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举措之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举措之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举措之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举措之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

要举措之一

导语:2013年部门预算公开大幕开启。继广东、北京、上海、陕西等地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国家发改委等多个中央部委近期也向社会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虽然公开的项目有所增加,但从整体看,大多数预算报告按功能分类,内容粗疏,普通公众难以看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5月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个指出,要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应制定预算公开的文本格式和标准,进一步细化支出帐目,对预算的监督问责。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推动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和公务接待、公务车购置使用、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开,让人民群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

建立公开预算体制

2013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决定建立公开预算体制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推动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优化支出状况,更多向民生倾斜。

李克强说,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这可以使人民更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优化支出状况,更多向民生倾斜。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

2013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提出了当前要重点推进9个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其中第二项是“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这是政府推进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新举措,社会期待着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财政信息公开的实质性进展。

二、落实情况

2013年4月18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近80多家政府部门纷纷向社会公开了各自2013年的部门预算。自2010年首次公开部门预算起,今年是中央各部门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第四个年头。部门预算与三公经费预算一并公开更便于社会监督,内容从类到项进一步细化

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有很多新变化:一是今年中央各部门在

公开部门预算的同时,一并公开了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二是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内容更加详细,专门增加公开了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公开的内容更加全面。这次公开预算,不仅把所有经费晒在百姓面前,更为地方财政预算公开、三公消费公开起到了“上行下效”的引导作用。

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门、单位出现的问题是,预算公开或“内容粗枝大叶”,民众看之,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或“项目数额巨大”,支出表述模糊,且与日常工作内容重复;或三公预算“藏头露尾”,自己看不清,别人看不懂,纯属一本“糊涂账”;或在“其他支出”中大做文章,暗藏玄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预算公布,确乃“积极响应”了中央号召,但糊弄了上级,迷惑了民众,让人不得不怀疑如此公布的“用意”。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树立执政为民的信念才能把财政预算公开做好

和讯网网友:如果我们有关部门能真正做到“执政为公”“为政于民”,就会把“为公”“为民”当做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因为是责任,就会心中“无私”,为国为民而想;因为是责任,就会心中“无鬼”,为国为民而做。如把责任装实于心,即使没有预算公布统一的“格式标准”,自己也会想出一个使民众看得清、读得懂的“格式标

准”来;如果别无他想,也不会将“受到舆论积极评价”的“三公预算”在网上公布了又拆下来,用“简版”替代。

观点二预算公开要细化

新华网网友:预算公开的目的在于让公众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从而更好地监督政府。尽管财政预算公开细化的过程永无止境,公众也从来不奢望部门预算公开能够像一步到位地“细致到桌椅板凳”。但如果公开的财政预算,公众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处展开监督,那么公开部门预算的意义大概只能相当于聊胜于无。

观点三财政预算公开不能走形式主义

新华网网友:“三公”公开本质上是让政府部门履行责任,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如何不让“三公”公开在实际中走偏,变成应付领导和舆论的“形式主义”,最终需要“三公”彻底而详细的公开。推进预算和决算公开,“三公”公开已经先行一步,接下来,继续推进“三公”预算和决算公开,完全可以成为预算民主改革的一个切入点、突破口。

观点四公开“三公经费”实现公众监督权

网易网网友: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信息,也是实现公众监督权的需要。虽然人民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有些部门或个人,仍然会利用管理的便利,违背公众利益和人民要求,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优先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某些地方,这类问题还十分严重。以公务接待为名的大吃大喝,以出国考察学习为名的游山玩水,以公务需要为名的豪华轿车和豪华办公大楼,人们并不陌生。如

果将这些支出的明细账目都放到阳光下,让人们评说,接受人们的监督质询,那么,这样不合理的支出一定会大大减少。

【专家怎么说】

公众只有通过完整、详细的经济分类信息才能了解自己作为纳税人的钱是怎么被花掉的,有多少用在自己身上了,有多少用在行政机关人员身上了,只有这样,才能判断每一笔钱该不该花、花费的规模和结构是否适当。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温娇秀我国目前财政预算科目管理中,对于“其他支出”的界定确实比较模糊,但是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对于“其他支出”也按照经济分类进行了界定,包括预备费、预留、补充全国社保基金、未划分的项目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其他支出等,“现实中鲜有部门公开这些信息,公众的疑惑很多。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温娇秀财政信息公开什么,透明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最终要看公众能否通过了解更多的信息,对滥用公款、三公消费、形象工程、贪污腐败等不良倾向产生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这是财政信息公开成效最好的检验标准,以此为目标,才能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作秀式公开,使我国的财政透明度取得实质性进展。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预算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水平。“未来,政府收入都要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现在

