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74.43 KB
- 文档页数:2
国外外语教育发展综述与启示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培养外语人才成为国际交流的核心问题之一,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
各国教育都有本国发展特色和创新理念,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我国近年来在外语教育上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外语教育相比,我国外语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本文拟对国外外语教育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
二、国外外语教育发展综述综上所述,各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和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教育政策、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突出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外语教育的多学科渗透性。
三、国内外语教育现状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的影响下,我国政府重视俄语学习。
改革开放以后,外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学课程中普遍设立外语课程。
80年代中期,我国逐步开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八级统一考试,并且有了全国统一的外语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2001,我国教育部组织专家小组制订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中小学外语教育。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用以规范和指导大学外语教育。
我国外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的外语教育在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试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四、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一)更新外语教育观念。
科学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强调外语的实用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信息的载体、社会交际的工具。
从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讲,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涵盖了语言众多功能中的绝大多数。
交际功能决定了任何语言学习应当体现其社会交际性,以社会交际的实用性为首要和最终目标,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用法,更不应为学语言而学语言。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王晓 张文忠提要:本文对20多年来(1980-2003)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文章进行了检索统计,同时也对相关的论文集和著作进行了查阅,结果显示:(1)研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研究内容和研究规模呈发展趋势;(3)研究方法以横断、静态研究为主;(4)研究对象侧重于在校本科学生;(5)研究以小而详的研究样本为主。
分析表明,目前研究存在研究视角不够大、研究对象不够广、测试手段不够完善等问题。
最后,文章就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综述A b s t r a c t:As u r v e y o f t h e a r t i c l e s f o c u s i n gr e s e a r c ho n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l e a r n i n gm o t i v a t i o np u b l i s h e di nm a j o r d o-m e s t i c F L Tj o u r n a l s a n di ns o m e r e l e v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b o o k s l e a d s t o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f i n d i n g s:1)t h e r e h a s b e e n a s t e a d y i n c r e a s e i n t h e n u m b e r o f r e s e a r c h a r t i c l e s i nt h i s f i e l d;2)t h e r e e x i s t s a d e v e l o p i n g t e n d e n c y i n t h e c o n t e n t a n dt h e s c a l e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3)a l a r g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t h e e x i s t i n g r e s e a r c h h a s a d o p t e dt h e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d e s i g n;4)s p e c i a l e m p h a s i s h a s b e e n l a i d o nt h e s t u d y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i n o r d i n a r y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5)r e s e a r c h s a m p l e s a r e u s u a l l y s m a l l,t h o u g hw i t hd e t a i l e dd a t a.T h e a b o v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p r o b l e m s e x i s t w i t h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i n c l u-d i n g t h e l i m i t e ds c o p e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c o n t e n t a n d s u b j e c t s,a n d t h ei m p e r f e c t m e t h o d o l o g y e m p l o y e d i nd a t ac o l l e c-t i o n.F i n a l l y,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a r e p r o p o s e d.K e yw o r d s: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l e a r n i n g m o t i v a t i o n;o v e r v i e w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112(2005)04-0058-08一、引言在对L2(外语、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外语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研究的研究综述宿迁学院小学教育2班 20121005209 王佳衡一、概念的界定(一)动机动机和需要是紧密相联系的,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1]当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且维持着这种活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因此,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力或者动力。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动机的定义各不相同,Gardener在1985年提出,动机是努力与达到某一目标的愿望和态度的结合体。
Pintrich和Sehunk在1996年指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国内心理学家朱智贤从动机的认知作用的角度界定的动机的概念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引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
[3]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
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从认知的视角研究动机己经成为当今主流心理学最有影响的动机研究方法,由此产生的动机理论也是最丰富的。
虽然对于上述的理论,学者们对于动机的定义大相径庭,可是在以下三要素上,学者们表现出了一致性:选择性、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4]因此,我认为,动机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能够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坚持主动去学习,并且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目标进行刻苦的学习。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概念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指向性,因而蕴含着一定的动机,学习活动也不例外。
学习活动多种多样,无论学习什么,学习动机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刘政宏将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并维持小学生自发从事课业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将其区分为价值、预期和情感学习动机三个成分”。
・师资队伍建设・ARCS动机设计模式国内外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昕钰 刘 青 朱 毅摘 要:ARCS动机设计模式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动机理论,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持续性动机。
本文通过对该模式 的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回顾,并总结出在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实践研究中总结分析出其 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ARCS 动机设计模式 综述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19ARCS动机设计模型,为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如何激发、促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为动机设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化、科学化地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提出后国内外的研究业诸多,笔者在本篇文章中进行阐述。
