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陈宗立?大梦敦煌六十年?高二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
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院长,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杰出代表和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敦煌学家。
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奉献。
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他被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奉献奖〞;2007年8月,在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周年和90高龄寿辰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又为他举办了纪念活动,并授予他“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满头华发的老者,段文杰为自己钟爱的敦煌艺术研究事业倾注了整整60年的心血。
对他来说,这60年为莫高窟壁画所做的临摹、保护和研究工作,都只是为了实现他在26岁那年立下的一个理想:要把生命和一切都奉献给敦煌艺术。
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了一场画展――敦煌壁画临摹展。
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26岁的学生段文杰,为了参观这个画展跑了二三十里路。
展厅里两百多幅色彩斑斓的敦煌壁画摹本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他。
回到学校后,“到敦煌去〞的声音一直在他的脑海回响,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翌年,毕业的段文杰遵循心中的宏愿,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的艺术圣地――敦煌进发。
他这一去,就跟家人离别长达10年。
到达敦煌后,段文杰完全被莫高窟吸引住了,他一头扎进壁画临摹中,忘记了敦煌生活的艰辛。
莫高窟环境、气候恶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夏天干热高温,冬天风卷黄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
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宕泉河的碱水,没有大米,少有蔬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交通也极不便利。
莫高窟就像沙漠中的荒岛,三五个月进不了敦煌城是常事。
段文杰他们最初的好几年都住在由马厩改造成的简易房间里。
和段文杰同来的人中,不久就有因为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离开的。
但段文杰从来没有动过离开敦煌的念头。
浅析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艺术作者:柳姗姗潘燚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2期【摘要】作为我国近代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张大千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声誉。
他“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的艺术理念非常具有代表性。
他的泼墨泼彩画在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特质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抽象表现手法。
“泼墨泼彩”画不但是他整个艺术人生的巅峰,更是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的重要财富。
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创新【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张大千兴趣广泛,不仅仅是绘画,他对书法、诗词、音乐、戏曲以及篆刻等领域,都有研究。
他在泼墨泼彩上的突出成就,与他丰富的学术知识、生活的点滴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取长补短的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毕加索等国内外艺术大师交流学习,艺术造诣极为高深。
他的作品“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融为一体。
人物、山水、花鸟、工笔样样精通,诗词豪放洒脱,书法灵动刚毅,极具特色。
他的创作在早、中年时期主要是临摹古迹,用去了一生大部分的精力,逐一研究各朝各代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然后到伪作。
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晚年时经历众多的探索研究之后终于创出泼墨泼彩画法达到他艺术生涯的巅峰。
泼墨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泼墨画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的光色关系,从而创作出来的一种中国画技法。
它的珍贵之处在于无论技法怎样变化都能在其中保持着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带着抽象意境的中国画。
一、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形成的基础张大千51岁前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名族历经沧桑饱受苦难的年代,在艺术上,因为西学东渐,西方绘画理念的传播,将中国画也推向了改革之路,改良了中国画在造型上的处理。
使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曾经师从曾熙和李瑞清,跟着他们学习书、画、诗词,为他书画水平和诗词水平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再加上他天赋异禀又勤奋刻苦,以及二位恩师的推荐,很快就认识了众多书画家和收藏家。
