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党参30g、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究其哲理,源于辨证。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萸汤证无疑。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功用】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来源】《宜明论方》卷一。【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

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名称】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主治】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方法】上为粗末。【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千金》卷十六【组成】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来源】《千金》卷十六。【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用法】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万氏女科》卷三【组成】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来源】《万氏女科》卷三。【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用法】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圣惠》卷十二【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来

源】《圣惠》卷十二。【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用法】上锉细。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方出《肘后方》卷一【药物组成】吴茱萸5合,桂1两。【处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方剂主治】卒心痛。【用法用量】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药物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剂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制备方法】上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吴茱萸汤-用药禁忌1.本方辛苦甘温,对热性呕吐、头痛、胃腹痛不宜使用。2.服本方汤剂后,常觉胸中难受,头痛增剧或眩晕,但半小时左右反应即消失,故妥药后可稍事休息,以减轻反应。

浅谈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浅谈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吴茱萸,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 止痛,咳逆寒热, 除湿, 血痹, 逐风邪, 开腠理,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 E.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8~11 月果实尚未开裂时, 剪下果枝, 晒干或低温干燥, 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其味苦, 性辛热, 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症的治疗。运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研究发现, 生物碱类成分为吴茱萸中主要成分, 药理研究则证明生物碱为其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1 生物碱成分化学研究 1. 1 吲哚类生物碱吴茱萸果实中吲哚类生物碱目前分出的共有14 个, 包括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 evodiamine)、雷特西宁(rhetsinine)、二氢吴茱萸次碱(dihydrorutaecarpine)、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羧基吴茱萸碱(carboxyevodiamine)、N, N- 二甲基-5- 甲氧基色胺(N,N-dimethy-5-methoxytryptamine)、吴茱萸酰胺甲(goshuyuamide-I)[I]、吴茱萸酰胺乙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 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 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 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 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 党参30g 、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 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 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

萸汤证无疑。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组成】吴茱萸6 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 克干地黄9 克【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 毫升,煮取3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服。【功用】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 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 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 克防风细 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 克【用法】水煎服。【功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 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组成】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 片,用水400 毫升,煎至320 毫升,食后服。【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 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来源】《宜明论方》卷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 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 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 9 克,用水300 毫升,生姜3 片,同煎至240 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

吴茱萸质量标准

吴茱萸 质量标准 制定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吴茱萸 Wuzhuyu FRUCTUS EVODLAE 本品为荟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officina-lis(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鉴别]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细胞.长140-350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静置30分钟,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吴茱萸次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31页)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三乙胺(19: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杂质不得过7%(附录50页)。 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57页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5.0%。 总灰分不得过10.0%(附录59页)。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附录59页)。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 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颜面部; 四、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 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6、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7、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同时,我科也开展“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8、贴敷时间

吴茱萸汤症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 「吃了饭才吐」 作用于中焦、下焦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 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 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

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吴茱萸:强力破阴实)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吴茱萸vs.附子 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然后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这个辛辣味,我们说本身就是容平气的调性;而它的树,据说树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绿色的;吴茱萸又长在它的树梢头。绿色的一棵树、长在树梢头的果实,臊味又重……大概这样可以确定它是钻到肝经去的了。入肝经的容平之气,就可以打掉肝经里头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当然,它的作用点不是只在肝,以肝脏为中心轴的整个消化系统它都还可以治得到;用在少阴病,也治得到肾功能衰竭。 吴茱萸这个药的「特质」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九九重阳要登高对不对?登高的时候要把吴茱萸插在地上或佩在身上。这个东西实在是好,古时候的神仙故事说,有个神仙叫费长房,有一天跟他徒儿说:「你们家快要大祸临头,你们在九月九号那天要赶快从家里逃走、到山上去,然后,身上绑吴茱萸、登高喝菊花酒。」这个徒儿照做了,当天回到家里一看,唉唷!果然家里的什么猪、狗、牛都死光了……就是瘟疫来了,他们在山上用吴茱萸把它挡下来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相当正确」的「象征符号」意义的,怎么讲啊?吴茱萸这个药,最厉害的就是「破阴浊之邪」,或者要说「袪湿浊之痰」也可以。而且它的走势,是从上往下压的。 阴气、阴浊的湿痰这种东西,本来照道理说是会往下掉的。可是,有时候这些东西也很厉害,它会沿着身体往上爬,它在身上爬着爬着,当这些阴邪,包住、缠住你的阳气的时候,就会出现吴茱萸汤证。

