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和名人

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和名人

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和名人

民本思想,又称民本主义、百姓至上、本之为民等,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国古代对社会本质的解释。包括:人民立场、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等。民生为本是民本思想,包括政府、民众、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社会和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关于政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相关名言和名人吧

一、民之所欲,天之所助也。

(《孟子·告子上》)【译文】人民所欲,上天所助也。这是孟子的话。老百姓的希望是好的,上天也会帮助他们,是上天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名人】孟子(公元前618年-公元前627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代表著作:《孟子正义》等。

1、政之所兴也,在顺民心;

事之所行也,在顺民心;人臣所愿也,在顺民心;政令所行也,在顺民心;兵民所欲也,在顺民心。是故天命不以德而待有行有不举可也:非其所之所欲而动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注释】顺民心:顺应人民的意愿及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法令规定及行为准则。民本思想为孟子对仁政之道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仁政应该是一种思想、政策及行为准则。

2、上医治下,在顺民心;

下劳苦,在解劳怨;下民志,在济民;下刑罚,在惩恶;下情上暖,在安民心。上医治下,在顺民心;下刑罚,在除祸患;下刑罚,在济百姓;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解劳怨;下刑罚,在治其心;下刑罚,在救其身;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和民心;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救百姓;下刑罚,在罚恶端;下刑罚,在济民痛;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救百姓;下刑罚,在济民意;下刑罚,在减民苦;下刑罚,在救民困;+刑罚,在解怨忧;+刑罚,在济百姓。...说明孟子与统治者关系密切。...

3、民心所向,则百业兴;

民心所向,则民之事成;民心所向,则民之事丰。其政之由以为始,其政之本以为终。(王阳明,号阳明居士)《孟子》第三十篇《王阳明全书》中载:“自心而悟道耳里之事,无他;自求其知者无他,自作事者无他。”意思是自心中萌发出来就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内心产生出来就可以得到什么;自内心产生出来就不能忘记要为什么而努力。

4、民为贵,社稷次之;

社稷次之,君王第三。国君如果地位崇高,那么国家就比社稷还要崇高;国君如果地位低微,那么臣子就比君主还要低微。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在这里讲得十分清楚。孟子认为一个人地位高低并非取决于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如何,而在于他对这个国家和社会所做了什么。他还指出了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以及有一颗仁爱之心。

5、民为贵,君为轻。

【译文】人民是最尊贵的,君主是最轻贱的。【名家】宋王襄,字子阳。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宋国(今山东淄博)人,《孟子·离娄上》篇之三。

二、民为贵……君为轻。

轻,就是轻视。(出自《管子·君臣》)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现在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但是,我们看到“民为贵”,这个“贵”,并不是指地位,而是它是人民对君主最重要的要求,这句话是说,“民为贵”意思是说,“民”比“君”更重要,地位也更高。“民为贵”是说,人民应该被作为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而受到重视。“君为轻”就是指统治者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而不是把人民当作一种累赘,甚至变成人民公敌。这句话表明人民对君主就是皇帝这个地位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人民也就没有统治和管理国家的力量。所以,无论

是君王还是统治者,都必须重视人民、爱护人民的力量来源和源泉。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释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和源泉。【人物】夏桀,商汤,周武王,汤灭商后,建立夏朝。

2、其身正,不令而行;

——《荀子·王制》【译文】他的家里端正,不命令他做任何事情;他家里不公正,就坚决不去做任何事情;他家里公正,就坚决不允许别人去做任何事情。【解读】老百姓是君主执政的物质基础。只有老百姓支持他才会有执政和管理国家的力量。

3、上以身告天下,下可以行之以身;

上以身教,下以身化。孔子说:官员用自身的行为来教导百姓,也可以做到;官吏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百姓,也可以使人民做到。“上以身告天下”说的是孔子说的话。这是儒家学说中最早、最著名的一句,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思想,“老百姓”是老百姓的意思;孔子在论述政治时所说的话与孟子强调的有很大区别:孟子认为“民心是顺之本”,他认为民众会听从君主们的号令进行管理;但在政治上来说没有一个地方像齐国那样如此重视民生而忽略治国理政。这句话虽然用今天看来有些简单易懂,但它却是儒家学说所承认和强调的一条重要政治原则。

