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_关开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
生半夏和经过人工制做过的半夏药性有什么不同?
生半夏和经过人工制做过的半夏药性有什么不同?
半夏,做为中医是最为常用的中药不过了,古代往往不分,多为生半夏,但是随着时代变化,到我们现在生半夏往往用得少,多为人工处理过的半夏了。
这个半夏,辛温,有小毒。
在临床用的时候常分为生半夏和法半夏,或者姜半夏,清水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等,在临床中选用半夏也是很重要,以下来看看几种半夏的药性和运用。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以化痰散结,消肿止痛为主,常用于各种癌症疼痛,尤其用于消化道肿瘤。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
微有辣味,微具生姜气味。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导致的中风不语。
半夏曲: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
功效:化湿健脾,消食止泻。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认识半夏如何选用,对疾病的疗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半夏的药用价值以及副作用半夏的副作用,中草药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
那么半夏有副作用吗?接下来店铺带大家了解一下半夏的副作用吧。
半夏的副作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剂量范围内,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但临床应用时还需慎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半夏具有神经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痉挛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质;滤液中则含有使蛙产生中枢性及箭毒样骨骼肌松弛的物质。
生半夏误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药管理,临床需炮制后使用。
此外,半夏还有对局部黏膜强烈刺激性、肾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半夏的种类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
生半夏多外用,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
半夏入药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半夏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
1、清半夏清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
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
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2、姜半夏姜半夏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
表面为棕色至棕褐色。
切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
质硬脆。
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
3、法半夏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半夏的药用配方1、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12枚,甘草9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伤寒论》)2、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9g。
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药材来源】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夏、秋二季均可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治半夏”(《内经》)。
汉、唐时代有汤洗(《玉函》)、生姜浸(《鬼遗》)、煮制(《集注》)、芥子与醋洗(《雷公》)、微火炮(《千金》)、焙制(《外台》)等法。
宋代有汤洗后麸炒、姜汁拌、炒黄(《圣惠方》)、热酒荡后姜汁浸(《博济》)、浆水一雪水各半同煮(《苏沈》)、半夏曲(《药证》)、酒浸后麸炒、矾制、米炒、醋煮(《总录》)、明矾生姜水煮(《卫济》)、生姜与萝卜煮(《传信》)、生姜汁与甘草制(《朱氏》)、姜一矾一牙皂煎水炒(《扁鹊》)、姜汁浸后菜油拌炒(《疮疡》)等方法。
元代有姜洗(《脾胃论》)、姜汤泡(《瑞竹》)、皂角水浸、米泔浸(《丹溪》)的方法。
明代增加了吴茱萸煮、萝卜煮、盐一猪苓制、面炒(《普济方》)、煨制(《撮要》)。
矾一皂角一巴豆制(《医学》)、姜竹沥制(《纲目》)、姜煨(《原始》)、甘草制、制炭(《准绳》)、明矾一皮硝一生姜制(《粹言》)、杏仁炒、矾一牙皂煅制(《保元》)等法。
清代又增加了姜一桑叶一盐制(《治裁》)、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炮制方法。
此时半夏的炮制方法已发展到将近70种之多,其中单姜汁制就有十余种方法;药汁制有30多种方法;此外如半夏曲(《药证》)、法半夏(《幼幼》)、仙半夏(《拾遗》)的炮制方法已形成。
【现代炮制方法】1.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筛去碎屑。
半夏每100千克用白矾20千克。
3.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筛去碎屑。
中药系列之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
半夏是我们在临床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味中药,但是半夏的炮制方法不同,它的作用就会有区别,在临床上选用不同类型的半夏是有讲究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半夏的那些事儿。
半夏是天南星科的小草本植物的块茎。
一提到天南星科植物,大家平时经常吃的一种食物就是天南星科的,那就是“芋头”。
那提到芋头,大家可能会想到手会痒,那是因为芋头里面含有刺激性很强的苛辣素成分,它能够刺激皮肤粘膜。
如果你吃没有煮熟的芋头,可能会舌头发麻、肿胀,就是跟这个有关系。
半夏也有这个情况,天南星、禹白附也有这个情况,还有我们常吃的魔芋也有,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
生半夏是有毒性的,所以主要在于外用,而内服的话,我们一般都需要经过炮制。
炮制的方法不一样,作用也是有区别的。
