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目录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κριτο?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在数学,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立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

德谟克立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当他学问越钻越深的时候,他感到小小的书房已经不足以供他研究了。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他决定外出游学。他和他的两兄弟划分了祖上的家产,各拿一份。德谟克立特分到了最少的那分,100塔仑特现金。他拿着这笔钱,漫游了希腊各地,渡过地中海,到达了埃及,到达红海,到达巴比伦平原,往南一直到达埃塞俄比亚,往东到达印度,还在波斯结识了众多星相家。外出游学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他无所不学、无所不问。

然而,当德谟克立特回到阿布德拉之后,却遭到了一场审判,他被控“挥霍财产罪”。原因是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辩护:

“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并且,他在庭上当众阅读了他的名著——《宇宙大系统》。他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征服了阿布德拉。

法庭不但判他无罪,并决定以5倍于他“挥霍”掉财产的数字——500塔仑特的报酬,奖赏他的这一部著作。

与此同时,并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世就给他建立了铜像。

在生前,他被称为笑的哲学家。他平等待人、处世开朗。

在他死后,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在第欧尼根·拉尔修的记载中,德谟克立特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对物理学、伦理学、数学、教育学等等,也无所不知。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来,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那么在两千年前,原子论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其实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留基伯的学说,他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但是,他在继承留基伯的原子说时,也延续了留基伯原子不可分的思想,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

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的政治主张

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妨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样。

◆德谟克利特的教育理念

德谟克利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宇宙大系统》

《宇宙小系统》

《论荷马》

《节奏与和谐》

《论音乐》

《论诗的美》

《论绘画》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在德谟克立特之前,哲学和美学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前苏格拉底时代)。而他,却转向社会、转向人。跨出了一大步。他的原子理论虽然存在着错误和不完善,

但对后世物质理论的形成仍具有先导作用。即使在今天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被后人誉为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五、轶事

1、据说德谟克利特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

2、他的著作有五十二种,据说柏拉图曾想把他的作品全部烧光,现仅存极少数断片。

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阿布德拉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追求知识,他把全部财产都用于学习和游历。据说,他到过埃及、巴比伦、埃塞俄比亚,甚至印度。他曾在雅典听过阿那克萨戈拉的演说,并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德谟克利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马克思称其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政治上是民主制的拥护者,曾经说过:“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受奴役一样。”德谟克利特一生著作宏富。据载,他的著作有50多种,涉及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修辞学,以及数学、音乐、技术等众多领域,其中著名的有《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论自然》、《论心灵》、《确证》等。可惜这些著作均已失传,只留下古代学者的转述和少量残篇。

(一) 原子论

原子论是元素派学说中最简明、最具科学性的一种理论形态。英国自然科学史家丹皮尔认为,原子论在科学上“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原子论的创始人是爱利亚人(一说阿布德拉人)留基波,他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古代学者在论及原子论时,通常是把他们俩人的学说混在一起的。由于留基波生平不详,

且其学说也为德谟克利特发展和完善,因此德谟克利特被公认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

坚实”,即原子内部没有空隙,是坚固的、不可入的,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是眼睛看不见的,即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与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不同,原子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状、次序、位置上的区别。形状的区别是指原子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如有角和无角、直和圆;次序的区别是指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位置的不同是指方向,如高和低、前和后。亚里士多德曾以字母为例来说明原子的这三种区别:“A与N是形状不同,AN与NA是次序不同,与H是位置不同。”德谟克利特所谓的“虚空”,是

指原子存在和运动的场所。如果说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那么虚空恰恰相反,它的特性是“空虚和疏松”。就此意而言,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即是“存在”,虚空即是“非存在”。不过他强调,存在和非存在,即原子和虚空都是“实在的”,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实在。所以,他实际上是把虚空设想为一种空的空间,一种可以放置无数原

子的无限的容器。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这种虚空的存在,运动着的原子才有了活动的场所。所以,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必要条件。

从上述观点出发,德谟克利特描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事物的生灭

变化。他认为,最初原子在虚空中“乱成一团”,各自作着不规则的剧烈运动,后来由于彼此“冲撞”,逐渐形成了涡旋运动。涡旋运动导致不同形状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次序和位置结合起来,于是形成了各种“复合物”,即火、水、土、气,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各种具体事物,包括太阳、月亮、星辰、地球,以及一切生命现象。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只是构成灵魂的原子更精致,更

