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综合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个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对于客观题型,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有的省市如湖南卷则采用简答题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这样难度就会大一些。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捕捉材料信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当然,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要求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要解答本题,就需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捕捉与试题相关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本文在对比中凸显严子的高尚节操,以其胸臆发之为文,则其旨“矫然拔俗”至于为世俗所讥笑,其“论理论事,明快严峭”至能“以笔杀人”。作者对严祺先文章的赞颂之情,毫无隐晦,溢于言表。将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把握文章要素。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多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对于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将《宋史·何灌传》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徽宗召问他时,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失当之处。至于D项,说何灌阻止溃退未成,这不符合事实,与原文意思不符。

注意逐项检查。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做题时要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的顺序逐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叙述分析、评价的整体性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性,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来解文的意识。比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第6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

中B项中“宋庆礼处事求实”表述有误,原文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这表明他做事虚浮不实。另外“另址再建营州城”,从原文可知玄宗的意图是在原址柳城筑营州城,并且得到了实施,而非另址再建营州城。可见答案选B。

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比如2011年全国高考大纲卷第10题,将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代入原文材料中进行查对,其中A、B、D三项的概括均符合原文意思。而C项说到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原文只是说他“坐赃”,不存在行贿的问题,因而不符合原文意思,C项所述不正确。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

【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08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

阅读三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主要方法有: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如《穷人》一课中桑娜的丈夫听到邻居的死讯后说的话,看似平常,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明白渔夫说的“熬过去”是什么意思。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打鱼经常一无所获,生活极度困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作者对这对善良穷人的赞美之情蕴涵其中。 (4)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1、读题干,找区域。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1、读题干,找区域。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2、辨文体,联背景。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摘拼析,巧表述。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拼、析。 “摘”,就是摘录法。即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 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 “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2、辨文体,联背景。 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 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 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 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分析 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 达的主要意思、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摘拼析,巧表述。 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拼、析。

[精品]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1.6 文言文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练习

六文言文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 预习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诸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从之。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又于西安增山阳,南阳增南召、桐柏,汝州增伊阳,各隶其旧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乂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少卿,抚治郧阳、襄阳等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原杰传》) (概括分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杰执法严明,惩治盗贼从不手软,先后两次在江西捕诛剧盗,捕戮众贼,解散从犯,保障地方安宁。 B.原杰执法公正,不畏豪强。在担任江西按察使时曾揭发宁王淫乱罪行,并革除他的护卫,受到皇上表彰。 C.原杰注重实地考察,政绩显著。在安抚荆、襄流民时,考察地势设置府县,有政绩却不自夸,把功劳归于吴道宏。 D.原杰关注民生,深得百姓爱戴。江西水灾致马匹饿死,他请求减免赔偿;荒年开仓赈济,使百姓免于流亡。 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9分) 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 ...》,四冠乡举。绍兴十五年廷对,考官定其级在三, 迨进御,上擢为第一,授镇江军签判。是冬,入省为正字。明年,迁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 ..,迁著作佐郎。事王邸四岁,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受知孝宗自此始。秦桧当国,嗛不附己,风言者媒蘖其罪,出倅筠州。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使金还,除权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讲。正迁吏部,御史论章使胥长买绢,高宗愕然曰:“刘章必无是事。”御史执不已,罢提举崇道观,举朝嗟郁。起居郎王佐讼其冤,亦坐绌。起知信州,未久,复请祠。孝宗受禅,念旧学,命知漳州,为谏议大夫王大宝所格。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颜端惧不测。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上意颇解。彦端获免,人称章长者。诏询唐太宗所问魏征德仁功利优劣,章上疏谆复,且言:“太宗问征在贞观十六年,陛下宅天命十载于兹,原益加意,将越商、周绍唐、虞矣,太宗非难到也。”进权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选德殿,问章:“今年几而容貌未衰,颇尝学道否?”章拱对曰:“臣书生无他长,惟菲俭自度。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上嘉叹久之。 亲洒宸翰以赐,俾安职。章力告归,以显谟阁学士食祠禄 ..。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卿父学士安否?”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卿归侍,为朕致此意。”旋遣阁门祗候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 学士,赐银绢四百匹。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九》,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B.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上课讲义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怎样概括文章的 中心思想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中心思想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目的,或说明一个问题,或宣传一种思想,或表彰一个人物,或传播一个经验……这种目的,就是中心思想。 (二)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通过写老红军战士把一名小红军战士送出草地,自己却被草地夺去了生命的事,表现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一般写人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叙述谁的什么事情,来歌颂或赞扬什么精神。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一般的写景状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描写什么景什么物,来抒发作者的什么感情。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步骤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大体可分四步: 第一步,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拿到一篇文章后,要通读一遍,大体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该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是初步的统观全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这一步要边读边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可以分为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通过概括段意,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统观全文,整理自己的感受。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要整理一下自己读文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体会:如我们应该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什么呢?这篇课文中使我受到了什么教育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是中心思想后一部分内容。 第四步,组织语言,概括中心思想。组织语言时,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叙述了(介绍了)……[中心思想]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这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 巧总结文言文阅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归纳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阅读理解中心思想

