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

思想。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

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

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人民高于君主。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思想。A项属于荀子思想,C项属于墨子思想,D项属于法家思想。

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注重“民”之为“邦本”的。这种内在矛盾注定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

根本症结。但是,“民惟邦本”的思想已然成为历代士大夫精英的政治信条,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腐朽,它必然会促使其中一些人利用民本思想来反对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明末清初的政治批判思潮就是这样一种“新民本”思想。

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它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但又有所更新。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在限制君主权力上,传统民本思想片面地通过谏诤等柔性措施来实施,而新民本思想则全面地通过君相“同议可否”、学校议政等硬性措施来执行。新旧民本思想虽都强调民众是君主制度的基础和君主统治的前提,君主政治必须以重民和爱民为前提,但传统民本思想与“尊君”观点紧紧相联,而新民本思想则与“限君”观点密切相关;传统民本思想通过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而新民本思想则通过全盘否定三代之后的君主来达到限制君主权力的目的。不过,新民本思想仍是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而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为基础葬送君主专制制度,这使它保有浓厚的传统特色,而缺乏近代民主特质。所以,它的思想本质仍然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

例三:《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渭“掘墓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从对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可知,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仅仅着力于对传统社会的完善,而并不是为了推翻传统政治体系,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能够判断出①、②、④是准确的。而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错误的,恰好相反,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样“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不反如汤武一般的贤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所以,③是错误的,应该排除掉。准确答案是D。

【练习】

1.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

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

3.《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4.明嘉靖年间,户部官员海瑞公开上书皇帝,批评其大兴土木,纲纪荒废。海瑞的政治理念来自

A.传统儒学的“民本”精神B.“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统思想

C.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原则D. 行政与监察两制度的制衡原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材料二“中国人很知民众政治之必要,但从没有想出个方法叫民众自身执行政治。所谓by people 的原则,中国不惟事实上没有出现过,简直连学说上也没有发挥过。”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作主的,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基本思想。这个思想在明末清初有何发展?

(2)材料二中“by people的原则”与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是否相同?为什么?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践行这个原则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落实“by people的原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个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个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理解?

【参考答案】

1、A 解析:一定的社会存有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尊君”和“民本”这样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有决定的。中国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分散性决定必须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须尊君;而自然经济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又须注重“民为帮本”,故准确答案为A.

2、A 解析:BCD反映的都是孔子的思想,只有A项才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3、A 解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段话是说:从已经生成的宇宙看,在已有的事物中,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

它们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是四大事物之一种。“天地之性,人为贵”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以人最为尊贵。“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句话是说,人民是神的主人。……上天按照民愿行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是说,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这些材料都反映出对人的注重,都体现了人文精神。

4、A 解析:这是长期接受儒家思想中士大夫要担当社会责任的理念。

5.(1)基本思想:民贵君轻。发展: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主张,主张限制君权,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不同。材料一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为专制主义服务;“by people的原则”反映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践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思想,发动资产阶级革命。(3)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升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6、(1)因素:民心。

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理念:以民为本(或注重民生)。

理解:儒学的发展持续适合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中国古文名言警句集锦

中国古文名言警句集锦A、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 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中国儒家思想与大一统趋势的内在联系