4、古之欲治民者,先必抚今;

欲治民者,先固本。治民,是要先使人民富裕,使人民有饭吃;治民,是要使人民强盛,使人民富裕。(西汉)刘向(汉文帝)古之治民者,先应抚今;今之治民者,先固本。人民之安身立命,本在百姓一家。’

三、民为贵。

[唐]韩愈《答李龟年》【译文】民为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的力量;二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出处】《韩文公九议》

1、民本主义

[清]黄宗羲《文心雕龙·民本主义》【译文】民本思想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的角度探讨国家、社会、人民的关系。

2、君权神授

【译文】君主权神授,就是让人们服从君主。[唐]杜甫《夜宿杜甫草堂记》

3、政令畅通

【大意】君主使政令畅通;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名人】郑国大诗人郑玄,唐代诗人。【名言】政令畅通要遵循“三纲”,政令也就是指三纲:一是政府的政治法令;二是政治法令之间要相互联系;三是政府要将政治法令所确定的目标实行好,把政治法令中规定好的目标实现好。【赏析】政治法令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兴亡,国法高于政令。

四、夫政者,正也。

无偏,则其正也;无私,则其公也;无假,则其正也。公正无私,无偏无私,则无邪;才能有用,虽有非私,公信为之。——《大学》【译文】治国者,必须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夫义,政之所兴也,故兴于民者,民必敬之义也;

敬于民者,民必敬之义也;敬于民者,民必恭之义也。【译文】道德得以产生和发展,是因为有了道德和法律做保证,所以要兴办道德和法律,并且使人民信服,从而使人民不敢违背道德和法律而从事非正义活动。【释义】政治在发展,道德规范由人民共同遵守;而法律则由人民共同遵守和维护。【人物】子贡:春秋时期楚国人。被孔子评价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子贡为楚国、主张革新、对齐桓公忠心耿耿、以忠臣之心辅佐君主及辅佐诸侯王为己任、曾多次出使齐国@心耿耿,多次受到召

见、被楚王重用多次担任楚国国君顾问等。

2、夫义者国之大者,民之帅也。

君为帅,而民为本;国之大事,在国者,必先之义;国之帅者,不可以为常也。君主必须要亲自带头遵守法律,不能有任何私心;没有私心,国就不会大。

3、民为臣纲,君为臣父,夫为妻纲。

——《礼记·礼运》【译文】人民是臣民的根本准则,君主是臣民的父母,丈夫是妻子和子女的根本准则。没有人民,君主如何能使政令实施下去呢?

五、政者,正之使也。

其令不出,行不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春秋)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指战国时期晋国、楚国、齐国、赵国(五个诸侯国)。五霸是战国时期晋国、楚国、齐国、赵国(五个诸侯国)的国君称号,五霸都是晋国在春秋时所称,并由这五国推举五位霸主,代表了当时各诸侯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行为准则。五霸均采取“宽刑爱民、德行天下”措施。为了维护正义、稳定局势、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他们相互约法三章:①不伤害人民;②不侵犯弱小民族;③不侵犯他国领土。这五个原则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维护正义、实行仁政、尊重民众、重视发展、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与和平稳定的思想。

2、战国

子曰:“三代之事,虽多非贤,民无怨矣。”——《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中的名句,出自于《史记?商君列传》【译文】人们都没有什么过错)。然而,有些人就没有好结果,他们甚至还经常怨天尤人)!

3、(秦)汉

《后汉书·张广厚传》:「有德政之名,而行不得者,其国必危;有不义之名,而取不义之财者,其国必危。――张广厚汉文帝刘恒时期:「为政之要,莫先于尊贤!

