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55.30 KB
- 文档页数:3
2221年第4期/第42卷需L金黄金地质河南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潜力于洋9朱雪菡2,英亚歌2,张飒3(0.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3.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摘要: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原属于银洞沟矿集区,为典型板块碰撞造山型矿床。
矿体产于(变)细碧岩或(变)细碧凝灰岩中,形态严格受含矿构造蚀变带控制,多呈脉状、不规则状、似层状、透镜状、舒缓波状,具有膨大狭缩、尖灭再现的特点。
矿体中部为菱铁矿层,是矿体的标志层,可作为深钻中矿体对比连接的主要依据。
通过整理近年来的勘查资料,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及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分布特征,对深部进行成矿潜力验证,探获了矿体。
通过对深钻探获矿体的对比,认为Y3矿脉深部具有巨大成矿潜力。
关键词测也质特征;深部成矿潜力;Y3矿脉;菱铁矿;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賤嘛鴻中图分类号:TD19P6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277(2021)04-0025-04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地处豫西南内乡县夏馆镇北部,原属于银洞沟矿集区。
1998—2003年,因矿业权划分,将银洞沟矿集区剥离为银洞沟、芦家坪、土木崖等矿区。
从1261年至今,先后已有多家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在该矿集区进行了研究工作,在矿床成因、赋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见解和认识〔1「9]。
目前,相邻的银洞沟矿区因开发程度较高,已将开采标高推至220m,而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区开采及研究停滞在758m标高以上。
通过对前期普查、详查资料的整理,结合相邻矿区深部探矿成果,对已有数据的归纳整理及对比验证,对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区的成矿潜力、成矿远景进行探讨,为矿区进一步探矿增储提供理论依据。
1成矿地质背景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位于秦岭褶皱系北秦岭褶皱带(见图1-A)二郎坪岩体东段,成矿系列属于东秦岭与元古宙一古生代一中生代深成花岗岩、浅成花岗斑岩、火山岩、基性一超基性岩有关的金、银、铜、钼、铬、多金属及蓝石棉矿床成矿系列(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西峡一内乡与古生代构造一深成花岗岩带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区域地质牛圈矿床地理位置处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四岔口乡,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的上黄旗—乌龙沟构造岩浆岩带上。
该区北东-北北东向火山机构发育,为多金属矿成矿有利部位。
区域地层有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和上侏罗统火山岩,但其分布都较少。
而中酸性岩体分布广泛,多呈岩基状、岩株状、岩脉状侵位于前寒武系变质岩地层中,主要为海西期粗粒花岗岩、燕山期细粒花岗岩以及隐爆角砾岩墙。
海西期粗粒钾长花岗岩及燕山期细粒钾长花岗岩成因上属于壳源重熔岩浆型花岗岩[1]。
在牛圈银(金)矿区内分布的硅质角砾岩为矿体的直接容矿围岩。
2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内断裂构造、环形构造发育,构成网状交织的构造格局。
主要有NNE -NE 向、NW 向、近SN 向三组断裂,矿化主要和NNE 向断裂有关。
牛圈银(金)矿床成矿主要受牛圈—老虎坝断裂(F1)断裂控制。
F1断裂与上黄旗—乌龙沟剪切带平行产出,长约8公里,主要由角砾岩、糜棱岩和断层泥等构成。
该断裂严格控制着银矿体的规模、产状和形态。
3矿床地质特征3.1矿体地质特征牛圈银(金)矿体赋存于隐爆角砾岩中,两者呈渐变关系,产出特征与隐爆角砾岩一致(图1)。
矿带呈北北东向展布,长度约500米,宽度为10~34米。
该矿带自北向南可划分为三个矿段,在地表三个矿段存在有一定的间距,但在地下深度约为200米处它们相互贯通连为一体。
矿体在空间上为北部厚、南部薄,上部厚、下部薄,矿体厚度较大处其品位也相应较高,厚度较小处其品位相应较低,且矿体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与隐爆角砾岩空间变化规律极为相似,暗示矿体赋存于角砾岩侵入前峰。
3.2矿石特征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有方铅矿、闪锌矿等。
黄铁矿有早、中、晚三期,早期黄铁矿含量少且粒径小,多呈浸染状;中期其含量相对增多,粒径也有所增大,多呈立方体、八面体等晶型;晚期黄铁矿呈微粒状。
3.3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其中上盘蚀变较强,下盘蚀变较弱。
倪培:流体与成矿流体沸腾(不混溶)流体相分离,即沸腾(水岩体系)或不混溶(富CO2体系)是斑岩型矿床流体演化的重要环节。
斑岩矿床的流体演化过程与其侵位深度密切相关。
当斑岩体侵位较深或中等时,出溶600~700 ℃、中等密度、盐度为5%~5%的初始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这种初始流体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保持单相而不发生沸腾,一直演化到斑岩成矿域,在400℃左右进入两相区间发生沸腾。
由于初始流体为中低盐度(小于10%),因此多数流体质量在沸腾过程中进入相分离曲面的气相分支,出现大量气相和少量高盐卤水。
质量平衡计算表明,这种初始流体会分异出质量分数大于75%的气相流体和仅25%的卤水。
着温度压力的降低,也可能发生多次的流体沸腾作用。
当斑岩体侵位很浅时,初始流体一旦出溶就已经处在两相区域内,此时会直接产生较低盐度的气相和很高盐度的卤水,而在更浅部发生的流体沸腾则会产生气盐度几乎为零的超低密度气相和很高盐度的卤水。
斑岩型矿床金属沉淀机制流体沸腾(不混溶)通常被认为是斑岩矿床中最重要的成矿机制。
流体沸腾可能直接导致金属的沉淀。
在斑岩型或夕卡岩型Cu(Mo)矿床的成矿期脉体中,含子晶富液相包裹体(子晶先融化)和富气相包裹体共生的沸腾包裹体组合被广泛报道,例如环太平洋成矿带中BinghamCu-Mo-Au、BajodeLaAlumbreraCu-Au矿,钦杭成矿带中德兴Cu-Mo矿、东乡Cu矿、永平Cu、建德Cu矿,冈底斯成矿带中厅宫Cu和南木Cu-Mo矿等。
