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指标的选择与构造(精品文档)

(最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指标的选择与构造(精品文档)

(最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指标的选择与构造(精品文档)
(最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指标的选择与构造(精品文档)

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指标的选择与构造

[摘要]国有集团公司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其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评价标准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从经济学中关于效率定义的本源出发,重新探讨有关公司治理效率的评价问题,我们认为公司治理效率应该包括公司治理收益与公司治理成本两方面内容,即公司治理效率的“好”与“差”应该体现于公司治理收益与公司治理成本之差,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两大类9种指标作为衡量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收益,治理成本,治理效率

以往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问题的考核通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家对公司内部具体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为依据,采用上市公司的考核办法或者对该办法进行一定的调整之后来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进行考核。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考核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时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考察企业所依据的理论与法律基础均是建立在西方较为完善的成文法与现代企业理论所形成的适合于私有制前提下的西方企业,其理论与方法经过直接或者改良后都将产生部分失效的现象;二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与其他类型大型集团公司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治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集团,利用上述方法所筛选的指标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进行考核时,可能导致无法产生较为准确的结果。因此,考虑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特殊性有必要制定或者设计一套适合于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公司治理效率核心内容的演变及其含义的界定

1.公司治理效率内涵的演变

早期对公司治理的研究认为解决两权分离所出现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如何能更加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这构成了最初的公司治理效率的核心内容。这一代理成本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外部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和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Jensen and Meckling,1976),建立最优所有权结构的标准就是如何尽可能地实现股权与债券总代理成本的最小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Hart(1995)、Shleifer & Vishny (1997)、Pagano & Roell(1998)等人提出了更为广泛的公司治理内涵。Hart认为公司治理问题存在的两个条件是企业内部存在代理关系,并且面临一个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公司内部的交易成本与代理成本,从而把公司治理的效率问题由考虑“一元”的代理成本转化成了“二元”的交易成本与代理成本,而Shleifer & Vishny、Pagano & Roell则跳出了所有者与管理之间分析框架,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控制性投资者与其他分散投资者之间的关系1,提出了所谓的“第二类代理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将损害分散投资者利益的“隧道行为”将至最小程度,而由于其存在而增加的成本被称为第二类代理成本。随着对公司治理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1世纪初经济学家们已经将公司治理问题由公司的内部拓展到了外部,提出了包括市场治理成本和政府治理成本在内的外部治理成本,外部治理成本的提出增添了公司治理机制的新内容,即由内部治理机制扩展为内部和外部双向治理机制。

2.公司治理效率的含义

经济学中所指的效率含义是1897年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资源配置“帕累托”标准,是一种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因此,公司治理效率“可以用治理成本的最小化或者治理收

1Berglof, E.

Reforming Corporate Governance:Redirecting the European Agenda[J].Economic Policy. 19 97(12): 91-123.

益的最大化来表示”2。但正如前面分析,自伯利和米恩斯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将会导致代理问题发生的命题以来,经济学家们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引导下长期致力于公司治理成本方面的考察,试图寻求一种能够很好降低公司治理成本的制度安排,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而很少关注治理收益问题。忽视收益层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收益是一个结果性变量,而治理问题更多的是一个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性变化,另一方面,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解释最优化或者最佳状态等同于既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化问题或者既定收益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问题,由于治理过程中的投入具有一定的显性因素,而其收益则完全融合于全部的剩余当中,存在一定的分割难题,例如经理人的效率问题便存在复杂的效率函数(Farm,1980),相对而言对于投入的控制与监督则更为简单。

我们认为,即使治理收益的衡量与分割存在上述难题,但是仅从成本角度界定公司治理效率依然显得有失偏颇,这与仅从收益角度考虑该问题存在同样的不合理性。因为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是成本与收益至少有一项假定不变。上述的方法在短期内可行,从长期来看,公司需要不断地扩大经营范围与资产规模,而公司治理成本具有与其相同的变化趋势,很难保证企业的相关条件变化时,治理成本呈反向变化或者不变,这就需要通过引入治理收益来考察

二者的相对变化量,即公司治理效率=Max(治理收益-治理成本),其中治理成本包括治理主体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第二类代理成本(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市场治理成本、服从成本、政府治理成本、制度摩擦成本等八个方面内容3;治理收益指因这些成本的投入而导致的企业收入的增加量,其具体应该包括除去因货币资本和工人劳动力投入所产生的正常收入之外的全部收入。公司治理效率用数理表述为:EFF=Max(∑R-∑C),其中EFF为一个公司的治理效率,∑R为全部治理收益

之和,∑C为全部治理成本之和。假定因素i变化将影响∑R与∑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得出的最优的治理状态=因素i引致的边际治理收益增量- 因素i引致的边际治理成本增量。

假定影响治理收入的因素有r1,r2,…,m j,…,m k,r k+1,…,r n,影响因

素治理成本的因素有c1,c2,…,m j,…,m k,c k+1,…,c n,其中m j,…,m k 为影响两者的共同因素,如果全部因素对两者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即二阶导数小于零,则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条件变化为,MRm j=MCm j,…,MRm k=MCm k。对于与两者具有单向影响关系的因素在最优状态时可采取不同策略,例如影响治理收益的单向因素与治理收益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可采用实施策略或加强,呈负相关系的采用减弱或放弃策略,对于治理成本的影响因素则相反。

上述模型成立的一个前提是任何因素的存在所产生的治理收益严格大于治理成本的阶段。如果所产生的治理收益严格小于治理成本则该因素在企业中没有存在的必要,例如仅仅影响治理成本的因素如果它的存在只能引起治理成本的增加而不是其他,则要完全放弃,对于引起治理收益减少的单向因素也采取同样的措施。如果企业中没有任何因素满足上面的必要条件,则表明企业的治理完全不具有效率,换句话说治理对该企业不起作用,进一步将企

2刘汉民,所有制、制度环境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02(6):67.

