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正言若反,也称为隐嘲,或称为反讽、反语。正言若反,就是内心的想法不从正面直接道出,而是借助反话,委婉曲折地透露出来。这种语言技巧的本质,就是正话反说,使用可避免直接言说的浅露急切,使言辞更加隽永含蓄,意味深长,能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正言若反的现象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较为广泛地存在,对诗词的表情达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正言若反思想的析学理论依据

正言若反的命题,出自于《老子》今本第78章,它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是具有原则和中心意义的一个命题。老子认为万物负阴包阳,冲气以为和。在他看来,当一切事物发展到顶峰,都会不可避免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化到相反方向的极点时,还要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继而可能回到初始状态。因此,要善于从反面来观察和辨析言辞,分析问题。

遍览《老子》一书能发现正言若反这类说法普遍存在。如大成若缺,意为最圆满的好像是欠缺不足的;大直若屈,最正直的好像是枉屈的;大巧若拙,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大辩若钠,最善言辞的好像不会辩说、有口吃的毛病;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好像卑下的山谷;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好像若有若无,隐隐约约。在这些表达中,成和缺、直和屈、巧和拙、辩和钠等本来是同一类事物的两个极端,是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却具有了同一性。

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辩证色彩和表达效果。关于对正言若反的诠释,任继愈指出:正面的话恰像是反面的。冯友兰则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把这句话理解成: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反的。就是说,似乎是反,而却真正是正确的。正言若反这种哲学表述,在人们日常语言的运用中,常常演化成为正话反说或反说正说两种形式,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当郑国被秦、晋两国大军重重围困,形势极其严峻之时,心急如焚的郑伯在大夫佚之狐的推荐下,请来了曾经被冷落的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推辞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意思就是说:我壮年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更做不成什么事情了。这是在说反话,其实就是因自己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发牢骚。这种说反话的艺术,很讲究说话的技巧,既道出了内心的不满,又避免了直接指责郑伯,给对方留有情面。=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

二、正言若反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的运用

正言若反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原则,也是一种含蓄蕴藉、曲折巧妙的语言艺术。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常常没有正面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而是采用曲径通幽、正话反说的方式来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正言若反这样一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诗句具有双重意义的结构,既有表面意义,又有深层意义,并且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是相反或相抵触的,深层意义常常是主体要表达的真意所在。试看杜甫的《兵车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是普遍心态,养儿可以防老,养女却如覆水难收。但是当时唐朝正处安史之乱,连年战争,造成男丁大量被拉走服兵役、劳役,男子常年在外不得回家甚至战死他乡。面对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一反常态,改变传统社会心理。这种改变,突出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心灵创伤,用反常语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反常的现实。这种手法即是正言若反。

诗词中,诗人刻意正话反说,是受外界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出于自身情感宣泄的需要。一般而言,采用正言若反手法的原因有: 一是诗人直接表达受到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如鲍照在其诗作《拟行路难(四)》一诗中写到: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镯不敢言。其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表面上看来是豁达之语,劝慰人们各安天命,一切都是命中冥冥注定,不可勉强,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心却蕴含着无限酸辛和愤慨,既有对当时门阀社会的不满,也有对寒门士子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压制和世俗偏见阻碍的愤慨。这种愤世嫉俗的情感因诗人的正话反说显得尤其深沉而忧愤。

二是诗人面对荒谬不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如杜甫在其五言律诗《旅夜书怀》颈联中写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意思是说: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好呢?做官,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言辞甚为含蓄。杜甫素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长期受压抑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鹊起,

这实非他本来意愿。杜甫写此诗时,确实又老且病,但他官场离任,主要原因却不在此,而是由于受排挤。诗人通过反话来表达心中的不平。

三是诗人在用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来加强效果,把情感向纵深处进一步推进。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戊辰即事》一诗中写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嫌。从此西湖体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诗句的意思是说:朝廷和约赔款的绢帛,达百万之巨,让诗人连青衫也穿不起了。从今以后西湖边上不要再插杨柳了,全种上桑树养蚕,以供政府和戎算了。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为保苟安的局面,不惜向金人输绢赔款,以至国衰民穷。三、四两句诗人忽发奇想:金人如此欺负我们,朝廷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和绸缎从哪里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其实是反语,诗人并不是真正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感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诗句语言调侃幽默,讽刺性很强,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三、正言若反对诗词表情达意的影响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睹影知竿之语讲的就是以反影见正竿,因反面而识正面,如此反面、正面相得益彰,诗歌的情意表达更为巧妙。正言若反手法正与睹影知竿这一说法意趣相通,在对诗词的情感表达上,体现了委婉深沉的抒情特点。

