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精神,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到2018年,森林、湿地、水流、耕地四个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保障体系框架。到2020年,森林、湿地、水流、耕地四个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实现全覆盖,基本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分领域重点任务

(一)森林。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及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林木蓄积增长价值、管护公益林成本、物价上涨指数和财力状况等作为动态补偿的依据,探索生态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以效益论补偿(补助)”的新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标准,推进市、县两级建立地方公益林补偿机制和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机制。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对划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严格保护生态功能区的林地及时纳入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建立森林可持续管理制度。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积极争取国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奖励资金,探索非国有投资主体所有(承租经营)森林国家赎买(租赁)制度,率先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河”及东江源头等重要生态区开展试点。(省林业厅牵头负责)

(二)湿地。建立健全湿地(水库)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补偿制度。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将所有自然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建立鄱阳湖湿地监测评价预警机制和生态功能警戒线制度。探索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损害赔偿标准,探索以农作物和渔业受损、社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各类水库(人工湿地)退出人工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水库)补偿模式。(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牵头负责)

(三)水流。推进河流源头区、重要生态治理区和重要湖库生态保护补偿。设立全省流域生态补偿专项预算资金,完善补偿资金增长机制,适时修订《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探索跨区域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实施江西、广东东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全面落实《东

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牵头负责)

(四)耕地。探索建立耕地休养生息制度。落实国家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加快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对在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休耕、轮作和调整种植结构的农业经营者予以适当的物质或现金补助,合理确定补助标准。研究制定鼓励引导农业经营者施用有机肥料、低毒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地膜的扶持政策。建立我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补偿机制,加大扶持力度。(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牵头负责)

四、推进制度协同创新

(一)构建良性运行机制。将生态保护补偿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各类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建立资金分配与考核结果挂钩机制,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和权责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牵头负责)

(二)建立稳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按照国家部署,完善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自然文化遗产等各类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因地制宜探索灵活多样的省内地区间横向补偿机制办法。鼓励受益地区

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运用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构建生态保护市场化补偿制度,通过一对一市场交易和可市场化配额补偿方式使保护者通过生态产品的交易获得收益。对提供生态产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的主体实行补贴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落实对绿色产品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牵头负责)

(三)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能力建设,建立环保、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统一规范、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省环保厅牵头负责)加快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2017年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试点,2018年制定《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重点界定森林、草地、荒地、滩涂等产权主体,制定产权主体权利清单。(省国土资源厅牵头负责)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根据各领域、不同类型地区特点,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完善测算方法,分别制定补偿标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牵头负责)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量化指标。健全生态保护补偿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全省“生态云”大数据平台,整合生态与环境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推进生态保护补偿信息公开化。(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牵头负责)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机构,引导评估机构对受补偿地区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开展第三方评估,确定各类生态资产存量,分析评价受补偿地区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功能量和经济价值。(省环保厅牵

头负责)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理论和生态服务价值等课题研究。(省科技厅牵头负责)

(四)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加大对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优先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牵头负责)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移民行动计划,开展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移民工作。(省扶贫和移民办牵头负责)在贫困地区开展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省发改委牵头负责)组建江西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建设1000个绿色技术扶贫示范点。积极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开展“绿色培训”,建立绿色创业扶贫基金,培养农村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带头人。(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牵头负责)

(五)加快推进法制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我省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鼓励各地积极研究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措施,不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省政府法制办牵头负责)

五、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补偿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加强试点情况分析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二)加强督促落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实施意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适时向省政府报告。各级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资金的审计,各级监察部门对涉及问责的事项要依纪依规进行处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落实情况作为环保督查的重点内容。对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落实不力的,启动追责机制。

(三)加强舆论宣传。加强生态保护补偿形势宣讲和政策解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自觉抵制无视生态保护、损害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营造珍惜环境、保护生态的浓厚社会氛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