3严若森,公司治理成本的构成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59-60。

业内的要素在组织内的成本严格大于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对于这些要素而言没有组合成为企业的任何必要。

二、中国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治理效率指标选择

1.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程

关于公司治理效率的评价指标,国内外已经形成了10几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S&P原则、OECD原则、戴米诺(Deminor)公司规则、南开治理等几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原则中的指标体系经过大量的专家学者筛选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实际检验,因此,它们在针对现代公司治理问题所提出的众多指标均具有典型意义,即全部或者大部分满足任何因素的作用存在所产生的治理收益严格大于治理成本的阶段这一必要条件,但无法或者不能准确判断哪些因素属于治理收益因素,哪些因素属于治理成本因素,以及哪些因素属于二者共同因素。本文假定众多要素均有可能对二者产生一定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基于此,本文建立中国国有大型公司治理评价模型的指标筛选方程如下:

TR=a1x1+a2x2+a3x3+…+a n x n+u r(1)TC=b1x1+b2x2+b3x3+…+b n x n+u c(2)

方程(1)为治理收益指标筛选方程,方程(2)为治理成本指标筛选方程。TR与TC并非治理收益与治理成本,而是其间接衡量指标企业的总体收益状况和总体成本状况,这主要是出于对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实际数据获取成本方面的考虑。本文认为这些指标对中成本与

总收益的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这些因素与治理收益与治理成本的关联性。u r与u c为随机干扰项,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关于公司治理问题不能解释的因素。方程(1)与方程

(2)具有同样的自变量,这是因为这些变量涵盖了影响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全部因素。方程系数的经济学含义是总体收益和总体成本的影响因素对其作用的强度。如果某些因素对于治理收益的系数显著大于其对于治理成本的系数说明其具有严格的积极意义,如果情况相反,则说明该指标的减少或减弱将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改善,如果某些因素对于二者的影响强度大致相当,则说明这些指标以某种程度影响公司治理收益的同时,也以同样的强度影响着治理成本,如果某些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低于我们所限定的最低值,则表明其对二者具有

极其微弱的影响。对于这一最低值的设定,如果存在n个影响因素,如果全部因素对治理收益或者治理成本因素的全部作用总和为1,则每一因素平均将获得1/n的作用强度。本文将1/n的影响强度设定为显著程度的最低值,即如果某一因素对治理收益或者治理成本的影响强度低于这一数值很多则认为其具有较弱或者极弱的影响强度。

2. 中国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治理效率指标选择

按照传统分法公司治理指标分为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4两方面内容,其中治理机构包括股东权益、董事会结构、财务透明度、利益相关者等几大方面内容,治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本文将把所有这些因素,加上中国国有大型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特有的因素,作为一个大的因素集合,传统原则中的两大方面便构成这一集合的子集,传统分法对本文分析的有利之处在于当确定某一因素或某些因素对公司治理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于某企业而言这一因素或这些因素又处于较低水平时,可以通过对应子集找出这些因素所发生于现实企业中的相关组织机构与制度设置情况,从而降低了对这些指

4何亚东,曾刚.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J].现代管理科学.2002(4):51-57.

标重新进行分类的成本,使有关公司治理效率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精确性。

通过对指标进行赋值,经过筛选方程,得到各指标的相关治理收益与治理成本的系数,仅取那些对治理收益或者治理成本具有积极意义的指标,本文认为这些指标包含了有关公司治理效率的大部分信息,根据效率的定义最有的治理效率应该是最大化的治理收益与治理成本之差,那么实际的治理效率将是实际治理收益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之差,考虑到不同行业可能具有不同的收益水平,例如电信部门与纺织部门的高级经理人员的年薪水平是不同的,这主要受到行业的盈利水平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治理收益时要剔出这一影响因素。另外一方面的考虑是,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集团公司可能具有不同规模,假定边际规模治理收益与边际规模治理成本保持不变,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在可能具有较大的治理收益与治理成本,那么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之差可能会出现倍增,这将会影响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判断。幸运的是这两个问题均可以通过增加系数的形式加以排除,从而上述面临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指标的现实数值所反映的真实信息找出某一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而不是仅仅需要的治理效率指数本身。因为这一指数无论是根据治理效率定义还是通过聘请国际国内知名公司治理机构进行评价均可以很容易得到,特别是通过公司治理效率定义进行事后排序更为简单明了,但这并不是本文研究的本意。因此,本文把通过数据检验的满足上述条件的相关指标作为本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标。

3.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一方面,除逻辑变量以外的其他数据中,可能存在单位不相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数学上的无量纲化处理方式将不同单位统一为无单位状态;另一方面对于如此浩大工作量与极其复杂的计算方式,仅仅通过人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有必要借助相关计算软件,通过对数据进行SPSS检验、典型性检验等几种检验方式来完成此项任务。5

对于模型中所需数据,将最大限度地来自于向各个国有集团公司发放的调查问卷、集团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报告、相关上市公司公告等多方面信息,力争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具体。

三、中国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特殊性对公司治理效率评价的影响

对中国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进行评价研究不得不考虑集团公司所具有的特殊性问题。所谓集团公司是指是指拥有其他公司达到决定性表决权的股份,而行使控制权或从事经营管理的公司6。这一定义表明集团公司与企业集团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最为主要的区别是集团公司作为母子公司联合的企业形态中最高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集团公司本身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实体,而企业集团的最高组织经理会却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经理会由“同—集团内一些重要公司的经理组成,它是事实上的大般东会,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决定集团中重大问题的对策”7;另一个显著的区别是,集团公司对其子公司的控制方式与企业集团对其下属的控制方式不同,集团公司以自身为核心,通过产权关系、人事等多方面为纽带成功地实现对其下属各类子公司的控制,因而集团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关系较为紧密8,一般采用“母公司——子公司——工厂”的组织形式,而企业集团内部各大公司或者企业之间关系相对松散,一般实行“经理会——公司——工厂”的三级组织结构形式。

中国国有集团公司的组建既参照了国际上成功的集团公司设立经验,又详细地考察了中国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因此,中国国有集团公司除了具有集团公司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

5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大项目《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评价研究》的前期理论准备工作,有关本文模型的检验与评价工作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考察。

6北京商学院会计系编著,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管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3.

7裴中阳,集团公司运作机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30.

8孙班军,集团公司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38.