一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更具含蓄性,即在原有情感基础上多了一层曲折,蕴含有不尽之意,发人深思,耐人咀嚼。如刘克庄这一首《满江红》: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上阕词人主要是回忆了往昔军营的生活,既有对自己写文书时文思敏捷的自豪,也有强敌压境、战斗紧迫的激昂,更有自比李广的怨愤。词的下阕则是词人在抒发内心的悲凉和哀叹之情,此刻词人闲居家中,早已无路请缨,只能正话反说来倾诉心中的愤慨。诗人既没有心思整理抗敌的方略和参军的物件,也生怕宾客谈及边塞战事。只是靠焚香煮茗来虚掷光阴,或者是陪着小儿吟诵闲词娱情养性。末句更是借《左传》中烛之武一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感慨自己如今是壮志未酬身先老,满含着凄婉悲凉的哀叹。事实上,我们反而能读出诗人不甘寂寞,恢复山河的抱负信念始终不改的慷慨激昂,只不过是这种情感在正话反说的自嘲中愈显深沉伤痛。

二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更显深刻,它能够加倍深化原有的情感,以此带来强大的抒情效果。如唐代诗人张说的《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茄音。

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十五从军征》,谈对汉乐府艺术的理解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赐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汉乐府极具艺术特色,下面将结合《十五从军征》来具体分析。 第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诗歌体裁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生活情节和生活景象进行描写。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人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如《十五从军征》,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并非特例,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体现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第二,高超的叙事艺术,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段,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十五从军征》就是如此。它叙述了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并时见曲折。两汉乐府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都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有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之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专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明显以叙事为主。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对此,清代陈祚明在《采菽堂古选集》中说道:“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情不欲尽,尽则思不长。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 第三,语言简练朴实,感情充沛。退役归来的老兵在回到家乡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远看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关于离别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朋友离别的诗句大全,整理后列表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古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解读 古代的离别诗词,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风物,如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弹琴,吟诗高歌。总体说来,这些有关离别的意象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离别的时间。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春天是个特殊的季节,万物复苏,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离人却要就此远去,带走了一年的希望。所以作为离别的双方,怎不倍加伤感?当然,离别诗更多的场景摹写是在秋季。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孟郊《古怨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等等。当然,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多诗人更喜欢把离别与落日、夕阳、暮色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浓浓的别情。离别的伤感与落日的苍茫正相协调,悲凉的环境正好可以烘托凄凉的离别之情。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 再者,离别地点的安排,诗人也有讲究。古代的作品,常常写到灞桥,写到劳劳亭、长亭、南浦等。灞桥,建于汉代,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对送行人而言,这

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灞桥是最富有离别气息的经典意象。 劳劳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如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此送别。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句子便取其离别之意。 南浦,即古南浦郡,其水滨常为古人送别之处。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如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另外,在离别的景物上,古人常常描写柳枝、春草、月亮,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诗歌意象如今已成了离别的代称。“柳”谐“留”音,折柳相赠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再者,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一切顺遂。杨巨源“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春草”也是这样一种意象,它经常被用在表达送别、相思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王维《山中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句均有对“春草”这一意象的涉及。

诗词与地理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2、诗句与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关于离别的诗词名句大全

关于离别的诗词名句大全 相遇也是冥冥中的缘分注定,离别也是为了下次的相遇,请欣赏下面关于离别的诗词名句。 关于离别的诗词名句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5、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6、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7、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____刘禹锡《杨柳枝/ 柳枝词》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11、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____张泌《寄人》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15、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____苏轼《鹊桥仙·七夕》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____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8、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19、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____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22、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____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23、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4、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李白《赠汪伦》 26、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7、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____陆龟蒙《别离》 28、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____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古诗词意象大全_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

古诗词意象大全_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 在古代诗词作品中,离别,总是被当作反复歌咏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唐玄宗的凄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三变的缠绵;“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是朱淑真的幽怨;“怕人寻问,咽泪装欢”,是唐婉的酸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古代的离别诗词,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风物,如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弹琴,吟诗高歌。总体说来,这些有关离别的意象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离别的时间。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春天是个特殊的季节,万物复苏,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离人却要就此远去,带走了一年的希望。所以作为离别的双方,怎不倍加伤感?当然,离别诗更多的场景摹写是在秋季。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孟郊《古怨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等等。当然,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多诗人更喜欢把离别与落日、夕阳、暮色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浓浓的别情。离别的伤感与落日的苍茫正相协调,悲凉的环境正好可以烘托凄凉的离别之情。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 再者,离别地点的安排,诗人也有讲究。古代的作品,常常写到灞桥,写到劳劳亭、长亭、南浦等。灞桥,建于汉代,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对送行人而言,这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灞桥是最富有离别气息的经典意象。 劳劳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如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此送别。柳永“寒蝉凄切,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 1、“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降水较多,为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2、“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季节,位于江淮地区 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此地种植麦子,为华北地区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昼夜温差大,为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 5、:“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 6、“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跟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意思。一个是因为雪把害虫给冻死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松软的雪中间有空气,这不流通的空气可以起到保温效果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 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 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 1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13、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 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 1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 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 2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 2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 2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 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 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 3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 3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到达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 34、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3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景观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景观 3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天气 38、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9、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自转 40、“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下游 4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雨属于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 4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 4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江西庐山 44、“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桂林山水 4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4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形容友人离别的古诗词

