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_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内外经验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_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内外经验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_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内外经验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_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内外经验

收稿日期:2010-09-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33001、

7090303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3071013)作者简介:罗小娟(1984-),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姜海(1978-),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规划与管

理。

*姜海为通讯作者。

第11卷第1期2011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http ://xbsk.njau.edu.cn

【公共管理】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

———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内外经验

罗小娟,曲福田,冯淑怡,石晓平,姜海

*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要: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创新的环境保护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已展开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理

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本文根据生态补偿的付费主体,将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划分为政府付费型和使用者(受益者)付费型,发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选择受到生态服务的类型与性质和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在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太湖流域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及存在问题,尝试设计多地区—多主体—多层次的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框架,为太湖治理提供政策参考,进而推广到其他流域。关键词:水环境污染;流域管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太湖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11)01—0082—08

一、引言

生态补偿(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ES )是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

染而提出的一种公共政策工具,

目的是鼓励生产者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实

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补偿目前被广泛用在流域治理中,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创新的环境保护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已展开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研究者给出的生态补偿的定义很

多,其中Sven Wunder [1]

的观点被公认较为完整,他认为生态补偿是一种自愿的生态服务交易,而且

补偿生态服务内容(或者是可以保障生态服务提

供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明确定义和可测度性。近几年,国外学者对生态补偿理论探讨更加系统,

从生态补偿的定义、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扩展到

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和效率评估等内容。在实践方面,

1991年巴西巴拉那州政府为鼓励地方政府扩大和恢复流域保护区,对各地方政府进行税收再

分配,依据各地具体保护面积进行补偿。[2]1993年法国天然矿泉水公司Perrier Vittel S.A 为保证矿

泉水的质量,对上游水源地农民进行持续7年标准

为320美元/(hm 2·年)的补偿。[3]82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主要是公共财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在流域治理上的综合运用。

在我国,生态补偿起源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且实践先于理论研究。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和2002年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都表明我国已经试图探索建立国家层面上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近几年,生态补偿机制被逐步引入到小流域治理中。但是,目前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框架的理论研究不多,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在

8

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多种污染源、多个经济主体的流

域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

导。鉴于此,本文试图在现有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基础上,分析影响补偿机制选择的因素,并结合已有的制度设计经验,构建太湖流域多地区—

多主体—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为我国的流域治理提供政策参考。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流域水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水污染的外部性和

水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导致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供给者与使用者(或受益者)利益关联环节缺失。生态补偿机制正是为了改善、维护和恢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

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4

图1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理

数据来源:Pagiola ,S.,Platais ,G (2007)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表现为上下游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生态服务交易行为(见图

1)[5]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例,可能有三种情景:情

景Ⅰ,上游农民采用传统农业(土地)经营方式,R u ,t (图1第一列阴影面积)为其收益,但同时导致流域

生态服务减少,增加下游居民经济成本C d (第一列下方面积)。情景Ⅱ,上游土地经营者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增加生态服务,下游居民无需为修复环境付出成本,但此时上游土地经营者的收益为R u ,f (第二列阴影面

积),小于情景Ⅰ中的R u ,t ,(R u ,t -R u ,f )为其保护环境的机会成本。虽然情景Ⅱ有利于下游的居民,但

是在缺乏有力的外部激励的情形下,上游经营者不会主动采用成本更高(或收益更低)的环境友好型的土地经营方式。在情景Ⅱ的基础上,情景Ⅲ引入

生态补偿机制,下游居民对上游土地经营者进行生态补偿P ,激励其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经营方式,实现上下游

“双赢”(见表1)。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情景Ⅲ可行的约束条件为:

对补偿客体(上游土地经营者):R u ,f +P ≧R u ,t ,即P ≧R u ,t -R u ,f

对补偿主体(下游居民):P ≦C d

总体上:C d ≧P ≧R u ,t -R u ,f

也就是说,只要补偿资金P 满足:C d ≧P ≧R u ,t

-R u ,f ,在流域进行上下游的生态补偿是可行的,其中C d 为补偿上限,(R u ,t -R u ,f )为补偿下限。在情景Ⅲ中,上游土地经营者的总收益高于情景Ⅰ的收益,

下游居民的总成本低于情景Ⅰ治理环境的成本,流域的生态服务的供给增加,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上、下游居民的福利得到帕累托改进。

表1

流域农业(土地)利用情景分析

情景Ⅰ

情景Ⅱ情景Ⅲ

情景说明

传统农业(土地)

经营方式水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经营方式

生态补偿下的水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经营方式

上游土地经营者的收益

R u ,t R u ,f R u ,f +P 下游居民的成本

C d

P

三、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经验

及其启示

1.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生态补偿实践和探索,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流域

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经验与启示。生态补偿中纠

纷核心就是补偿资金问题,所以本文按照生态补偿的付费主体,将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分成政府付费

类型和使用者(或受益者)付费类型(见表2)。[6-7]

政府付费的流域生态补偿主要通过转移支付、共建共享和市场交易等手段补偿提供生态服务的行为,补偿主体是政府。使用者付费的流域生态补偿既

3

8第1期罗小娟,曲福田,冯淑怡,石晓平,姜海: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

有自发的、市场导向的生态补偿(补偿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或者私人组织,补偿标准由双方共同协商达成),也有强制的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补偿主体是排污单位,补偿标准由政府部门制定)。然而在浙江省德清县生态补偿机制中,虽然部分生态补偿资金从全县水资源费中提取10%而来[8],但其依然属于政府付费型。因为政府和使用者付费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谁支付生态服务的账单,还在于谁支配补偿资金的问题[9]。本文将影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类型选择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两点:

(1)流域生态服务的类型和性质

流域生态服务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提供产品、管理控制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信息功能。[10]流域生态服务不仅有区域性和外部性,还有公共池塘物品(Common Pool Resource)属性,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竞争性[11],这就注定流域生态补偿一般由政府倡导、政府付费。但是流域生态服务的区域性说明流域生态补偿范围是有限的,理论上可以明晰生态服务供给者和受益者,根据科斯定理,存在应用市场手段的可能。

