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87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引言:矿床是地球内部的宝库,它们是地壳深部成矿作用的产物。
而成矿流体作为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将着重探讨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影响。
一、成矿流体的来源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幔、地壳及地下水系统。
地幔来源的成矿流体富含各种金属元素,如Cu、Pb、Zn等;地壳来源的成矿流体则富含稀土元素、钨、砷等。
地下水系统提供了矿床形成过程中重要的输运媒介。
二、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1. 温度与压力成矿流体的温度与压力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更容易溶解矿物,形成热液矿床;相反,低温低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容易析出矿物,形成富矿物沉积矿床。
2. pH值成矿流体的pH值对金属元素的溶解性起着重要作用。
低pH值环境下,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更容易溶解形成矿床;而高pH值环境则促使金属元素析出沉积。
3. 氧化还原状态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直接影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
强还原条件下,金属元素以单质态存在或形成硫化物矿物;而强氧化条件下,金属元素则以卤化物或氧化物等形式富集。
三、成矿流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成矿流体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包括水、气体、离子以及各种溶质。
其中,水是成矿流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溶解和输运大量的金属元素。
此外,气体成分如CO2、H2S等也对矿床成因起到重要影响。
四、成矿流体对矿床成因的影响1. 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决定了矿床的形成位置和类型。
成矿流体在地下岩石中的迁移路径、速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矿床的分布模式。
2. 成矿元素的赋存与沉积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流体中,也可以以矿物颗粒形式悬浮于流体中,最终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沉积形成矿床。
五、矿床成因分析与矿产找矿通过分析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矿床的成因提供重要线索。
矿床成因分析是矿产勘探的关键环节,对于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成矿流体特征分析与矿床形成模式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对矿床成因的深入了解,对成矿流体特征分析的研究日益重要。
成矿流体是一种在地壳中存在的流动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对矿床形成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成矿流体特征有助于揭示矿床成因机制,进一步完善矿床模型,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成矿流体包含丰富的元素和同位素信息,通过分析这些化学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成矿流体的成分、来源、演化过程以及与其它地质过程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成矿流体中的主要元素包括硫、铁、镁、钠等,而同位素包括氢、氧、碳等元素的同位素组成。
通过测定这些元素和同位素的含量和比例,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推测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历史。
成矿流体的来源可以通过研究流体中的同位素组成来判定。
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可以揭示不同的成矿流体来源,例如通过氢氧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断成矿流体是否来自地表水,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断成矿流体是否来自岩浆等。
同时,通过成矿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含量和比例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推断成矿流体的演化历史,例如流体中硫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金属硫化物的沉淀过程。
在研究成矿流体特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同矿床类型之间的差异。
不同矿床类型的形成机制是由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决定的。
例如,热液型矿床主要由热液流体的热液活动和物质输运导致的,而岩浆型矿床则是由于岩浆在地下经历演化过程后释放出的成矿流体形成的。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矿床中的成矿流体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矿床的成因机制,为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供指导。
除了成矿流体特征的研究外,也有许多其他因素对矿床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构造背景、矿床围岩的性质、地球化学特征等都会对矿床形成产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成矿流体特征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只有在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矿床模型。
综上所述,成矿流体特征分析是研究矿床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矿床类型滇中小水井金矿床位于我国滇中地区,属于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是热液流体,主要由地层热水和深部热水混合而成。
这些流体表现出较高的含钾性、高硫酸盐性以及较低的钠离子比,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硫同位素指标。
