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41.94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促使其参与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理论主要包括成就动机理论、期望理论和目标取向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以成就需求为核心,认为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行为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成就需求的驱动,当他们的努力能够导致成就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
如果他们的努力得不到奖励或反馈时,学习动机就会减弱。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奖励和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期望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对学习效果的预期。
学生会根据对学习目标的价值和可达性进行期望判断,从而决定是否参与学习活动。
如果学生认为学习目标有价值且可达到,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努力。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价值认同,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挑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目标导向的影响。
学生可以有学习目标取向和表现目标取向两种动机。
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并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比较,他们会通过比较和竞争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学校应该倡导学习目标取向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
一.学习动机研究1.1 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引导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
如果学生本身缺乏学习动机,强迫学生坐在书桌前,甚至帮他打开课本,设置硬性的提问等,是根本没有效果的,反而会使他们产生读书恐惧症等。
“把马拉到河边,按着它的头也无法使它喝水”。
所以,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学习行动及达到学习目标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普遍型和偏重型。
前者指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认真学习的学习动机;后者指对某几个学科认真学习的学习动机。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外在学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两种,外在学习动机是指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指由本身的内在需求而引发的学习动机。
有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包含三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期望、价值和情感。
这三种动机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1.期望期望动机体现在自我效能上,指学生对于自己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或技巧的信念。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信念。
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人对活动的选择、努力程度及动机的坚持度。
换句话说,影响行为出现的心理因素,不只是态度,还包括个人的自我知觉及自我效能的期待等内在因素。
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活动是否具备信心是影响动机强弱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会影响一个人工作时努力的程度和坚毅性,尤其是碰到困难时,高自我效能的人除了比低自我效能的人会更加努力外,也能坚持得长久些。
2.价值价值动机体现在内在价值上,指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所持有的信念。
如果个体的内部动机水平较高,受其驱使,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及好奇心,因此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情感情感动机体现在成就上,指学生对于某项学习的情感或情绪反应。
成就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最大诱因,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立即预期会失败,此时若不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就会放弃心里所想做的功课或创作,改以课本上已呈现制作步骤的作品取而代之,交差了事,并不能产生成就感。
兰州城市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方案兰州城市学院课程期末考试论文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学生姓名:周泰霖任课教师:徐丹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一、学习动机简述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并维持学习活动、并致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表现为学习的志向、愿望或兴趣等, 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认识兴趣(求知欲)及成就动机。
外来学习动机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 因此, 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
学习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强的大学生不但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 把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学习对象上, 而且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总体主流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高效的, 大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很好地完成学业。
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或学习动机不正确, 出现盲目厌学混日子,毕业应聘无所长的现象。
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 积极思考和寻求科学合理的教育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学习管理, 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除具备动力性、方向性、隐蔽性、复杂性等动机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大学这一人生特殊学习阶段自身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四类:(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
(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
(3)谋求职业和保障生活的学习动机。
(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同时存在,并由一种或多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而对于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又会随时问及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报告一、引言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体对学习的积极程度。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习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对学习动机进行有效激发和培养的策略。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之一。
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同学和教师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同学之间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 自我认知因素自我认知因素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
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例如,自信心、目标设定和成就感都是自我认知因素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三、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1. 成功经验成功经验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当学生取得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或克服困难后,他们的学习动机会得到增强。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经验,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2.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对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设定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后,会更有积极性和动力去努力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定可行的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四、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1. 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示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提供挑战性任务提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任务的难度应该能够匹配学生的能力水平,既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潜力,又不会造成过大的挫败感。
3. 建立支持性学习环境建立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鼓励他们分享学习经验和互相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结论中学生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引言: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行为或活动的内在力量或欲望。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量和欲望。
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开始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因此,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动机理论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部分: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指小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是推动小学生投入学习的内在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较高,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外界环境的影响来左右,如果能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推动学习过程。
2.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通过完成某项任务而获得的内部满足感和成就感。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取得成就和成功,自信心不断增强。
进而推动他们追求更多的成就。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小学生鼓励和赞扬,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并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培养出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品质。
