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的性质是基于新型的政治形式,其内容包括政治宪法制度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传统思想与科学观念的结合以及社会改革。追溯渊源,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的“宗族”理念、汉文化的“新民”思想、中国古代宪法思想以及明清思想家刘歆的“国家共同”思想。现代意义上,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极具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为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灵感和指引作用。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

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

黄宗羲思想探析

摘要: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着较为重大的突破。将民本思想之中,尊重民意的思想上升到了尊重民众权益的层面。“以民为本”就是认为君为民而设,君为民之仆。君和臣都是为了天下人而服务的。与此同时,黄宗羲提出“先有法制后有人制”的政治学思想。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活和成长历程,对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关键词:黄宗羲;学校议政;气外无理;心即是气 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朝政荒废,北满入侵,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在社会政治方面,明末清初社会大动乱,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权。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使得社会矛盾被激化。在社会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货币的发展起到了积累原始资本的作用,雇佣关系继而发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化活动日益扩大,史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儒学的世俗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到后来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思想诞生的源泉。 二、东林党的兴起对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万历年进士,天启中官御史,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党人,后来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中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后下狱,遭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被除,天启朝冤案将黄尊素平反。黄宗羲上书恳请诛灭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黄宗羲从袖中拿出锥子刺许显纯,并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这件事后黄宗羲被人称为“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对其父的孝顺。同时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的黄尊素,其政治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黄宗羲。 东林学派的兴起,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为目的,对于扭转当时的士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林党人在讲学的同时,也会关注社会及政治问题,他们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解决民不聊生的状况。东林书院是东林党人主要的活动、讲学场所。既讲学又议政的东林书院,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其中也包括一些因为批评朝政而遭到贬斥的官员。此时的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为了一个舆论中心,在讲学与讨论实事的过程当中,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学术团体转变成为一个带有独特政治思想的派别,这些具有相似政治思想的人集中在一起,从而在朝廷中也有了不小的影响力,而他们的反对者则称他们为“东林党”。那时所谓的“党”,与现在我们所说的政党有着本质的不同。当时的所谓“党”,既没有固定的章程,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只是政治思想,政治理念相似,有着共同的政治期望的一群人。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由于东林党没有固定的章程和稳定合理的组织形式,所以党内人士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只能通过个人的政治活动表现出来。东林党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政治局面,主张既重视农业和工商业,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在官员录取与任命方面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应该按照个人的才智予以录用;另外在军事外交方面,东林党主张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式而言,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黄尊素的儿子,黄宗羲很早的就接触到了这些积极的思想,其中“东林学院”在当时对政治的评议的作用,也成为黄宗羲后来提出“学校议政”思想的一个蓝本。 三、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 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一共有十三篇。“明夷”一次源于《周易》,是其中的一卦,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19351802.html,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作者:李加亮张祥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12期 摘要:黄宗羲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民本为出发点,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的 民本思想,将古代的民本思想推向新高度。在政治上,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法治上, 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念;在经济上,提出“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他的民本思想显现出批判精神、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黄宗羲;民本思想;君主专制 1引言 明末清初之际,国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已经变得日渐衰落,各种矛盾迭起,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此时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新内容。尤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代表,他的民本思想汲取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营养,并结合当时情况提出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 2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到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传统民本思想深深影响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朝代的更迭让统治者认识到民的作用,把满足民心、顺应民意作为政治实践的出发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民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认为民的地位比社稷还重要。黄宗羲十分推崇孟子,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题。他痛加批判君主的这种行为,说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他认为,任何时期君主都是为天下万民兴公利,而不是将自己置于比民还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对孟子“民贵君轻”论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商业城市的繁荣发展。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形成新的义利观。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促使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即以手工业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 思想。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 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 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人民高于君主。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思想。A项属于荀子思想,C项属于墨子思想,D项属于法家思想。 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注重“民”之为“邦本”的。这种内在矛盾注定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