阅读理解中心思想 文章写作结构:总(论点)----分(举例子)----总(呼应论点) 举例子-----引出论点-----分析说明-----总结 基本读法:串线,读论点与论证。 段落写作结构:总-----分;分(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总 文章中心思想: ①第一句。如果第一句是否定句或者疑问句,则看第二句;如果有连续的排比否定句或连续的疑问句,则要看对否定句的肯定句或对疑问句的肯定答复。考生应注意,所谓的否定并不是指形式的否定,而是内容的否定。比如:我不是一个学生。我也不是是一名老师。我也不是一个工人。我是一个农民。 (北京市2005年学位英语真题)When we talk about intelligence,we do not mean the ability to get good scores on certain kinds of tests or even the ability to do well in school. By intelligence we mean a way of living and behaving,especially in a new or upsetting situation. If we want to test intelligence,we need to find out how a person acts instead of how much he knows what to do . 1.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intelligence is__. A. the ability to study well B. the ability to do well in school C.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life D. the ability to get high scores on some tests ② 如果第一段的任何一句出现,But, Neverthless ,However(however,),Y et, Unfortunately, Fortunately, T oday, Now(now), Nowadays, This day, These(these) days,new或者冒号,双引号,此为中心句。同理,如果第二段的第一句或者第三段的第一句有类似词,一般为中心,要注意看结论的呼应。 (2007年广东省高考)How should one invest a sum of money in these clays of inflation (通货膨胀)? Left in a bank it will hardly keep its value, however high the interest rate. Only a brave man, or a very rich one, dares to buy and sell on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窍门之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中心思想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目的,或说明一个问题,或宣传一种思想,或表彰一个人物,或传播一个经验……这种目的,就是中心思想。 (二)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通过写老红军战士把一名小红军战士送出草地,自己却被草地夺去了生命的事,表现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一般写人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叙述谁的什么事情,来歌颂或赞扬什么精神。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一般的写景状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描写什么景什么物,来抒发作者的什么感情。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步骤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大体可分四步: 第一步,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拿到一篇文章后,要通读一遍,大体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该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是初步的统观全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这一步要边读边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可以分为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通过概括段意,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统观全文,整理自己的感受。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要整理一下自己读文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体会:如我们应该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什么呢?这篇课文中使我受到了什么教育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是中心思想后一部分内容。 第四步,组织语言,概括中心思想。组织语言时,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叙述了(介绍了)……[中心思想]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这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根据中心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的明显,有的暗含,可以有以下几种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英语阅读理解——主旨大意_大集合

2011届英语阅读理解专练 主旨大意题 A.设题方式 ①.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 The main idea/key point of this passage is that_____.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conclude that__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②.考查文章标题的选择 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__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The title that best expresses the ideas of this passage is_________. ③.考查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 What is the author’s main purpose 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story is____. In the passage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___.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 ... is___. B.干扰项特点 ①. 以偏概全。干扰项只阐述了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也就是文章的局部信息。 ②. 断章取义。干扰项常常以文章中的个别信息或个别字眼作为选项的设置内容,或者以次要的事实或细节冒充全文的主要观点。 ③. 主题扩大。干扰项所归纳、概括的范围过大,超过文章实际所讨论的内容。 ④. 张冠李戴。命题者有意地把属于A的特征放在B的身上,构成一个干扰项。考生不注意的情况下,会造成错选答案。 ⑤. 无中生有或似是而非。有的干扰项中的关键词语好像在文章中谈到了,但认真分析之后你会发现这类干扰项的内容与文章的内容毫无联系。 C.解题指导 1.分清主次,抓住主干,找出主题句。 主题句是归纳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它的出现有四种情况: 1)主题句在开头?主题句出现在段落或文章的开头部分,起着开宗明义?点明主题的作用,它可以使读者一开始就明白文章所讲的内容主旨?而支撑句则使用一些具体的人、物、数字或具体的步骤来阐述或论证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题型】 文中所记叙的事情的内在意义或表现的某种品质,都包含在具体的描述之中。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格式是:“文章记叙(描写)了……表现(赞扬、歌颂、揭示)了……”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方法有: 第一种方法是“分析概括法”。——最基本方法 对主要内容多思考,想这个内容表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概括出中心 思想。 1.如《温暖》,内容记叙的是周总理工作了一夜之后,很疲劳,但他还亲切地问候一位 普通的清洁工人,这说明什么呢?读者就会想到这表现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爱,这就是中心 2.把各段表现的思想内容综合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 第二种方法是“取题法”。 题目就是中心或包含着中心。可以从题目入手进行概括。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舍身”二字就包含有董存瑞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了人民 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类似《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第三种方法是“摘句法”。 有些文章有概括中心的语句,就可从文章中摘录下来做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伟大的友谊》的中心思想可概括为,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 中建立的伟大友谊。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伟大的友谊”就是文中的语句。 (1)摘文章的中心句。 如《枣核》最后一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 么依恋故土的。 (2)摘文章首尾处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 如《挖荠菜》最后一段:孩子,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 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如:老舍的《养花》的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文章的中心 第四种方法是“补充法”。——看重点段落 初读→试着概括→细读→验证→检查有无遗漏或需删减→进行修改 如《飞夺泸定侨》,初读概括文章中心是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 畏的革命精神。细读发现文章有几处还不只表现这个中心。第二段:“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这说明上级领导指挥决 策正确;第七段:“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第八段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 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表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这点应是中心思想的一部分,