研究表明,这种成矿流体其来源就是来自下部晚古生代-早白垩世沉积岩和上部中生代花岗岩体的混合。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为富金矿床,矿体类型包括簇状脉带状、脉状矿体等,主要被分布于岩石褶皱、断层、逆冲褶皱以及卡扎岩层等构造背景下。
该矿床区域形成的时期为早白垩世晚期至中期。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本身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也对于研究地球化学成因及其规律、金矿成矿机理、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特征等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因此,对于该金矿床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科学意义。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是一个较为独特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其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为含钾性较高、硫酸盐性高、钠离子比较低、硫同位素指标较高,成矿流体主要由地层热水和深部热水混合而成。
其脉状矿体主要分布于卡扎岩层以及断层、岩石褶皱等构造背景下,形成时期为早白垩世晚期至中期。
相关数据表明,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是一个具有很高金品位和丰富金资源的金矿床,矿石中金成色可达85%以上。
此外,该金矿床也含有一些其他有价值的金属元素如银、铜、锡等,其中银品位在100 g/t以上,锡品位在0.1%左右,这些元素也为该金矿床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成因角度来看,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部晚古生代-早白垩世沉积岩和上部中生代花岗岩体的混合。
这说明,该金矿床与区域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研究该金矿床的地质背景是进行有效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前提。
在勘探和开发方面,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开发主要采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法。
目前,该金矿床的储量约在50吨左右,已被探明的金属资源储量大约有200吨。
可以看出,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开采潜力巨大,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矿床地质渝东南老厂坪铅锌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双燕1,2,付绍洪3,李航1,2,朱正杰1,2,向晓军1,2,程军1,2,龚奎1,2(1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2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重庆400042;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渝东南老厂坪铅锌矿分布于扬子克拉通内四川盆地川东褶皱带与湘鄂西褶皱带的接合部位,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自明朝万历年间便有开采记录。
前人从矿床地质特征、物质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认识:①矿床成矿受地层、岩性组合的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白云质碳酸盐岩中;②成矿元素主要可能来源于下伏地层和赋矿地层本身,少量可能来自于上覆地层。
但上述结论只是根据矿区地质特征推论而成,缺乏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该矿床成因的正确认识。
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地区老厂坪铅锌矿开展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铅锌矿成矿流体性质,为探讨矿床成因提供新的依据。
老厂坪铅锌矿体主要分布于老厂坪背斜轴部,构造形迹为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线状褶皱带,带内发育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走向或斜向张性、压扭性断裂。
一级背斜构造控制着矿化带的展布,次级构造,特别是构造转折端,轴部或近轴部地层由陡变缓的部位,以及两组小断裂或节理交合处,常是矿体赋存的有利地段及矿化富集部位。
赋矿围岩主要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硫化物,主要呈块状、团块状、浸染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次生矿物主要为菱锌矿、铅钒、白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重晶石、萤石、方解石、石英等。
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老厂坪铅锌矿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沿愈合呈线状分布、粒状或孤立状分布,包裹体形态主要为负晶形,大小为2~28 μm不等,集中在8~18 μm之间,形态主要为正方形,不规则状,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包裹体、含子晶包裹体。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相关内容。
它是在地球化学垒、界面成矿地球化学、水-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新的概念。
本文主要从其定义、组成、类型、识别标志与方法等方面依次介绍。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思路无论是对于矿床的成因研究还是找矿都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界面成矿水-岩作用一、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定义60年代人们提出地球化学垒的概念来表示地球化学元素的改变。
并在70-80年代中将此原理应用于矿床成因的研究。
在90年代初,有人对地球化学垒的形成、类型和成矿关系作了研究,并注意到流体性质的改变对地球化学垒的影响。
再加上之后对水-岩反应的研究,在1991年关广岳提出了有人提出了界面成矿地球化学的概念。
倪师军、张成江等人在前人对地球化学垒、界面成矿地球化学、水-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于1998年正式提出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概念。