一、ARCS动机设计模式简介ARCS动机设计模式由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勒(J. M. Keller)提出,包含四个动机类别分别为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 (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如下图。
ARCS动机设计模型二、国外研究1983年,凯勒教授在《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一文中综合了有关动机的多种相关研究观点,提出了该模式的四个动机类别即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 (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以及该模式的开发的三阶段:定义、开发、和评估。
四个动机类别的英文单词首字母便组合成一个ARCS动机设计模式。
同年,将该模式应用于在职教师培训中。
1988年,应用于课件之中。
1990年,将该理论应用于在非洲的教师培训,次年成功应用于多媒体。
1996年,凯勒教授在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做了报告,报告中提到结合多媒体的技术特征进行动机设计的相关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环境的改变与扩大,1999年,凯勒教授在《Motivation in Cyber Learning Environments》一文中,开始将该模式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等之中。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做为一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研究关于学习动机的文献也衍生出多个分支。
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做出一个全面总结。
许多学者将学习动机分为有静态及动态两种类型,两者有着不同的本质特征。
静态动机一般是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例如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
而动态动机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影响学习成果的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文化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与学习资源等因素。
根据以上分类,文献中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可以分为静态动机的研究、动态动机的研究以及前者和后者的结合。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涉及到静态动机的最传统的研究便是对学习者的个人特质的探究,例如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等。
像上述因素受到母语环境的影响较小,较为固定,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规律性。
而相比之下,动态动机更关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其特征与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加之多变性较高,其研究考虑的因素要比静态动机数量过多多。
文献研究的手段也从观察和洞察到心理测量等多样化。
另一方面,学习动机的研究也受到影响,与学习者的文化资源有相应的联系。
比如,教师对学习者文化信仰的认知会对学习动机产生显著影响。
同时,学习者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和学习资源也会影响学习动机。
这些因素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能力有重大影响,因此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静态动机的研究、动态动机的研究以及其交互研究。
在此,需要着眼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相关资源,分析和诠释其影响习得学习动机的因素,以期获得更深入的认知。
外语学习及阿拉伯语学习动机研究述评作者:马永萍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7期摘要:学习动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已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发展为多元化的视角研究方向也更加细致明确。
但也存在样本小,代表性不强,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
阿拉伯语的学习动机研究主要克服以上问题,寻求激发动机策略,丰富外语学习动机理论。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动机阿拉伯语学习动机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193-03动机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的领域,动机是一个由目标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
学习动机作为语言习得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与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其他因素相互作用。
研究学习动机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丰富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虽然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差异,我们仍需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充实。
一、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源起与发展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最早是由Gardner&Lambert(1959)[1]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着手开展相关研究的,他们将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并制作了测试外语学习态度动机量表AMTB(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主要由动机强度、学习愿望、学习态度三部分组成。
同时提出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模式(Socio-Educational Model),强调二语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实现目标的愿望、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所付出的努力等内容,其经典模式备受推崇。
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该模式受到了挑战,许多学者提出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是要进入多元化研究阶段,将动机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作用。
国内外关键语言教育研究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 (4)2. 国外关键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5)2.1 关键语言教育理论发展 (6)2.1.1 历史渊源 (8)2.1.2 理论框架 (9)2.2 关键语言教育实践研究 (10)2.2.1 教学策略与方法 (12)2.2.2 教学评价体系 (13)2.3 关键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践趋势 (15)3. 国内关键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16)3.1 关键语言教育理论研究 (17)3.1.1 内涵与特征 (18)3.1.2 案例分析 (20)3.2 关键语言教育教学实践 (21)3.2.1 教学模式与方法 (22)3.2.2 教学资源与评价 (24)3.3 关键语言教育政策与实施策略 (25)4. 关键语言教育比较研究 (27)4.1 教育体制与政策比较 (28)4.2 教学模式与策略比较 (30)4.3 教学评价体系比较 (31)5. 关键语言教育研究展望 (33)5.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趋势 (34)5.2 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5)5.3 国内关键语言教育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36)1. 内容描述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在关键语言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内容涵盖关键语言的定义、分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
首先将对关键语言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其次,分析国内外关键语言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政策、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学习者需求等。
随后,重点介绍关键语言教学的研究方法、教学策略和资源开发,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关键语言教学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将探讨关键语言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提出未来关键语言教育研究的方向与建议,以期为我国关键语言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高中外语学习动机探究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学生对制订目标的努力程度。
动机是直接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兴趣保持下去,引导学生的学习。
教育实践和心理实验明确表明动机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保持在一定水平。
因此,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已成为教师、学者及专家们关注的问题。
1.外语学习动机的定义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表现为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的欲望,它是促进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内在动力,能使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Gardner(1985)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目标、努力的行为、实现目标的愿望及态度。
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如果受到激励,学习者的表现会更好。
学习者如果没有外语学习动机,那么外语学习对其来讲会是一种负担。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三个方面:学习外语的认真态度、学习外语的愿望和努力学习外语的决心。
如果学习者做到了这三方面,那么其学习效率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外语学习动机的分类2.1 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Gardner & Lambert(1972)首次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当外语学习者希望自己能够融入第二语言群体文化中,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一社会的一部分时,他们的外语学习动机就属于融入型动机。
