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护理在疼痛科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疼痛科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疼痛科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疼痛科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疼痛科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疼痛科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在50例疼痛科患者中将心理护理普遍运用在护患沟通中: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加强护理对象的支持体系:(1)协调并促进护理对象间的良性交往;(2)争取家属,亲友,领导的支持和配合;(3)加强护理宣教创造良好舒适的环境;⑷合理使用心理治疗方法。结果心理护理对护理工作产生显著效果,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结论正确运用心理护理.对于护理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使患者的配合程度产生明显提高。

标签:疼痛科患者;心理护理;基本方法

21世纪是护理学全面发展的时期,护理活动将更能体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逐渐确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理想概念,强调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注重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应用护理学的知识与患者的正常反应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每个护士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求医问药。很大程度上对护理的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提出了需求,从而提出了心理護理这个课题。

疼痛科作为一个传统的学科,在传统的中医推拿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型的技术力量,从而奠定了其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的基础,而疼痛科的患者由于大多数都属于慢性患者,其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于是心理护理应运而生。

何谓心理护理,就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运用心理护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方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探讨心理护理对于疼痛科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9年4~6月,通过50例患者进行调查,入选条件:①疼痛科患者;②病程迁延;③脾气烦躁。

1.2方法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某某,男,66岁,腰椎间盘突出症,诉腰痛伴双下肢胀痛近20余年。入院时神清、精神差、懒言。我们医护人员与其讲解入院须知及必要的检查时,其态度消极、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呈抵触心理。在

疼痛病人的护理

患者的疼痛及护理 疼痛的定义 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 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的含义 痛觉: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会受到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患者表现为痛苦、焦虑。 痛反应: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骨骼肌收缩等。是机体的重要保护机能。 三个特征: 1. 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 2. 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3. 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疼痛是个体在身、心两方面同时经历的感受 身体疼痛:身体某一部位感觉不舒适。如手指切割伤。 心理疼痛:精神方面的防御功能被破坏,个体的情绪完整性受到伤害。如失去亲人引起忧郁和伤心。 疼痛发生机制 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 适应方式。其形成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两个方面。 疼痛的分类:程度、性质、原因、发生的急缓。 1.按程度分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他感觉复合出现,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 轻痛:疼痛局限,轻微。 甚痛:疼痛较重,出现疼痛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 剧痛:疼痛较重,痛反应强烈 2.按性质分 刺痛:锐痛或快痛(浅表痛)位于体表或粘膜(角膜和牙髓最敏感) 定位明确,痛觉产生迅速,消失也快,无明显情绪反应。 灼痛:慢痛或钝痛(深部痛内脏、关节、韧带、骨膜痛定位不明确,产生也慢,难以忍受,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酸痛:感觉定位差,痛觉难以描述,较强的情绪反应。 3.按原因分 创伤性疼痛:因暴力导致骨关节损伤所产生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 病理性疼痛:因损伤、感染、结核等使机体的骨和关节发生某种病理性改变如骨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结核、骨肿瘤、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等。 心因性疼痛:也称为精神源性疼痛,是由妄想和幻觉引起的。如截肢患者的患肢痛,在肢体被截除之后,患者总感觉肢体像未截除一样疼痛。 4.按急缓分 急性疼痛:发病急、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在短时间或经处理而消失的疼痛。如创伤、手术、急性炎症、心肌梗死等。

手术患者的一般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的一般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心型特点 多数患者术后因病灶已切除,表现情绪稳定、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疼痛,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但有少数患者,由于情绪应激,仍有不良心理反应。 (1)焦虑心理:患者经过手术,尤其是承受大手术的患者,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还活着,颇感侥幸,这时他们迫切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但由于手术位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等的损伤,术后不久的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更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开始,感到紧张、痛苦难熬.2—3天后疼痛缓解,但对预后的担心又紧紧地围绕了患者。 (2)惧怕心理:疼痛是术后最主要、最痛苦的不良感觉。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平素惧怕疼痛者,在术后表现尤甚,可能会呻吟不止或痛苦哀叫。疼痛不仅使患者产生惧怕心理,还可使其烦躁焦虑,可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活动,不敢咳嗽、排痰及深呼吸,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 (3)疑虑心理:患者的心身经受手术打击之后是较为脆弱的,各种不适和虚弱状态使其产生种种疑虑,如手术是否真正成功,疾病是否已经根除,机体功能是否能够恢复等,并希望医护人员能确切答复。 (4)依赖心理:手术使患者遭受痛苦、产生应激,更加强化了“患

