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

思想。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

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

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人民高于君主。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思想。A项属于荀子思想,C项属于墨子思想,D项属于法家思想。

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注重“民”之为“邦本”的。这种内在矛盾注定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

根本症结。但是,“民惟邦本”的思想已然成为历代士大夫精英的政治信条,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腐朽,它必然会促使其中一些人利用民本思想来反对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明末清初的政治批判思潮就是这样一种“新民本”思想。

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它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但又有所更新。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在限制君主权力上,传统民本思想片面地通过谏诤等柔性措施来实施,而新民本思想则全面地通过君相“同议可否”、学校议政等硬性措施来执行。新旧民本思想虽都强调民众是君主制度的基础和君主统治的前提,君主政治必须以重民和爱民为前提,但传统民本思想与“尊君”观点紧紧相联,而新民本思想则与“限君”观点密切相关;传统民本思想通过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而新民本思想则通过全盘否定三代之后的君主来达到限制君主权力的目的。不过,新民本思想仍是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而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为基础葬送君主专制制度,这使它保有浓厚的传统特色,而缺乏近代民主特质。所以,它的思想本质仍然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

例三:《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渭“掘墓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从对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可知,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仅仅着力于对传统社会的完善,而并不是为了推翻传统政治体系,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能够判断出①、②、④是准确的。而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错误的,恰好相反,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样“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不反如汤武一般的贤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所以,③是错误的,应该排除掉。准确答案是D。

【练习】

1.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

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

3.《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4.明嘉靖年间,户部官员海瑞公开上书皇帝,批评其大兴土木,纲纪荒废。海瑞的政治理念来自

A.传统儒学的“民本”精神B.“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统思想

C.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原则D. 行政与监察两制度的制衡原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材料二“中国人很知民众政治之必要,但从没有想出个方法叫民众自身执行政治。所谓by people 的原则,中国不惟事实上没有出现过,简直连学说上也没有发挥过。”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作主的,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基本思想。这个思想在明末清初有何发展?

(2)材料二中“by people的原则”与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是否相同?为什么?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践行这个原则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落实“by people的原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个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个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理解?

【参考答案】

1、A 解析:一定的社会存有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尊君”和“民本”这样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有决定的。中国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分散性决定必须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须尊君;而自然经济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又须注重“民为帮本”,故准确答案为A.

2、A 解析:BCD反映的都是孔子的思想,只有A项才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3、A 解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段话是说:从已经生成的宇宙看,在已有的事物中,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

它们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是四大事物之一种。“天地之性,人为贵”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以人最为尊贵。“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句话是说,人民是神的主人。……上天按照民愿行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是说,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这些材料都反映出对人的注重,都体现了人文精神。

4、A 解析:这是长期接受儒家思想中士大夫要担当社会责任的理念。

5.(1)基本思想:民贵君轻。发展: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主张,主张限制君权,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不同。材料一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为专制主义服务;“by people的原则”反映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践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思想,发动资产阶级革命。(3)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升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6、(1)因素:民心。

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理念:以民为本(或注重民生)。

理解:儒学的发展持续适合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

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明清民本思想:内涵、演变及实践意义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逐渐发展壮大,并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围绕明清民本思想展开研究,探究其含义、历史演变、主要内容以及实践意义。 明清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的一种理念,强调尊重民意、保障民众权益,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这种思想借鉴了传统儒家的民本观念,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 明清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社会财富逐渐聚集,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与此同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苛政使得民不聊生。由此,一些进步的士大夫开始民生,提出了“以民为本”的口号。进入清朝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当时的民族问题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本理念。 明清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以民为本、恤民之政、保民权益。首先,以民为本强调尊重民众的意愿和需求,将民众的利益放

在首位。其次,恤民之政要求政府实行宽简之政,民生,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最后,保民权益则强调保护民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明清民本思想的实践意义重大。首先,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开明的官员和士大夫积极推动民本思想的实践,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此外,民本思想还对当时的民族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其次,明清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政治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民生、尊重民意、保障民众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借鉴明清民本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本理念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当前的社会发展实践。 综上所述,明清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理论体系,强调尊重民意、保障民众权益,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和发扬民本思想,以实现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内涵与现代启示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 思想。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 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 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人民高于君主。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思想。A项属于荀子思想,C项属于墨子思想,D项属于法家思想。 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注重“民”之为“邦本”的。这种内在矛盾注定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

