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传统的精髓,创新的依傍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太仓市沙溪第二中学龚志峰

内容提要:语文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精华,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便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精神之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曾是充满人性之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曾一度退化为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模拟练习。使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致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这种畸变触目惊心。语文前景曾一度堪忧。

于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方法,出现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改势在必行!找回语文的人性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成了我们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

声连连,笑声阵阵。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

蓦然回首,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针对弊端,教改势在必行,然而,要改的是落后的应试论和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哲人先贤卓著的主张,我们不仅不反对,更值得推广发扬。

二、出路的思考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最深的便是先贤教育家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古代许多先贤们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那么,学生思维日益萎缩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治,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不会是一个遥远而空泛的概念了。

三、策略的实施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时代渴望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策略实施的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㈠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

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

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篇精美佳作,教学时,不宜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吟诵《听潮》是一种美的享受,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大海的深情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

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

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力倡导诵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适用于现代文教学,更适用于古文教学。还需要补充一点:诵读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人认为“语感的培养唯赖于读”,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还是要把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的熟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但是,理解了,懂得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因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为己有,成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

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

(二)细读语段,理解语言

语文本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务必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要揣摩限制性的成份;三要理解警策性的句子。

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文章末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是在细读课文时就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巧妙运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孔乙己去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符合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性格、心态和境遇。既“排”出了他拮据穷酸的本相,也透出他不少分文酒钱的要面子心理,还表示他对短衣帮

无情耻笑的“不屑置辩”。若换作“掏、摸、拿、挖”,不是语言逊色的问题,而是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甚至连“准确”的要求也未达到。

㈢研读文段,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文段,“分析语境”正是“揣摩”的有效办法之一。通过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语言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如教《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问句中一“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横”字不平常。着一“横”字就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词的意思往往有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区别。词典意义是指该词的一般意思、普遍意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以及比喻义。有些词一旦用到具体文段中,其意义可能已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词的语境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词语,联

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及人物的个性、心理、素养、处境氛围、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之情:“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其中“聪明”一词含有讽刺意味,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不但不理解父亲的这种爱子之心,反而认为父亲有点“迂”,这是“不聪明”、“糊涂”、和“幼稚”,这样褒词贬用,表露自己的歉愧之情,比直说要高妙得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这么一句: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句中“寂寞”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而形容“路”,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从客观方面来说,夏夜的荷塘并非“寂静”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写了声音;从主观方面看,作者说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便感到了“寂寞”。这样,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

四、结束语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是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语言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人们进行读写听说活动既不会也不可能亦步亦趋地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而主要凭语感。语感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

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是高语文素质的标志,而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正是语感培养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也应该是今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武器。

参考资料:

1、《21世纪语文教学展望》(《课程、教材、教法》作者章熊)

2、《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彰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彰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现在,人们对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感的培养。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而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培养的方法也是分很多种的,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对小学语感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写作;积累 语感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所遇到的语言和它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整个运用与形成的结果都是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形成的,也就是无意识的。而这种无意识又与有意识不发生矛盾,而这种过程与结果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是一直自然而然的运用直觉迅速准确的、不需要思索就能把握所看到的语言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能力。 一、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随笔都是帮助养成语感学习的一种良好的习惯。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接触到的,不管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还是亲身感悟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而且随时写作也不会拘泥于长篇还是短篇,只要喜欢,要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都是一种训练a与提升。小学生的素材基本上是来源于生活,

所以更要积极地调动小学生语感与情感的整体结合,努力感悟与体味生活。写作就是一个吸收与积累的过程,所以,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达。从看与亲身体会出发,感悟到的一定是真实的,有素养,有基础的。老师要不断地去帮助与引导学生随时地去写,并且也敢写,将看到的、感悟到的统统都写到文章中去,这样,一定可以不自觉地养成语感学习的好习惯。 二、积累语汇,夯实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它主要是借助各种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形成的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大量的阅读存储来作为基础的。所以,在引导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素材的积累,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养成识字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他们的文字存储量,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语感的学习。随着他们不断的知识积累的完成,他们会更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关键。所以,老师一定要适时地去引导、去鼓励,这样,小学生才愿意去探索和运用。 参考文献: 李喜碧.浅谈语文语感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3

语文(心得)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文论文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于语言信号的直接感悟和应激反馈的基本能力的总和。是感性渗透理性的悟性,是经过长期直接和间接训练后作出的直觉反映。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它凸现了语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还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论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情趣。” 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个体的实践和感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语感培养提供了条件。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的依据 语文实践活动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得“生活”之源,扬“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正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期的不断提前和文化环境不断变化,初中阶段是学生对语言的需要从感知、理解向感受、体悟的方面发展的过程,是从纯客观的过程上升到伴随丰富感情色彩的整体性感悟的审美需要的过程。