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1)国有集团公司的组建方式的特殊性。国有集团公司的组建不同于国际上的其它集团公司的市场衍生过程,而是国家出资并授权的国有企业,国家以较少的资本来控制较多、较大的企业资本,执行管理众多国有企业的职能和实现政府统—政策目标而组建的经济组织,因而,其类型可分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两大类型9;(2)国有集团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与制度设置的特殊性。由于其组建方式上的原因以及国有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管理上的困难,一方面在大部分国有集团公司内部不存在股东大会,因此也就不存在股权多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国有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是通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集团公司内部组建的董事局来完成,其结构与一般意义上的董事会有根本性区别。

中国国有集团公司的特殊性为合理评价其治理效率制造了巨大障碍。其中最为主要的障碍来自于股权多元化的考核问题。大量实证研究10表明,各种类型的公司或企业的股权多元化程度、分散化程度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而国有集团公司的股权具有高度的单一性,例如到目前为止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106家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仅有几家上市公司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因此,在对其它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进行考核时可能因为不存在股权多元化问题而将其它组织机构与制度安排的作用掩盖,这将导致评价的最终结果有巨大误差。来自于国有集团公司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董事会的设置。在现有的106家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仅有29家以试点的方式设置了董事会,在这些集团公司中董事会并不十分健全,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例如人员素质,另外,董事会的运行需要有个磨合期,这将导致董事会的作用在其初建时可能并不会很好的反映出来。除这两方面的影响外,在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还存在更多的其他妨碍因素,例如集团公司内部监事会建设问题等,所有这些因素将会给集团公司的治理评价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一定措施尽量规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中国国有大型集团公司治理效率指标体系的构造

综合S&P原则、OECD原则、戴米诺(Deminor)公司治理准则等在现代大型集团公司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体系和南开治理规则等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根据新《公司法》以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国有独资企业的特别规定和中国国有集团公司的特殊性,本文列出了两大类9种公司治理评价的相关指标。

1.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指标

公司治理结构指标是指能够对公司治理结构组成产生相关影响的因素。这一指标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股东大会设置情况、董事会结构、监事会结构、经理层情况。(1)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可以通过不同国有集团公司的持股排在前几位的股东持股比例进行采集,主要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内容。(2)股东大会情况,这一指标主要针对目前国有大型集团公司的特殊性,因此,首先要对是否具有股东大会情况进行区分。这一指标主要包括是否设有股东大会、股东大会议事程序、股东大会的表决程序等三大内容。(3)董事会结构。董事会结构指标主要包括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职工代表人数、董事会人员素质情况等内容。(4)监事会情况。监事会情况主要包括监事会人数、监事会中职工代表人数、监事会人员素质、监事会专业水平等内容。(5)经理层情况。这一指标直接反映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的人员素质与从业经验。

2.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治理机制指标

公司治理机制指标是指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层面的因素。除了前面提到了三大机制

9同7:35.

10关于股权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详见Mcconnell和Servaes(1990), La porta(1998),Shleifer和Vishny (1997), La porta(1998)。

.

外,还应有财务信息考核与纰漏机制。(1)人员任用机制。这一指标包括董事长的任用情况、独立董事与其它非独立董事的任用情况、监事会主席的任用情况、监事的任用情况、经理的人用情况以及职工代表的产生情况。(2)激励机制。本文将这一指标信息归结为治理结构的主要成员的实际报酬情况以及权利配置情况。主要包括董事长或总经理的薪酬数量与薪酬结构、经理人员的薪酬数量与薪酬结构、监事会人员的薪酬支付来源等内容。(3)监督机制。监督机制考核了公司治理结构中负责经营管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这主要反映在监督部门的实际监督履行情况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外部监督机制例如债务部门的监督情况等。主要包括独立董事的意见、监事会的意见以及职工代表的意见、在董事会中是否有银行部门的代表、是否发表意见。(4)财务信息考核与纰漏机制。这一指标在OECD、S&P、戴米诺公司准则中被列为单独一项一级指标,可见其在公司治理评价中的重要性。这一机制主要包括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财务信息的考核方式与标准等几大内容。

五、结论

传统的公司治理效率重点考察了公司治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认为提高治理效率的最有效方式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一过程中的治理成本,我们认为,治理效率应该涵盖治理收益与治理成本两方面内容,因为任何公司的治理过程不存在治理收益不变或者治理成本不变的过程,普遍的情况是治理成本增加的同时治理收益也可能增加或者减少,如果治理成本的增加速度快于治理收益的增加速度,那么可以认为公司的治理处于非效率状态,因此有必要引入治理收益内容。本文的另一个结论来源于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特殊性。如前文所述,这些特殊性有可能妨碍对集团公司治理的正确评价,因此在对国有大型集团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特别是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在国有集团公司中普遍缺失性问题,对于这一类集团公司的治理可以采取区别对待原则,分为完善治理结构与不完善治理结构两大类,首先在分类的内部进行一次性对比,然后将两大分类的整体效果进行衡量比较,本文认为这样更能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目前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治理效率的真实面目,更加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制定分析与评价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制定分析与评价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9]:制定、分析与评 价 发布时间:2010-6-11 5:5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陈汉文 一、引言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2002 USA)的颁布引发了全球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管制热潮。我国中央五部委于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2010年颁布了《配套指引》,以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上海证券交易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分别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注册会计核实评价意见。随着一系列内控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强制披露成为趋势,内部控制相关议题的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 不过,目前中国167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究竟如何?什么样的内部控制才是最佳实践?好的内部控制应当如何体现?企业应当如何建立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目前尚无一致看法。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意义在于:观察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助益上市公司管控水平的整体评价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便于政府监管,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指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倡导良好内部控制文化;为学界提供内部控制实证数据,提升内部控制研究水平。 二、现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目前研究中使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直接根据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作为指标,如管理层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的审核意见等,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二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三是通过构造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目前看来,现有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均有不完善之处,这制约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内控控制评价体系为当务之急。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 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 案例分析: 如果整个车间的月度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大大超过100%意味着什么?Productivity: 123% Production Efficiency: 142% Productivit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Over Time)) Production Efficienc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Downtime + Overtime)) 所有的乘积都是相乘相加的结果,即Excel 中的sunprodut()函数。 我想一定在什么上面出了问题? 可能的原因是: * 每个机型的标准工时定的太高了 * PCBA 和 FA中的标准工时有重复 * Oracle 中标准工时的定义是瓶颈时间*所有人数,还是每个工位时间*每个工位人数的累加 * 工作时间定低了 * Working Time 的定义,是按照劳动法的每日8小时,还是需要去除吃饭,休息时间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

