节心室充盈压,达到既减少劳力性气促和肝淤血又维持适度前负荷的目的。②ACE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防止RAS过度激活和减轻及消退心肌的纤维化,改善心室松弛。③β-受体阻断剂及钙拮抗剂,减慢心率,延长充盈时间。

心力衰竭标准护理计划

常见护理问题有:(1)气体交换受损;(2)心输出量减少;(3)体液过多;(4)活动无耐力;(5)预感悲哀;(6)知识缺乏。

(1)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

肺循环瘀血。

肺部感染。

不能有效排痰与咳嗽。

【主要表现】

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

咳嗽、咯痰、咯血。

呼吸频率、深度异常。

【护理目标】

病人呼吸困难和缺氧改善或减轻。

能做有效咳嗽与咳痰。

【护理措施】

协助病人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高枕卧位、半坐卧位、端坐卧位。

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根据病人缺氧程度予(适当)氧气吸入,一般缺氧1-2L/min,中度缺氧3-4L/min,严重缺氧及肺水肿4-6L /min.肺水肿病人用20%-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

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教会病人正确咳嗽与排痰方法:尽量坐直,缓慢地深呼吸。

屏气3-5s,用力地将痰咳出来,连续2次短而有力地咳嗽。

6.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7.向病人/家属解释预防肺部感染方法:如避免受凉、避免潮湿、戒烟等。

【重点评价】呼吸频率、深度改变,有无呼吸困难、紫绀。

痰量、色改变,病人能否做有效咳嗽排痰。

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改变。

(2)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心脏前负荷增加。

心脏后负荷增加。

原发性心肌损害。

【主要表现】

尿少、皮肤苍白、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疲乏无力等。

呼吸困难。

【护理目标】

病人心输出量改善,如血压、心率正常,四肢温暖,脉搏有力,尿量正常。

【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人心律、心率、体温、血压、脉压差、心电图改变。

观察病人末梢循环、肢体温度、血氧饱和度改变。

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量,其速度一般不超过30滴/min,并限制水、钠摄人。

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观察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如利尿药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强心剂可引起洋地黄中毒;扩血管药可引起血压下降等。

【重点评价】

心率、血压、脉搏。

皮肤的温度、颜色。

出入水量、尿量改变。

(3)体液过多

【相关因素】

静脉系统瘀血致毛细血管压增高。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和血管加压素水平均有升高,使水、钠潴留。

【主要表现】

病人身体下垂部位水肿,甚至全身水肿,皮肤绷紧而光亮。

尿量减少,体重增加。

精神差,乏力,焦虑不安。

【护理目标】

水肿消退,出入水量基本平衡。

皮肤无破损。

【护理措施】

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按病情限制钠盐及水分摄入,盐摄入量为重度水舯1g/d、中度水肿3g/d、轻度水肿5g/d.每周称体重2次。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松舒适,床单、衣服干净平整。观察病人皮肤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更换体位,避免水肿部位长时间受压,防止皮肤破损和褥疮形成。

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防止下床时跌倒。

应用强心甙和利尿剂期间,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及时补钾。

【重点评价】

病人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水肿是否减退。

体重、尿量改变。

(4)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四肢无力。

病情严重,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

胃肠道瘀血引起食欲不振、进食减少。

【主要表现】

生活不能自理。

活动持续时间短。

主诉疲乏、无力。

【护理目标】

病人活动耐力增加,能保持最佳活动水平。

掌握提高活动耐力的方法,并乐意执行活动计划。

【护理措施】

鼓励病人参与设计活动计划,以调节其心理状况,促进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根据心功能决定活动量:心功能Ⅰ级:避免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Ⅱ级:避免较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适当限制。

心功能Ⅲ级:严格限制体力活动。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生活护理由护士完成。

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注意监测病人心率、呼吸、面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活动,报告医生。

让病人了解活动无耐力原因及限制活动的必要性,避免使心脏负荷突然增加的因素。

指导卧床病人每2h进行肢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协助肢体被动运动。

【重点评价】

病人活动量、活动耐力及持续时间。

自理能力是否恢复或增强。

(5)预感悲哀

【相关因素】

疾病的影响。

对治疗及预后缺乏信心。

对死亡的恐惧。

【主要表现】

精神委糜、消沉、失望。

容易激动。

治疗护理欠合作。

【护理目标】

病人对治疗有信心,情绪稳定。

具有良好心态,主动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

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时,守候病人身旁,给病人以安全感。

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健康指导。

与病人/家属建立融洽关系,避免精神应激,护理操作细致、耐心。

尽量减少外界压力刺激,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提供有关治疗信息,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注意正面效果,使病人树立信心。

