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快速路规划分析与研究

城市快速路规划分析与研究

城市快速路规划分析与研究
城市快速路规划分析与研究

城市快速路规划分析与研究

摘要:城市快速路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城市内长距离、大容量、快速化等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城市快速路的功能,以及城市快速路与城市内其他交通通道之间的关系,意在为以日后的城市快速路规划做参考。

关键字:城市快速路;公共交通;综合交通

0、引言:市快速路是市区内最高级别的道路,城市快速路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按行车速度可以将城市快速路分为3种,分别是60km/h、80km/h和100km/h。城市快速路与城市中其他的交通通道组成城市内的交通网,这种交通网通常具有全封闭立交式的特点。在对城市快速路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城市快速路的功能以及其所服务的对象,除此之外城市快速路规划也要考虑到其与城市内其他交通通道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城市快速路设计,可以使快速路充分的发挥出它在城市交通网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城市快速路可以分为高架式、地下式和地面式3种组合形式。

1、城市快速路的功能和形态

从城市快速路的主要功能方面看,建设城市快速路的目的是减少城市内其他交通道路的压力,还可以减少城市内道路因交叉口过多引起的交通延误,为城市交通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从城市快速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方面看,城市快速路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内中长距离的行驶车辆。如果在城市快速路上聚集过多的

短距离的行驶车辆,往往会给城市快速路带来更多的压力,导致城市快速路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

从城市快速路的形态上来看,城市快速路一般可以分为环线快速路和射线快速路。城市快速路的形态选择必须结合城市的地理情况及人文情况。但是,每种形态的城市快速路在城市的交通中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因此,环线快速路和射线快速路是城市交通中的2个主要元素。

1.1 环线快速路的功能

环线快速路是环绕城市的快速路,它在保持城市交通的通畅的同时也维护着城市中心的功能,它可以将城市中行使的车辆从车流汇集的地方分流出去,起到分流和截流的作用,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环线快速路被称作是城市的保护壳。

1.2 射线快速路的功能

射线快速路是从城市中心与城市外围交通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环线快速路减少了城市中心与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距离,可以满足车辆直达的要求,方便了城市中心车辆的出行。但是,射线快速路在加强与城市外围交通联系的同时,也将城市外围的车辆引入到市区,但是过多城市外围的车辆在城市中心穿越也给城市中心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3 环线与射线快速路的配合

为了使城市交通更加快捷有序,通常将环线快速路与射线快速路配合使用。射线快速路想要完全发挥其功能,必须保证在加强与城

市外围交通联系时,尽量减少外围车连引入市区。这就需要环线快速路的配合。如果在射线快速路的某个合适的位置设置车辆转头点,这样就可以将穿越市区的车辆引入到环线中来,在减少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使环线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2、城市快速路与城市用地之间的关系

2.1 环线和射线快速路与城市用地之间的关系

环线交通与城市用地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当城市化的规模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会越来越大,导致城市中心交通拥挤。在城市中心周围建设环线快速路可以解决城市中心交通压力过大问题,是城市交通秩序的保护伞。一般而言,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还要对城市今后发展的规模做出判断,在城市周边建设半径较大的城市快速路也是有效防止城市无限制蔓延的有效手段之一,城市环线快速路在担当起限制城市无限制蔓延的同时也将穿过城市中心的过境车辆分流。发展较快得城市可以建设多条城市快速环线高速路,多条环线高速路对城市中心形成了层层保护和逐级分流的作用。