此外,以出现富 CO2相包裹体和富液相包裹体共生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则被认为是少数斑岩 Mo矿主要沉淀机制,典型的案例是中国浙江桐村斑岩Mo矿。
值得注意的是,如桐村等仅由富CO2流体不混溶主导的成矿过程并不能形成大型矿床,而含CO2流体沸腾作用则有利于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典型的案例如中国秦岭大别成矿带的沙坪沟Mo矿和鱼池岭Mo,钦杭成矿带的德兴 Cu-Mo矿,以及一些形成深度较深的 Cu-Mo矿床如Butte。
河南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李健; 王昊【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9(010)005【总页数】7页(P1068-1074)【关键词】银多金属矿床; 地质特征; 成因; 芦家坪; 河南【作者】李健; 王昊【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郑州450016; 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20 引言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湍源银多金属地球化学异常区内,处于内乡县银洞沟银矿集区北部,成矿区划属北秦岭褶皱带二郎坪—刘山岩地向斜褶皱束祁子堂—夏馆—板厂—双槐树—官坡Au-Ag-Cu-Pb-Zn-Hg-Sb 成矿带,为豫西南重要的银多金属成矿带,区内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十分有利,近年来通过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初步提交一接近中型规模的矿床,该矿床的勘探和开发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银金铅锌等矿种后备资源基地(王志光等,2003)。
该区找矿工作始于1968 年,中南冶金601 队、地矿局区调队、有色地勘局三队、有色地勘局五队、有色地勘局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多家地勘单位及科研机构先后在该区开展过普查及科研工作,在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规律、银的赋存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认识,本文通过对该矿床系统研究,综合论述芦家坪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机理,以期对该地区同类型矿床勘查提供借鉴意义。
1 成矿地质背景1.1 大地构造环境芦家坪银多金属矿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褶皱系北秦岭褶皱带二郎坪地体东段(图1),出露地层为二郎坪岩群(Pz1er),南与秦岭岩群相接,北与宽坪岩群相邻,作为北秦岭褶皱带出露地层主体的二郎坪群,为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与成矿关系密切,为区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地质单元(罗铭玖等,2000),其南、北两侧为NWW 向展布的瓦穴子—乔端断裂、朱阳关—夏馆断裂,这两大断裂在卢氏县兰草交汇,延展长、深度大,从太古宙到中生代,长期活动,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多阶段、多期次运动,使得其中构造型式十分复杂,并发育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有利于富含矿质的重熔型花岗岩浆及与其生成有关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的形成。
卷(V olu m e)24,期(Nu m ber)2,总(S U M)84页(P ages)175~181,2000,6(Jun.,2000)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ica et M etallo g enia 兰坪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龚文君,谭凯旋,李小明,龚革联(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3)摘要: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石英砂岩、粉砂岩中,矿体受一组北东向的压扭性断层控制而呈似层状、脉状产于断裂带中。
包裹体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低温(平均124~ 141e)、低矿化度的盆地卤水,流体的H、O同位素组成位于大气降水线附近,反映了水/岩作用程度较低、水/岩反应时限短,流体流动与循环速度较快。
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在景星组沉积之后的13~ 16M a期间断裂作用所产生的断裂渗透性达到最大,此期间流体演化的温度也达到125~140e。
断裂作用所产生的高断裂渗透性对周围地层中的流体产生泵吸作用并形成流体流动的断裂引水渠,从而导致大量流体在断裂带中快速流动、循环和汇聚成矿。
关键词:流体地球化学;断裂渗透性;断裂驱动流体成矿;白秧坪铜银矿床中图分类号:P611;P618.41/61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552(2000)02-07滇西兰坪盆地蕴藏有丰富的铜、银、铅、锌、锶等矿产资源,尤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闻名于国内外。
国内许多学者对盆地的地质、构造和一些主要矿床特别是金顶铅锌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等作了大量研究工作[1993,尹汉辉等],但是盆地中铜银矿床的找矿和研究工作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在该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前景可观的铜银矿床,白秧坪铜银矿就是其中之一[1997,田洪亮],它具有大型矿床的前景。