这一初步概念的核心内容在于:成矿流体在运移演化过程中,由于成矿流体周围环境的突变、成矿流体演化的不连续性和成矿流体-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等内外因素突变而造成了成矿作用突变界面流体成矿地球化学界面。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是由于成矿环境的不连续性、成矿流体性质的演化和成矿流体-环境作用等内外因素所造成的矿床地球化学突变部位,这是在前人地球化学垒研究、水-岩(或流体-岩石)反应研究和界面成矿地球化学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新概念,并强调流体成矿是流体性质改变-流体环境作用-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作用的产物。
二、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组成流体成矿的地球化学界面的核心内容是成矿环境突变界面、成矿流体性质演化界面、成矿流体-环境作用界面(图1),这些界面控制了流体的成矿定位,也是地质地球化学作用集中发生的重要场所。
滕彦国等(2000)在研究川西北巴西金矿田流体成矿地球化学界面及核技术识别中提出:环境条件突变的地球化学界面控制了流体运移和定位,是流体成矿的外因;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反映不同演化阶段流体性质突变的地球化学界面,这些地球化学界面的动态发展决定着成矿流体演化的方向和规律,是流体成矿的内因;成矿流体-环境界面上的各种地球化学作用是流体成矿的内因外因相结合的关键因素。
第14卷第4期1999年8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Vo l.14 No.4Aug.,1999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综述倪师军,滕彦国,张成江,吴香尧(成都理工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是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通过流体来源示踪、运移示踪和定位示踪可以追溯流体活动的全过程,对恢复流体活动历史、演化历程具有积极意义。
对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对人们常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包裹体地球化学示踪及气体地球化学示踪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 键 词:成矿流体;流体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示踪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4-0346-07 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是查明元素、矿物等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来源、演化及其最终发展状态,是揭示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和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是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通过流体来源示踪、运移示踪和定位可以追溯流体活动的全过程,对恢复流体活动的历史、演化历程具有积极意义。
1 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由于同一元素不同同位素的原子质量不同,其热力学性质有微小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同位素组成在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中发生变化,引起同位素分馏,包括热力学平衡分馏和动力学分馏2种类型〔1〕。
经过长期的分异、分馏、衰变演化,地球不同层圈、不同地质单元具有明显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因此可以根据同位素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性质示踪成岩、成矿物质的来源、推断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
另外还可以根据同位素分馏规律和矿物的同位素组成,示踪矿物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和演化过程〔1〕。
用稳定同位素数据来定量地说明成矿介质水和其他物质的来源,开始于60年代初期〔2〕,作为独特的示踪剂和形成条件的指标,稳定同位素组成已广泛地应用于陨石、月岩、地球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大气、生物、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地热水及各种矿床的研究,成为解决许多重大地质地球化学问题的强大武器〔3〕。
湖北省陨西县三天门金矿床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特征湖北省陨西县三天门金矿床是一种典型的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象,其独特的成矿流体特征和地质条件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的条件,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过程的方法。
在三天门金矿床中,包裹体主要为含气包裹体,其温度介于227℃~308℃之间,盐度为6.73 wt.%~23.6 wt.%,密度为0.689 g/cm³~0.965 g/cm³。
包裹体类型主要包括一次包裹体和二次包裹体,其中一次包裹体主要由冰相水组成,其δ^18O值介于-3.3‰~12.9‰之间,δD值介于-92‰~-41.8‰之间,反映了成矿流体来源于深层地下热水。
二次包裹体则主要形成于岩浆后期热液活动,温度相对较高,盐度也较高,同时含有一定量的CO2,其δ^18O值为11.4‰~18.2‰,δD值为-56‰~-46‰之间,反映了岩浆热液的混入作用。
在同位素地球化学中,氢氧同位素是一种常用的指示物质。
三天门金矿床中的成矿流体δD和δ^18O值分别为-81‰~-33‰和-12‰~10‰,与区域水体组分相似,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区域深层水体。
而矿体中金元素的同位素组成显示其来源于区域深层水体,也证实了成矿流体来源于深层水体的结论。
成矿流体的特征对金矿床的形成和成矿作用起着重要影响。
三天门金矿床的深部地质条件,包括花岗岩浆体的侵位和区域构造背景,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地质环境。
同时,成矿流体在深部富含金等金属元素,流经地层过程中负载大量含钾、钠等离子体和OH-、HS-、S2-等硫化物离子,形成了具有高黄金品位的石英脉型金矿。
综合上述,三天门金矿床的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区域深层水体,由于深部地质条件的适宜,成矿流体在流经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高黄金品位的石英脉型金矿。
这为金矿床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成矿流体活动信息示踪: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趋势