城市射线快速路是城市中心与城市外围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起到了促进城市“一元多心”的布局格式的作用。所谓的一元就是将城市中心的服务和功能逐级向城市外围的郊区进行扩展,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中心城。所谓的多心,就是在城市中心以外的郊区建设和城市功能匹配的独立的功能区域,各个功能区域相互作用,组成了城市与郊区共同发展的局面。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一)熟悉道路平曲线设计 避免设置或少设泵站;雨水管应移和倾覆。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时圆曲线最小半径。 考虑车辆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 式中:V——设计车速; Φ——路面横向摩阻系数; i一一道路横坡。 考虑车辆抗侧滑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 式中:μ——横向力系数; 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道路的设计车速,与之成正比。乎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机动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等各方面的因素。 (2)超高 当条件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以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当一条道路的设计—车速V与横向力系数μ选定后,超高横坡度的大小将取决于曲线;直径的大小。按《城市道路设汁规范》规定,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在乎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城市道路,尤其是市区内道路,大多数的车辆车速不高,为有利于建筑布置及其他市政设施修建的配合要求,—般均不设超高。 2.加宽与超高、加宽缓和段 (1)平曲线路面加宽 在曲线段上行驶的汽车所占有的行驶宽度要比直线段宽,所以曲线段的车行道往往需要加宽,其加宽值与曲线半径、车型几何尺寸、车速要求等有关。道路子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乎曲线内侧加宽。(2)超高、加宽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是由直线段上的双坡横断面过渡到具有完全超高的单坡横断面的路段,超高缓和段的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车辆行驶时会发生侧向摆动,行车不十分稳定。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不要小于15—20m。 加宽缓和段是在平曲线的两端,从直线上的正常宽度逐渐增加到曲线上的全加宽的路段。当曲线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K度应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如曲线不没超高而只有加宽,则可采用不小于10m的加宽缓和段长度。不设超高的两相邻反向曲线,可直接相连;若有超高,两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应至少等于两个曲线超高缓和段长度之和。 (二)掌握城巾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 (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 (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般平面十字交叉口 (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交叉口按怪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 (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交叉口转角半径 道路类型主干路次于路支路单位出入口 交叉口设计车速(km/h) 25~30 20~25 15~20 5~15

城市快速路规划分析与研究

城市快速路规划分析与研究 摘要:城市快速路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城市内长距离、大容量、快速化等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城市快速路的功能,以及城市快速路与城市内其他交通通道之间的关系,意在为以日后的城市快速路规划做参考。 关键字:城市快速路;公共交通;综合交通 0、引言:市快速路是市区内最高级别的道路,城市快速路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按行车速度可以将城市快速路分为3种,分别是60km/h、80km/h和100km/h。城市快速路与城市中其他的交通通道组成城市内的交通网,这种交通网通常具有全封闭立交式的特点。在对城市快速路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城市快速路的功能以及其所服务的对象,除此之外城市快速路规划也要考虑到其与城市内其他交通通道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城市快速路设计,可以使快速路充分的发挥出它在城市交通网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城市快速路可以分为高架式、地下式和地面式3种组合形式。 1、城市快速路的功能和形态 从城市快速路的主要功能方面看,建设城市快速路的目的是减少城市内其他交通道路的压力,还可以减少城市内道路因交叉口过多引起的交通延误,为城市交通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从城市快速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方面看,城市快速路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内中长距离的行驶车辆。如果在城市快速路上聚集过多的

短距离的行驶车辆,往往会给城市快速路带来更多的压力,导致城市快速路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 从城市快速路的形态上来看,城市快速路一般可以分为环线快速路和射线快速路。城市快速路的形态选择必须结合城市的地理情况及人文情况。但是,每种形态的城市快速路在城市的交通中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因此,环线快速路和射线快速路是城市交通中的2个主要元素。 1.1 环线快速路的功能 环线快速路是环绕城市的快速路,它在保持城市交通的通畅的同时也维护着城市中心的功能,它可以将城市中行使的车辆从车流汇集的地方分流出去,起到分流和截流的作用,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环线快速路被称作是城市的保护壳。 1.2 射线快速路的功能 射线快速路是从城市中心与城市外围交通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环线快速路减少了城市中心与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距离,可以满足车辆直达的要求,方便了城市中心车辆的出行。但是,射线快速路在加强与城市外围交通联系的同时,也将城市外围的车辆引入到市区,但是过多城市外围的车辆在城市中心穿越也给城市中心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3 环线与射线快速路的配合 为了使城市交通更加快捷有序,通常将环线快速路与射线快速路配合使用。射线快速路想要完全发挥其功能,必须保证在加强与城