3. 自主动机自主动机是指个体有志于自主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1. 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被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一理论可以引导教育者在教学中给予小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支持,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发展。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学习动机是指一个人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动机。
它是个人学习过程中产生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
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成果产生影响,而且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学习经验、学习环境、个体的自我认知以及个体的社会心理状态等都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激励理论、目标导向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
激励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激励和奖惩机制来产生的。
激励理论将激励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欲望,外在激励是指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奖励和惩罚。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基于个体对学习目标的评估和预期来产生的。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和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内部自我决定的结果。
个体参与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需求满足感等因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评估程度。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和期望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学习活动。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完成任务的追求和渴望。
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有较高的要求,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较高的期望,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学习。
需求满足感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
如果个体感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和满足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外部到内部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习动机主要受到外界奖励和惩罚机制的影响。
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成长,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逐渐内化,变得更加自主和内在。
为了提高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奖励和赞扬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学习动机理论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任务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了解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对于引导他们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学者将学习动机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任务导向型动机和自主导向型动机等。
内在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出于对学习任务本身的兴趣和乐趣而进行学习的动机,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学习者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进行学习的动机。
任务导向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关注学习目标本身,而自主导向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决定。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通常是多种类型相互交织的,因此引导小学儿童进行学习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
个体因素是指学生个体的性别、年龄、智力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动机。
家庭因素是指学生家庭的教育程度、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学校因素则是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要提高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学校、家庭和个体的教育引导。
四、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理论是指有关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学习动机对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动机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
深入研究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及其相关理论,对于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者对于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了解儿童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还有助于设计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探究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及其相关理论,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分析其对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影响,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概述,了解其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理论分析奠定基础;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中的应用,揭示自主性、能力感和关系感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分析成就目标理论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影响,探讨目标取向对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作用;研究流行动机理论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中的影响,从动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维度加深对学习动机的理解;通过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总结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为今后的学习动机培养策略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小学儿童学习动机,旨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成绩表现,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对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科学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了解儿童学习行为、促进儿童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领域中,了解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研究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可以为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收稿日期:2011-08-30作者简介:陶威,男,湖南邵阳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学习动机理论及研究综述陶威(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福建350007)摘要:学习动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的理论纷繁复
杂且解释范围有限,亟需一个能较大范围解释现状的整合理论。近年来,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呈现出向对动机的能力知觉、自主动机、目标定向以及与元认知结合研究四个方面集中的趋势。关键词:学习动机;整合理论;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3583(2012)-01-0076-03
AReviewofTheTheoryandResearchofStudyMotivationTAOWei(DepartmentofEducation,FujianNo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Abstract:Asthemostimportantmentaldynamicduringthestudyprocessofstudents,studymotivationhasalwaysbeenafocusof
educationalpsychology.However,existingtheorieshavepoolexplanationofstudyphenomenon,anintegratedtheory,whichhasastrongexplanationandisdesiderated.Inrecentyears,researchofstudymotivationfocusesonsensationofcapacity,autonomousmotivation,achievementgoalorientationaswellastherelationshipbetweenstudymotivationandmetacognition.Keywords:studymotivation;integratedtheory;studytendency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小学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动机是促使他们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了解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及其相关的动机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驱动力和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包括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对学习结果的期待、对学习活动的目标设定和对自身能力的认知等方面。
在小学阶段,学习动机主要受到学生个体差异、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习动机理论是对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解释的一种理论。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动机理论有心理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学习动机理论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心理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按照层次递进的方式进行排列,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学习动机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当一个学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戈德曼和福特提出的,他们认为成就动机是由目标导向、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三种成就动机组成的。
目标导向是指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或者赢得比赛而进行努力;任务取向是指学生为了学会知识或者提高技能而进行努力;自我取向是指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获得他人认可而进行努力。
