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doc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知识产权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创新者关注的重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指法律上对某一知识资产所赋予的权利。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
这些权利能够促进创新和艺术创作的发展,同时也保护了创新和艺术创作的权利。
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逐渐提高。
这使得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赢得了外界的认可。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虽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遭到了肯定,但是现状并不完美。
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侵权问题依然存在,且侵权率仍然较高。
侵权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对技术创新的破坏程度让人不可忽视。
在某些领域,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够成熟,企业有意或无意地侵犯知识产权成为一种竞争手段。
案例中的网络盗版现象是一种典型的例子。
此外,此类侵权行为的确立证明也常常遇到困难。
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上提到的两个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解决侵权现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个人必须共同努力。
1. 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制度社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知识产权。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广泛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但实际执行情况仍然需要加强。
政府和立法机构应该加强法律中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样才能使侵权行为得到充分的惩罚。
2. 对侵权者进行惩罚政府和立法机构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罚。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自律规则,对违规企业进行官方维权。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侵权成本,增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3. 增加公众教育同时,公众教育也非常重要。
中国仍需要让更多人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侵权行为会对经济和法律产生负面影响。
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未来虽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许多挑战,但如今还有很多机遇。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是指由人类创造的、表现人类智慧的各种资产,包括专利、商标、版权、软件、设计等等。
知识产权的产生和保护,涉及到法律、政策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而在知识产权领域,常常被提及的就是知识产权法律基础。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主要指的是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法律制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主要目的是对创新成果予以认可和保护,鼓励创新、促进进步,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回顾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发展过程,最早的知识产权法律,可以追溯到1984年的《专利法》和1992年的《商标法》,这两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式启动。
1993年,国家版权局成立,标志着版权管理进入正轨。
此后,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相继出台,如1996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1年制定的《著作权法》和2008年通过的《专利法》修订案等。
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逐步提高,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之一。
下面将分别从专利、商标、版权和软件四个方面,简单介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基础。
专利法律基础专利是指国家授予发明者或创造者推广并使用其发明或创作的独占权。
我国专利保护制度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代理条例》等法律构成。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是我国专利领域最为基础、最重要的法律法规。
该法作为专利制度的司法基础,主要规定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分类和取得方法、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专利的审查程序和司法救济等内容,保障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商标法律基础商标是商业活动中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的专用符号。
商标保护制度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条例》构成。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一、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内外形势知识产权,又称“精神产权”、“智力成果权”,它是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包括人类一切智力创造成果。
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
运用知识产权的专有性,通过权利转让、许可、合作等运作方式获取利益的经济手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产权经济。
入21 世纪以来,知识产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以知识产权为价值标准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知识产权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经济模式, 知识产业也是当今世界最赚钱的产业。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转化为资本投入经济运行, 是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全球资产投入无形化的基础。
事实上,很多国际跨国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加工企业或加工企业很小,如“阿迪达斯”、“耐克”等, 但依靠自己专利和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优势,通过委托加工、合作或许可等方式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合作, 拿走了合作企业的大部分利润, 而合作企业只能获得少量的加工费,我国就有很多这样的企业,一双同样由中国生产的质量相同的运动鞋,“耐克”品牌和我国品牌的价格竞相差10 倍,这就是著名品牌的价值。
美国IBM 公司每项专利对外许可的收入为7. 5 万美元/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自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对外实施专利攻势, 几年获得40 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 自1999 年5 月以来,仅韩国现代公司就陆续向它支付了10 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占、压缩,而最终只能被“边缘化”或被市场淘汰,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残酷性。
温家宝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仅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但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原因是:(一)惩罚力度不够与部分保护标准超越发展阶段并存一方面,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的保障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变革,它的发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国家安全辛亥革命前,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封建帝制,国家安全遭受了重大的挑战。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外部侵略的威胁,内部又存在多样的矛盾,内外交织,危机四伏。
因此,辛亥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富裕的、独立的新中国,保障国家的安全。
首先,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旧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和官僚上,形成了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治体系,权力的分散和民主制度的缺失是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民主、平等、博爱”的三民主义,这是中国新政治制度的核心理念。