富于能动性,它是由圆形的光滑的原子构成的。他认为,灵魂和肉体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有生命的人;当它们分离时,人就死亡了,同时

灵魂也就不复存在了。总之,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产生是原子的结合,事物的毁灭则是原子的分离。

由于德谟克利特把原子在虚空中的涡旋运动看成是事物形成的

原因,因此在他看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不是任意的或无缘无故的。德谟克利特把涡旋运动称为必然性,认为“一切都遵照必然性而产生”。如拉尔修所记载:“涡旋运动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也就是他所说的必然性”。德谟克利特所理解的必然性,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种因果必

然性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严格的决定论,它与同时代苏格拉底的目的论恰成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德谟克利特在强调必然性的同时,忽视和否定了偶然性的作用。他把偶然性看成是人们由于无知而产生的主观臆造,他说:“人们捏造出了碰巧这个偶像,借以掩盖自己的轻率。”这种片面强调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观点显然是他的不足之处,因为这种观点很容易导致宿命论。

(二) 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原子论基础之上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影像”说、“约定”说和关于两种认识的区分。

“影像”说是以流射说为根据的。德谟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一样,主张“一切物体都经常发射出一种波流”,并认为同类的流向同类的。影像说把感觉的原因归结为原子运动发出的流射在感官上所产生的影像。以视觉为例,德谟克利特认为“视觉并不是直接在瞳孔中产生的,而是在眼睛和对象之间的空气由于眼睛和对象的作用而被压缩了,就在上面印下了一个印子”。“然后,这空气由此取得了坚固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就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了影像”。所以,视觉是由影像产生的。他认为别的感觉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释,如听觉是空气的运动透人耳朵所产生的。关于思想,德谟克利特只说“它是当灵魂在体质很平衡时产生的”。比如,当一个人觉得很热或很冷时,思想就乱了。显然这是把思想归之于体质的,因为身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总之,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感觉和思想(都)是由钻进我们身体中的影像产生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影像来接触他,是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思想的”。

但是,德谟克利特又主张“感觉只是约定的东西,也就是说,感觉是意见和情感所决定的。在原子和虚空这两种元素以外,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约定”是人为造就的意思,即不是出于自然或出于事物的本性。在他看来,感觉是约定的,不真实的,只有能为理解力即理智所把握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然而,理智的对象是原子和虚空,它们又是不可感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感觉既是原子运动发出的流射在感官上产生的影像,又是人为的约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两种认识的区分。他说:“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与这完全不同。”显然,“真实

的认识”指的是理智,“暗昧的认识”指的是感觉。他接着又说:“当暗昧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可见,德谟克利特既看到了感觉和理智的区别,又强调了理智高于感觉。按照原子论的观点,可感事物既然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对可感事物的感觉与对原子的真理性认

识就是一致的。此外,这里还隐含着理智高于感觉,又以感觉为基础的合理性思想。

(三) 伦理观

在伦理观上,德谟克利特主张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由于人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因此人的幸福包含灵魂的幸福和身体的幸福两个方面。但是他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而是“追求对灵魂好的东西”。因为物质的享受是短暂的,而且需要重复,过分的享受还会有损健康,带来痛苦。因此,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平静和安宁。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灵魂的愉快,“在这愉快中,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和其他情感所苦恼”。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呢?德谟克利特对此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德谟克利特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就要过有节制的生活,不

能贪得无厌,不要去追求更多的财富,尤其不能贪图那些不属于自己

的东西。也不要“担负超乎他的能力和本性的事,甚至当命运向他微笑并且似乎要把他引向高处时,也还是要小心为妙”。因此,“应该定心于那可能的东西,满足于我们自己可以支配的东西”。要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和那些更不幸的人去比一比。想想他们的痛苦,你就会因自己有比他们较好的命运而庆幸了”。一个人如果这样看,就能获得心灵的平静,而不会因为妒嫉、怨恨、不满而烦恼了。他还认为,幸福来自“正直和谨慎”。因为这样的人只做正义和法律所允许的事,所以他们不论白天黑夜都轻松愉快,无忧无虑。德谟克利特还认为,要获得幸福,就要追求智慧,因为“从智慧中引申出三种德性: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没有智慧的人品尝不到人生的愉快,虽生犹死。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更要追求善。德谟克利特认为,“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原因”。他认为“寻求善的人只有费尽千辛万苦才能找到,而恶则不用找就来了”。因此,一个人要获得善,就必须要战胜自己的欲望。他说:“我们应该不仅把那些对敌人取得胜利的