公司治理进入阳光下治理新阶段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合规性提高,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偏低,这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 治理改革新阶段:关注有效性 公司治理改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保证市场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二十年来,全球公司治理的关注主体已由以美国为主逐步扩展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目前转轨和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问题备受关注;关注内容也随之从治理结构与机制的构建,扩展到治理模式与原则,以及目前的治理质量与治理环境。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公司治理改革是企业变革的核心,可以说中国企业改革走过了以公司治理为主线的三十余年。如果以交易所的成立作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的真正开始,这期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也大致经历了公司治理理念的导入,关注结构与机制、治理模式与原则、治理质量等这些阶段。经过这些年公司治理的探索与积累,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治理有所依;多层 ■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 李维安 次治理监管体系搭建,治理有所约;上市公司治理水准逐渐提高,治理有所得。尽管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起步晚于国外,但已经走过建立治理结构,俗称“搭架子”和搞好治理机制的前两步;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进入到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重要阶段,仅仅建立治理结构和机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治理的有效性,例如已经设立的提名委员会,是否能真正提名,这是我们治理要走的第三步。这其中,公司治理评价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及时发现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治理有效性。 治理评价:提高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公司治理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公司治理指数反映了公司治理水平,详细编制并定期公布公司治理指数,一方面能够使监管部门掌握治理相关的准则、制度等的执行情况,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其监管对象在控股股东行为,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的任选与激励约束机制以及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立与完善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公司治理风险等,进而有效发挥监管部门对于公司的监管作用。 有利于形成公司强有力的声誉制约机制。基于融资需要以及公司持续发展的考虑,公司必须注重其在证券市场以及投资者中的形象。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的建立,可以对公司治理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及时的跟踪,定期将评价的结果公布,一方面将促使公司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另外不同时期公司治理指数的动态比较,反映了公司治理质量的变动状况,有利于形成动态声誉制约,弥补了我国公司外部环境约束较弱的缺陷。 有利于公司科学决策机制的完善与诊断。从微观层面来说,公司治理指数使被评价对象能够及时掌握自身治理的总体运行状况,公司在控股股东行为、董事会等方面的治理状况,以及存在什么样的潜在治理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规避治理风险,提高公司科学决策水平和公司竞争力。 为投资者投资提供鉴别工具并指导投资。传统上投资者主要分析投资对象的财务指标,但财务指标具有局限性。及时量化的公司治理指数,能够使投资 者对不同公司的治理水平与风险进行比较,掌握拟或已经投资对象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现状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而给出一个合理的估值。例如,美国机构投 资者服务公司和英国富时就通过建立公司治理股价指数,为其会员提供公司治 理咨询服务。 治理指数:治理质量的科学反映 指标体系是公司治理指数的根本,不同治理环境需要不同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直接将国外已有的治理评价系统移植过来。2003年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在国内制定公司治理原则的基础上,率先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并连续多年发布被誉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晴雨表”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煤炭生产统计有关指标计算办法摘编 现将《煤炭工业计划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1989年版)有关生产统计指标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办法摘编,供生产统计人员学习参考。内容重点是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回采工作面利用、掘进工作面利用、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等指标。 一、原煤产量 原煤指毛煤经过简单加工,拣除大块矸(大于50毫米)之后的煤炭。一切统计指标,都以原煤为对象。选前煤炭一般称毛煤。 原煤产量必须加工拣选,实行选后计量,即拣出50毫米以上的矸石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计算原煤产量。 (一)原煤产量的计量 1、原煤计量形式 原煤产量必须由矿井验收计量,不得按选后产品的数量倒算原煤产量。原煤计量方法由于提升运输方式不同而有不同手段。 (1)矿井采用矿车运煤、提煤时,矿车计量以实际装载量计算。计算时扣除车底积煤; (2)箕斗和罐提煤的,以容积计算,定期(季)测定罐率和容积比重。全水分超过规定在容积比重中予以扣除 (3)皮带提升的矿井安装电子(核子)称计量,定期测定比重和含矸率。 (4)回采和掘进工作面煤炭计量采用盘方计量,即按照体积和原煤容重计算。 回采产量=工作面采长×推进度×采高×原煤容重×工作面采出率 掘进产量=煤巷(半煤岩)掘进毛断面×进尺×容重×掘进出煤系数 原煤容重是本煤层实际测定的原煤比重(毛煤扣除含矸率后),与计算储量用的纯煤比重(视密度)不同。 2、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由于煤炭生产具有生产数量大且是连续性生产的特点,目前原煤计量手段都不同程度存在计算误差,必须在月末进行产量核定工作,保证原煤产量的准确性。一般采用“选前验收计量,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核定的方法:月末对原煤的实际库存量进行一次盘点,与通过本月逐日累计

设备综合效率OEE的计算方法

OEE的计算方法 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即设备综合效率,其本质就是设备负荷时间内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值。企业在进行OEE计算时常常遇到很多迷惑的问题,如工厂停水、停电、停气、停汽使设备不能工作,等待定单、等待排产计划、等待检查、等待上一道工序造成的停机,不知如何计算。本文引入非设备因素停机的概念,修改了OEE的算法,使计算得到的OEE更能够真实反映设备维护的实际状况,让设备完全利用的情况由完全有效生产率这个指标来反映。本文同时介绍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设备损失的PM分析流程。 1、 OEE表述和计算实例 OEE= 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 其中,时间开动率 = 开动时间/负荷时间 而,负荷时间 = 日历工作时间-计划停机时间 开动时间 = 负荷时间–故障停机时间–设备调整初始化时间 性能开动率 = 净开动率×速度开动率 而,净开动率 = 加工数量×实际加工周期/开动时间 速度开动率 = 理论加工周期/实际加工周期 合格品率 = 合格品数量/ 加工数量 在OEE公式里,时间开动率反映了设备的时间利用情况;性能开动率反映了设备的性能发挥情况;而合格品率则反映了设备的有效工作情况。反过来,时间开动率度量了设备的故障、调整等项停机损失,性能开动率度量了设备短暂停机、空转、速度降低等项性能损失;合格品率度量了设备加工废品损失。 OEE还有另一种表述方法,更适用于流动生产线的评估, 即 OEE= 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 而,时间开动率 = 开动时间/计划利用时间 而,计划利用时间 = 日历工作时间-计划停机时间 开动时间 = 计划利用时间–非计划停机时间 性能开动率 = 完成的节拍数/计划节拍数 其中,计划节拍数 = 开动时间/标准节拍时间