新政治制度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
其次,辛亥革命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旧社会中,农村地主阶层拥有着大量土地和财富,剥削农民,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
因此,在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中,农民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主力军。
中国新政治体制的出现,推进了劳动人民的权益和福利保障政策,保护了农民和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增强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有爱国精神的人才。
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不仅有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有贫苦人民和知识分子。
他们不仅为新政治制度的建立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安全面前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精神,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这些人才的培养,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知识产权安全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知识产权被看作是私人财产,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了知识产权安全问题的存(022272)。
辛亥革命后,为了加强知识产权安全,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
为了在法律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知识产权安全。
其次,加强了知识产权知识的弘扬。
知识产权编号知识产权编号是一个包含一系列字母和数字的标识符,用于唯一标识和识别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创造并拥有的知识、技能、技术、作品和发明等非物质财产,如专利、商标、著作权、设计等。
知识产权的发展和保护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知识产权编号的规范化和有效运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编号的发展历程知识产权编号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了知识产权标识码系统,用于区分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1978年,WIPO正式制定并推广了国际专利分类(IPC)和国际商标分类(NICE)两个全球标准分类体系,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奠定了基础。
随着知识产权的不断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编号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拓展,现已广泛应用于专利、商标、著作权、设计等各个领域。
知识产权编号的种类知识产权编号有许多种类,包括专利号、商标号、著作权号、设计号等。
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编号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和意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 专利号专利号是标识专利权的一种编号,用于唯一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专利权。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通常包括专利类型、国家代码、颁发年份和流水号等要素。
例如,美国专利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包括专利类型、颁发国家、颁发年份和流水号等信息。
2. 商标号商标号是标识商标权的一种编号,用于唯一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商标。
商标号的组成结构因国家和地区而异,通常包括商标类型、国家代码、注册年份和流水号等要素。
例如,中国商标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包括商标类型、注册号码、注册类别和注册年份等信息。
3. 著作权号著作权号是标识著作权的一种编号,用于唯一识别和区分不同的著作权。
著作权号的组成结构因国家和地区而异,通常包括著作权类型、国家代码、登记年份和流水号等要素。
例如,英国著作权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包括类型、国家代码、作品类别、注册年份和流水号等信息。
历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范文模板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不仅对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企业和个人实现持续发展和公平竞争也起到关键作用。
就中国来说,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拟对历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报告,旨在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与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整体概述并确定文章结构;其次,通过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知识产权观念、近现代知识产权形成及演变以及当前中国知识产权政策与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为读者提供背景和基础知识;然后,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情况评述、知识产权违法侵权行为现状分析以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评价等方面,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接着,通过对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估,包括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讨论、企业知识产权布局分析及评价以及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评估我国的创新能力;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历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的主要发现与问题点,并展望未来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及建议思考方向,同时提出加强国际合作与提升中国在全球知识产权秩序中地位的思考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全面了解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揭示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中国知识产权的进一步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学术界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2. 知识产权发展历程2.1 古代知识产权观念在古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保护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
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发展历程及知识产权保护状况1. 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发展历程在这个阶段,我国植物分子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组学等方面。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实现了多个重要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
这些成果为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进行遗传改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等性状。
还开展了多种作物的基因组编辑和功能基因挖掘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植物分子育种产业正逐步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不仅在传统育种技术上进行了创新,还积极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育种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起步阶段到创新发展阶段,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我国植物分子育种产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1.1 早期研究(1950年代-1970年代)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面对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我国的生物学及农学领域开始着手对植物分子层面的基础研究。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一批致力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在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植物基因克隆方面的基础探索性工作。
