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冷战阴影下的社会意识形态

浅析冷战阴影下的社会意识形态

浅析冷战阴影下的社会意识形态
浅析冷战阴影下的社会意识形态

浅析冷战阴影下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

在当代,意识的定义就是意识完成,意识一致,意识结果,由灵感变成理论。其中又涵盖四个方面

1. 指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

道德证明。

2.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

3.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

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

4.伴有某种政治倾向和政治选择的思想体系。具体指自由主义、社会

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政治思想。

本文所讨论的冷战之下的意识形态多指第四个方面。

二.意识形态的地位.

. 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影响各国对外政策的理念和基调,是判定国家根本利益得失的依据;另一方面又是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阶级和不同制度的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将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冷战结束已有十余年,但冷战思维至今影响着国家间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因为此。我们应对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而正确指导我国的对外政策。

三.冷战下意识形态的影响.

冷战使世界分裂,冷战使国家无力恢复战争的创伤,冷战使人成为政策的牺牲品。今天,发起冷战的人们已经相继到了另一个世界,而遭受冷战思维侵害的人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冷战中意识形态的极端渲染造就了人们的单向思维,非黑即白类划分人群,使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自由,丧失了作为个人的人格。

四.冷战的根源.

在历史上,地域性的超级力量间曾经多次上演过或长或短时段的冷和平,即不发生全面军事冲突前提下的对抗,随着世界体系的一统,全球性超级力量也随之形成。二战结束后,两个巨人开始成为世界的主宰——一种全新形式冷和平局面在随后近五十年中延续。双方政策制定都力图在最大限度压至对方获取利益又彼此克制,我们通常讲这段历史称之为冷战。

冷战爆发是战胜国在意识形态差异的基础上由于现实利益分割矛盾导致。重要性上现实利益之争是双方冲突的肇始和主要诱因,意识形态差异仅仅是背景处次要地位。在战争时期,现实利益促使不同意识形态的苏美联合,二战后利益分割到值得的纷争又导致其分道扬镳同样,这种对抗之所以未爆发全面战争演化成热战,也同样是由于两国利益决定的。

五.意识形态与冷战

在所谓冷战时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种非武力的东西竟然也能够从某种角度整齐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部分,可见它的作用。意识形态往往作为一种对外政策的工具、时常用于宣传手段在不正常情况下突出出来,也往往作为一种超然无形的东西而长期潜移默化。前者常常是在国家实力不逮而呼吁国际同情和支持的危难时期,或者国力强大得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需要输出价值观念时。

意识形态是冷战研究中往往被忽略的一个因素。1961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尽管双方都强调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核战威胁上合作的必要性,但他们的会面还是充满了尖锐的冲突,导致不断升级的紧张气氛,最终以古巴导弹危机收尾。

他们各自的意识形态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赫鲁晓夫而言,他确信苏联的社会与政治思想都处于上升状态,作为美国垄断资本家代表的肯尼迪应该认识到这一历史的必然。而对肯尼迪而言,他认为自己是自由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与胜利的捍卫者,坚决反对赫鲁晓夫的想法。由此可见,在运用意识形态分析问题不能绝对化和片面化,不应过分依赖意识形态,把它当作万能的理论教条。同时,我们也不应认为彼一方是意识形态为先导,而此一方则只是被逻辑和利益驱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比苏联更多的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考虑,如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合并和对日的占领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意识形态及其影响使美苏冲突成为冷战。苏联的主要考虑在于其国家安全,而美国的主要目的是把它的意识形态推广到全世界。西欧因为恐惧苏联和想要借助美国的力量克服国内困境,邀请美国作其盟主,而美国则借机以自己的模式改造欧洲和日本,而他们的联盟体系也因为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敌人而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中生存下来。

总而言之,上世纪中期东西方阵营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国家利益矛盾等等国际因素共同促成了冷战,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意识形态或多或少地成为了影响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的幕后黑手。

五.战后反思.