黄宗羲民本思想

[内容提要] 本文从《明夷待访录》入手,重新审视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其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其自身特征,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对黄政法思想“新民本”的定位做出评价,旨在论证其与传统民本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本人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可定位为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基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而非指传统民本可以自发地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过渡形态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主持、改斋等,学者多称其梨洲。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潽人,于顾炎武、王夫之同成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与孙夏峰、李二曲并称为“国初三大儒” 世人对黄宗羲多有赞扬之辞。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黄宗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文人陶望龄曾将时局形象地比为“漏舟泛江湖”。黄宗羲一生著作颇多,其所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便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言以及乡人遗著),有十余种,一千余卷,一千万字以上。……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又一百余种,三百余卷,字数在三百万字以上。”其政治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 《明夷待访录》写作始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完稿于1662年(康熙元年)。今本注原君、原臣等二十一篇。近年又有黄遗著新发现,如“文质”、“封建”等两篇。百年来,围绕此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清一代将之列为禁书,当今学界多对其褒扬有加,典型的如侯外庐先生直称其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明清之际的政治法律思想,尤其是黄宗羲的政治法律倾向向来是学界谈论的焦点。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大体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仍属传统民本思想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已经超越传统民本的界限,而归于民主思想行列。第三种——同时也是本人所持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界于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之间,属于两者间的一种过渡。接下来,本人试透过黄的饱受争议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所谓重新审视是指本人认为黄的这种“过渡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这种交叉十分模糊以至于不管哪种单独将之归类的做法都没有十足充分的依据。此处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定位有“新民本”之说,本人认为这种界定应作进一步的探讨:既然是“民本”,即使是有了“新”的因素,其本质上还是应当归入传统民本思想的行列——其提法本身就有类似“白马非马”的哲学诡辩的嫌疑,从而使持有此种观点的学者们在不得不论证黄的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近代型或称先进性的部分时陷入不可避免的前后矛盾的困境。朱义禄先生在其所著《黄宗羲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对黄的思想作出了多方位的探讨,在坚持黄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先进性的同时,又可观地评价了黄身上所具有的不可磨灭传统、保守的印迹,而最

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1.肯定了民众自私诉求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批判了义利观下君主利益的本质。 2、肯定了民众私利的合理性,是应该受到保护的。而君主的利益仅仅出于个人私利,是不正当的。 3、对民众的私欲做了区分,合理的私欲或私利应当得到满足和保护,而不合理的贪欲应当受到限制的。 4、君主不但不能大肆掠夺民众的财产,反而应当满足民众的愿望,即仁政。 5、这一人性主张是对传统君主专制统治理论前提的一个颠覆,虽然没有能够走出君主专制统治的藩篱。但在思想上将统治的逻辑起点,放在社会成员利益的满足上,启发了人们重新思考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合理性。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天下观 1.重新审视传统君主统治的法理基础,将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民的幸福之上。 2、系统阐释了“天下”与“君主”的关系,将二者清楚区分开来,试图跳出君主国家一体的结构体系。坚持天下为公的原则。 3、认为君主实为天下大害,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而后来的君主却将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君主本应是道德楷模、符合仁义,事实上反而君主不仁。

4、秦汉以来法度缺失、久乱不治的根本原因是帝王与天下的关系发生了反客为主的逆转。 5.批判儒家的道理和名教,违背了天下为公的道理,君主当大臣是极不合理的。 三、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 1、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顶峰。 2.既要讲究仁义,又要讲究功利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仁义应与功利相统一,不可偏废。 3、提出要实行仁政,必须降低税率,以减轻民众负担。 四、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1.提出三代以下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统治者自己的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没有考虑到天下所有人的因素,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律。 2.区分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的标准是为了大众,一家之法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主张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3、站在天下人的角度讨论法律问题,实际上是对政治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原则进行重新审视。 五、具体救世措施 1、买相权以分君权,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2.设立学校监督朝廷,学校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为政治活动提供一个评判的标准,从而树立良好的朝廷风气。