在教学中应该兼顾这三种成就动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瑞恩和迪韦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由于兴趣、好奇心和自主性而进行学习;外在动机是指个体由于外部奖励或者惩罚而进行学习;无动机是指个体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理论,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学习动机的概念开始,综述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影响因素,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主动性、持久性和自主性的心理状态,促使个体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努力取得学习成果。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对于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
学习动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动机因素(如自我效能感、目标感受、自主性、成就动机等)以及外部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教师因素、同伴关系等)。
二、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影响因素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初级动机、中级动机和高级动机三个阶段。
在初级动机阶段,学习动机主要是基于外部奖励和惩罚,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是由于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产生的。
在中级动机阶段,学习动机开始逐渐转变为内在的兴趣和需求。
最终,在高级动机阶段,学习动机主要是基于自我激励和内在目标。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也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鼓励、赞赏和支持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学习动机。
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与有积极学习动机的同伴一起学习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学习动机理论的综述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动机是基于满足一系列层次上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主导动机。
2. 内在动机理论内在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动机是来源于自身的乐趣和兴趣,而不是外部奖励或惩罚。
学习动机研究学习动机是指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渴望,它对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研究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学习动机的定义、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来增强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激发了人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而进行的努力。
这种动机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
内在动机的学习者通常对于学习目标有着强烈的兴趣,并愿意付出较多的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例如追求好成绩、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等。
尽管外在动机可以促使学习者开始学习,但它们通常无法持续并激发学习过程中的深层次动机。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因素。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目标的信心和能力的评估。
当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持有积极的评估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2.目标设置: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但又可以通过合理的努力实现。
3.学习环境:一个支持性、鼓励合作和互动的学习环境对于激发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学习者需要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认可和肯定。
4.成就动机:对于成就动机较高的学习者来说,他们通过实现目标和获得成就感来驱动自己进行学习。
5.兴趣和情感: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情感参与的学习者,他们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三、增强学习动机的建议那么,如何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效果呢?下面是几点建议。
1.设定可量化的目标:制定明确、具体和可量化的学习目标,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总体目标。
通过达到每个小目标来增强学习动机和成就感。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引言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动力和动力来源。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动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深入研究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特点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以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为主题,综述相关学习动机理论,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一、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1. 学习兴趣逐渐增强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习兴趣逐渐增强。
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新颖,儿童对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内容的相对抽象性也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可能会有所下降。
通过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2. 外部奖励的重要性减弱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外部奖励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孩子们往往需要外部奖励来激发学习兴趣,如老师的表扬、奖励和家长的鼓励等。
随着学习的深入,儿童逐渐发展出内在动机,能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自我满足感。
3. 成功经验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成功经验的影响。
当儿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得到认可时,会增强其学习动机;相反,当儿童在学习中频繁失败和受到批评时,学习动机可能会受到抑制,并产生学习焦虑等负面情绪。
给予小学儿童成功的学习经验和及时的正向反馈,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二、主要学习动机理论综述1. 需求理论霍兰德提出的需求理论是学习动机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动机会受到内部需求的驱动,包括成就需求、权利需求和归属需求。
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成就需求的驱动,即希望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和获得认可。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激发儿童的成就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
2.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德西和瑞恩提出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动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学习中追求自主、能力和人际关系等基本心理需求,并强调给予学习者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学习动机理论是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系列概念和模型,它提供了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综述一些较经典的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在小学儿童中的应用。
1.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它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即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需求。
当学生感到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学习动机会更加积极。
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关注学生的成就感和与他人的互动。
2.目标导向理论:目标导向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通过他们对学术目标的期望和目标价值的认识来决定的。
这个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导向型和自主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的学生更关注表现目标和外部奖励,而自主导向型的学生更注重内部目标和自我调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术期望和目标认知,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奖励。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受到他们对能力和成功的信念影响。
学生尽管有不同的学术能力,但他们的努力与动力对最终的学习成果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成就动机,并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
4.情感与人格理论:情感与人格理论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个性特质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一些情绪因素,如兴趣和愉快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其他情绪因素,如焦虑和压力,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
个性特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内外控和完美主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并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的能力。
学习动机是小学儿童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感、人际关系需求和目标导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发展。
收稿日期:2008-10-11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2008年度重点课题[SSKLZDKT2007092];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2008-81]。
作者简介:刘明娟(1979-),女,山东乳山人,在读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肖海雁,在读博士,教授,通信作者。
