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1敦煌莫高窟————2011年2月23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查资料做以下准备: (1)收集汉代丝绸之路资料(2)晋末、南北朝、唐朝的社会状况。
(3)1900年的中国。
(4)《九色鹿》的美丽传说以及其它的各种佛教故事二、导课. [5’]师:同学们,还记得在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吗?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
(放《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中国的石窟艺术,简要介绍四大石窟:[3’]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二)详细分析敦煌莫高窟: 1、百年蒙羞藏经洞[5’](1)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
(旨在激发学生悲愤的爱国情绪,对莫高窟里的文物有着更深的关注。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顺便提及余秋雨的《道士塔》和《莫高窟》两篇文章。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中国版画艺术意蕴之美与西方版画写实艺术之美作者:王雅馨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1期摘要:版画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美术门类,在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被继承与发展。
古代版画主要是在木板上用刀刻制画面,少数为铜版或套色漏印,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国最早能确定绘制日期的版画见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首卷。
唐、五代的版画大多以宗教经文为题材,作品古朴俊秀。
西方版画以铜版和石版为主,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成为独特的绘画手段。
工业革命后,机器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版画制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与新思路,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各种材料的运用,踏上了新的艺术道路。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借助媒体技术,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体验工坊也让大众能切身体会版画自身独特的艺术韵味。
关键词:版画;意蕴;写实;水印木刻水印木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复制工艺,代代相传,但出新者少。
清代王云的《月色楼阁》是荣宝斋复制成功的第一幅绢本木版水印作品,它是一幅24.8 cm×19 cm的小画,画面描绘夜晚的楼阁,皓月当空,楼阁与树木在朦胧的月光下飘摇隐现。
这幅画使木版水印技法走向巅峰的道路。
木版水印采用笺纸印制,但在20世纪30年代,笺纸不再流行,技艺高深的艺人又相继故去,对版画情有独钟的鲁迅先生敏锐地察觉到,再不保护传统民族工艺,流传千年的技艺恐怕真的要泯灭了。
于是,郑振铎受鲁迅先生的委托,寻找制作精美的笺纸,最终达成了与琉璃厂南纸店、荣宝斋的合作,荣宝斋也因之积累了水印木刻的经验与技术。
文化界有一桩张大千和敦煌壁画的公案广为流传:据说张大千带领弟子们在敦煌20号洞窟临摹时,发现在剥落的小块壁画下隐约有颜色和线条露出。
张大千认为这层壁画后藏有不为人知的巨大秘密,决定先将外层壁画临摹下来再剥离。
果如张大千所想,一幅幅色彩艳丽、气韵深厚的盛唐壁画现出真容,张大千带领众人先后临摹了276件敦煌壁画,但不愿出售任何一幅。
陈宗立?大梦敦煌六十年?高二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
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院长,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杰出代表和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敦煌学家。
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奉献。
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他被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奉献奖〞;2007年8月,在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周年和90高龄寿辰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又为他举办了纪念活动,并授予他“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满头华发的老者,段文杰为自己钟爱的敦煌艺术研究事业倾注了整整60年的心血。
对他来说,这60年为莫高窟壁画所做的临摹、保护和研究工作,都只是为了实现他在26岁那年立下的一个理想:要把生命和一切都奉献给敦煌艺术。
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了一场画展――敦煌壁画临摹展。
