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环境的恶劣变化让我们的身体来不及调整,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疾病的产生。要想能够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袭,我们就应该在平时调理身体,让身体做好准备。中药方剂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加减吴茱萸汤这种方剂。

【处方】

防风(去芦、叉)干姜(炮)当归(去芦,酒浸,炒)牡丹皮桂心(不见火)茯苓(去皮)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洗七次)桔梗(炒)细辛(去苗)各30克吴茱萸(汤洗七次,炒)90克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岚冷,胸膈满痛,腹胁疠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赢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寒邪内胜,宿疾转甚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

吴茱萸15克麦门冬干姜白茯苓牡丹皮南木香苦梗各9克甘草10.5克当归15克北细辛4.5克防风官桂各0.3克半夏21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心忪,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加姜1片、枣1枚,水煎,温服。

【摘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

吴茱萸半两,麦门冬3钱,干姜3钱,白茯苓3钱,牡丹皮3钱,南木香3钱,苦梗3钱,甘草3钱半,当归半两,北细辛1钱半,防风1分,官桂1分,半夏7钱。

【功能主治】

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脉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心忪,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

《妇人良方》卷一引张氏方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加减吴茱萸汤的功

效与作用了吧?加减吴茱萸汤的药用价值极高,对调理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 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 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 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 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 党参30g 、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 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 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

萸汤证无疑。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组成】吴茱萸6 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 克干地黄9 克【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 毫升,煮取3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服。【功用】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 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 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 克防风细 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 克【用法】水煎服。【功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 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组成】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 片,用水400 毫升,煎至320 毫升,食后服。【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 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来源】《宜明论方》卷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 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 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 9 克,用水300 毫升,生姜3 片,同煎至240 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 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此之谓欤?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 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集注】 赵嗣真曰:少阴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眠,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是皆传邪之热,脉必沉细数,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其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是本经阴邪之寒也,脉必沉微,故以附子、干姜温之。汪琥曰: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之病?

然少阳、阳明若见此证,为里实,脉必弦大而长,此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之病无疑也。林澜曰:下利则邪并于下矣,其呕而且咳何也?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证复作也。热邪传陷之下利,非阴寒吐利并作之可比。呕而渴者,盖先呕后渴,为邪欲解,先渴后呕,多为水停,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乃少阴风热,转入阳明而致下利,故以猪苓汤驱导水邪,还从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为主;彼条之心烦不得眠而无下利,乃肾水枯少,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急救肾阴为主也。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则知邪虽为传经而入之热,惟其有水饮相混,故热势不能甚肆。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律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得眠,于少阴但欲寐,阴证中见阳证,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其所以不发黄者,以少阴病原有下利,湿不能留,热不能蓄故也。由此观之,热邪兼水饮昭然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少阴病,但欲寐,心烦而反不得卧,是黄连阿胶证也。然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矣。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非芩、连、芍药所宜。咳呕烦渴者,是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是心火

