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1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每课一练(人民选修3)

5.1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每课一练(人民选修3)

5.1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每课一练(人民选修3)
5.1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每课一练(人民选修3)

5.1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朝鲜在历史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二战后南北分裂,是因为()

A.日本对其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

B.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C.朝鲜人民不愿和平共处

D.美苏军队的分区占领和冷战

解析:二战后,由于美苏对朝鲜的分区占领和冷战,导致朝鲜南北分裂。

答案:D

2.以下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A.进攻朝鲜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的意志

B.南朝鲜反对盟军

C.多国军队组成说明战争的正义性

D.朝鲜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

解析:从各兵种构成来看,美国占有绝大部分,保证了美国对部队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以满足其侵略要求。

答案:A

3.下图签字的时间是()

A.1951年7月B.1953年3月

C.1952年7月D.1953年7月

解析:协定是在1953年7月签订,故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中国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相同的行动是()

A.向美国宣战B.派志愿军作战

C.提供援助D.与被侵略国家结盟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在两场“热战”中的表现。在两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又给越南人民以物资援助,总之都采取了援助的行动。

答案:C

5.下列事件对美国侵略扩张给予有力打击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朝鲜战争失败③北约组织的发展④侵越战争失败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是对美国侵略扩张的有力打击;越南战争中,美军伤亡惨重,经济损失上千亿美元,也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

答案:C

6.美国侵越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是()

A.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B.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

C.派地面部队到越南参战D.侵越美军对北方增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局部战争的含义是指美国直接出兵参战,故此局部战争开始的标志应是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到越南参战。

答案:C

7.美国在越南推行所谓的“特种战争”是指()

A.排挤法国,插手越南事务

B.“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

C.直接派“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南方

D.将战争由南方扩大到北方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谓“特种战争”就是由美国军事顾问指挥、美国出钱出枪、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故此B项符合题意。千万不可望文生义而误选C项。

答案:B

8.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冷战时期规模较大的两次局部战争,这两场战争的相同点有()

①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②美国加紧干涉

③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④沉重打击了美国的气焰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均由朝鲜和越南的内战引发,美国干涉后扩大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而且中国对朝鲜和越南都提供了大量援助,最终结果都以美国撤军而结束,因

此上述①②③④全部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9题8分,第10题10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渐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

自从三八线划定以后,分别受到美苏控制的南北朝鲜就一直处于对立状态,特别是南北双方各自成立了单独的政权机构以后,形势更趋紧张。李承晚和金日成都想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断发生。

——摘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沈志华编译)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朝鲜问题的由来。(4分)

(2)依据材料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解析:第(1)问,朝鲜问题的由来可以从美苏矛盾、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目的来思考;第(2)问,变化从第一段材料可以看出,从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力量。

答案:(1)二战后美苏矛盾加剧;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想通过武力完成统一。

(2)变化:从试图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力量,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的统一。

根本目的:保证苏联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不受侵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也深知,在美国的眼里,印度支那正是我们遏制政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座冷战中至关重要的堡垒。……在担任国防部长之后两方面事态的发展强化了我考虑越南问题的思路:古巴与苏联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和苏联在柏林进行的新挑衅。两者似乎都标志着共产党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按照这一思路来考虑问题,在越南加强美国的势力就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了,因为,越南的丧失以及其后的多米诺现象,极有可能使我们失去整个东南亚。

——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材料二它(指越南政权)是我们的产儿,我们不能抛弃它,不能无视它的需求。如果它丧身于威胁它的任何致命危险——共产主义、政治混乱、贫困等等——那么美国将不无理由地要承担责任,我们在亚洲的威望就会降到新的低点。

——约翰·肯尼迪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一年级数学下册每课一练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1、连一连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 (1)个有(有(有()个。 (1)()最多,()最少,()和()同样多。 (3比多()个,比少()个。 2、数一数,填一填。 (1)从右往左数是第()个。 (1),右边是()。从左往右数,最后一个图形是();从右往左数,第二个图形是()

图形的拼组 第2课时 1、数一数 2、图一图。 (1)把下图中的正方形图上红色。 (2)把下图中的长方形图上黄色。 3、数一数。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下面的图形是从上面哪个图形中剪下来的?连一连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十几减9 一、基础训练 1、填一填,算一算。 2、看谁算得快。 13-9= 12-9= 15-9= 17-9= 16-9= 11-9= 14-9= 18-9= 二、能力提升 看图列算式。 =+= 三、思维拓展 15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华华的前面有9人,华华的后面有几人?