者角色”被动依赖心理。表现为情感受得脆弱、幼稚、顺从、撒娇、依赖。此时,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照顾,自己能做的事比如洗手、洗脸、吃饭、翻身、大小便等都不去做.全依赖他人的帮助。 (5)抑郁心理;术后患者平静下来,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思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不能及时下床活动,卧床又影响丁心、肺及消化系统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和继发感染等。 (6)缺陷心理:一部分破坏性的手术,如截肢、毁官、肚器移植和手术造成的各种重要功能破坏等,尽管为患者解除了痛苦、保全了生命,但却导致了患者N6B体生理缺陷,给患者造成了难以平复的缺陷心理。具有缺陷心理的患者多表现出自卑感,不愿和他人接触,孤独,回避,内心有强烈的压抑感。 2.术后心理护理 (1)消除疑虑:当患者从麻醉中醒来,或从手术室回到病室,医护人员应主动向患者说明手术已成功地切除了病灶,即使术中不顺利或病灶未能切除,亦暂时不能把真情告诉患者,应对患者实行保护性措施。态度应和蔼,让患者知道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的疼痛就能恢复健康了。胸腹部手术术后需咳嗽排痰,但患者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生怕造成疼痛或致刀口裂开。这时,应向患者重复强调术前训练时所说的咳嗽方法,鼓励其大胆咳嗽排痰,并告知其适当的活动,刀口不但不会裂开,而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刀口愈合。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

手术患者的一般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的一般术后心 理护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手术患者的一般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心型特点 多数患者术后因病灶已切除,表现情绪稳定、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疼痛,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但有少数患者,由于情绪应激,仍有不良心理反应。 (1)焦虑心理:患者经过手术,尤其是承受大手术的患者,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还活着,颇感侥幸,这时他们迫切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但由于手术位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等的损伤,术后不久的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更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开始,感到紧张、痛苦难熬.2—3天后疼痛缓解,但对预后的担心又紧紧地围绕了患者。 (2)惧怕心理:疼痛是术后最主要、最痛苦的不良感觉。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平素惧怕疼痛者,在术后表现尤甚,可能会呻吟不止或痛苦哀叫。疼痛不仅使患者产生惧怕心理,还可使其烦躁焦虑,可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活动,不敢咳嗽、排痰及深呼吸,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 (3)疑虑心理:患者的心身经受手术打击之后是较为脆弱的,各种不适和虚弱状态使其产生种种疑虑,如手术是否真正成功,疾病是否已经根除,机体功能是否能够恢复等,并希望医护人员能确切答复。