相对独立而又统筹协调衔接的公共收支预算、资本预算、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中。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当前应当从预算分配、预算编制改革、预算执行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快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在预算分配方面,应以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为取向,建立和完善与国家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施政目标紧密结合的预算分配决策机制;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方面,应积极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从公众知情权延伸到质询权、建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在预算执行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国库收支的单一账户管理,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行政府集中统一采购为主的机制优化;在预算绩效方面,需要建立全流程的财政收支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如果要进一步推进预算的透明公开,预算的编制要更加注重精细化和科学化,要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振宇【政府怎么办】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摘要)

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要在继续做好财政预算决算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三公”经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财政审计信息公开力度。

一是着力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在2012年工作基础上,2013年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要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细化中央部门2014年预算编制,将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为购置费和运行费。各省(区、市)政府要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并指导督促省级以下政府加快“三公”经费公开步伐,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二是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开。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要在2012年按款级科目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公开至项级科目。

三是推进财政审计信息公开。在继续做好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公开工作的基础上,各部门各单位要全面主动公开整改情况,进一步提升中央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公开的透明度和全面性。(财政部、审计署分别牵头落实)

[建立公开预算体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决定,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削减、合并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形成资源税费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方案。

[财政预算公开]

2013年4月18日,随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中央政府部门向社

会公开各自2013年的部门预算,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全面启动,一并亮相的还有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这是中央各部门自2010年首次公开部门预算以来,连续第四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权威论述]

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这可以使人民更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优化支出状况,更多向民生倾斜。

——李克强公开透明是最有效反腐剂。政府要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信息,要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预算公开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知道政府花了什么钱了什么事。政府阳光运行地方多了,腐败就少了藏身之地。

——李克强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逐步做到所有政府开支都要事先编制预算,让人民能有效进行监督。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李克强要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

安全生产等信息,向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深化细化预算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

——李克强结语:政府信息公开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举措之一,其最终目的在于让社会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财政信息公开什么,透明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最终要看公众能否通过了解更多的信息,对滥用公款、三公消费、形象工程、贪污腐败等不良倾向产生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这是财政信息公开成效最好的检验标准,以此为目标,才能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作秀式公开,使我国的财政透明取得实质性进展。

让铁规发力生威 扎紧制度笼子

让铁规发力生威扎紧制度笼子 宿舍内如发生停电或其他突发事件,应保持冷静,服从统一指挥,自觉维护秩序,确保人身安全,不得哄闹滋事。 此举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不少大臣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比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两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以小过而甘重罚,既说明大臣们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为皇帝小金库的充实不声不响地立了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通过这种渠道踊跃“捐输”的地方大吏不在少数。比如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自请罚银三万两。手笔之大连皇帝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遂降旨说:没有那么严重,加恩宽免银两万两,交一万两上来就可以了。 解析: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类票据都可以背书转让,所以选项A不正确。只有支票上的收款人名称可授权补记,汇票和本票都不允许,收款人名称是三类票据的绝对记载事项之一,所以选项D不正确。 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提出,“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修订党内监督条例,研究修改行政监察法,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并强调要“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这为下一阶段做好党内监督指明方向,廓清道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贪污腐败蔓延,本质上是权力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下的权力出轨。 第八条每次例会之前,主席团要及时了解会议议题,以备会议有序进行,会议要求“精、短、准”,做到沟通、交流、有效,问题解决落实,工作安排到位。 要当好参谋助手,加深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使出台的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激发社会活力。 扎紧制度的笼子、让监督工作有规可依,既是践行从严治党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必由之路。 修订实施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近年来,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利器。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贪腐问题仍未绝迹,“四风”问题仍未断根。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仍面临“有规必依”的挑战。

第八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八、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鳊》(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2页 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加强对典刑案例的剖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136页 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比例不低,这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监督缺位、监督乏力,少数一把手习惯了凌驾于组织之上、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权力没有约束,结果必然是这样。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舒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2页 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136页 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比例不低。这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监督缺位、监督乏力,少数一把手习惯了凌驾于组织之上、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权力没有约束,结果必然是这样。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舒适度。问题是,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监督。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 《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 我们党是执政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