必要时寻找合适的支持系统,如单位领导和家属对病人进行安慰和关心。

【重点评价】

病人对治疗是否有信心。

病人心理状况。

(6)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

缺乏知识来源。

认知能力有限。

对疾病与治疗缺少了解。

【主要表现】

对目前健康状况有不正确认识和感受,如不安、猜疑、焦虑等。

病人不能正确配合治疗与护理。

【护理目标】

病人及其家属能讲述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预防、随访及自我护理。

能正确执行合理饮食与康复计划。

【护理措施】

选择合适宣教方式,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下列知识:心力衰竭的原因、治疗、病程。

心力衰竭的诱因:感染、过度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食不当、用力排便、用药不当等。

心力衰竭常见症状:呼吸困难、水肿、疲惫无力、上腹饱胀、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就医。

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活动指导: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劳累,以活动时不出现心慌、气促为度。

预防感冒,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

宣教常用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副作用。

【重点评价】

病人对心力衰竭治疗、诱因、病因、随诊、自我护理了解程度。

能否合理安排饮食与活动。

能否说出常用药物有关知识。

心衰的护理措施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概念: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 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各种以及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 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筋、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出现肺循环 或体循环静脉瘀血的临床综合征。 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衰竭致肺循环淤血有关 2.体液过多与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时间卧床、水肿及营养不良有关 5.焦虑与慢性病情、病情反复发作呈加重趋势、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6.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 护理目标 1.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发绀消失,血气分析指标维持在正常指标 2.患者水肿、腹水减轻或消失 3.患者能说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标,遵循活动计划,主诉活动耐力增加 4.患者皮肤完好,无压疮发生 5.患者焦虑程度减轻或消失 6.患者能叙述洋地黄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的表现,一旦出现能及时反馈和初步控制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和休息原则:心功能一级患者,不限制一般体力活动,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轻度心力衰竭(心功能二级)患者,适当限制体力活动,但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但应增加午休时间;中度心力衰竭(心功能三级)患者,严格限制一般体力活动,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他人协助下自理以卧床休息;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四级)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或坐位。对卧床患者应照顾其起居,方便患者的生活。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静脉血栓形成、皮肤损伤、消化功能减退及精神变态等不良后果。 (2)饮食:患者应摄取低热量低钠、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不胀气的饮食。病情好转后可适当补充热量和高营养。饮食以少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宜;选择富有维生素、钾、镁和含适量纤维素的食品;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加重呼吸困难;避免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 (3)保持大便通畅:是护理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的措施。需训练床上排便习惯,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如发生便秘,应用小剂量缓泻剂和润肠剂,病情许可时扶患者坐起使用便器,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反应,以防发生意外。 (4)吸氧:一般流量为2~4L/min,应观察吸氧后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随时评估呼吸困难改善的程度。 (5)加强皮肤口腔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应勤翻身,以防局部受压而发生皮肤破损。加强口腔护理,以防发生由于药物治疗引起菌群失调导致的口腔黏膜感染。 (6)控制静脉补液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1.5m1(20~30滴)。 2.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 (1)注意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率增加、乏力、头昏、失眠、烦躁、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加强观察。如迅速发生极度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口唇青紫等表现,同时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应警惕急性肺水肿发生,立即准备配合抢救。 (2)定期观测水电解质变化及酸碱平衡情况:低钾血症可出现乏力、腹胀、,心悸、心电图出现U波增高及心律失常,并可诱发洋地黄中毒。少数因肾功能减退,补钾过多而致高血钾,严重者可引起心脏骤停,低钠血症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等。 3.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1)呼吸道感染: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两次,避免阵风,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长期卧床者鼓励翻身,协助拍背,以防发生呼吸道感染和坠积性肺炎。 (2)血栓形成:由于长期卧床,使用利尿剂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应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下肢和作下肢肌肉收缩,协助患者作下肢肌肉按摩。用温水浸泡下肢以加速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当患者肢体远端出现局部肿胀时,提示已发生静脉血栓,应及早与医师联系。 5.观察治疗药物反应