(2)交易成本

流域规模越小,流域生态服务的供给者(上游居民)与受益者(下游居民)之间联系就会越紧密,上、下游居民对流域生态服务的产权界定越明晰,进行使用者付费的流域生态补偿的可能性越大。流域规模越大,流域的整体性和行政管理的条块模式,相关利益集团的矛盾使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和执行成本高。所以使用者付费手段一般常见于同一行政区域内的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付费的流域生态补偿大多发生在规模较大的流域。但是往往大规模流域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经济发达、人口高度密集,而生态问题又异常突出,所以政府压力比较大,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需求紧迫。

表2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实例归纳表

付费者补偿手段

案例

国外国内

政府付费

转移支付

共建共享

异地开发

市场交易巴西巴拉那州公共资金再分配机制

德国易北河治理

———

纽约清洁供水交易

美国营养元素交易

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

浙江省德清县生态补偿机制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浙江省绍兴市小舜江上游水费补偿模式

太湖流域退耕还林补偿政策

———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

东阳与义乌水权交易

使用者付费

自愿交易

强制交易

澳大利亚水分蒸发信贷

哥伦比亚考卡流域灌溉者协会

法国Vittel矿泉水公司与上游农民交易

哥斯达黎加水电公司资助上游植树造林

———

苏州废水排污权交易

浙江省绍兴市小舜江水资源交易模式

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

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

资料来源:经参考文献[2]、[3]、[7]、[8]、[10]、[12]整理而得。

2.对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启示

从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经验来看,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顺流域上下游的生态和利益关系,是实现流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13-15]。就具体流域生态补偿案例而言,不同补偿模式适用的流域尺度不同,补偿主体、补偿客体和补偿内容也不相同。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国家体制和文化背景方面差异较大,而且每个流域的区域条件、行政区划、政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文因素都不一样,故很难找到一个标准、通用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但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案例对完善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8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1)地方政府行动是建立生态补偿的基础与关键

长期以来,国家在太湖水环境治理中投入了大量资金。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110亿元,二期治理的工程预算1000亿元。[16]2007年,江苏省政府计划在5年时间内总投资1085亿元以控制太湖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善。[17]但是,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做了不少努力,太湖水污染问题还是未得到根治。从水环境污染根源来看,行政上条块分割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模式是解决跨部门、跨区域多个利用主体复杂的涉水冲突的最大障碍。[18]Ostrom认为,社区(相关利益团体)的集体行动可以有效解决流域生态服务等具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问题。[11]所以构建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要的就是相关地方政府的集体行动,注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灵活应用行政与经济激励手段,调动地方政府加强水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2)实现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耦合

流域生态补偿中,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市场手段的应用可改变由政府“埋单”引发的财政和管理困境,同时,政府可通过完善配套规则以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平与顺利进行。在美国营养元素交易案例中,地区政府创立营养元素交易制度,引导点源污染者自愿通过市场手段与非点源污染者进行排污权交易,成功刺激非点源污染者加入到污染控制行列中来。[2]东阳和义乌的水权交易,也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运用市场手段的生态补偿模式。从我国国情与水环境管理体制出发,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应以政府主导为主,但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使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期内正常运作。

(3)充分发挥NGO等中介组织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Tar-Pamlico流域,点源污染者成立了协会,协会成员可以在规定的总排放量下进行排污权的相互交易。如果协会成员不能保持在规定的排放量之内,就必须向指定的基金缴费,以资助政府的项目,用以促进流域区农场主采用最好管理措施。[2]这个协会可以内化各成员污染的负外部性,很大程度上替政府分担了生态补偿设计与交易成本。而在哥伦比亚考卡河流域灌溉者协会案例中也出现中介组织———CVC公司,其管理考卡河流域内不同用户间的水分配,同时负责上游流域的坡地管理。该公司把灌溉者所交纳部分费用用于补偿上游林主的造林活动。鉴于CVC公司对该流域信息的掌握情况,由其组织该流域的生态补偿活动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4)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配套支持政策

完善的配套法规与政策是生态补偿的坚强后盾。在美国营养元素交易案例中,政府为确保信贷交易切实与生态改善相关,不仅建立监测系统、标准和交易规则,还出台具体的法律措施来保障污染者交易的信贷真正用于降低污染排放。但是我国关于生态补偿的基础性支撑制度缺乏,即使有部分零星地散布在不同的法律政策文件中,但未形成完整、规范和系统的法律、政策文件,不利于我国生态补偿实践的进一步展开[19-20]。1993—1997年,全国曾设立13个从省到县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试点,但最终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停止试点工作[21]。所以首先应将生态补偿法律化,继而建立完善的配套法规与政策,才能保障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四、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设计

太湖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和工业密集区,其丰富的水资源曾经是该地区率先发展的优越条件。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加速发展。2006年全年东太湖为轻度富营养水平,占湖区总面积的7.4%,其他湖区均为中度富营养水平,占92.6%。[22]建立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实现局部与整体利益相协调、效率与公平相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相协调,实现流域资源环境配置格局从利益冲突到合作共赢的转变。

1.太湖流域现有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太湖流域存在的生态补偿包括强制性的地方间生态补偿、退耕还林下对农民的土地补偿以及工业企业排污指标有偿使用等。

第一类,地方政府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补偿办法(试行)》①规定:凡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目标的,河流上游设区的市给予下游设