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要把那些对自己的欲望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他认为,“不作不正义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应该甚至连不正义的意向都没有”。他要求一个人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因为说真话是一种义务”。他倡导要爱一切人,他说:“不爱任何人的人,据我看来也不能为任何人所爱。”他认为应该同情别人的不幸,因为“我们既然是人, 对人的不幸就不应该嘲笑而应该悲叹”。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

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

德谟克利特的故事

德谟克利特的故事 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对学习有着特殊兴趣的人,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 的一个富商之家,早年曾经经商,在阿布德拉那样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的城市中德谟 克利特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并且激发了其创造性思想的发生。 德谟克利特淡泊名利和学位,早年的时候德谟克利特曾经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 底的星相家的学生。德谟克利特特别喜欢学习和研究,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能够全身心的 投入进去,周围的一切都不能够影响到他,正是这种对学问的狂热追求才使得德谟克利特 在众多的领域内都有所建树,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医学、心 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德谟克利特决定外出游学。德谟克利特分到了祖上的财产 中最少的一部分,100塔仑特现金。他用这笔钱漫游了希腊各地,并且去世界各地旅行, 曾经到达了埃及,红海,巴比伦平原,埃塞俄比亚,印度,波斯等等地方。外出游学花费 了他的绝大部分财产。等到他回到阿布德拉的时候被指控为“挥霍财产罪”。德谟克利特 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他的学识和雄辩征服了整个阿布德拉,不仅仅被判无罪,而且得到 了五百塔仑特的奖励,受到了阿布德拉城人民的疯狂追捧,甚至是在其活着的时候就为其 建立了铜像,死后以国家的名义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德谟克利特的贡献中最著名的要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认为整个世界是 又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由于原子的组成与结构不同导致了世间万物的不同。 另外德谟克利特在哲学上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 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 律的制约。 德谟克利特在政治方面的见解也值得注意,他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教育应该采取说服和鼓励的方式进行。 德谟克利特在伦理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指其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 都来自灵魂,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他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 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 德谟克利特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即使在今天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可以说没 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的著作涉及的面非常的广,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马克思 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 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原子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原子运动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目录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κριτο?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在数学,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立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 德谟克立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原子论

原子论 有一种观点,即万物都由二、三个简单的部分所构成。这种观点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期间原子论的哲学中。原子论由希腊哲学家卢萨普斯创立,他的弟子德莫克里特更充分地发展了这一哲学观点。德莫克里特给他的基本粒子命名为原子,意思就是不可分割。他把原子想象为小而坚硬的粒子,由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相同物质组成。在公元前3世纪期间,一位名叫伊彼究鲁的希腊哲学家把德莫克里特原子论融汇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大约公元前50年,罗马哲学家和诗人克里蒂斯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原子论的基本原则。 在中世纪这段时间,原子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部分原因是因为亚里斯多德拒绝接受原子论。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理论统治了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然而,原子是形成所有物质基本单位的观点却留存了下来。在16和17世纪期间,现代科学的缔造者们,如英国的培根和牛顿以及意大利的伽利略都相信原子。但是这些科学家仅为德莫克里特所描述的原子理论增添了少许内容。 现代原子理论的诞生 1750年,出生在现克罗地亚的科学家布斯卡维齐提出,德莫克里特所认为的原子"不可分割"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布斯卡维齐认为,原子包含更小的部分,而更小的部分中还含有再小的部分,如此下去,直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他认为这些结构单元肯定是没有大小的几何学上的点。今天,大多数原子物理学家接受这种想法的现代形式。 当化学成为18世纪末期一门精确科学的时候,原子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化学家发现,只能根据某种固定的质量比例将元素组成化合物。1803年,一位名叫道尔顿的英国化学家提出了一种原子理论,对这一发现进行解释。道尔顿假设,每种元素都由特别种类的原子构成,并且元素的不同性质是由于它们的原子上存在的差异所致。他进一步指出,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在大小、形状和质量上都是相同的。根据道尔顿的理论,当原子结合并形成一种特定化合物的时候,总是以特定的数目比例实现。结果,一种特定化合物的质量组成总是固定不变的。 原子结构的首次描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原子是"可分割的"。在研究真空管中的阴极射线时,他发现了这种现象,并确认这种射线由质量很轻、带负电荷的粒子构成。由此,汤姆森发现了电子。他随即意识到,电子一定是原子的一部分。他假设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在带正电荷的球体中。尽管汤姆森的描述距离人们现在所了解的真实情况还很遥远,但他的工作却激励了其他科学家去对原子结构进行研究。 1911年,汤姆森以前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他宣称,几乎全部的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微小的原子核中。他还指出,原子核被电子所包围,电子在原子核的外部空间高速运动,速度大得惊人。 卢瑟福这种理论的依据是他所做的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结果。实验中,大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这表明金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但是,有一些粒子就好像它们碰撞到了固体似的,被反弹了回来。卢瑟福得出结论,这些粒子被极微小、但是很重的原子核强力地反射。 卢瑟福的理论并没有解释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然而,在1913年与卢瑟福一起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对电子结构做出了描述。波尔指出,电子只能在围绕核的某一轨道上运动。虽然波尔原始粗糙的原子图像不够清晰,但是这种观点的许多方面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电子有着一些波的性质。到了1928年,通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