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成分、氢氧同位素和计算机模拟等研究,对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39卷 第4期2020年11月 世 界 地 质GLOBALGEOLOGYVol 39 No 4Nov 2020 文章编号:1004—5589(2020)04—0768—17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布敦乌拉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因与成矿预测王兵1,段壮2,姜福红31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山东威海264209;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3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272100摘要: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布敦乌拉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白音查干银矿床的北侧,是一座中型银矿床,目前矿区内估算(121b+122b+333)矿石资源储量为523 93万t,银金属量859 84t,平均品位(Ag)164 11×10-6,伴生金属为Pb、Zn、Cd及Ga等4种元素。
矿体赋存于二叠系大石寨组流纹岩及流纹质凝灰岩中,矿脉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碎裂岩带关系密切;成矿热液期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石英黄铁矿阶段(Ⅰ)、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方解石 石英阶段(Ⅲ),其中I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形成辉银矿、辉锑银矿、银黝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多种硫化物。
从空间、矿化元素分带来看,白音查干和布敦乌拉多金属矿床成因关系密切,均产在花岗斑岩岩体周围,在垂向上由下向上,平面上围绕成矿岩体由内向外,蚀变矿物组合从电气石±石英±萤石变化为较低温的含萤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高岭石组合,成矿元素分布依次为Sn Cu→Ag Pb Zn,两矿区可以联合构成与早白垩世石英斑岩相关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
根据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建立成矿找矿模型,进而得出布敦乌拉矿床深部具有勘查Sn Cu矿化或Ag Pb Zn矿化的潜力,白音查干矿床石英斑岩南侧为勘查脉状Ag Pb Zn矿化的远景区。
云南宁蒗县白牛厂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模式白曜宇【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4页(P328-331)【关键词】构造控矿; 热液型矿床; 云南宁蒗白牛厂【作者】白曜宇【作者单位】云南富盛锌鑫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云南宁蒗县白牛厂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Ⅰ级)西缘的“大理-丽江台缘过渡带(Ⅱ级)”的北部东侧,巨型“三江成矿带”东侧,属于扬子成矿区之丽江—宁蒗成矿亚带,是我国西南“三江”斑岩铜矿带之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铜(金、钼)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濒临青藏高原腹地,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致使区内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强烈,表现为广泛出露二叠统钙碱系列的玄武岩,喜马拉雅期富碱(二长)花岗岩体。
1 矿区地质特征1.1 矿区地层矿区出露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二叠系下统阳新组(P1y)的泥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细—粉晶灰岩;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P2e)的玄武质凝灰岩和玄武岩;二叠系上统黑泥哨组(P2h)凝灰质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三叠系下统青天堡组(T1q)的砂砾岩和岩屑砂岩;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浅灰色白云质灰岩、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页岩和粉砂岩。
1.2 矿区地质构造矿区具体处在丽江-木里隐伏大断裂与箐河大断裂夹持带内,显示出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为辅的断块型构造特色。
作为地质作用之一的成矿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矿产,也就具有明显的区带特征,其矿种、类型、规模和空间展布等,均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紧密相关。
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影响下,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褶皱构造次之。
就对成矿关系而言,断裂构造最为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控矿因素。
1.2.1 褶皱构造(1)白牛厂倾伏背斜:背斜轴近南北向,背斜轴南北长约2.2km,核部、两翼相对完全出露阳新组二至四段灰岩。
在白牛厂村南部背斜倾伏端地层转折表现十分明显。
(2)萝卜地向斜:位于萝卜地西侧,向斜轴向近北北西向,核部出露地层为黑泥哨组,翼部为峨眉山玄武岩组。
云南澜沧地区南角河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云南澜沧地区南角河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南角河银多金属矿是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评价的一个具有大型找矿远景的矿床.矿床产于临沧-勐海复式花岗岩基南段西侧与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的接触断裂破碎带(白章断裂)中,矿体呈脉状,形态单一.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和澜沧群地层,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下渗加热上升回返并混合少量岩浆热液为特征,以花岗岩和澜沧群变质岩为矿源层,以断裂破碎带为赋存空间,为具有明显垂向分带特征的低温热液矿床.