心内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内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内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是指在心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相关依据,确定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是心内科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的一些示例: 护理诊断1:心力衰竭 护理措施: 1.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观察患者的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维持室内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避免感染和呼吸系统刺激因素。 4.监测液体摄入量和排尿量,协助医生调整液体平衡。 5.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合理饮食,控制钠摄入量,鼓励低盐饮食。 护理诊断2: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 1.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等异常情况。 2.确保患者足够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等因素。

3.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监测血压和呼吸频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4.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位置,及时给予镇痛治疗。 5.教育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心肌梗死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以便早期干预 和就医。 护理诊断3:心律失常 护理措施: 1.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频率。 2.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协助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给药和实施电复律等。 4.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休息和避免精神压力,保持心情稳定。 5.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护理诊断4:冠心病 护理措施: 1.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等异常情况。 2.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位置,及时给予镇痛治疗。 3.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5.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护理 一、急救措施: 1.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需要保持患者头部 的正确姿势,可以使用枕头垫高头部,同时开放窗户或者使用氧气面罩给 予患者氧气。如有需要,可以进行气管插管或者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2.进行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 氧饱和度。定期测量血气分析,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 3.给予急救药物:给予利尿剂,帮助减轻心脏负担和排除体内多余液体。同时给予硝酸甘油、呋塞米等药物,帮助扩张血管和减轻心脏负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给予毛花苷丸等药物,帮助增加心脏收缩力 和改善心脏泵功能。 4.心脏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进行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心动 图和肺动脉导管插管等检查,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液体容量。 二、护理措施: 1.做好心理护理:急性心力衰竭对患者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患者可能 会焦虑,恐惧和抑郁。护士应该及时与患者交流,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 持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2.控制液体摄入: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和液体平衡情况,控制患者的液 体摄入量。必要时给予脱水治疗,帮助减轻心脏负担。 3.监测尿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和液体平 衡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保持卧床休息: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使心脏负荷过大。护士可以帮助患者翻身,进行被动活动,防止深静 脉血栓的形成。 5.注意饮食: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鼓励多吃 水果和蔬菜,减少对心脏的负担。 6.定期进行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血氧饱和度、肺水肿、 皮肤颜色改变等,并及时记录。 7.肢体抬高:对于出现血液循环不足的患者,可以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帮助减轻心脏负荷和改善血液回流。 总结: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及时进行急救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给 予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做好心理护理,控制液体摄入量,注意饮食和休息,以及进行定期评估。通过科学的急救和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尽早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诊断、处理及护理

心力衰竭诊断、处理及护理 概述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任何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心脏泵血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或心脏仅在心室充盈压升高情况下才能泵血正常的病理生理状态,包括迅速发生(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或缓慢进行性心功能受损,表现为肺静脉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症状和体征。 一、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 (一)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 根据心力衰竭症状发生的速度以及机体是否具有足够的时间启动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克服组织间质内的液体潴留,将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突然发生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导致短期内心输出量明显下降,器官灌注不良和受累心室后向的静脉急性淤血。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或心脏瓣膜突然破裂引起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力衰竭可以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这时建议直接使用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的术语。 慢性心力衰竭是逐渐发生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或急性心力衰竭渐变所致。心室重塑是其特征,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需辅助循环的支持的终末期心衰。临床上常见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加重期表现,如伴有急性肺水肿等,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 (二)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低下。舒张性心力衰竭系因心室松弛和充盈的异常导致心室接受血液的能力受损,表现为心室充盈压升高,肺静脉或体循环静脉淤血和心室充盈容量减少致心搏量降低。这种松弛和充盈的异常,可以为一过性,如心肌缺血引起的舒张功能不全;也可以是持续的,如发生在向心性心室肥厚或限制性心肌病的舒张功能不全。 很多病人常是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共存。常见于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收缩功能的降低既可因心肌坏死,心肌细胞减少所致,又可因暂时性心肌缺血导致急性收缩能力减弱引起;舒张功能的不全则因心室顺应性降低,无弹性的纤维瘢痕组织替代了正常能够舒缩的心肌细胞,且心肌缺血也能引起心室舒张功能的低下。 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LVEF降低(正常LVEF>50%),心室收缩末和舒张末容积增大。舒张性心力衰竭则表现为射血分数正常,左室舒张末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升高和左室充盈减少,在无二尖瓣狭窄的情况下,E/A比值降低,AR延长,IVRT延长或假性正常化。 二、心力衰竭的原因 (一)器质性心脏病 任何心脏病均可发展为心力衰竭,包括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心肌、心脏瓣膜以及外周和冠状动脉的病变,心律失常等均可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引起心脏前后负荷过重或心肌受损或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等,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因其它系统或全身性疾患累及心脏所致。 (二)心力衰竭代偿过程中的继发损伤 1.通过短期代偿机制心肌的继发损伤Frank-Starling机制、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和心肌重塑伴或不伴心室腔的扩大等三种机制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 2.慢性心肌重塑造成心肌的继发损伤心室重塑的方式有两种,压力负荷过重引起的心室向心性肥厚和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心室离心性肥厚及心室腔扩大。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