中国儒家思想与大一统趋势的内在联系 人们习惯于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称为“儒家文化”,甚至把东方一些接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也纳入“儒家文化”的范畴。有人也许会问,“儒家文化”这一概念是否能够概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般内容?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儒家文化的内涵,以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这样一来,用“儒家文化”来概括传统文化的全部历程似乎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认为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在这里,太史公准确扼要地指出了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当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颇为自诩地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正是这种出自对传统文化的由衷景仰和狂热追求,才产生了他创建儒家学派的根本动力。 但是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所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从而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夫子也不能不把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这时,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以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儒家学派出自改良主义的立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坚持在保存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 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 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 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 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 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 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 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汇总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汇总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汇总的名言 发布时间:2019-11-18 吴文英1、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2、不知人万里,时有燕双高——吴文英 吴绮1、木叶萧萧秋气新,江声直下更无尘。平生来往谁能识,只有金焦是故人。——吴绮2、江风江雨独登台,听罢琵琶首重回,不使客囊留一物,也知原为看山来。 吴均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 文子1、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文子2、祸之至也,人自生也;福之来也,人自成之——文子 文震亨1、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2、亭台具旷土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文震亨 温庭筠1、玉楼明月长相思,柳丝经枭娜春无力——温庭筠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3、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4、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相关推荐:温庭筠名言魏裔介1、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魏裔介2、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魏裔介3、欲当大事,须是笃实——魏裔介魏际瑞1、诗文不外情、事、景,而三者情为本——魏际瑞2、不入于法,则散乱无纪;不出于法,则拘迂王而以尽文章之变——魏际瑞 韦应物1、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3、故人各在天一方,相望落落如晨星——韦应物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枉甫1、雨露之所需,甘苦齐结实——枉甫2、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枉甫 王之涣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王羲之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之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中国儒学发展史》绪论 一、中国:社会变革与儒学的演进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学派。这个学派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儒学诞生于“礼废乐坏”的春秋时代,而儒学也是上古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贵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王夫之《礼记章句》疏 云:“此节言自后圣修火政以来,民知饮食则已知祭祀之礼,致敬于鬼神,一皆天道人情之所不容己,其所从来者远,非三代之始制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在原始社会中已有礼乐的萌芽,礼乐并始于夏、商、周三代,而是人类文明长期演进的结果。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虞时代已初具礼乐,如: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典三礼,为秩宗;夔典乐,教胄子,习诗歌。但五帝时代仍属于前礼乐的神守时代。所谓“神守时代”,即是今所通称的巫祝文化时期。因为中华文明象许多古老文明一样,也经历过原始宗教时期,或者称为巫祝文化时期。新近发现的辽西红山文化,有五千年前巨大的神庙遗址;与红山文化时代上下相近的浙江良堵文化也出土了大小祭坛和大批供祭祀用的玉器,这都足以表明上古巫祝文化之盛。据《国语?楚语》记楚大夫观射父的话,上古巫祝文化经历了“民神不杂”,“民神杂揉”,“家为巫史”,“绝地天通”三个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从神守到社稷守的历史转变时代。大体说来,三代以前即是巫祝文化期,夏、商、周三代则是礼乐文化期,尤以西周为极盛。周初封建诸侯,周公制礼作乐,造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礼乐文化是从巫祝文化演变而来,故在礼乐文化中保留了巫祝文化的残余,甚至在后起的

中国古代名句经典语录摘抄50句

中国古代名句经典语录摘抄50句 导读: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7、树欲静而风不止。8、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9、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1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11、士可杀不可辱。——孔子12、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13、诸姑伯叔,犹子比儿。14、荣业所基,籍甚无竟。15、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7、既来之,则安之。——《论语》18、府罗将相,路侠槐卿。19、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20、都邑华夏,东西二京。2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23、高冠陪辇,驱毂振缨。24、坚持雅操,好爵自縻。25、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28、稽颡再拜,悚惧恐惶。 29、笺牒简要,顾答审详。3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孔子3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3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33、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0、此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苏轼41、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多半苦中来。——曾国藩4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4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44、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4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4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48、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4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5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精选的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大全

精选的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大全 导读: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6、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7、玩物丧志。——书经 8、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6、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2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9、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3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3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3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3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6、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3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中国儒学发展史