4、(晋)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的兵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东方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孙子说:“民者,国之本,教之本则灵,灵则正,正则兴,兴则强,强则胜。”这与孔孟(道家)“兴于古,教于今,教之有常、无常者。”是同一意思。

5、(唐)武则天

有权无德,乃有天下。一代女皇,登极称王。(文)(武)第二女,周武第二女,母周姬。(武)称帝后被封为皇后,继武则天为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在治国方面,她推崇“礼”文化,强调“德”,主张“德”为上、礼为先。

六、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无大器也。——《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君子不做大器,没有大器晚成的观念;不做小器,没有小功不成大功的观念。君子应当具备大任,才能承担大任。【名人】孔子。

1、《周易》中的太极图——阴阳调和的观念。

【译文】万物的产生,都有一个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生到死的变化过程。《周易》中阴阳调和的观念与哲学思想,反映在阴阳二气之间不断发生变化、调和和变化、互相消长等现象上。

2、道德仁义之道的本质是“道”,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思想指导下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是一种社会伦理价值观。

“仁”不仅是道德的本义,更是一种人文价值、道德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仁也是一种道德,仁是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相和谐的道德。君子有仁义之心,与人相处要像朋友一样友

好;小人有道德之心,与人相处却像仇人一样仇恨。孟子认为仁者爱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仁慈地对待别人,他会待人友好;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迁就别人,他会待人怨恨。

3、仁政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基础。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仁政是基础,能使人和人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界”。

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和名人

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和名人 民本思想,又称民本主义、百姓至上、本之为民等,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国古代对社会本质的解释。包括:人民立场、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等。民生为本是民本思想,包括政府、民众、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社会和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关于政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相关名言和名人吧 一、民之所欲,天之所助也。 (《孟子·告子上》)【译文】人民所欲,上天所助也。这是孟子的话。老百姓的希望是好的,上天也会帮助他们,是上天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名人】孟子(公元前618年-公元前627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代表著作:《孟子正义》等。 1、政之所兴也,在顺民心; 事之所行也,在顺民心;人臣所愿也,在顺民心;政令所行也,在顺民心;兵民所欲也,在顺民心。是故天命不以德而待有行有不举可也:非其所之所欲而动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注释】顺民心:顺应人民的意愿及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法令规定及行为准则。民本思想为孟子对仁政之道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仁政应该是一种思想、政策及行为准则。 2、上医治下,在顺民心; 下劳苦,在解劳怨;下民志,在济民;下刑罚,在惩恶;下情上暖,在安民心。上医治下,在顺民心;下刑罚,在除祸患;下刑罚,在济百姓;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解劳怨;下刑罚,在治其心;下刑罚,在救其身;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和民心;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救百姓;下刑罚,在罚恶端;下刑罚,在济民痛;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救百姓;下刑罚,在济民意;下刑罚,在减民苦;下刑罚,在救民困;+刑罚,在解怨忧;+刑罚,在济百姓。...说明孟子与统治者关系密切。... 3、民心所向,则百业兴; 民心所向,则民之事成;民心所向,则民之事丰。其政之由以为始,其政之本以为终。(王阳明,号阳明居士)《孟子》第三十篇《王阳明全书》中载:“自心而悟道耳里之事,无他;自求其知者无他,自作事者无他。”意思是自心中萌发出来就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内心产生出来就可以得到什么;自内心产生出来就不能忘记要为什么而努力。 4、民为贵,社稷次之; 社稷次之,君王第三。国君如果地位崇高,那么国家就比社稷还要崇高;国君如果地位低微,那么臣子就比君主还要低微。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在这里讲得十分清楚。孟子认为一个人地位高低并非取决于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如何,而在于他对这个国家和社会所做了什么。他还指出了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以及有一颗仁爱之心。 5、民为贵,君为轻。 【译文】人民是最尊贵的,君主是最轻贱的。【名家】宋王襄,字子阳。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宋国(今山东淄博)人,《孟子·离娄上》篇之三。 二、民为贵……君为轻。 轻,就是轻视。(出自《管子·君臣》)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现在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但是,我们看到“民为贵”,这个“贵”,并不是指地位,而是它是人民对君主最重要的要求,这句话是说,“民为贵”意思是说,“民”比“君”更重要,地位也更高。“民为贵”是说,人民应该被作为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而受到重视。“君为轻”就是指统治者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而不是把人民当作一种累赘,甚至变成人民公敌。这句话表明人民对君主就是皇帝这个地位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人民也就没有统治和管理国家的力量。所以,无论

关于民本的名言

关于民本的名言 导读: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清·金缨《格言联璧》 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宋·林逋《省心录》 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宋·辛弃疾《九议》 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宋史·辛弃疾列传》 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明史·周起元传》 21.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国之基也。——宋·宋祁《杂说》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2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清《古今药石·续自警篇》 25.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苏舜卿《诣巨疏》