心衰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衰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一:护理诊断及相关护理措施 患者姓名:吕彩文床号:21 年龄:56 性别:女住院号:88517 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人群、2型糖尿病 病史摘要:患者因间断性胸闷10小时,胸痛4小时于2020年10月4日16时55分拟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入院后给于一级护理,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告病危,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治疗给予抗凝.扩冠.保护胃粘膜.调脂等.现于2020年10月10日停病危. 护理诊断及相关护理措施: P1:舒适度的改变:胸闷、胸痛与心肌急剧缺血、坏死有关 I1: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稳定其情绪,减少心肌耗氧 2)持续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给 3)遵医嘱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做全导联心电图,心电血压监护,观察心肌缺氧的改变 O1:病人胸闷缓解 P2: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肌坏死有关 I2:1)尽可能叫少或排除增加心脏负荷的原因及诱发因素 2)控制水钠摄入量和输液速度并记录 3)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尿量 O2:病人心输出量改善,生命体征平稳 P3:气体交换受损:与胸闷胸痛有关 I3:1)协助患者Q2h翻身 2)给予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半卧位 3)保持病室的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给予吸氧 O3:患者气促缓解。 P4:活动无耐力:与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I4: 1)将病人日常物品放于容易取放的位置 2)根据病情安排的适当的活动,活动时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面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活动,予以卧床休息,通知医生 3)让患者了解活动无耐力的原因和限制活动的必要性,避免使心脏负荷突然加重的因素 4)指导病人每2h进行肢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O4: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活动 P5:焦虑:与病情复杂有关 I5:1)耐心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的休息。 2)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促进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信赖。 3)指导病人作缓慢深呼吸。 4)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保持良好心境。 O5:患者能运用有效机制减轻焦虑程度。 P6 :便秘——与活动减少、环境改变有关 I 6:1)遵医嘱给予通便药物,帮助患者排便 2)饮食应适量进食粗纤维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利于排便。 O6:患者排便未正常。 P7潜在并发症—猝死 I71)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 2)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并协助医生做好抢救 3)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好可能发生猝死的原因 O7无猝死发生 P8: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I8:1)向病人解释心衰的诱发因素及预防措施 2)突然出现急性心衰,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3)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控制液体出入量,严格记录 O8:患者未出现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指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各部分的氧气和营养需求的病情。心力衰竭病人需要经过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以及进行适当的护理。在本文中,将会介绍一些心力衰竭病人护理方面的知识。 一、饮食护理 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人,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食品中的一些成分会影响心脏健康。如下所示: 1.限制钠的摄入量:对于心力衰竭病人来说,限制日盐摄入量在3g以 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摄入过多的钠会导致水分滞留,加重心脏负担。 2.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修复身 体组织和维持肌肉功能。心衰病人需要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帮助恢复身体。 3.控制饮水量:心力衰竭病人需要适当的饮水,但是不宜过多,以免水 分滞留。 二、药物护理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病人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药物包括 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这些药物的目的是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血压和水分。 心力衰竭病人在服药时需要注意: 1.