解析先秦民本思想

一民本是什么 要想去解释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有何渊源和特色,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本”?而最早对于“民本”一词的解释,可以追溯至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民本”一词的完整解读就是“民为邦本”,大意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尚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尚书》的内容表明,从夏、商到西周,形成了民心天意,君主以德配天,从而敬天保民的意识。(张仲波2010 1)众所周知夏商周三朝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展中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他们都只是奴 隶制的国家。于是问题便出现了,在一个完全私有化的国度中,为什么会有民本思想萌芽? (1)殷商时期的天命观 《尚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句“我生不有命在天”。这句话是在商朝快要灭亡时商纣王说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由天决定的。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天命”的看法十分重,而这就是殷商时代典型的天命观。 (2)西周初年天命观的人性化 西周初年人们把天看成是有意识的人格之天,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周初的君王鉴于

商覆灭的教训,指出上天只是眷顾有德的君主,认为天是德的化身,只有德的人才能作为统治者。(侯荣华2011 1)当时人们认为商朝被西周取而代之,根本原因在于商纣王无德,上天唯有任命有德行的周武王为新的君主。但是上天是怎样确定有德的人呢?通过怎样的条件? (3)否定天命,肯定人命 西周后期,特别是厉王时期,由于统治者昏庸残暴,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这个时候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却并没有站出来,让人民不受苦难或少受苦难。失去依靠的人民于是对天产生了怀疑。(侯荣华2011 1)“天”塌下了,人们只能从自身找寻价值所在,于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肯定亦越来越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西周后期,铁器的出现以及青铜的广泛使用,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相对地自然对于人们的限制少了,而人类对于自身可控制的却多了。总而言之民本思想的形成绝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及至春秋战国时民本思想成为诸子百家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儒家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

第六讲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第五讲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不断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史。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贾谊、李世民、柳宗元、张载、张居正、王夫之、唐甄等人。 一、民本思想发展的阶段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萌芽于商周之际,一般认为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鉴于商王朝的灭亡,对于人民的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时的学派中,法家基本反对民本思想,道家没有多少有关见解,而儒家学派是民本论的积极鼓吹者。主要以荀子(一般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为代表,法家的慎到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为代表。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是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而提出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的全面提出,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汉唐时期,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贾谊在汉初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有一个与民休息的安定的社会局面,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在汉初的历史条件下作了发展,提出以“民为政本”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李世民在唐初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民众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这样,在汉唐时期,以贾谊、李世民为主要代表,标志

民本思想

中国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犹如一串由无数珍贵钻石组成的宝贵项链铭刻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其中尤为耀眼的一颗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其巨大的影响力,研究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更好的规范发展今天的民主。所以,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民本思想的内涵和起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的产生可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远古之时,“钻木取火,以化腥臊”,燧人氏能让人民“饭熟食”是对“民本”思想的践行;“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是有巢氏能让人民“安居”而对“民本”思想的践行。黄帝为民操劳,得民心,顺民意,颛顼“养材以任地,治气以教化”;帝喾“顺天之意,知民之急,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帝尧“九族既睦,便章百姓”;舜能“举八恺,内平外成”;禹为治理洪水,造福于民“乃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民本”思想自有史以来,就有萌芽可见。在对远古洪荒时代的追溯中,分明已感受到了民本思想胎孕的信息。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正是氏族制度的这种古老传统,成为文明社会“民惟邦本”的思想渊源。 “民惟邦本”的另一层意思,是承认“民”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计民生都无从谈起。周宣王即位之后,不籍千亩,虢文公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天子带领群臣和庶民籍田,表示重视农业生产和与民共劳,“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 二、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之一。在我国最早的传世古籍《尚书》里,就已经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主张。 回顾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第二个时期从秦汉开始一直到唐五代,第三个时期从宋代到晚清。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西周建立之初,周人汲取殷商覆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一系列敬天保民的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发表各种重民的主张。诸如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代表了对三代民本思想的总结和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价值追求。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尚书》中就已经提到了“重我民”,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来的。西周统治者周公有鉴于殷商亡国的教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成为早期民本论的代表。墨家把“爱