国学经典导论03-11 朱熹的民本思想

五、朱熹的民本思想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授国学经典导论第三章董仲舒与朱熹,第十一节朱熹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原始的民本主义学说起源于西周初期奉行仁政、总结了商纣灭亡教训的开明政治家集团,最著名的表述是《尚书?泰誓》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和“敬天保民”的基本政治理念。虽然西周成康之治以后,统治者很少按此对待人民,但这个理念是没有人出来予以否认的。 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是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出身士大夫底层乃至平民家庭的知识分子。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阶层既可以受到起码的教育,又由于他们处于一种对国家、社会、民众所面临的问题最为客观而最有利的观察和审视、思考的位置,在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和基本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上与民众最为接近,最容易相互认知、同情和关爱。如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学说追求的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和睦,是古代的人本主义;孟子希望以“仁政”重新使天下“定于一”,提出的“民贵君轻”,对民本主义进行了全面阐释和总结。除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外,他还充分肯定了民众有秉天述己、替天行道、借天易君,也包括起义推翻暴君的权利。 朱熹与孔孟一样,恰恰也是出身于这一社会阶层,且一生多

数时候依然处于或接近这一阶层;原始的孔子、孟子的学说和思想又是他自幼在父亲教导下学习的主要对象,对朱熹的成长影响至大。尤其是孟子,朱熹自接受启蒙教育开始就深受孟子学说和为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孟子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朱熹一直喜欢《孟子》,并长期研习体验它的内涵。他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许多民本主义思想都集中在《四书集注·孟子集注》里,既是这两位伟大思想家跨越一千多年的唱和,也是朱熹对民本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 而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普遍具有对民众、国家命运的深度关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大大超过魏晋以来历朝士大夫。这种关怀和担当意识,除了继续坚持、充分论述读书、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道以外,突出表现在“民胞物与”、“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等思想中。 两宋是赵氏和高级文官士大夫共同拥有和治理的天下,思想言论环境宽松,一些修养较高的顶尖士大夫具有坚定而理想主义的“得君行道”、“致君泽民”的向往和追求。程颐说:“行王之道,非可一二而言,愿得一面天颜,罄陈所学”,这是南宋理学家争取“得君行道”的一个基本方式——利用皇帝召见,面陈自己的政治主张;“致君泽民”的落脚点是“泽及于民”,这些理学家们,在庙堂之上,就强调‘致君行道’,在地方上,

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民本就是“以民为治国之根本”。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一项重要的精神遗产,也是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传统的民本思想其一是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根本;其二是主张君为民主;其三是“固本”与“宁邦”必须重民心。孟子将其简言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话已成千古名言。但封建社会宣扬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毕竟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历史的局限性是必然的。正如梁启超所说:“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这与中共奉行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把民本思想作为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要防止“公仆”变成主人,就是要时时处处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大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坚持以自己的全部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建功、为民造福。 把民本思想作为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满意,也就是说,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列宁曾指出:“群众的人数有千百万,——政策应当从千百万人着眼,而不是从几千人着眼,只有从千百万人着眼,才会有实事求是的政策。”群众利益无小事。 把民本思想作为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把民本思想作为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要坚持“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的指导思想,人心向背,历来是一个政权兴衰存亡的决定力量,不管什么样的政权,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必然会垮台。 因此,只有把民本思想作为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才能使执政长久,才能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20年国考申论积累:民本、民情、富民名言警句

2020年国考申论积累:民本、民情、富民名言警句 民本篇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春秋)老子《道德经》 3.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宋)王禹戎 4.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春秋)晏子《晏子春秋》 5.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 8.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9.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西汉)同马迁《史记赵世家》 10.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东汉)荀悦《申鉴》 11.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西晋)陈寿《三国志》 12.民安士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西晋)陈寿《三国志》13.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14.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1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 16.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 1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李世民18.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唐)李世民《晋宣帝总论》 19.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唐)白居易《策林辨兴亡之由》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1.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北宋)范伸淹《岳阳楼记》 22.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北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 2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24.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 25.仓廖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26.郡县治,天下安。——(东汉)荀悦《前汉纪前汉孝惠皇帝纪卷》 民情篇 1.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中》 2.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西汉)同马迁《史记·殷本纪》 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东汉)王充《论衡》 4.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明)张居正 富民篇