58

第1期罗小娟,曲福田,冯淑怡,石晓平,姜海: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

①为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的

职责,共同防治太湖污染,2007年12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

厅出台要求在流域断面超标的上游城市对下游城市做出补偿的

《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简称《补偿办法(试

行)》),文号为苏政办发〔2007〕149号,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

实施。

区的市相应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标准为超标每吨COD、NH3-N和TP分别补偿1.5万元、10万元和10万元。这是在太湖流域内将地方政府对辖区水环境质量的行政责任与财政激励挂钩的先例,确定高补偿标准,通过行政强制的经济手段去刺激地方政府主动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第二类,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为了对太湖水污染实施源头控制,江苏省农林厅林业局在环太湖周边1km、主要水源保护区周边2km以及入湖河道上溯10km两侧各500m范围内全面退耕还林。政府与退耕农民签订补偿标准为6000—9000元/(hm2·年)不等①的土地流转合同(期限一般为8年),然后将退耕地建成生态防护林。第三类,排污指标有偿使用机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②:向该办法适用范围内占用COD排放指标的排污单位征收4500元/(t·年)的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各市县征收的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由当地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负责按1?9的比例划缴,10%缴入省级国库,作为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90%缴入同级国库,作为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这些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及排放指标交易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访问过程中发现,地区间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标准缺乏一致认同,补偿频率过高,交易成本较大,污染物“旧账”与“新账”问题的处理常常引发地区间纠纷,阻碍机制的运行。在退耕还林补偿中,补偿标准偏低和生态林缺乏管理是主要的问题。根据农户调研结果③,68.18%农户认为该补偿标准偏低。退耕地灌溉条件便利,土壤肥沃,一般种植蔬菜,退耕前平均纯收益能达到13890元/(hm2·年),高于政府给农民的实际补偿。此外,农民反映生态林的管护投入不足。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是一种强制的使用者付费型生态补偿机制,但是如何根据太湖水环境容量来确定排放总量,初始排污权如何分配才能确保公平公正等关键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太湖流域现有生态补偿模式中,既有政府付费,也有使用者付费。虽然《补偿办法(试行)》和退耕还林都同属政府付费型流域生态补偿,但补偿机理不一样。前者基于“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目的是控制上游地区污染排放,以保证流域生态服务的正常供给,补偿内容是流域水环境容量。后者基于“谁保护,谁补偿”的原则,退耕农户和防护林建设部门共同提供生态服务,该补偿政策目的是弥补退耕农户的损失,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流域生态服务的长效提供。相对使用者付费而言,政府付费的缺点是缺乏补偿手段的灵活性和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费的补偿机制本身就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加上排污权交易市场发育并不完善。政府主导是太湖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特点,缺乏相关利益主体间主动的生态补偿尝试,所以构建一套政府付费和使用者付费混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思路

流域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经济激励来改变相关利益主体行为,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环保投入,改善流域水环境。在不同的地区(政府)之间、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甚至是工业点污染源和农业面污染源之间都存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需要和可能。但是不同层面和类型的生态补偿涉及的经济主体数量、污染物排放监督难度等存在差别,所以不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难易程度存在显著差别。对太湖流域而言,应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建设面向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不同层次的政府付费和使用者付费混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见图2)。在跨区域的政府间可以选用政府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市场交易和发展权补偿(或异地开发)等补偿手段。区域内部地方政府或企业间可以进行纵向转移支付、发展权补偿和市场交易等。对同一行政区域内部不同污染类型的防治也有不同补偿模式选择,针对工业点源污染的补偿机制可以运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许可交易手段,而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靠鼓励农民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此外,对于城市居民这个流域生态服务纯受益者,也可以使用水价调控的手段把城市居民也纳入流域生态补偿体系中。

8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补偿标准根据各地区经济水平、土壤状况和农业状况等存在差异。

2008年1月8日,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和环保厅联合出台《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

法(试行)》(简称《管理办法(试行)》),文号为苏价费〔2008〕18

号,规定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丹阳市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

县行政区域内纺织染整、化学工业和污水处理等行业开展COD排

放指标有偿使用试点,NH3-N和TP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执行时间另

行规定。

为了解退耕还林政策的具体运行情况和农民对该政策的反应,课题组到太湖上游环湖沿河地区作了实地调研。调研采用

典型调研与随机调查结合的方式,选取了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周铁

镇、江阴市月城镇和常州武进区雪堰镇3个镇共90户样本农户作

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最后有效问卷为87份,其中

退耕户39户,非退耕户48户。

图2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1)近期重点:推广政府付费型跨区域生态补偿

由于跨区域生态服务的供给者和使用者之间关联被行政阻断,协商的平台缺失,交易成本巨大,因此现阶段仍应以政府主导、政府埋单的生态补偿为主。太湖流域涉及行政单元较多,每个行政单元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任务和计划,利益冲突尖锐。建立跨区域(政府间)生态补偿机制关键是充分借助地方内在激励(低成本、高需求),适度加大外部压力(政治压力),使相关地方政府形成充足的污染防治动机。通过外部政治压力促进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对水环境负责的“问责制”,在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突出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二是行政命令与经济激励结合,通过强制性的“生态支付”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并配套相关支持法规,规范化补偿标准,明确惩罚和奖励细节,以达到激励地方政府主动治理水污染。在对于生态与经济联系较紧密的地区,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展开类似东阳与义乌、金华与磐安的交易与合作。

(2)远期目标:实现政府付费与使用者付费混合的区域内生态补偿

根据国内外不同流域尺度的生态补偿案例,不同污染源类型的生态补偿手段差异较大,根据污染源类型,可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工业点源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排污交易的生态补偿机制。

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根本途径,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对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生态补偿,二是对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补偿。2007年,江苏省试点实施商品有机肥的价格补贴政策,通过压低有机肥出厂价格的方式(每t压低200元),实现对农民减少化肥使用,转向使用有机肥的补偿。可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生态标记补偿模式,例如,获取资格认证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跟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并向农民免费提供有机肥料、有机种植技术指导,农民施用被提供的有机肥料和根据相关技术指导种植有机农作物。其中,农民负责生产环节,有机农产品企业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环节,而政府为该企业提供技术扶持和政策优惠,负责监督任务,同时也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生态标记产品和服务,提高其可信度(见图3)。在这种使用者付费的补偿模式中,生态标记企业充当中介作用:一方面通过向农民提供环境友好型农资,节省政府直接监督农民个体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销售生态产品把生态保护成本转

78

第1期罗小娟,曲福田,冯淑怡,石晓平,姜海: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

嫁给广大消费者。[3]177

该方法属使用者付费型生态补偿,资金持续性得到保证,所以可以作为流域生态补偿一种创新手段加以应用

图3生态标记补偿模式在有机农产品中的应用

对于工业点源污染,排污交易的生态补偿相对

征收庇古税的手段显得更灵活,更能激起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现有的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主要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包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排污权的“有偿使用”表明太湖流域水污染排污形成了一级市场排污权交易,为排污权的自由交易奠定了基础。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工业点源和面源污染之间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在点源污染控制手段和排污权交易机制成熟后,可以探索类似美国科罗拉州的点源与面源营养物的排放权交易的模式。但是难点在于点源和面源污染各自污染物的控制总量的确定。优点是将管理部门的管理与交易成本转移给了污染者,还可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因为点源污染控制比面源源污染控制容易,而且政治风险较小。