诸多名家推介的中国儒学史研究最新力作——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三卷本) 黄宣民、陈寒鸣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 目录 上 序刘泽华 绪论 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儒学演进 二、经世致用: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一 三、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二 四、儒家伦理与宗法社会 五、从传统到现代的考察——以儒家“民本”传统为例 第一章孔子和早期儒学 第一节上古礼乐文明与原始儒学 【附录一】从巫祝文化到礼乐文明的历史转变 【附录二】神守、社稷守与“儒”及儒家的产生 第二节西周王官之学的确立及其衰微 第三节齐鲁文化与儒学的诞生 第四节儒家开山祖孔子与六经 第五节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学的传播 【附录一】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附录二】论孔门后学的分化 第六节思孟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第七节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 【附录一】郭店楚简与《中庸》 【附录二】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 第八节荀卿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秦代的儒生与儒学 第一节秦初的文化政策与儒生的任用 第二节秦代刻石及简文所见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秦代儒生的仕学分化与儒学的官私并存 第四节“焚书坑儒”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第三章汉代儒学:封建社会官方儒学的建立 第一节汉代儒学复兴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节“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

第三节皇权与经学——儒家经籍的法典化 第四节神学化的经学思潮 【附录】汉儒谶纬神学中的科学内容 第五节儒学的神学化与汉儒的造神运动 第六节今古文经学及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第七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附录】《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 第八节《孝经》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第九节政治经典与经典政治:《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 第十节郑玄《三礼注》及其儒学史意义 中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儒学 第一节经学与玄学 第二节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 第三节北朝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儒学的汉学特色 第四节注疏经学 第五节隋唐科举制与儒家义疏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节唐中叶及其后儒学发展的新迹像 第七节敦煌儒学 第五章道学兴起与两宋儒学 第一节“庆历新政”与宋学的开端 第二节“道学”、“理学”、“心学”定名缘起 第三节儒学趣向的转化:义理之学的兴起 第四节荆公新学的特点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节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节苏氏蜀学学风与东坡易学 第七节书院儒学教育 第八节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学说 第九节理学化经学的典范: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第十节陆学的立世精神 【附录】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争论 第十一节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与唐仲友的经制之学 ——南宋与道学相异趣的事功之学思潮第 十二节“学圣”与理学在儒学史上的特殊贡献 【附录】宋儒孟子观述论 第十三节道学化的经学思潮 第十四节《伊川易传》的特色及其意义 第十五节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 第十六节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儒学 第一节辽、金统治者对儒学的尊崇及金朝儒学的特色 第二节西夏遵行儒学。“渐行中国之风” 第三节元代“用夷变夏”思潮与理学的官学化 第四节金华朱学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影响 第五节元代的朱、陆合流和陆学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名言警句复习

名言警句主题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读书篇 一\与读书有关的中国古代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二\与读书有关的中国现代名言: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我收集到的与读书有关的外国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小练习: ①学校举办“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向同学们征集名言警句,你推荐的一句 是。 ②小明对读书兴趣很浓厚,周末里他想和其他同学一起搞个读书party,但是他事先没有约好同学,他小明打算发个短信约同学一起参加你的读书活动,请你帮他编辑短信发给他的同学,要求语言优美引人,读来深切感人,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表达出读书的重要。(适当的用上读书名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合作篇 1.与团结合作有关的名言警句。 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毛泽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3.《古今贤文(合作篇)》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古今贤文·合作篇》可以联系今天学到的名言,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①在大型文艺演出中,几百、几千位演员合作得天衣无缝! ②面对涛涛洪水,数十万子弟兵众志成城抗击洪灾…… 小练习: ①班主任让班长负责设计一个新颖的班队活动,他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后来,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终于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这真是:“。” ②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与灾民共渡难关,这真是:“。” ③明明成绩优秀,当他的同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袖手旁观,认为与他没什么关系。老师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明明说:“。”明明听了,羞愧难当。