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26岁的学生段文杰,为了参观这个画展跑了二三十里路。
展厅里两百多幅色彩斑斓的敦煌壁画摹本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他。
回到学校后,“到敦煌去〞的声音一直在他的脑海回响,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翌年,毕业的段文杰遵循心中的宏愿,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的艺术圣地――敦煌进发。
他这一去,就跟家人离别长达10年。
到达敦煌后,段文杰完全被莫高窟吸引住了,他一头扎进壁画临摹中,忘记了敦煌生活的艰辛。
莫高窟环境、气候恶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夏天干热高温,冬天风卷黄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
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宕泉河的碱水,没有大米,少有蔬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交通也极不便利。
莫高窟就像沙漠中的荒岛,三五个月进不了敦煌城是常事。
段文杰他们最初的好几年都住在由马厩改造成的简易房间里。
和段文杰同来的人中,不久就有因为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离开的。
但段文杰从来没有动过离开敦煌的念头。
傅申揭秘张大千的摹古生涯央视CCTV-1播出《百年巨匠——张大千》央视CCTV-13播出《百年巨匠——张大千》傅申老爷子是中国书画艺术圈内的大前辈,在古代书画的鉴定上,以及张大千的研究上,他的建树也是令很多人钦佩的,粉丝众多。
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高高在上地开研讨会,讲演并不少见,但更难得的是,能把一件看似高深、枯燥的事情说清楚。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很长很长的访谈,是之前《张大千文献展》的策展人和傅申的对谈,在这篇谈话中,我发现傅老爷子还蛮有几分像张大千,即便被人称作“老师”、“大师”,依然说简单易懂的话,谈的却都是严肃的问题,感觉确实是通透。
人物小传傅申在纪录片《百年巨匠——张大千》中作为嘉宾,讲述了与张大千先生的友谊与交往的故事傅申,著名鉴定家、书画家,1936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
1968年到美国,入普林斯顿学艺术与考古系,攻读中国历史专业,获博士学位。
1979年出任美国国立佛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
傅申之前还担任过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耶鲁大学研究员、副教授等职。
傅申先生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以及书画鉴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王叔重专访傅申——话题张大千风趣顽皮的傅申老爷子王叔重:您第一次和张大千见面是在1962年?傅申:好像是那一年。
王叔重:那次有没有交谈?傅申:没有什么交谈,只是留了张照片。
这一年,张大千到台湾,台湾艺术界欢宴张大千,我正好在主持台湾电视公司每周书法教育节目,记者拉我在一起,就随便拍了一张照片。
我个人与张大千在1962年到1971年间,总共见过四次面,只有一次作单独的交谈。
王叔重:您接下来和张大千有深度接触?傅申:那是1970年或1971年。
因为我得到方闻先生给我奖学金,但是规定我学成一定要回中国台湾服务一年,所以我在1970年夏天到1971年的夏天回来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年,就不在书画处了,我做研究员,给我单独一个小办公室。
《中国四大石窟》见面课及答案见面课:石窟壁画临摹与创新1、石窟壁画临摹需要临摹者以学者的态度去读解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研究时代特色,捕捉历史气息,揣摩古人意趣,了解工艺流程,掌握技术技巧。
才能把握好临摹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促使石窟艺术得以提高、发展和传承。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石窟壁画临摹主要方式主要有()A.现状性临摹B.整理临摹C.复原临摹正确答案:现状性临摹;整理临摹 ;复原临摹3、临摹的目的,主要是()A.要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B.掌握传统的造型与技艺,培育审美品格,以此认知中国绘画的本质C.掌握其绘画本体规律的方法,进而求变创新D.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正确答案:要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掌握传统的造型与技艺,培育审美品格,以此认知中国绘画的本质;掌握其绘画本体规律的方法,进而求变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造4、早在1500年前的南齐,著名画家( )创立绘画法则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运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A.谢赫B.石涛C.张大千D.朱耷正确答案:谢赫5、( )便是指通过临摹向历代绘画学习借鉴的方法,包括徒弟对师傅画作、粉本的临摹以及画家对当朝、前代经典作品的临摹。