作者:杨贵来杨伟光莫宣学曾普胜和中华解通 YANG Gui-lai YANG Wei-guang MO Xuan-xue ZENG Pu-sheng HE Zhong-hua XIE Tong 作者单位:杨贵来,YANG Gui-lai(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云南地质矿产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5) 杨伟光,和中华,解通,YANG Wei-guang,HE Zhong-hua,XIE Tong(云南地质矿产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5) 莫宣学,MO Xuan-xue(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曾普胜,ZENG Pu-sheng(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
刊名:地质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卷(期):2006 25(9) 分类号:P61 关键词:银多金属矿白章断裂垂向分带低温热液矿床南角河澜沧地区云南。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6T16:03:39.7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作者: 张红1 张洪培2 蹇龙3 贾福聚3
[导读] 本文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的测试分析鉴定,提出了热水沉积与成矿作用,剖析热水沉积过程中包裹体物化条件、成矿
流体成分,探讨成矿关系,丰富成矿理论。
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个旧—薄竹山—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带中部,赋矿层位为中寒武地层。加里东期在该区发生了
大规模的热水沉积事件,并伴随银多金属矿床的初始形成。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认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寒武纪热水沉积使成矿物质
初步富集;为后期构造运动过程中成矿元素多活化迁移奠定物源基础。其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弥补了对矿床研究的不足,对区内成矿理论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热水沉积与成矿作用;
引言
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带的中部,是滇东南又一典型的大型—超大型银、铅、锌、锡、铜多金属矿
床。有关矿床成因、成矿作用等地质认识仍存在不少争议。本文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的测试分析鉴定,提出了热水沉积与成
矿作用,剖析热水沉积过程中包裹体物化条件、成矿流体成分,探讨成矿关系,丰富成矿理论。
1.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以中、下寒武统为主,其次为下泥盆统地层,两者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中间缺失上寒武统、奥陶系和志留系地
层(图1)。出露地层由新到老分别为第四系(Q),泥盆系下统芭蕉箐组(D1b)、坡脚组(D1p)、坡松冲组(D1ps),寒武系中统龙
哈组(?2l)、田蓬组(?2t)、大丫口组(?2d)和寒武系下统大寨组(?1d)、冲庄组(?1ch)。
图1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地质构造简图(云南第二地质大队,有修改)
1.泥盆系;2.中寒武统龙哈组;3.中寒武统田蓬组4.中寒武统大丫口组5.下寒武统大寨组;6.下寒武统冲庄组;7.花岗斑岩;8.构造角
砾岩;9.整合地层界线;10.不整合地质界线;11.背斜;12.向斜;13.断层
2.流体包裹体研究
2.1 样品及测试方法
本文在前人对白牛厂的研究成果上,又选取了40余件样品进行成矿温度及包裹体成分研究。本次流体包裹体的切片及测温工作均在中
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流体包裹体室完成。
对所选取的包裹体薄片。测温仪器为Linkam THMSG 600 型冷热台。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升温或者降温速率控制在5~
20℃/min,在接近相变点时。
流体包裹体原位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所用仪器为英国产Renishaw inVia Reflex型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
2.2矿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选取具有代表性5件样品进行显微测温、成分测定。代表性样品及其切片位置见(图2)。
通过镜下观察,按照气液比有气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三种类型。该区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主要分为以下
两类:
1.液相包裹体(LV):由气液两相组成,该类包裹体通常气相成分小于50%,一般在10~30%左右。大小5~18μm,形态呈圆形、椭
圆形。
2.气相包裹体(VL):该类包裹体分布较为广泛,大小2-15μm。气液比大于50%,一般为60~85%。气相成分主要为CH4、H2O
等,含有少量N2、CO2。
图2 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系统流体包裹体样品照片
2.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物理参数估算
1. 温度
根据本次实验测点结果及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与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有
关的成矿流体冰点范围-11.5~-0.1℃,平均值-2.45℃;包裹体均一到液相时的温度范围是109.9~372℃,平均均一温度为216.9℃。属于中
低温热液范畴。
2. 盐度
利用盐度计算公式:
W=0.00+1.78t-0.0442t2+0.000557t3……………………………..……(1)
式中:W为盐度(%),t为冰点的温度(℃)
依据上述公式,获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成矿系统中流体的盐度范围,得到盐度范围是:0.18~16.4%,平均值为3.79%,
属于低盐度流体。
3. 密度
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27]:
A=0.993531+8.72147×10-3×W-2.43975×10-5×W2…………..(2)
B=7.11652×10-5-5.2208×10-5×W+1.26656×10-6×W2……………(3)
C=-3.4997×10-6+2.12124×10-7×W-4.52318×10-9×W2…………(4)
ρ=A+BT+C×T2………………………………………………………(5)
式中:W为盐度(%);ρ为盐水溶液密度(g/cm3);T为流体均一温度(℃);A、B、C为无量纲参数,不同盐度对应不同的A、
B、C值。
依据上述公式,获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成矿系统中流体的密度范围,得到成矿流体密度范围是:0.54~1.01g/cm3,平均
值是0.866 g/cm3属于低浓度流体。
4. 压力
利用成矿压力的经验计算公式:
P0=219+26.20×W………………………………………………………(6)
T0=374+9.20×W………………………………………………………(7)
P=P0×T/To……………………………………………………………(8)
式中:W为成矿流体盐度(%),T0为初始温度(℃),P0为初始压力值;T为成矿实际温度即均一温度(℃),P为成矿压力值。
将数据带入公式得到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成矿系统中流体捕获包裹体的压力范围,得到流体的压力范围是:78~308Mpa,
平均压力值为156Mpa。
2.4流体包裹体成分
1.金属矿物包裹体成分
金属矿物的包裹体研究,据前人的数据进行分析,①本区成矿流体液相富含K+、Mg2+、Cl-、F-、SO42-等组分;气相主要以H2O为
主,CH4含量相对较高。②按离子含量相对大小,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中液相成分的相对含量顺序为:SO42-
>K+>Cl->Mg2+>Ca2+>Na+>F-。流体具有较高的SO42-含量,表明成矿流体是偏氧化的。
表1 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温度及相关参数表
注:资料来源:1-本文,2-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1993)[26]
3 成矿作用
1.成矿时间:根据包裹体测温分析,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与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有关的成矿流体主要具有中-低温(180~255℃)、低
盐度(0.18~16.4%)、低密度(0.54~1.01g/cm3)的特点。而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介于78~308Mpa之间,属于中等强度压力范畴。总的
看来,该成矿系统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较宽,表明成矿时间较长。
2. 流体中富甲烷:富甲烷流体是海底热液流体组分的重要代表。因此,在以硫化物为主的铅锌矿床中,原生矿石是否有富甲烷流体包
裹体的存在,成为了判断矿床是否为海底热液成因的重要证据[30-31]。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内富甲烷的特点也正好诠释了早期热水沉积成
矿作用。。
3. 热水沉积过程中金属元素初步富集:根据本文对包裹体的研究,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资料,认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在中寒武
曾发生过热水沉积成矿作用而使成矿物质初步富集,流体包裹体的性质反映出当时热卤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一个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
的流体。
4. 结论
1.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发育有多种包裹体,按气液比主要为气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LV)由气液两相组成,寄主矿物
主要为石英,其次为萤石和方解石;气相包裹体(VL)中以富气相CH4-H2O包裹体和富液相CO2-H2O包裹体为主。各类型包裹体之间具
有成岩过程的连续性。其中,富CH4包裹体的发现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2. 根据包裹体测温分析以及拉曼光谱分析,白牛厂成矿流体具有早期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0~255℃)、低盐度(0.18~
16.4%)、低密度(0.54~1.01g/cm3)、中等强度压力的特点。
3. 根据包裹体各方面的特征,结合前人对于该地区的研究,认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寒武纪热水沉积使成矿物质初步富集,特别
是银超巨量集聚,为后期构造运动过程中成矿元素多活化迁移奠定物源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鑫培.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和成矿作用探讨[J].云南地质.1990,9(4):291-307.
[2]江鑫培.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赋存形式及银矿物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4,13(3):278-284.
[3]江鑫培.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银赋存形式及其矿物特征[J].云南地质.1994.13(1):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