使用较多的是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
清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炮制的方式不同,清半夏是用生半夏加上白矾进行炮制;而法半夏是用生半夏加上白矾,另外加上甘草和石灰进行炮制。
第二个方面,毒性强弱不同,清半夏的毒性要稍微强一些,而法半夏毒性低。
第三个方面,治疗的方向不同,清半夏主要治疗脾胃方面的疾病,而法半夏除了脾胃之外,还治疗肺经的相关疾病。
第四个方面,治疗的功效不同,清半夏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而法半夏功用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等。
法半夏再经过生姜来制,就是姜半夏,其止呕的效果更佳。
半夏有毒吗半夏,在华南,华北地区广泛分布,西藏也有分布。
半夏具有的功效多,药力好,倒是种常见的中药,老百姓也多识得它。
半夏是经过炮制后所得的中药,因其炮制方法的不同,半夏的功效也就不同,因根据不同的症状与半夏的功效,来选择其炮制品。
半夏在中药中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药材,虽人们对于其毒性有猜疑,但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生半夏多用来外用,多用来消肿;清半夏则是用来化解燥热和清肺化痰;姜半夏却可用来止呕;法半夏长于降解湿热,温胃。
而对于半夏的这么多的功效,人们开始疑惑,是药三分毒,而半夏的毒性又如何呢?半夏有没有毒呢?专家的解释是半夏的确有毒。
很多中药都含有一定的毒性,而经过炮制的中药一般上毒性会大大减少。
生半夏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药材。
只要服上不到1g,就必死无疑。
所以向来方剂中半夏一定久煎,而且多用制半夏。
还有,医师也一定会吩咐病人煎了汤后万勿口尝药渣。
要不然一定死。
但是,半夏的毒性在方剂组成上是可以缓解的。
重要配伍上,有很著名的一句话:“生姜杀半夏,半夏畏生姜”。
简单地说,生姜是可以解除或大量减轻半夏的毒的。
所以一般上用上半夏的方剂都会加生姜。
就算方中不用生姜,半夏也一定会经过炮制。
炮制过的半夏有分姜半夏、法半夏和仙半夏等。
姜半夏就是用生姜煎汤炮制的半夏,一般没有毒。
法半夏则是用炙甘草加工过的半夏,其毒性大大减缓。
仙半夏就是法半夏之上品。
所以现在成药里的半夏一般都很安全。
让消费者知道里头含有有毒的半夏只不过是制药厂为自己的利益作保险而已。
半夏有毒,但不必惊慌,是药三分毒,注意医生的嘱咐,小心谨慎服用,也就可以达到其功效,发挥其药的作用了。
且说一物降一物,就像生姜与半夏,只要你用对了药,毒性也可以减轻甚至消除。
对于药物的了解,也可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舒适的生活。
半夏,除湿化痰经典药!毒性可用生姜解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廖建萍半夏是一种非常有名的中草药,无论在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还是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里,无不出现它的身影。
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其味辛、性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主要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风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等。
一般炮制后使用,常用的炮制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
”夏至一阴生,是说夏至那一天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发动,天地之间不再是一片纯阳之气,而半夏性喜阴,因此仲夏时节它才在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半夏也因此而得名。
半夏的应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至今仍是临床不可或缺的一味中药,很多常用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保和丸、二陈丸、香砂养胃丸、柴胡舒肝丸、止咳橘红丸等,成分中都少不了它。
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说:“半夏有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尚有消瘀止血、和解寒热、交通阴阳、消肿散结等功效。
”可见只要配伍应用得当,半夏能治疗许多种疾病。
历史上善用半夏者,首推医圣张仲景,他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半夏的方子共计40余种,如小半夏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其用法、配伍堪称经典,这些方子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吴鞠通也喜用、善用半夏。
在他的医案中,用半夏者达592首方之多,其中量有轻重,法有制生,使用十分灵活,可谓善用半夏之代表。
清末名医张锡纯亦是善用半夏的名医。
他曾治疗邻村一个年十二三岁的小儿,忽晨起半身不能动转,因其家贫无钱购药,故赠以自制半夏,研末每服一钱半(约4.7克),用生姜煎汤送下,每日两次,约服二十余日,其病自愈。
张锡纯认为自制半夏辛味犹存,不但能利痰,还具有开风寒湿痹之效力。
半夏虽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但生半夏为有毒之品,误食或过量服用可致中毒,表现为麻舌刺喉、失音。
中医中药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丁丽梅(哈尔滨亚麻有限集团职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关键词 中药制剂;炮制方法;半夏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3-0374-0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
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1 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 8~2 0c m。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 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2 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
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d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50kg加白矾1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
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