形容友人离别的古诗词 【篇一:形容友人离别的古诗词】 关于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朋友离别的诗句大全,整理后列表如下: 《》作者为文学家。其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全文古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 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 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除 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我即使走到盛开的 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 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在玉壶。 【翻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 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其古诗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 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 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其全文古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适。古诗全文如下:

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

略谈文言文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 学习文言文,总离不开翻译。翻译文言文,就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把古人说的意思用现代人说话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以为,文言文的翻译,除了要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外,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要能准确理解文言中的特殊现象,二是要明确文言中的特殊现象应该用怎样的现代汉语形式表述,也就是如何翻译的问题。 文言中的特殊现象,有两种典型情况是应该高度重视的。一是特殊的句式,二是特殊的用词方法,也就是词类活用。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除了应有大量的积累外,对这两种特殊现象的理解也非常重要。 一、特殊句式的理解及其翻译 古人说话,跟我们现代人一样,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在句式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主要有下面一些特殊之处。一是表示判断的形式不一样,二是表示被动的形式不一样,三是倒装的形式不一样,四是省略的形式不一样。 1、判断句的理解及其翻译现代人对某人或某物作判断时,一般都说“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古人却不这样说,他们一般都说成“什么者什么也”,或者说成“什么,什么也”,或者干脆说成“什么,什么”,表示否定时就加一个“非”字。从句子的性质上看,古人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大都以名词性的句子出现,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判断句一般是不出现判断动词的,要用,也只限于“为”、 1

“乃”、“即”等词,用“是”的更少(“是”多数时候作指示代词)。明白了古今判断形式的差异,在翻译判断句时,我们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判断形式翻译就行。 例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句中的主语“楚左尹项伯”和谓语“项羽季父”均为名词性短语,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句子。这句话的翻译为: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再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这个句子同样是名词性的判断句,什么标志也没有。全句的意思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2、被动句的理解及其翻译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用“为……所……”表示被动,“为”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所”引出动作。一是用“见……于……”表示被动,“见”引出动作,“于”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是两种完整的被动形式。但前者有时省略“所”而只用“为”,后者有时省略“见”只用“于”,或省略“于”只用“见”。第三种形式,某些动词本身隐含着被动的意思。此外,也有直接用“被”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一般都用“被”来表示,偶尔也有用“为……所……”来表示的。不管古人采用哪种形式表示被动,只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被动形式就行。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句中的“笑”为“讥笑”的意思,“见”引出动作“笑”,“于”

诗词与中国地理试题

诗词与中国地理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50分) 1.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 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D.准葛尔盆地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 A.冷锋天气B.暧锋天气 C.地形雨D.对流雨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 A.极地地区B.赤道地区 C.回归线D.极圈附近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A.源头B.上游C.中游D.下游 5.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应当指() A.地球的大气圈B.地球的对流层

C.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D.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 A.冷锋B.暧锋 C.准静止锋D.对流雨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 A.路南石林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D.云南滇池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 A.宁夏平原B.河套平原 C.江汉平原D.黄淮平原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

A.东风B.西风C.冬季风D.夏季风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A.降水垂直变化B.热量垂直变化 C.光照垂直变化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B.江淮地区 C.南岭一带D.华北平原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是()A.黄山B.庐山C.泰山D.华山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16.“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何处过去交通的困难() A.四川B.青藏高原 C.福建D.云贵高原

诗人描写离别的经典古诗词

诗人描写离别的经典古诗词 【篇一】诗人描写离别的经典古诗词 1、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卢纶《送李端》 6、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8、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9、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0、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1、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 兑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磋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12、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 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1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 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王勃《别薛华》 15、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 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 大从军》 16、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17、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 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18、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 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 王十一南游》 19、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 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宋之问《送别 杜审言》 20、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福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 水共悠悠。——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篇二】诗人描写离别的经典古诗词