美术批评:名不副实的“画派”制造——从“敦煌画派”的打造谈起张大千临摹的敦煌佛像壁画近十多年来,中国画坛掀起了“画派”打造热,大有“占山为王”、“各立门户”之势。
“关东”、“冰雪”、“草原”等画派余波未息,“沙漠”、“漓江”、“黄土”、“南昌”、“巴蜀”、“齐鲁”等画派又揭竿而起。
虽然这种“画派打造”的现象和问题早已引起了美术理论界的关注和争论,但如今画派的打造依然风行。
甘肃省最近就打造起了“敦煌画派”。
今年2月,有关方面提出打造“敦煌画派”的口号,而且得到了不少附和。
有人说:“敦煌画派”“古已有之、现之需之、后必承之”;有人说:“甘肃打造敦煌画派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资源、有积淀、有体系、有风格、有研究、有传承、有影响。
”(这里显然把敦煌艺术等同于“敦煌画派”了)实际上,全国各地已打造和正在打造的画派,从“概念”到“思想”再到“制造模式”,不仅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且存在着在极为相似的问题,比如概念上的模糊或虚假、地域文化界定上的混乱、画派风格上的空缺等。
一除个别画派(如“黄土画派”)是因某些艺术家的“主见”而起,绝大多数画派的打造是由地方政府倡导和发动的,这是基于地方性的文化发展的战略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政府对艺术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扶持。
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影响,各种文化因素都试图纳入到经济活动中,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也不例外,成了各地发展经济争相打造的“文化品牌”或努力提升的“软实力”。
这种愿望或努力,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艺术毕竟是艺术,有其自身发展所必须遵守的规律。
各地在提出一个“画派”的概念时,首先缺少学术性的严谨论证,或大而无边,或虚而不实,比如“敦煌画派”。
“敦煌”,显然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随着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它具有了一种宽泛而深邃的文化意义。
我们一提到敦煌,就马上想到了敦煌石窟群,想到莫高窟、榆林石窟、东千佛洞等。
因此,这一概念的文化核心是佛教美术。
孟子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骄傲。
2.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
3.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讨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相关名言名句,了解孟子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壁画。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读文自学1.精美的敦煌壁画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在我国西北部的荒漠中,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总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
站在那连绵不绝的画作前,我们仿佛回到古人生活的时代。
无论是行笔还是用色,每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都历历在目。
汉代出猎图的古朴,唐代服饰的绚丽,宋代人物的拘谨……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壁画大体可分为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山水画等七种。
其中,故事画又分为五种,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情节动人有趣,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在莫高窟第二百九十窟中,有按顺序绘制的八十七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jiā)牟(móu)尼从出生到出家的全部情节。
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另外,着名的张骞(qiān)出使西域的故事就绘制在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的北壁西端上。
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
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描绘了人们奏乐舞蹈、表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中国历史故事-吃货张大千的趣事张大千如何当上山寨二把手悠久的农耕历史,富饶的土地,让中国人对吃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鲜香甜美,无一不精。
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国内外,却也只涉及中国饮食的点滴。
中国人是吃货的民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中国人做不到的。
在这样的国家,吃货可以说是随地都有,但是真正将吃当作艺术来对待的就没几个了。
中国有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艺术上成就非凡,被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但是却认为自己烹饪的技艺远在画技之上。
“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这位将饮食烹饪当作艺术看待的人,就是著名画家,有“东方之笔”美誉的张大千。
张大千爱吃,贪吃,留下了不少的有趣故事。
1946年,张大千某次宴请宾客,一连吃了十多只螃蟹。
而他又嗜好吃冰淇淋,每天都吃好几个。
当天在吃了十多只螃蟹之后,又吃了四个冰淇淋。
两者都是寒物,没多久就因为腹内绞痛,被送到医院急救,生生将自己吃进了医院。
张大千爱吃,还十分讲究,不吃隔夜菜,鱼一定要吃鲜活的。
每顿必要吃肉,并且每隔两天还一定要吃点红烧肉、冰糖肘子、东坡肉之类的大肥肉解馋。