要顺利完成这个转型则需要大量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学生对于语言的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性实践的活动中得来的。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言,体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关于言语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伴随着丰富情感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能力在深刻性、宽广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宽。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语感能力的形成当然也不例外。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既然“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要培养它,就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活动和自我感受、体悟,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语言应用实践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

浅谈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2-11T14:05:54.14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10月供稿作者:赖桂华[导读]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中心校阳源小学赖桂华【摘要】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关键词】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13-01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 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传统的精髓,创新的依傍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太仓市沙溪第二中学龚志峰 内容提要:语文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精华,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便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精神之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曾是充满人性之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曾一度退化为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模拟练习。使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致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这种畸变触目惊心。语文前景曾一度堪忧。 于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方法,出现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改势在必行!找回语文的人性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成了我们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

声连连,笑声阵阵。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 蓦然回首,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针对弊端,教改势在必行,然而,要改的是落后的应试论和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哲人先贤卓著的主张,我们不仅不反对,更值得推广发扬。 二、出路的思考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最深的便是先贤教育家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古代许多先贤们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语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我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了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

谈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谈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同福中路第一小学朱丽琴 摘要:综观当前的小学英语教育,普遍将一年级作为英语起步阶段,虽然在当前学英语热的潮流下,启蒙阶段提早了,一些幼儿园也将英语引进了课堂,当小朋友背着书包走进小学课堂的时候,定能给你一些“水果英语”、“动物英语”,又或是“文具英语”等等。但他们的语音语调都理想吗?纯正吗?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这给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若再加上以往传统的呆板识字和套用语法规则的教学形式,强迫学生生记硬背,如此单调乏味,空洞枯燥的学习怎么会让学生习得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关键词: 英语语感语感的重要性语感培养目标语感培养的方法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言不明,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四五岁的儿童虽然并不懂语法规则,但已能熟练地说话,他所依靠的就是长期在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的语感。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节三年级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很漂亮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整堂课的学习气氛都很浓厚。但课后询问了几个

小朋友,你对这节课的单词都掌握了吗?其中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你哭笑不得:有点忘记了,但写了“读音”。这个回答倒是精彩!一看,却发现小朋友所谓的读音正是我们要杜绝的“白字”!如果让它在英语学习中猖獗地生长,那么我们的小学生还能学好英语,还能有纯正的语音语调吗?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把握不住语感的本质,从而导致英语教学“高投人低收效”的尴尬局面。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虽然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总让人感到不自然、不地道,甚至是拗口。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不免引起深思,使得英语语感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了。 由于小学英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及对象,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并通过教育实践观察,我认为小学英语语感的培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语音方面:发音准确,掌握一定的拼读规律;能根据拼读规律猜字音,拼写单词;重音、连读正确、自然。②语调方面:语调自然,富有感染力,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情于语;在相应语境下选用合适的语调;注意名词单复数形式的选用、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和动词在不同情况下所发生的形式上的变化。③语义方面,有较为丰富、形象的语义感,即对抽象的英语单词有较为立体的感知。④体态语方面,在言语过程中能适当加入正确自然的体态语加强沟通。每位老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及本班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语感培养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明确的语感培养目标,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前段时间与同事讨论,谈到学生语音语调的问题,都感到孩子普遍缺乏英语语感,他们的听说话动中的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几乎没有,由此在听说内容时不能很好的表现出相应的情感,体验等。因为语感是建立在听说基础上的,但语感又高于听说活动,因此鉴于语感是对语言内涵的感受与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在小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甘肃省镇原县南川初级中学卢志华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直接感知审美能力。它取决于人们的志趣、学识、经验、语言素养、情绪等,总是和个人的具体经验,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情感、想象和联想等非语言因素,通过对说话、重音、停顿、语调的把握,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对修辞的领悟来感知语句,土凸现艺术形象,获得作品旨意。可以说,语感是理解欣赏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言实践证明,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人们往往通过语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推测词义、句意,学得多种语言知识。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重视语感培养,也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致使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乐其融融”的境界,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阅读时,读者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类似的语言现象,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理解。语感敏锐的人,在模糊的理解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准确的表情达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古到今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吟诵之功,主张“妙悟”,即“语感”。诵读是一种眼、耳、心、口并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读诵。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人激昂,委婉处还他人委婉。”把文中的神情理趣,用声音传达出来,得到深切的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17362404.html,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作者:傅炳枚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3期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一种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近似直觉的敏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简言之,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 语感一般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能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形象语感的产生,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词语概念的重复,而成为一种再创造、一种新体验。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的过程。语言文字无一不是作者感情运动状态的外化。字、词、句的各种组合,都是这种外化的表现形式。阅读中,通过这些和谐或不和谐的语音,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这是形象语感的进一步表现。意蕴语感则是指在形象语感、情感语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孕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语感强的人能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那种曲折而含蓄的内涵,据此不但能正确理解作品,还可将原作品的意蕴进行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是“读”的训练。读,从形式上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使他们在脑海中浮现出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力,从而可以提高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都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如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天里草、花、风、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的形象语感能力。而朗读,则要求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来。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也产生语感,它是语感强的表现,而不会朗读,则是没有语感的表现。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语感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语感。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培养 “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郭沫若语);“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夏丐尊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老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