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设计

科学论坛 =烹==思烹焉,啊I ChinasciencearldTochnoJogyReview■—_■ 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设计 徐松淼何斐 (杭州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杭州310000) [摘要]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是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整体运输效益,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措旌。本文分析了快速路的功能与作用,对其规划设计技术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供打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交通量 中图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lO)O卜0147一Ol '莆育 快速路是设有中央分隔带,双向四车道及以上,全部或部分控制出入的汽车专用的城市道路。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路规》)对快速路的定义允许部分控制出入,也即允许与交通量不大的次千道相交时,可暂时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并预留修建立交的余地,十多年来国内大城市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快速路,但标准和服务水平不尽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交通网的主骨架,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2快速路的功能与作用 快速路作为城市机动车辆的快速通道和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其核心功能为(1)从整体上提高交通可达性,降低出行时耗总量:(2)对交通需求进行分解,创造长短距离出行的空间分流条件,有利于城市各级路网的功能发挥:(3)形成城市大容量快速交通走廊,为城市各交通片区提供高效交通服务的同时,也为各交通片区起到屏障和交通疏导作用:(4)快速疏导城市对外交通,完善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的衔接,提高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 3规划设计技术■求 由于城市快速路系统的重要性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因此,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颓给予高度的重视,避免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合理,使陕速路系统出现先天性的不足.从而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必须充分认识到:规划上的任何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设计上的缺憾;而设计的不合理,必然造成交通实际运行中的无序。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3.1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及其对驾驶员与乘客感受的一种质量标准。按照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的标准.将之划分为A~F六级,即从自由流到阻塞流。尽管目前已建成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因为种种原因运行质量并不是很高,服务水平一般都在c~E间变化.甚至经常出现阻塞流。但根据系统特性要求,城市快速路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应当在A~D间变化,即从自由流到稳定流范围内,如果系统的运行状态,经常出现极限稳定流(E级),甚至阻塞流(F级),则表明系统的服务水平已偏离了系统率来的要求。出现此种情况时,必须从交通的动态管理、关键部位的技术调整和改造、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方面采取必要及有针对性的措施。 3.2交通量预测 交通量预测是制定快速路系统规划方案及进行可行性研究所必需的基础工作。交通量预测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道路横断面的布设、立交型式的选择,即决定工程建设规模.因此.对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交通量预测除去在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预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外,还必须充分估计到快速路系统建设后,由于其所提供的交通软硬件环境均比其它道路标准高,所以对交通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使系统的某一部分,甚至系统全部出现交通量的非正常增长,从而导致系统的饱和年限大大提前。系统超负荷运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在规划设计阶段从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另外.考虑到我国正处在相对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与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的建设布局、组团性质、规模及功能不断变化,这些困素必然会影响预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时甚至出现较大的误差。为了保证快速路系统建设标准适当、规模适度、实施适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3.3系统的均衡性 陕速路系统以提供同一标准的快速连续的服务为目标。因此,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系统中各个区段的交通量均衡,避免由于系统中某一区段.甚至某一点的交通量过于集中而导致系统的交通阻滞,制约系统功能的发挥,降低系统的服务水平。如某些区段交通量过于集中,不可避免产生不均衡时,必须从该区段的进出口位置和道路断面的布置上进行合理的调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配置快速公交和辅路一般性公交线路时,要尤为重视系统的均衡,在保证客运量、有利于换乘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重复线路的设置,以减少对其它交通的干扰。 3.4出入口设置原则 快速路系统的出入口有两类:一类为节点(即立交匝道)出入口,另一类为路段(即辅路)出入口,由于出入口的设置必将产生车辆的分合流并产生交织.形成交通紊流区,从而影响道路的正常运行,因此,快速路系统的通行能力,往往受制于出入口区段的通行能力,出入口实际上已成为系统通行能力的控制“瓶颈”路段。 从国内一些城市快速路系统实际运行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来分析,大多与出入口有关。