原子论的思想根源

原子论的思想根源 当古希腊人接触物质世界时,他们始终致力于追问客观事物的来源,起初,神话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们转变思路,开始用自然解释自然。最早的哲学家们把世界的本原定义为在世界的变化中始终不变的东西,万物都从其中产生且万物消逝后又重归于其中。所以抵消之后,从根本上看没有什么产生,也没有什么消逝,故世界得以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他们从变化不居的世界中总结出了统一性,那就是本原都是物质性的。世界的始基是确定的物质,具有特殊性,却也有单纯的普遍性。 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就认为万物本原为水。因为,第一,万物都要依靠水来滋养,干燥的东西都会死亡,并且热也是由湿气中产生的,且要靠水来维持生机。第二,万物的种子都是潮湿的,水则是潮湿的根源,且植物都从种子中生发,死亡时又都会留下种子,所以万物的本质可归结于水。从客观地理条件上看,米利都乃至整个希腊都被地中海所包围,泰勒斯“大地浮于水上”的宇宙论可能就来自于对此的直观感受。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与水息息相关,万物无一可以离开水,把水与世界本原联系在一起,这在逻辑上也是很自然的。米利都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气先于水,是一切简单物体的本原。气是无限而确定的,兼备具体性与一般性。阿那克西美尼还进一步阐释了气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气的具体机制,稀薄的气就是火,聚集的气是风云,进一步聚集就得到水、土、石等一系列实体。这样通过气的聚集与分散就产生出了万物,气的具体呈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气作为本体还是不变的自然基质。也就是说,气的相对密集程度是物质的本质特征。阿纳科斯美尼首次尝试阐述由本原组成万物的方式,虽然这种阐述仍然不够具体。米利都学派的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则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认识,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即无定形无定性的东西,这是把本原归结为“无限”的起始,“无限者”比水、土更适合阐释万物的本原,因为水、土不够基本,总是能被对立面所毁灭。总体而言,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哲学家们都认为世界在发生着无限的、永恒的变化。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观点,认为变化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强调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处于流变之中。他把火视作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既然万物是运动变化的,那么万物的本原也一定是可运动变化的,例如水、气,而活火的运动变化是最活跃的最明显的,所以他选择火作为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开拓性在于他否定了本原作为一种实体而存在的必要性,火虽然也是物质性的,但不同于水、气,它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而且,把水、气视作物质本原是将本原纯粹地归结于质料因,指出了变化所依赖的物质,却没有说明驱使这种变化产生的动力。而火不但自身处于永恒的变化,更能使靠近它的其他物质燃烧而发生改变,火既是变化又是产生变化的原因。火是宇宙中自身生成的,那么宇宙也就是自己生成的。万物和火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对米利都学派宇宙论的继承和深入发展。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把数看作万物本原。对比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数比水、气、火、土更类似于世间万物,更有利于描述世界的本质,因为世界上不但有物质实体这样的存在,也有相对抽象的存在,用物质性的元素去解释抽象的原理是很困难的。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才是万物不变的本质特征,用数来表达显然更为合适,数可以作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世界。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可以视作一切的开始,从“一”可以产生数、产生基本的几何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简介: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1、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 2、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 生,也不能被消灭。 3、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但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4、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5、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 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 6、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仑,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但是,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德谟克利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终于被判无罪。 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