解读眼动的12个误区

常常会说“我要一张关于xxx的热区图”,而不去考虑背后的各种限制因素。同样的不幸也会降临在“轨迹图”身上。 眼动热区图 按关注点次数按关注时间长度 这并不能怪读报告的人,只因为通常为了更直观的理解和展现结果,报告中常会出现这两种图。实际上,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分析、阐述用户的认知行为,而每一种角度和衡量指标都会带来对用户浏览和认知行为的理解。因此,配合恰当眼动指标的热区图/轨迹图更容易让读者把握问题之所在。 3 “眼动的红点就是人们看的确切位置。” 无论是查看眼动视频还是轨迹图时,有人会以为红点/十字点100%就是用户看到的地方。实际情况并非全是这样。 首先,目前常见的商用非接触式眼动仪的数据采样率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高,所以显示出的注视点可能会与用户实际看到的点有些偏差。而且,当用户在测试过程中变换了相对屏幕的位置,记录眼动数据的摄像头就非常有可能“记偏了”用户的眼动情况。当数据叠加在测试素材上时,就会发生眼动轨迹的“漂移”。

(眼动轨迹漂移:轨迹显示读者正在阅读文字,但区域不符。) 其次,大体上人眼的视觉分为高清晰度的视觉区(中央窝视觉:foveal vision)和低清晰度视觉区(边缘视觉:peripheral vision)。而对应在屏幕上的高清晰度区域,通常大于红点显示出来的关注点(fixation)。 例如,当我们看电脑屏幕的时,可见的高清区域差不多有两个指甲盖那么大。 人眼在看较熟悉或较大的物体时,依然可以注意到较为模糊的影像区域(parafoveal& peripheral vision)。 如下图所示,尽管用户没有直接看广告中的相机和皮包,但是用户注意到相机和皮包的的可能性 很高。

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

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 二〇〇六年七月

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管理 本次讲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火力发电厂生产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主要围绕“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完成情况”月报中涉及的主要指标内容,进行分类后,逐一讲解,其目的是统一认识、统一口径,达到报表准确。 第二部分是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统计分析。主要针对影响火力发电厂产量、能耗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给出分析提纲及相关分析数据。 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主要生产统计指标 “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完成情况”月报中的主要指标分为四大类: 1、产品产量统计指标 2、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3、发电设备生产能力统计指标 4、发电负荷统计指标 第一章产品产量指标统计 1、发电量:电厂在报告期内生产的电能量。发电量是根据发电机端的电能表计量的,在统计过程中要注意电度表

的精度等级。 计算发电量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包括供应本厂厂用电发电机组的发电量,但不包括励磁机的发电量. ②新装发电机组或改进、大修后,试运转期间所发电量,凡已被本厂或用户利用的,均应计入该厂发电量中. ③发电机组临时作调相时,发电机组电量. 2、上网电量:电厂在报告期内生产和购入的电能产品中,用于输送给电网的电量。即厂、网协议确定的电厂并网点各计量关口表抄见电量,电厂关口表一般在主变高压侧,也有在电厂配出线上装表的。现在是按照产权分界处计量上网电量。 电厂电气一次系统示意图

发电厂电力平衡: ∑发电机端输出电量=上网电量+发电厂用电量+供热厂用电量+电厂主变损耗及其它耗用电量+供厂区用户电量(自办企业、非生产)-电厂外购电量 3、供热量:电厂在发电的同时,对外出售蒸汽或热水的总热量。 ①供热方式 a、生蒸汽经减温减压器供热 b、抽汽供热 (8—13公斤/厘米2、1.2—2.5公斤/厘 米2) c、抽汽加热循环水供热 d、低真空循环水供热 供热方式示意图

上市公司治理风险预警研究_基于时依协变量的COX模型

FRIENDS OF 一、引言 公司治理风险是指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运行机制不健全给公司持续经营带来的不稳定性及对公司总价值的影响,从而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威胁。这种威胁体现在多方面,单纯的某一个风险往往有一定的潜伏期,产生的威胁是有限的,甚至是不被察觉的,但众多风险的相互作用逐步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危机的总爆发,使企业陷入治理困境,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近年来,无论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是众多上市公司丑闻都凸显了公司治理风险,对公司治理风险进行评价、监控,及早发出预警信号,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国外的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展开了对公司治理风险的研究。1992年COSO 下属的杜德威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报告,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搜集、监控等环节,其中就包括对公司治理风险的评估监控问题,但其具体的操作过程是问卷的形式,也没有对公司治理风险的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斯洛伐克科希策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的Vincent Soltes 和Vladimir Penjak (2001),对问卷表进行完善,把单纯的回答“是”或“否”改进为回答每项调查项目发生的可能性,并将风险划分为很高、高、中等、低四个等级;Bernard Black (2001)利用该机构对俄罗斯16家公司的治理指数评级与公司价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公司治理风险的等级与公司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German Creamer 和Yoav Freund (2005)介绍了如何用boosting 方法评估公司治理风险,并以在美国上市的属拉美地区的外国公司的数据资料为背景,分别用逻辑回归、bagging&forest 、分析树等方法建立了预测公司绩效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预测公司的托宾Q 值大小来预测公司治理风险,通过比较误判率得出Adboost 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公司治理风险的研究。国内较早研究公司治理风险问题的是李维安教授,他率领团队编制公司治理指数,并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李维安和谢永珍(2007)基于系统思维视角 界定了公司治理风险的内涵,并从六个维度,建立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基于主成分的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公司治理风险进行预警;刘红霞(2005)就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治理风险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预警模型;刘腾(2007)从股东会治理角度界定了股东会治理风险,并对股东层治理风险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宋光磊,刘红霞(2010)基于固定协变量的COX 模型对董事会治理风险进行预警研究。 综上,国内外学者大多运用逻辑回归、主成分分析、固定协变量的COX 模型等静态的模型对公司治理风险的预警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尝试从动态的角度运用时依协变量的COX 模型进行公司治理风险预警研究。 三、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公司治理风险的内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表1: 四、实证过程及结果(一)模型构建 生存分析在工程、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已经是一个发展相当完善的统计分支,但是它在金融和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则起步相对较晚。COX 回归是生存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英国统计学家COX 提出。COX 回归模型不直接考察生存函数与协变量的关系,而用风险率h (t ,x )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生存分析中“带时依协变量”的COX 模型对公司治理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国内对于时依变量(time-dependent covariable )的COX 模型的研究和介绍较少,故作如下介绍。 传统生存分析中的COX 比例风险模型一般形式为:h (t ,X )=h 0(t )exp (βX )。它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h (t ,X ),表示具有协变量X 的个体在t 时刻的风险率函数,又称瞬时死亡率。一个是h 0(t ),表示基线风险率,是所有危险因素为0时的基础风险率,它是未知的;再一个是exp (βX ),其中X 为协变量,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找出其系数β。 模型假定协变量X 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而在现实情形中,笔者认为,企业遇到治理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 上市公司治理风险预警研究 —— —基于时依协变量的COX 模型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孙奕驰张艺馨 *基金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A630101),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010308), 2009年辽宁省科技厅项目(2009401009)。 * 【摘要】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股权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风险倾向六个维度构建了上 市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借助配对T 检验法进一步筛选,并运用生存分析中的时依协变量的COX 模型进行公司治理风险预警 研究。 【关键词】公司治理风险;时依协变量;COX 回归 公司治理 65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而 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 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 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 ×100% 数控机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用户缺少高级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用户若选购一台较复杂、功能齐全、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如果没有适当人去操作使用和编程,没有熟练的维修工去维护修理,再好的机床也不可能用好。 编程“效率低”。据国外统计,手工编程时,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实际加工时间之比约为30:1,而数控机床不能开动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于加工程序一时编制不出而耽搁的。 维修“时间长”,维修工作跟不上。目前国内除少数大厂配有专业维修队伍以外,大部分使用单位很难配备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 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 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生产效率: 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眼动指标的选取以及眼动规律

