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18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总结笔记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总论.人体动力学概念(8):是运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一门学科。
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科学。
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
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人体重心: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 处。
由于性别、年龄、体型不同,人体重心略有不同。
一般男子中心比女子高,自然站立时,男子重心高度大约是身高的56%,女子大约是身高的55%,这是因为女子骨盆较大的原因。
.人体解剖参考轴与面(14):轴:冠状横轴,垂直纵轴,矢状轴面:水平面,与地面平行,把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冠状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把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5):屈曲与伸展,主要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内收与外展,主要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冠状面上的运动内旋与外旋,主要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前臂和小腿有旋前和旋后运动,足踝部还有内翻和外翻运动)6、杠杆的分类(17):三类第1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第2类杠杆,又称省力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可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第3类杠杆,又称速度杠杆,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之间,如使用镊子.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第一节骨运动学.骨运动学概念(22):正常成年人人体共有206块骨2、骨的功能(27):(疑问答题).力学功能a 支撑功能,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对肢体起着支撑作用,并负荷身体自身的重量及附加的重量,如脊柱、四肢b 杠杆功能,运动系统的各种机械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牵拉骨围绕关节产生的。
骨在运动中发挥着杠杆功能和承重作用c 保护功能,某些骨按一定的方式互相连接围成体腔或腔隙来保护内在组织和器官,如颅腔保护脑2)生理学功能a 钙磷储存功能与物质代谢功能b 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第二节*肌肉运动学1、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征:(40)肌肉的组成:完整的肌肉由肌束组成,肌束由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又由肌小结组成。
运动解剖学徐国栋知识点
1. 肌肉构造与功能:肌肉类型、肌肉纤维类型、肌肉的收缩机制、肌肉的起始
和插入点、肌肉通路和动作
2. 骨骼构造与功能:骨骼类型、骨骼形态、骨骼的关节、骨骼的运动及其限制
与解除方式
3. 动力学:力的作用、力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力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4. 神经控制:神经系统的分布、感觉器官的运作、肌肉收缩的神经控制
5. 身体姿势对运动的影响:身体姿势的优势和劣势、身体姿势对运动的影响
6. 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类型、运动损伤的病因和诊断、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
疗方法
7. 运动与健康: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运动的效果与适应性、运动与长寿
8. 运动训练方法: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灵活性训练、耐力训练、运动技能训练
9. 运动测试与评估:体能测试、风险评估、身体成分评估、运动表现评估
10. 运动动力学研究方法:数据采集方法、显影技术、运动仿真、力学模型等。
中小学教招笔试——运动解剖学重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中小学教招笔试——运动解剖学重点运动解剖学重点运动系统:1、人体骨骼总数(206块),中轴骨(80块),四肢骨(126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听小骨(6块)椎骨(24块,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2、人体的运动系统有骨、骨连接、骨骼肌三部分组成3、骨膜分为股内膜和骨外膜,其中骨外膜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内膜内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成骨和破骨等功能)4、成人骨中有机物28%,使骨有弹性和韧性;无机物占72%,使骨坚硬挺实5、儿童发展斜方肌可以预防和矫正驼背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五部分组成2、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六部分组成。
解剖学分析:笔记(一)1 肱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尖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深筋膜(通过腱膜)功能:前臂从中间向后旋转,前臂屈曲神经支配:肌皮神经解剖学分析:短头附着部位喙突应力集中易出现劳损;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易于损伤;止点桡骨粗隆处可出现滑膜囊炎;止点腱膜出现病变可压迫下方(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深面)正中神经2 旋前圆肌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功能: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神经支配:正中神经3 指浅屈肌起点; 肱骨头内上髁和尺侧副韧带,尺骨头冠突内侧及桡骨粗隆远端骨干前面的近1/2止点:其四条肌腱止于第2~5中节指骨掌侧功能:可屈曲第2~5近端指间关节,协助屈曲第2~5掌指关节并协助屈腕关节神经支配:正中神经解剖学分析:前臂旋前圆肌区层次由浅到深:皮肤,皮下浅筋膜,深筋膜(肱二头腱膜),旋前圆肌,指浅屈肌,正中神经;因此深筋膜(肱二头腱膜),旋前圆肌,指浅屈肌中有一个或多个损伤,均会卡压正中神经4 胸小肌起点:第3~5拉肋骨止点:肩胛骨喙突功能:拉肩胛骨向前下方神经支配:胸内侧神经解剖学分析:与斜方肌下部对于肩胛骨功能来讲,属于一对拮抗肌肉,因此,若胸小肌出现病变导致过度收缩痉挛,会牵拉到斜方肌下部,可能会出现:胸小肌病变,但是症状在斜方肌或两者均有症状。
反之亦然。