学者们对植物的基因组成及其表达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发,建立起遗传转化体系,实现了初步的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实验。
初步研究植物分子标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尽管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们为后续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法作业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班级:12级金融班学号:**:***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摘要:我国专利法实施30 年,随着技术竞争的加剧变得日益重要,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介绍了我国专利法的建立与发展的历程以及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方案。
关键词:专利法修订完善一、专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专利制度作为鼓励发明创造、保护技术成果的一项法律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商品化而发展起来的。
最早的专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为了鼓励在技术上有创新并给社会带来利益的人,一些国家开始以特许令的方式给予发明创造者一定期限内的垄断经营权,并保护特有技术人在商品交易关系中的特权。
1624年英国制定的《垄断法》,使得专利制度由封建专制向保护私权转变。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是世界现代专利制度的开端。
继英国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专利制度、颁布专利法。
由于专利法是国内法,有严格的地域性,各国关于专利申请、授权条件和程序各不相同,给国际间技术交流造成许多不便。
到了19 世纪末期,各国间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多。
为适应这种形势,专利制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1883 年,以法国为首的十多个欧洲国家为了解决工业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经过协商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根据该公约成立了保护工业产权联盟。
公约于1884年7月7日正式生效,最初的缔约国成员为14个国家,截止到2011年8月,缔约国成员己达到173个国家。
我国于1985年3月19日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
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数量与国际交往激增。
贸易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巴黎公约》“国民待遇”原则而提供的专利国际保护由于其没有统一的程序规定,已经难以满足发明人、专利申请人的需求。
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历史沿革作者:朱泽龙来源:《祖国》2018年第19期摘要: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尺,西方国家早早就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起步较晚,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基于此,本文回顾了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演变历程,并就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历史沿革作为西方制度文明的典范之一,知识产权制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对我国而言,尽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既是促进自身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经济贸易强国的需要。
一、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的演变(一)专利权制度1898年,光绪皇帝听取康有为等人的意见,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专利制度的官方文件——《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要求按照发明创造的意义、价值来批准专利,但因戊戌变法未获成功,该专利法规的实施并不顺利,最终不了了之,并且,该专利权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官商督办企业的独占制度,与西方专利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1912年,我国进入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规程》,对食品、医药品以外的发明创造给予5年以内的专利保护,但该专利法只适用于发明的工艺品,并不适用于制造方法。
1923年,当时的农商部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将发明或改进制造方法也涵盖在内。
193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首个比较完善的专利权制度——《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到1944年,又颁布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具有现代法律意义的专利权法规——《中华民国专利法》,但由于历史环境的制约,这部诞生于抗日战争末期的专利法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但经该条例审批的专利屈指可数。
1954年,该条例被《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所取代,1963年,新条例也被废止。
我国知识产权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作者:姚洁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9期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近年来知识产权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时值《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十周年,如何以创新驱动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成为了主题。
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格局的形成为我国一大批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战略交流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外向性”属性的越来越明显,我们也要积极熟悉和适应国际知识产权制度。
关键词:知识产权;发展历程;前景展望一、知识产权行业发展历程(一)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行业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应符合我国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了更广泛的普适性,但是行业发展同时面临着非同寻常的挑战。
高水平科学技术的推广是经济全球化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国际支持产权保护体系则是以贸易体制为框架而建立的,我国也以此为依托,在承认高水平保护的同时获得了来自WTO提供的最惠国待遇。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际“一体化”的趋势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进而容易造成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间权利失衡和利益冲突。
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从2008年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的十年,为“知识产权强国”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制度土壤,使我们免受国外产权制度的冲击和影响。
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专利申请年均增长近2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由2007年的0.5万件提升到2017年的5.1万件。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运用的推动作用,我国在移动通讯、航空航天、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也逐渐形成了一批有着极强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也为民间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部分企业都建立有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配有专职人员。
(二)新时代视角下的行业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期,而加强对各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坚持并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则是使我国由知识产权大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这也带来了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并不理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侵权行为的高发。
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不顾法律的保护,恶意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除此之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健全、司法保护不够等问题。