扎紧制度笼子 让铁规发力生威.docx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扎紧制度笼子让铁规发力生威 xx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提出,“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修订党内监督条例,研究修改行政监察法,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并强调要“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这为下一阶段做好党内监督指明方向,廓清道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贪财腐朽蔓延,本质上是权力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下的权力出轨。 扎紧制度的笼子、让监督工作有规可依,既是践行从严治党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坚决遏制腐朽现象滋生蔓延的必由之路。 修订实施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近年来,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利器。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朽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贪腐问题仍未绝迹,“四风”问题仍未断根。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仍面临“有规必依”的挑战。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好的法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仅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损害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因此,必须强化法规制度执行力,做到纪律红线始终高压带电,规矩底线丝毫不能逾越。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不能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 落实监督制度,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铁规法力,让禁令生威,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不断取得反腐朽斗争的新胜利,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1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杨小军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 课程前言 大家好,我们今天给各位介绍的这个主题是关于反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我们用了一个核心的标题来点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话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讲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时特别强调的一句核心关键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在这一讲当中我们准备说三个问题:第一个,关于简政放权;第二个问题,权力的分配和监督制约;第三个问题,如何树立法治的权威,用法制来管事、管人和管权。下面我们来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简政放权 第一个问题,简政放权。简政放权这个主题经常是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或政府职能转换这个标题下来讲的。但我们认为简政放权的本质是在于把权力还给社会,还给企业,还给个人。就是说政府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和管制社会和权力。其实腐败的问题和简政放权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政府管得过宽,行政权力过大,那在这个权力运行过程当中,它出现腐败的概率就更大、更高。所以,简政放权对于反腐败而言是一个基础性的制度建设。 (一)公权力是制度赋予的 首先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公权力,腐败是主要从公权力当中来的,这个公权力是从何而来?是制度赋予的。无论是行政机关的权力,法院的权力,还是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它都是制度赋予的,这样才具有公权力的属性,通过法律,通过政治的决定,通过法规等一系列建章立制,然后在这个制度当中谁来行使这个权力,谁管谁,上下是什么关系,左右是什么关系,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相对人、当事人是什么关系等来确定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当然首先是管理秩序。所以,所有的公权力的来源、母体是制度,否则它就不具有合法性和秩序性。(二)改革和完善制度 那么既然权力是从制度当中来,所以公权力的滥用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个权力既然从制度当中来,那这个制度是我们自己建的,为什么会出现滥用?因为制度有滥用权力的空间和缺

《制度的笼子》读后感800字

《制度的笼子》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制度的笼子》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制度的笼子》读后感800字: 制度是管理者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对他们自己的要求,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行的标准,它看似与个人的个性发展相悖,但实质是为其保驾护航。 1、关于制度和自由谁更重要? 这是我们生活中会经常拷问的问题,制度形成的制度规范人们往往认为,自由与制度相悖,英国政治学家伯克论自由和制度:“与制度相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就如河水与河堤的寓言,深刻说明这一点,河水认为河堤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一气之下冲出河岸,涌上原野,吞没了房屋和庄稼,给世间带来灾难,它自己也由于蒸发和大地的吸收而干涸了。没有河堤河水也荡然无存,就如没有制度自由也就不存在一样。这是对于个人而言,对于社会而言,制度的作用更加不言而喻,它维持着整个社会的秩序,是社会和谐运行。相比于需要依靠主观意识的个体行为更为稳定恰当。 2、制度刚性是否需要附加条件? 无论企业还是整个社会,制度缺乏刚性,也就是缺乏约束力,会导致制度的名存实亡。但是绝对刚性导致的问题同样严重,政府体制

中的科层制就是代表,读后感.绝对严格地规章制度办事,但其效果是什么?科层制由于其过度的刚性抑制了人性的发展,忽视了道德标准,从而使得效率低下。因此我们想强化制度的刚性是否需要加一些附加条件,但一旦加了附加条件,那它本身是不是就不具备刚性的约束力了呢?需不需要平衡这种刚性? 3.要不要给人性套上制度的笼子? 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性本恶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利性的倾向,这种自利性需要用制度来进行约束,而保证社会上不出现“烧掉别人的房子来煮自己的一个鸡蛋”。像近年来,摔倒的老人反被讹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弱点的正视。这些弱点极有可能被放大而危害公共利益,因此需要制度规训,制度同时也承担着激发人性向善的任务,“制度的笼子,套住人性,人类才会朝着文明善良的方向前行”。但人性如果都套上了制度的笼子,我们怎样发展?是否符合道德,被约束者是否接受这种笼子? 问题总是多的,但道德是理想的,制度是现实的,道德是扬善的,制度是抑恶的。当然,制度不仅要约束民众,也要约束制度的执行者,不至于出现“把制度当做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作者:唐欢欢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