此外,应在逐步积累的制度创新经验基础上,重视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基础建设。在参与主体上,除了进一步理顺政府—政府、政府—企业、政府—农户交易中的权责利关系,还应积极发展政府—NGO —政府、政府—产业组织—农户、企业—企业等交易模式,降低生态补偿机制运作成本,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同时,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完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和制度,适时出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环境影响评价、税费调节等制度,为建立统一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和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支撑。

五、结语

目前,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区域上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江苏段,一方面是由于太湖流域有

53%面积分布在江苏省,另一方面江苏省处于太湖上游地区,在太湖污染控制中地位举足轻重。在补偿模式上太湖流域现有的生态补偿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一是政府主导、政府付费的政府间带行政处罚性质的生态补偿和补偿农民为生态建设损失的退耕还林机制;二是政府主导、使用者付费的排污指标有偿使用机制。考虑太湖流域庞大的利益群体,采取政府主导,施加政治压力可能是当前条件下比较有效的方法,但目前还缺乏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同样可以考虑鼓励小范围内的以市场为导

向的流域生态补偿,比如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模式,同时对这些模式的绩效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建立针对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不同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模式的生态补偿架构。

建立以流域为管理单元,方式和手段灵活的,面向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水污染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体系,有利于完善流域空间责任—利益调节机

制,

理顺流域上下游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实现流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但是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尚在初建阶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等待改进。此外,还应尽快建立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使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规范化、权威化,以推进水环境污染的全面治理。参考文献:

[1]Sven W.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 Nuts

and Bolts [C ].Occasional Paper No.42.Bogor ,CIFOR ,2005:3.

[2]Danièle Perrot-Maitre Patsy Davis.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开

发的案例分析[J ].张亚玲,译.林业科技管理,2002(4):44-57.

[3]任勇,冯东方,俞海.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

计[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4]Bustanul A.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Service Markets :Lessons from Institutional Studies on RUPES in Indonesia [R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2005.

[5]Pagiola S ,Platais G.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 ].World Bank ,Wash-ington ,2007.

[6]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4):38.[7]Stefano P.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 [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5):712-724.[8]周兆木,周立峰.德清生态补偿带来山清水秀[

N /OL ].8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中国环境报(2007-12-7).http://www.cenews.com.cn/ historynews/06_07/200712/t20071229_43412.html [9]Stefanie E,Stefano P,Sven W.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 663-674.

[10]Zheng Haixia,Zhang Lubiao.Chinese Practic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Payments fo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its Policies in River Basins [R].World Bank,2006:46-49.

[1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6.http://www.yiwu.

gov.cn/glb/ywgl/ywkf/2001/ggcxp/200710/t20071019_ 82326.html.

[12]虞锡君,刘晓红,等.长三角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R].嘉兴学院,2006.

[13]谈广鸣,李奔.河流管理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1.

[14]郭焕庭.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1(8):39-40.[15]曹捍.国外水资源保护现状与趋势[J].水资源保护,2000(3):5-8.

[16]蓝藻再次袭击太湖,问题出在哪?[N/OL].经济参考报(2008-04-21).http://jjckb.xinhuanet.com/wzpd/

2008-04/21/content_94032.html.

[17]吴昌红.我省安排20亿太湖治理专项资金[N].新华日报,2007-11-1(2).

[1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

[19]李爱年,刘旭芳.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J].生态环境,2006,15(1):194-197.

[20]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等.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28(4):25-30.[21]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J].求是,2004

(13):55-56.

[22]毛新伟,徐枫,等.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9(1):48-51.

(责任编辑:刘浩)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aihu Lake Basin:

Based on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and out of China

LUO Xiao-juan,QU Fu-tian,FENG Shu-yi,SHI Xiao-ping,JIANG Ha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 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or protecting environment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Many countries carried out research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of payment,this paper divides the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ases in and out of China into two groups:government-financed and user-financed(or beneficiary-fi-nanced),and finds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may affect the choices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types and characters of ecological services and transaction cost.On the basic of the experiences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actices,we combined the mechanisms and defec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existence in Taihu Lake basin,in order to construct a multi-zone,multi-agent and multi-level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provide policy reference to Taihu management,and then extend to other river basins.

Key words:Water Pollution;Basin Management;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Taihu Lake

98

第1期罗小娟,曲福田,冯淑怡,石晓平,姜海: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

设计的生态方法(1)

设计的生态方法(1) 简介:这里介绍的是某些生态设计的衡量标准。然而,要提醒设计者的是,生态设计不只是满足这些标准,而是要尽量全面的确保一个设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最小的系统影响(或者产生最大的有益影响)。 关键字:设计生态绿色方法 一、简介这里介绍的是某些生态设计的衡量标准。然而,要提醒设计者的是,生态设计不只是满足这些标准,而是要尽量全面的确保一个设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最小的系统影响(或者产生最大的有益影响)。 生态设计牵扯到对设计的整体考虑,对被设计系统中能量和材料的慎重使用。通过设计、努力减少这种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牵扯到被设计系统中从原料到废弃物的周期。 我们可以在一套包括建设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框架里,构筑这些需要考虑的要素。这些相互作用类似一个开放系统的概念。基于以上要素,这些相互作用可被归纳为几种基本类型: 被设计系统的外部相互依赖性(系统的外部或者环境关系); 被设计系统的内部相互依赖性(系统的内部关系); 能量和物质的内外交换(对系统输入);