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可直接观察到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人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通过个体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可以判断学生的动机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有研究者用文献分析方法考察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的研究状况,结果显示,国内学习动机文献数量总体来看不断增长,刊登学习动机内容的文章也呈多样化趋势,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初露端倪,说明了学习动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尽管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本文通过对学习动机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行总结,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概念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动机”一词正式在书中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动机与人类的行为有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大体可分为4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类观点一般从内部需要出发,将动机界定为“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1],“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1]等;二是外在观点,这类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惩罚等,将动机界定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2];三是中介过程的观点,如“能引起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的内部动力”[2];四是整合动机观,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兴趣、需要、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上述4类概念中,笔者较为认同动机整合观,即学习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二、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回顾(一)学习动机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可以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此外,还流行着人本主义的观点。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哪怕学生在上课时呆呆地凝视着室外,也由动机支配,只不过引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刘明娟1,肖海雁2
*
(1.山西大同大学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2.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学习动机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逐渐走向成熟和细致化。总结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成果,指出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关键词: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82(2009)01-0087-03
第23卷第1期2009年2月Vol.23NO.1
Feb.2009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
-87-起动机的原因不同。当代学习动机理论主要集中在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成功动机、合作、竞争、归因和期望———价值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如欧阳华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认知的归因动机理论、自我价值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依据[3]。王振宏和刘萍探讨了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4]。赖黎明等在《马斯洛动机理论与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提出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他们的需要和利益决定的观点。徐土根和何桦提出应将学习动机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5]。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产生影响的理论如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关于学习动机激发原理的研究,蒙妮奎·博卡尔兹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中提到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八条原理,为人们创设有效环境来促进动机策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第一:动机的信念。动机信念是学习取得成功的背景条件。第二:妨碍学习的消极动机信念。第三:促进学习的积极动机信念。第四:学生的目标定向信念。第五:努力影响着学习的意向。第六:目标确立和评价。第七:目标的实现与意志力。第八:多种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二)学习动机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关于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近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等几方面的研究,可见研究者主要从学生这一角度进行研究。近一两年,研究者还将教师因素考虑进去,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考察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为正相关。该调查覆盖面为1-12年级的学生共637000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相关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的研究则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
效。台湾学者余安邦(1994)关于在外界诱因的情况下,学生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了无显著差异的结论。刘加霞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7、8、10、11四个年级的398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及两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除对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2.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张亚玲和郭德俊的研究表明[6]:实验组教师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影响,并形成了成就型动机。但是,深层型动机并未形成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内在兴趣没有显著的提高。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改进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而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上的措施是不够的。但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习策略运用水平高,就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成就动机水平。3.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杨国枢(1973)发现,成就动机与真实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概念、父母眼中的自我及老师或同学眼中的自我皆呈显著的正相关。刘晓明(1991)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学业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中学生持积极自我态度者,成就动机高,持消极的自我态度者,成就动机低。4.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张春兴(1976)认为小学生成就动机无性别差异。周国韬(1993)认为中学女生的成就动机高于男生。周爱保、金生弘(1997)发现:在中学,男生和高年级学生比女生和低年级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避免失败动机等等。刘淳松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年级、不同科类的差异[7];张
梅英(2006)通过对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共计400名有效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5.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
-88-刘惠军等认为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班级、不同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8]。教师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和较强的学习胜任感。培养教师高自主支持的激励风格,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三、学习动机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学习动机研究的不足首先,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论文不少,成果不多,大部分研究着重于国外的动机理论,没有本土化的理论。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用国外的学习动机理论来研究国内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必要整合已有动机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学习动机理论。其次,近几年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思辨上,尽管有些学者做了实证研究,也仅仅是相关研究,而相关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至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的原因之一。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相配合,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有一种逐步减弱而功利化学习动机又逐步增强的倾向。虽然功利性的学习动机能在特定的情景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它很难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也难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对学习动机的功利化进行研究显得很重要,然而现在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学习动机研究的基本发展趋势1.理论构建由抽象走向具体,逐渐细致化;2.研究的重点出现了由内部动机向外部动机转移,再到内外兼容的趋势;3.注重学习动机的情景性和应用性研究;4.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发展机制的探讨,增强其可操作性;5.重视将学习动机与学生其他的心理特征相结合,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识;6.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应突出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1]刘惠军,王斐.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探索,2004,(12):106-107.[2]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7-78.[3]欧阳华.办工厂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分析[J].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00-101.[4]王振宏,刘萍.学习动机的自我理论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9-90.[5]徐土根,何桦.学习动机理论与课堂教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40-41.[6]张亚玲,郭德俊.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1,(3):352-353.[7]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97-98.[8]刘惠军,李洋.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的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