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 ——谈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2013年以来,中央纪委先后两次调整内设机构和人员配臵,在机构和编制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排列组合、优化结构、内部挖潜,将纪检监察室从8个扩容到12个,保证把主要精力向主业聚焦,往监督和办案上用力。这是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应当说,近来中央在反腐败体制机制方面一系列创新做法,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一反腐败重在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近年来,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一件件腐败大案被查处,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同时也对当前腐败现象反映十分强烈。一方面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腐败现象仍然屡查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成效明显和形势严峻并存的局面呢? 究其原因,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与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历史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腐败高发期。诱发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官德失守,也有社会的利益诱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反腐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为腐败的滋生蔓延留下了空间。 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长期以来,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的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不够,反腐败机构分散,形不成合力。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给纪委交办了不少与反腐败工作无关的任务,纪委主业不突出,工作越位、错位、不到位情况时有发生。 微评 老虎不打不死,苍蝇不拍不灭,腐败不会自动消失,放任不管只能愈演愈烈。 反腐败问题上,不能只设“高压线”,关键得“通电”。

权为民所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所谋,即便有众多豪宅,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 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有的地方党委担心查办案件会损害形象、影响发展,心存顾虑,甚至包庇姑息腐败分子;有的地方纪委执纪执法偏宽偏软,奉行好人主义,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致使很多腐败分子逍遥法外;一些地方和部门腐败案件频发,却追究相关责任不够。 监督机制不完善。上级监督存在“鞭长莫及”的问题,巡视制度不够经常有效,派驻机构覆盖面不够广;同级监督忌讳多,觉得“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很难监督别人,这些年发生的“一把手”腐败问题,很少有同级纪委主动报告的;社会监督渠道少,受理的几率低,一些信息不够透明。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很不正常,必须有所改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随后,中央发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紧接着,中央纪委对内设机构进行了改革,各级纪委也相应作出调整,建立起完善的反腐败体制机制,编织一张紧密无疏的反腐天网。 二坚持“两个责任”明确谁来抓 2013年,安徽省对一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此举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领导干部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是抓不抓都行,而是必须抓紧抓好,“光说不练”会有严重后果。 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重要举措。早在2008年,中央就提出各级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主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落实好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举措之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 要举措之一 导语:2013年部门预算公开大幕开启。继广东、北京、上海、陕西等地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国家发改委等多个中央部委近期也向社会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虽然公开的项目有所增加,但从整体看,大多数预算报告按功能分类,内容粗疏,普通公众难以看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5月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个指出,要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应制定预算公开的文本格式和标准,进一步细化支出帐目,对预算的监督问责。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推动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和公务接待、公务车购置使用、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开,让人民群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 建立公开预算体制 2013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决定建立公开预算体制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推动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优化支出状况,更多向民生倾斜。 李克强说,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这可以使人民更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优化支出状况,更多向民生倾斜。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 2013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提出了当前要重点推进9个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其中第二项是“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这是政府推进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新举措,社会期待着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财政信息公开的实质性进展。 二、落实情况 2013年4月18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近80多家政府部门纷纷向社会公开了各自2013年的部门预算。自2010年首次公开部门预算起,今年是中央各部门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第四个年头。部门预算与三公经费预算一并公开更便于社会监督,内容从类到项进一步细化 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有很多新变化:一是今年中央各部门在