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黎庇留是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是难得一见的经方大师,有《黎庇留医案》传世。此书载医案46则,各医案描述简捷明了,按语要言不繁,处处体现了黎庇留作为一代经方家,“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所载医案多是急危重症,且多例是经当时名医失治误治而转请黎氏医治的,黎氏力排众议,辨证但依“方证对应”之理,效如桴鼓。 本文试图通过对《黎庇留医案》中的案例进行赏析,从而探讨黎氏“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的要旨。 辨证准确是实现“方证对应”的关键:如黎氏所言“惟辨证必须确凿——认证不真,则未易轻试耳。”“要之认症贵的,则有是症必有是方。”“方证对应”的辨证思想要运用于临床,要求我们在临症时,看到临床症状,归纳出关键所在,再寻找到最为适合的“方证”和“药证”。要做到这点,其实就如“按图索骥”,首先要有丰富的临床积累,这样才能把握住证的关键,按照其特征把图画好,然后还必须熟读伤寒,深谙仲景的原意,这样你画好图以后,才可以知道有什么方证是相类似可以作为候选的,最后准确的找到最合适的方(骥)。试看黎氏的几个医案:第16案,症见口渴,吐虫,腹痛,前医误以为乌梅丸证,服药后满面现焦燥气,舌亦枯黑异常,大渴,黎氏改予白虎汤,则其病若失。第38案,虽是盛暑之时发病,且身有微热,但畏寒须穿棉袄,戴小帽,神形疲倦,胃气大减,口不渴,可见并非热象,身有微热,只是虚阳浮越。黎氏以真武汤治疗,日渐好转。可惜家属听信庸医之言,以为是伏暑,证在少阳,故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而不渴,改服小柴胡汤,患者精神日渐转差,最后妄送性命。这些医家《伤寒论》的条文可能倒背如流,却或者未能读懂仲景的“方证”、“药证”;或者未能留意临床所见的每一个细节,无法找到证之关键,实现不了“方证对应”,最后只有失治、误治。综上所述,只有准确把握住“方”和“证”,准确地给“证”配上相应的“方”,才叫“方证对应”。如《黎庇留医案》中,以真武汤合桂枝龙牡汤治脚肿,心悸,郑声,不寐;以小建中汤治虚劳,头目时眩,口干不欲饮,或有微热;栀豉汤治心烦不寐;小柴胡汤治产后发热;真武汤治产后咳、喘、浮肿;四逆汤治月经过多,头眩心悸,面色无华,脉沉微;小陷胸汤治心下满,按之痛极,不能饮食;甘草附子汤治腰痛挛急。上述各案皆体现了黎氏深谙仲景之道,准确实现“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如经方大师胡希恕所说,“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临床辨证但求“方证对应”,辨清患者的症状与仲景的那个方证,那个药证相对应便可,无须拘于年龄、性别、季节来判断是何证,用何方。如第2案,夫妻两人相继而病,时地同,年龄同,一个是理中汤、真武汤证,一个却是小陷胸汤证。辨证也不能拘于脉象。黎氏指出“夫人之体质,各有不同,脉亦不能一概而论”。第11案,症见发热、胸满、口干苦,却六脉全无,这依然是一个小柴胡汤症,此患者后来又患热病,却是少阳之脉。如果只拘于脉象,柴胡证却用四逆汤,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要做到“方证对应”,便不能为世俗所左右。在曹氏的46个医案中,多次见曹氏力排众议,而救患者于疾苦之中。如:第1案,黎氏初出道时,先以甘草附子汤治其母腰痛,方中桂枝用四两,后以白虎汤治其母牙痛,用生石膏七八钱,当他先后两次遭药肆老板反对时,却丝毫没有被“桂枝下咽阳盛则弊”,“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的世俗观念所困。第9案,世医治小儿科下利多“出贵重之药散,而处以普通之利湿止疴剂”,黎氏见患儿下利不止而厥,日趋沉重,则以四逆汤,次日疴止厥愈。要做到“方证对应”,还必须方随证转,症状有所改变,原来的方就不再合适了。如第4案,初因下利清谷不已,连用姜附,后见夜不寐,即风随帆转,急急改为芩连。第15案,初因水气迫心至左胁痛,用真武汤,次日,胁痛止,转头痛如破,改予吴茱萸汤,第三日,周身疼痛,改为新加汤,再诊,纳呆,改为理中汤。如果固守一方,无视临床症状的变化,也只会造成失治、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党参30g、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究其哲理,源于辨证。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萸汤证无疑。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功用】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来源】《宜明论方》卷一。【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

胡希恕吴茱萸汤治疗青光眼病案

胡希恕吴茱萸汤治疗青光眼病案 【医案】李某,女性,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而服中西药无数。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药散:【用量】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4枚,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当归10克,白芍l0克,川芎10克,泽泻18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按语】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逆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方中吴茱萸味辛性热,归肝肾脾胃经,既可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吴茱萸之力,用为臣药。病缘之于中虚,况胃气不降,则脾阳不升,故佐以人参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大枣甘平,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既可助人参以补虚,又可配生

姜以调和脾胃,用之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使阴寒去、逆气平,而诸症自除。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疾,均有惊人的疗效,今举数端以供参考。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或许这不是您喜欢或者需要的,但也许正是您圈里朋友们正在寻找的,您的转载是他(她)们的福音。JK-JK225欢迎您的关注和推荐

老中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吴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吴茱萸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吴茱萸汤的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吴茱萸汤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吴茱萸汤 《伤寒论》