由于城市快速路系统不同于高速公路,交通源相对比较密集,出人口设置的数量较多,间距较近,因此,合理设置系统的进出口,对于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如果出入口设置过多,间距过小,则频繁的分流、合流、交织、非机动车的干扰,必将直接影响快速路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近距离的进出口安排,会刺激吸引短途区域交通的大量混入,加剧快速路系统的运行压力,使路网的交通量分配失之均衡反之,如果出入口设置过少,间距过大,势必造成主路车流量减少,辅路压力增大,进出口车辆排队运行,导致快速路系统的整体运输教益降低。因此,合理布设出入口,是保证快速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3.5立交设计 从一定意义上讲,快速路系统的服务水平能否保证,系统功能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立交的设计。成功和恰当的立交设计又取决于立交转向功能的最佳组台及无干扰配置,即对交织区段的合理处理。交织即产生紊流,紊流则影响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现在立交运行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也是交织所造成的。因此,应大力提倡立交的无交织设计,即消除立交范围内各个转向交通之间的交织区,从而使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都可以顺畅无干扰她运行这样,在提高系统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未来交通发展拓展了空问。 当立交范围内存在交织区时,要尽量消除主线上的交织,特别是连续两车道以上的交织应完全避免。即使是次要方向的交织,也要根据计算车速、交织流量、交织类型计算确定,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交织长度。当道路同侧存在较小半径的匝道交织时(如苜蓿叶立交),则业、须在保证必须的交织长度的同时,将集散车道与主线采用固体分隔而不是标线分隔的形式完全分隔开,使转向交织完全限定在集散车道内,从而保证直行交通完全不受干扰。这样,也给调整集散车道乃至立交匝道的平面和纵断面线形及主路的进出口间距,留下了较宽裕的余地。 3.6其它 由于城市快速路同时也是各种城市地下管线的走廊.因此+进行管线综合安排时.要特别注意各种地下管线与道路构筑物的相对关系,在快速路上不能安排附设检查井的各种管线,以防止由于井盖的丢失、翻转、井口处的颠簸,造成行车安全事故。 为保证系统的运行通畅,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在道路建设时要阿步配套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和运行管理设施以及各种环保设施。 当考虑分期修建时,在确保必要功能的前提下,要注意工程的合理衔接,为远期工程留下充分的余地。 结语 城市快速路设计是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f阿交通路网的主骨架,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通组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科技博览l147 万方数据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 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章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完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秘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 确下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听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 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 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能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 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 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直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 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 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城市快速路网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快速路网规划方法研究 ——以合肥市快速路网规划为例 刘鹏 罗崴 【摘要】快速路是城市道路系统骨架,承担城市对外及城市组团间长距离交通联系需求,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居民方便出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对合肥市现状快速路发展分析基础上,结合城市与交通发展目标,利用四阶段法对城市交通需求进行预测,明确合肥主城各个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规模,指导快速路网规划,并从快速路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形态与用地布局适应性、交通走廊分布、交通运行测试、工程可实施性等方面论证快速路网规划方法,构建与城市发展目标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的快速路网布局,并对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组团联系通道饱和度等方面进行了评价,保证快速路网布局合理和有效落地,支撑了合肥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趋势。 【关键词】快速路网;城市空间形态;交通走廊 1 概述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三角中西部,地理区位优越,未来合肥主城建设面积由现状378km/km2扩展到1167km/km2,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扩展,未来组团内部与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将迅猛增加,路网特别是快速路系统是交通需求的重要载体,快速路网体系是否完善、系统和科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在交通需求预测基础上,从城市空间形态、用地布局、交通走廊分布、交通运行测试等方面论证快速路网规划方法,构建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快速路网布局。 2 现状快速路存在的问题 合肥过去围绕环城河发展,并逐渐向外围扩展。近年来合肥主城用地迅速扩展,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围迅速扩张,主城形成“一环六射一纵”快速路网基本架构,包括:一环、长江西路、合作化路、金寨路、马鞍山路、裕溪路、铜陵路、阜阳路。