德谟克利特(整理)

德谟克利特 他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年—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德谟克利特是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但比苏格拉底年轻一些。它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公元前440年以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州社会最繁荣的伯利克里时代,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雅典奴隶逃亡事件。他的伦理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苏格拉底则是对立的。 德谟克利特出身于富商之家,本人也经商。为了追求知识,他借远出经商的机会游历过许多东方国家和希腊各地。因为耗费了全部财产,在回到家乡时已经穷困潦倒,最后不得不依靠他的兄弟来供养。他性情开朗,知识渊博,著述极为丰富,据说有五十多种。他一生从事过多方面研究。他对哲学、法律、伦理教育、修辞,以及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问都有很深的研究,队音乐、绘画、诗歌以及兵法、农医等技艺,也无不通晓。他与赫拉克利特不同,比较善于接触现实,熟悉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动态,了解国内外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文辞也不晦涩难懂。①马克思曾经指出,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史家策勒尔也曾赞扬德谟克利特,说他“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的和当代的哲学家,在思维的尖锐性和逻辑正确性方面要超过绝大多数哲学家。” 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学说,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它们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自古以来就在无限的虚空中永远运动着。德谟克利特接受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留基伯的原子论思想。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从无中创生,也不能消灭,任何变化都是他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是最微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盛年约公元前。出生于色雷斯沿岸的阿布德拉,他的寿命很长,一直活到柏拉图非常活跃的时代。他周游各地,著述丰富,内容涉及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历史学,数学也很出色,但基本上都亡佚了,只保存下来少数残篇。哲学史上人们把他看作是古希腊原子论者留基伯的学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原子论者着重讨论的也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看成是永恒变化的,认为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例如火有时变成水、气、土等。爱利亚的哲学家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因此发问:一种东西如何能够改变它的性质,成为另外一种事物? 从逻辑上说,存在者”不能够“不存在”,因此,如果存在者发生变化,就不是来自于“不存在”(“无中生有”),而是来自于存在自身。存在自身是同一的。巴门尼德说:“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因此,他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必然是永恒的、连续的存在,存在不能生成或消失。我们所思考的不合逻辑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一致的。巴门尼德这里提到的存在(being )成为后来哲学家们思考的焦点。这种存在是什么?意义何在?巴门尼德之后的原子论者认为:这种存在是原子。他们认为,原子(实在、存在)在本质上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和不变的。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宇宙和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不是数学上的点,不是数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它有广延。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是物理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原子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不生不灭,性质上没有差别。原子在数量上也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又构成万物。 虚空是空洞的空间,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存在,虚空又叫非存在。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原子来说它没有充实性。存在和非存在同样都是实在的。虚空是无限的,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宇宙也是无限的。宇宙万物的差别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排列次序、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物质如此,精神亦如此。灵魂也是由这种原子构成的。“他就把那些球形的原子称为火和灵魂,并且把它们比作空气中的尘埃,在窗口射进的阳光中可以看见它们浮动着”。原子分散时,灵魂消亡。原子群不断流射出一种极细的东西:“影像”,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产生感觉和思想。“我们能够看见的东西,是由于影像投进了眼睛的缘故。”思想是更精细的影像通过感官孔道、直接作用于灵魂的原子。德谟克利特也强调理性的至关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到原子和虚空——事物的本体。

