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日本大屠杀看中国的近现代史(1)

从日本大屠杀看中国的近现代史(1)

从日本大屠杀看中国的近现代史(1)
从日本大屠杀看中国的近现代史(1)

从日本大屠杀看中国的近现代史

摘要: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祭,感念中国新派导演陆川先生为大家奉献的大片《南京!南京》小看了一些花絮和简介,被震撼作为中国人我们就是不能忘记历史,以史为鉴。而且应该尽可能的真实的还原历史真相,这不是揭短和挖伤疤,记得此片一直在有关当局的审核中被冠以过于血腥不能发行,我不禁想问75年前的场面比这个不知恐怖和血腥多少倍,那么多的遇难同胞经受过何等残酷的对待。作为一个艺术的表现形式电影能血腥到什么程度,就是再血腥我想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血粼粼的教育和冲击,我们连这个都承受不了何以面对当今的诸多挑战?何以只在每年的哪些特殊日子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我们最大限度的还原和展现历史真相是为激起全民族的血性和斗志,这段耻辱我们是如何也不能轻易的遗忘和废弃,因为这是近代中国史上中国所经受的最为野蛮和伤痛血腥的外夷侵略史,其中深刻的教益我们罄竹难书,我们有何必对一部电影遮遮掩掩,万般限制。我们要直视历史,以史为鉴,以此作为动力来促进民族的振兴。当年落后要挨打,如今落后必遭淘汰。

关键词

大屠杀铭记历史还原真相民族振兴

一、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与目的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决定的“给南京以沉痛打击”的方针及其“不留俘虏”的命令。间接的是日本军队高层的默许,加上军纪的散漫,屠城震慑全中国的抗日力量。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盲从日本民族“优越”论,认为日本是“神国”,同时极端蔑视亚洲其它民族,认为亚洲各民族应当服从日本的统治,若不服从,就要加以“膺惩”。若反抗日本的“进入”,就要用屠杀等暴力手段使之屈服。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了“膺惩暴支”的声明,其意即是宣战。9月5日,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在议会发表演说:“我国为了使这种国家反省它的错误(即要中国投降),而决心予以决定性的打击。”“日本帝国所能采取的唯一道路,就是使中国军队完全丧失战争意志而予以上述打击”。因此,所谓的“膺惩”,就是用暴力手段来消灭中国的抗战意志。

南京是当时中国的首都,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给南京以沉痛打击”,就可以迫使中国屈服了。当然,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日军屠杀暴行与日本军国主义长期以来在日本士兵和国民中灌输蔑视中国的意识有关。由于存在着这种观念,日本官兵以为即使将中国人杀害也没有关系。如1938年1月初,攻占南京的第16师团长中岛对陆军省人事局长说:“支那人什么的,有多少杀多少。”当时随第10军采访的同盟社记者对松元重治说:“柳川兵团之进军所以迅速,甚至可以说,那是由于在官兵中一有种…可以随意进行掠夺和强奸的默契?。”

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治维新后,1874年出兵进犯台湾事件。这年5月,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2000余人的部队,赴台“讨蕃抚民”。台湾南部18蕃社的土著居民奋起抵抗,牡丹社酋长阿禄父子阵亡;四林格的三兄弟率蕃社青年英

勇作战,遭日军捕杀。经两月作战,日军终将各社降服。日本占领军纵火焚烧土著居民房屋,进行野蛮杀戮。日本军医落合泰藏曾亲见“凯旋士兵,获得首级十二个,把他们的头发缚在青竹上,意气扬扬地挑着回来”。10月末,对外防御无备、对日本军事强盛一无所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中日北京专条》;再经一系列阴谋步骤,日本政府终于在1879年4月,单方面强行改琉球为日本的冲绳县,公然将琉球吞并。

1928年4月,日本政府利用中国国内国共分裂、军阀割据、政治不统一的复杂局势,借口保护侨民,出兵山东,进占济南,并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日本侵略军将国民党战地委员会外交处长兼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施以割耳、割鼻等酷刑,并将蔡公时与大部工作人员枪杀。与此同时,日军疯狂屠杀中国军民,或以煤油灌鼻后再烧死,或以烧红钢针穿刺手心、脚心,或将俘虏倒悬树上活剐,或在井水、食品中投毒。据统计,在5月3日前后,日军以刀刺、枪杀、炮击、活埋等残暴手段,共杀死中国军民6123人、伤1700人;通过焚烧、毁坏和抢劫,共造成中国同胞财产损失2957.5万元。惨案发生前后,济南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中国政府官员蔡公时,虽被日军割去耳、鼻,犹怒斥其暴行,遂再遭割舌、挖眼之刑,直至壮烈牺牲,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济南守军不顾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奋起自卫,“殊死抵抗”;其中西北城炮台与城北赵家角楼一带士兵“英勇奋战尤烈”,连续击退日军10次波浪式冲锋。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通过卢沟桥事变,挑起了全面的侵华