总结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古代的民本思想 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核心,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这一思想渗透于古代各国政治哲学和统治制度中,并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纷争密不可分。孟子强调君主必须秉持仁政,善待人民,以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扰和痛苦。他坚信,君主只有以百姓为本,尊重、爱护和保障人民的权益,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孔子也认为君主应听取臣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施政。通过这些思想家的倡导,中国古代君主的合法性和权力源自于治理人民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崛起也是古代民本思想在西方世界中的表现。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认为,治理应以公正为先,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他主张通过智慧的统治,将国家中最有智慧的人放在最高职位上,以确保政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亚里士多德则更强调实践主义的一面,认为政府应拥有公共精神、为人民福祉负责,以及遏制贪婪和私欲的滋生。 同样,在古罗马,民本思想的渗透也表现出色。罗马共和国中,政府通过选举代表人民利益的元老院和议会进行决策。政府机构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并且,罗马人有一句名言:“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政府服务人民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对君主政府或其他形式的统治体制的一种约束和引导,将国家治理的目的与人民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它重视政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建议统治者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种思想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对古代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现代社会,民本思想仍然是许多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的核心原则之一。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选举代表,确保政府行使权力是合法的,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许多国家的法律和宪法也明确规定了人民的权益和福祉保障。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政府更加关注人民的权益保护,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民本思想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一些政府可能因为自身利益或其他原因而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此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也可能导致政府在政策和决策上的困扰。因此,民主制度和法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民本思想的认同和支持,都是建立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而言之,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它以国家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目标,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通过约束和引导君主政府或其他形式的统治体制,强调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促使政府服务和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古代的民本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在

为民的古语

为民的古语 摘要: 1.引言:介绍“为民的古语”这一主题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阐述孟子关于民众地位的观点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分析唐太宗对民众力量的认识 4.“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讨论司马迁关于治国利民的观点 5.“安居乐业”:描述古代百姓对生活的期望 6.结论:总结为民的古语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正文: 一、引言 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都关注民众的福祉,留下了许多关于“为民”的至理名言。这些古语传承至今,对于我们理解和探讨古代的民本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些古语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明确表示了孟子关于民众地位的观点。在孟子看来,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民众的福祉。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民

众力量的认识。唐太宗明白,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支持和维护一个政权,也可以推翻一个政权。因此,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该时刻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四、“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探讨了治国利民的观点。司马迁认为,治理国家有其规律,但最根本的是要让民众受益。这种以民为本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许多统治者追求的政治目标。 五、“安居乐业” 古代百姓对生活的期望可以用“安居乐业”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意味着安定的生活和愉快的工作。这是古代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历代统治者努力实现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期望的影子。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为民的古语体现了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精髓。这些古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智慧。