党员学习《问责条例》心得体会:将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

党员学习《问责条例》心得体会:将制度的 笼子扎紧扎牢 只有关在制度笼子里的权力,才能有规矩可循,才能有更好作为,《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颁布实施,正是将笼子扎紧扎牢,让老虎苍蝇无处可逃,是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又一利器。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权力的所有者,领导干部是被人民推选、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来行使权力的。一些领导干部却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升官发财当作自己的人生目的,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在脑后,以权谋私。党中央紧紧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通过强化问责,让制度约束权力,健全责任机制约束用权行为,使干部真正扛起责任,不犯或少犯错误特别是严重错误,并着力解决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担当、不负责等突出问题。 一些领导干部存在侥幸心理,笼子只套老虎,苍蝇还是有隙可逃。“上面忙着抓老虎呢,没空管我们”“这些小问题顶多批评教育一下就过了”等心态让”苍蝇“层出不穷,尤其在基层现象尤其突出,芝麻小官常常将鸡毛当令箭,摆

官谱,讲官腔,诸如吃、拿、卡、要,甚至是作风粗暴等不正之风屡教不改、层出不穷。说到底,老虎离大部分群众较远,苍蝇”在人民群众的身边,群众的体会和感受最深、也最直接,群众的损失也是最大的,这些”苍蝇“在群众耳边嗡嗡作响,惹人心烦。“苍蝇”会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感情,以至于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从长远来看,“苍蝇”之危害丝毫不逊于“老虎”的危害。《条例》中指出“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体现了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管党治党不能光有权力而无责任。每一级党组织都有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不能替代。让“无论大老虎”还是“小苍蝇”都无处遁形,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层层传导压力,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决不姑息!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从严治党意识,形成在严格约束下工作生活的习惯,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制度的笼子》

《制度的笼子》-制度是自由的尺度 徐贻军何德平 英国政治家伯克说:与制度相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 最近遇到的一件事,让大刘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段时间,大刘的楼下邻居装修,整天震天响。 这几天更加不得了,超级电钻让大刘一家遭了殃。从早上7∶30开始,电钻一直响个不停,晚上吵到凌晨一点多。一天之中,本来也可以出去玩玩躲躲,可惜宝宝有点儿发烧,出不去玩不动,宝宝时不时地被电钻声吓得哇哇大哭。 这天中午,宝宝好不容易刚睡着,下面又开始响,又是钻墙,又是重锤,又是敲打,声音非常大,非常刺耳。大刘的妻子小王,连鞋子都没穿正,就冲下楼去找人理论。装修的师傅赔着笑,说自己也没办法,要赶工期,老板催得紧啊。 后来,小王拨通正在装修房子的邻居的电话,希望他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想想,缩短装修时间,保障她家宝宝休息的权利。邻居态度友善,说表示理解,一定督促装修师傅改进。 康德认为:“自由乃是每个人据其人性所拥有的一个唯一的和原始的权利。” 哲人们的观点让大刘寻思:装修自己的房子,是业主的自由;但是享受这种自由,能否突破制度的框架? 2007年,国务院修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第53条规定:“业主需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这些规章、法律,可以说给业主装修自己房子的自由套上了制度笼头。 约翰?洛克宣称:“法律之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业主装修房子,是自己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边界的,那就是相关制度。 人是水,制度是堤。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易发多发的腐败势头怎样遏制?拒腐防变的制度体系如何构建?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何以形成?在此背景下,中纪委第二次全会尤其令人关注。不仅在于它将部署全年的反腐任务,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反腐新信息。 细心的人会发现,每年年初的中纪委全会有着不同的关键词。比如2010年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2011年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2012年的保持党的纯洁性,等等。此次全会的关键词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意味深长:“我今天讲的这些话,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如何看腐败、怎样反腐败,最能体现一个政党的力量。沿着“从严治党”的政治逻辑,保持“生死存亡”的忧患,明确“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应该是我们党反腐倡廉的主轴。 反腐败,重点和难点都在取信于民 仅从话题密集程度,就可以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反腐决心。作为新任总书记,习近平上任三天两提反腐,“打铁还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等警示,更是振聋发聩;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履新之后第一时间问计反腐专家,并清醒地指出,反腐败不仅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希望的是润物细无声”。 正是循着这些思路,十八大后反腐败工作呈现出两种辩证法。 一个是“大”与“小”的辩证法。既打大老虎,又打小苍蝇。比如,对李春城等省部级大员的查处,有力地验证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再比如,对广州“房叔”、郑州“房妹”事件的调查,同样雷厉风行。既坚持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

