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理解、生成和判断能力,而语感的强弱,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表征。因此,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知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的深层次理性知觉迈进,可以运用以读为本、联系生活经验、积累语言、领悟分析、口语表达、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感。

引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语感能力对于整个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正是凭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一、认识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二、语感的特征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标准之一,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决定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感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从心理角度看,语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直觉性。直觉性可以说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直觉是指“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地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超乎常规的感应,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超越了中间的分析。验证环节,以非线性的跳跃方式,直指最后的结果,这是一种对语言的“悟性”。例如,一个没有学习过语法规则的人,当他听到一段文字,就能依据经验对其正误、好坏做出评判,这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所以说,语感所凭借的是直觉思维。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知觉在脑中所形成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孤立映象,而是各种感觉的综合。语感强调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它不是对语音、语意、词汇、语法等语言层

面的具体分析,而是对语言对象进行整体地、全面地、多角度、多层面地把握。当我们与人对语时,我们往往会对对方话语的语意,做出整体的,直接的反应,而不是首先想到“这句话由几个语素组成?”

(三)、情感性。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复杂而又稳重的态度体验。情感往往通过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上,并借助言语活动中的瞬间联想和想象反映出来的。《背影》一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快地掌握文意,但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就很难,为什么父亲帮“我”买橘子的场面会令我如此感动、难忘?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对身边亲情的关注。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体验,问:你感受到身边的父爱了吗?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忆,“父亲最爱你的时候”“在你遭遇挫折的时候”……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去体会,这样,学生就能了解作者的感受。

三、语感的心理因素

为了准确把握语感的本质,我们先分析一下语感的心理因素。语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其中主要是想象和联想,还有情感的激发和思维的参与。

(一)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把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语感密切联系,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语感。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正是想

象作用的形象化描绘。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寒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了塞北自然景色的特点,通过想象构成了一副意境开阔而又荒凉的画面,产生了语感。虽然读者不能直接看到色彩和线条,但读者通过想象同样看到了鲜明的色彩和粗旷的线条,在头脑中产生了一副壮丽的边塞图景的语感。

(二)、联想

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联系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也能形成联系:当有联系的事物出现了其中的一个,往往会想起另一个或另一些事物。这样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

如:人们看到乳燕会想到春天,看到瑞雪会想到丰年,看寒来而暑往,望云腾而致雨等。这种联想是由表象或词语所唤起。联想在人们的生活中像闪电似的忽来忽去,它激起了人们的更多的想象,扩大了境界,美化了现实,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文学家都巧妙地利用联想来扩大作品的意境。不少诗文中的某些词语,是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与联想才能产生语感。如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中的“劈”与“走”两词,只有通过想象与联想,才能具体感受黄河激流中冲击“三门”的巨大威力与声势以及它像狂风似的呼啸奔腾,滚滚东流的宏伟的气势。在阅读教学中,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情感

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而产生的倾向性体验。情感是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文字都是表达思想情感

的。

在阅读过程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课文开头这样写到:“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我们的眼前会出现那阴冷严寒的景象,想到寒风凛冽,彤云密布,联想到老天爷也好象在为周总理的逝世悲哀,不由得一阵悲伤袭上心头。而从这种又阴又冷的天气中,会产生类似的联想,想到“四人帮”高压下严酷的政治气氛,不禁更感到悲愤。所以想象和联想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在数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在语感培养上的作用,可以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是生成语感的催化剂。

(四)、思维

单纯直觉去感知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要产生语感还要有思维的参与。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对文字的正误、优劣进行辨析,对文字美进行欣赏和玩味,要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都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上述想象、联想、情感、思维等语感的心理因素,他们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四、培养语感的意义

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

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要紧。”语文教学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学的理解力。对语文文字的理解,不能够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和辞典是不够的。”而要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它们的情味,非靠语感不可。

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再次,重视语感培养,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受到实效。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切记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进行说教,学生在阅读时,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感,才能受到感染。

五、培养语感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以读为本,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因此,让学生充

分地读是培养语感的饿前提。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能靠灌输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对“语”之感,只能产生于阅读实践中,别人无法替代。因此,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才能有效地激发语感。

其中,加强朗读训练好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者的模仿,全身心地朗读可以达到“不隔”的境界。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之后对文章的内容主旨不甚理解,然后老师就让我们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逐渐地读的遍数多了,课文的内蕴就慢慢明白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正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种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它把握住了语感的直觉性的特点。并且语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朗读正是对作品的整体性把握。朗读可以调动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的参与,对某些优秀语言文字材料,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熟读成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理解掌握字词句的运用,文章内容,音韵节奏,结构章法……使其沉浸于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于无意中支配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郭沫若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学习感受时提出:“煜读,熟读,能于无法中求得罚,于有法中求其化。”语感就是在读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林崇德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言语过程,他是看到的言语向表达的言语的过渡。”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慢慢

