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5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发展动力。
科技发展历程可以简要地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年至1978年初期科学技术发展;二是从1978年至1994年技术投资有所增加;三是从1994年以来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1949年,新中国的科技部门正式开始工作,从此开始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领导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尤其是国家科学技术局的成立,这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历程中,中国科学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在国际认可的先进水平上实现第一个原子堆反应,制造第一台原子能机,实现第一颗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完成第一艘国产核潜艇的航行,制造第一台晶体管,开发第一款成功的微机,以及第一款家用卫星等等。
1978年,领导对技术投资调整,采取技术改造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
领导增加了技术投资,重点用于国家、军队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
国家在投入资金和科研力量的同时,也深入推进了技术改进和科学文化,例如推行计算机普及,着力推进科学评价。
从1994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领导大力支持创新,强化了研发投入,加强了科技管理,授权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
中国科学家不断取得突破,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运载火箭技术等关键领域科技进步,智能医学、城市规划等技术也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领导的支持,中国科学家不断取得成果,从科学研究到科学应用,从科技创新到技术创新,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继续努力,中国科技将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
饶毅: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编者按:人文社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智慧难以有共识,并且随时间变化可能判断上有较大差别。
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智慧不仅容易有共识,而且也有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智力成果。
有自信的中国人民敢于直面我国科学传统缺乏的事实,并以此刺激我们思考未来科学与中国发展的关系。
本文节选了2015年2月11日北大教授饶毅在2016年中信书院年会上的演讲。
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第一点需要说明,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是误传。
误传含有善意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希望中国强大,提出我们“古代行,现代不行”以激励自己。
这种说法传给外国人,特别是由英国的李约瑟再用英文说一遍以后“出口转内销”,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
这是在我国普遍自信比较低的时代诞生的一个迷思。
这一说法违反基本事实。
中国在古代有没有过科学?有,但很弱,而且特别缺乏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有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接近实用的,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
以古希腊为重要起源的科学,经欧洲传入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回西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极少参与。
看过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就系缔_生、深刻性、准确性而言,会感慨两百年前的中国是否达到西方科学两千多年前的程度?中国古代在科学方面不如西方,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而是我们的智力主要没用于自然科学。
我们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诗歌,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比英文的诗歌要美很多,包括结构上的巧妙。
在两干多年前、甚至一干年前,很难看出选择科学、还是人文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最近几百年,人类才认识到自然科学传统的巨大意义。
我们的文化对真理的追求相当弱,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也是相当差。
不仅以前差,现在恐怕还是不能盲目乐观。
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短板,今天可能不仅影响我们的科学技术,而且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简介框架一、古代科技发展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这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古代科技进入了冶铁时代,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如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科技借鉴与传播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鉴于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中国开始积极借鉴和传播西方的科技成果。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如火车、电报等。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科技自主创新的努力20世纪初,中国逐渐认识到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
为此,中国成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高校,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的努力使得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例如,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还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同时,中国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些举措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五、科技合作与共享中国科技发展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共享。
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机制,加强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互利合作。
这种合作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世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科技发展、近代科技借鉴与传播、科技自主创新的努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及科技合作与共享。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热点材料]2013年11月18日,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排行榜单公布,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榜首。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时30分,嫦娥三呈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北京时间12月4日日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知识链接]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先秦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水稻了。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粟了。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商时,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春秋时期,我国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历法已经成为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并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疹病法,他被奉为“脉学之宗”。
2、秦汉时期西汉早期已经出现了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恬的最早的纸。
欧洲在公元12世纪以且才使用纸。
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千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西治的耕犁已尼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得用水力鼓风治铁,提高了治炼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现代实行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
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
化工分离纯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现代分离技术已经能够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
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的核燃料实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率均能够达到99.9%。
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能够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人们应用于实践中。
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
1842年皮尔哥德(Peligot)首先发现用二乙醚能够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
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
到19世纪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实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 16 世纪中期以前向来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
早在距今 3300 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蚀的记载。
距今 2500 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