我们在反思中很少有人对作为主体的人给予多大的关注,而是指着眼于国际、国家,这无宜于人类的进步。对冷战至今的伤痛应该是我们活生生的人,应该让个体的人在觉醒中反思这一政策的灾难。我们对冷战的发生、发展直至结束这一历史,回顾的是作为意识形态之争的灾难性后果。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也不过是三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作过不懈的努力,然而,思想意识始终是掌握政权的人常用来对付被统治的人民,让自己的人民没有思想没有人格没有选择,这样的人民即“愚民”是可以治理的,这是对统治阶级来说的控制住意识形态就控制了人民,所以前苏联打着人民的旗号鼓吹不可能实现的主义来愚弄人民,在斯大林主义的统治下使社会主义变味,走样,而苏联人民却成了被斯大林个人独裁的奴隶,没有思想的奴隶,而最终的结局就是人民在希望中死亡,在死亡中解脱,在解脱中垮掉。

没有思想的人是人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没有思想的社会就没有未来。直至今日,我们仍然会看到世界上冷战遗留的痕迹:北朝鲜的极权统治,个人独裁下的人民生活在没有理性与人性的社会,人民在愚昧中生存如同被人宰割的奴隶,军队中的军人没有头脑只是统治者用来穷兵黩武对内屠杀人民,维持极权和独裁的工具;对外则有恃无恐,用全体国家人民的性命作赌注不讲原则,不讲人性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这就是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最残酷的说明。谁应为剥夺人民的思想意识的罪恶负责?我想这一问题作为统治者来说是不可能有结论的,而作为被意识形态控制的人民又能怎样呢?没有人民的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人民的未来和理想,所以,我们说冷战的最终结果不是结束而是应该反思意识形态影响的开始,尤其是对人类、

对个体的人的影响——这是我们应共同关注的。

班级:高一(18)

陈哲吴宇玮魏竟赵小君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68489502.html,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作者:朱新玲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摘 ; ;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发生了很多变化。新闻编辑应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传统新闻编辑与新媒体新闻编辑身份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新闻编辑 一、全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和转变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媒介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媒体积极向互联网靠拢。尤其是随着一些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让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推出了网络平台以及移动应用客户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应对新的挑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相对被削弱 很早之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被称为信息的“把关者”,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及传播学者卢因的观点,即新闻编辑对信息进行审核与修改后,信息才可能进入受众的视野。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已经被削弱,尤其是随着Wi-Fi、4G 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手机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视频的录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再是唯一的新闻发布者,甚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利用现场受众手机录制的视频作为可靠的信息来源。除此之外,个别事件如果仅有受众的新闻信息版本而缺少主流媒体的声音,也很容易出现谣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2.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发生变化 受众已经从单屏接收信息转到了多屏接收信息。据学界的观点整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使用网络的比例最大,而网络就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成为全媒体。如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依旧停留于单一的媒体层面,不打破多种媒介的壁垒,在全媒体时代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有远见的媒体率先实现了与互网联的融合,湖南卫视已经推出了芒果 TV 作为移动客户端,央视也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3.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制定报道方针,决定新闻节目的类型和方案,组织协调报道和节目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新闻节目的审核与最终传输。一些先进的新闻媒体还可能对新闻节目的播报进行监测,以了解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然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很多广播电视台已经将节目搬到了网络上,受众可以通过 PC 机和移动设备观看,那么传统的节目必须被重置同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且内容的删减要考虑到网络受众的观看习惯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姓名:刘一川班级:08级一班学号:200818140119 科目:名记者研究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网络就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它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己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地和集散地,是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但是在这网络舆论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措施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调控 前言 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发,激起了网络舆论的高度聚合和流动,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推动了民意与决策层的积极互动。但是,频涌的网络舆论中仍存在着不良现象,例如对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最牛团长夫人案”“女检察长豪车案”等。制定与实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舆论调控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及其舆论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除了采用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便携性”、“时效性”、“多媒体”、“超链接”、“全球化”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多样化;传播行为更具主动

性、交互性、异步性等。 (二)新媒体的范畴 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它是基于数字化,互联的,且内容具有可复制性,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 第二类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为了最具想象力的新媒体。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引擎,手机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融合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第三类是互联网和手机完美融合的新兴媒体。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允许使用者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或想法用短信,彩信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到网络上。局限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延伸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借此,个人化传播的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其中,微博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融合最出色的新兴媒体之一。 (三)舆论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概念来说舆论是一种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形成的舆论。舆论的特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