张仲景论文: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张仲景论文: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摘要】介绍了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之方剂方义,其方不为一证一经一病而设,《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病、厥阴篇及呕吐哕下利篇中,只要病机同为肝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用之,文中列举了厥阴头痛、胃脘痛、咳喘之疾病不同,但病机相同者,其病虽异但应用吴茱萸汤皆有奇效,举一反三。 【关键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临床应用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u zhuyu soup liu gao li, opd, nanyang central hosipital, henan province 【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some prescriptions of wu zhuyu soup and the direction for use of it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prescriptions are not applied for single usage only but for all diseases whi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use is the deficiency of yang and yin cold excess in liver, spleen, kidney wu zhuyu soup appeared separately in yang ming section,

吴茱萸穴位贴敷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 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 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 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 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 陈晓红。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 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 金央,章勤,孙津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 2.呼吸系统疾病: 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 葛善为。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赵长江。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 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 王晶。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许坚,庚慧,许桂媚。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 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 许媚媚,尹闺琛。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 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 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4(3):295—296.

吴茱萸炮制 不一样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吴茱萸炮制不一样的方法 导语:吴茱萸是常见的中药药材,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牙痛,湿疹,口疮,呕吐等症状,吴茱萸炮制的方法在古代和现代有一些差别,大家可以了解 吴茱萸是常见的中药药材,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牙痛,湿疹,口疮,呕吐等症状,吴茱萸炮制的方法在古代和现代有一些差别,大家可以了解一些关于吴茱萸炮制的现代方法。 1、古代炮制方法 汉代有炒法(《玉函》)。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盐制、醋制(《雷公》)。唐代有姜汁制、酒制(《食疗》),熬制(《外台》)等法。宋代有炒令熟、炒令焦、醋制、焙制(《圣惠方》),煨制(《博济》),汤浸(《衍义》),“水浸去涎炒”、醋浸炒、酒浸炒、黑豆制、汤浸去涎大豆同炒(《总录》),酒醋童便复制(《局方》),盐制(《总微》),米醋熬(《三因》),汤煮(《妇人》),蒸制、童便浸(《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有汤洗焙干(《脾胃论》)、酒洗焙(《宝鉴》)、盐炒(《丹溪》)等法。明代有烫浸炒黄、醋浸炒黄、酒浸炒香熟、酒醋小便米泔或猪胞酒醋小便盐复制、火炮、酒醋制、破故纸炒(《普济方》),水浸、黄连炒、牵牛子炒(《奇效》),汤泡烘干(《蒙筌》),煮制(《撮要》),汤浸去苦汁盐水炒(《入门》),滚盐汤泡去毒炒(《仁术》),盐汤泡焙干(《必读》),童便制(《景岳》),炒黑(《济阴》)等方法。清代有黄连制(《握灵》)、盐汤洗焙干(《本草汇》)、沸水泡(《崇原》)、盐炒童便煮(《说约》)、糯米煮制(《本草述》)、酒洗(《金鉴》)等炮制方法。 2、现代炮制方法 1、吴茱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枝梗。 2、制吴茱萸:①取甘草片置锅内,加水(1:5)煎煮两次,去渣,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党参30g、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究其哲理,源于辨证。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萸汤证无疑。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功用】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来源】《宜明论方》卷一。【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吴茱萸 药材名称: 吴茱萸 拼音名称: WUZHUYU 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随萸子、吴萸、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科属: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产地: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中成药: 共有99种中成药使用吴茱萸:复方木香小檗碱片癣湿药水小儿健脾贴膏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左金胶囊胃逆康胶囊泻痢消胶囊小儿腹泻外敷散消食贴痛经软膏等。 应用:

1、寒凝腹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疗厥阴 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疗寒 疝腹痛;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治疗寒凝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 2、胃寒呕吐。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 逆止呕,兼能制酸止呕。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与半夏、生姜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肝郁 化火、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吞酸。 3、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 配伍效用: 1、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 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 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2、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 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 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3、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 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4、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5、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 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老中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吴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吴茱萸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吴茱萸汤的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吴茱萸汤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 什么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治未病”的外治方法,它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原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阳气也相对充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补阳的中药,通过辨证分析,在人体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为什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在三伏天进行? 根据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头伏、中伏、末伏的对应日均为庚日,根据天干与五行相应的理论,庚对应的是金,而肺在五行属金,所以,冬病夏治三伏贴对肺系疾病效果最显著。夏季影响肺系疾病的诱因很少,病情平稳,症状相对较轻,人体的阳气充盛,给予三伏贴贴敷,可以调养阳气,提高免疫力。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等。 ◎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等。 ◎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平时怕冷、怕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禁忌症 对于肺炎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不宜进行药物贴敷。对贴敷药物极度过敏的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不宜贴敷。活动性肺结核、咳血的患者禁用。心肺功能不全者禁用。孕妇禁用。

吴茱萸汤治疗头痛临床经验

吴茱萸汤治疗头痛临床经验 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中医头痛的概念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慢性疾病中,有时也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对于头痛卒然而发,起病较急者,一般属于外感头痛,包括风寒证、风热证和风湿证;对于起病缓慢、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者一般属于内伤头痛,包括肝阳证、肾虚症、气血亏虚证、痰浊证和瘀血症等。 肝寒浊阴上逆,上犯清窍所致的厥阴头痛属于内伤头痛的一种,《伤寒论.厥阴病》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条的意思是说肝阳不足,阴寒内盛,寒气上逆乘犯胃土而做干呕状;肝寒犯胃,胃阳不足,津液不布,故见吐涎沫;阴寒之气随经上逆,清阳被扰,故见头痛。因此本方的病机是肝寒气逆,本方的治法是温降肝逆。俾肝木得温,气逆得降,干呕吐涎沫头痛自除,是“治病求本”的又一范例。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成功的病例: 患者,男,49岁,因“阵发性头两侧痛半年”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来自服羊角

片、方舟脑宁等治疗头痛的药物均未见好转。当时诊查情况为:阵发性两侧头痛,头痛时恶心,甚至呕吐,不怕冷,好出汗,腰不舒服,酸疼,肚子吃凉东西后有时疼,食欲差,大便一天一次不成型,尿不频,起夜每晚2次,睡眠可以,舌淡苔白腻,脉沉弦。 辩证分析:肝阳不足,寒滞肝脉,浊阴之气上犯故头痛,头两侧虽然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部位,但是肝胆互为表里,也属厥阴头痛;肝寒犯胃,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脾胃虚寒,吃凉东西后伤乏阳气,助寒凝滞,不通则痛,故吃凉东西后会腹痛;脾阳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的固摄功能失职,故易出汗;肾阳不足,故腰不舒服,酸疼,起夜每晚2次,肾阳不足亦不能温暖脾土,中焦失运,故大便不成型;舌淡苔白腻,脉沉弦均为肝脾肾虚寒,浊阴上逆的佐证。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暖肝降逆,散寒止痛。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伤寒论原方为: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甘草8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乌药10克,山药10克,益智仁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黄芪10克,浮小麦10克,陈皮10克,肉豆蔻1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患者服用4副后头痛大减,基本不发作,亦无恶心呕吐,其他伴随症状包括好出汗,吃凉东西肚子痛,没有食欲,腰不舒服,酸疼均有所缓解,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亦有所缓解,但大便仍不成型,仍起夜2次,继续服用原方8副而愈。一个月后患者又出现头痛,与原来头痛症状基本相似,但明显减轻,其它伴随症状也不如原来明显,又服8副后未再复发。

吴茱萸工艺规程

目录

2、生产工艺流程

4、质量监控:见“SCGL533901 吴茱萸生产关键工序质量监控要点”。 5、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标准 5.1 吴茱萸原料质量标准:见“ZLJS100101 原药材质量标准”。 5.2 吴茱萸中间产品质量标准:见“ZLJS400101 饮片中间产品质量标准”。 5.3 吴茱萸成品质量标准:见“ZLJS500101 饮片成品质量标准”。 6、包材质量标准和文字说明 6.1 包材质量标准:见“ZLJS300101~ZLJS300601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6.2 包装说明文字: 品名:吴茱萸 规格: 产地: 重量: 产品批号: 生产日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生产企业:

7、生产区的工艺卫生要求 7.1 生产区卫生要求:执行“CSGL001401一般生产区环境卫生管理规程”, 7.2 生产区清洁工作要求:执行“CSSOP000301一般生产区厂房清洁规程”, 7.3 生产区人员卫生要求:执行“SCGL000101一般生产区个人卫生规程”, 7.4 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要求:执行“SCGL005701一般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规程” 9、技术经济指标核算 9.2包装材料物料平衡 使用量+残损量+剩余量 塑料袋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量 使用数+残损数+剩余数 标签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数

10. 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0.1 员工转岗或新工上岗前均要进行安全操作培训,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点、质控要点及注意事项。 10.2 严格按工艺规程和岗位标准操作程序操作,切忌擅改工艺和岗位操作方法,工作应严肃认真。 10.3 电机设备严禁用水直接冲洗,清洁时亦不可用湿布擦拭。在确保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方可开机,以防轧手等事故发生。 10.4 设备定期保养,严格按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操作使用。 10.5 拣选、干燥、筛分等产尘、产湿岗位应有除尘排湿装置。 11、劳动组织和岗位定员 11.1 劳动组织 11.1.1 由生产部下达生产指令,车间依此组织生产。 11.2.1 车间根据生产指令从仓库领用原料组织生产。按生产工序依次为拣选、包装,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11.3.1 生产班制:为一班制。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快速测定吴茱萸中生物碱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快速测定吴茱萸中生物碱陈焕文 1,3 郑健 32,3 王伟萍1 陈昌林1 王志畅11(东华理工学院,抚州344000) 2(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100089)3(吉林大学化学院,长春130023) 摘 要 生物碱是许多中草药的活性有效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和种类的差异是导致中草药品质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 2MS )能够在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前提下进行复杂基体样品分析的特点,采用酸性甲醇2水混合溶液作为喷雾试剂,在优化了的实验条件下快速获得了吴茱萸的DESI 2MS 指纹谱图,然后利用串联质谱对其中有重要活性的5种生物碱进行了结构鉴定。实验表明,基于固体表面解吸电离质谱分析的方法不需要萃取2分离手续,单个样品测定时间不超过1.5m in,大幅度提高了分析速度,有望在药品品质的在线监测和工艺过程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吴茱萸,快速测定,生物碱  2008203226收稿;2008211224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05003)资助项目 3E 2mail:zhjianhb@g mail .com 1 引 言 吴茱萸(F ructus Evod iae )是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品质最好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疏肝、散寒、止呕等多种功效。吴茱萸在中成药中需要粉碎后制作散剂或丸剂,临床上多作单方或复方用于治疗胃腹冷痛、高血压、寒疝疼痛、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及疥疮等[1]。研究认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吴茱萸生物碱[1,2] ,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与吴茱萸的品质相关。到 目前为止,对吴茱萸生物碱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扫描,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法[2~4]。这几种测 定方法为吴茱萸中的两种主要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提供了较为满意的定性定量信息,由于灵敏度、参照物等方面的影响,对吴茱萸中尚缺少标准物质的生物碱成分的检测显得无能为力。液2质联用技术具有极强的定性能力,可有效地分析复杂混合物的单个和多个组分,曾经用来对吴茱萸生物碱进行分析[5]。但在常规LC 2MS 联用中,首先要将制药工艺中已经粉碎的样品进行萃取,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最后才能够用电喷雾电离(ESI )或大气压化学电离(APC I )质谱检测。 电喷雾解吸电离(DESI )是一种新兴的离子化技术[6~8],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在大气压下直接对固体 表面的痕量物质进行解吸电离,形成离子后被质谱检测。由于在大气压下进行操作(样品更换等较便利)和不需要样品预处理,使得DESI 适合于进行现场、在线分析,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特异性好等特点。自DESI 于2004年后期问世以来,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爆炸物现场检测[9,10]、生物组织的质谱成 像[11]、植物中生物碱分析[12]、各种形态的化学药品在线分析[13]、食品分析[14]和临床样品分析[15]等领域。本实验将DESI 2MS 用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干燥未成熟果实的快速分析。结果表明,DESI 2MS 不但 可用于化学制药工业中对成药品质进行监测[12],还可根据吴茱萸中主要生物碱组分对吴茱萸的真伪进 行快速鉴定。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LT Q 线性离子阱质谱仪(美国热电菲尼根质谱公司);电喷雾解吸电离(DESI )离子源(自制);红外光谱仪的制样器(天津天光光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吴茱萸、曼陀罗等药材(南昌开心人中药房);甲醇、甲酸、氨水,均为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 第37卷2009年2月 分析化学(FE NX I HUAXUE )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 m istry 第2期237~241