别的地方都还好说,在吃的方面张大千从不委屈自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张大千去敦煌画壁画。
漫天黄沙,人烟稀少的隔壁,张大千也想方设法的给自己吃好的。
羊肉汤、糖醋牛排、三鲜蘑菇、酱豆腐,甚至还有冰淇淋!三鲜蘑菇的蘑菇是就地取材,特别好笑的是他觉得这里长的野蘑菇十分好吃,离开敦煌的时候,还专门画了一张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
就像藏宝图一样,细心的标明地点、采摘路线、时间,甚至还记录了哪个地方长的蘑菇最好。
后来他将这幅地图,送给了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
张大千有一位叫方召麐的女弟子,厨艺特别好,尤其一手馄饨那叫一绝,张大千特别爱吃这口。
有一次张大千在国外,将别人的信误作是方召麐给他写的,便以为方召麐要来。
那几天他十分高兴,天天都盼着,后来误会解除,张大千还伤心了一场。
关于尊重的名人事例一、尊重的定义尊重呢,就是对他人或者事物表示敬重和重视啦。
这是一种超级重要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能体现。
而且呀,名人们也有好多关于尊重的超棒事例呢。
二、名人尊重他人的事例1. 鲁迅与人力车夫鲁迅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大文豪呢。
有一次,鲁迅在路上碰到一个人力车夫,车夫不小心摔倒了,擦破了膝盖。
鲁迅看到后,特别关切地走过去,帮忙扶起车夫,还把车夫送到附近的诊所去处理伤口。
他可没有因为自己是有名的作家就高高在上,而是很尊重这个普通的车夫。
这就体现了他对人的尊重,不管对方身份高低,都平等对待。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里,不能因为自己读了很多书或者有点小成就,就看不起那些做体力活的人呀。
2. 列宁与卫兵列宁那也是非常伟大的人物。
有一回,列宁要进入一个会场,门口有个小卫兵不认识列宁,按照规定要求列宁出示证件。
列宁没有生气,也没有摆架子,而是很听话地拿出证件给卫兵看。
他尊重卫兵的职责,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破坏规矩。
我们平常也应该这样,尊重每一个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工作。
3. 彭德怀与小兵彭德怀元帅也是特别尊重他人的。
有一次,彭德怀看到一个小兵在站岗,天气特别冷,小兵的脸都冻得红红的。
彭德怀就走过去,亲切地问小兵冷不冷,还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小兵披上。
他不觉得自己是元帅就比小兵高贵多少,而是真心地尊重每一个战士的付出。
这告诉我们,尊重就是要关心他人的感受,不把自己的身份特殊化。
三、名人尊重文化的事例1. 季羡林与传统文化季羡林先生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
他非常尊重古老的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印度文化、中国古典文化等。
他在对待这些文化的时候,就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去探索、去传承。
他的这种尊重,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们现在也应该像季羡林先生一样,尊重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不要轻易地抛弃或者诋毁。
2. 张大千与敦煌壁画张大千跑到敦煌去临摹壁画。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敦煌壁画充满了敬意。
张大千个人资料寄语: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今天为读者收录的是张大千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中文名称: 张大千性别: 男生卒年: 1899~1983国别: 中国生平简介: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
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
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
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
兄弟10人,二兄张泽,号善(),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生平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
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
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
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
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猿”(亦写作猿),省作爰。
张大千在上海得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
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
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
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
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
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
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
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
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凡2年零7个月,共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
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张大千观后感张大千观后感代卉张大千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二哥张善子的影响,不仅触发了他的爱过热情,同时也为他的绘画引路。
他执笔一生,用生命画出了壮美的山水,用笔墨泼洒出动人的画面,他用他的满腔热血,以他的满心乡情留给世人永恒的记忆。