总结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古代的民本思想 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核心,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这一思想渗透于古代各国政治哲学和统治制度中,并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纷争密不可分。孟子强调君主必须秉持仁政,善待人民,以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扰和痛苦。他坚信,君主只有以百姓为本,尊重、爱护和保障人民的权益,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孔子也认为君主应听取臣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施政。通过这些思想家的倡导,中国古代君主的合法性和权力源自于治理人民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崛起也是古代民本思想在西方世界中的表现。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认为,治理应以公正为先,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他主张通过智慧的统治,将国家中最有智慧的人放在最高职位上,以确保政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亚里士多德则更强调实践主义的一面,认为政府应拥有公共精神、为人民福祉负责,以及遏制贪婪和私欲的滋生。 同样,在古罗马,民本思想的渗透也表现出色。罗马共和国中,政府通过选举代表人民利益的元老院和议会进行决策。政府机构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并且,罗马人有一句名言:“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政府服务人民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对君主政府或其他形式的统治体制的一种约束和引导,将国家治理的目的与人民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它重视政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建议统治者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种思想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对古代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现代社会,民本思想仍然是许多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的核心原则之一。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选举代表,确保政府行使权力是合法的,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许多国家的法律和宪法也明确规定了人民的权益和福祉保障。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政府更加关注人民的权益保护,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民本思想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一些政府可能因为自身利益或其他原因而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此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也可能导致政府在政策和决策上的困扰。因此,民主制度和法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民本思想的认同和支持,都是建立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而言之,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它以国家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目标,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通过约束和引导君主政府或其他形式的统治体制,强调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促使政府服务和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古代的民本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在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首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反映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中国古代思想家 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的发展和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这 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仅关注个体的利益,也注 重整体的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强 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其次,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限制性。中国古 代的思想家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被赋予政治权力的人应当为人民 服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这种民主法治理念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 国家应当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的共 同富裕。这对于解决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具有重要的史诗 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关注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保护人民 的人权与个人自由。这对于推动现代社会的人权保障和个人自由具有重要 的示范作用。 第四,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中国古代的思想 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尊重社会伦理,关心他人利益,并 且承担社会责任。这种思想观念对于培养公民道德,倡导社会责任和社会 责任意识,强调社会互助和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很多共通之处,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研究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研究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派别,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以民为本”,即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从而构建一种完整的行政体系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树立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民本思想的时代意义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它强调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意味着在社会政治中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得到尊重和重视。其次,它致力于构建一种优秀的行政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从而使中国的政治体系在衰败和动荡的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另外,儒家民本思想也着重强调了人们应该拥有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为中国未来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例子,来说明儒家民本思想所代表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例子一:尊重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其实质就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处在严重的动荡和变革之中,出现了许多不公正和压迫的现象。儒家思想家认为,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权益,应该使君主充分了解人民的想法和需求,制订能够保护他们利益的政策和法规,此外还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建设,使人们拥有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避免发生不公正和压迫现象。这一思想帮助了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后来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子二:倡导和推广“仁爱”道德 在儒家民本思想中,“仁爱”被认为是人们应该拥有的重要道德素养。仁爱包括对于人类的关心和爱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道主义的思想,其核心在于“爱人如己,慈悲为本”。这一思想制定了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鼓励人们要对自己旁边的人多一分关怀,多一些帮助,这使得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下面以孔子的语录为例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仁爱”道德的内涵和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儒家民本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在几千年里积累了许多道德经验和实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维护着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国度形象。 例子三:推崇和发扬“礼”的地位和作用 “礼”在儒家民本思想中被视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指导,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必须要遵循的一定规范,这种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讲究的是人与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观念,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 民的利益和需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后来的 诸子百家等各种学派。民本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影响。 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政治 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政府的工作和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这一思想观念对当代中国政府非常有启示意义,提醒政府始终以 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尊重人民的权利,建设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 民本思想强调民主与自由。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度,注重权力制衡,限制君主的权力,给予人民一定的参与和监督权力。这与现代民主制度的理念相契合。从 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推行民主改革的启示,提醒我们促进政府 更加民主化,建立符合国情的现代民主制度。 民本思想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仁爱”、“和谐”等观念,主张社会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要有互助和合作,强调对弱者的关爱和保护。这对当 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解 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 民本思想还强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非常注重人的教育 和修养。儒家思想强调教育为先,认为培养人的品德和知识是建设国家的根本。这对当代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有启示意义,强调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影响。它提醒我们政 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倡导民主与自由,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强 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思想观念对于 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最新年文档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最早体现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重视人民的地位,相信人民的力量,顺从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要求。民本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以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著名,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 1.1 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顺应历史潮流,总结前人经验,初步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仁爱思想扩展到所有人,并把其上升为对统治阶级的要求。孔子主张德政,反对刑罚。“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君主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君主要慎罚人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用礼仪教化人民,促进全社会知“仁”讲“礼”。在选贤任能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仁义之士,才能成为统治阶级。“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统治阶级要用良好的德行领导人民,使人民心服口服,上下团结一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促进了当时