Spolsky(2000)的一项研究发现,拥有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其外语能力测试的得分往往较高。
研究结果还说明,融入型动机可能是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因素。
而工具型动机是指通过语言学习而实现工具性目标的手段:比如工作要求、阅读技术资料、翻译等。
工具型动机往往与特定的目标密切相关,当目标达到时,工具型目标可能就随之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动机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在外语学习中,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会涉及。
学习动机相关文献综述当前,学习动机这个领域颇受各位学者们的欢迎,相关研究可以说是非常丰富。
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研究了学习动机,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如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也有从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个层面出发的相关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有关学习动机及理论的研究成果, 如: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 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也称倒“U”曲线);刘淳松等人(2005)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物质利益追求、害怕失败 (也称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个人成就目标四个层次。
1.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1.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是成就动机的一种。
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
1.2学习动机理论1.2.1行为主义动机观自20世纪初,行为主义第二势力开始发展,代表人物桑代克(Thorndike)和小斯金纳(B.F.Skinne)认为,内驱力是受到某种强化的结果,已经产生的学习行为与刺激之间因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建立起来的使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
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正强化,表现好了得到小红花,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即获得较强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惩罚,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罚站,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减少的倾向,即没有学习动机。
1.2.2人本主义动机观人本主义作为第三势力重视人,以人为本,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间接性的影响,即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可能是某种缺失需要或者成长需要没有满足引起的。
1.2.3认知主义动机观(一)成就动机论成就动机是由默里最早提出的概念,默里指出,成就动机是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趋势。
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摘要: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弱在大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主要从个人的发展需要,主动性与否和认知意义的把握三个方面研究把握现阶段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分析其内在原因,寻求激励动机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1.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大时代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竞争激烈,国际交往频繁,英语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成为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教育一直把英语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各大高校更是一直在给“英语热”持续加温。
四六级、托福、雅思、gre,出国、考研、招聘,一系列道路的铺展都得用英语做奠基石。
从2007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实行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计分方式,以了解大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发展水平。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四年学习期间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
但学习英语的实际投入与英语能力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差,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效果却并不显著。
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成绩成正相关——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成绩越好。
这一点在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研究者中已达成共识。
外语学习动机广泛受到重视,这不仅因为它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它作为非智力因素、相对理解能力等智力因素来说具有不稳定性,更需要教育者的关注。
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现状,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研究可以丰富有关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解决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相关研究综述(1)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lambert和gardner就开始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此后二语学习动机受到了广泛重视。
第9卷第6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生 旦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1 Science Eciiti0n Vo1.9 No.6 N
OV.2009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雷安乐,李丽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本文以1990—2008年刊登在国内9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102篇文献为研 究材料,回顾了我国近20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研究表明:(1)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数量上有显著上升趋势; (2)研究内容和研究规模呈现出多视角、多学科、多元化的特点;(3)研究方法步入质化量化相结合的成熟发展阶 段;(4)研究对象不平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文章最后探讨了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动机 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内容;研究规模;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ll7—0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语言学习者个体差 异的研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学 习动机是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 之一。其中Gardner等人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是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导模式。从20世纪90年 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生理学、行为主 义、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对外语学习动 机进行了深人地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并提出了重 要的动机模式。其中,更多的研究基于学校和课堂 教育环境,为此,动机研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一 个研究的焦点。 ¨我国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 纪80年代,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正如国内学者周璇指出:目 前有关动机研究存在着诸如研究方向的覆盖面相对 狭窄,概念界定不明确,研究手段单一和简单化等问 题。 本文拟对近20年来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进 行系统分析,全面回顾我国近20年外语学习动机研 究现状,探讨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预测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 的参考与借鉴。 一、研究方法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文史哲辑”和“教育 与社会科学辑”专栏中,分别以“外语学习动机”和 “二语学习动机”作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检索,检索范 围为1990—2008年问外语类9种核心期刊:《外语 界》、《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 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国外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现代外语》。所选9种外 语类核心期刊,具有全面性、权威性、代表性、前沿性。 为了确保文献统计的易操作性和准确性,只选取了其 中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章,排除了硕 士、博士论文、会议通讯等。经过逐一研读并对其进 行分类、整理,选取了其中的102篇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类以展开相应研究: 1.按年限:1990—2008年以纵观研究的发展 态势。 2.按研究对象:非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英语专 业在校本科生、高职类学生、其他,以了解研究在对 象上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