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6g 人参9g 生姜18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吐,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乾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方义体会】 吴茱萸汤所治之“胸膈满闷”、“厥阴头痛、乾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之证,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热,既温里散寒、开郁化滞,又下气降浊;人参大补元气、益阴补虚;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健脾,养胃和营。如此伍,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临床应用】 1、厥阴头痛例:祁xx,女,2 4岁。头痛一年余,诸药不效。诊见:体质素虚,面色皖白,痛时剧烈,自谓头脑欲裂,发作时伴乾呕,触其两手冰冷,脉象沉弦。与服“吴茱英

汤”,加半夏9克,生赫石12克一剂,头痛、呕逆若失。继与服“小建中汤”二剂而癒。 2、脑肿瘤头痛例:张xx,女,20岁。患者头痛加重二月余,每头痛发作,欲碰墙撞壁,服用镇痛剂多种无效,遂邀余治之。诊见:唇面苍白、四肢清冷,呕吐涎沫,脉象细弦。余与“吴茱英汤”治之,不料头痛渐止,遂令其隔日服一剂,十余日而痛未再发。一月後,患者赴北京检查,诊爲“脑瘤”,经手术治疗而癒。 3、治疗慢性胃炎,饮食不下,胃中不适、时而呕吐、四肢不温、脉沉迟者,服之即效。 4、虚寒胃院痛例:阎xx,男,44岁。经常胃脘部疼痛,且喜温喜按,诊其脉沉细无力,服健脾和胃、缓急解痉之药均不效,更以“吴茱英汤”治之,二剂而见其功。 5、内耳眩晕症例:李x之母,52岁,患内耳眩晕症数年之久。眩晕、耳鸣时常发作。近日由于多食瓜果,其症加重。证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坐卧不适,自云天旋地转,食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欲卧不适,其病难耐。诊其脉象细小无力,治以“吴茱萸汤”加半夏9克,令服二剂,服後眩晕轻、呕吐止、已能食。又以原方加泽泻15克、白术9克三剂,嘱其隔日服一剂,服後诸症消失,已能工作。後此症每发,以此方服之则效。 头目眩晕,临证常多以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朋上泛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_刘臣

而且是诊治的通则。读仲景方,不应该只把它当作“方”来解读和应用,而应当把它当作“法”来理解和研究。[3]我们要学会从中寻找其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体会其立法的原则,掌握其药物的合理配伍及相互间的剂量关系,将理法方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师古而不泥古,学会多方位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学习与掌握现代医学,又要按辨证论治的精神对待每一个具体的病。《伤寒论》理论引导辨证从多角度思维与有目的的切入问题,并能向纵深方面研究疾病本质,揭示疾病发展与演变规律,能够驾驭与把握疾病和具有逆转疾病的辨治能力。[4]如何将其理论与辨证有效地指导临床以及辨治疑难病症,将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同时也关系到中医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1. [2]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精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515. [3]陈瑞春.伤寒实践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王付.伤寒杂病论临床用方必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2. (编辑:李 华)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 刘 臣1,王俊杰1,徐 然2 (1.本溪市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2.本溪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05)03-0019-02 笔者从2001年至今,遵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病在少阳阳明二经,宿根是瘀血的病症;据方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50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01-01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依据:①发作时,喘促,胸胁满闷,喉中痰鸣,甚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气短,口干,口苦,或口渴,或大便秘结,或伴恶寒、关节痛,或喘而汗出,多于夜间发作,或于夜间加重,舌质略红,苔腻,脉弦滑数,或弦细有力。②呈反复发作,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③有过敏史或家族史。④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⑤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⑥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⑦胸部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21a,最短1a。 收稿日期:2004-12-22 作者简介:刘臣(1969-),男,辽宁本溪人,学士学位,主治中医师。2 治疗方法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药如下: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枳实10g,甘草10g,白芍10g,大枣4枚,大黄3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水煎服,日1剂,100ml日2次口服,半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为2个疗程。加减:若喘而汗出明显者加入麻黄10g,生石膏25g,杏仁10g;口干、渴或心烦者加生石膏30g;若外感者加入葛根10g,麻黄10g,杏仁10g;若见咳痰、恶寒,关节痛者,又有太阳病痰饮内停,故合并用小青龙汤。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01-01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疗效标准[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者。未愈:症状无变化。结果:治愈12例,好转25例,未愈13例。有效率74%。 4 讨论 本病临床多遵脏腑辨证,认为该病新病在肺,久病在肾,急则以邪实为主,缓则以补肺肾为主。治疗本病多用化痰、 · 19 ·