件,又重视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种“立体式”的查处,显示的是腐败没有“特区”,反腐败没有“禁区”。 一个是“常”与“长”的辩证法。正如习近平所言,“反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既看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又能够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一体两面。尤其是后一面,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信心。最近群众反映的腐败案件,经常数十小时就得到“秒杀”式反馈,比如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从不雅视频被曝光到受到处理,只用了63个小时。可以说,对群众举报的腐败问题,多一些“霹雳手段”,少一些“烂尾工程”,我们就能让群众看到希望,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为政之要,在于取信于民,反腐败斗争更须取信于民。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习近平都把反腐败与“人心向背”联系在一起。把握好反腐败斗争中“大”与“小”、“常”与“长”的辩证法,方能增强反腐败工作自身的公信力,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廉洁政治,权力制约是治本之策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三清”目标的提出,使得反腐败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代感。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我们党掌握的各种执政资源比过去丰富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与否,不仅关系到党风政风,也关系到公共资源的分配,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年来,人们对一些“拼爹”现象的焦虑,对“表哥”、“房叔”的愤慨,莫不与此有关。

把制度关进笼子里体会

把制度关进笼子里体会 像往常一样,赵海迪一进办公室,就赶紧打开电脑。她在中国西南建筑设计院工作,负责项目投标。出差几天,没顾上看信息,赵海迪有点担心,怕错过好项目。打开“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首页,还真有,一个项目下午5点截止报名,抬头一看表,4点了,要搁以前,她只能捶胸顿足。现在,迅速拿出报名卡插上,没一会儿,系统显示报名成功,赵海迪拍拍胸口,长舒一口气。信息公开,对权力严格把关。实现群众对官员的监督,实现权力的良性运行,是党中央在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中得出的有力举措。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打开笼子、装进笼子、关上笼子。只有三个基本环节有机统一形成体系,制度才能真正管住权力,才能真正把权力关进透明笼子里。 第一,打开制度笼子的门。尊重民众的选举监督,只有在民众选举中才能实现权力的让渡,形成监督权力的主体。只有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充分体会到权力是群众赋予的,才能真正下到基层去,关心群众疾苦,满足群众需求,获得群众信任。 第二,把权力放在笼子里。权为民所用,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确保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需要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在民主中形成长效机制,让全民参与民主管理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

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 第三,关上制度笼子的门。严格禁止各种“走后门”,态度坚决,绝不松口。自上而下推行高层民主建设,又注重自下而上基层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社会民主。在民主推进的层面上,既注重以权力制约权力,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和平衡,又要注重以非权力制约权力,形成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的有机统一。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的总目标。 这两年,中央对“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一批大贪小蛀们落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这些蛀虫们在吞噬人民的血汗财富。在那些有利益的地方,权力都在染指;有资源的地方,权力都在伸手。一些人因此而大贪大吞,肆无忌惮。因此,打掉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才会确保人民的果实落到人民的手里。新形势下,依纪依法严惩腐败,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腐化、特权等突出问题。事实证明,

学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心得体会范文 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及时揭露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在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领域、环节和部位,建立有针对性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腐败的发展蔓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下面就由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心得体会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习总书记的讲话如金石之音,振聋发聩、使人警醒。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取信于民,赢得人心,凝聚奋进的力量。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这就必须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使我们党根基永固,血脉长存。 为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性。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坚决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一些地方和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屡发的教训看,有些领导干部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民族、人民和党的利益,堕落到古人所讥讽的六朝何事,

只成门户私计?而制约缺失、监督失效,往往使某些干部手中的权力如脱缰的野马恣意而为,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直至触犯党纪国法,最后踏上不归路。因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防范工作,努力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使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尽管如此,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蚁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还需不断提速。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否有效地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核心在于建立起让全体党员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三个机制实际上就是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反腐倡廉体系的制度化标准。尤其是在那些腐败问题多发高发的地方和领域,必须尽快围绕三个机制建设,建立起纲纪严明的制度规范,持之以恒地加以贯彻,严密细致地加以完善,让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我们必须警醒起来,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学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心得体会二】 长期以来,如何对政府权力形成有效的指导和制约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常常凭借自身的权力,肆意扩大自身管理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出现权力寻租权力庇护等现象。君不见,频频见诸媒体的小官巨贪其实不少都钻了这样的空子,以至于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 治理这样的权力任性,关键在于制度约束。而制度约束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制度本身是公开透明的,具有可操作性。此次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出台,就是要以公开透明的标准来实施和管理,这既利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作部门操作,也利于社会各界进行监督。 推行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根本目的是为了打造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