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去维权,而且维权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这些问题无疑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针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保护。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 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需要明确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价值,以及侵权行为的严重后果。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行为。
2. 完善法律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当法律制度完善,才能够提高司法公正性,减少不法分子的侵权行为。
因此,需要加强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以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3. 提高执行力度虽然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越来越完善,但执行力度仍然需要提高。
在知识产权案件中,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一些漏洞去逃避法律的制裁,这时需要加强执行力度,保障司法公正性的实现。
4. 创新保护方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因此,需要创新保护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与此同时,还需要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如增设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等。
三、结语总之,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虽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保护,但仍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高司法执行力度,加强创新保护方式等。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进军国际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海外市场开拓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海外知识产权环境与国内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也相应增加。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研究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资源。
以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持续投入,逐渐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支持,不断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往往面临着知识产权侵权、抄袭和盗版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海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企业在海外往往面临的法律环境和审判标准也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
在此背景下,有效保护海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保护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声誉。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地刺激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能力,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等战略布局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民族企业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一、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ﻭ(一)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自主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比当下较为流行的技术引进、模仿而言更具有创造性。
具体是指将自己所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是自主创新成果的最一般体现。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认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独立地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科技发展的灵魂、重中之重是自主创新,也是企业实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2002年。
我国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这些专项的启动意味着我们在实践上摆脱了原先的以跟随、仿造为主的发展科技的战略,正在向自主创新的新的科技发展的新模式迈进。
ﻪﻭ知识产权则指各种智力创造,例如发明、着作和工艺美术品,乃至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以被视为是某个体或组织拥有的知识产权。
当个体或组织的这种智力创造得到国家认可,并受法律保护,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得到合理回报。
进而促进个人或组织更重视自主创新、吸引更多的个人或组织发展科技创新、重视自主创新。
ﻪ但是.由于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较短,我国在相关方面的制度仍然有待完善。
目前,科技研究评审门槛过高、法制政策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了我国仅仅出现少量自主品牌与企业,更多的企业或是被收购、或是被迫走上山寨机、外国品牌加工基400地的不归路。
ﻭ二、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ﻪﻭ年前英国文学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当时欧洲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正在萌芽,培根的科学论断在后来的许多实例所论证。
同一时期, 我国正处于明朝中期,当时国内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资本价值积累丝毫不逊于英国.然而,为什么在中国却没有爆发工业革命呢?就此问题,众多学者做出了各种研究分析.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近代没有明确的产权制度.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从而侧面抑制了科技创新。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曲三强早在两百年前,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1736-1796)就曾提出要与中国发展外交和经贸关系。
但是当时在位的乾隆皇帝在写给英王的信中却傲慢地表示,他的大清王朝对外国的产品和思想从来就不感兴趣。
然而,一百年以后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力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国不得不开始采用法律形式去为那些对中国人“毫无价值”的外国产品提供保护。
在那个强权就是公理的海盗时代,中国的忍让并未换来西方国家的同情,相反,却使西方列强觉得中国软弱可欺,于是变本加厉地压迫中国。
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下半叶侵略中国,就是以中国司法制度落后为借口来施加他们的“治外法权”。
***参见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reprined,Taipei,1966),Ⅰ-Ⅲ,at 7.**伴随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知识产权的保护被带进中国。
19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强。
与此同时,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形也开始发生。
有些中国商人和企业开始盗用外国公司或企业的名称或商标。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中国商人盗用外国公司的名称既可以逃避专为中国商人所设的税例,而且周转起来也比较方便;其二是使用外国公司的名称可以不受或少受地方官吏的刁难和勒索。
(郝燕平:《中国19世纪的商业革命》,197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65页。
)到了本世纪初,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中国的侵权者们将目光集中投向外国进口的畅销品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亦开始关注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883年的巴黎公约就是专门针对专利和商标的国际公约。
1886年达成了针对版权问题的伯尔尼公约。
在此气候下,西方国家的商人期望他们在自己本国注册的商标也能在中国获得同样的保护。
***参见Mor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hapter Ⅲ,at 378.**怀着这样的企图,他们不顾当时的中国既不是前述两个公约的缔约国,更未加入任何有关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事实,硬是把一系列根据国际公约而发生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加给中国。
***同注〔1〕。
**对此行径连西方自己的学者都不无赧然地说,西方只是一味地将他们的法律观念强加给中国,而对赖之以保护他们知识产权的中国法律制度本身则毫无兴趣。
这种做法暴露了西方人对其毫无所知的中国法律制度的普遍轻蔑态度。