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不止是贴膏药,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饮食疗法等均是治疗手段。从临床效果看,穴位贴敷还是最好。 “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在夏天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阳气生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一些冬季的高发疾病,就是由于人体内阳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所致。而在夏季,人体阳气达到高峰,借三伏最热之时,对病人进行治疗,使虚阳恢复正常,就能有效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在冬季发作的作用。 冬病夏治虽好,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可以治疗的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冻疮、风湿病和部分肾脏疾患等。因此,凡易患此病者,都可考虑在三伏天进行治疗。不过,其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治疗方法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有去医院贴块膏药那么单调。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方式,其实有6种。 1.中药内服:比如,慢性咳喘病人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可以服“止咳合剂”、“化痰合剂”等多种对症药物。只要坚持连续服用3个月,就会有不错的疗效。 2.穴位敷贴:这是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即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敷贴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肺脏,调整机体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种方式需要有准确的敷贴时间,即每年每伏的第一天,一伏一敷,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这也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3.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丹参、川芎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调节病人体内神经体液,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每月1次,连续3个月。此外,脱敏治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过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须做过过敏原试验,明确致敏物质后,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脱敏制剂,使其过敏程度降低,从而减少哮喘发作。脱敏治疗是一种长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吴茱萸汤 《伤寒论》

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6g 人参9g 生姜18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吐,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乾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方义体会】 吴茱萸汤所治之“胸膈满闷”、“厥阴头痛、乾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之证,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热,既温里散寒、开郁化滞,又下气降浊;人参大补元气、益阴补虚;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健脾,养胃和营。如此伍,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临床应用】 1、厥阴头痛例:祁xx,女,2 4岁。头痛一年余,诸药不效。诊见:体质素虚,面色皖白,痛时剧烈,自谓头脑欲裂,发作时伴乾呕,触其两手冰冷,脉象沉弦。与服“吴茱英

汤”,加半夏9克,生赫石12克一剂,头痛、呕逆若失。继与服“小建中汤”二剂而癒。 2、脑肿瘤头痛例:张xx,女,20岁。患者头痛加重二月余,每头痛发作,欲碰墙撞壁,服用镇痛剂多种无效,遂邀余治之。诊见:唇面苍白、四肢清冷,呕吐涎沫,脉象细弦。余与“吴茱英汤”治之,不料头痛渐止,遂令其隔日服一剂,十余日而痛未再发。一月後,患者赴北京检查,诊爲“脑瘤”,经手术治疗而癒。 3、治疗慢性胃炎,饮食不下,胃中不适、时而呕吐、四肢不温、脉沉迟者,服之即效。 4、虚寒胃院痛例:阎xx,男,44岁。经常胃脘部疼痛,且喜温喜按,诊其脉沉细无力,服健脾和胃、缓急解痉之药均不效,更以“吴茱英汤”治之,二剂而见其功。 5、内耳眩晕症例:李x之母,52岁,患内耳眩晕症数年之久。眩晕、耳鸣时常发作。近日由于多食瓜果,其症加重。证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坐卧不适,自云天旋地转,食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欲卧不适,其病难耐。诊其脉象细小无力,治以“吴茱萸汤”加半夏9克,令服二剂,服後眩晕轻、呕吐止、已能食。又以原方加泽泻15克、白术9克三剂,嘱其隔日服一剂,服後诸症消失,已能工作。後此症每发,以此方服之则效。 头目眩晕,临证常多以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朋上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