倪师军;张成江
【期刊名称】《冶金地质动态》
【年(卷),期】1998(000)010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倪师军;张成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1
【相关文献】
1.秦岭凤太成矿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J], 张玉清
2.一种新的成矿流体示踪法--流体包裹体N2-Ar-He示踪体系 [J], 孙晓明;David I. Norman;孙凯;陈敬德;陈炳辉
3.成矿流体活动的地温信息及地球物理示踪 [J], 滕彦国;倪师军
4.成矿流体活动信息的三个示踪标志研究 [J], 倪师军;曹志敏
5.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综述 [J], 倪师军;滕彦国;张成江;吴香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南瑶岗仙钨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湘南瑶岗仙钨矿床是一种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其成矿流体主要来
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和热液。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温、
高压、高盐度、富硫、富钨、富铅、富锡、富银等特点。
瑶岗仙钨矿床的
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花岗岩体,这些岩体在地壳深部经历了高温、高压、高流速的岩浆作用,形成了大量的热液。
这些热液在地壳深部与岩
石反应,释放出大量的钨、铅、锡、银等金属元素,形成了瑶岗仙钨矿床。
瑶岗仙钨矿床的成矿流体中富含硫化物、氧化物和卤化物等化合物,其中
硫化物是最主要的成分。
硫化物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
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等。
此外,成矿流体
中还含有大量的氧化物和卤化物,它们可以与金属元素形成氧化物矿物和
卤化物矿物,如锡石、银矿等。
总之,瑶岗仙钨矿床的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温、高压、高盐度、富硫、富钨、富铅、富锡、富银等
特点。
这些特征为瑶岗仙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基础。
河南老湾金矿床上上河矿段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寇少磊;杜杨松;曹毅;陈建立;史革武;陈金铎;王丽红【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16(035)002【摘要】河南桐柏老湾金矿床是桐柏-大别山(北坡)金银成矿带内大型造山带型金矿床之一.文章对该矿床的上上河矿段进行了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该矿段的流体成矿过程.根据矿脉穿插关系、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以及黄铁矿的粒度和晶形,将老湾金矿上上河矿段成矿过程划分为:石英粗粒自形黄铁矿(Ⅰ)、石英细粒半自形-他形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Ⅲ)及石英碳酸盐(Ⅳ)4个阶段.镜下观察显示,矿床中的包裹体类型有含CO2包裹体(LH2O+LCO2+VCO)、纯CO2包裹体(LCO2 +VCO2)、液相包裹体(LH2O+VH2O)及少量含子晶包裹体(LH2O+VH2O+S).第Ⅰ阶段、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均可见含CO2包裹体、纯CO2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有时可见含CO2包裹体与液相包裹体共存.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近似看做中温、低盐度、富CO的NaCl-H2O-CO2体系,纯CO2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所代表的流体可能是由含CO2包裹体所代表的NaCl-H2O-CO2流体经不混溶形成的,三者在寄主矿物沉淀时,被同时捕获而共存.从第Ⅰ阶段到第Ⅳ阶段,成矿流体温度从303~379℃逐渐降低到138~ 195℃,盐度训(NaCleq)从4.07%~9.59%逐渐降低到1.06%~2.74%.在成矿的第Ⅰ阶段成矿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而在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流体中的CO2起泡分离再次引发了不混溶作用.从第Ⅰ阶段到第Ⅲ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H2O从6.56‰~9.71‰经1.89‰ ~4.01‰变化到0.08‰,δDH2O从-78.1‰~-64.2‰经-79.5‰~-76.3‰变化到-72.6‰,表明老湾金矿第Ⅰ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第Ⅱ阶段成矿流体中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第Ⅲ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的比例明显加大.【总页数】16页(P245-260)【作者】寇少磊;杜杨松;曹毅;陈建立;史革武;陈金铎;王丽红【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兴源矿业有限公司,河南南阳4747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相关文献】1.河南老湾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J], 谢巧勤;潘成荣;徐晓春;岳书仓2.桐柏山老湾金矿带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来自地球化学、年代学证据及控矿构造地质约束 [J], 杨梅珍;陆建培;付静静;任爱琴;王世峰3.河南老湾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J], 陈加伟;孙保平;李佩;裴满意;任强4.河南桐柏老湾金矿床氢氧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来源 [J], 谢巧勤;徐晓春;岳书仓5.河南老湾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J], 谢巧勤;徐晓春;李晓萱;陈天虎;陆三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类型探讨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是云南省南部滇中地区一处重要的金矿床,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丰富多样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复杂多样。
本文将对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类型进行探讨。