咀嚼,细细品味,好好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维的过程。只有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以熟读精思的方法,达到出之于口,明白于心的地步,才能捉住文中的“钥匙”,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多读、朗读、诵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第二,联系生活经验,培养语感。在注重以读来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活体验”。因为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敏锐的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活动不仅仅是语感在起作用,还有更重要的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对于同一种言语客体,由于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感受也会大不一样。同是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过茫茫大漠的人与没去过的人产生的阅读感受肯定会有距离;同样,对与从未见过雪的人,读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产生的联想怎能与常年生活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人相比。生活体验越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会越灵敏,越准确,越细腻,越独特。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体验是语感的“内核”。没有生活体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累的越多,了解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饿部相上下,那时侯去鉴赏作品就真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

`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我们知道语言源于生活。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相当多的内容都是紧扣生活的。对于他们来说,无论使感知接受信息还是传递表达信息,都要描述生活中的或源于生活的事物、现象、情景、思想、观点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语言与他们所描述的生活建立起联系,利用生活的形象性、具体性以及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时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运用能力。反之,对于这类内容脱离生活去培养语感,往往会陷入机械,让学生倍感索然无味,事倍功半。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饿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

第三,领悟分析,锤炼语感。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而咬文嚼字,体味语言又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作品读一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由此可见,只有揣摩品味的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韩雪屏教授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方法很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即或用增删词语、修辞的方法比较,或用移动词语、句序的方法比较,或用变换词法、句式、句型、语气、人称、语体等方法比较,并通过这些比较,使学生领悟到某些精彩言语作品在用词用语等方面的“无可移易”的道理。

因为有比较菜油鉴别,有比较才有发现。学生只有在不用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语感研究专家王尚文教授指出:“言语,包括形式(怎么说)和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但真正能够成为‘感’的对象的却是言语的形式,即言语的物质存在方面:由音节(或文字)组成的延伸于一定时间(或空间)中的线性结构,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或视觉)器官,或者说能为人的听觉(或视觉)器官所把握。语感系由言语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生成,是言语形式这一客观对象主体化的结晶。”可见,关注言语形式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而比较言语形式,实际上就是比较“怎么说”。让学生通过比较“怎么说”,也即通过比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样说”,学生对言语形式的分辨力就能得以提高,因而他们的语言敏感程度也就自然提高了。

第四,积累语言,深化感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感情,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较,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常常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甚。”这些名句就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注脚。另外,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也是培养语感的极好方法。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第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广化语感。口语表达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其实,它是一种口头的写作形式。这是一种比书面写文章更为快速、直接、灵活的刺激语感图式的途径。因为此时主体所接受的言语材料都是即时的,新鲜的,对主体的言语刺激更广泛、更具灵活性;要求主体的对答要快速、即时,这就能让主体在当时能更敏捷,更主动地去激活其已有的语感图式与知识储存,使之对外界的刺激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具有包容性,进而使其内容越来越丰富,感受力越来越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头的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而广化语感。

第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强化语感。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教学中,通过声像媒体为学生创设浓郁的语感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如《草原》这篇课文歌颂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深情厚意。由于学生对草原的自然景观没有直接的感受,因此可以通过放映草原风光图,并播放小提琴独奏《牧歌》,给学生创设美的情景,使学生披文入境,感悟作者描写美丽的草原牧场,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这种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朱作仁先生曾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语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创设条件,讲究方法,加强训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彰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彰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现在,人们对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感的培养。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而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培养的方法也是分很多种的,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对小学语感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写作;积累 语感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所遇到的语言和它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整个运用与形成的结果都是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形成的,也就是无意识的。而这种无意识又与有意识不发生矛盾,而这种过程与结果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是一直自然而然的运用直觉迅速准确的、不需要思索就能把握所看到的语言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能力。 一、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随笔都是帮助养成语感学习的一种良好的习惯。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接触到的,不管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还是亲身感悟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而且随时写作也不会拘泥于长篇还是短篇,只要喜欢,要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都是一种训练a与提升。小学生的素材基本上是来源于生活,

所以更要积极地调动小学生语感与情感的整体结合,努力感悟与体味生活。写作就是一个吸收与积累的过程,所以,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达。从看与亲身体会出发,感悟到的一定是真实的,有素养,有基础的。老师要不断地去帮助与引导学生随时地去写,并且也敢写,将看到的、感悟到的统统都写到文章中去,这样,一定可以不自觉地养成语感学习的好习惯。 二、积累语汇,夯实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它主要是借助各种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形成的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大量的阅读存储来作为基础的。所以,在引导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素材的积累,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养成识字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他们的文字存储量,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语感的学习。随着他们不断的知识积累的完成,他们会更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关键。所以,老师一定要适时地去引导、去鼓励,这样,小学生才愿意去探索和运用。 参考文献: 李喜碧.浅谈语文语感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3