他们从未给予中国法律以一丝一毫的尊重。
***参见F.C.Hawks Pott,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1923,Shanghai;Kelly and Walsh,at 34-53.MacGowan,Sidelight on Chinese life,at 272-296.**西方列强所热衷建立的是他们认为合适的国际贸易环境。
他们强迫中国政府取消当时通行的税例,建立全国通行的货币,修订法律管制矿业和合资企业,保护知识产权。
他们允诺,如果中国政府答应上述条件,他们将命令帝国海关(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重新厘定关税。
***关于缺乏统一国家货币的问题请参考King Frank Henry Haviland,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965,(UNIVE #),at 113.**并且答应限制鸦片进口;甚至还可以考虑待中国法制状况改善后取消治外法权。
***参见,The Mackay Treaty,reprinted in Allman,Protection of Trademark,Artic le 7.**“进口鸦片”和“治外法权”本来就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屈辱条件,到头来却变成西方列强换取更多在华利益的筹码。
然而,在“强国无外交”的年代,中国政府不得不屈服于列强的压力,并先后与英国、美国和日本分别签订了商务条约。
商标保护成为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英商务条约的规定,中国政府必须为英国的商标提供保护,防止中国人对其侵权和仿制。
〖ZW(8〗参见The 1903 Treaty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reprined in MacMurray,ed,Treatits and Agreemeats,Article 10.〖ZW)〗在1903年的中美条约中规定,中国应对美国批准的专利人的专利保护规定一个有效期限,这种保护至少不得低于中国对其自己的国民专利保护的水平。
为了履行条约所加诸的义务,1903年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直接参与下开始了商标法的立法工作。
1904年,中国外交事务部邀请帝国海关参加起草商标法。
在英国领馆官员和英国商人的积极参与之下,起草出一个商标法草案。
该草案基本上是照搬英国法律的内容。
当然偏袒英国利益的地方多。
其中最明显的地方是,即使在中国境内或境外均未获得注册的外国商标,同样应该获得中国法律的保护。
但是,由于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清王朝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商标法草案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1906年至1908年间,清政府还颁布过一些有关印刷和报刊发行方面的法律。
不过,这些法律旨在控制新闻媒体传播,无意于版权保护,因此,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版权在均不能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第一次获得了平等。
当然,这种局面对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尤为不利。
于是,为了保护他们在华的知识产权利益,西方国家除了对中国政府进一步施压以外,在他们之间还围绕知识产权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双边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西方国家之间达成一种协议,就是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司法合作关系。
譬如,一个在意大利获得商标注册的美国人可以向意大利驻华领馆控告另外一个受该领馆管辖的人,反之亦然。
这些西方列强全然不顾他们的所言所行是在别国领域而非自己的版图;更不用指望他们对所在国主权和法律的尊重了。
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均各怀异态。
清政府之所以配合西方国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修建,目的在于满足西方列强的要求,以换回列强在中国取消治外法权的承诺。
1913年和1920年,当事实证明西方列强并无诚意取消治外法权时,中国政府便明确表示拒绝加入伯尔尼公约,认为那样做只会伤害中国的经济和教育制度。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版权法。
这部法颁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结束中国由于长期分裂和混乱而造成的法律废驰局面;另一方面则是想使西方列强相信他们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已经不再有理由。
为达此目的,这部法律大量引进大陆法系德国和日本法的内容。
不过,由于法律规定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太大,致使这部法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打折扣。
著名法学家钱端升教授曾评价说:“就立法者而言,这些法典总的看来是不错的。
然而,由于涉讼的难度,法官的素质,特别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外的干预等原因,它们能否被适当地适用便成了问题。
”***参见,钱端升,Gouernment and Politics,at 249.He gaue the couclusion cluring the last gears of the Nanjing Gouernmeat era.**80年代初期,中国再次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热情,开始法律重建工作。
这次重建的理由,与其说是来自知识产权保护自身的需要,毋宁说是由于外来经济和政治压力的结果。
亨瑞·威东(Henry J.H.Weare)的一段话道破了问题的实质:“中国引进知识产权法的根本动机是来自对外开放政策的驱使,中国需要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以及从西方获取迫切需要的技术和设备。
”***参见Herry J.H.Wheare,lovell White Durrant,“Intellectual Property:Chma's Unrewarded Efforts”?China law and Practice,1996,V olume 10,Hongkong;at 38**在这种背景之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建立与发展不可能不是被动的,且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回顾近20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过程,有两条脉络清晰可辩。
其一是深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左右;其二是传统意识形态及官僚政治的干预。
由于上述两种因素的作用,尽管知识产权保护在最近20年中取得很大进步;然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知识产权法仍然不能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在全世界的倾销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家带来滚滚财源。
对发达国家而言,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意义早就超越出知识产权保护自身而演化成为一种经济竞争的手段。
伴随着知识产品行销全世界,美国人不仅要把他们的知识产品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要把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法律思想和行为规则统统带给其他国家。
为保证美国在这些国家中的经济利益。
1986年3月,包括杜邦、通用电子和IBM在内的美国13家重要公司组成了一个“知识产权委员会”(Intellectual Committee),旨在推动关贸总协定(GATT)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时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纳入到公约里面去。
该委员会嗣于1988年结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KEIDANREN)及欧洲工业及资方联盟(UNICE)一起共同提出一份名为“关贸总协定关于知识产权规定的基本框架”的报告,建议关贸总协定通过一部独立的知识产权法典。
该报告曾被送交美国、欧洲共同体、欧洲各国及日本政府参考。
该报告特别强调工业化国家由于其他国家未能充分保护知识产权而遭受的重大损失。
报告称美国知识产品1986年所受损失大约在430亿至610亿美元之间。
美国政府还抱怨,过去美国公司由于在国际上缺乏严格和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而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美国将成为将知识产权纳入关贸协定的主要倡导国。
至于欧洲和日本,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与美国仍有分歧,但是加强这方面的保护对他们也有利,因此也乐得对美国的建设随声附和。
此外,导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纳入公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国际规范。
关贸总协定组织亦承认,尽管伯尔尼公约为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统一版权公约和巴黎公约为保护工业产权都做了详细规定,并且在国际水平上至少提供了某些措施来保护知识产权。
然而,实践证明这些保护不够充分。
甚至这些公约还因其不能提供有效解决国与国之间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发生争议的程序而遭到批评。
乌拉圭回合的谈判进行得颇为艰苦。
就发达国家而言,尤其是美国,由于在提供技术密集产品上具有优势,因此主张自由化措施;而就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竞争性的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劳务贸易自由化对其较为不利,所以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对立比较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