在一个设计的生态研究途径中,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所有这几方面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关键的衡量标准1.评估对建筑的需求:把使用者置于硬件之前考虑;评估提供内部环境系统保障的水平。在对设计进行投资之前,从生态敏感的角度,评估设计要点、项目依据和使用者要求。 2.评估建筑用地:地段规划(例如建筑位置、凹凸轮廓、道路和铺装区域等)应该基于生态的土地使用方式。建筑要布置在地段内,对所处地方的生态系统产生最少的破坏和影响的部分。结合有当地特色的动植物种群,提高地段的生态价值。 评估风对当地的影响:减少风对步行者和周围建筑影响。 检验对其他建筑的阴影遮挡;确定建筑在地段中的位置,要避免存在的对附近建筑和地段的遮挡。建筑的体形可以基于地段的日照包络线,从而避免对附近的地段潜在的阴影遮挡。这一点影响到比邻地段潜在的太阳能应用以及温带气候地段的越冬情况。 检验室外噪音:通过设计,保证暴露的最近的居住建筑室外的噪音强度,低于一天中早晨7时至夜间11时中任何时段的背景噪声水平不少于5分贝,并且不超过至夜间11时至次日早晨7时中任何时段的背景噪声水平。 3.评估建筑的属性:加入材料的完整再生周期和再生可

我国荒漠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我国荒漠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荒漠化是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危害到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可待续发展。荒漠化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到人民生存的条件,还造成农牧业减产,导致人、地矛盾激化,毁坏了大量生产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诱导和加剧了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阻碍了经济的腾飞。本文分析了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工作的现状,旨在阐述我国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荒漠、生态补偿、构建 引言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恶劣,我国荒漠化现象一直比较严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治理荒漠化已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防沙治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需要建立和完善荒漠生态补偿机制。 一、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北方沙化土地多属于风蚀荒漠化类型。根据最新沙化监测结果,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3.9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12%,30个省(区、市)的889个县(旗、区)均有沙化土地,但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省区,其中尤以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5省区最为严重,5省(区)沙化土地面积162.49万km2,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4%。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呈扩展趋势,如三江源头五年扩展23.8%,黄河首曲地区5年扩展17.38%,甘肃民勤五年扩展1%。土地沙化导致生态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营,导致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肆虐,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了强有力措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相继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等一批以防沙治沙为主攻的防沙治沙工程,防沙治沙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50万公顷,有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京津工程区有1600多万人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1100元;工程区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1] 二、生态补偿及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是一个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概念。从自然属性角度,生态补偿也可称为自然生态补偿(na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其内涵被界定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2]。可以看到,自然生态补偿的概念具有“调节、还原和维持系统平衡”之意,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的“压力-状态-响应”机制。对于社会属性的生态补偿概念,尽管国内有多种被学者或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或认可的表述,但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或统一的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的定义。 [1]孙佑海、陈根长、翟勇、王炜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实用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2]中国环境科学大词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

上海-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上海生态补偿机制 一、政策调研: 1、政策性文件 (1)《关于上海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 (2)《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沪财预﹝2009﹞108号) (3)《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沪府发〔2010〕1号) (4)《上海市公益林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考核实施细则》 (5)《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沪府令〔2013〕10号) (6)《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2〕64号)2、上海市生态补偿机制发展进程 2009年,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关于上 海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两个文件。会议要求, 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办法,形成导向明确、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区 县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环境。 上海市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工作过程中,先从建立基本农田、公益林、水源地的生 态补偿机制入手,逐步扩大范围、完善方式、健全机制。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上海市建立健 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包括公共财政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市场运作和相关制度保障 4个方面内容,明确了生态补偿“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综合运用行 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生态保 护地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海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注 重体现区县贡献和政策导向,注重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和转移支付整体效用,内容包括转移支 付分配因素、资金使用和管理3个方面。 自本市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上海市在饮用水水源地、公益林、碳排放交易生他补偿 等领域均有较好的成效。2009年至2012年,市级安排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累计达43.9 亿元,年均增长为24.3%。2013年,本市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年初预算安排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资金15.5亿元,比去年增长9.2%。 2015年,上海正按照“应保尽保、总量拓展”的要求,划定生态红线。由初步形成的生 态保护红线划示规划方案可以看到,红线保护区域涵盖15类生态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区、饮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_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内外经验

收稿日期:2010-09-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33001、 7090303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3071013)作者简介:罗小娟(1984-),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姜海(1978-),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规划与管 理。 *姜海为通讯作者。 第11卷第1期2011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http ://xbsk.njau.edu.cn 【公共管理】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研究 ———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及国内外经验 罗小娟,曲福田,冯淑怡,石晓平,姜海 *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 要: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创新的环境保护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已展开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理 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本文根据生态补偿的付费主体,将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划分为政府付费型和使用者(受益者)付费型,发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选择受到生态服务的类型与性质和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在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太湖流域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及存在问题,尝试设计多地区—多主体—多层次的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框架,为太湖治理提供政策参考,进而推广到其他流域。关键词:水环境污染;流域管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太湖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11)01—0082—08 一、引言 生态补偿(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ES )是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 染而提出的一种公共政策工具, 目的是鼓励生产者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实 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补偿目前被广泛用在流域治理中,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创新的环境保护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已展开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研究者给出的生态补偿的定义很 多,其中Sven Wunder [1] 的观点被公认较为完整,他认为生态补偿是一种自愿的生态服务交易,而且 补偿生态服务内容(或者是可以保障生态服务提 供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明确定义和可测度性。近几年,国外学者对生态补偿理论探讨更加系统, 从生态补偿的定义、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扩展到 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和效率评估等内容。在实践方面, 1991年巴西巴拉那州政府为鼓励地方政府扩大和恢复流域保护区,对各地方政府进行税收再 分配,依据各地具体保护面积进行补偿。[2]1993年法国天然矿泉水公司Perrier Vittel S.A 为保证矿 泉水的质量,对上游水源地农民进行持续7年标准 为320美元/(hm 2·年)的补偿。[3]82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主要是公共财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在流域治理上的综合运用。 在我国,生态补偿起源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且实践先于理论研究。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和2002年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都表明我国已经试图探索建立国家层面上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近几年,生态补偿机制被逐步引入到小流域治理中。但是,目前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框架的理论研究不多,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在 8