(4)依赖心理:手术使患者遭受痛苦、产生应激,更加强化了“患者角色”被动依赖心理。表现为情感受得脆弱、幼稚、顺从、撒娇、依赖。此时,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照顾,自己能做的事比如洗手、洗脸、吃饭、翻身、大小便等都不去做.全依赖他人的帮助。 (5)抑郁心理;术后患者平静下来,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思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不能及时下床活动,卧床又影响丁心、肺及消化系统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和继发感染等。 (6)缺陷心理:一部分破坏性的手术,如截肢、毁官、肚器移植和手术造成的各种重要功能破坏等,尽管为患者解除了痛苦、保全了生命,但却导致了患者N6B体生理缺陷,给患者造成了难以平复的缺陷心理。具有缺陷心理的患者多表现出自卑感,不愿和他人接触,孤独,回避,内心有强烈的压抑感。 2.术后心理护理 (1)消除疑虑:当患者从麻醉中醒来,或从手术室回到病室,医护人员应主动向患者说明手术已成功地切除了病灶,即使术中不顺利或病灶未能切除,亦暂时不能把真情告诉患者,应对患者实行保护性措施。态度应和蔼,让患者知道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的疼痛就能恢复健康了。胸腹部手术术后需咳嗽排痰,但患者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生怕造成疼痛或致刀口裂开。这时,应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复习课程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描述正确的是B A.疼痛有双重含义,痛觉和病理反应 B.疼痛有双重含义,痛觉和痛反应 C.痛觉是个体的客观体验 D.疼痛是人体最强烈的应对策略之一 E.疼痛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2.下列痛觉感受器分布最为密集的是D A.皮肤 B.肌层C,肌腱 D.角膜 E.内脏 3.属于非阿片类镇痛药的是B A.吗啡 B.布洛芬 C.阿托品 D.哌替啶 E.芬太尼 4.不推荐用于长期的癌痛治疗的给药途径是E A.口服给药法 B.直肠给药法 C.经皮肤给药法 D.舌下含服给药法 E.肌内注射法﹙二﹚A2型题 5.患者,李某,男,52岁,有“冠心病病史”2年多,近一周因工作忙、加班后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其疼痛原因是 B A.物理刺激 B.心理因素 C.温度刺激 D.病理改变 E.化学刺激 6.张某,男,19岁,大一学生,因准备期末考试,连续4天挑灯夜战后,出现剧烈的头痛,以下不属于其头痛原因的是A A.身体组织受牵连 B.情绪紧张 C.疲劳 D.睡眠不足 E.用脑过度 7.患者,刘某,肝癌末期疼痛,护士给该患者镇痛治疗,需要对其疼痛治疗前后效果测定对比,最适宜的评估方法是C A.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 B.文字描述评定法 C.数字评分法 D.视觉模拟评分法 E. Princ e–Henry评分法 8.患者,卢某,男,28岁,阑尾切除术后第一天,主诉伤口疼痛。以0~10数字评分法为例,以下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 A.其疼痛程度≤5时,护士可选择护理权限范围内的方法止痛,并报告医生 B.其疼痛程度≥5,护士可选择护理权限范围内的方法止痛,并报告医生 C.其疼痛程度≥5时,护士应报告医生,给予有效止痛药物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empirenews.page--]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

术后疼痛的护理护理综述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护理综述 论文题目术后疼痛的护理 学生姓名:许晓红、詹玥、耿婷婷、刘欢、方晶晶、张婷婷 学号:0825200188、0825200189、0825200190、0825200191、0825200192、0825200193 所属院系专业:08护理乙33小班 2010年4月

摘要 疼痛是手术病人常见的症状,如何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术后疼痛,他直接影响疼痛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先要对疼痛有正确的评估,如害怕药物成瘾及药物副作用,在护理中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做到积极、有效的用药镇痛及各种辅助治疗,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术后的健康宣教工作,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有效的减轻疼痛。 关键词:外科手术后的疼痛/疼痛的评估/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的护理 1前言 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复杂结合的主观感受。2001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并日益得到重视。严重的术后疼痛常常导致病人的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康复,其结果必然加剧病人对止痛的依赖,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表明:护士和医务人员应对病人术后疼痛负主要责任,因此迅速有效地减轻疼痛是护理的基本要求。现实中可以看到有许多病人在术前因为害怕疼痛而推迟手术治疗,从而使病情加重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如胸腹部手术.咽部.气管部等。 2正文主体 2.1外科手术后的疼痛产生原因: 2.1.1 手术切口疼痛: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手术疼痛按时间分为早期疼痛和后期疼痛。早期疼痛的护理:分三期,即麻醉清醒至24小时内、术后2~3天、术后3~4天,第一期一般为切口痛,切口疼痛部位明确最剧烈。心胸手术切口疼痛在术后12h 左右达到最大限度,腹部手术30%~40%在此期间经受剧烈的疼痛,患者精神上承受极大的痛苦。这时会烦躁、心情沮丧。 2.1.2手术后并发的因素:一些手术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力降低使得在术后一些其他的疾病一起出现,加重病情,加重疼痛。如一些复杂的大手术需要血管的吻合,可能会产生血管危象,

疼痛科护理常规

疼痛科疾病护理常规 疼痛科一般患者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2.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疼痛部位,观察疼痛缓解情况。 3.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4.对患者风险评估 5.评估评估患者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6.治疗后敷贴是否干燥、固定 (二)护理要点 1.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3.做好疼痛护理。 4.治疗前,清洁皮肤,更换衣并交代治疗中如何配合。 5.治疗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敷贴。 (三)指导要点 1.做好患者术前指导。 2.疾病知识指导、饮食指导。 3..运动休息指导。 4.自我保健知识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 (一)评估要点 1.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有无麻木感及感觉减退现象,