民本思想

中国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犹如一串由无数珍贵钻石组成的宝贵项链铭刻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其中尤为耀眼的一颗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其巨大的影响力,研究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更好的规范发展今天的民主。所以,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民本思想的内涵和起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的产生可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远古之时,“钻木取火,以化腥臊”,燧人氏能让人民“饭熟食”是对“民本”思想的践行;“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是有巢氏能让人民“安居”而对“民本”思想的践行。黄帝为民操劳,得民心,顺民意,颛顼“养材以任地,治气以教化”;帝喾“顺天之意,知民之急,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帝尧“九族既睦,便章百姓”;舜能“举八恺,内平外成”;禹为治理洪水,造福于民“乃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民本”思想自有史以来,就有萌芽可见。在对远古洪荒时代的追溯中,分明已感受到了民本思想胎孕的信息。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正是氏族制度的这种古老传统,成为文明社会“民惟邦本”的思想渊源。 “民惟邦本”的另一层意思,是承认“民”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计民生都无从谈起。周宣王即位之后,不籍千亩,虢文公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天子带领群臣和庶民籍田,表示重视农业生产和与民共劳,“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 二、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之一。在我国最早的传世古籍《尚书》里,就已经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主张。 回顾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第二个时期从秦汉开始一直到唐五代,第三个时期从宋代到晚清。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西周建立之初,周人汲取殷商覆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一系列敬天保民的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发表各种重民的主张。诸如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代表了对三代民本思想的总结和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价值追求。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尚书》中就已经提到了“重我民”,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来的。西周统治者周公有鉴于殷商亡国的教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成为早期民本论的代表。墨家把“爱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题目: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姓名:吴婷婷 院系:西葡语系 学号: 班级:2014级1班 黄宗羲(1610 年—695)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 并称“国初三大儒”, 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 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 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 , 黄宗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和意义。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中 , 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尤其引人注目 , 成为早期启蒙思潮的亮点之一。从揭示君主的起源入手, 黄宗羲指出君主的职责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秦后君主背离了这一初衷 ;在此基础上 , 他指出现存的君臣关系从同为天下服务的同事关系异化为主仆关系 , 并为改变这种关系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方案。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使君主的权威遭到了打击 , 并且直指古代社会的价值核心———“三纲”, 具有不可否认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 , 他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 , 是在肯定君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民本思想基本内容 黄宗羲的“君客民主”观点,是他民本思想基本内容,也是他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 观点。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主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治国的重要思想基础。所谓民本,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并以民众为执政施治的基础。以民众为本,政权才能巩固,天下才能太平,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丧失。黄宗羲为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封建君主、官吏在治国中应该以民为本。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就是说,谁是社会的主体。这是根本的问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深刻阐述了这个思想, 对君民、君臣关系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观点,这就是谁是社会主体,用黄宗羲的话说,就是谁为主,谁为客的问题。他明确地提出“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的观点,认为“为天下,非为