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经验借鉴

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水源地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水源地的水质与水量,世界各国对城市水源地周边的工业生产普遍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对水源地居民因生态保护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国内福建、浙江等省也对构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对于我省加强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范例 1、美国纽约市政府饮用水源补偿计划。美国是个高度崇尚市场经济的国家。为加大水源涵养地农民对水土保持的积极性,美国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建立了以水权交易制度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上下游之间或水源涵养地与清洁水使用者之间的环境产权交易市场,来解决上下游公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如纽约市90%的饮用水来自于离该市200公里的特拉华州的乡村,那儿有7.7万人和350多个奶牛场。1989年美国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规定饮用水要么经过过滤,要么实施微生物含量最小化的水域管理计划。建立新的过滤厂纽约市需要花费70至90亿美元,为了避免这笔庞大的花费,1992年纽约市政府与水源地农民和森林所有者达成

生态补偿协议。协议规定,采用最佳生产模式(不破坏水源水质)的奶农和森林经营者可以获得400万美元的补偿金,而这些钱足以弥补他们的额外生产成本;同时,纽约市政府还向改进和重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进供水设备或者大坝的人支付4.7亿美元的补偿。尽管这是一个自愿参加的协议,但由于较好地考虑了水源保护者的利益,因此超过85%的农民和水源环境相关方参加该计划并领取了补偿金,使该计划取得了全面成功。 2、法国威泰尔矿泉水公司水源地保护项目。20世纪80年代,位于法国东北部的莱茵河-默兹河流域水源质量受到当地农业活动的严重威胁,依赖该地区干净水源制作天然矿泉水的公司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设立过滤工厂,要么迁移到新的水源地,而威泰尔矿泉水公司采取了保护原有水源地的方法来减少成本。威泰尔公司通过向农民支付费用,要求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包括减少和改进奶牛养殖业、改进对牲畜粪便的处理方法、放弃种植谷物和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在流域内植树造林等措施,以确保水源质量不被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威泰尔公司投资约900万美元在水源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了1500公顷农业土地,将土地使用权无偿返还给那些愿意改进土地经营措施的农户;与40多个愿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农场主(总土地面积为1万公顷)以每公顷土地320美元(连续7年)的价格签订18~30年的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确保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目标。到2020年,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横向补偿类型、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确保补偿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初步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公平合理、运作规范、相互衔接、积极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基本原则。 1.权责统一,合理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义务,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加快形成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机制。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将生态保护补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泉水保护、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扶贫等紧密结合,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促进绿色协调发展。 3.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着眼于解决当前紧要的实际问题,在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稳步推进不同领域、区域间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 4.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

用,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补偿渠道,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二、落实重点任务 (一)重点领域。 1.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完善破坏森林资源责任制度。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凭证运输制度、凭证经营加工制度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许可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遏制毁林开山和乱占林地行为,杜绝林地非法流失。继续实施国家、省、市级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生态效益补偿。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以森林植被碳储量为切入点的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 2.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落实国家、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政策,研究制定我市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在济西湿地、黄河玫瑰湖湿地、白云湖湿地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并逐步在市级及以上湿地公园推广。(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城乡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负责) 3.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实施锦绣川、卧虎山、狼猫山等城乡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补偿和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区域生态保护补偿,重点支持水源涵养林、污染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鼓励村民科学施肥,使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农药。(市城乡水务局会同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3):133~136 Heilong jiang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李 坤,陈艳霞,陈丽娟,陈传明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7) 摘要:从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过程、补偿标准的确立、生态补偿制度依据以及生态补偿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在标准制定、补偿制度连贯性与持续性、法律制度建立、以及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应该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有效的监督制度、健全的法律依据、严格的执法程序。政府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逐渐退出参与者的身份,而是应该作为一个监督者和引导者,将生态补偿交由市场完成。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767(2011)03 0133 04 收稿日期:2011 01 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0YJA840002);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R1037 4);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李坤(1987 ),男,山东省枣庄市人,在读硕士,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研究。E mail:lkaill@https://www.doczj.com/doc/311775647.html, 。 通讯作者:陈传明(1963 ),男,福建省长乐市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自然保护及景观生态和区域规划研究。E mail:ch encm 63@https://www.doczj.com/doc/311775647.html, 。 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为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造成损害,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建立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就成为了必然。国内众多学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补偿标准、政策法律、补偿原则以及生态补偿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对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早日完善,建立一个合理的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的过渡措施[1],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首先应该对生态补偿概念加以界定。尽管目前已有一些针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尚没有关于生态补偿的较为公认的定义。国内许多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李文华认为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的,以经济手段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制度安排。广义上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服务功能两个方面。毛显强 认为生态补偿是指 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2]。宗建树等学者对生态补偿也提出了相关的概念[1]。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概念,多数学者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合理进行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种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一个亚类分支,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在对其研究和应用中多套用其它方面生态补偿机制的成果和定义。该研究认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者是特定物种持续存在和发展而建立起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具有激励效应的长效制度安排。 2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展 2.1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研究进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补偿案例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川青城山生态补偿案例[3]。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态补偿实践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而开始了缓慢的发展,该阶段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实际操作,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萌芽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也随着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研究而得到了缓慢的发展。该阶段研究主要特征是:缺乏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专项研究,大多数研究 133

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成效及做法

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市立足市情,以机制体制创新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为抓手,突出“生态功能区调整改革创新、山区农民大转移改革创新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三大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生态补偿新模式,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从XX年到XX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85.1亿元增加到505.68亿元,年均增长13.9 %,人均生产总值达3175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从XX年的20.30∶40.30∶39.40调整到XX年10.9:48.6:40.5。与此同时,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表明,**XX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99.4,远高于全省平均值82.8,有5个县进入全省前10位,生态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其主要做法: 一、构建生态补偿政策体系。近年来,**市相继出台实施《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市推进农业产业化考核办法》、《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办法》、《关于加快市直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带有生态补偿性质的政策文件,努力克服财力薄弱困难,采取财政奖励、财政补助、以奖代补、