2.观察术前术后疼痛缓解情况。 3.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4.治疗后,观察患者穿刺处的敷贴。 (二)护理要点 1.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3.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4.治疗前,清洁皮肤,更换衣。 5.做好疼痛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做好患者术前指导。 2.运动和休息指导,行功能锻炼指导。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站姿、坐姿要正确。 4.指导患者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 颈椎病(非手术治疗) (一)评估要点 1.观察患者的头颈肩部等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治疗后有无改善。 2.观察患者有无肌力损伤,有无相关的交感神经系统症状。 3.治疗后敷贴是否干燥、固定。 (二)护理要点 1.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检查 2.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3. 术后卧床休息,避免颈部的过度活动。

术后疼痛护理感悟

---------------------------------------------------------------范文最新推荐------------------------------------------------------ 术后疼痛护理感悟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疼痛不仅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疼痛的因素,近年来对疼痛的研究表明,对疼痛感受的程度和性质在不同人身上是不相同的。因为痛觉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模式,它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疼痛不仅是一种客观的体征。也是一种主观现象。1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1.1痛觉阈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强度的刺激,或者说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强度。Wof和Wolff曾报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症可使痛觉阈降低,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性止痛剂可使痛觉阈提高,分散注意力与暗示可减轻疼痛。1.2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对疼痛的知觉反应中,社会文化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类学家Kraeber发现,某些社会阶层的妇女在分娩时毫不痛苦,婴儿出生后妇女很快就到田间劳动,而大多数妇女在经历分娩时显得相当疼痛。1.3心理因素疼痛不仅有着性别差异、民族差异,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因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应,悲伤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伤可减轻疼痛,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均可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1.4痛觉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对痛刺激 1 / 4

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相关性研究

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位:514011 广东省梅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王雪梅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收治的126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患者应用常规疼痛的护理方法,治疗组63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认知、心理、行为的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3、7天的术后疼痛采用NRS法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术后疼痛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指数,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标签:护理干预;外科手术;术后疼痛 Correlative study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surgery WANG Xue-mei.People’s Hospital of Mei town in Guangdong,Mei town 514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surgical.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of 126 cases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3 patients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had been offered by nursing of the conventional pain-care, on the basis of that,the other 63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resorted to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or behavioral nursing intercentions, such as psychological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and so on. Moreover, Using the NRS method to do an assessment for patients of their postoperative pain in the two groups on the first,third or seventh day after surgery.Results After contrast on the ext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it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apparent, and it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atients’postoperative pain index for patients who had the surgery, it will help patients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 Surgery; Postoperative pain 手术治疗是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患者的疾病,但是手术后患者会发生术后疼痛,可持续很长时间。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反应,术后疼痛如果控制不佳,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而且易

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一、手术后疼痛原因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手术后疼痛,多是损伤的直接结果,但疼痛的类型、范围、强度及伴随着躯体反应与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绪密切相关。 1、身体部位的伤口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术后疼痛的程度与病情、病程、手术类型、 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有关。 2、体位影响疼痛术后患者由于麻醉后去枕平卧,加上常规静脉输液,留置尿管,不动、不翻身呈固定仰卧位,使疼痛加重。 3、精神因素影响疼痛有的患者担心手术会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患肿瘤者,则怀疑自己是否患有恶性肿瘤;有的担心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关系等等,紧张多虑的情绪导致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加重了疼痛。 4、其它影响因素如受术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态度等,均会影响疼痛的程度、范围及持续时间。 二、术后镇痛治疗好处 1.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手术后疼痛刺激可引起机体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出现心率增快。由于心率快,心脏舒张充盈时间缩短而出现心肌供氧不足,以及交感神经刺激而出现冠状血管收缩,均可导致心肌缺血。而恰当的术后镇痛可使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降低,因此术后镇痛可减轻原有心脏病患者术后“心痛”的感觉。 2.降低肺部并发症。由于疼痛引起的呼吸肌痉挛和运动力下降,可引起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吸烟者和患呼吸系统疾病者更明显。而充分及时的术后镇痛能使肺部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的发生率降低。 3.改善凝血功能。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会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对于有些患有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极为不利,可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和血栓形成,造成心脏和脑血管意外。术后有效的镇痛方法能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也可使髋部、膝部、前列腺等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血管移植再栓塞率下降。 4.促进胃肠、泌尿功能恢复。适当的镇痛方法能使交感神经阻滞而迷走神经相对亢进,增加肠蠕动,减少肠梗阻和尿潴留的发生,减轻腹胀和膀胱胀那种欲罢不能的痛楚。 5.保护机体免疫力。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等应激反应的结果可能使体内的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减弱、数量减少。术后镇痛治疗可减轻或防止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而引起的机体免疫力减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减轻心理压力。手术后疼痛对人体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失眠。这些心理反应加之疼痛的影响,无疑会延缓患者的康复过程,使一些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良好的术后镇痛能帮助患者度过术后72小时的难以煎熬的疼痛期,这对加速患者术后的恢复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手术后疼痛护理 近年来,随着疼痛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对术后疼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使用药物、给药技术和其他非侵袭性方法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护士在为术后疼痛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应从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护理。 1、转变观念,提高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将疼痛作为继T. P. R. BP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第五生命体征,贯穿于每个病人的护理始终。据报道,有50%以上病人术后72小时仍疼痛不止。一般病人在接受手术的同时也接受了术后会疼痛的观念,而这一观念也成了医护人员对术后病人主诉疼痛