还有胸小肌深面为臂丛神经,因此,胸小肌痉挛会导致上臂,前臂,或手部麻木,酸胀。
4 前斜角肌起点:C3~C6横突的前结节止点:第一肋内上缘功能:屈曲侧屈头颈部,并使头颈部转向该肌对侧,在用力吸气时还可上提第1、2肋神经支配:颈神经前支解剖学分析:前斜角肌在C3、C4颈椎横突后结节上的起点形成束状肌条,从C5神经根附近汇入前斜角肌,因此该肌损伤张力增高,可压迫C5神经根(其有分支肩胛背神经,而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和肩胛提肌),出现菱形肌区和肩胛提肌区的疼痛症状。
还有,由于肩胛背神经同时支配菱形肌和肩胛提肌,因此若菱形肌损伤,可放射性出现肩胛提肌区疼痛症状应用解剖学微课扫码进入(一个累计听课次数3万次的解剖微课堂)解剖微课直达,请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全文。
四川大一运动解剖学知识点四川大学解剖学知识点四川大学是中国一所知名的高校,在医学领域也有着显著的贡献。
作为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解剖学知识点出发,介绍四川大学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一、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中最基础的组织系统之一,它不仅为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作用,还是血液生成的场所。
在解剖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骨骼结构和骨骼功能。
四川大学解剖学课程中,骨骼系统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上肢骨骼和下肢骨骼。
学生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学册本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各个骨骼的名称、形态、解剖关系以及骨骼的生理功能。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骨骼的生长与发育、骨骼的组成与结构以及骨骼系统的生理变化等知识。
二、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人体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由肌肉和肌腱组成。
在解剖学课程中,四川大学的学生需要了解各个肌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以及肌肉与骨骼系统之间的关系。
解剖学课程通常采用解剖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亲自触摸、感受和观察不同肌肉的外形和位置。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除此之外,四川大学的解剖学课程还会教授肌肉生理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学到肌肉收缩与松弛的机制、肌肉的生理变化以及肌肉在不同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等知识。
三、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和处理各种信息。
在解剖学课程中,四川大学的学生将学习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学到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等结构的解剖学知识。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包括神经递质、神经元细胞的兴奋传导和抑制传导机制等。
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要系统,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在四川大学解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循环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学生将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心脏的节律,学习心血管系统的组织结构、血管的分布和血流动力学等知识。
第一篇细胞和组织一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l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核膜、核仁、核质)、细胞质和细胞膜。
l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
1.细胞: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有大量结构和功能和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群体。
3.器官:由几种不种组织发育分化和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组织集合体。
4.系统:由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构成相互配合,并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器官群体。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l 细胞间质:细胞与细胞之间。
主要由基质和纤维组成。
纤维:胶原纤维(最粗大)、弹性纤维、网状纤维(极细)。
l 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肌腱和韧带)、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
l 名词解释:1.肌腱: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顺着受力的方向平行排列成束,纤维束之间有成行排列的腱细胞。
2.韧带: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是连接相邻两骨之间的纤维束,多呈扁带状,有加强两骨间的连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关节过度运动作用。
3.肌纤维: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
4.肌原纤维:在肌膜下方,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5.肌节:1/2 I带+A带+1/2 I带l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l 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和突起组成。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胞体:神经元营养代谢中心。
(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内。
)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功能。
细胞质: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1.树突:树枝状的短小突起。
2.轴突:只有一根,细长均匀。
l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者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第二篇运动系统l 半月板:位于关节腔内,两关节面之间,有的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成两部,由纤维软骨构成,呈半月状。