修改:201212200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这是一个客户让写的文章,最后写完不给钱,传上来大家分享。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是不仅是政治学用词,而且也是哲学用词,随着人们对哲学的深入研究,对意识形势的概念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对意识形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与认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特拉西首次提出意识形态,他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要素,也就是说“真正的意识科学一定不能从任何假定或固定的概念出发,而是必须要从、也只能从可以被确定的东西出发。”①英国的百科全书将意识形态归为政治范畴体系,认为意识形态是为理性的统治奠定思想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有:马尔库塞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了整体批判,把发达工业社会称为“单向度的社会”,把人称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②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认为它具有“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认为从前的意识形态是“纯粹的幻想”,没有革命精神,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锁链,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以确保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③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指出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存在一条鸿沟,意识形态经过质的飞跃才能到科学状态。 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不同阶段社会的不同产物,是基于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④邢责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反映。郑永廷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是反映这一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思想体系。 ①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期,第2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年。 ③弗洛姆:《超越幻想的锁链》,1965年 ④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专题5 1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1.背景 (1)1945年8月,美、苏以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在南北接受日本投降。 (2)朝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①1948年,南朝鲜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 ②同年,北朝鲜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苏联和美国从朝鲜撤出军队后,南北关系开始急剧恶化。 2.爆发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3.扩大 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朝鲜内战迅速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 4.抗美援朝 (1)背景 ①美国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②联合国军攻占平壤后继续向北推进,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 (2)概况 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②1951年7月,交战双方开始进行谈判。 ③1953年7月,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5.评价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 教材整理2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1.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新侵略印度支那地区,遭到越南人民的沉重打击。 (2)1954年7月,日内瓦会议在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 (3)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美国势力向越南南方渗透,在南越建立傀儡政权。 (4)1955年10月,越南南方成立了以吴庭艳为“总统”的“越南共和国”,遭到了越南南方人民的反对。 (5)从1959年起,越南南方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游击区,组成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2.“特种战争” (1)时间:1961—1964年。 (2)目的:巩固美国在南越的殖民统治,阻挠越南统一,长期霸占越南南方。 (3)含义:派遣“特种作战部队”进入南越,由美国军事顾问指挥、美国出钱出枪、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 (4)结果:没有消灭南越人民的反抗斗争。 3.“局部战争” (1)1965年,美国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并大量增兵南越,将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2)越南军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反击。中国人民也进行了有力的支援。 (3)美国在战场上遭到惨重失败,被迫于1973年在巴黎签订和平协议,美军撤出越南。 (4)1975年,南部首府西贡解放,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胜利结束。 4.影响 (1)是继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发动的又一次局部战争,是美国侵略战争史上历时最长、损耗最大的一次战争。 (2)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课中思考]为什么强大的美国会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提示】美国主要是败在越南人民的持久战中。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军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发扬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顽强的斗争精神;另外,中国

人民版选修3《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学案

人民版选修3《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学案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学习目标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重点认识局部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战后的两极格局没有引发亲的世界大战,主要原因在于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的毁灭性的制约和核均势的形 成,使美苏两国不得不有所节制。这也就导致了冷战时期局部战争连 绵不断。超级大国将其战略角逐的战场转移到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 把世界大战的能量在局部战争中释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 “冷战”政策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冷战的局部体 现。局部战争受冷战局势的制约,同时局部战争又影响了冷战中双方 力量的对比和冷战的进程。 难点结合朝鲜战争,正确认识目前世界热点问题------朝鲜问题。 自主探究 一、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起初是朝鲜半岛内部朝鲜与韩国两个社会制度对立的政权之间的战争,是朝鲜内战。此后美国、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朝鲜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可以说,朝鲜战争是由朝鲜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国际战争。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即朝鲜内战爆发的背景,背景是在美苏冷战作用下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对立政权。 1、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2)在美国、苏联的分别支持下,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2、经过 (1)爆发: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扩大:1950年7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内战;(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战争,演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 (3)美军仁川登陆:1950年9月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战场形势开始对北朝鲜不利。) (4)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10) ①出兵朝鲜: 原因:A、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的安全。(主要原因) B、政府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安全的努力失败。 C、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出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方式:组成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司令员) 时间:1950年10月 ②抗美援朝战争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次战役,五战五捷(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