1.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古近系下部泥盆统灰岩地层。
成矿流体主要以CO2-H2O为主,并含有少量的N2、CH4等气体。
成矿流体中主要的离子为Fe、Ca、Mg、K、Na、Cl、SO4等,其中Fe的含量较高。
另外,成矿流体中还含有少量的金、银、铜、铅、锌、钼、砷、锑等金属元素。
2.成因类型(1) 热液-岩浆型滇中小水井金矿床位于滇中地区的岩浆侵入带内,因此有学者提出了热液-岩浆型成矿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由深部岩浆提供的高温、高压金属热液,通过岩浆与地层岩石的热润化反应及混合作用而成。
这种形成方式在成矿流体的离子组成和温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佐证。
(2) 蚀变-热液型在蚀变-热液型成矿模式中,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层蚀变作用,是由早期地层蚀变形成的硅酸盐溶液和混合的热液所组成。
这种成矿模式与特殊的岩石类型和构造环境有关,具有明显的地质学特征和佐证。
(3) 浸染-热液型浸染-热液型成矿模式认为,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自地壳深部,基本成分是由岩浆的浸染作用形成的热液流体,与地层岩石的接触而形成的成矿流体。
这一类型中的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压、高盐度等特点,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总之,不同的成因类型对应不同的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丰富多样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研究对于该金矿床的勘查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相关数据,滇中小水井金矿床的年产金矿量高达3.5吨,金品位达到20g/t以上,成矿构造主要为走滑断层和褶皱构造。
同时,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以CO2-H2O为主,并含有少量的N2、CH4等气体,其中Fe的含量较高。
吉林小西南岔金-铜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王可勇;卿敏;孙丰月;万多;王力;李向文【摘要】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产于海西期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体之中,其矿化类型以石英大脉及石英细脉带型金-铜矿化为主,局部地段叠加发育有石英脉型辉钼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金-铜矿脉及辉铂矿脉石英中均主要发育含NaCl 子矿物三相、气相-富气相及气液两相三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同类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相近,显示两类矿化成矿流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反映它们均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区内辉钼矿化主要发生于109Ma±,而金-铜矿脉石英的Ar~(40)A~(39)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金-铜矿化则主要发生于123.35±0.8Ma.结合矿区已有的岩浆岩年代学研究成果,提出小西南岔矿区金-铜矿化主要与燕山晚期细粒(花岗)闪长岩活动有关,而辉钼矿化则与其后侵位的隐伏花岗斑岩活动有关的认识.【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0(026)012【总页数】8页(P3727-3734)【关键词】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小西南岔金-铜矿床;吉林【作者】王可勇;卿敏;孙丰月;万多;王力;李向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廊坊,065000;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武警黄金部队三支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618.51;P597.31 引言小西南岔金-铜矿床是吉黑东部延边-东宁成矿带内一大型代表性矿床,其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该区金-铜成矿作用特点、区域成矿规律、矿床成因机制及指导矿带内进一步找矿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中两种流体系统相互作用——地球化学证据和流体动力学模拟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和铀矿区。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成矿的流体系统相互作用,对于深入理解成矿机制和指导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地球化学和流体动力学模拟的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形成了两个流体系统——原生和再生流体,两者共同控制了铀成矿。
首先,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原生流体是地下水体系演化的产物,其主要来源是将大气水、河川水、降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了化学反应以后形成的。
在铀矿床形成过程中,原生流体带有较高的铀含量,且具有较低的还原性,因此,它在铀矿床的形成和富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原生流体的成矿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它与神经水和再生流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其次,流体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再生流体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再生流体是地下水重新进入地下岩石体系后形成的流体,其主要特点是含有高氧化还原潜能的还原型流体,具有较好的透过性,在岩石的开裂和孔隙中与原生流体等进行混合。
最终,再生流体带有更高的铀含量并沉积在富含铀的岩石中。
因此,再生流体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和富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形成了两个流体系统——原生和再生流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了铀成矿。