浅谈古诗词中表达相思离别的常见手段

浅谈古诗词中表达相思离别的常见手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由于古代种种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离愁别绪更显得惨淡黯然。离别后的愁苦与相思更是寂寞难耐。古代离人别后表达相思之苦的常见手段有如下几种。 一、从日常生活细节侧面反映离愁 日常生活细节的变化,是对情感变化最好的侧面反映。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叨叨令》:“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和《朝天子》:“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两首曲词直抒胸臆,重要的人远去了,相思渐浓,缠绵悱恻,无法释怀,于是不想起床,只想昏睡,更没心思吃饭。将离别的痛苦和苦苦的相思之情和盘托出,淋漓尽致。 又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可爱人已走,寂寞懒梳妆,无心“对镜贴花黄”。丈夫离家远游,词人在委婉的寄寓着浓浓的相思之愁,我们可以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深切相思之情。其实最早《诗经·卫风·伯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是从懒于梳妆打扮着笔来写女子的相思之苦。 二、借助特定的时刻进行表达 悲凉的感情,只有在特定的时刻,配合那个时刻特有的特点,才能将苦闷的心情进行合理的放大。 古人有着伤春悲秋的情结,说的就是这个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秋天到了,看到万木凋零,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作家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一山,一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和鸟来描写春天,写出了睹物思人,表达出;离别之苦。“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

顾城关于离别的现代诗

顾城关于离别的现代诗1、《别》 顾城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掠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2、《离别的夏》 一阵微风吹过 迎来了这个夏季

时间的车轮转的飞快 一眨眼 我们即将离去 亲爱的老师同学我们即将分离无论我们在哪里 请不要把各自忘记 不要忘记那初一的嘻戏 不要忘记那初二的恋雨飞絮不要忘记那初三的紧张乐曲不要带着不愉快离去 亲爱的母校啊 你记录了多少点点滴滴 记录了多少风霜细雨 记录了多少相聚分离 看着多少学生走过了三个年级在这个夏天 我们在此分离 不知我们何时还能再次相聚3、《赠别》 杨牧 人生有多少别离

唯天山下,这多急切我骑着马 你也骑着马 我要去追赶我的马群你要去赶最后一班车送你什么? 冰雪太冷 炽沙太热 野草带走容易凋萎小溪给你容易枯竭残阳不错,诗意很多但那过分得有些像血人总是要离别的 阴晴圆缺,天山月唯有心,像这草原一岁一荣,消了残雪地球没出都是中心随便那里都可辞行别就别在这马背上吧在同一张鼓面 敲出鼓点 为了连结往后的思念赠一个背景给你看

4、《离别》 你的一声离别 打破了冬天的沉寂 世界仿佛坠落深渊 灵魂躲在谷底幽咽 泪水与冰雪共舞 哭泣与寒风合唱 胖头的雪人在田野里静静微笑 笑出了泪儿也笑出了血 我看见你的背影消失在我的世界像花朵消失在芬娆的自然 再也感受不到你指间的缠绵 你的微笑也黯淡成灰色 记忆在脑中发酵 沉淀出美好的渣滓 说好了的相守比枯叶还要脆弱 风儿一吹便化作灰尘在泥土下长眠 你的一声离别 是冬日里最刺骨的寒风 在我心底刻下道道疤痕 给我留下了阵阵疼痛 温柔的话语如今变成了讥诮

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作者:郭芳| 日期:2009年4月29日 近年来,诗歌鉴赏的题型在高考题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题目对考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考生面对千姿百态的诗歌,总感觉手足无措,脑中茫然,究其原因,是读不懂诗歌。既然读不懂,又怎么能谈鉴赏呢?所以,我认为教授学生鉴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们如何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古代诗词的语言,在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同古代散文,同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的地方。古代诗词很注重精练,用词非常俭省的诗歌要表达丰富的情感,有时应句式、字数、音韵的需要,有时因为表达效果的需要,就会产生独具魅力的诗歌语言的“变形”:句子成分的省略,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词类的活用等。如果不了解或不能自觉地感知这些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往往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从而影响答题,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在鉴赏中还原这些变形的语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含义。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语省略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们”。 2、谓语省略 如:刘禹锡的《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前两句与后两句一对照,很容易发现谓语省略了,“噪”和“飞”是说明“鹊”和“蝶”的动作的,前两句省略了谓语,“鼓”、“鸡”的动作在字面上没说明,但可以体会出,前两句的意思是,为迎社日,枫林里响起了鼓声,中午时分,鸡在茅屋旁边啼叫。 再如:王维的《送李使君》:“山中一夜雨,树抄百重泉。”前句从“雨”字可知谓语动词是“下”,可推知后句省略的是“积下了雨水”。这两句的意思是,山中下了一夜雨,树梢积下了雨水,象百重泉。 谓语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是极其多见的。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前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冶炼”。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响起”。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藏”。 3、介词的省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谓语的动词前,都有一介词结构作状语,而介词结构只剩下了“松间”、“石上”,省略了介词“于”。 如: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前句中的“日沉阁”是“日沉于阁后”的省略,介词结构中的介词和方位词都省略了。 把握诗歌中的省略的词,体会诗歌的具体内容。 诗歌是一种跳跃性的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

地理诗歌

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