第一篇细胞和组织一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l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核膜、核仁、核质)、细胞质和细胞膜。
l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
l 名词解释:1.细胞: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有大量结构和功能和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群体。
3.器官:由几种不种组织发育分化和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组织集合体。
4.系统:由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构成相互配合,并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器官群体。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l 细胞间质:细胞与细胞之间。
主要由基质和纤维组成。
纤维:胶原纤维(最粗大)、弹性纤维、网状纤维(极细)。
l 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肌腱和韧带)、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
l 名词解释:1.肌腱: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顺着受力的方向平行排列成束,纤维束之间有成行排列的腱细胞。
2.韧带: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腔,是连接相邻两骨之间的纤维束,多呈扁带状,有加强两骨间的连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关节过度运动作用。
3.肌纤维: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
4.肌原纤维:在肌膜下方,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5.肌节:1/2 I带+A带+1/2 I带l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l 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和突起组成。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胞体:神经元营养代中心。
(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
)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功能。
细胞质: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1.树突:树枝状的短小突起。
2.轴突:只有一根,细长均匀。
l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者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第二篇运动系统l 半月板:位于关节腔,两关节面之间,有的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成两部,由纤维软骨构成,呈半月状。
神经笔记——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由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组成。
01上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一、组成和功能上运动神经元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从大脑皮质至脊髓前角的纤维束)和皮质脑干束(从大脑皮层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
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
二、传导通路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经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
皮质脊髓束经中脑大脑脚中3/5 、脑桥基底部,在延髓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中陆续交叉,止于对侧脊髓前角;仅有少数纤维始终不交叉直接下行,陆续止于同侧前角。
皮质脑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分别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需注意的是: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余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锥体束主要支配对侧躯体,只有一小部分锥体束纤维始终不交叉,支配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02上运动神经元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的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病变时瘫痪的特点为:1. 皮质型:因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中枢性瘫痪,称单瘫。
可见于肿瘤压迫、动脉皮质支梗死等。
2. 内囊型:内囊是感觉、运动等传导束的集中地,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
3. 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多见于脑干肿瘤和(或)脑干血管闭塞。
4. 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
1.细胞: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根本单位。
2..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
3.骨密质:骨密质主要构成长骨的干、骺和短骨、扁骨以及不规那么骨的表层,骨板层数多,排列规那么,紧密结合。
4.肌纤维: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其间还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以及神经,因呈细长纤维状,故称肌纤维。
5.组织:有大量结构和功能和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群体。
6.器官:由几种不种组织发育分化和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组织集合体。
7.系统:由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构成相互配合,并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器官群体。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8.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9.额状面:是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局部的纵切面。