财政贴息等多种形式,在省级生态乡镇创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高效生态农业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扶持。市本级从XX年开始,每年从收取的水费中归集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市区黄村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村庄的环境污染整治;从XX年起,每年安排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龙泉等地对水源地和库区乡镇以生态补偿名义进行了财政补助。庆元县在《XX年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中,取消了13个东部乡镇在工业生产、工业税收和招商引资方面的考核指标,考核的重点放在生态保护和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等方面。 二、推进异地开发生态补偿。着眼于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功能,编制了《**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施生态移民。对高山人口搬迁实行补偿,以人口异地转移推进生态恢复、生态保护。到目前,已有11.5万农民走出大山,有效减轻水系源头地区的环境压力。XX年8月,发布了《**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计划到XX年,全市累计搬迁41473户146456人。同时,考虑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生态区域功能定位,其县域范围内应限制发展工业,而县域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工业经济的支撑,**市借鉴金磐开发区生态补偿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积极筹划在市区**经济开发区增挂国家民委扶贫试验区,并在东扩区块内设立面积为3.8平方公里的景宁经济开发区。把景宁制造业转到**,把开发区

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既强烈要求发展经济又迫切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虽然政府为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付出了艰巨努力,动用公共财政恢复生态的各项工程举世瞩目,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本身亦存在破 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即使有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补偿的实践,然而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还是落后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紧迫需要。尤其在自然生态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政策结构性缺位的挑战,相 关的环境经济政策严重短缺,无法解决诸如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环 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旨在从源头上调控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合理分配自然环境资源,指引人们自觉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还没有形成适合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生态补偿制度。鉴于此,本论文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和完善为研究对象,界定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和主要经济学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和相关政策进行实证研究,融汇经济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从理论上为我国建立、健全国家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一些建议,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工作。文章通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现有的研究和探索实践为回答“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为什么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怎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三个问题准备了良好的基础,但尚未达到较系统和较科学的程度,与国家的相关决策需要仍有较大距离。(2)生态补偿机制是调整相关主体的环境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内化相关活动的外部成本,恢复、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是确定的,应当包括生态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运行机制、补偿途径和补偿保障机制,另外还涉及到补偿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等。(3)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在经历了孕育、试点探讨和逐步推广后,正在走向完善,但从目前生态补偿的具体实践来看,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并且缺乏专门

生态补偿机制运行调研报告

生态补偿机制运行调研报告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基于“受益及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 党的十*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良好契机。20XX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几年来,转移支付范围不断扩大,金额不断增加,但实践中还存在补偿不规范、补偿形式单一、补偿主体对象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县级生态补偿仍处于探索阶段。__县作为国家生态县,在生态补偿制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0XX年,县政府召集环保、财政等部门,共同会商出台了系列生态补偿文件。(1)出台《__县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明确__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全县共划定6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特殊物种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233.25平方公里,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措施。(2)出台《__县20XX年度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实施方案》和《__县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严格保护运西自然保护区、自然恢复与修补射阳

湖湿地等特殊生态产业区、生态重建与恢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工作任务,采取了建立协调机制、落实生态补偿等六条措施。(3)出台《__县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生态补偿资金补助原则、范围、分配因素等。 20XX年初,县财政局会同县环保局根据__县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实施方案,以补助河道、河塘清淤项目为重点对象,拟定了__ 县20XX年度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案,并以宝财预〔20XX〕9号文件予以明确,安排资金2XXX万元,其中20XX年度省级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1XXX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内安排1XXX万元,专项用于河道、河塘清淤项目。20XX年6月10日,财政通过结算往来拨付预付资金1XXX万元。 目前__已实施或即将实施的生态经济补偿的项目有:(1)开展湿地保护工程,完成__湖水环境状况调查。(2)开展生态中心建设工程,建设__运西湿地森林生态中心。(3)开展有机、绿色食品建设工程,建设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绿色食品基地1万亩以上。(4)开展大气污染整治工程,实施在生态红线区内的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或停用。(5)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6)开展碧水工程,疏浚河道。(7)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关闭或搬迁自来水厂周围的厂家、住户等污染源。(8)开展环保监控能力建设工程,建成潼河水厂水质监测站。

生态文明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

生态文明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11-22 10:03:24 【我要纠错】【字号大默认小】【打印】【关闭】 李华【学科分类】环境保护法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构建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深入剖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密切关系和客观评述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首先应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流域生态环境责任原则;现阶段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为能够切实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对象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水资源污染的受害者,且国家也应是受补偿的一方;提出上下游之间应通过签订“环境责任协议”确定补偿标准;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应当主要包括征收生态补偿费和生态补偿税、推广优惠信贷、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并根据上述方案对现行相关立法提出了必要的完善建议,期望为我国水环境治理以及水环境法制的发展贡献理论创新成果。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生态文明的兴起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强调,“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不仅表明党和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从行为实践提高到文化、理论和伦理的高度,而且为环境资源法律机制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关系

浅谈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浅谈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环境利用与改造的强度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灾害等频频发生,自然、人为灾害愈演愈烈,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持续下降,给环境及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探索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的实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采取相应的生态策略削减生态赤字,达到生态平衡。通过城市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基本的生态安全。并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 生态设计一词来源于如何对自然的物质与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循环并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社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需要。生态设计的概念产生之前,一般的表述为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净化等。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建筑师对房屋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的重新认识与控制利用途径;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以及农业生产者对于种植养殖对象的合理空间、时间结构的设计利用等,都属于生态设计的范畴。由于生态设计的多样性及方法同环境紧密结合联系在一起,国际上生态设计和国内关于生态设计及生态规划的相关原理,都结合了环境学、生态学及工程学的一些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演化。目前就有关的生态设计实践中及设计系统所应用的实例,阐述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一、尊重自然、整体优先的设计原则 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