社会的发展。 1.2 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并将其提升为一种治国策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的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必须肯定人民的力量。在人民、国家和君主当中,人民是最重要的。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时期,统治者更要顺从民意,“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只要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一致,就会齐心合力,共度难关。 在法律上,孟子主张“省刑罚,薄税敛”。严厉反对治理国家单一依靠刑法。要给予人民更多的劳作时间,充分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孟子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保证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在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上,孟子主张“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选拔和任用官吏,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只看重才学和德行。孟子提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能人志士,居高位的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仁心,这样的官吏才能为人民着想,让人民信服。

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Only by being serious and persistent can one achieve success in one's career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武汉大学摘要: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是统治阶级用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自身统治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它也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今天“以民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民本思想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由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提出并实行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以保证自身特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但也阻碍了古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前进;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概括而言,即民为国本,治国以民和政在养民;民为国本强调国家的合法化来源,治国以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政策对象,政在养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方法;民为国本和治国以民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回答了为什么要以民为本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政治意义的集中体现,而政在养民则回答了怎样做到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治理意义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全面认识对今天“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从政治角度来看

更具体地说,应该是政治统治的角度;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一种人治成分十分浓重的体现父爱主义政府理念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始终是消除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缓和阶级矛盾,最终达到维持政治统治的作用;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 从国家起源来看,原始人为抵御自然力量而组成人类共同体,共同体逐渐发展而成为氏族部落,最后发展为国家;既然国家是由人组成的,而人们组成国家的最原始目的就是抵御自然力量,那么国家和政治产生的同时就应该有以重视民众为核心的民本思想的萌芽;当然,这只是推测,更确切的,有文字可考的民本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应该是民本思想的萌芽和产生阶段,它回答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目的还是为了“邦宁”亦即维持统治秩序,也就是说,从民本思想萌芽和产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有维持统治的政治意义; 就民本思想的实行原因而言,主要是后代王朝吸取前代王朝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而对人民推行让步政策,目的还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维持自身统治地位;夏桀和商纣为西周王朝提供了很好的反面例子,所以西周在统治初期推行了民本思想,对被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宽松的政策;汉唐王朝借农民起义的“东风”而建立起来,这使得汉唐初年的统治阶级都能充分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因此,他们都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在历史上出现了“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后来明王朝的统治亦然;而与之相反,秦朝在以武力统一六国之后过度迷信法家学说,并未采取民本思想,而是推行严刑酷法统治人民,与之类似,元朝以蒙古铁骑入主中原,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最终导致两个王朝速亡;综上所述,统治阶级在决定

民本思想的起源形成与总结

民本思想的起源形成与总结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发端于夏商时代,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历史证明:中国古代的每个历史时期,只要统治者重视民本,施政体现民本思想,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社会鼎盛. 一、民本思想的起源 民本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其最初到底起源于我国的哪个时期呢据考证,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已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根据可靠文献记载:帝尧曰:“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仁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如此民本思想的萌芽在先古时代还有很多,但都是初具雏形,散见于某些史书中,是少数智者的主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没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追本溯源,中国民本思想的萌芽最集中的时期是在夏商周三代,也可以说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典型代表人物有夏禹、盘庚和周公. 1.夏禹的民本思想.夏禹是中国的着名先期统治者,他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无人不知,而其施治中的民本思想却是他对中国历史所做的最大贡献.他首先提出了民本思想的概念,并在其施政过程中真正地实践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他的民本思想可以总结为一次回忆、一次谈话、

一次实践. 一次回忆指的是太康失邦,昆弟五人洛水以北等待了100多天后,回忆大禹之戒,作的五子之歌.据记载古文尚书·五子之歌,其第一首就写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概念,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同时也承认了“民”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计民生都无从谈起.这种对于百姓,只能亲近,不能轻贱;百姓是立国根基,根基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天下的百姓比我们聪明,面对亿万百姓要存戒惧之心,不可随意欺凌的执政理念,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思想的一次飞跃,也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一次巨大推进. 一次谈话指的是大禹和舜帝、益、皋陶讨论政务和治国见解的谈话.夏禹就是在这次谈话中首次提出了民本思想的概念.据尚书·大禹谟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德罔克,民不依”;“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yī,治理安定的意思,黎民敏德”.而大禹还曾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这些言论无不体现了大禹政事的根本在于养活和教育百姓,端正人们的德行,为百姓的物用提供便利,使人们的生活富足的民本思想. 一次实践指的是大禹治水.大禹不仅首次提出了民本思想概念,形成了一些民本思想言论,而且在其施政的过程中还切实加以实践.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全过程,这虽然是一部地理方面十分有价值的文献,但也体现了大禹治水的巨大贡献.据贾谊·修政语·上记载:“大禹曰:‘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