公元1 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 105 年摆布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 3 世纪摆布,中国人发明了磁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 1470 年摆布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 9 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在 11 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 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 14 世纪 60 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
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 1840 年雅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 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
1847 年,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 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
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科学技术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
意义的话题。
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国就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技术进展。
从古至今,中国科技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
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始于夏商时期,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发明
了磁石、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的科技成果。
这些发明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
作用,火药发明的出现,使战争可以被进一步发展;指南针则可以让人们
可以更好地探索未知的地方;而磁石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测地理位置。
随着宋朝和明朝的发展,中国科技进一步发展。
在宋朝,科学家们发
明了火机、拉曼光谱仪等,著名的梁思成更是发明了精确的表面分析仪,
并在明朝时期又发明了精确的木头表等。
这些发明都让人们可以更准确地
认识天文和地理,并为发展后来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成果,包括印刷术、十字绣等
工艺。
宋朝的工匠们发明了纸币,更大大改变了货币的流通方式,对后来
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清朝的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科技的发展史发表时间:2017-10-11T17:23:11.977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7期作者:高琳琳[导读]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科技能强国;对于个人来讲:科技能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通过对国家发展史的了解,我们国家的科技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程,使人类有这崭新而又美好的生活。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科技能强国;对于个人来讲:科技能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通过对国家发展史的了解,我们国家的科技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程,使人类有这崭新而又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历史发展科研技术政策措施一、古代的中国科技走在世界的顶端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它象征着中国的强大。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改变,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
古代的中国科技,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顶端,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人类的今天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一直处在世界科技舞台的前列。
早在距今约3000多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冶金业的问世。
公元一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并在后期由蔡伦进行改造和提升,从而让造纸技术传遍世界各地,让全世界对中国的科技有了认识。
公元三世纪,中国发明了瓷器,并通过丝绸之路经阿拉伯传遍整个欧洲。
到唐代,我们发明了火药,随后用于日常生活及战争中。
在宋朝时期,通过中国科学家们不断的努力,发明了指南针和印刷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15世纪中期,中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通过自己一生的积累写出了《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至此,古代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顶峰,四大发明登上历史的舞台,为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到了清朝,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整体转型的迟滞,同时导致科技思想转型也没有跟上世界科技思想的发展潮流,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早在古代,中国人就探索自然规律,发明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从医学、数学、物理等角度,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医学中国古代的医学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就已经有了一些对人体疾病的基本认识,并有了相应的治疗手段。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帝内经,其中包括了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说、经络穴位学说等,被誉为中华医学的经典。
除黄帝内经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医学著作和名医,如《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医家就是华佗,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创立了夹杂治法,在临床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治疗病证的能力,在药物学方面也有着较深的造诣。
数学中国古代的数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其成果连绵不绝,持续了几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是从简单数字记录中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断地创造更加丰富的数学领域和理论。
中国数学信古有新的特点,如九章算术册、孙子算经、算经十书等,都包含了当时的数学成就,并为后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是《九章算术》,该书从最基本的数字概念出发,逐步演化出对几何、代数的基础奠定,至今影响深远。
另外,中国古代的算盘、计筹、秤等工具,是古代数学科技发展的标志。
物理中国古代对物理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其研究主要围绕四类:天象、地理、机械和声学。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古代还有不少传说中的权威撰写的天文著作,如《麟德经》和《九域历》等,其中描绘浑天仪、星盘、天球和投影图,表现出古代中国观察天文学方面的高超造诣。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也非常发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和的七次西洋航海,他的远航历程揭示了地球的球形结构,并对后世的地图制作和航海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追求科技的进步和突破,而科技进步的背后,是人们对于认知和思维的不断拓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许多发明创造,从造纸、火药、指南针到佛学哲学,都有着中国人的智慧和贡献。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也在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气息。
一、科技初露端倪的开放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人们眼中的先进、现代和富强变得愈加清晰。
这个时期国家鼓励人们学习最先进的科技,不断引进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并积极探索科技研究和创新。
当时,全国仅有的几个可编程计算机集中在位于北京的计算机研究所内,虽然科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对技术的追求并没有停止。
二、科技至上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技研究的经费比例不足0.5%,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新和科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开发出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应用和新的价值。
中国的科技研究也要向世界看齐,面对着欠缺资金和技术的局面,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只能抛掉“实用主义”的观念,以追求科技创新为主旨。
在这个时期,其中两个充满挑战的项目是:空间站和航天器的发射系统。
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研究“老式”的推进器,推进中国航天工程的整个发展。
三、跨越式发展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技研究基础健全,研究经费开始逐渐和谐有序地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中国航天局开始制定5年计划,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意义的项目,比如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工程复杂系统等,使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与国际同行真正地切磋和交流。
目前,中国已有5个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同时,国家在生物医学研究、新能源技术以及先进通信领域等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其中包括超音速高超声速、可重复使用的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等,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科学航班。
四、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不断加速,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根基和核心引擎,让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