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画中有与风抗争的松树,正如他自己以生命对抗命运,用画笔勾勒自己的不满与愤慨。
他曾留学日本,并对日本人说为什么自己是中国人外国话却说得这样好,换来的确实亡国奴的嘲讽,从此他不再说日本话,还雇人翻译日语,他用倔强展现了一个中国人的自尊。
他是一个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日夜不辞辛苦,栉风沐雨,岁月留给他的是厚厚的老茧,以及苍老的白发。
在他生活的年代,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绘画的价值,于是他毅然决定前往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隋唐时期独特的绘画魅力,他倾其所有,向银行贷款,可是不幸也接踵而至,他的二哥去世而他却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可以说,这是张大千一生最悔恨的一件事,他的二哥也是爱国画家,曾作画《怒吼吧中国》,画中的十八只猛虎象征的是十八省联合抗日,正是二哥的言传身教,才使张大千对祖国有着满腔的热血,满心的乡情。
成功不仅源于热情,也源于勤奋。
张大千常常从早上画到晚上,深夜与油灯相伴,他从临摹石涛入手,临摹的次数甚至于十次,他坚信的是“七分人事,三分天事”,在他的桌边是石涛的语录,他翻遍了无数次,“山川予神遇而迹化也”,这是何种的境界,当时的名人也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所买的石涛真迹竟是张大千的仿作,足以见得他的作品亦真亦幻,犹如“石涛再世”,当时名人讳莫如深,齐白石闭门不见,他的作品真的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可是他不满足于成为另一个石涛,只想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他终于在莫高窟找到了自己所追寻的,在这里他看到了壁画的精美绝伦,自己每天深入洞窟之中,即使条件艰难,仍苦中作乐,临摹了二百多幅壁画,从这里他明白了“曹衣出水,衣带当风”的美妙。
张大千张大千介绍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电视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创作幕后《张大千敦煌传奇》剧照敦煌是世界级的人文景观,张大千是国际级的美术大师。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取材于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将近三年的时间,临摹敦煌壁画、修缮石窟前的栈道、清理流沙的真实故事。
至今敦煌石窟依然保留着张大千先生当年为石窟编号的墨迹。
但是,该剧重在展示敦煌,而非张大千的个人传记。
作为画家的张大千,只是我们进入敦煌这个选题的一个角度。
剧中时空定位,是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河西走廊,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
从张大千来到敦煌到离开敦煌,共两年有余的时间,让主人公张大千与敦煌的恩恩怨怨就此开始。
全剧始于来,终于走。
主要场景分为两大块儿。
一大块儿是距县城有二、三十里的千佛洞,和与千佛洞紧紧相连的上、下院;一块儿是位居县城的灯红酒绿之地怡春院。
构成了来世与今世、远古与现在的强烈反差;也形成了空灵与具体的强烈对比。
同时将大俗与大雅共溶于一炉。
又让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环境中的人相互纠葛在一起。
该剧的时代背景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宝窟敦煌既没有必要的保护,又面临国外势力与国内的官宦与土匪勾结盗宝。
浅谈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贡献
作者:李芳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
摘要: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座巨大的绘画博物馆,是一部源远流长、系统的中国美术史。
敦煌壁画孕育、滋养着艺术界、文化界、史学界等诸多人士。
张大千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与此同时,张大千也对敦煌艺术研究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敦煌艺术,向世人宣传展示敦煌艺术,推动并促进了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并首次个人为莫高窟作了科学系统的编号。
关键词:敦煌艺术;艺术研究;文化瑰宝保护
敦煌,位于著名的河西走廊,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有机结合的艺术瑰宝,而敦煌壁画是这艺术宝藏当中的精华,多少艺术大师对于敦煌壁画的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取得诸多成效。
张大千历时两年多,潜心面壁,临摹敦煌壁画,使自己在绘画理论及技法上进一步升华,终成一位大师。
更重要的是,张大千挖掘了敦煌壁画的价值与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宝藏并大力弘扬这一艺术瑰宝。
1 深入研究敦煌艺术
利用两年多时间,张大千带领几名学生和青海喇嘛共临摹绘出276幅尺寸大小不同的壁画,包括本生、佛经、经变、因缘故事及建筑彩绘图案等,囊括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的历代造型艺术。
敦煌壁画早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约有1000年,而现代发现尚属相当的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张大千将他在敦煌长时间的实地观察,加以深入分析,发表了一篇共11000余字的长文《谈敦煌壁画》,从十个方面分述了敦煌壁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一是佛像、人像画的抬头。
二是线条的被重视。
三是勾染方法的复古。
四是使画坛的小巧作风变为伟大。
五是把画坛的苟简之风变为精密。
六是对画佛与菩萨像有了精确的认识。
七是女人都变为健美。
八是有关史实的画走向写实的路上去了。
九是写佛画却要超现实来适合本国人的口味了。
十是西洋画不足以骇倒我国画坛了。
《谈敦煌壁画》论述了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心得,是一份研究“敦煌学”极有价值的文献。