10.矢状面:是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局部的纵切面。
11.水平面:是指与水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切面。
12.正中面: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简称正中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
13.矢状轴:为前前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
14.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
15.垂直轴:为上下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人体长轴相平行的轴。
细胞的三层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间质的成分:主要由基质和纤维两局部组成,机制可呈液体状、胶体状和固体状。
纤维可分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类型。
组织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肌腱、筋膜和韧带〕、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软骨组织〔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骨组织、血液和淋巴。
绪论1.运动解剖学——2.动作分析法——3.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4.运动解剖学研究方法——5.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1. 细胞的结构——2. 组织及组织的分类——3. 皮组织的分类——4. 结缔组织及分类——5. 腺体——6. 软骨组织——7. 透明软骨——8. 软骨——9. 骨组织——10. 神经组织和神经元——11. 运动终板——12. 哈佛氏系统——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与骨连结1.骨的分类——按部位分类按形态分类2.关节内软骨和关节面软骨——3.运动环节——4.肌肉的运动单位——5.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6.骨的构造——7.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8.骨的发生方式9.骨龄及其意义——10.体育运动对骨的形态结构的影响——11.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老年人的骨的影响——12.关节及其分类——13.关节的主要构造及其辅助结构——14.关节的分类——15.联合关节——16.关节的运动幅度——17.关节的运动幅度的影响因素——18.体育锻炼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19.上肢骨的组成——20.肩关节构造及其运动——21.肘关节构造及其运动——22.下肢骨的组成——23.髌骨及其意义——24.骨盆构造——25.耻骨联合——26.男女骨盆差异——27.骨盆的作用原理——28.髋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29.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30.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31.足弓的构造及其作用原理——32.躯干骨的组成——33.椎间盘——34.脊柱的组成及其运动——35.颅骨的组成——36.听小骨——37.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38.发展肌肉力量的解剖学依据——39.举例说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和意义——40.在活体上内触摸到的上肢骨和下肢骨以及躯干骨的一些骨性标志——41.骨盆的力学特点和功能——42.男女骨盆的比较——43.胸廓的组成;正常形态以及功能;并说明影响胸廓形态的因素——第二节1.肌肉的主要构造——2.肌肉的辅助结构——3.筋膜——4.腱鞘——5.滑膜囊——6.滑车——7.籽骨——8.肌肉的分类——9.肌肉的物理特性——10.原动肌定义和分类及其如何确定——11.对抗肌——12.固定肌于中和肌——13.肌肉的初长度——14.胸骨角——15.提携角——16.腹股沟韧带——17.腹直肌鞘——18.腹白线——19.脐环——20.固有呼吸肌——21.腹股沟三角——22.肌肉的工作性质——23.动力工作和静力工作——24.克制工作和退让工作——25.支持工作固定工作和固定工作——26.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27.肌肉初长度——28.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及举例说明——29.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30.三角肌的起止点以及功能——31.冈上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2.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3.肩胛下肌和大圆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4.肩袖——35.肱二头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6.肱三头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7.下肢肌的组成——38.髂腰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9.臀大肌的起止点及其组成——40.梨状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1.臀中肌和臀小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2.股四头肌的组成;起止点及其功能——43.缝匠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4.阔筋膜张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5.股二头肌起止点及其功能——46.半腱肌和半膜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7.股后肌群腘绳肌——48.大收肌起止点及其功能——49.长收肌和短收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0.小腿三头肌的组成;各自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1.背肌的组成——52.斜方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3.背阔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4.菱形肌起止点及其功能——55.胸大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6.胸小肌起止点及其功能——57.前锯肌起止点及其功能——58.腹直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9.腹外斜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60.