浅谈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2-11T14:05:54.14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10月供稿作者:赖桂华[导读]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中心校阳源小学赖桂华【摘要】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关键词】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13-01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 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何培养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教师示范,体验语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

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笔者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五壮士爱人民、爱祖国,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品赏重点词语,形成语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品赏那些关键字词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 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笔者是这样让学生感悟作者听到瀑布声的感受的: 师:作者为了逼真地表现出自己听到瀑布声响的感觉,运用了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请从课文中将它们依次找出来,并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传统的精髓,创新的依傍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太仓市沙溪第二中学龚志峰 内容提要:语文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精华,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便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精神之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曾是充满人性之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曾一度退化为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模拟练习。使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致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这种畸变触目惊心。语文前景曾一度堪忧。 于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方法,出现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改势在必行!找回语文的人性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成了我们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

声连连,笑声阵阵。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 蓦然回首,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针对弊端,教改势在必行,然而,要改的是落后的应试论和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哲人先贤卓著的主张,我们不仅不反对,更值得推广发扬。 二、出路的思考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最深的便是先贤教育家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古代许多先贤们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谈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谈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同福中路第一小学朱丽琴 摘要:综观当前的小学英语教育,普遍将一年级作为英语起步阶段,虽然在当前学英语热的潮流下,启蒙阶段提早了,一些幼儿园也将英语引进了课堂,当小朋友背着书包走进小学课堂的时候,定能给你一些“水果英语”、“动物英语”,又或是“文具英语”等等。但他们的语音语调都理想吗?纯正吗?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这给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若再加上以往传统的呆板识字和套用语法规则的教学形式,强迫学生生记硬背,如此单调乏味,空洞枯燥的学习怎么会让学生习得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关键词: 英语语感语感的重要性语感培养目标语感培养的方法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言不明,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四五岁的儿童虽然并不懂语法规则,但已能熟练地说话,他所依靠的就是长期在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的语感。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节三年级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很漂亮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整堂课的学习气氛都很浓厚。但课后询问了几个

小朋友,你对这节课的单词都掌握了吗?其中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你哭笑不得:有点忘记了,但写了“读音”。这个回答倒是精彩!一看,却发现小朋友所谓的读音正是我们要杜绝的“白字”!如果让它在英语学习中猖獗地生长,那么我们的小学生还能学好英语,还能有纯正的语音语调吗?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把握不住语感的本质,从而导致英语教学“高投人低收效”的尴尬局面。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虽然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总让人感到不自然、不地道,甚至是拗口。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不免引起深思,使得英语语感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了。 由于小学英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及对象,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并通过教育实践观察,我认为小学英语语感的培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语音方面:发音准确,掌握一定的拼读规律;能根据拼读规律猜字音,拼写单词;重音、连读正确、自然。②语调方面:语调自然,富有感染力,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情于语;在相应语境下选用合适的语调;注意名词单复数形式的选用、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和动词在不同情况下所发生的形式上的变化。③语义方面,有较为丰富、形象的语义感,即对抽象的英语单词有较为立体的感知。④体态语方面,在言语过程中能适当加入正确自然的体态语加强沟通。每位老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及本班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语感培养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明确的语感培养目标,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前段时间与同事讨论,谈到学生语音语调的问题,都感到孩子普遍缺乏英语语感,他们的听说话动中的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几乎没有,由此在听说内容时不能很好的表现出相应的情感,体验等。因为语感是建立在听说基础上的,但语感又高于听说活动,因此鉴于语感是对语言内涵的感受与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在小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甘肃省镇原县南川初级中学卢志华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直接感知审美能力。它取决于人们的志趣、学识、经验、语言素养、情绪等,总是和个人的具体经验,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情感、想象和联想等非语言因素,通过对说话、重音、停顿、语调的把握,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对修辞的领悟来感知语句,土凸现艺术形象,获得作品旨意。可以说,语感是理解欣赏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言实践证明,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人们往往通过语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推测词义、句意,学得多种语言知识。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重视语感培养,也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致使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乐其融融”的境界,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阅读时,读者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类似的语言现象,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理解。语感敏锐的人,在模糊的理解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准确的表情达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古到今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吟诵之功,主张“妙悟”,即“语感”。诵读是一种眼、耳、心、口并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读诵。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人激昂,委婉处还他人委婉。”把文中的神情理趣,用声音传达出来,得到深切的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探究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探究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 二、朗读想象,感悟语言 1、诵读吟咏。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诵读吟咏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后,大多数能说出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片段,而且同一的较多,就是学生对语言感受的体现。如: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 2、注重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在学生感受语言材料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注重驱谴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