第二课时 十几减8 一、 基础训练 1、圈一圈,算一算。 2、看谁算得快。 13-8= 12-8= 15-8= 17-8= 16-8= 11-8= 14-8= 18-8= 二、 能力提升 填一填。 13本( )个15块 三、 思维拓展

第三课时十几减7、6 一、基础训练 1、看谁算得快。 15-7= 12-6= 13-7= 13-6= 14-6= 11-7= 16-7= 15-6= 2、我会排。 二、能力提升 小强写14个大字。还要写几个? 三、思维拓展

第四课时十几减5、4、3、2 一、基础训练 1、看谁算得快。 3+9= 4+9= 5+6= 2+9= 12-3= 13-4= 11-5= 11-2= 12-9= 13-9= 11-6= 11-9= 2、比一比,填上“>”、“<”或“=”。 二、能力提升 苹果有8个,梨有多少个? 三、思维拓展 巧填算式。 11 – 6 = 12 -()= 13 –()= 3 + ()4 + 3 = 13 -()= 12 -()= 11 - ()

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7课美苏“冷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美苏争霸的影响 教学工具:教参及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精讲解疑——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步:自学讨论 (1)阅读观察 (2)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第二步:精讲解疑 (一)杜鲁门主义 1、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及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课件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教师指出: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2、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练习题

1、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 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13世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从本质上说明() A、天主教地位更加巩固 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 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 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 3、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A新教与旧教矛盾解除B、路德教获得了合法地位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4、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常用宣传“异端”宗教思想的手段,主 要目的是 A、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B、否定天主教和神学的作用 C、反对教会的盘剥和腐败 D、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5、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 与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是() ①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②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③废除包税制, 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D.连坐制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9、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B.减少变法阻力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1、下列关于三次开罗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罗首次起义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 B、第二次起义加速了法军的失败, 最终取得了胜利。 C、首次起义掀起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D、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每课一练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每课一练 第一单元走进春天 识字1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àn wù dīnɡ dōnɡ bǎi huā qí fànɡ ()()() 二、连一连。 春回齐放万物融化 柳绿丁冬莺歌争鸣 泉水花红冰雪复苏 百花大地百鸟燕舞 1 柳树醒了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ō huà pénɡ you chūn tiān zhǎnɡɡāo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雷和柳树__________了。 2、我和______________一起玩耍。 3、我种下一棵小树,我要和它一起__________。 4、课文中、、和唤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填空。 1、春风孩子们春雷长高春燕春雨 春天到了,( )和柳树说话了,( )给柳树洗澡了,( )给柳树梳头了,( )跟柳树捉迷藏了,柳树跟( )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 )了。 四、出去寻找春天与冬天的不同: 1、树的不同,如柳树、枫树,叶子变绿了。 2、草的不同:草变绿了。 3、花开了,红红的桃花、杜鹃花,雪白的梨花,黄黄的油菜花、蒲公英花。 4、认识柳梢、柳枝和柳叶。 2 春雨的色彩 一、看拼音写词语 nǐ men hónɡ huā lǜ cǎo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_____,轻轻地落到地上。 2、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_____了,春雨_____在柳树上,柳枝也_____了。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_____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_____了,春雨落到蒲公英上,蒲公英也_____了。 3、课文里、和在争论春雨的颜色。 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填空。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完整版)新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每课一练

一、认识图形(二) 第1课时 1、连一连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 (1)个有(有(有()个。 (2)()最多,()最少,()和()同样多。 (3比多()个,比少()个。 3、数一数,填一填。 (1)从右往左数是第()个。 (2),右边是()。从左往右数,最后一个图形是();从右往左数,第二个图形是()

图形的拼组 第2课时 1、数一数 2、图一图。 (1)把下图中的正方形图上红色。 (2)把下图中的长方形图上黄色。 3、数一数。 有()个△, 有()个□, 有()个○, 有()个□ 4、下面的图形是从上面哪个图形中剪下来的?连一连 5、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或()形。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十几减9 一、基础训练 1、填一填,算一算。 2、看谁算得快。 13-9= 12-9= 15-9= 17-9= 16-9= 11-9= 14-9= 18-9= 二、能力提升 看图列算式。 =+= 三、思维拓展 15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华华的前面有9人,华华的后面有几人?