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 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 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3 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 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 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 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
有毒中草药之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 的块茎。
味辛,性温,有毒。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医家论药之半夏“半夏,俗用为肺药,非也。
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
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
”(《汤液本草》)“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
”(《本草纲目》)“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医学启源》)“半夏,柴胡为之使。
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往来寒热。
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中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
《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
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
辛能散结,故消痈肿。
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
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故堕胎也。
”“半夏,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
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
若合参、术,祸不旋踵。
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
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
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枯拘挛及二便闭涩,血虚腹痛,于法并忌。
浅谈半夏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张继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摘要】半夏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历史悠久。
由于半夏本身具备一定的毒性作用,需对其进行炮制加工后食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半夏的毒性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功效也会发生不同的改变。
常见的四种中药饮片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
半夏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和不同的中药进行配伍,可发挥不同的药效。
本文主要介绍半夏的各种炮制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消除其毒性,提高其临床疗效的目的。
【关键词】半夏;炮制;临床;配伍[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025-02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被称为三叶半夏,属于我国医学中记录最早的炮制药材品种之一。
其生品有毒,临床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1]。
清代的中医药学著作《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以及《中国药典》中都记录了不同种类的半夏的炮制方法,旨在提高半夏的药效,消除其毒性,从而扩大其使用范围。
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制成了不同的半夏种类,常见的主要有四种:姜半夏、生半夏、法半夏和清半夏。
从古至今,炮制手段也多种多样,半夏主要通过水煮或姜制。
炮制后的半夏降低了毒性并且大大的提高了药效。
1 半夏的炮制历史在诸多我国古代医药典籍中都记载了半夏的炮制方法,可看出我国古代的中医学者已经注意到半夏的毒性。
最早的半夏炮制法,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其后,《金匮玉函经》中对其炮制方法做了详细的记载,“温水去毒性”即用温水浸泡半夏,从而去除其中的毒性。
到了南北朝时,医书记载的半夏炮制法为洗净半夏后经生姜熬煮12h。
现代半夏炮制法的原型最早出现在唐代,《备急千金药方》中便记载了半夏炮制法。
如今的炮制方法就是在其基础上通过添加食醋、白矾等辅料进行的改良。
现在,半夏的炮制方法日益成熟,使其能更好的在临床中发挥作用。
半夏炮制原理
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炮制过程是通过热处理,将其毒性成分破坏或减轻,从而增加其疗效和降低毒性。
下面介绍半夏炮制的原理和步骤。
半夏炮制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半夏中的有效成分以及毒性成分的变化。
半夏中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众多生物碱,如乌头碱等。
然而,半夏中也含有较多的有毒成分,如半夏碱。
半夏炮制的目的是通过加热处理,将其中的有毒成分分解或减轻,以减少尽量毒性,同时保留或增加其疗效。
半夏炮制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按照传统方法,将新鲜采摘的半夏洗净,晾干或稍微晒干。
2. 将已晾干的半夏用纱布或麻袋包裹起来,放入锅中。
3. 添加足够的水,使半夏完全浸泡。
4. 开始加热,将水煮沸后继续煮沸20分钟左右,期间要不断搅拌。
5. 关火后,将煮制好的半夏捞出,待其冷却。
6. 冷却后的半夏用清水冲洗,去除杂质,然后晾干。
通过炮制,半夏中的乌头碱等毒性成分会受到损失或分解,从
而减轻了毒性。