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 2.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痛、晕厥、乏力等。 三、活动护理 心力衰竭病人需要适当的运动,以帮助恢复身体。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都有益于心脏健康。 1.无氧运动: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强身体的肌肉,提高代谢能力。 2.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心脏负担。 心力衰竭病人在运动时需要注意: 1.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2.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四、心理护理 心力衰竭病人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因为疾病给他们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护士应积极的与病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1.关心病人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2.鼓励病人参加社交活动和休闲活动,缓解他们的压力。 五、日常注意事项 心力衰竭病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如下所示: 1.避免吸烟和饮酒,以免加重病情。 2.观察体温,避免感染。 3.维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过度疲劳。 4.经常检查血压和心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总的来说,对于心力衰竭病人,护理非常重要。护士应该在工作中积极与病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通过饮食护理、药物护理、活动护理、心理护理和日常注意事项的实施,可以使心力衰竭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第二章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cardiac dysfunction)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后者的含义更广泛,包括已有心排血量减少但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阶段。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近年有所升高,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时间延长有关。 心力衰竭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以慢性居多。按主要受累部位可分为左、右和全心衰竭。按心力衰竭时收缩与舒张功能的改变可分为收缩性、舒张性混合性心力衰竭。按心排血量可分为低心排血量性、高心排血量性心力衰竭。按病理生理可分为原发性心肌收缩力减损性心力衰竭、负荷过度性心力衰竭和负荷不足性心力衰竭。 二、病因和诱因 (一)病因如下: 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减弱 (1)弥漫性和局限性心肌损害心肌病、心肌炎、心梗、心肌纤维化、心肌中毒和异常物质沉积。 (2)原发或继发心肌代谢障碍缺血、缺氧、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内分泌障碍。 2、心肌负荷过度 (1)压力负荷过度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肥厚性、限制性心肌病、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二尖瓣狭窄和血液粘稠度增加。 (2)容量负荷过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室壁瘤、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贫血和动—静脉瘘等。 3、心脏舒张充盈受限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等。 (二)诱因80%-90%心力衰竭的发生是由诱因诱发的,常见的有: 1.感染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见。 2.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 3.心律失常。 4.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5.妊娠与分娩。 6.失血与贫血。 7.输血输液过多过快。 8.药物如某些抑制心肌收缩的药物。 9.伴发其他疾病如肺、肝、肾、血液、内分泌疾病、肿瘤、严重缺氧、营养不良等均可加重心力者竭。 10.麻醉与手术凡影响心脏活动的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三、病理生理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分代偿机制和失代偿机制。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促 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 (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3)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强心药,如吗啡、洋地黄类药物等。 (二)胸闷、心悸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保证充足的睡眠。 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 3.嘱患者平淡情志,勿七情过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及过度兴奋。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感,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必要时让亲属陪伴,给予亲情支持。