胸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

胸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 胸外科术后疼痛是指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疼痛感觉,多数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但精心细致的护理可明显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从而减少疼痛所导致的呼吸循环功能、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等改变,减少肺不张、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也可减少止痛药物的应用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顺利恢复。 1 引起胸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因素分析 1.1 手术因素:胸外科术后疼痛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和部位、麻醉方法、管道的留置有很大关系。手术切口疼痛在术后12小时左右达到最大程度,居术后疼痛和不舒适原因的首位。其中上腹部、胸部、关节、背部等手术较痛。胸部手术中,以横切口为主的疾病术后疼痛比以纵切口为主的严重。胸外科患者多施行剖胸手术,手术范围大,手术切口较长,胸骨正中切口时须劈开胸骨,横切口时需撑开肋间隙或切断肋骨,且手术切口位于肋间,使肋间神经和其分支被损伤。这些使胸壁的创伤大,术后切口及局部疼痛较重。 术后疼痛的发生、程度及持续时间与麻醉方法、用药种类及剂量也有关。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即开始感觉切口疼痛,24小时内最剧烈,2~3日后逐渐减轻。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 胸外科患者术后常留置多根管道,这些管道的留置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主要原因。(1)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期间患者不能经口进食,不能说话,气管插管对咽部刺激是患者反映最难以承受的痛苦;(2)尿管刺激,患者尿意感较强,有的患者感觉尿道灼痛;(3)胸腔引流管刺激肋间神经或因牵拉刺激皮肤可引起局部明显的锐痛,这种疼痛较手术切口疼痛发生早,是术后当日疼痛的主要原因。总之,各种管道的留置给患者带来不舒适或疼痛感,当管子拔除之后,疼痛也就逐渐消失。 1.2 伤口因素:胸外科手术必然造成躯体的损伤,组织和末梢神经损伤后,伤口局部会出现炎症反应,产生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刺激痛觉神经终末感受器而产生疼痛,又可造成周围神经活化和敏感化,使正常阈值下也会产生疼痛。所以控制手术伤口感染对术后疼痛的降低至关重要。敏感化,使正常阈值也会产生疼痛。临床发现,如手术后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炎症变化时,伤口会延迟愈合,疼痛也会延迟消失,甚至加重。 1.3 心理因素:疼痛是主观感受,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对同等程度的伤害

基础护理学 第十五章 疼痛患者的护理

疼痛患者的护理 一、疼痛概述 疼痛: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疼痛的含义:痛觉(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 痛反应(个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变化) 疼痛的特征:1、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 2、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3、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一)原因:温度刺激、化学刺激、物理损伤、病理改变、心理因素 (二)发生机制 (三)分类 1.疼痛病程:⑴急性痛⑵慢性痛 2.疼痛程度:⑴微痛⑵轻痛⑶甚痛⑷剧痛 3.疼痛性质:⑴钝痛(酸痛、胀痛、闷痛)⑵锐痛(刺痛、绞痛、灼痛、切割通)⑶其他 4.疼痛起始部位和传导途径 ⑴皮肤痛:疼痛刺激来自于体表,因皮肤黏膜膜受损引起 ⑵躯体痛:由于肌肉、肌腱、筋膜和关节等深部组织引起 ⑶内脏痛:因内脏机械性牵拉、扩张、痉挛、炎症、化学想刺激等引起 ⑷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即内脏器官引起疼痛的同时体表某部位也有痛感 ⑸假性痛:指去除病变部位后仍感到相应部位的疼痛 ⑹神经痛:神经受损所致 5.疼痛的部位 (四)疼痛对个体的影响 1.精神方面:抑郁、焦虑、愤怒、恐惧 2.生理方面: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快、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反应、生化反应 3.行为方面 二、影响疼痛的因素