眼动指标的选取以及眼动规律 4.1.眼动指标的选择 在第二章提到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都需要喂入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但是选择样本的哪些特征作为输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输入的特征指标太多,会增加网络的复杂度和训练时间,输入的特征指标太少又有可能造成神经网络训练不充分,难以提取到样本的本质特征,所以本章主要是对输入模型的指标进行筛选,以便得到更好的训练结果,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 4.1.1 眼动指标相关矩阵 在本文2.2.1节中涉及到很多眼动指标,但是在这些眼动指标中,有一些眼动指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那么这些相关的眼动指标就不需要全部输入神经网络,正如在一个特征空间中只需要找到一组基底,这组基底之间必须是线性无关的,这样就可以用这组基底来表示这个特征空间中的其他向量。基于以上内容,得到眼动指标之间的相关矩阵,如表4.1。 表4.1 眼动指标的相关矩阵 注视次数总注视 时长 平均注 视时长 眼跳 次数 平均眼 跳幅度 总眼跳 幅度 瞳孔 直径 眼睑间距变 动百分比 注视次数 1.00-0.85-0.930.99-0.080.05-0.150.21 总注视时长-0.85 1.000.90-0.840.08-0.490.310.17 平均注视时 长 -0.930.90 1.00-0.930.03-0.590.18-0.39眼跳次数0.99-0.84-0.93 1.00-0.080.6-0.150.21平均眼跳幅 度 -0.080.080.03-0.08 1.000.64-0.22-0.12总眼跳幅度0.05-0.49-0.590.60.64 1.00-0.070.08瞳孔直径-0.150.31-0.15-0.15-0.22-0.07 1.000.14眼睑间距变 动百分比 0.210.17-0.390.21-0.120.080.14 1.00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煤炭生产统计有关指标计算办法摘编 现将《煤炭工业计划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1989年版)有关生产统计指标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办法摘编,供生产统计人员学习参考。内容重点是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回采工作面利用、掘进工作面利用、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等指标。 一、原煤产量 原煤指毛煤经过简单加工,拣除大块矸(大于50毫米)之后的煤炭。一切统计指标,都以原煤为对象。选前煤炭一般称毛煤。 原煤产量必须加工拣选,实行选后计量,即拣出50毫米以上的矸石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计算原煤产量。 (一)原煤产量的计量 1、原煤计量形式 原煤产量必须由矿井验收计量,不得按选后产品的数量倒算原煤产量。原煤计量方法由于提升运输方式不同而有不同手段。 (1)矿井采用矿车运煤、提煤时,矿车计量以实际装载量计算。计算时扣除车底积煤; (2)箕斗和罐提煤的,以容积计算,定期(季)测定罐率和容积比重。全水分超过规定在容积比重中予以扣除 (3)皮带提升的矿井安装电子(核子)称计量,定期测定比重和含矸率。 (4)回采和掘进工作面煤炭计量采用盘方计量,即按照体积和原煤容重计算。 回采产量=工作面采长×推进度×采高×原煤容重×工作面采出率

掘进产量=煤巷(半煤岩)掘进毛断面×进尺×容重×掘进出煤系数 原煤容重是本煤层实际测定的原煤比重(毛煤扣除含矸率后),与计算储量用的纯煤比重(视密度)不同。 2、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由于煤炭生产具有生产数量大且是连续性生产的特点,目前原煤计量手段都不同程度存在计算误差,必须在月末进行产量核定工作,保证原煤产量的准确性。一般采用“选前验收计量,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核定的方法:月末对原煤的实际库存量进行一次盘点,与通过本月逐日累计产销平衡关系结出原煤的账面库存进行对比。如实际库存量大于账面库存说明实际产量比逐日验收的产量大,叫“盘盈”(或称涨吨),反之叫“盘亏”(或称亏吨)。 本月核定产量=本月(逐日累计)原煤产量+(-)涨(亏)吨数量 2、涨亏吨煤的处理 (1)本月发生涨(亏)吨数量,应当在当月实际产量内进行调整,不得随意瞒报或虚报产量。如果涨亏数量不大,一般只调整原煤总产量和矿井其它产量;如果数量较大,也应适当调整采掘产量。 (2)因存放日久或保管不善等原因导致自燃、风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亏吨,不得从产量中扣除,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按批准数量注销账面库存量(国有煤矿)。 (二)原煤产量构成 原煤产量按构成(开采方式)分为矿井(露天)产量和其它产量。矿井产量又可分为回采、掘进和矿井其它产量。