专题五第一节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主备人姓名:贾卫红时间:2012年1月16—18日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学习目标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重点认识局部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战后的两极格局没有引发亲的世界大战,主要原因在于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的毁灭性的制约和核均势的形成, 使美苏两国不得不有所节制。这也就导致了冷战时期局部战争连绵不断。 超级大国将其战略角逐的战场转移到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把世界大战的 能量在局部战争中释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 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冷战的局部体现。局部战争受冷战局势的 制约,同时局部战争又影响了冷战中双方力量的对比和冷战的进程。 难点结合朝鲜战争,正确认识目前世界热点问题------朝鲜问题。 自主探究 一、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起初是朝鲜半岛内部朝鲜与韩国两个社会制度对立的政权之间的战争,是朝鲜内战。此后美国、中国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朝鲜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可以说,朝鲜战争是由朝鲜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国际战争。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即朝鲜内战爆发的背景,背景是在美苏冷战作用下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对立政权。 1、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2)在美国、苏联的分别支持下,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2、经过 (1)爆发: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扩大:1950年7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内战;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战争,演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3)美军仁川登陆:1950年9月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战场形势开始对北朝鲜不利。) (4)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10) ①中国出兵朝鲜: 原因:A、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主要原因) B、中国政府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安全的努力失败。 C、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方式: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司令员) 时间:1950年10月 ②抗美援朝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五次战役,五战五捷(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 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经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朝军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5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歼敌23万余人,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把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边谈边打、打打停停(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 朝鲜战争在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双方力量对比接近势均力敌。1951年7月,交战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 (5)结束:1953年7月,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3、朝鲜战争的历史地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虽然限于朝鲜半岛,但参战国家很多,美国、中国等18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4、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它对主要参战国造成了深远影响。 朝鲜停战协定规定双方在朝鲜半岛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以北纬38度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这样朝鲜战争不仅没有解决朝鲜半岛南北统一问题,反而力图维持南北分裂局面,从而加剧了朝鲜半岛分裂局面。 (1)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2)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3)中国: 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 相对的和平环境 ②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对中美关系: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历史背景: 提示:印度支那通常指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在1954 年7月全部消灭困守奠边府的1万名法军,取得了抗法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两个月后,在日内瓦会议上,法国不得不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协议明确规定与会各国保证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思考:这一协议对于法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其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失败。 思考:对于饱受殖民统治之苦、渴望独立的“印度支那”人民又意味着什么呢? 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战争,民族独立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印度支那三国走向独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胜利。 思考:美国干涉越南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美国担心如果越南完全落入共产党手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368489502.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抗争占据了国家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政治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所释放出的巨大势能仍无处不在。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意识形态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很难具有固定的含义,但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人们把各种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体系、语言学等,都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规划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对内对外的政治规划或政治策略。(2)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意识形态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意识形态又是一些具体的伦理道义原则“, 作为道德观,它是判断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政治思想体系,又是在政治经济根本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它是评判、衡量其他具体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3) 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体系,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国际关系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一种价值尺度和辩护体系。”因此,“意识形态被界定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体系,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想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4) 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是支配人类政治行为的各种主观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意识形态体系,即包括了政治理想、观念、道德等因素的政治思想体系。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观念体系,它包括人们在政治、经济

新媒体在媒体环境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媒体环境中的作用 新媒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其准确含义学界仍无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从上述说法中我们仍可窥探到新媒体的一些特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现如今新媒体正凭借其海量信息、覆盖面广、速度迅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载体。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整个艺术消费。它的日益强大使整个艺术领域从观念形态到创作实践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局限: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坐在电脑前而不是守在电视机前欣赏各类娱乐节目、最新最火的影视剧和电影时,以无孔不入之态势融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新媒体,已经给传统的影视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

当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遭遇生存危机,纷纷选择低价抛售关门倒闭时,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慨于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1、传播载体的改变 随着通讯技术和因特网的日新月异,影视、音乐、书籍等的传播载体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书籍的变化。传统的纸质书籍在过去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传承千年,给人们以阅读的快感和心灵的愉悦。而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许多读书族转向使用手机、平板、电子书等终端进行阅读,新媒体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等阅读方式成为当下年轻人所追求的时尚生活。阅读在他们已不再是心灵的体验和享受,信息传达的实效性变得更加重要。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阅读恰由于其高效、准确性而逐渐占有书籍阅读市场越来越多的比重。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终端成为最具代表的载体。 2、传播方式和效果的改变 在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新的传播方式中,强调人与产品交流互动的方式成为新传播方式的重要部分。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自上而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网络使得受众成为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导者,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由于现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主要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出现之初,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名词,无涉于价值判断。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是一种哲学研究。在文义上,ideology一词是由“观念”(idea)和“学科”(ology)两字结合而成。特拉西尝试探索内在思维和观念的起源,希望意识形态此学科最后能和动物学、生理学一样,享有同样的学科地位。 一开始,意识形态一词并不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意识形态”来概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现象”后,该词才在东方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它的内涵和指涉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大多数学者都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定义,使得它越来越偏离特拉西的原意。许多学者将它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指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价值凭依,而为了实现统治,这种凭依可以是扭曲事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看成“虚假的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具体社会中人对物质实践的一种理解和把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理解和把握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即“虚假性”。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它们都在真实地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剥削利益。意识形态主要是受阶级性制约的观念形态,也可以说是反映阶级的社会利害关系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自我欺骗或欺骗他人的思想观念或理论体系,是一种虚假的、颠倒的意识,是对颠倒的现实的反映。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它的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藏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曼海姆试图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原貌区分开来,于是就有了“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内涵和指涉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指出,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类型:与阶级利益相关的特定意识形态和与价值无涉的总体性意识形态。特定意识形态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国家意识形态,而总体性意识形态则并不包含对弄虚作假的怀疑,它是在不考虑其动机形成的情况下,对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形成的特殊思想进行形式色彩的功能分析,以及对精神之诸结构性差异进行客观描述。尽管曼海姆企图将总体性意识形态与特定意识形态相分割,去掉其政治性和工具性,但总体性意识形态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分析,因此这种分割是不成功的。 约〃埃尔斯特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组信念或价值观,它们可以通过某一社会集团的地位或者利益得到解释。而这种信念或价值观隶属于某种更为一般化的、有偏见的信念群。他认为马克思从功