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原子论的倡导者 公元前有些哲学家,曾经提出过类似原子论的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从中国的墨子、印度的呔陀到希腊的一些学者,都有过这类的著作,尤以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为最有名。他留下的著作的内容也较丰富。 先谈一下我国的情况,从一位古代哲学家和他的学生们留下的一部著作里,我们找到几句接近原子学说的话。这是一部有名的书,《墨子》。墨翟这位学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生在比孔丘稍晚一点的春秋末年。据钱穆的考(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证,墨翟大概生于公元前479年,死于公元前381年。战国到汉朝初年,一般人都是以孔丘和墨翟并称的。到了汉朝,因为孔丘的学说大大地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而墨翟的学说却富有民主思想,所以儒家思想被大力提倡,墨家思想却被排斥和受压抑了。 《墨子》这部书,一部分是墨翟的学生们对于他的言论的记录,其中有一部分大概是墨翟死后,他这学派的人编写的。据清末的人考证,《墨子》里“经上”等六篇,大概是战国末年墨家的后学写作的。这里提出了“端”的概念,认为“端”, “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经下”篇里又有这样的话:“非半弗则不动, 说在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这种情形可名之为“端”。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分就得要那物质本身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如果没有分为两半的条件,那就不能分了,所以说,“端”是无法间断的。这些话诚然很简短,我们从化学史的立场来看,认为《墨子》里的“端”字,可说具有现代原子学说的雏形。因此,我们相信:墨派的学者已有了极其原始的物质小单位的概念了。 印度历史学家曾说,原子理论出现在蹇拿陀等人的胜论派哲学体系之中,后来从纪元前二世纪起在佛教和耆那教的著作中得到了发展。他们把原子的梵文名拼成拉丁字,先名为anu,微小之意;后来又名为Paráanu,很微小的意思。他

道尔顿与近代原子论

道尔顿与近代科学原子论 摘要通过对近代科学原子论产生的考察,分析了道尔顿原子学说与以往哲学原子论的重大区别,探讨了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阐明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 关键词道尔顿近代科学原子论区别科学思想研究方法 正文 原子是化学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子学说则是建构整个化学大厦的理论基石。现代著名化学家鲍林说过t 在所有化学理论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原子学说,恩格斯也对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原子论是能给整个科学创造一个中心并给研究工作打下牢固基础的发现。因此可以说,原子论在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历史长河中构成了化学发展的主旋律,规定和指导着化学理论的基本走向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原子学说创立过程的历史考察,阐明近代科学原子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探讨它与以往原子学说的本质区别,分析道尔顿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展示人类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探讨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教益。 1 近代科学原子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总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认识论的根源,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追溯化学发展的历史,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有以下几个方面为它作铺垫。 1.1 定量分析方法的广泛采用和一些化学经验定律的建立 l8世纪末至l9世纪初,化学开始由以搜集材料为特征的经验描述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整理材料、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为特征的理论概括阶段。由拉瓦锡掀起的化学革命不仅建立了化学理论的新秩序,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给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定量方法的广臣采用,使化学家们搞清了许多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中各物质量的关系1789年,拉瓦锡首先用精确定量的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它作为自然界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成为人们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依据;1791年,里希特根据大量定量实验发现了酸碱反应的当量关系;1802年,费歇尔在里希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当量定律;1799年,昔罗斯特根据一系列化学定量分析提出了定量组成定律,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物质组成的认识;1803年,道尔道在思考原子学说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验归纳,推导出了倍比定律这些化学基本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它促使化学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化合物在生成时,各物质之间存在着如此严格的定量关系?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呢?为什么同种化合物的组成总是固定不变?是否有一些不变的看不见的质点在化学反应中操纵着这些规律?由实验中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化学家给予理论上的解释,正是这些化学经验定律的建立,成为化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为科学原子论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实验基础1.2 古代原子论的广泛传播