生产效率评价表

目录项次内容页码 1 前言 (4) 2 管理绩效指标分析 (5) 2.1 生产效率分析………………………………………………………………5-7 2.2 生产力分析…………………………………………………………………………7-9 2.3 质量效率分析………………………………………………………………………10-12 2.3.1 进料检验分析 2.3.2 制程检验分析 2.3.3 成品检验与客诉分析 2.4 人力资源分析………………………………………………………………………12-14 2.4.1 间接人员比率分析 2.4.2 人员知识结构分析 2.4.3 人员流动率分析 2.5 资材库存分析 (15) 3 管理系统运作分析 (16) 3.1 业务 (16) 3.2 工程 (17) 3.3 生管 (17) 3.4 物控 (17) 3.5 采购 (18) 3.6 仓储 (17) 3.7 生产 (18) 3.8 品管 (18) 3.9 财务 (18) 3.10 人资 (19) 4 绩效管理改善简介…………………………………………………………………20-23 5 评估总结陈述 (24) 6 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计划表…………………………………………………………25-30 7 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辅导协议书……………………………………………………31-34 8 绩效管理公司资证数据 (35) 1. 前言

在X总: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规范管理的管理部署下,〖深圳市聚人众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朱毅顾问,何国清副总和邵波专员于2010年11月3日对〖深圳市XXXXXX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运作流程以及管理效率方面进行了初步了解和评估。 评估形式:现场查看 / 调阅报表 / 询问相关人员 评估原则: 1. 不锦上添花,不述说公司已用现实证明的优点和成功之处; 2. 择主要评述,非直接影响到业绩的小缺微弊留待日后顺机解决。 数据源:本报告中引用的资料,除有另行注明外,均来自公司 评估内容:陈述如后------ 面对不断往下压价的市场和客户,面对不断往上增长的物料和人工成本,作为企业经营者,逆境之中将面临3种选择: 1. 糟糕的公司在抱怨中消亡; 2. 普通的公司在逆境中辛苦的经营; 3. 而卓越的公司则因此在变革中成长和壮大. 不要盲目把管理不善归咎于人员素质,其影响力无论如何都是小于组织的,企业管理的真相是: 组织流程决定竞争力,管理工具决定执行力.

中国公司治理评价分析报告

2007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 前言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在中国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进展中,从理论研究、公司治理实践到公司治理评价和指数研究,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究。在三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2001、2003、2005年)上,讨论了公司治理前沿课题,在2003年调查数据评价的基础上,又通过四年多的研究,推出了2007年度公司治理指数。 通过多年对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研究的积存,在理论上构筑以公司治理边界为核心范畴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拓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领域。2001年领先推出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被中国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PECC(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制定的《东亚地区治理原则》所汲取借鉴,同时该成果为建立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性标准。 在坚持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下,于2003年4月成功构建并推出“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中国

第一个公司治理评价系统。“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从“股东权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六个维度,构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构筑中国公司治理指数(CCGINK),并于2004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推出《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第一次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大样本(931家公司)全面量化评价分析。在2004-2007年,将中国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应用于CCTV最具价值上市公司评选。2007年,同意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托付,对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抽样评价。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等项目支持下,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团队对2007年10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全面量化评价分析,并对中国公司治理趋势进行合理预见。

化学工业生产统计指示计算方法-6第四章

第四章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是反映工业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对原材料、劳动力、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结果的指标。一般可分为工业主要产品质量指标,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工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指标,设备利用情况指标,以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等五类。技术经济指标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各部门的技术经济发展状况。因此,统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工业统计一项重要任务。 一、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好坏程度。产品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工业经济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给生产企业增加效益,同时也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增加社会效益。产品质量统计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业产品质量的状况,反映产品质量的实际水平和变化趋势。 (一)工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和划分 工业产品质量的高低往往由若干个质量参数控制,对这些质量参数作的统一规定就是质量技术标准。工业产品质量的技术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水平高低的基本依据。 国家重要产品的质量标准,是由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称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些产品,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由企业自行制定标准经主管部门批准后使用,称为企业标准。还有一些规格特殊的产品是根据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作为质量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某些国际组织规定的质量标准,或某些有较大影响的公司规定的并且被国际组织所承认的标准。这些标准一般也由国家统一规定。统计工作中有时要统计按国际标准生产的产品产量,指的就是上述标准。对于某种进口产品,经检验后取得的质量参数,只能用于分析研究产品质量时参考,不能作为国际标准。 每一种产品都要执行质量标准,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都必须按标准检验,不得随意修改,更不得擅自降低标准。 把工业产品实际达到的质量水平,与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凡是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产品,称为合格品,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产品称为不合格品。 (二)工业产品质量的常用统计指标 反映工业产品质量的基本统计指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反映产品本身内在质量的统计指标,如工业产品平均技术性能、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另一类是反映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如质量损失率、废品率、成品返修率等。产品本身内在质量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产品本身内在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工业生产过程工作质量的影响;工业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往往又是提高工业产品本身内在质量的前提。 反映工业产品质量的常用指标主要有: 1、产品产量合格率 产品产量合格率是指合格产品数量占合格产品与废、次品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 合格产品数量 产品产量合格率(%)=×100% 合格产品数量+废、次品量 其中:①子、母项均按实物量计算。 ②次品应包括清理设备时清出的清塔料、清釜料等和清扫场地收集的扫地料、清沟料等。

OEE 设备综合效率 计算方式

设备管理好帮手 -----OEE(设备综合效率)计算方式 纸箱厂进行整体生产时规划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让每台设备对 的每个零件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即生产能力,并且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为了使生产速度最大化,必须首先了解导致生产速度下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些解决措施中,设备综合效率分析(OEE)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有效的设备管理方式,可以帮我们了解设备的潜在的生产能力。 (OEE)是世界级稳定性组织(WCR)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量手段.借助OEE,可以与六大损失相关联(故障/停机损失、换装和调试损失、空闲和暂停损失、减速损失、质量缺陷和返工损失、启动损失)。有三大测量指标:设备利用率、生产速度和合格产品率。 六大损失包括 故障/停机损失(Equipment Failure/Breakdown) 设备故障/停机损失是指故障停机造成时间损失,这将减少合格产品数量。如果出现设备故障或停机,就需要对设备进行维修处理。在平时,应该采取正确预防性保养措施、改进操作程序、改进生产设计以防止故障发生。要减少设备故障,生产部门与维修商之间良好的合作与沟通也非常重要。 预防性保养技术包括震动检测、定期上油和温度记录分析,用以防止设备故障的发生。如果出现机器故障,可以采取根本原因分析(RCFA)法来确定导致故障的根源。RCFA可以使企业解决故障问题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处理。RCFA切实有效的“寻根溯源”解决方案能够消除或转移故障发生以及造成的影响。 换装和调试损失(Setup and Adjustment) 换装和调试损失是指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定单切换时间损失。定单切换时间损失不归入计划停机时间范畴。 空闲和暂停损失(Ldling and Minorsyoppage Losses) 空闲和暂停损失是指由于错误操作而停顿或设备本身发生的短暂停机时间损失。通常在5-10分钟之间,还包括一些小调整或类似清洗之类的活动造成的时间损失。不包括运送原料造成的时间损失。 减速损失(Reduced Speed Losses)