浅析冷战阴影下的社会意识形态

浅析冷战阴影下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 在当代,意识的定义就是意识完成,意识一致,意识结果,由灵感变成理论。其中又涵盖四个方面 1. 指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 道德证明。 2.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 3.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 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 4.伴有某种政治倾向和政治选择的思想体系。具体指自由主义、社会 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政治思想。 本文所讨论的冷战之下的意识形态多指第四个方面。 二.意识形态的地位. . 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影响各国对外政策的理念和基调,是判定国家根本利益得失的依据;另一方面又是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阶级和不同制度的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将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冷战结束已有十余年,但冷战思维至今影响着国家间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因为此。我们应对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而正确指导我国的对外政策。 三.冷战下意识形态的影响. 冷战使世界分裂,冷战使国家无力恢复战争的创伤,冷战使人成为政策的牺牲品。今天,发起冷战的人们已经相继到了另一个世界,而遭受冷战思维侵害的人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冷战中意识形态的极端渲染造就了人们的单向思维,非黑即白类划分人群,使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自由,丧失了作为个人的人格。 四.冷战的根源. 在历史上,地域性的超级力量间曾经多次上演过或长或短时段的冷和平,即不发生全面军事冲突前提下的对抗,随着世界体系的一统,全球性超级力量也随之形成。二战结束后,两个巨人开始成为世界的主宰——一种全新形式冷和平局面在随后近五十年中延续。双方政策制定都力图在最大限度压至对方获取利益又彼此克制,我们通常讲这段历史称之为冷战。 冷战爆发是战胜国在意识形态差异的基础上由于现实利益分割矛盾导致。重要性上现实利益之争是双方冲突的肇始和主要诱因,意识形态差异仅仅是背景处次要地位。在战争时期,现实利益促使不同意识形态的苏美联合,二战后利益分割到值得的纷争又导致其分道扬镳同样,这种对抗之所以未爆发全面战争演化成热战,也同样是由于两国利益决定的。 五.意识形态与冷战 在所谓冷战时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种非武力的东西竟然也能够从某种角度整齐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部分,可见它的作用。意识形态往往作为一种对外政策的工具、时常用于宣传手段在不正常情况下突出出来,也往往作为一种超然无形的东西而长期潜移默化。前者常常是在国家实力不逮而呼吁国际同情和支持的危难时期,或者国力强大得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需要输出价值观念时。 意识形态是冷战研究中往往被忽略的一个因素。1961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尽管双方都强调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核战威胁上合作的必要性,但他们的会面还是充满了尖锐的冲突,导致不断升级的紧张气氛,最终以古巴导弹危机收尾。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的创意已经突破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的特性及其三个基本要素,提出了互动广告创意的一些方法。针对新媒体时代互动广告的思考,为其成功实践做一定理论准备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广告创意 一、引言 互动广告,即新型的网络广告和建立在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上的感应式广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的创意则要求广告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一定的场景或情节设计,使广告中的产品更真切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独特互动和联系,从而使受众获得独一无二的参与感。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产业的突飞猛进,使广告对新媒体的投放持续升温,新媒体广告的迅速崛起与规模成长正深刻的改变着广告传播的方式与效果。目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统广告已显生存困境。传统广告的困境,体现在经营状况、读者数量与构成、信息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等多方面。这些困境,既是媒介格局改变的结果,更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二、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 ①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②有线数字电视;③IPTV