同时,炮制过程中一些活性物质也会发生变化,使半夏的疗效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炮制的过程需要控制好加热时间和温度,以免过度或不足炮制,影响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同时,在使用半夏进行炮制时,也要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和药材的质量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参数。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的食用方法道医网什么是半夏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
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
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
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
常说的半夏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而得名。
半夏是一味中药,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呕功效,故医家称之“为燥湿化痰要药”和“降逆止呕要药”。
民间也流传着关于它来历的典故和传说。
中医认为,半夏对喉痈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有小毒,需谨慎食用。
半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要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半夏的故事中药半夏,在很久以前曾以“白霞”为名。
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为了生活的需要,常在田野里割草剜菜。
有一次,她在田野里挖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就试着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充饥。
谁知吃下后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就连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块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竟然屡治屡效。
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
一天,白霞又在河边清洗这种药,不慎滑入河中丧命。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
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写成“半夏”了。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夏、秋季采挖,晒干入药,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
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良好的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块茎含有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
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故临床上内服常用炮制品,外用生品适量。
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的炮制方法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7~10日,每日换水2~3次,取出备用。
(1)清半夏将备用半夏置锅内,加入白矾水煮,并不断搅拌,约2~3小时,至切开内无白心时,捞出,晾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
(2)姜半夏按每100kg半夏加生姜25kg、白矾12.5kg的比例,取生姜片煎汤,然后加入白矾,再入浸上述备用半夏共煮,至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即得姜半夏。
(3)法半夏按每100kg半夏加甘草16kg、生石灰20kg的比例,取甘草煎汤,再将生石灰投入汤中搅拌,略沉淀,取上清液,将上述备用半夏投入其中,浸泡4~5日,至药材变黄,切开内无白心时,捞出,冲洗干净,阴干即得法半夏。
红娘子和斑蝥将锅烧热,加米于锅内,炒至冒烟时,投入红娘子或斑蝥药材,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筛去米即可。
有毒中药材炮制应注意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药材炮制时产生的气味或粉末对人体裸露部分和粘膜造成刺激。
口尝中药,一不可过量,二要尝后立即漱口。
【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
半夏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还有生半夏。
不同的炮制方法在临床上使用的重点也不太一样。
半夏,性喜阴,夏至阴气发动,半夏开始生长,故名半夏。
半夏在治病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治疗咳嗽,还可以治疗胸胀等十多种疾病,这其实都是由于它的药性所决定的。
生半夏,遵仲景之冲洗法,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不可不知。
生半夏热而有毒,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炮制才能入药,不同炮制方法的半夏,质地也是不同的。
半夏的炮制最重要的一步是煮,加入不同药材得到的半夏,治疗病症也是不一样的,
清半夏是以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可治咳喘痰多,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症状。
法半夏以生半夏用白矾,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可化痰止咳。
姜半夏与鲜姜、白矾,煮至透,具有去湿化痰止咳之功效。
神奇的半夏用不同的药材炮制出药效完全不一样,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清半夏主要是以燥湿化痰为主,
姜半夏临床用在降逆止呕为主,
法半夏用在健脾燥湿为主,
不同的半夏需根据病人的症状选取服用。
192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1 Nov .,2009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bunb.)Breit.的地下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被列为下品,归脾、胃、肺经。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
因其味辛,麻舌而刺喉,自古以来,半夏就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以后才能入药。
半夏炮制入药历史悠久,较早提到半夏炮制法的是《金匮玉涵经》,云:“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其中只提到了“洗”一法。