客观因素:年龄、宗教信仰、环境变化、社会支持、行为作用、医源性因素 主观因素:以往疼痛的经验、注意力、情绪、对疼痛的态度 三、疼痛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的内容⑴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 ⑵社会因素 ⑶医疗史 ⑷镇痛效果的评估 2.评估的方法⑴询问病史 ⑵观察与体格检查 ⑶评估工具的使用1、数字评分法(NRS) 2、文字描述评定法(VDS) 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面部表情图(FES) 5、Prince-Henry评分法:主要适用于胸腹部大手术后或气管切开 插管不能说话的患者,需要在术前训练 患者用手势来表达疼痛程度。 6、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WHO的疼痛分级标准(※) ? 0级:指无痛。 ? 1级(轻度疼痛):平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有轻度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 2级(中度疼痛):静卧时痛,翻身咳嗽时加剧,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 3级(重度疼痛):静卧时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二)护理原则 1.全面、准确、持续性地评估患者疼痛 2.消除和缓解疼痛 3.协助病因治疗和及时准确用药 4.社会支持和健康教育 (三)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

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临床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十分有效的控制,探讨护理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与地位。病人术后疼痛多是在麻醉作用消失,感觉开始恢复,刀口疼痛逐渐加深,尤其以手术当天和夜间最为强烈。护理术后疼痛病人,必须掌握术后疼痛的原因,才能减轻疼痛。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其他伤害高于工伤,农村高于城市,夜间高于白天,由此可见,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原因、个性、情感以及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等都会对疼痛产生感觉影响。所有的人都害怕疼痛,所有人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忍受疼痛,所有人都经历过疼痛并被它所困扰。经常感到疼痛不适的人当中,有30%至50%是由于承受过大精神压力所导致。尤其夜间疼痛常常难以控制,术后疼痛治疗除了镇痛泵,肌注药物等方法外,也应注意其他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术后疼痛的因素: 1.外科手术的部位,手术性质。 2.切口的深度。 3.精神状态。 4.术后并发症。 5.麻醉用药。 6.大多数手术白天做的,到晚上麻药消退了。 认识术后疼痛的因素,正确处理就能消除必不可少。轻度疼痛,病人能忍受,一般行为上不表现;中度疼痛,病人出现呻吟,面部表情痛苦,重度疼痛可出现辗转不安,出汗,甚至休克,随着疼痛时间延长,疼痛的行为反应可以减弱或消失。 术后疼痛的护理: 1、心理护理:有效沟通,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尊重其对疼痛的反应,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支持病人,减轻心理负担,多与病人说

话以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感觉温暖,可减轻疼痛。 2、药物止痛:了解药物的性质,不良反应,对诊断不明的疼痛不可用吗啡类以免掩盖病情,成瘾药物尽量不用。 3、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安静休息,好的睡眠可减轻疼痛。 4、减少疼痛刺激:护士在操作,治疗,检查动作应轻柔,减少疼痛刺激,保持舒适体位。如更换床单、导尿、尿道口抹洗时护理技术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帮助,使其保持舒适体位,减少疼痛刺激 5、体位护理:腹部手术可取半卧位,可减少腹部伤口的张力,减轻疼痛,以利伤口愈合,肢体手术可抬高患肢,以减轻疼痛,肿胀。 6、引流管的护理:固定好引流管,引流瓶,长度适宜,利于病人翻身,不宜过长过短,翻身时会有牵拉伤口,引起疼痛,甚至拖出。 7、分散注意力: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8、对症处理:针对病人发生疼痛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止痛。对术后有轻度疼痛的病人,能够进食可给予口服去痛片或颠茄合剂等药物,一般疼痛者在排除腹部并发症后给予解痉类及度冷丁等药物,以镇痛解痉,对呼吸抑制也较小。疼痛剧烈时可根据病人全身状况增加药量。当病人因咳潄,咳痰引起伤口疼痛时,指导病人用手按住伤口,可减轻疼痛,当肠蠕动引起腹部牵拉痛时不要使强烈的镇痛剂,可给肠蠕动剂促进排气。 严重的术后疼痛可导致病人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组织修复慢,延长住院时间,护士注意自我调节,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向家属讲明心身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支持、体贴、安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因此有效地消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带状疱疹疼痛的心理护理