腹内斜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1.腹横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2.腰方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3.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4.发展各块肌肉的相关力量练习——65.发展各块肌肉柔韧性的相关练习——66.环节受力分析法定义及其三种情况的分析——67.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_68.引体向上的解剖学打字分析——69.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解剖学动作分析——70.立定跳远的解剖学动作分析——71.正脚背踢足球的解剖学分析——72.仰卧起坐的解剖学分析+——73.双杠直角支撑的解剖学分析——第三章内脏第一节1.内脏+——2.内脏的分类及其构造——3.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4.消化系统——5.消化管——6.口腔——7.咽峡——8.口腔腺大唾液腺——9.咽——10.咽淋巴环——11.味蕾——12.回盲瓣——13.嗅粘膜——14.声门裂——15.食管——16.胃——17.小肠——18.小肠绒毛——19.大肠——20.消化腺——21.肝的构造——22.肝小叶——23.肝内的血液循环——24.肝脏的功能——25.肝内胆汁的分泌途径——26.胰腺——27.呼吸系统——28.呼吸系统的构造——29.呼吸道——30.鼻——31.鼻旁窦副鼻窦——32.喉——33.气管——34.肺——35.肺小叶——36.肺门——37.气血屏障——38.肺内血液循环——39.憋气和屏气的比较——40.泌尿系统——41.肾——42.肾门——43.肾蒂——44.肾的位置和大体构造及其功能——45.肾窦——46.肾单位——47.肾小体——48.滤过屏障滤过膜——49.原尿——50.终尿——51.膀胱三角——52.肾内血液循环——53.肾小管——54.集合管——55.输尿管——56.膀胱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57.男性生殖系统的构造——58.女性生殖系统的构造——59.胸膜——60.纵隔——61.腹膜——62.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63.体育运动会呼吸系统的影响——64.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65.中空性器官与实质性器官的一般构造的比较——66.胆汁和胰液的产生途径和功能——67.空气如何进入肺内为什么快而浅的呼吸不利于换气;为什么用鼻腔吸气好——68.泌尿系统的组成——69.尿液的产生和排除途径——70.比较肝、肺、肾内血液循环特点——71.比较肝肺肾内的血管分布特点——第四章脉管系统1.脉管系统——2.心血管系统——3.心脏——4.动脉——5.静脉——6.动脉血和静脉血——7.血液循环——8.血管吻合——9.侧支循环——10.微循环——11.体循环——12.肺循环——13.冠状循环——14.心脏的各腔的形态结构——15.三尖瓣及其作用原理——16.二尖瓣及其作用原理——17.卵圆窝——18.纤维环——19.肺动脉瓣及其作用原理——20.主动脉瓣及其作用原理——21.心壁构造——22.心传导系——23.窦房结——24.心包——25.弹性动脉和肌性动脉——26.静脉瓣——27.心脏内微循环——28.主动脉弓——29.颈总动脉——30.颈动脉小球——31.颈动脉窦——32.门静脉——33.静脉角——34.胸导管——35.全身主动脉干及其分支——36.全身主要静脉及其分支——37.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心脏和对血管——38.淋巴系统——39.淋巴管——40.淋巴干——41.淋巴导管——42.乳糜池——43.淋巴器官——44.淋巴结——45.脾脏——46.血管壁的一般构造以及动静脉血管壁构造的比较——47.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葡萄糖营养右手的途径——48.空气中的氧气运输到足部的途径——49.食物中的脂肪营养心肌的途径——50.右足肌肉代谢中产生的多余水分排除体外的途径——51.左手肌肉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52.喝进体内的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53.淋巴产生的过程以及促进淋巴回流的因素——第五章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3.周围神经系统——4.躯体神经——5.内脏神经——6.灰质——7.白质——8.皮质和髓质——9.神经束——10.神经节——11.神经核——12.网状结构——13.神经——14.传导通路——15.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16.反射——17.反射弧及其组成——18.脊神经及其组成19.脑神经及其组成——21.自主神经——22.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23.前角和后角——24.锥体和锥体交叉——25.四叠体——26.边缘叶——27.交感神经——28.副交感神经——29.交感和副交感伸进的比较——30.中枢神经系统——31.脊髓——32.脊髓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33.脑的组成及其功能——34.脑干构成及其功能——35.小脑构成及其功能——36.间脑的组成及其功能——37.下丘脑——38.基底核——39.纹状体——40.联络纤维——41.连合纤维——43.皮质机能中枢——44.大脑皮纸分区及其功能——45.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46.躯干和四肢的皮肤感觉传导通路——47.视觉传导通路——48.听觉传导通路——49.运动传导通路——50.锥体系——51.椎体外系——52.脑室——53.脑脊液——54.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和功能——55.脑屏障的组成及其功能——56.体育对运动中枢的影响——57.锥体系和椎体外系的比较——58.躯干的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比较——第六章感觉器官1. 感觉器官——2. 感受器——3. 感受器的分类——4. 本体感受器——5. 眼球的构造——6. 视网膜——7. 黄斑——8. 视神经盘——9. 盲点——10. 物象的形成和视觉传导通路——11. 耳的构造——12. 鼓室——13. 骨迷路——14. 膜迷路——15. 螺旋器——16. 椭圆囊斑——17. 球囊斑——18. 壶腹嵴——19. 膜半规管——20. 声波的传导途径——21. 本体感受器——22. 肌梭——23. 腱梭——24. 外感受器——25. 内感受器——26. 特殊感受器——第六章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系统组成及其功能——2.内分泌腺——3.甲状腺——4.甲状旁腺——5.垂体——6.肾上腺——7.胰岛——8.胸腺——9.松果体——10.激素——11.靶器官——12.内分泌组织——。
第一篇细胞和组织一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l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核膜、核仁、核质)、细胞质和细胞膜。
l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
1.细胞: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有大量结构和功能和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群体。
3.器官:由几种不种组织发育分化和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组织集合体。