这种临摹学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习画者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传承传统,提高画品,创新风格的重要途径。
A.气韵生动B.骨法运笔C.应物象形D.传移模写正确答案:传移模写6、总体来讲,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属于( )整理研究性临摹,是对壁画的残损部分进行有选择性的造型复原的临摹方法。
A.现状性临摹B.整理临摹C.复原临摹正确答案:整理临摹7、在练习临摹基本功的同时,加深文化层面的学习和修养,熟悉和掌握色彩,特别强在临摹古代壁画时,不要受现状残旧效果的影响,要使“色彩富于美的生命力”,要体现“时代精神”。
A.对B.错正确答案:对见面课:石窟艺术中的飞天形象1、“飞天”一词本是动词,描写的就不是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的身份,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在空中飞行的状态,后发展为一名词,指在空中飞行时的神,飞天在佛教艺术中包括较广泛的诸天形象,仅仅限于乾闼婆和紧那罗。
《敦煌壁画》教学课件最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敦煌壁画》教学课件最新敦煌壁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敦煌壁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二十三)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二十三)溪山秋霁图手卷设色纸本 1948年作题识:漫道白鸥闲似我,渔舟更比白鸥闲。
戊子上元,大千居士爰。
钤印:大千引首:溪山秋霁图。
吴湖帆题。
钤印:倩盦尾跋:松顶带微雨,仙风自去来。
幽人策杖往,随意坐莓苔。
何处问边雁,音响似何哀。
愿逐赤松子,骑鹤游蓬莱。
复问安期翁,食枣如青梅。
□发驻颜色,仙侣登瑶台,应笑穆天子,八骏安在哉。
心畬题句。
钤印:心畬拟石溪笔法山水手卷设色纸本 1948年作(1634万港元,2010年4月香港苏富比)款识:山晚凌寒一角青,春来烟树尽娉婷。
布帆每隐云波暖,归梦衡门过远汀。
从箧中检得在旧京所收前明高丽贡二卷,既仿石溪笔法写江南旧游,复为此图,以为之俪。
戊子七月二十四日,成都昭觉寺灯下题记。
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全卷长近三米,结构严谨,图中山重水复连绵横延,非峻岭危峯、高流急瀑,入眼处,见一片江南秀色,曲桥潺流、密树层林,穿插其间,呈跌宕起伏、疏密虚实呼应之势,观者视线随之游走,真有江山无尽之慨。
大千用笔绵密细腻,擦染湿笔参合运用,充分利用笔墨与旧纸接触而生苍郁毛茸的效果,令山体肌理之质感与江南草木之润泽,呈现自然,兼具古意。
本卷题具体日期乃一九四八年八月廿八日,时大千正寓成都昭觉寺。
借居青城山上清宫及成都昭觉寺,皆属画家居川期间潜心专志创作之所,源自两地之作品,量丰质精。
他笔下所出,善因材而写。
既取佳楮,自然循材质特性选题创作。
他在同年二月另卷《拟石溪溪山无尽图》,题曰:因白秃原卷“是用高丽纸画”,故以“行箧中检得明高丽”写之。
由此可见,两卷同源取法,实大千熟谙高丽笺之绵密柔韧,且明季旧楮历时久远,发墨现色足褪火燥之气,古意自生,尤见奇效,故不惮重复,辄以此纸配合石溪笔法成画。
再参照本幅题曰:“既仿石溪笔法写江南旧游,复为此图,以为之俪”,可知尚有另一“姊妹作”,与本卷璧合配对。
大千先生故都所获明高丽笺,均取髡残笔法作画,在1948年共成三卷,按时间推断,本幅应属“压卷”之作。
敦煌历史故事莫高窟的历史故事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
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层,在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6万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学,另外还设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
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资,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张大千张大千介绍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电视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创作幕后《张大千敦煌传奇》剧照敦煌是世界级的人文景观,张大千是国际级的美术大师。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取材于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将近三年的时间,临摹敦煌壁画、修缮石窟前的栈道、清理流沙的真实故事。
至今敦煌石窟依然保留着张大千先生当年为石窟编号的墨迹。
但是,该剧重在展示敦煌,而非张大千的个人传记。
作为画家的张大千,只是我们进入敦煌这个选题的一个角度。
剧中时空定位,是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河西走廊,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
从张大千来到敦煌到离开敦煌,共两年有余的时间,让主人公张大千与敦煌的恩恩怨怨就此开始。
全剧始于来,终于走。
主要场景分为两大块儿。
一大块儿是距县城有二、三十里的千佛洞,和与千佛洞紧紧相连的上、下院;一块儿是位居县城的灯红酒绿之地怡春院。
构成了来世与今世、远古与现在的强烈反差;也形成了空灵与具体的强烈对比。
同时将大俗与大雅共溶于一炉。