儒学发展阶段

[ 1 ]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策. 中国儒学史[M ]. 郑州:中州 古籍出版社, 1991 一、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儒学作为一种价值文化,其中渗透浓烈的政治文化元素。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它的命运也和中国政治有极大相关性。 按照与政治的关系,可把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孔孟的儒学,秦汉至明清的经学,民国以来的新儒学。这四个阶段的儒学有极为不同的特点,有十分明显的历史文化差别。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分别视为原儒、真儒、后儒(假儒) [1 ] (P234) 、今儒等四种儒文化。下面对此做一简单说明。 (一)原儒———春秋之前的儒文化 在儒文化起源研究方面,从孔子本人到现代学者都有许多努力。但无论是孔子的自述,还是现代人的证据考古、文献考察、文化推论,都不可能在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和孔孟的儒学之间找到一种明确而直接的谱系关系。就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言,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仍有争议,儒文化起源的探究,可能比这个问题更复杂、更困难。最乐观的前景也是像数学中的“渐进线”,一直逼近目标直线,但那个目标却在无穷远处。无穷远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想象,它说明学术的局限性。这对儒文化起点的研究也适用。实际上,追寻孔孟之前儒文化的起源,总会陷入辽远的文化幽谷和历史沼泽,就像追寻长江源会进入高原沼泽一样。儒文化在孔孟时代如涌出的精神喷泉,超越了历史,达到了新的规模。孔孟对三代及远古的儒文化主要不是继承,而是超越和创新。当然,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孔孟的理想之道,而非古代文化完整而真实的写照。比如,古代圣王尧舜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则肯定不全如儒家描述。针对这个问题,钱穆就认为,周公之前的尧舜禹汤不能用史学方法考证证实。“纵以孔子之博学好古,在尧舜亦仅能祖述之,在文武而始能宪章之。”[ 2 ] ( P85) 但孔子所谓宪章文武和称颂周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价值理想的追寻和寄托。 透过孔孟对三代历史的关注、论述和解读,可以看出,孔孟之前的儒文化还不是一个学术文化体系,而是和古代政治及意识形态融为一体的。在一定程度上,《汉书》所引刘歆“儒家者流出于司徒之官”的观点,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钱穆、冯友兰等人对胡适观点的反驳,以及陈来、葛兆光、何新等当代学者“原儒”的努力,都涉及到这一点。尤其这些“原儒”的努力都论述了儒文化与周官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孔孟之前的“儒”基本上是附属于政治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文化体系。 在这方面,刘志伟甚至指出,儒与“圣”在起源上有同一性,认为儒的原初意义为初民时代的巫师,兼有早期宗教、文化与政治领袖的身份。传说中的伏羲和黄帝,也都同时是群巫之首;甚至商王有时也被称为群巫之长。在他们的身上,帝王与巫师合一,王统与教统统一,因而体现了孔子的道统理想[ 3 ] ( P139 - 140) 。这种强调儒和圣在起源上的同一性,实际上也就是把“儒”的起源归结为“王”的起源,强调孔孟之前的儒文化与政治文化的一体性。(二)真儒———孔孟荀的儒学 细品孔、孟、荀的儒学与其前儒文化的关系,哪怕是孔、孟、荀本人的追述、阐发,还是有限的文献资料显示,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先前的儒文化理念基本都是由权势人物表述的。如《尚书》中的“天意”、“民视”和“民听”等,都是由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等政治统治者表述的。没有权势的“君子”只能在《诗经》中表达了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但孔子、孟子、荀子这样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君子”创立的儒学,既不似夏商周三代的王公思想,也不是那个时代“五霸七雄”之类的权势人物的思想,而是无权无势的士人创立的崭新的价值学说,这些士人都不曾掌握政治权力,只是教育家和思想家,是教书先生。 当然,孔子对儒学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刘志伟认为,传说和记载中的尧舜禹汤文武是孔子心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明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程。当我们重新扫视 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祀。《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保护和祭祀。 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

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先秦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秦汉时,理论上已达到较高境界。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淮南子》,对先秦环保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其中,《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贾思勰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唐宋时期许多诗词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历史证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 B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1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1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0.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2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0.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3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3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3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3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3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9.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