带状疱疹疼痛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1-12-22T14:23:14.3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6期供稿作者:高燕辉[导读] 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疼痛症状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高燕辉(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专家门诊 65001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29-02 【摘要】目的通过护理人员的行为、语言、表情来减轻疼痛患者的痛阈。方法对门诊疼痛病人给予温暖的语言,热情的表情,温柔的眼神,进行因人、因病心理施治。结果不同病人跟踪观察,通过心理护理诊治治疗,2周后疼痛消失。结论心理护理能轻疼痛患者的痛阈。【关键词】带状疱疹疼痛心理护理 2008年至2010年我院门诊18例患者有均符合第四版《皮肤病学》中有关诊疗标准。有带状疱疹病史,皮损经治疗消失,4周后仍遗留症,皮疹分布区域针刺、烧灼样疼痛。因疼痛难忍,便到我院求治,通过相应检查排除引起疼痛的其他相关疾病,无严重心、肺、肾疾病。治疗:给予疏肝活血汤。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病,多发于春秋季,其皮疹易消退后遗留的神经疼痛缠绵难愈。 镇痛和抗痛是临床医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疼痛的广泛存在和镇痛、抗痛药物的特异性之间的矛盾,镇痛、抗痛的思想手段相对缺乏,而疼痛往往以一种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鉴于此,疼痛的症状护理便在治疗过程中占有有效突出的地位。 1 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 疼痛症状作为一种伤害性刺激的结果,包括“痛觉”、“痛反应”,它具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反映,“痛觉属于个人的主观的知觉体验”,“因人而异”现象决定了痛是难以衡量的。它与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回忆,痛因的分析、情境的理解、后果的预料等心理活动有关。它有相当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痛”总是伴随着程度不同的惊慌、害怕、紧张、焦虑、悲伤等强烈的情绪色彩,疼痛常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 疼痛的心理护理 进行心理护理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工作能力、认识、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作为护士必须注意各方面的培养个锻炼。疼痛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治。具体方法包括谈心、讲解、释疑、暗示等,还有一些表情、动作、仪表、眼神。 2.1 开导释疑 护士应接近病人,了解病人的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患者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掌握病人的性格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工作及有关医疗咨询,帮助病人排除顾虑、丢掉包袱,同时使病人感到医务人员的亲近和信赖,精神舒畅。 2.2 暗示移情 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疼痛症状有强烈的暗示作用。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良好的语言能使病人精神振奋,促进抗痛;消极的语言容易使病人悲观失望,加重病情,护士是医患的桥梁,因此,应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性语言、避免消极语言。疼痛的特异性使病人特别注意自己的这种感受,护士通过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用良好的情绪去抑制不良的情绪,而有利于保护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对疼痛的整体观察。 2.3 行为纠正 以动作行为直接纠正病人的病态心理,护理人员和蔼亲善,镇静沉着,能使病人感到温暖。减少情绪波动,护士的动作稳重敏捷,大方勤快,有条不紊,更能直接消除病人的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从而默契配合医护工作,因此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不同,作用于病人的伤害性刺激的强度不同,对病人的情绪有直接关联。可以认为,愉快的精神因素能使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使整个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恢复其内稳状态。 参考文献 [1] 吴志本,皮肤病学[M]第四版.广州科技出版社 1997. 7.9. [2] 王晶,护士修养礼仪规范[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9. [3] 疼痛的心理护理,彭成花,刘金英.[J]现代医药卫生 2005,20(16):2219. [4] 浅谈疼痛的心理护理,王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19(7):75. [5] 浅谈对疼痛的心理护理,杨素梅.[J]包头医学.2008,21 (1): 44-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