心衰的护理措施

心衰的护理措施 心力衰竭是一种综合征,通常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排血量无法满足身体代谢需求,从而引发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瘀血的临床症状。 护理诊断包括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衰竭致肺循环淤血有关、体液过多与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时间卧床、水肿及营养不良有关、焦虑与慢性病情、病情反复发作呈加重趋势、担心疾病预后有关,以及潜在并发症包括洋地黄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护理目标包括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消除水肿和腹水、制定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标、预防皮肤损伤、减轻患者焦虑程度,以及提高患者对洋地黄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的认识。 一般护理措施包括保证患者充分休息,根据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和休息原则,饮食上要摄取低热量低钠、高蛋白、高维

生素、高纤维素、不胀气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及吸氧时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 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勤翻身,以避免皮肤破损。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以预防药物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 静脉补液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1.5m1(20~30滴)。 病情观察很重要,特别是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加、乏力、头昏、失眠、烦躁、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联系医师并加强观察。如果出现极度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口唇青紫等症状,同时伴有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应警惕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并准备配合抢救。 需要定期观测水电解质变化及酸碱平衡情况,特别是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会出现乏力、腹胀、心悸、心电图出现U波增高及心律失常,并可诱发洋地黄中毒。而低钠血症则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等。

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神志、面色改变等。 2、评估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 3、辅助检査: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脑钠肽等。 4、社会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 1、体位:取端坐卧位或半坐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2、吸氧:高流量酒精去泡沫给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病情特别严重时行面罩给氧或无创机械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3、行心电监护,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 4、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强心、镇静、利尿、平喘、扩血管药物等。 5、遵医嘱描记12导联心电图,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脑钠肽、血气分析等。 (二)一般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双肺呼吸音、咳嗽、咳痰情况,及时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3、药物护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4、心理护理:倾听患者主诉,适当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有关疾病防治和急救知识。 2、告知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静脉输液前应主动向医护人员说明病情,便于输液时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3、指导患者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睡眠,避免各种刺激。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取端坐卧位或半坐卧位时防止坠床。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一、概述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而产生静脉系统的淤血和动脉系统的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的表现。按起病的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亦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按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分为左及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衰竭。[临床表现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有劳力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乏力、疲倦、头晕、尿少、心悸。主要体征:心脏扩大,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底湿啰音,有时伴哮鸣音。右心衰竭的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另有尿少等;主要体征: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肝肿大伴压痛,身体低垂部位呈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发绀,右心室增大。全心衰竭时因右心衰竭使右心排血量减少,肺部淤血症状减轻。 [特殊检查] X线、超声心动图和肺动脉导管检查。 [治疗要点] 减轻心脏负担、控制体内细胞外液的容量、减轻心脏工作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去除诱因和治疗原有的心脏病等。 二、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 2、体液过多与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 三、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监测生命征,呼吸困难时,监测出现的时间、与体位 的关系、诱因、缓解方式、发绀情况、肺部啰音的变化、血气分析 和氧饱和度等,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2~3L/min,半坐位;急性左心衰 时立即予鼻导管给氧(6~8 升/分),病情特别严重可用面罩呼吸机加 压给氧,给氧的同时在氧气湿化瓶内加入50%酒精,有助于消除肺 泡内的泡沫。如病人不能耐受,可降低酒精浓度或给予间断吸入水 肿时,观察出现的部位、时间、性质、程度及变化情况,定期测量 体重,记出入量,监测电解质浓度。加强皮肤护理,预防皮肤压伤 发生。 2、营养支持给予低盐、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水肿较重的患者限制钠盐和液体入量。 3、用药护理应用血管扩张剂时应监测血压变化。洋地黄中毒时, 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视力模糊、黄视、绿视,则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停用排钾利尿剂,补充钾盐。控制 输液速度,20~30 滴/分。 4、活动与休息急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病情稳 定后根据心功能情况安排休息时间和方式。指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每 2~3h做深而慢的呼吸及咳嗽运动。制定活动计划并指导实施,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协助翻身并进行四肢被动活动。排便保 持 1~2次/天,预防便秘。 5、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告诉病人由于洋地黄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故容易发生中毒, 中毒时的表现多种多样,鼓励病人在用药期间出现不适及时报告医 护人员。

心力衰竭的护理范文

心力衰竭的护理范文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心脏无法向全身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患者常表现出疲劳、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对于心力衰竭的护理,护士应综合运用医疗、护理和心理等多种手段,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以下是心力衰竭护理的相关内容,供参考。 一、评估患者病情: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病因,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水肿、咳嗽等。同时要观察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了解其对疾病的接受程度和对护理的需求。 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特别要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三、给予药物治疗:护士应熟悉常用的心力衰竭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等,根据医嘱合理给药。同时要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其监测指标有充分的了解。 四、饮食和液体管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合适的饮食计划,如限制钠盐、限制液体摄入等,减轻心脏负担。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及时发现水肿情况,并进行评估和记录。 五、提供心理支持:心力衰竭会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护士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和合作度。 六、协助患者进行病情自我管理:护士应教育患者相关的病情知识和自我护理技巧,如掌握体重变化、注意饮食、合理用药等。同时要教育患者和家属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就医。

七、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士应提前预防和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采取相 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八、安排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力状况安排 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和功能。同时要教育患者合理安排 日常生活,避免过度活动和体力消耗。 九、加强家庭护理和健康教育:护士要与患者的家属密切合作,教育 他们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如合理使用药物、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并定期回访家庭,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 心力衰竭的护理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同时要具 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护士应与医生、家属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 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 痛苦和不适。