论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

得分: 评分人: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 姓名:付孟娜学号:1005010081 班级:人文学院历史101班 “幸福”多么令人激动、向往,对“幸福”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个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恩格斯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一个信条草案中所判明的:“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然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世界就是一个舞台,人生就是一场戏剧,每个人都要粉墨登场。”现实生活是那样的富有戏剧色彩:有些人追求幸福,走向了幸福的彼岸;有些人追求幸福反而远离了幸福;有些人追求幸福却陷入了绝境和深远……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幸福,到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渴求的幸福,我们无数次的探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终于,在一次总结原子论知识的哲学课上,唐老师偶然提到的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即身体健康,心灵安宁,深深地触动了我,并让我为之激动。也许,这就是关于幸福的答案! 为了探寻到这个通往幸福的道路,我翻阅了很多的关于古希腊哲学的书籍,但遗憾的是,这些书大部分都只是介绍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物理学,而对于他的伦理学却没有更多的介绍。终于,我看到了1994年02月的《清华大学学报》的一篇社会学的论文《怎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其中两次提到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并且注释了这些观点的来源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于是,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1982年版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研究室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中,第107页至第124页集中总结了德谟克利特的道德思想。以下是我的心得。其中带引号的部分是德谟克利特的原著。 “人是一个小世界。”的确,人是一种极其复杂并且难以捉摸的动物。人作为高级的灵长类动物,具有其他一切动物的欲望;并因为其高于其他动物的心智和能力,进一步将欲望无限地丰富;为了达到这些欲望,又不断地运用、发明手段;这样循环往复,使得人类模糊了本心,变得复杂而难以捉摸。 我们以为那些欲望就是幸福,达成了那些欲望就是掌握了幸福。但其实,“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幸福和不幸都居于灵魂之中”。 什么才是幸福?德谟克利特认为节制享受、灵魂安宁就是幸福。“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能得到愉快。赤贫和豪富惯于变换位置,并且引起灵魂中的打骚扰,而从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动摇不定的灵魂,是既不稳定又不愉快。因此,应定心于那可能的东西,满足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不要太注意那些作为人所嫉妒和羡慕的对象的人,思想上也不要老是惦念着他们,毋宁应该把眼光导向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并且想想他们的痛苦,这样你所能支配的财富就会显得很大很可羡慕了,并且不会再因为永远想要更多而给自己的灵魂带来伤害了。因为那些贪图财富的并且被别人看做很有福气而无时无刻不想着钱财的人就会被迫不断地投身于某种新的歧途,并陷于贪得无厌,终至做出某种为法律所禁止的无可挽救的事情来。因此不应该追求这一切,而一个该满足于自己所 壹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 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

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具体来说,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德谟克利特 外文名: 希腊语:Δημκριτο 出生日期: 前460年 逝世日期: 前370年或前356年 职业: 哲学家,学者 主要成就: 原子论 代表作品: 《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 学派: 前苏格拉底哲学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物理学 著名思想: 原子论 受影响于: 留基伯、墨利索斯 英文:: Demokritos/Democritus 目录[隐藏] 简介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简介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编辑本段]

简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κριτο?,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腊文:Λε?κιππο?, 英文: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 德谟克利特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渊愽,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中,他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他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编辑本段]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利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 德谟克利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Democritus Democritus Full name Democritus Born ca. 460 BC Abdera, Thrace Died ca. 370 BC Era Pre-Socratic philosophy Region Western (ancient) Philosophy School Pre-Socratic philosophy Main interests metaphysics / mathematics / astronomy Notable ideas distant star theory Influenced by[show] Influenced[show] Democritus (Greek: Δημ?κριτο?, Dēmokritos, "chosen of the people") (ca.460 BCE–ca. 370 BC) was a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born

in Abdera, Thrace, Greece.[1] He was an influential pre-Socratic philosopher and pupil of Leucippus, who formulated an atomic theory for the cosmos.[2] His exact contributions are difficult to disentangle from his mentor Leucippus, as they are often mentioned together in texts. Their hypothesis on atoms, taken from Leucippus, is remarkably similar to modern science's understanding of atomic structure, and avoided many of the errors of their contemporaries. Largely ignored in Athens, Democritus was nevertheless well-known to his fellow northern-born philosopher Aristotle. Plato is said to have disliked him so much that he wished all his books burnt.[1] Many consider Democritus to be the "father of modern science".[3] Contents [hide] ? 1 Life ? 2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 2.1 Atomic hypothesis o 2.2 Void hypothesis o 2.3 Epistemology o 2.4 Ethics and politics o 2.5 Mathematics o 2.6 Anthropology, biology, and cosmology ? 3 Works ? 4 Institutes named after Democritus ? 5 Numismatics ? 6 See also ?7 Footnotes ?8 References ?9 External links [edit] Life Democritus was born in the city of Abdera in Thrace, an Ionian colony of Teos,[4] although some called him a Milesian.[5] His year of birth was 460 BC according to Apollodorus, who is probably more reliable than Thrasyllus who placed it ten years earlier.[6]John Burnet has argued that the date of 460 is "too early", since according to Diogenes La?rtius ix.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