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24
心理护理干预慢性疼痛病人疼痛程度的影响效果分析敦煌市中医院,甘肃敦煌736200【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疼痛病人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慢性疼痛症状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结果:治疗两周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6.7%与60.0%,出院时有效率分别为83.3%与96.7%。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慢性疼痛;疼痛程度【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58-02慢性疼痛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常见病症,如果不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院对伴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护理干预,起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伴有慢性疼痛症状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
对照组: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3±3.6岁,男16例,女14例;干预组: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5±2.6岁,男17例,女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的描述,将疼痛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不能忍受、重度、中度、轻度、无疼痛[2]。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且前三个级别经过治疗后达到轻度或者无疼痛才视为有效。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心理护理是?很多病人在患病后,都会引起心理的一些多虑,尤其是患病较为严重的病人,会产生恐慌、焦躁、负担这些心理的变化势必会影响病人的康复,所以做好全面的心理护理是首要之选。
1.心理护理基本方法1.1 了解护理对象的护理内容,及时向专业医护人员请教,使病人得到尽可能完善的护理服务。
1.2 病人居室光线要充足、温度、湿度要适宜。
1.3 护理动作要迅速、轻柔,切忌生拉硬拽,避免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1.4 注意病人的卧位,姿势要舒适,除需要暴露部分外,其余部分要遮挡,注意保暖。
1.5 注意清洁操作,护理者要衣帽整洁,最好戴口罩,操作前后要用肥皂洗手。
1.6 做好心理护理,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工作。
对病人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温柔,使病人尽可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1.7 护理操作完毕后,整理好病人的衣服被褥,使病人感觉舒适。
1.8 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和护理记录。
以上就是心理护理的具体做法,不要忽视了这小细小的问题,病人在患病时最需要这些贴心的照顾,做好了有助于病人的心情开朗,从而加快疾病的好转。
2.不同病患的心理护理方法2.1 疼痛的心理护理某些肿瘤、手术后、外伤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有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影响疼痛的原因也很多,如采用心理治疗,则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疼痛减轻。
自我暗示当患者疼痛难忍时,医护人员向病人讲清楚,疼痛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说明机体正处在调整状态,疼痛感是暂时的,鼓励患者增强同病魔做斗争的决心和信心,通过患者的自我暗示,心理上的疼痛即“减轻”了。
对慢性疼痛的病人应转移注意力,用轻音乐或者舒缓的音乐制造情境以及美好事物的自我联想2.2 焦虑的心理护理病人表现焦虑,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
不同病人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异。
因此,在护理病人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正确的诱导。
首先应尊重病人,自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病人感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使其减轻焦虑,同时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命名其感到被尊重。
浅谈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作者:马红仙李宜梅李凤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通过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是可以减轻或解除疼痛的。
方法: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我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40例各种疼痛病患者进行护理。
结果:消除疼痛的人数占17.5%,减轻疼痛的人数占77.5%,总有效率达95%。
结论: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疼痛。
【关键词】疼痛;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28—01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症状之一,是患者最痛苦的感受,也是不舒适中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其出现与否、强度如何与肌体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疼痛还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特征及评定疗效的一个标准,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是缓解疼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我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40例各种疼痛病患者,对40名患者的心理护理作了研究,现将护理体会作如下介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护理疼痛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4~70岁,平均47岁。
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颈椎病6例,肩周炎4例,癌症患者8例,骨性关节炎7例,其他疼痛5例。
1.2疼痛的临床心理人们通常认为疼痛总是由于组织损伤引起,因此对于疼痛患者,临床医师常致力于寻找躯体的原因,并采取各种生物检测手段力图发现躯体的器质性损害。
疼痛有时也能由心理因素引起,并且这类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常常不被正确认识,同时,由于疼痛的原因没有消除,治疗效果往往不好,成为慢性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1.3疼痛的心理护理1.3.1对患者进行心理减压临床上疼痛患者多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情绪,或对康复失去信心,尤其是癌症患者,形成不良循环,甚至产生厌世的不良情绪,这些现象对治疗极为不利。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危重患者被收治入科后,受疾病影响,机体强烈不适,加之对自身状况不了解,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促使机体处于持续应激的状态,进而为急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构成了阻碍。
分析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并展开个体化护理干预,具有十分必要性。
一、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有哪些?(一)焦虑不安因起病急骤,部分患者缺乏家属陪伴,故易有焦虑不安心理产生。
部分因在家庭和单位担任重要角色,故出于对家庭和工作责任心的考虑,而有严重顾虑。
(二)恐惧、焦虑急诊重症患者多为病情急剧恶化或忽遭意外伤害等原因到院就诊,思想上缺乏足够准备,易有恐怕、焦虑感产生。
(三)情绪低落因交通事故等意外致残,或在意外中失去亲人,易对心理造成过大打击,对现实无法接受,进而情绪较为低落,对周围的刺激拒答,或无反应,表情淡漠。
(四)抗治心理部分具慢性疾病久治效果不理想者,以及因各种因素服毒自杀者,因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有拒绝治疗的表现,以易激动,配合依从率低为特征。
二、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方法因急诊科工作繁忙,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类别多样,故护患间沟通时间有限,可通过下列方式,对心理做出直观评估。
(一)观察法在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展开细致的观察,以对情绪状态掌握。
如是否存在无法安静、面容紧张等情况。
(二)交谈法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交谈,以对家庭亲密关系、认知疾病的程度了解,边施护边交谈,除可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外,还可促使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三)协同法与医生加强沟通,以对患者病情、引发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解,进而对疏导方案进行优化。
三、急诊危重患者在心理护理时有哪些技巧?(一)把握沟通技巧护患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心状况掌握,进而便于对干预方案进行更精准的制定。
同时,有效沟通还可促患者负性情绪得以消除,增强对救治工作的信心。
故护士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对沟通技巧掌握,如善于应用引导法等,以提升沟通效率。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需要如何护理?外科手术中疼痛贯穿始终,术后疼痛是人体机能对手术创伤的修复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
术后疼痛无论强弱,或多或少对患者手术创伤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加大术后焦虑恐惧,引起心血管方面疾病的并发症。
以往的传统医学认为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有很多的不良影响,而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患者需诉说疼痛并对术后疼痛进行护理[1]。
那么,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需要如何护理?一、术后镇痛的影响因素1.疼痛认知:关于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疼痛感知被认为是影响术后镇痛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诉说术后疼痛感,患者被排除在外,导致未能配合护理工作或采取不适当的镇痛方法。
因此,为患者建立正确的疼痛认知是提高术后镇痛满意度的重中之重。
2.疼痛强度:检查术后患者疼痛护理满意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术后24小时疼痛强度、年龄、术后就诊次数、术后24小时焦虑水平、宗教信仰和术后疼痛预期对术后镇痛满意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术后24小时的疼痛强度。
3.护理措施和观念:正确应用护理措施和思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镇痛泵引起的尿潴留的效果,发现实施心理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尿潴留。
4.疼痛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是提高疼痛护理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医务人员术前向患者传达疼痛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术后患者满意度。
因此,护士应不断增长疼痛护理的相关知识,掌握疼痛管理技能,并在整个围手术期为患者进行疼痛健康宣教。
5.更新对麻醉止疼药的认识: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用麻醉药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
但只有成瘾对机体无益,且住院病人极少发生。
不论止痛药的剂量多大,用药时间多久,对患者镇痛的成瘾率极小(<1%)。
二、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1.指导患者积极主动学习:针对患者缺乏正确的疼痛认知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要求患者在术前多多了解有关术后疼痛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