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多少年过去了,孟子的思想始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孟子的思想沦为许多大学图书馆里的经典,而在他光辉的思想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一直都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许多人甚至指出孟子是一位具备民主思想的先行者,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来孟子的民本思想呢? 许多人指出孟子有民主思想,主要是他们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重”的思想是“君臣无常位”的反映,甚至是对皇权的挑战,这种众说纷纭是很片面的。他作为当时的人,其思想必然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有“不学礼,无以而立”的名言,即不自学周礼,就无法拥立于社会。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接班人,也同时承继了孔子思想的激进部分。例如“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把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当成“世之通义”解释孟子同样也主张贵贱有“序”的,因此他不有可能具备民主思想。 在由孔子编纂的《春秋》里,有这么几句话:“事君以忠,事人以义,事民以仁,事事以勇。”“臣事君以忠”具有显著的愚忠思想。可以说道,《论语》也好,《孟子》也罢,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或者说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们之所以指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具备进步意义,是由于它在和平年代显然起着了安民,恶化阶级矛盾的起到,使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提高,地位有所提高。但孟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他和孔子和当时所有的思想家一样,具备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局限性。我们在充分肯定孟子思想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留意其领先性和局限性。在认同金子的光芒的同时,也要看见金子上吸附的灰尘,用孟子本人的话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 孟子在战国中期用其民本思想作为政治主张,对各国的诸侯君主进行游说。所谓‘民本’,即国之有民,犹如树之有根、木之有干,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孟子认为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下,统治者大多崇尚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实施,但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久远的。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它至今仍可发挥其固有的精神,并寻找合适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王道”、“霸道” 孟子主张要想国家稳定,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是“霸道”,一条是“王道”。霸道是用武力解决问题,让民众屈服,用武力去讨伐其他国家,占领他国领土,使他国臣民屈服,在孟子所处战乱频发的时代,霸道是一种常态。另一条“王道”是指君主心中存在仁义,讲理义,用良好的道德修养使民众心甘情愿的归服。孟子极力推崇“王道”,“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以德服人一个是以力服人。孟子认为平定天下的君王,都是以“王道”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像尧、舜、禹、商汤、武王都是实行王道的代表。施行“霸道”的君主只能给国家带来灾难,带来战争,带来老弱病残死于沟壑的惨状。像“霸道”的代表晋文公和齐桓公,他们所崇尚的武力并没有统一当时分裂的局面。所以孟子强烈反对用武力的方式征服他国。 孟子写道:“以力假仁者霸……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此段论述简明扼要的表明“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假装仁义采取武力称霸,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力,而采用仁义的方式统一天下称为王,这种情况下不需依仗国力的大小。依靠武力使人臣服,采取这种强硬的方式他人的内心并没有屈服,只是力量不足没有能力抗衡罢了。以美德仁义服人者,大家内心对此都是心悦诚服。当孟子看到社会中出现面有饥色的难民,荒野中有饿死的尸体时,但君主的厨房里却有肥美的肉食,马厩里有着肥美的骏马,遂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二)“仁政”

民本思想名言名句

民本思想名言名句 1.求<<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15则名句 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行仁政的

论语中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

民本思想在《论语》中的直接表述 1.孔子对“民”的界定 要了解孔子的民本思想,先来看孔子是如何界定“民”的。“民”在古代有多种意义。可以指“人”,如《诗・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螈。”,可以包括“士”在内,所谓“四民”之“民”,如《齐语》中“四民者无使杂处。”这里的“民”即士、农、工、商。民也可指被统治者,如《诗•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当时的“民”,一般而言,不包括奴隶在内,《周语》中“子孙为隶,不夷于民”可证。 《论语》中“民”出现48次,有42次是指老百姓,有6次指一般人(广义的人)。由此看来,孔子认为“民”即“人民”,指老百姓,并非一种特殊身份。虽然在孔子眼里,有君子与小人的严格区分,还有“斯为下”的民,但这种区分不是阶级差别的区分,而是“民”内部的区分。孔子所界定的“民”应是被统治的老百姓。就孔子把被统治的老百姓(包括奴隶等)看作邦之本来说,无疑是较之前的民本思想进步。 2.民本思想在《论语》中的直接表述 学而篇第5则中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的“人”即是“民”,避下句的“民”字。包咸注:节用而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也就是说,孔子要求治者节俭而爱民,并使民不误农时。不仅这样,孔子还认为治者应使民服,使民敬。为政篇第19则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要求治者举贤才而用之,让民心服。为政篇第20则有“临之以庄,则敬”,要求统治者对待民的事情要严肃认真,才会获得民的敬重。孔子也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以教化民,如为政篇第3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才会“有耻且格”。雍也篇第22则有“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要治者专心于民,近民而不是近鬼神。颜渊篇第7则中,孔子认为在“食、兵、民信之”三个方面,“民信之”是最重要的,因为“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政府是站不起来的。子路篇第4则:“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即是说统治者好礼、好义、好信,则可获民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尧曰篇第1则:“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尧曰篇第2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会“惠”而不费。 归纳起来,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巩固统治就必须获得民心,获得了民心就会“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也把是否获得民心作为一个道德评判标准。“民无能名焉”的尧是孔子心目中的贤君,“民到于今而称之”的伯夷叔齐虽饿死首阳山下,在孔子看来也是“求仁而得仁”的古之贤者。“齐景公虽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对这类人,孔子是嗤之以鼻的。孔子甚至把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捧到圣的地位,并强烈谴责“以不教民战”的弃民、不爱惜人的生命的行为。 孔子的民本思想虽还比较消极,只是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良心发现上,但在客观上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孔子在世时已有一些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温和措施以缓解阶级矛盾,不仅如此,孔子这种用“民称”来评价君政绩的道德准绳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民本思想作为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孔子的言行中难免会渗透进去,在《论语》中即有多处间接体现出孔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篇一: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 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 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 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 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 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 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生格言】关于民本的格言