1 中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生态状况的改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在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特别是有关生态建设的经济政策严重短缺。这种状况使得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破坏者未能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中国的生态保护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便调整相关利益各方生态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促进城乡间、地区间和群体间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前,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案,呼吁尽快建立相关机制和政策。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和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等的研究,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政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中央政府和许多地方积极试验示范,探索开展生态补偿的途径和措施。2005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关系到中国未来环境与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了建立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意愿。 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紧迫的决策需求,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于2005年组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组,旨在就建立生态补偿的国家战略和重要领域的补偿政策等问题向中国政府提出具体建议。课题组下设国家战略、理论方法、流域、矿产资源开发、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等6个研究专题。通过中外专家的文献调研、与各级政府和机构的座谈访问以及实地调查,并召开过多次国际研讨会,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如下初步认识与建议。 2 生态补偿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 尽管已有一些针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尚没有关于生态补偿的较为公认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一、关于环境补偿机制的文章: 1、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十七大报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中首次提出,要重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即建立考虑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此举旨在通过非行政化的方式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瓶颈问题。 一、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近十几年中,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资源不足成为突出的瓶颈问题。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同时,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缺口也在不断增大。数量稀缺且分布不均的资源成为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短板”。补足资源“短板”正是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现实意义所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支付相应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理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重点应该包括: 第一,建立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应该按照维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求,构建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的差比价关系,正确地处理自然资源与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不同资源价格的差比价关系;纠正原有的不完全价格体系所造成的资源价格扭曲,将资源自身的价值、资源开采成本与使用资源造成的环境代价等均纳入资源价格体系。通过完善资源价格体系结构,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严格执行资源开采权有偿取得制度。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各种有色金属等都是面临枯竭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资源开采者必须向资源所有者——国家交纳相应的税费以获得开采权。应彻底取消自然资源一级市场供给(行政无偿出让和有偿出让)的双轨制,使企业通过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争手段公平地取得资源开采权。对于此前无偿或廉价占有资源开采权的企业均应进行清理。 第三,发挥财政职能,做好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工作。发挥财政的配置职能,形成合理的资源成本分摊机制,将资源自身价值及开采费用、开采资源造成的环境恢复费用、资源开采生产的安全费用等共同成本合理地分摊到资源开采、资源产品和产品服务等产业链条之中;发挥财政的调节职能,将资源有偿使用的收入进行有效的分配,在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成的基础上,实行“专款专用”;发挥财政的监督职能,依据财经制度促使使用资源的经济成分准确、及时、足额地交纳有关税费,同时对造成资源有偿收入的税源和费源“跑冒漏损”现象进行检查验证。 第四,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和宏观调控。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资源市场环境,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初始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简论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简论 王凤远(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摘要: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湿地区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协调 公益性湿地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的冲突。文章在对湿地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湿地生态补 偿制度的含义、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补偿主体、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等方面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湿地生态补偿 一、湿地的界定 对湿地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立法层面的界定,关涉湿地立法保护对象的类型、范围、边界的明确。中国现行湿地立法尚未对湿地概念进行界定,由于湿地概念不清造成实践中湿地的管理与保护的缺位或错位现象很普遍。有些地方即使想保护湿地也不知道其“四至”定在哪里。反过来,挤占、破坏了湿地也不知道。笔者在此对湿地的定义进行简要探讨。 湿地(wetlands)的中英文原意都是指过度湿润的土地。在湿地研究和保护中如何判别湿地还存在不少分歧,对什么是湿地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据统计湿地定义已超过50种,最早的湿地定义出现在1956年的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U.S.Fish & wildlife Service)的一本题为《39号通告》的出版物中,该书将湿地被定义为:“被浅水和有时为暂时性或间歇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包括草本沼泽、木本沼泽、泥炭藓沼泽、湿草甸、池沼、淤泥沼泽以及河漫滩,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与池塘。但河流、水库和深水湖泊等稳定水体不包括在内。因为这些水体不具有暂时性积水而对潮湿土壤的植被的发展几乎毫无作用。”这个定义强调了浅水覆盖在湿地特性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由于长期或相当长时间的浅水覆盖,形成了特殊的土壤--湿土(Moist-soil),发育了适应这种土壤的挺水植物。可见,最早的湿地定义着重强调湿地作为水禽生境的重要作用,对水深等具体水文指标并没有进行限定。 197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其《美国的湿地和生境分类》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新的湿地定义:“湿地是指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下水位通常达到或接近地表,或处于被水淹覆状态。它至少具有下列三个属性中的一个属性:1.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优势种;2.基底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3.每年在植物生长季节有部分时间处于水浸或水淹状态。”这一定义将湿地限定为从陆地到水体的过渡区,对湿地属性的决定因素--水文条件进行了界定,并且只要具有3项指标中的一个的区域即可被认为是湿地,因此该定义的包容性较强,现已被美国广泛接受。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国外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国的启发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德国、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总结了它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应当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实施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生态补偿环境问题环境税收和谐社会政府与市场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观念开始从一味利用自然资源向与自然界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而这样的态势一方面使得我国综合实力增强、世界政治地位提高;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快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损害。据统计,我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倍以上。而这样高的能源消耗必然给我国带来生态环境极度破坏,例如土地沙化现象严重、林地退化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口号,这说明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在切实了解我国的历史、地理和当今政策等一系列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做到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生态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生态补偿在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狭义来看,生态补偿是指对人类行为产生的生态与环境所给予的补偿,国外通常称为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 teservice,PES)[1]。而国内大多学者则从政治、生态、法理等角度对生态补偿进行广义的界定,认为生态补偿不仅仅由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对环境进行补偿,相对应的环境破坏者也应承担责任,其中包括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活动给予惩罚,将经济活动外部的部分逐渐内部化;对局部生态进行保护。例如:对放弃个人利益以及发展机会的行为予以奖励或补偿;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和意义的区域进行保护性投入[2];对开采和使用一次性资源的行为予以限制;对发展循环济和完善环保产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式等经济活动予以鼓励等。 因此,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生态补偿是 以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互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二、国外生态补偿模式 (一) 政府作为唯一补偿主体模式 政府作为唯一补偿主体模式,主要是指对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财政作为唯一的补偿。其中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作为欧洲开展生态补偿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德国的补偿机制根据其具体的地理以及历史发展环境,具有鲜明的特点,而最重要的,是资金到位、核算公平,资金运转的方式以横向转移为主。所谓“横向转移”[3],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对转移资金量进行复杂的运算,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也就是说通过横向转移改变不同区域间既得利益格局,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平衡。横向转移支付中的资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扣除了划归各州的销售税的25%后,余下的根据各州居民人数分配;另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