统计指标体系举例

统计指标体系举例 例1 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设计。宏观层面主要是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循环发展的综合评价。微观则是侧重对企业循环生产经营状况的描述。(一)宏观层面的设计要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入手 一级指标:具体指标名称 经济发展:经济净福利指标,社会生产物耗率 社会人口发展: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业劳动力 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城镇化率、失业率、居住质量指数、养老保 险覆盖率、贫困人口比重、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等指标构成。 资源环境情况: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环境治理指数、空 气质量指数、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臭氧层 耗竭物质消费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木材采 伐量、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受荒漠化影 响的土地面积、原料使用密度、年人均能源 消耗量、能源使用强度、农药使用量、化肥

使用量、能源使用密度、工业固体废弃物排 放、有害废弃物排放、放射性废物排放、废 物循环和再利用、废水处理率、广播电视覆 盖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资金利润率、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等指标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设置以经济净福利指标为中心指标,以反映优质生产、提高效益、节约能源、防止污染等内容的资源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经济净福利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加上环境改变人们所获得的福利,减去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减去自然资源超过正常耗减而造成的损失,再加上自我服务的价值。这个指标能综合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间的协调关系。另外,社会生产的物耗率应该是该体系的重点指标。因为这一指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物质消耗所占的比重。社会生产物耗率和净产值率是互相消长的,社会生产物耗率下降,净产值比重上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生产物耗率上升,则净产值比重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因此,节约物质消耗,降低社会生产物耗率,可以增加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从另一个角度能反映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数设置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标体系 和评价指数设置 李 斌 张耀南3 内容提要 作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可以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中小股东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对公司的经理层进行监督和约束,以减轻“内部人控制”问题。本文在对独立董事主要职能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性、个人情况、组织结构、选拔机制、职权行使、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七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数的基本分析框架,并且进行了初步的经验分析。 关键词 独立董事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数 3李斌、张耀南: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系 辽宁省大连市尖山街217号 116025 电子信箱:libin 522@https://www.doczj.com/doc/fc9593859.html, 电话:0411—84710478。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3CJY 002)和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编号:2022901259)的支持。 一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解决“控股股东行为”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董事会的组织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周永亮,2001)。由于独立董事不直接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高级经理层,因而有利于独立董事对公司的事务做出独立、客观且科学的判断与决策。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应该设计怎样一套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 二 文献回顾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上市公司不断出现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重大关联交易丑闻等事件。1978年纽约股票交易所(N YSE )正 式要求每家上市公司,必须在限定时期内设立一个专门有独立董事参加的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经理层,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独立、客观的审计。1999年10月N YSE 和NA SDAQ 再次修改有关独立董事的要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最少要有3名独立董事(李维安,2003)。中国证监会则在2001年8月16日公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 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Ro sen stein 和W yatt (1990)对独立董事的任命与股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任命时,公司股价表现为明显的上升。Bo rokhovich 与T rap an i (1996)研究表明,与内部董事相比较,独立董事更容易做出对业绩较差的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综述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综述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 ) 摘要:公司治理评价对于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 要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领域有众多评价体系。在阐述研究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主要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回顾和综述。帛 关键词: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综述帛 1研究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意义帛 大量对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均表明,良好的公司治 理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健康运作的微观基础, 对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公司治理 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帛 2国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综述帛 公司治理评价萌芽于1950年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的董事 会业绩分析。美国机构投资者协会在1952年设计了第一个正式评价董事

会的程序,随后出现了公司治理诊断与评价的系列研究成果。1976 年9 月,英国学者米勒在美国管理协会《管理评论》上发表了“ Are Directors BoardWorthy?-A Report Card for Board Members”,从能力、道德、代表性、独立性、准备程度、实践经验、发展潜力、任职经历、任职时间保证程度、任职资格、特殊服务能力十一个方面对董事人员素质进行评价;1990年12月,美国学者托马斯在《欧洲管理》发表了“ Developing Directors ”一文,对董事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作了研究,认为董事应具备的个人素质按重要性排序是:战略意识、客观性、责任感、客户思想、自律能力、团队精神、创造力、预见性、任职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公司治理评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日益深入,公司治理评级的内容从专题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1997 年,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构造了一套公司治理评级指标,主要涉及公司所有权结构和影响、金融相关者关系、财务透明性和信息披露、董事会结构和运作等方面,并对世界1500 家超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评级。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推出了1997 年全美25 家最佳董事会和25 家最差董事会的排名。1999 年,戴米诺公司在欧洲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进行了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接管防御的范围、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等。2000年,里昂证券(亚洲)总部对25 个新兴市场国家的495 家公司进行了公司治理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公司透明度、对小股东的保护、核心业务、债务控制、对股东的现金回报等。国际上这些咨询公司推出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主要方面都是类似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国家分析和公司评分。国家分析主要评估一个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法律规则、法律实施、监管和信息结构等,侧重于关注宏观层次上的外部力量如何影响一个公司治理的质量,侧重于外部治理机制。公司评分则主要分析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相关人互动的有效性,主要集中于内部治理结构和运作,集中于公司遵守法律和规则的最低要求的程度,侧重于内部治理机制。具体来说,公司治理评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所有权结构和影响,二是股东大会的运作情况,三是财务透明性与信息披露,四是董事会结构与运作(包括董事会结构和组成、董事会职能和有效性、外部董事的职能和独立性、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评价和任免政策等)。帛 国外治理评价体系的优点在于:第一,根据《OECD公司治理准则》以及其他国际上公认的对公司治理要求较高的指引、规则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了较严格的标准。第二,考虑了与公司治理关系最为密切的外部环境的几个方面如法律、监管、信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综合考虑了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的水平,比如所有权结构、股东关系、信息披露和董事会结构,避免了单一因素导致的片面性,使得评价的结果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