【人生格言】关于民本的格言 对于民本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先秦]《孟子·尽心下》 意译:人民是最主要的,国家第二,君王要轻一点。 地利不如地利,天时不如人跟。 ——[先秦]《孟子·公孙丑下》 意译:(占领)有利的气象不如有利的地理位置,(据有)好的地舆地位不如占有人心。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汉]司马迁《·平津侯主父列传》 意译:治理国家,首先要让人民富起来。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先秦]《孟子·梁惠王上》 意译:使老百姓生活安定而同一天下,没有可能阻拦的。 岂有民贫于下,而国富于上邪? ——《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列传》 意译:哪有老百姓广泛贫苦,而国家却很充裕的事?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孔子家语·贤君》 意译:国家最应当先办的事,是让老百姓富饶和长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先秦]《尚书·五子之歌》 意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基本牢固了,国家才干安定。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意译:以百姓的乐为乐,百姓也以他的乐为乐;以百姓的忧为忧,百姓也以他的忧为忧。 君者,舟也;嫡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先秦]《荀子·王制》 意泽:君王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载着船,也能把船打翻。 凡不能调民利者,不可认为大治。 ——[先秦]《管子·揆度》 意译:但凡不能让老庶民富起来的国度,都不能长治久安。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破。 ——[宋]朱熹《四书章名集注,孟子·尽心下》注语 意译:国家以人民为根本,国家也是为人民而存在的。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唐]房玄龄《晋书·熊远传》 意译:只有道义才是民心归向。 百姓苟富完,不忧国家穷。 ——《清诗铎·萧抡·咏古》 意译:百姓假如是富足的,就不怕国家穷。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先秦]《管子·治国》 意泽:治理国家的办法是使老百姓先富起来,老百姓富就好治理,老百姓穷就不好治理。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宋]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天子书》

名言警句——民本、爱民、用人

名言警句——民本、爱民、用人篇 爱民篇 1、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 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2、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 释: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 3、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 释:大鹏的冲霄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捷;骏马的疾速驰骋,不是靠一只腿脚的力量。 4、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宋·石介) 释:房屋厅堂赖以支撑的是柱子,但是这柱子要有其他很多材料附上才能立住;大的功勋只给予一个人,但功勋要靠群众的谋划和努力才能建立。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李世民) 释: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 6、为政,通下情为急。(明·薛渲) 释: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

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荀悦) 释: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 8、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宋·张端义) 释: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天下。 9、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 释: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 10、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宋·林逋) 释:一块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狂澜,个人不能纠正衰败恶劣的风俗。 11、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三国·诸葛亮) 释:仰面向高处看,向高处走的不要忽视下面,往前看的不要忽视后边。 12、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明·吕坤) 释:干大事情,动大人众,必须协调一致、团结一心才能行动。如果不能协调,必须以诚意要求,以恳切的语言打动;如果还不行,就必须暂时委曲求全,以成大事。 13、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一个字上做工夫。一种人是哪个?曰民。一个字是什么?曰安。(明·吕坤) 释:夺取天下,守卫天下,只需要在一种人身上打主意,在一个字上下功夫。这一种人是谁,回答是:“人民百姓”,这个字是什么?回答是“安定”。 14、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汉·司马迁)

中国古代管理名言名句

中国古代管理名言名句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名言名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名言名句“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况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观点,强调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如果放弃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赐,那就太糊涂了。 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认为要用赏赐去鼓励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的精神和行为,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得到约束。 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 这里,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他认为群体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群体。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 2.中外古代管理思想的名句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任正非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德鲁克 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顾修全 管理无小事。——张瑞敏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名言名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名言名句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名言名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名言名句“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况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观点,强调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如果放弃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赐,那就太糊涂了。 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认为要用赏赐去鼓励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的精神和行为,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得到约束。 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 这里,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他认为群体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群体。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 2.中外古代管理思想的名句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任正非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德鲁克 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顾修全 管理无小事。——张瑞敏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