2021版新高考语文一轮教师用书:专题3 题型突破篇 第5讲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 容的概括分析。这是江苏高考的传统题型,今年进入新课改的山东和海南在高考模拟题 中引入了该题型。根据江苏卷和这次统考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 式多变,答案分散。对于这些,我们在备考中应足够重视。 考法1 概括人、事特点 [方法指导] 1.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 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 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 者的评价中概括。 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 征;语言要简练。 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 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 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 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 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 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 [典题试做]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第1讲[典题试做]”),完成后面的 题目。 (原创)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谊的形象特点。(3分) [尝试解答]

[技法演示]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概括”“贾谊”“形象特点”。 第二步:梳理归纳文本内容,明确答案要点文本内容 答案要点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少年才学优异。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 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 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锐意改革。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 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 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因谗言被疏远,但仍心忧朝廷,主张削减诸侯封地。[组织答案] [答案] 年少才学优异,出仕后锐意改革,虽因谗言被疏远,仍心忧朝廷,主张削减诸侯封地。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指传主方祈宜)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陈涉世家》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 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2、【卒中往往 ..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事】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 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二、文言虚词 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 2、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或以为死(认为) 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以激怒其众(来) 三、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重点内容归纳

《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它?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结局为何“不复得路”“未果”? 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桃花源。 《短文两篇》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 以类比的方法引出,用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山和水来比喻陋室,从而引出主旨。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 室中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 室中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来往人的不俗(以好衬好的映衬手法)室中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高雅。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后一问略。 4、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陋室不陋,回应“惟吾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5、《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6、《爱莲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文言文阅读考查归纳、分析、概括能力往往综合设题,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1.“分析概括”题 题型设置一般为选择题,多采用“选非”(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对”(四个选项当中三错一对)的形式。如: (xx年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梳理事件因果、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面各项分述了与王戎有关的四件事:裴楷之赞、阮籍之交、母忧之孝、刘毅之识。考生应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入手,分析并做出正确

判断。C项归纳的意思偏离了文意。原文意思是,王戎表面不拘礼法,内心却非常痛苦不堪,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 【答案】C 2.分析鉴赏题 一般为选非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概括,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及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般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如: (xx年湖南卷)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 【答案】D

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之中心思想训练

阅读训练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概括 一、知识点 概括中心思想(写作意图)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在阅读中,能概括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必备的语文素养。 概括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是要有: ⑴分析题目,理解图意。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我爱绿叶》 瑰丽芬芳的花朵,使人一见就产生爱慕之心。古今中外有多少诗人赞美过它的艳丽,有多少画家描绘过它的丰姿。 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花朵没有绿叶衬托,能有这样美丽吗?又有哪一朵美丽的花朵能离开绿叶呢?大自然的色彩是多么丰富:洁白的雪花,碧绿的湖水,金黄的麦浪。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平凡的绿叶。绿叶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保持空气的清新。绿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绿叶是平凡的,但它的精神是伟大的。我爱绿叶,更爱具有绿叶精神的人。在四化建设中,有无数无名英雄,他们虽然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但是一直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四化建设中,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一切,所以我爱绿叶,更爱绿叶似的四化建设中的无名英雄。 ①在短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反的词。 反义词:()—()()—()②文章的第(_ )自然段是过渡段。③用?____?线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④?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是表示________关系的,并用它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具有绿叶精神的人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借绿叶赞扬建设四化的无名英雄。 ⑵抓住重点句,理解图意。 重点句就是某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某一意义段的中心句。按照它所处的位置,一般有三种: ①中心句在句首。后面的语句都是围绕着前面这个中心句来描写的,这叫做总-分。 例文:《威尼斯小艇》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的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