又让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环境中的人相互纠葛在一起。
该剧的时代背景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宝窟敦煌既没有必要的保护,又面临国外势力与国内的官宦与土匪勾结盗宝。
试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意义
【摘要】:敦煌石窟汇聚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然而历史上它却饱受掠夺和自然环境的侵蚀,直到张大千开始临摹敦煌壁画,并将其临摹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才认识到它的珍贵。
笔者在博物院实习期间,帮助收集张大千敦煌临摹作品展的资料,同时看到了前人关于这方面的成果,认识到前人研究多是单一角度的研究,对于临摹壁画一事没有综合认识,于是着手准备写一篇综合研究的文章来表示张大千临摹壁画的重要意义。
文章将分六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笔者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希望对临摹壁画一事进行更深入全面地探索,然后分析前人关于临摹一事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后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全面分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时代意义、对中国美术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这个历史事件,探讨了临摹壁画的动机及艰辛历程,并探索了张大千临画的方法。
正是敦煌壁画超凡的绘画造诣吸引他不辞辛苦,两次长途跋涉到达敦煌,探求绘画技艺。
第三部分分析张大千临摹壁画一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争议,由此提出本文论点,不论是否破坏了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壁画仍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部分分析在当时抗战背景下,成都因举办敦煌临摹作品展而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斗志,鼓舞了民族精神,振奋了民族信心。
第五部分论述临摹敦煌壁画展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张大千的个人画风,还对后来许多画家的画风与研究风格产生影响,尤其对段文杰先生产生了重要影
响,促使着段文杰一生扎根敦煌,为敦煌保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另外敦煌壁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启发了中国绘画的新风格,将传统绘画技术与西方绘画技法做到恰当地融合。
第六部分讲述张大千临摹画展对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意义重大。
临摹画展出后,人们在欣赏这卓越的艺术画作时,也叹息敦煌石窟的命运坎坷,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保护敦煌壁画,国立敦煌研究所成立,后不断发展壮大。
在之后的几十年,敦煌石窟结束了无人管理的状况,在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人的带领下石窟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内外的合作下,石窟保护工作迈向新的历程。
第七部分结论对文章进行了概括,从现在来看,临摹壁画一事已远远超出当年的意义,其艺术地位和影响力已大大提高,结论强调了张大千临摹壁画此事对中国美术界和文物保护事业意义重大。
【关键词】: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石窟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41;J209.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2一、引言12-15二、临摹敦煌壁画的动机、过程、方法15-172.1.临摹敦煌壁画的动机152.2.临摹敦煌壁画的艰辛历程15-162.3.临摹壁画的方法16-17三、临摹敦煌壁
画引发的争议17-18四、临摹壁画展的时代意义18-214.1.当时的时代背景18-194.2.临摹壁画展在成都产生的特定时代意义19-21五、临摹敦煌壁画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21-305.1.敦煌壁画本身的美术价值展示21-235.2.临摹敦煌壁画对中国画家的影响23-295.2.1临摹壁画对张大千个人画风的影响23-255.2.2临摹画展展出后对其他中国画家的影响25-295.3.敦煌壁画临摹展之后对中国美术的影响29-30六、临摹敦煌壁画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影响30-366.1.临摹敦煌壁画推动了对敦煌壁画的研究30-316.2.敦煌临摹作品展对文物保护的启发31-366.2.1国家在莫高窟设立专门机构31-326.2.2国家对莫高窟的全面保护32-346.2.3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敦煌的保护与研究34-36七、结论36-37参考文献37-40致谢40-4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2-4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