心衰的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心衰的护理诊断

心衰的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张艳茹,解放军306医院,护理部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⑴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循环瘀血及肺部感染有关①协助病人取有利于 呼吸的卧位,如高枕卧位、半坐卧位、端坐卧位。②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③根据病人缺氧程度予(适当)氧气吸入,一般缺氧1-2L/min,中度缺氧3-4L/min,严重缺氧及肺水肿4-6L /min.肺水肿病人用 20%-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④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⑤教会病人正确咳嗽与排痰方法:尽量坐直,缓慢地深呼吸屏气3-5s,用力地将痰咳出来,连续2次短而有力地咳嗽。⑥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增加肺活量。⑦向病人/家属解释预防肺部感染方法:如避免受凉、避免潮湿、戒烟等(2)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负荷增加有关;①严密观察病人心律、心率、体温、血压、脉压差、心电图改变。②观察病人末梢循环、肢体温度、血氧饱和度改变。③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量,其速度一般不超过30滴/min,并限制水、钠摄人。

④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⑤观察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如利尿药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强心剂可引起洋地黄中毒;扩血管药可引起血压下降等。(3)体液过多:与静脉系统瘀血致毛细血管压增高有关。①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按病情限制钠盐及水分摄入,盐摄入量为重度水舯 1g/d、中度水肿3g/d、轻度水肿5g/d.每周称体重2次。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松舒适,床单、衣服干净平整。观察病人皮肤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更换体位,避免水肿部位长时间受压,防止皮肤破损和褥疮形成。③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防止下床时跌倒。④应用强心甙和利尿剂期间,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及时补钾(4)活动无耐力: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四肢无力有关。①鼓励病人参与设计活动计划,以调节其心理状况,促进活动的动机和兴趣。②根据心功能决定活动量:心功能Ⅰ级:避免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心功能Ⅱ级:避免较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适当限制;心功能Ⅲ级: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生活护理由护士完成。 ③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注意监测病人心率、呼吸、面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活动,报告医生。④让病人了解活动无耐力原因及限制活动的必要性,避免使心脏负荷突然增加的因素。⑤指导卧床病人每2h进行肢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协助肢体被动运动(5)知识缺乏:对疾病与治疗缺少了解。①选择合适宣教方式,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下列知识: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治疗、病程。②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因:感染、过度体力活

心衰的护理诊断与措施

心衰的护理诊断与措施 引言 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心衰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 而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病症。由于心衰与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预期密切相关,因此给予适时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心衰的护理诊断与措施,以帮助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处理和管理心衰患者的护理工作。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从护理学角度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以下 是常见的心衰护理诊断: 1. 液体过负荷 液体过负荷是心衰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为体液潴留和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液体过负荷的护理诊断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来确定,包括体重增加、水肿、呼吸困难等。 2. 体力活动耐力降低 心衰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力通常会明显降低,表现为轻度体力活动即可引起气短、乏力等。体力活动耐力降低的护理诊断可以通过测量患者能够完成的活动类型和持续时间来确定。 3. 氧气供应不足 心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包括氧气供应不足。 氧气供应不足可表现为患者体细胞代谢障碍、肢体发绀等。护理诊断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组织灌注情况来确定。 护理措施 针对上述的护理诊断,以下是针对心衰患者的常见护理措施: 1. 控制液体摄入量 对于液体过负荷的心衰患者,需要限制其摄入液体量,避免体液潴留继续加重。通常情况下,建议患者限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包括水、饮料以及含水分较高的食物。