论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康复医学系戒康1031班蓝文平 第一: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民本”观念是作为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然而先秦的儒学所倡导的“民本”思想渊源于上古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并在后世有一定影响。第二:从总体上考察,其并没有能够像新儒家期望地那样“一线”转出近代民主,其是与政治中的王权有着内在的联系。虽然这样,但并不代表儒家“民本”传统毫无价值意义可言。因为在当今社会我国的民主政治中儒家“民本”传统思想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述儒学的民本思想。第一、上古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第二、儒家“民本”传统与王权主义;第三、儒家“民本”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第一、上古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 儒学的产生也与上古文化存在着渊源的关系。如下: “中国在文明国家出现以前,原始的社会组织虽已具相当规模,且这组织中也有管理者,但由于其时尚无阶级分化,故而担负管理职能的君政刑长,其性质基本上是调节仲裁,而非阶级压迫,目的是要团结民众,所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都能自由表达意见,管理者对之亦甚表欢迎,如《古今注》说尧立“谤木”以鼓励人民提出批评和建议:“尧设诽谤之木,今之华表也。……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并且,“选贤与能”,在《史记·五帝本纪》记其事曰:“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举舜。”如此等等。 上古文化传统对原始儒学的影响确实十分深巨。《礼记·哀公问》记孔子之言“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敢为大。……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正之本与!”孟子否认“尧以天下与舜”的说法,认为三代禅让制度并非出于天子个人的意志,因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2)可见,“天”意联系并体现或反映着“民”意,故而“天下”又是与“民”和“公”直接同一的,此即《尚书·泰誓》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亦即孟子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3)董仲舒《春秋繁露》依据《公羊》之义指出:“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天之所夺也。……故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又说:“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今桀、纣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果其不臣天下,何谓汤、武弑?”可见其也认为“汤武革命”合乎天道、顺乎民意。“民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摘要: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几乎无不涉足,无不论及。他们各以自己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和主张。本文通过阐述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要素及特点,对民本主义有了更深的把握,结合 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意义,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 关键词:民本主义思想;要素;共同特点;以人为本;现代意义 1 儒家民本主义的要素 1.1以天人之辨为理论基础 在儒家民本主义中,有一个从哲学的高度立论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之辨,通 过阐发深刻的哲理来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究天人之际”①,它的表现形式有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天命观主要论述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天道观是论述天道与人道之 间的关系,天理观则是论述天理与人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命还是人命,还是天道与人道,以及天理与人理,都是在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 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总之,儒家天人之辨是从哲学的高度,“究天人之际”,从原始形态天命观到天道观,再到天 理观,是理论思维不断深入的标志,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人命源 于天命,还是人道遵循天道,以及人理服从天理,都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为人世间立 定准则,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1.2以义利之辨为伦理准则 儒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利民、富民,但利民、富民不是无限地满足人们的利欲之心,而 是要使民众的利欲之心有所节制,使之规范在道义的准则中,只有这样,社会风尚才能良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有序,只有文化底蕴充实,民族素质才能提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不富足的古代社会,利民的第一要义是如何处理物质利益的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 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保证群体和谐的根本,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儒 家义利之辨,就是讲的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有的思想家主张重义轻利,以义为先,以义 导利,有的思想家主张义利双行,基本思想倾向则是义利统一。 儒家义利之辨,注重义利统一,义利统一思想作为确立道义与利益关系的原则它引导人们在 物质利益面前,以道义为重,物质利益是人的基本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对这一问题时都处理得当,不仅涉及到人际关系,也关系到民心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同时 也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精神的发扬,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一个根本问题, 为民本主义思想建立了完善的伦理准则。 1.3以勤政为民为核心价值 民本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主要体现在为政者对待民众的态度上,讲的是为政者要仁爱民众、理 顺民心,赢得民心,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勤政为民的问题,勤政为民构成了儒家民本主义思想 的核心价值。在古代社会,由于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所系,民心向背关系到社稷的安危,关 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勤政为民,历代思想家都在致力于阐 发这一思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讲勤政为民,指的就是君、臣对民的态度,民为国之根基,民心的向背关 系到封建统治权力的巩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出发,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主张勤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 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 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

浅析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对当今的影响

浅析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对当今的影响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总体上指的是与君、臣相对的,它笼统地是指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社会阶层。“本”则有根源、根基之意。民本这一概念源于《尚书》,《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萌芽于商、周之际的民本思想,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直接思想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道诸家都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思想。其中,儒家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本思想孕育于孔子,成于孟轲荀卿。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充分发挥了以“仁”为核心的民本学说。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对民本思想做了系统地发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卓见。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君民“舟水”关系说。这些观点的提出,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已趋向成熟。 秦汉以后,民本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西汉初期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汉武帝时,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反复引用并阐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并强调“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明代的张居正、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都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和丰富。 明末清初,民本思想得到极大的发挥。尤其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其“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观点,是一种超越儒家传统文化的新型民本思想,黄宗羲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权民授”的理论并在《原君》中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对君主权力的来源提出了质疑。黄宗羲的民本

(完整版)民本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参考资料

仅供参考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 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 中国封 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 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 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 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 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 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 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 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 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 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 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 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民本思想的历 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 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 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 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