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7-12-29T14:10:43.6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作者:刘海强 [导读] 随着城市机动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对交通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城市交通拥堵也变得日益严重。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随着城市机动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对交通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城市交通拥堵也变得日益严重。为了更好的为城市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不断拓展其城市空间,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城市道路规划问题,从而进一步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顺利运行。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面对日益紧张的城市交通问题,做好对城市快速路的道路规划意义重大。所以,在对城市快速路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在对城市快速路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快速路的设计措施。 关键词: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技术 1 快速路概述 快速路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内进行修建的,从中央进行分隔,主线是基本上连续不断的,沿线上是重要的交叉口,而次要的交叉口是右进右出的,同时设有相应配套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对于快速路来说,其是城市道路的重要补充,对外交通、跨片区等中长距离的机动车的出行都有重要的服务作用。 2 城市快速路功能特点 快速路是城市道路中行驶速度最快、道路等级最高的道路。按照道路的交通功能分类,快速路可以分为服务性功能和通过性功能。服务性功能要求能实现点对点的服务,具有完全可达性和可通畅性;通过性功能则要求车辆行驶快速、通畅,除突发事件外受阻的可能性最小。总体而言,城市快速路要达到车辆快速行驶、交通高效集散、道路可通达性强等要求。一般的城市快速路设计,为四、快速路规划设计为了实现上述要求,都是采用全封闭式设计,如高架形式、地下通道形式和立交形式等,满足城市交通运输中点到点的快速集散需求。图1呈现了城市快速路与整个城市路网的功能关系,可以看出:快速路本身通过高效运转实现“门对门”和“点对点”的交通集散;快速路通过出入口与其他等级的道路实现交通转换,此转换过程对于快速路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需要强调出入口的规划和设计,这对其他道路交通向快速路的分流和合流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常规道路体系可以直接由道路与周边城市服务发生作用,实现交通转换和服务转换。因此,快速路对于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率转化和运输具有重要意义。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快速路的上述功能特点,发挥出快速路应有的作用。 图1 城市快速路与城市路网的功能关系 3 快速路设计的关键技术 快速路的设计不仅包含快速路本身的设计车速、建设形式和车道通行能力等要求,还包括快速路与城市一般道路的交通转换问题及快速路的出入口设计。快速路本身的建设标准和条件决定了其自身的运营性能和要求,而快速路的出入口设计则需要充分考虑快速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衔接问题。 3.1 快速路建设标准 设计车速、建设形式和车道通行能力是表征快速路建设标准的三个主要因素。设计车速就是在快速路所期望达到的行车速度,该参数是确定快速路纵横向线形的基础;建设形式是快速路横断面的布置情况,体现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各种交通组成和功能的分区;车道通行能力则是确定车道宽度和车道数量的关键,是实现交通集散的基本设计要点。 城市的快速路和主干路共同形成交通路网的骨架,这其中主干路由于直接与交通服务相连接,因而会遇到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等问题。 实际的主干路的行车速度在自由流状态下能够达到60 km/h,但是考虑到信号控制造成的行车延误,实际的通行速度仅达40 km/h左右。城市快速路不需要考虑道路与周边服务的连接,因而应该采用全封闭的设计思路以保证车辆的快速集散特性。 为了体现快速路与主干路行车效果的差别,快速路在自由流状态下其行车速度应该在80 km/h以上,与主干路的自由行车速度差达到20 km/h,以体现功能的区分和差异,且快速路没有信号控制造成的延误,实际的行车速度应该也能达到80 km/h。按照这种设计行车速度便可以开展道路线形的规划和设计。建设形式方面,根据已有的规划经验,城市快速路设计的车道宽度需要结合交通参与实体特征。 例如小客车专用道路的设计车道宽度极限最小值为3.0 m,一般设计值可以是3.25~3.5 m;大型车和混行车道的极限最小值为3.5 m,推荐采用的一般设计值也是3.5 m。 考虑到城市快速路建设中,各种车辆为了达到满意的行车速度和效果,并不会始终如一地在规划车道上行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需要将各种车道宽度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设计,采用通用的3.5 m车道宽度设计能够满足交通集散要求,也能减低行车安全事故。 在特殊区段由于用地紧张可以采用小客车专用道3.25 m的设计方法。快速路一般采用双向分行的设计思路,保证来往交通不造成影响,且为了达到交通集散要求,一般设置双向4车道以上,具体的车道数量根据各个区段的交通流情况确定,可以在双向8车道到双向4车道中灵活变换。 3.2 快速路出入口设计 城市快速路的出入口是实现快速路与其他路网道路进行交通转换的关键,其转换效率直接影响快速路的使用功能。 我国早先建设的城市道路,对于出入口设计考虑不足,存在出入口设置间距过近、出入口设置顺序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了交通的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国外高速公路的拥堵30%是发生在出入口位置,因而需要对快速路的出入口进行细致设计,保证交通转换要求。 总体而言,出入口的设置需要满足车道数量的连续、先出后入、出入口简单统一、出入口宜立交布置等原则。快速路的出入口形式多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P CJJ37 - 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0.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答案:C 考P4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0.下列不属于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的是()。 A.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B.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C.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D.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要,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答案:D 考P48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36.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 A.现场踏勘或观察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1?道路几何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0.3?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 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验算时,物高为0.1m;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1.2m,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1.9m。 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应妨碍视线 5.1.13?设置分隔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 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50m。 5.1.14?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路段需加速合流或减速分流时,应设变速车道。 5.1.15?路段内人行横道应布设在人流集中处。人行横道应设在通视良好的地点,并应设醒目标志。快速路上行人过街应采用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5.2.2?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限制值应符合表5.2.2的规定。5.2.3?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值时,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二的规定。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