2. 推荐适量的体力活动 尽管心衰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力较差,但适量的体力活动对于心衰的康复仍然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适量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提高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力。 3. 氧气供应支持 对于氧气供应不足的心衰患者,可以给予氧气供应支持,以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情况。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监测血氧饱和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氧气供应浓度和流量。 4. 药物治疗 心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一系列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和减轻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5. 教育与心理支持 心衰患者常常面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压力,因此教育和心理支持在护理中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关于心衰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并提供心理支持,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衰的挑战。 结论 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预期造成重大影响。针对心衰的护理诊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液体摄入量、推荐适量的体力活动、支持氧气供应、药物治疗以及教育与心理支持等措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并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共同为心衰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心力衰竭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力衰竭护理诊断及措施 简介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心脏无法充分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心力衰竭通常发生在心脏病变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护理诊断和措施的制定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护理诊断 1. 心排血量降低 •血压下降 •脉搏快速 •疲劳乏力 2. 水肿和体重增加 •水潴留导致肺水肿 •下肢水肿 •体重增加 3. 呼吸困难 •气短 •呼吸急促 •休息时需要额外呼吸辅助设备 4. 活动耐力下降 •轻度活动即感觉乏力 •心率加快 •呼吸急促 5. 心脏功能减退 •心跳不规律 •心率加快 •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下降 护理措施 针对以上护理诊断的问题,制定以下护理措施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 心排血量降低 •监测血压和脉搏,定期记录 •观察并记录疲劳和乏力程度 •定期评估心肺功能 •提供合理的营养和饮食,避免过度饱食和饥饿 •动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 2. 水肿和体重增加 •监测水肿程度,包括肺部和下肢水肿 •监测体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控制液体摄入量,特别是钠的摄入 •鼓励患者进行规律的运动,促进水分排泄 3. 呼吸困难 •提供适当的氧气治疗,维持合适的血氧饱和度 •临床观察和监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 •卧床休息时提供额外的呼吸辅助设备 •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呼吸锻炼,帮助改善肺功能 4. 活动耐力下降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 •观察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疲劳和呼吸困难程度 •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定期评估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调整运动计划 5. 心脏功能减退 •严密观察心率和心跳情况,定期记录 •监测全身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输出量和血压 •确保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提供合适的药物治疗,维持心脏功能的稳定 结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脏疾病,护理诊断和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护理策略,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护理和管理。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病情进展的风险。

心力衰竭的护理

心力衰竭的护理 病历介绍 患者刘**,因“停经27+3周,胸闷、心悸4天。”于2013-01-31 12:00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伴气促、呼吸不畅感,觉胸骨后梗阻感,活动后加重。无胸痛、咯血,无鼻塞、流涕, 无咳嗽、咳痰。患者未诊治,症状无明显好转。昨晚夜间平躺入睡后 胸闷、气促症状加重,坐起休息后好转,伴咳嗽,无咳粉红色泡沫痰。 今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拟“中期妊娠合并心悸查因:心衰待排”收入 院。患者末次月经2012-07-24,现孕27+3周,无腹痛及阴道流血、 流液。 入院体查: T:37.3℃P:120次/分R:26次/分BP:125/66mmHg,神志清,急性面容,表情痛苦,呼吸急促,口唇甲床无发绀,无三凹征,双肺呼吸音清, 右下肺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心率120次/分,律齐,可闻及舒张期奔 马律。腹部膨隆如孕周。双下肢无水肿。 住院经过 入院后即予持续心电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持续鼻导管低流量吸氧,输液能量支持,静推西地兰强心及完善各相关检查等对症处理。急查血常规及血急诊八项白细胞稍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电解质示血钠、血钾稍低,予口服补钾。当天下午行心脏彩超提示EF55%,FS29%,左室偏大,心功能偏低,心包腔少量积液。诊断“心力衰竭”明确,予改为一级护理,告病重,并于利尿治疗。治疗上予西地兰强心及利尿,硝酸甘油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治疗。并请产科会诊协助诊治,会诊意见建议尽早终止妊娠为宜。于2月1日予留置尿管记尿量,2月2日尿常规提示亚硝酸盐阳性,加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治疗,3天未解大便予开塞露塞肛后解黄褐色大便一次,量中。经治疗症状较前减轻,精神好转,2月3日予减少西地兰用量,并予口服地高辛逐渐洋地黄化,2月4日停用西地兰,心衰基本控制。2月6日再次请产科会诊,考虑若继续妊娠,将加重心脏功能负荷,随时可能出现孕妇死

心力衰竭的护理

心力衰竭 一、定义 〔一〕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满意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缺乏,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开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场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二〕常见病症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 〔三〕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衰有哪些因素 感染、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等都会诱发心肌病患者出现心衰,平日应注意预防。 二、病因 〔一〕根本病因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构造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二〕诱发因素 在根底性心脏病的根底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 〔1〕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 〔2〕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抖,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3〕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4〕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 〔5〕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冲动。

〔6〕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三、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一〕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缺乏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根底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堵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二〕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心力衰竭 〔1〕早期表现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征兆为心功能正常者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心率增加15~20次/分,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检查可见左心室增大、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两肺底部有湿啰音、干啰音和哮鸣音。 〔2〕急性肺水肿起病急,病情可迅速开展至危重状态。突发的严重呼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