4.系统:由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构成相互配合,并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器官群体。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l 细胞间质:细胞与细胞之间。
主要由基质和纤维组成。
纤维:胶原纤维(最粗大)、弹性纤维、网状纤维(极细)。
l 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肌腱和韧带)、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
l 名词解释:1.肌腱: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顺着受力的方向平行排列成束,纤维束之间有成行排列的腱细胞。
2.韧带: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是连接相邻两骨之间的纤维束,多呈扁带状,有加强两骨间的连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关节过度运动作用。
3.肌纤维: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
4.肌原纤维:在肌膜下方,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5.肌节:1/2 I带+A带+1/2 I带l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l 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和突起组成。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胞体:神经元营养代谢中心。
(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内。
)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功能。
细胞质: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1.树突:树枝状的短小突起。
2.轴突:只有一根,细长均匀。
l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者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第二篇运动系统l 半月板:位于关节腔内,两关节面之间,有的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成两部,由纤维软骨构成,呈半月状。
友善 博学 务实 奋进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运 动 解 剖 学 笔 记 友善 博学 务实 奋进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第一篇 人体组成的结构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学习目的和任务: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基本观点(二)基本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姿势: 人体标准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 下:靠近足部 前:靠近腹侧 后:靠近背侧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 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 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 近侧端:四肢的近躯干端 远侧端: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的外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 (三)人体基本面: 1、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2、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切面称为正中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亦称冠状面。 (四)人体基本轴: 1、额状轴: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叫冠状轴。 2、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 3、垂直轴:纵贯身体,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友善 博学 务实 奋进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第一章 细胞和细胞间质
第一节细胞 一、细胞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人体最大的细胞如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功能: 1、细胞膜 结构:由双层脂类分子嵌入一层蛋白质分子构成,称为单位膜。 功能:A、保持细胞的完整性。B、选择性的通透作用。C、调节作用。 2、细胞质:半透明的胶样物质,叫基质;悬浮两种颗粒——细胞器和包含物。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包括: A、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内质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内网器:与细胞的分泌机能有关。 D、微丝和微管:对细胞起支持和运动作用。 E、中心体:进行自我复制。 F、溶酶体:对细胞内的一些物质进行溶解消化。 G、核蛋白体:合成蛋白质和某些分泌物。 包含物:是无活性的物质。 3、细胞核:一般只有一个,也有两个以上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
第二节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是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是细胞分化过程的产物。其成分为:1、基质。2、纤维。 友善 博学 务实 奋进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 (一)结构特征:由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二)分类和分布: 1、被覆上皮:分布在体表或衬在体内官腔、囊的内表面,分为单层和复层。 2、感觉上皮:由被覆上皮分化而来,具有感觉功能。 3、腺上皮:具有特殊的分泌机能。
(三)功能:保护、吸收、感觉、分泌。 第二节结缔组织 (一)结构特征:由少量的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二)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分类和功能: 1、 疏松结缔组织:位于器官与器官之间,起支持与联络作用。 2、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多而排列紧密,如:肌腱、韧带。 3、 脂肪组织:由大量的脂肪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布在皮下、器官周围,有:储藏能量、保暖、缓冲的功能。 4、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半固体细胞间质构成。 5、 骨组织:由骨细胞和固体细胞间质构成。 6、 血液和淋巴: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第三节肌组织 (一)结构特征:肌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中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 (二)分类和分布:见表格 肌组织的分类、分布、结构特点及功能 分类 分布 结构特点 功能(收缩舒张) 骨骼肌 附在骨面 横纹明显,细胞圆柱行,细胞核有一百个以上 随意肌 心肌 心脏 横纹不明显,有分支相吻合,有1-2个细胞核 不随意肌 平滑肌 内脏和血管壁内 无横纹,细胞梭形,只有1个细胞核 不随意肌