方剂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 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以免伤阴 或动血。 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 小量频服等。 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 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四肢不温、腹痛 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病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治法与方解: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现代用法:1 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 2 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 。 3 服后饮热粥适量。)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临证加减及附方: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4)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5)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参术甘草与干姜, 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胡希恕师徒三代经方医案解析

胡希恕师徒三代经方医案解析 胡派三代经方病案解析思路子子归·水无香辛卯兔年冬月复兴中医经典医案1/44页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仅限内部交流严禁外传板权归原有作者所有目录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一、大阳病(表阳证)医案桂枝汤类方麻黄解表类方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正阳阳明大阳阳明少阳阳明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小柴胡汤方柴胡桂枝汤方四逆散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四、大阴病(里阴证)医案四逆汤方获苓四逆汤方甘草干姜汤理中汤方附子汤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吴茱萸汤方旋复代赭汤方芍药甘草汤方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方甘草附子汤方真武汤方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乌梅九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半夏泻心汤方甘草泻心汤方生姜泻心汤方嫡传弟子冯世纶教授医案解析一、大阳病(表阳证)医案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2/44页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小青龙汤治咳喘案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小儿咳嗽案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附

子泻心汤治胸脘痞闷案)大承气汤治神昏谵语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肺部感染、胸胁胀满案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获苓丸治胁痛案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官肌瘤) 柴胡桂枝汤治感冒案四、大阴病(里阴证)医案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治双下肢后外侧隐痛案六、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医案乌梅汤治蛔厥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腰背痛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腰背痛案再传弟子案一、石应轩医案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二、赵厚睿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三、清峰医案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四、鲍艳举医案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3/44页经方大师胡希怒先生案解析一、大阳病(表阳证)医案桂枝汤方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目初诊。3个月来,每目下午3 ~ 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汁出,舌苔薄白润,脉缓。发热,两臂肘窝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来源 《伤寒论》。同名方约有55首,现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三次。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二级学科)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主治 1)胃寒呕吐证——阳明寒呕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厥阴头痛 头痛,干呕吐涎沫,颠顶痛甚,舌淡,脉沉弦而迟。 3)肾寒上逆证——少阴吐利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配伍特点 本方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同施,但以温降为主。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颠顶疼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辩证要点。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 【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 【名称】吴茱萸汤

谈谈真武汤

谈谈真武汤 https://www.doczj.com/doc/f812995346.html,/html/ziliao/07/70/2472781efeb8ca2e909 63107d08eb886.htm 谈谈真武汤【中药讨论专版】 一、[名家名案] 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每于夜间加重摘自:医学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f812995346.html,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本人甚为痛苦。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肾中生阳不

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摘自:医学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f812995346.html,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舌淡润,脉缓两尺弱。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十剂后,脉搏稍有力。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 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处方:红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方证研究一直是中医领域关注的热点,今就《伤寒论》的方证谈一点认识。 一、方证是《伤寒论》的主要构成 《伤寒论》主要内容是讲六经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方证更是其主要内容。辨方证是经方、《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主要特点。 1、方证概念 《伤寒论》有桂枝证、柴胡证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伤寒论》共有112方,“证以方名,名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用是方,方证一体”,构成了《伤寒论》的主要方证体系。《伤寒论》主要内容是112个方剂和其适应证,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称某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白虎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的形成,不但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写作方法的需要,更是《伤寒论》内容和理论体系特点。 2、《伤寒论》的渊源是古代方证 对于张仲景撰写《伤寒论》的渊源,历来存有争议。近来随着考古学、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明确认为《伤寒论》属《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流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源于《汤液经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剂和其适应证。如桂枝汤方证源于小阳旦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源于小青龙汤方证,小青龙汤方证源于大青龙汤方证,黄芩汤方证源于小阴旦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源于大阴旦汤方证,白虎汤方证源于小白虎汤方证,竹叶石膏汤方证源于大白虎汤方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方证源于小朱鸟(雀)汤方证,真武汤方证源于小玄武汤方证等。关于张仲景改变方证名称的原因,陶弘景说得很清楚:“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之耳。”由陶弘景所著的《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可清楚地看到,《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是记述前人所用方剂和其适应证,张仲景主要依据这些方证撰成了《伤寒论》。 3、张仲景把方证归六类而有六经辨证 对比研究《伤寒论》和《汤液经法》,可察觉张仲景撰成《伤寒论》的轨迹。由《汤液经法》可看到,其主要内容是记述前人所用经验方药及其适应证。丰富的方剂和适应证的积累,孕育着经方理论的形成。到了张仲景时代,人们认识到了每个方剂治愈疾病,不但与症状特点有关,而且与疾病的病性(寒、热、虚、实)、病位(表、里、半表半里)有关,这样把方证归类,则大体有六类不同的方证,即:

胡希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胡希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外寒里虚胃脘痛易攻为补常建中 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因有x线、内窥镜等检查确诊,易形成统一认识,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现分歧。例如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老中医在杂志发表论文,说什,胃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胡老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例1王某,男,46岁,病案号181985。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30曰:10年多来胃脘痛疼,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0.4平方厘米。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1965年12月3曰: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1965年12月9曰:胃脘痛巳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按: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应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乍看是虚实是实本是瘀血怎温中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侧2张某,男,40岁,病案号178517。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曰:1962年即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乏无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胡老认为是瘀血胃脘及胁痛.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院痛巳,服九剂后胁痛巳.纳增.大便如常。 按: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但如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本例还有两个特点,即一是右胁痛,一是舌尖有瘀点,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扶瘀血,用大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环境的恶劣变化让我们的身体来不及调整,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疾病的产生。要想能够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袭,我们就应该在平时调理身体,让身体做好准备。中药方剂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加减吴茱萸汤这种方剂。 【处方】 防风(去芦、叉)干姜(炮)当归(去芦,酒浸,炒)牡丹皮桂心(不见火)茯苓(去皮)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洗七次)桔梗(炒)细辛(去苗)各30克吴茱萸(汤洗七次,炒)90克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岚冷,胸膈满痛,腹胁疠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赢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寒邪内胜,宿疾转甚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 吴茱萸15克麦门冬干姜白茯苓牡丹皮南木香苦梗各9克甘草10.5克当归15克北细辛4.5克防风官桂各0.3克半夏21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心忪,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加姜1片、枣1枚,水煎,温服。 【摘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 吴茱萸半两,麦门冬3钱,干姜3钱,白茯苓3钱,牡丹皮3钱,南木香3钱,苦梗3钱,甘草3钱半,当归半两,北细辛1钱半,防风1分,官桂1分,半夏7钱。 【功能主治】 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脉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心忪,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 《妇人良方》卷一引张氏方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加减吴茱萸汤的功 效与作用了吧?加减吴茱萸汤的药用价值极高,对调理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方剂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 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以免伤阴 或动血。 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 小量频服等。 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 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四肢不温、腹痛 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 病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治法与方解: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方剂学·温里剂》

第六章 温里剂 1、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2、适应病证:里寒证 3、寒的来源: 4、 温经散寒 寒在脏腑温中祛寒 心肾阳虚回阳救逆 5、使用注意:⑴多配伍补气药物。 ⑵辨别寒热之真假。 ⑶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 ⑷服药入口即吐者,运用反佐法(服法或配伍反佐药) ⑸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 中 丸 Ⅰ类 《伤寒论》 失 温 中阳不足 ③纳减,吐,利 ④出血;流涎 土不荣木 ⑤慢惊风 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君:干姜:温中祛寒 人参为君药? 臣:人参:益气健脾 佐:白术:健脾、燥湿 兼顾调理脏腑功能 使:甘草(与诸药等量):缓急止痛;健脾;调药 配伍特点:温、补、燥三法并用,重在调理脏腑功能 辩证要点: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1、呕吐,加生姜、半夏;或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 2、虚寒甚,加附子、肉桂(桂附理中汤) 3、胸痹,加枳实、桂枝、薤白 4、痛甚,加丁香、吴茱萸(丁萸理中汤) 使用注意: 1、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2、汤剂或丸剂的选择,根据病情轻重而定 病案:胡希恕医案,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5年,西医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日来常饿时加重,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无恶心吞酸,先与附子理中汤治疗,无效,现汗出恶风,脉缓。 “恶寒”不一定是表证 《中医诊断学》:畏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恶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