地球化学和流体动力学模拟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成矿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铀矿床的探测和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床开发中,多项数据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相关数据及其分析:首先是铀含量。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鄂尔多斯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床铀含量一般在150~300 ppm左右,其中南部地区铀含量较高。
此外,部分矿区铀含量可以达到400 ppm以上。
数据分析表明,砂岩型铀矿床的铀成矿富集程度比较高,且沿盆地南北向分布的差异性较大。
其次是地质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块的东缘,分布有一系列花岗岩体,这为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和成矿物质条件。
2020年3月 地 球 学 报 Mar. 2020 第41卷第2期: 267-279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Vol.41No.2: 267-279 湖南古台山金锑矿床成矿流体He-Ar、Sr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深部找矿意义孙骥1), 周超1), 陆文1), 郭爱民1), 肖荣1),隗含涛2), 谭仕敏1, 3), 贾朋远1)1)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湖南长沙 410116;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古台山矿床是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颇具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金锑矿床。
矿床位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外接触带, 主要赋存于南华系长安组和板溪群五强溪组。
本文对古台山矿床载金矿物毒砂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和含矿石英流体包裹体铷、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
He-Ar同位素分析显示, 成矿流体的3He/4He为0.011~0.038 Ra, 40Ar/36Ar值为414.4~732.6, 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壳流体, 同时有部分大气降水的加入。
Sr同位素分析显示, 含矿石英流体包裹体87Rb/86Sr变化于0.013~0.956, 87Sr/86Sr变化于0.725 29 ~ 0.732 45; 利用前人获得的成矿年龄(223.6 Ma)进行了初始锶同位素组成的返算, 获得其I Sr-223.6变化于0.723 60 ~ 0.731 67,平均0.727 44。
通过与印支期白马山岩体、板溪群等相关地质体锶同位素组成对比, 认为古台山矿床成矿流体不可能单独来源于岩浆, 而是岩浆流体运移过程中与来自基底具有高锶同位素比值的碎屑岩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
He-Ar同位素揭示矿区深部及周缘地区板溪群具有更好的资源潜力。
关键词:深部找矿; He-Ar同位素; Sr同位素; 成矿流体来源; 古台山金锑矿床; 雪峰弧形构造带中图分类号: P59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20.021101He-Ar-Sr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the GutaishanAu-Sb Deposit in Hunan Provi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Deep Prospecting SUN Ji1), ZHOU Chao1), LU Wen1), GUO Ai-min1), XIAO Rong1),WEI Han-tao2), TAN Shi-min1, 3), JIA Peng-yuan1)1) Hu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Changsha, Hunan 410116;2) MN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Assessment,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3) School of Geosicences and Info-phys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Abstract: The Gutaishan quartz vein type gold-antimony deposit is a representative deposit in the middle ofXuefeng arc structure belt. The deposit, located in the external contact zone of Baimashan composite granite mass, is hosted within Nanhua Changan Formation and Qingbaikouan Wuqiangxi Formation. This paper reports He-Arand Sr isotopic data of fluid inclusions trapped by arsenopyrite and quartz, respectively. It is shown that the3He/4He ratios are in the range of 0.011~0.038 Ra, and 40Ar/36Ar ratios vary from 414.4 to 732.6. The results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re dominated by continental crust fluids and some meteoric water in themetallogenic process. 87Rb/86Sr ratios are in the range of 0.013~0.956, and 87Sr/86Sr ratios are in the range of0.725 29 ~ 0.732 45.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initial 87Rb/86Sr ratio was 223.6 Ma (i.e. I Sr-223.6) when the depositwas formed. The I Sr-223.6 values range from 0.723 60 to 0.731 67, with an average of 0.727 44. A comparison with本文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课题(编号: 2017YFC0601506)、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科研项目(编号: 2017-03;2019-02)和湖南省地质院科研项目(编号: 201701; 2017-01-01; 201902-01; 201912)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