专题五 一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详细备课资料)

专题五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详细备课资料) 导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美国政府在政治上公开地反苏反共,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在冷战中,美苏之间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由于双方争夺激烈,在局部地区出现了非直接对抗的热战,可知热战与冷战是什么关系?热战是冷战加剧的产物。全球冷战局面下局部热战的代表是发生于亚洲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学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起初是朝鲜半岛内部朝鲜与韩国两个社会制度对立的政权之间的战争,是朝鲜内战。此后美国、中国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朝鲜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可以说,朝鲜战争是由朝鲜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国际战争。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即朝鲜内战爆发的背景,背景是在美苏冷战作用下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对立政权。 1、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首先是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日本于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与苏联商定: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作为美苏接受日本投降的军事分界线:38度纬线以南美国接受日本投降,38度以北苏联受降。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入朝鲜南部和北部,接受日军投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南北占领区的出现实质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 (2)在美国、苏联的分别支持下,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对立的政权。 后来1948年,在美国、苏联的分别支持下,朝鲜半岛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对立的政权。其中1948年8月,在美国扶植下,朝鲜南部成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首都汉城;9月,在苏联支持下,朝鲜北部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对立政权。朝鲜南北两个政府都想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双方不断发生矛盾冲突,仅1949年,“三八线”上的武装冲突就超过千次。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之间终于爆发大规模内战,标志着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经过 2、经过 (1)爆发: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内战爆发后,朝鲜人民军迅速攻占汉城,并向南方推进,韩国军队节节败退。这时谁看不下去了?美国。急什么?这是5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施冷战。在冷战思维下,美国政府立即断定北朝鲜的军事行动是苏联指使的,而且可能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发动全球性进攻的第一阶段。美国政府认为不可以袖手旁观。只有干涉朝鲜内战,才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才可以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猖狂进攻,加紧推行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政策。美国立即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违背五大国一致的原则,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随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1950年7月,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开赴朝鲜,直接干涉朝鲜内战,美国的麦克阿瑟(发明蛙跳战术)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代表美国的利益,可以简单说成是美军。随着美国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朝鲜战争从半岛内部的内战扩大为一场国与国之间国际战争,即朝鲜半岛与美国之间的战争,演变为美国的侵略朝鲜半岛的战争。 (2)扩大:1950年7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内战;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战争,演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 (3)美军仁川登陆:1950年9月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战场形势开始对北朝鲜不利。)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进展顺利,到了8月时,已经占领了南朝鲜90%的土地,把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压缩在东南海岸一带。为了挽救败局,美国调集在东亚的全部机动兵力5万人,于9月15日突然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并切断了朝鲜人民军南进部队的后路。朝鲜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10月,又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美军很快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并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针对美国不断扩大侵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发出严重警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臵之不理。”但美国对中国的多次警告臵之不理,继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编号:即学号 潍坊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黑体二号 学生姓名: 黑体三号,下同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2016年5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课题名称: 一、该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宋体,小四号,正反面打印)

二、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

目录 前言 (1) 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的新媒体的优势日渐凸显 (1) (一)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1) (二)新媒体的全球性显著 (1)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的背景 (1) (一)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新闻失真 (1) (二)阅读方式的改变导致新闻失真 (2)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原因 (2) 四、新闻失真的表现 (2) (一)以下案例具体解析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 (3) 五、新闻失真造成的巨大危害 (3) (一)新闻失真,误导了受众,产生错误舆论,危害社会。 (3) (二)影响形象,丧失威信。 (3) (三)侵害他人的权益,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3) 六、预防虚假新闻问题出现的策略和方法。 (4) (一)首先要治“人” (4) (二)制假必依法 (4) (三)作为政府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5) 1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的表现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新闻获取”的方式和“新闻真实”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下“新闻真实”的背景、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预防失真问题出现的方法策略。提醒广大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和如何做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真实;谣言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uth of New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w media like digital magazines, digital newspapers, digital broadcasts, mobile messages, mobile televisions, Internet, desktop windows and digital televisions come into being, which influences the way that we “get our news” and doubt to “the truth of news”. This paper draws strategies of preventing distortion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reason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truth of new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 remind media and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the importance of truth of new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truth of news. Key words: New media; news reality; rumor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