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见于文献记载的半夏炮制方法就有70多种,并沿用至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了最为常用的3种炮制品,即: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
现代研究也表明,半夏经炮制后确实能减低其毒性。
1 炮制方法1.1 清半夏清半夏始见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用大半夏,汤洗七次,每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
现代炮制方法为:取净选分路后的生半夏,洗净,用水浸泡2周,每日轻轻搅拌换清水2次。
浸泡7天后,至起白沫时,放入串碎后溶化的白矾水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关 开1,姜 楠2,田 原1(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半夏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因其有毒,所以必须进行炮制之后方可安全使用。
详细介绍了3种半夏最常用的炮制方法,分别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并对炮制方法及炮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辅料能够降低半夏的毒性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使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半夏的使用。
关键词:普外科;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半夏;炮制方法;炮制作用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192- 02收稿日期:2009-06-08作者简介:关开(1971-),女,辽宁沈阳人,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鉴别及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工作。
表2 肉桂汤液中挥发油百分体积浓度煎煮方法煎煮时间(min)25101520253040浸泡煎煮0.0460.0820.0560.0730.0830.0800.0600.044浸泡后下0.0820.0780.0690.0610.0790.0590.0530.042直接后下0.0430.0790.0880.0910.0980.1040.1150.1032 挥发油中桂皮醛含量的测定[1]仪器与试药:HITACHI 高效液相色谱仪,L-2300泵,L-2400检测器。
乙腈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是均为分析纯。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色谱柱汉邦ODSC18(5μm,4.0mm×250mm),以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0.0nm,温度为室温,流速为1.0mL/min。
在此条件下理论塔板数以桂皮醛计算为3000,样品中桂皮醛出峰良好。
表3 各挥发油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煎煮方法煎煮时间(min)25101520253040浸泡煎煮78.263.778.763.464.879.371.066.6浸泡后下79.681.489.882.682.881.779.867.9直接后下87.584.580.184.287.486.391.283.1溶液的制备:(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桂皮醛标准品2.0μL,精密称量,稀释制成21.3μg/mL 的甲醇溶液。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各样品挥发油2.0μL,以4.3.1中同样的稀释倍数稀释后待用。
(3)样品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保留时间30min,在18min 左右出峰,记录峰面积;同法,吸取各样品溶液5μL,保留20min 左右,记录与桂皮醛保留时间相对应的吸收峰面积,以样品吸收峰面积为100%,计算各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结果见表3。
3 结 果从表1及表2可以看出,直接后下组肉桂挥发油浓度和收率在煎煮5~30min 之间在较高水平上缓慢上升,浸泡后下组中挥发油浓度先高后低,2min 时即达到较高水平,但不及直接后下组10~30min 的水平值,且下降较快,不易控制;从桂皮醛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看,直接后下组水平值较高,30min 时达到最高值91.2%。
结果表明:考虑到挥发油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而桂皮醛又是挥发油中主要的药效物质,可以认为含量高则疗效好,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实验,可以得出肉桂制汤宜以直接后下煎煮30min 左右为好。
4 讨 论在煎汤方法中,以提取挥发油为主的肉桂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直接后下煎煮30min,其中在20min 时煎出率最高。
3种不同的煎煮方法虽然挥发油的提取率有差异,但是总体提取率偏低。
在煎煮装置上加适当冷凝装置,对提取率有一定的增加,所以对以挥发油为主要药效目的的,密闭煎煮的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1-92.[ 2 ] 方琴.肉桂的研究进展[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 3 ):249-250.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再泡7天,切开口尝微有麻辣感内心透为度,用清水洗净,取出置锅内,再加余矾,先用武火煮,再用文火煮,至内无白心为度,加入少量凉水,即可出锅,阴干。
每100kg半夏用白矾12.Skg,其炮制特点是:放矾时间根据季节,药材质地,放矾量头次较少,二次稍多,煮炙火候看药材质地、个子大小[1]。
1.2 姜半夏姜半夏始见于宋代《卫济宝书》中“用水湿透,内无白心,入明矾、生姜水煮透,略干切片。
”现代炮制方法为:取净选分路后的生半夏,用清水洗净浸泡,每日轻轻搅拌,换水2次,浸泡7天后,在起白沫时放入串碎,溶化的白矾水中,浸泡3天后,撤矾水,再换清水泡7天,每日轻轻搅拌换水2次,再加入姜矾水,再泡7天后,用清水冲净,切开口尝无麻辣感,取出置锅内,加入余矾与姜同煮,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煮约3min,至内外无白心为度,此时加入少量凉水即出锅,阴凉至7成干时,再闷3天,阴干或整个晒干。
半夏100kg,用白矾12.5kg,夏季用白矾14.5kg,鲜姜l0kg。
其中姜矾水的制作方法为:取串碎白矾4kg溶化,鲜姜8kg切片,熬汤2次,第1次熬2min,第2次熬1min,两次药液合并,晾凉待用。