第四节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 (二)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它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三)神经胶质细胞 (四)神经纤维与神经 (五)神经末梢 友善 博学 务实 奋进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第二篇 人体运动的执行机构
第三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 一、骨总论 (一)骨的分类 1、按部位分类:正常成人骨共206块,分中轴骨和四肢骨。其中177块参与随意运动。 2、按形态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二)骨的构造:新鲜长骨包括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 1、骨膜: A、骨外膜:覆盖在骨表面(除关节面外),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造骨细胞,造骨细胞参与骨的形成。 B、骨内膜:覆盖在骨密质靠近骨髓腔的内表面,有破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并有造血机能。 2、骨质: A、骨松质:分布于长骨两端及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的内部,由许多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成网状构成。 B、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和长骨干,由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抗压、抗扭曲力强。其构成包括:四种骨板——外环骨板、内环骨板、间板、哈佛氏骨板 两种管——哈佛氏管、福尔克曼氏管 一个系统——哈佛氏系统:哈佛氏管和哈佛氏骨板共同构成的骨单位。 3、骨髓:分布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网内,分为: 红骨髓:幼儿时期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成年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替代而成,无造血功能。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骨的化学成分有:有机物——包含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具有韧性。 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使骨具有坚固性。 骨的物理特性见下表: 有机物 无机物 骨性 运动锻炼注意事项 儿童 >1/3 <2/3 硬度差,韧性大,不易骨折易变形 注意正确姿势、全面锻炼 成年 1/3 2/3 具有最大的坚固性 无 老人 <1/3 >2/3 脆性大,易骨折,不易愈合 活动缓慢、柔和 (四)骨的发生及骨的生长: 1、骨的发生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如:颅骨)、软骨内成骨(如:四肢骨) 2、骨的生长:(以长骨为例) 长长——由骺软骨不断生长与骨化。 长粗——由骨外膜的造骨细胞和骨内膜的破骨细胞共同完成。 3、骨龄: (五)体育运动对骨形态 结构的影响: 友善 博学 务实 奋进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1、 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 2、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 3、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 4、使儿童、少年的骨长长、长粗、长重量。 5、不同项目影响不同。 二、骨连结总论 (一)骨连结的分类: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相连,其连结分三类: 1、不动关节:韧带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 2、半关节:骨与骨以软骨相连,软骨有裂缝状腔隙,活动范围小。 3、动关节:骨与骨之间连结组织中有腔隙,失去连续性,占大多数。 (二)关节的构造: 1、主要结构: A、关节面及关节面软骨:凸的称为关节头,凹的称为关节窝;覆盖在关节面上起保护、缓冲作用的称为关节面软骨,准备活动可使其增厚。 B、关节囊:分内、外两层: 外层:纤维层,局部增厚形成韧带、连结两骨成关节。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形成辅助结构。 C、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软骨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腔内为负压。有加固关节的作用。 2、辅助结构: A、滑膜囊:关节囊滑膜层向外突出的部分,位于肌腱与骨之间,它的作用是减少肌腱与骨之间的摩擦。 B、滑膜皱襞:关节囊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起的部分,起巩固和缓冲的作用。 C、关节唇:位于关节窝周围的软骨板,有加大、加深关节窝的作用。 D、关节内软骨:有两种形式(关节盘及半月板),起缓冲和保护作用。 E、关节韧带:分布在关节内和关节周围,有连结两骨和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分为关节内韧带和关节外韧带。 (三)关节的运动: 1、屈伸:运动环节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内的运动。向前为屈、向后为伸(膝关节和踝关节相反)。 2、外展内收:运动环节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内的运动。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3、水平屈伸:上臂在肩关节处或髋关节处外展90°,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运动,向前运动为水平屈,向后运动为水平伸。 4、回旋:运动环节绕其本身的垂直轴在水平面内的运动,向前向内旋转为内旋(或旋前),向后向外旋转叫外旋(或旋后)。 (四)关节的分类: 1、单轴关节:A、滑车关节:B、车轴(圆柱)关节: 2、双轴关节:A、椭圆关节:B、鞍状关节: 3、多轴关节:A、球窝关节:B、平面关节: (五)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因素: 关节运动幅度是指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该关节处相邻的两环节间运动范围的极限角度。它受以下因素影响: 1、构成关节的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