第二课时十几减8 一、基础训练 1、圈一圈,算一算。 15-8= 17-8= 2 、看谁算得快。 13-8= 12-8= 15-8= 17-8= 16-8= 11-8= 14-8= 18-8= 二、能力提升 填一填。 原来13本()个15块 卖出8本8个()块 还剩()本6个7块三、思维拓展

第三课时十几减7、6 一、基础训练 1、看谁算得快。 15-7= 12-6= 13-7= 13-6= 14-6= 11-7= 16-7= 15-6= 2、我会排。

专题5 1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1.背景 (1)1945年8月,美、苏以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在南北接受日本投降。 (2)朝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①1948年,南朝鲜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 ②同年,北朝鲜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苏联和美国从朝鲜撤出军队后,南北关系开始急剧恶化。 2.爆发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3.扩大 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朝鲜内战迅速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 4.抗美援朝 (1)背景 ①美国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②联合国军攻占平壤后继续向北推进,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 (2)概况 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②1951年7月,交战双方开始进行谈判。 ③1953年7月,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5.评价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 教材整理2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1.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新侵略印度支那地区,遭到越南人民的沉重打击。 (2)1954年7月,日内瓦会议在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 (3)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美国势力向越南南方渗透,在南越建立傀儡政权。 (4)1955年10月,越南南方成立了以吴庭艳为“总统”的“越南共和国”,遭到了越南南方人民的反对。 (5)从1959年起,越南南方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游击区,组成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2.“特种战争” (1)时间:1961—1964年。 (2)目的:巩固美国在南越的殖民统治,阻挠越南统一,长期霸占越南南方。 (3)含义:派遣“特种作战部队”进入南越,由美国军事顾问指挥、美国出钱出枪、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 (4)结果:没有消灭南越人民的反抗斗争。 3.“局部战争” (1)1965年,美国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并大量增兵南越,将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2)越南军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反击。中国人民也进行了有力的支援。 (3)美国在战场上遭到惨重失败,被迫于1973年在巴黎签订和平协议,美军撤出越南。 (4)1975年,南部首府西贡解放,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胜利结束。 4.影响 (1)是继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发动的又一次局部战争,是美国侵略战争史上历时最长、损耗最大的一次战争。 (2)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课中思考]为什么强大的美国会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提示】美国主要是败在越南人民的持久战中。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军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发扬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顽强的斗争精神;另外,中国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冷战知识点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与斗争中,社会主义国家也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这些观念与思维模式,从而使冷战思维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意识。冷战思维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国际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 1.两极格局下美苏互相对抗,阵线分明;

2.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均起到主导作用; 3.以冷战为主要斗争方式; 4.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德意日集团被摧毁,英法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越发壮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唯一阻碍。与此同时,战后苏联积极推广其安全政策,与美国的全球称霸产生极大的矛盾,冷战不可避免。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的计划,遏制共产主义,扩大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的政策和纲领,是冷战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未来几十年美国的政策战胜极大的影响。 杜鲁门与斯大林和丘吉尔: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人民版选修3《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学案