与张大千同期的著名学者也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陈寅恪先生对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做出了如此评价:“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
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此宝之一斑,其成绩已超出以前研究的范围。
”
在印度寻访和巡游期间,张大千对印度的很多壁画和其他的一些绘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探讨敦煌壁画与佛教源头印度绘画艺术的关系。
他研究发现,石窟作为佛教的寺庙重要形式起源于印度,敦煌莫高窟引进了这种形式和佛经故事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所不同的是,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在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中国的传统画法,在经过几千年的中国历代优秀的画师和能工巧匠的劳动积累和创造,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民
族文化传统的敦煌艺术,他对于敦煌文化的诠释对于后来人们对敦煌文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也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2 向世人宣传展示敦煌艺术
初到敦煌,张大千积极向国人宣传展示敦煌壁画。
同时张大千还通过举办画展宣传敦煌艺术。
1943年在兰州举办了注明的“张大干的临抚敦煌壁画展览”,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到它的艺术研究价值。
翻阅当时的西北日报,有这么一段评论非常引人注目:张大千先生历尽数年时间,专心研究敦煌壁画,将它的艺术价值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我国重要的史记材料,通过这些绘画,把历史逼真的重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次年张大千先生又在成都举办了临摹敦煌壁画画展,随后又在重庆掀起了敦煌壁画热潮,1948年,张大千把敦煌壁画会展地点放在了香港,让刚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敦煌文化名。
作为第一个将敦煌艺术大规模介绍出来的画家,张大千的敦煌壁画展在平静的绘画世界掀起了阵阵波澜。
敦煌壁画展使国人了解敦煌艺术宝库;同时敦煌壁画展激发了人们对优秀历史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有力地推动促进了敦煌艺术保护机构的成立。
张大千也是在国外展示和宣传敦煌艺术最早的人。
1949年,应印度方面邀请,张大千携带了多达56件敦煌临摹壁画去印度去办画展,率先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的魅力。
此后,张大千又陆续去过二三十个国家,举办过近200次画展,每次办展时,张大千都会展示他珍爱的敦煌壁画,让世人领略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
3 推动并促进了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
敦煌之行前,张大千就已了解到敦煌洞窟屡遭破坏盗窃,便牵头倡导呼吁保护,并通过同时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外甥周伯敏给于右任谏言,这次谏言引起了于右任的高度重视,张大千在达到敦煌之后,发现敦煌洞窟已经多年没有修缮,在崖壁的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甚至一些洞窟已经被风沙填埋和侵蚀,大量艺术瑰宝被盗、流失,大量壁画已因被风沙雨雪侵蚀而脱落,破损严重。
张大千一边带人做清理和补修加固工作,一边抽空进行调查研究,详细搜集整理各洞窟的原貌、现状及缺损状况。
临摹期间,张大千还对其中有些残损的壁画进行了修补,使其得以恢复原貌,为后人研究观赏提供了方便。
后来于右任亲赴敦煌实地考察时,张大千在汇报中又一次恳请于右任早上提案,尽早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敦煌艺术进行有效管护。
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批馆藏文物与科研资料,它们为后人研究和保护敦煌文物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
在国外生活期间,张大千还十分留心敦煌资料的搜集和保护。
1952年,张大千先生在一次偶然中见到了留在国外多年的一批敦煌的经卷和遗书,为了国家文艺文物的保护,他花费重金买下这些文物,并把这些文物转交给国家文物管理局,使得这些流失国外的文物重新回到祖国。
4 首次个人为莫高窟作了科学系统的编号
既往法国人伯希和曾经去过敦煌,为了在敦煌文物盗窃时方便,对石窟就行了编号,其英文代号使用的是字符P,但它编号的方式是从北边开始往南边结束,大多人认为这并不科学。
张大千到达敦煌后为各个洞窟重新编号排序。
张大千这次编号则是依照古代工匠开凿石窟的先后顺序从南到北、从底层而上层进行的,与壁画创作的历史时序吻合,较伯希和更为科学合理。
张大千共对莫高窟上下4层309窟进行编号进行了年代考证,统一编号,英文代号为C。
所编共309号,后称为“张氏编号”,与伯希和编号(P)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敦煌研究所编号(A),这是国际通用的对于敦煌莫高窟所使用的三大编号。
与此同时,张大千先生还为安西的榆林窟和西千佛洞的石窟也进行了有效的编号。
张大千是目前公认的对敦煌石窟系统进行有效编号的第一人,他对于敦煌壁画研究的功绩是举世公认的。
作为张大千艺术历程中的一个华彩篇章,临摹敦煌壁画奠定了张大千一代绘画大师的地位。
但作为敦煌艺术、保护、整理、研究和传扬的先行者,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贡献不可埋没。
参考文献:
[1] 傅申.张大千的世界[M].羲之堂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100.
[2] 高宇琪.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特点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 东巴.论张大千绘画艺术与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在联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