姜半夏的炮制方法除与清半夏相同外,它还要求辅料鲜姜的质量优良且新鲜。
1.3 法半夏法半夏始见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石灰一斤……白矾八两、皮硝一斤……甘草四两……”。
现代炮制方法为:取净选分路后的生半夏,用清水洗净浸泡至内无干心,每日轻轻搅拌,换水2次。
去水,加甘草、石灰液浸泡,每日轻轻搅拌2次,并保持PH12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为度,取出放入筛中冲洗2次,洗净,阴干或烘干,每半夏100kg,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其中甘草、石灰液的制作方法为:取甘草加适量水煎2次,第1次熬2min,第2次熬1min,合并2次煎液,倒入加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晾凉待用。
其炮制方法除与清半夏、姜半夏相同外,法半夏应保持干燥,但须免太阳光的直接照射。
2 炮制对半夏毒性的影响2.1 古代文献半夏的炮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消除和降低毒性及副作用,以达到安全用药。
《金匾玉函经》,其中写到“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而“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
《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可见生姜主要起到解毒的作用。
2.2 现代研究半夏的3种主要炮制方法除都用水洗之外,应用的辅料有生姜、白矾、甘草、石灰。
半夏炮制去毒的关键不在于水漂,而在于适宜的辅料或加热处理。
石灰、甘草、明矾与半夏可产生拮抗作用而解毒[2]。
2.2.1 炮制对有毒成分的影响 半夏的有效成分较复杂,主要为生物碱、鸟苷、β-谷甾醇等。
杨玉琴等采用HPLC法测定用不同方法炮制的半夏中麻黄碱的含量,其结果为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3]。
吴皓等以重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了生半夏及4种姜制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两种方法的结果均为姜矾半夏>姜浸半夏>生半夏>矾半夏>姜煮半夏[4]。
鸟苷为半夏的水溶性成分,吴皓等用HPLC法对姜制半夏中的鸟苷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鸟苷含量以生半夏为最高,其他炮制品的鸟苷含量有不同幅度下降[5]。
2.2.2 各辅料对毒性的影响 生姜汁作为辅料解半夏的毒性,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王金华等[6]经实验发现生姜汁可使半夏对眼结膜刺激反应的阳性率下降至22.2%,对半夏的刺激反应呈现出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作用强度依次为:生姜汁>生姜煎剂>干姜煎剂。
通过小鼠腹腔刺激性实验结果发现,加用生姜可以降低半夏对小鼠腹腔的刺激性,非常显著地抑制生半夏所致动物毛细管通透性的增加及炎症足组织前列腺素PGE2的含量,生姜还能拮抗生半夏所致动物胃液中PGE2的含量降低,保护胃黏膜,提示生姜具有在体内拮抗半夏的毒性作用[7]。
以不同比例量姜汁冷浸半夏得到的炮制品对小鼠腹腔刺激性与生半夏相比均有下降,也同样提示了生姜可降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8]。
半夏3个主要的炮制方法都运用到了白矾,有研究表明,半夏经过8%白矾炮制后,不仅可以消除麻辣刺激性,其水浸出物含量也显著增加[9];以白矾炮制的半夏对抗K562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最强,优于姜矾半夏,姜浸半夏及姜煮半夏,这也反映了半夏炮制后不仅毒性下降,其生物效应也得到了增强[10],提示不同炮制辅料对半夏的毒性及功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石灰水来说,半夏的毒性成分被认为在碱性溶液中会出现变性、沉淀或吸附而降低其毒性[11];石灰也由于本身具有解毒作用而能够降低半夏的毒性[12]。
对于半夏的毒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临床用药中我们必须避免毒性,使其有效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炮制方法对半夏进行炮制,而后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辨证用药,达到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 赵保文.毒性中药材生半夏的加工[ J ] .首都医药,2000,7 ( 2 ):35.[ 2 ] 王贵英.京半夏的传统炮制法[ J ]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 ( 1 ):40.[ 3 ] 杨玉琴,张丽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半夏炮制品中麻黄碱的含量[ J ] .贵州医药,2001,25 ( 9 ):846.[ 4 ] 吴皓,束建清,蔡宝昌,等.半夏姜制对β-谷甾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J ]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 ( 11 ):622-664.[ 5 ] 吴皓,文红梅,郭戎,等.半夏姜制对鸟苷含量的影响[ J ]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 ( 11 ):661-663.[ 6 ] 王金华,薛宝云.生姜与干姜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J ]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 ( 3 ):163-165.[ 7 ] 吴皓,舒武琴,邱鲁婴,等.生姜解半夏毒的实验研究[ J ] .中成药,1998,2 ( 13 ):137-140.[ 8 ] 吴皓,陆跃鸣,孙黎清,等.姜汁用量对姜浸半夏炮制品的影响[ J ] .中药材,1998,2 ( 16 ):291-294.[ 9 ] 钟凌云,吴皓,张科卫,等.生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的刺激性作用研究[ J ] .中国中药杂志,2006,3 ( 120 ):1706-1709.[ 10 ] 陆跃鸣,吴皓,王耿.半夏各炮制品总生物硷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的生长抑制作用[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 ( 12 ):84-85.[ 11 ] 赵建英.用辅料炮制半夏解毒机理分析[ J ] .中国新医药,2004 ( 39 ):90-91.[ 12 ] 高昌琨,吴琼,张陆军.半夏及炮制品对动物黏膜刺激性比较[ J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 ( 6 ):49-5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