人民版选修3《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学案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学习目标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重点认识局部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战后的两极格局没有引发亲的世界大战,主要原因在于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的毁灭性的制约和核均势的形 成,使美苏两国不得不有所节制。这也就导致了冷战时期局部战争连 绵不断。超级大国将其战略角逐的战场转移到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 把世界大战的能量在局部战争中释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 “冷战”政策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冷战的局部体 现。局部战争受冷战局势的制约,同时局部战争又影响了冷战中双方 力量的对比和冷战的进程。 难点结合朝鲜战争,正确认识目前世界热点问题------朝鲜问题。 自主探究 一、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起初是朝鲜半岛内部朝鲜与韩国两个社会制度对立的政权之间的战争,是朝鲜内战。此后美国、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朝鲜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可以说,朝鲜战争是由朝鲜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国际战争。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即朝鲜内战爆发的背景,背景是在美苏冷战作用下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对立政权。 1、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2)在美国、苏联的分别支持下,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2、经过 (1)爆发: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扩大:1950年7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内战;(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战争,演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 (3)美军仁川登陆:1950年9月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战场形势开始对北朝鲜不利。) (4)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10) ①出兵朝鲜: 原因:A、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的安全。(主要原因) B、政府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安全的努力失败。 C、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出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方式:组成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司令员) 时间:1950年10月 ②抗美援朝战争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次战役,五战五捷(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

第15课 “冷战”的形成最全版

第15课“冷战”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政策的提出 ㈠原因 1、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㈡提出 1、1946年,凯南八千字电报 2、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第一枪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二、美苏展开冷战 ㈠美国“冷战”政策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冷战”政策的表现 ⑴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出台 ①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②内容: ③影响: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咨文(节选) 问题一:材料一二中“两种生活方式”、“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是指什么? 两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问题二:材料三当中“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折”? 转折: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 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及战后美国面临的经济转型的问题。 问题三:杜鲁门咨文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何影响? 目的:宣告美国在全世界的扩张,目的把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范围,不准苏联干涉其他地区的事务,干涉美国的扩张行动。 影响: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⑵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⑴背景: 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困难 ②无产阶级革命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专题五第一节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主备人姓名:贾卫红时间:2012年1月16—18日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学习目标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重点认识局部战争和冷战格局的关系。战后的两极格局没有引发亲的世界大战,主要原因在于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的毁灭性的制约和核均势的形成, 使美苏两国不得不有所节制。这也就导致了冷战时期局部战争连绵不断。 超级大国将其战略角逐的战场转移到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把世界大战的 能量在局部战争中释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 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冷战的局部体现。局部战争受冷战局势的 制约,同时局部战争又影响了冷战中双方力量的对比和冷战的进程。 难点结合朝鲜战争,正确认识目前世界热点问题------朝鲜问题。 自主探究 一、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起初是朝鲜半岛内部朝鲜与韩国两个社会制度对立的政权之间的战争,是朝鲜内战。此后美国、中国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朝鲜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可以说,朝鲜战争是由朝鲜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国际战争。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即朝鲜内战爆发的背景,背景是在美苏冷战作用下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对立政权。 1、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2)在美国、苏联的分别支持下,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2、经过 (1)爆发: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扩大:1950年7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内战;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战争,演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3)美军仁川登陆:1950年9月 (这一行动的影响:朝鲜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战场形势开始对北朝鲜不利。) (4)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10) ①中国出兵朝鲜: 原因:A、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主要原因) B、中国政府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安全的努力失败。 C、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方式: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司令员) 时间:1950年10月 ②抗美援朝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五次战役,五战五捷(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 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经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朝军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5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歼敌23万余人,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把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边谈边打、打打停停(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 朝鲜战争在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双方力量对比接近势均力敌。1951年7月,交战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 (5)结束:1953年7月,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3、朝鲜战争的历史地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虽然限于朝鲜半岛,但参战国家很多,美国、中国等18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4、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它对主要参战国造成了深远影响。 朝鲜停战协定规定双方在朝鲜半岛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以北纬38度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这样朝鲜战争不仅没有解决朝鲜半岛南北统一问题,反而力图维持南北分裂局面,从而加剧了朝鲜半岛分裂局面。 (1)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2)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3)中国: 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 相对的和平环境 ②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对中美关系: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历史背景: 提示:印度支那通常指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在1954 年7月全部消灭困守奠边府的1万名法军,取得了抗法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两个月后,在日内瓦会议上,法国不得不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协议明确规定与会各国保证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思考:这一协议对于法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其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失败。 思考:对于饱受殖民统治之苦、渴望独立的“印度支那”人民又意味着什么呢? 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战争,民族独立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印度支那三国走向独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胜利。 思考:美国干涉越南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美国担心如果越南完全落入共产党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