语文(心得)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文论文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于语言信号的直接感悟和应激反馈的基本能力的总和。是感性渗透理性的悟性,是经过长期直接和间接训练后作出的直觉反映。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它凸现了语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还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论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情趣。” 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个体的实践和感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语感培养提供了条件。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的依据 语文实践活动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得“生活”之源,扬“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正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期的不断提前和文化环境不断变化,初中阶段是学生对语言的需要从感知、理解向感受、体悟的方面发展的过程,是从纯客观的过程上升到伴随丰富感情色彩的整体性感悟的审美需要的过程。

要顺利完成这个转型则需要大量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学生对于语言的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性实践的活动中得来的。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言,体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关于言语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伴随着丰富情感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能力在深刻性、宽广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宽。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语感能力的形成当然也不例外。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既然“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要培养它,就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活动和自我感受、体悟,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语言应用实践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语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我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了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语感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语感。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培养 “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郭沫若语);“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夏丐尊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老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

主体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 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极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淮北市北山小学王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一个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最鲜明的体现。 一、教师示范,长期熏陶,触动语感。 只要认真去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诗意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后来因为“有忌”,许多孩子的语言就平庸了。再加之语感教学的缺失导致孩子语言的灵性、个性泯灭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如果语文教师能以娴熟自如的、充满灵气的语言,富有情感地讲课,像蜜一样把学生粘住,那么就会激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如教学《泊船瓜洲》,老师和学生对话时自然地引用“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

家。”等充满愁绪的诗句,不仅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也能触动学生说话、行文时乐用古典诗文抒情表意的感觉。语文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语言大多在课前用心锤炼过,因此语流通畅,富有情感。但是,高品位的语感,要靠长期的熏陶才能形成。语文教师平常教学也应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以充满灵气和魅力的语言影响学生。语感之树,有足够的光照,才会枝繁叶茂。 二、研究内容,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作品“说什么”的语言内容,也要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语言形式。如教学《鸟的天堂》,品味“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语言的情味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赞美大容树为什么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将原文改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让学生朗读品味两句的异同,学生在品味中领悟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不仅有赞美之意,还有陶醉之感,更有向往之情,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情味更深。再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通过诵读描写桂林山和水的排比句,品味其语言的形象感;教学《宇宙生命之迷》要品味语言的分寸感;教学《索溪峪的野)》要品味其语言的畅达感、节奏感。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去,让学生在潜心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语感。 三、丰富积累,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18419031.html,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作者:傅炳枚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3期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一种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近似直觉的敏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简言之,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 语感一般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能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形象语感的产生,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词语概念的重复,而成为一种再创造、一种新体验。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的过程。语言文字无一不是作者感情运动状态的外化。字、词、句的各种组合,都是这种外化的表现形式。阅读中,通过这些和谐或不和谐的语音,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这是形象语感的进一步表现。意蕴语感则是指在形象语感、情感语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孕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语感强的人能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那种曲折而含蓄的内涵,据此不但能正确理解作品,还可将原作品的意蕴进行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是“读”的训练。读,从形式上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使他们在脑海中浮现出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力,从而可以提高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都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如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天里草、花、风、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的形象语感能力。而朗读,则要求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来。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也产生语感,它是语感强的表现,而不会朗读,则是没有语感的表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发表时间:2013-12-02T10:00:39.12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田永[导读]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笪山东省临沂沂龙湾小学田永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 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1 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 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3 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3.1 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3.2 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是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3 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体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4 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语言是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能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能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的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人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感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进行探析,旨在与同行不断学习交流,起到相互促进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语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语感使其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语言文字,更加准确、快捷地认识、理解语言文字,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实效。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语感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渲染情感,营造有利于情感产生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产生与情境相符合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情境中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情感环境基础。例如,在教学《秋游》(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更加准确地把握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天瓜果成熟之美,领略到丰收的色彩之美,体验到秋游带来的快乐。笔者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将各种蔬菜、瓜果、花朵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

进行积极探索的兴趣。接着,出示例句:设计了“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然后,让学生模仿例句“果园里;菜园里;山坡上。”句式进行说话练习,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伴交流,切实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对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进行自我欣赏地大声朗读,或者是与同桌进行交换读,相互评价,相互赏析,在激情朗读中体验朗读带来的愉悦之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然后我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这句话,他们都读得非常投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力对人的语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学生对教材内容就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对文本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来看,虽然文字甚少,言词浅显,但是却具备一定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文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学生通过浅显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头脑中能够呈现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想象情境中,体验到文本所具有独特魅力。譬如笔者在进行《小动物过冬》(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时,为让低年级学生体会到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的快乐,让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边读边想象,并配上唱歌、跳舞的动作,孩子们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理念地位 那么,什么是语感?我比较认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叶老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在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叶圣陶进一步倡导语感训练,80年代吕淑湘将语感拓开了又一个层面(语言文字的结构形式和表达的层面)。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确,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 二、语感的培养策略 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一)生活——语感的摇篮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