主体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 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极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完整版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太白镇太白小学语文组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名称: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课题组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 现状调查:为了毕业考试,为了应付统考。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的美感。我们教师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枯燥无味的讲解,已经使学生越来越厌烦,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对阅读的不理解,出现习作困难,无话可写,内容干巴巴。在社会上缺乏人际交通和文明交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 2、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并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能力。 3、通过语感能力的培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感能力,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 1、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2、在品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3、在想象和联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4、在积累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5、在调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6、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 1、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充分利用教材,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选取得内容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朗读,可以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文中蕴涵的人文境界、人格魅力、人间真情等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的同时,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供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讲解课文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想象,培养语感。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淮北市北山小学王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一个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最鲜明的体现。 一、教师示范,长期熏陶,触动语感。 只要认真去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诗意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后来因为“有忌”,许多孩子的语言就平庸了。再加之语感教学的缺失导致孩子语言的灵性、个性泯灭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如果语文教师能以娴熟自如的、充满灵气的语言,富有情感地讲课,像蜜一样把学生粘住,那么就会激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如教学《泊船瓜洲》,老师和学生对话时自然地引用“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

家。”等充满愁绪的诗句,不仅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也能触动学生说话、行文时乐用古典诗文抒情表意的感觉。语文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语言大多在课前用心锤炼过,因此语流通畅,富有情感。但是,高品位的语感,要靠长期的熏陶才能形成。语文教师平常教学也应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以充满灵气和魅力的语言影响学生。语感之树,有足够的光照,才会枝繁叶茂。 二、研究内容,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作品“说什么”的语言内容,也要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语言形式。如教学《鸟的天堂》,品味“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语言的情味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赞美大容树为什么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将原文改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让学生朗读品味两句的异同,学生在品味中领悟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不仅有赞美之意,还有陶醉之感,更有向往之情,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情味更深。再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通过诵读描写桂林山和水的排比句,品味其语言的形象感;教学《宇宙生命之迷》要品味语言的分寸感;教学《索溪峪的野)》要品味其语言的畅达感、节奏感。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去,让学生在潜心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语感。 三、丰富积累,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发表时间:2013-12-02T10:00:39.12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田永[导读]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笪山东省临沂沂龙湾小学田永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 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1 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 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3 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3.1 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3.2 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是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3 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体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4 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语言是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能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能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的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

太白镇太白小学语文组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课题组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 现状调查:为了毕业考试,为了应付统考。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的美感。我们教师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枯燥无味的讲解,已经使学生越来越厌烦,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对阅读的不理解,出现习作困难,无话可写,内容干巴巴。在社会上缺乏人际交通和文明交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 2、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并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能力。 3、通过语感能力的培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感能力,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 1、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2、在品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3、在想象和联想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4、在积累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5、在调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6、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朗读训练。 1、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充分利用教材,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选取得内容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朗读,可以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文中蕴涵的人文境界、人格魅力、人间真情等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的同时,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供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讲解课文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想象,培养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人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感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进行探析,旨在与同行不断学习交流,起到相互促进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语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语感使其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语言文字,更加准确、快捷地认识、理解语言文字,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实效。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语感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渲染情感,营造有利于情感产生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产生与情境相符合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情境中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情感环境基础。例如,在教学《秋游》(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更加准确地把握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天瓜果成熟之美,领略到丰收的色彩之美,体验到秋游带来的快乐。笔者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将各种蔬菜、瓜果、花朵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

进行积极探索的兴趣。接着,出示例句:设计了“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然后,让学生模仿例句“果园里;菜园里;山坡上。”句式进行说话练习,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伴交流,切实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对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进行自我欣赏地大声朗读,或者是与同桌进行交换读,相互评价,相互赏析,在激情朗读中体验朗读带来的愉悦之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然后我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这句话,他们都读得非常投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力对人的语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学生对教材内容就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对文本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来看,虽然文字甚少,言词浅显,但是却具备一定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文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学生通过浅显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头脑中能够呈现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想象情境中,体验到文本所具有独特魅力。譬如笔者在进行《小动物过冬》(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时,为让低年级学生体会到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的快乐,让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边读边想象,并配上唱歌、跳舞的动作,孩子们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理念地位 那么,什么是语感?我比较认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叶老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在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叶圣陶进一步倡导语感训练,80年代吕淑湘将语感拓开了又一个层面(语言文字的结构形式和表达的层面)。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确,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 二、语感的培养策略 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一)生活——语感的摇篮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