战争。日军迅速占领了平津及华北的大片土地,同时又将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兵锋直指南京。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军队在平津和淞沪战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拼杀。驻守卢沟桥的第29军吉星文团,对挑衅日军予以英勇还击;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与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激战中为国捐躯。在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以70万人之众,与敌鏖战三月,给日军以严重的杀伤。守备宝山的第98师姚子青营,与敌搏斗两日夜,全营官兵壮烈牺牲;第88师第542团1营官兵,在副团长谢晋元率领下,孤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掩护友军撤退,其英勇奋战精神,震动全国。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华东战场,同样犯下了大量的血腥暴行。据统计,仅从9月9日至10月9日的30天时间内,日军便在晋北阳高、天镇、左云、灵丘、朔县、宁武、原平七县,屠杀无辜百姓1.6万名。据宝山县罗泾所建纪念碑记载,在日军由此登陆后的100天时间里,在这里共屠杀无辜群众2244人,烧毁民房10908间;宝山县全县被日军残杀的平民达11233人,连同瘟疫、饥饿共有2.3万名无辜百姓死于战场,占战前全县人口的19.27%。在日军第10军登陆地点金山卫,仅山阳一带,即有无辜农民351人被杀、4177间房屋被烧毁;金山卫乡一地共有1050人被日军杀害。日本侵略军在从上海攻向南京的过程中,一路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暴行累累。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城,横遭劫掠,建筑物的毁坏损失达百万元以上。日军攻占无锡后,纵火七天七夜,仅从闾口桥到吴桥,被杀的无辜平民尸体即有2000余具。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常州沦陷后的大烧杀中,共残杀百姓8790余人,烧毁

房屋36580余间。

通过对上述历史的简要回顾,不难看出,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在贫弱的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暴行不断,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从未间断。日本的侵略、暴行与中国的贫弱、斗争,同步存在。

三、对历史的否认

南京大屠杀一直保持一个模糊时间的状态不同于在日本出现的原子弹爆炸,或是在欧洲上演的犹太人的大屠杀。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实上很少被亚洲之外的人们所知晓。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学教师以及工业界的领袖们,他们不顾大量事实的存在,死死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杀不曾发生过。他们不想西方国家知道他们丑恶的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历史的别有用心的歪曲。他们数十年系统地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肃清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参考书目,搬走了展览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销毁开始的资料,而且从大众文化中去除任何有关此次大屠杀的痕迹。

与此相应,日本拒绝将国际法有关战争法规适用于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自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以来,一直坚持说对中国的侵略是“事变”而不是战争,因而战争法规不能适用于这“冲突”。日本投降后,甲级战犯武藤章在国际法庭供认:在1938年,日本正式决定依旧称中日战争为“事变”,并以此为理由,对被捕的中国人不作为俘虏对待。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在法庭上也作了同样的供述。藤原彰教授指出:这一不适用交战法规的决定,以后依次传达给各部队。

任何想使记录不会掺水的尝试,必须遮住阳光,于是就见不到作

为一个民族在面对整个这一时期他们行为记录的时候,日本在想尽办

法安排、培育和维护他们的集体“健忘症”。他们还在精心培育的神话

中把国家的角色伪装起来,声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才是受害者,而不是战火煽起人。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日本人民的

大恐怖,帮助这种神话调换真相。

四、给年轻人一个理性的过去和未来

中国历来以文明礼仪之邦自居,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也不嗜血成性。可是对于民族曾经经受过的屈辱和苦难,我们应该是警钟长鸣、居委思安。7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代人远离了战争,远离了屠杀。即便是南京城里的后裔,祖辈们时刻唠叨的血海深仇并不妨碍他们在洁净的日式料理店里享受美味的清酒和鳗鱼蒲烧。但同时,他们又往往会因为偶然的一些刺激言语或者随大流的心理,忽然把自己心爱的索尼数码照相机、松下手机统统锁进抽屉,举起手臂,高呼“抵制日货”,并无比兴奋地因为某个由头走上街头,砸碎日本餐馆的落地玻璃窗,然后不忘顺手吃上一个寿司。还有在一堆万人签名中留下自己慷慨激昂的青春印记,而这时,他们可以并不在意事情真正的来龙去脉。“是的,毕竟70多年过去了,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这段历史无法避免地开始淡化,尤其是那些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虽然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南京大屠杀,但事实上这个印象还很脆弱,所以,某种条件下这些年轻人就很容易被左右,做一些极端的事情,而有些老一辈人因为经历过,容易心怀偏见,也比较极端。”何民胜说。这也正是出版这套

书籍的另一个立场,对日本来说,是对其行为的一种证明和确认,而对中国人来说,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获得一个有力量的根基,不仅为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更是要从中获取经验,去思考怎样不再次受到同样的屈辱,怎样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简单纠缠历史旧账的方式在今天已然落伍,光是浸透在仇恨的历

史价值是很低的,光是争议杀害多少人的数字也是极端的,今天的中国

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方法还击日本以泄心头之恨。”何民胜说,“成熟地认识真实的历史,正确地认识共同的利益,对现在和将来都有很深远的

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主要参考书目: 1、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成有著:《新编日本近代史》, 2、(日)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 4、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二十世纪日本:从德川时代到 现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04年9月版(此书获美国普利策大奖) 6、(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97年12月版 7、(日)福武直著:《日本社会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82年10月 8、(日)中村政则著,张英莉译:《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吴学义等编:《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时事出版社。 10、张声振等著:《中日关系史(主要是卷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7年版。 12、(清)黄遵宪著,吴振清等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上、下),商务印书馆 14、俞辛焞(tun)著:《日本近代外交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5、殷燕军著:《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周颂伦著:《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1905—1936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日本近代史 写实主义部分 翻译

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提倡 翻译小说、政治小说虽然是从未见过的流行的新题材小说,但是说他们是当时一种过渡现象也不为过。新时代要求新文学的出现,特别是在明治时期的前20年间,全面接受西欧的影响,各个领域都在策划进行近代化和西洋化,文学领域也不例外。喜欢读近世末期的戏剧作品的人在学习了外语、接触了英佛路文学之后,留意到了日本和西欧的巨大差距,感到改良是必要的。深感传统文学的缺点、虚假的空想和极度的夸张很明显,出场人物也十分老套、没有一点生气,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思想也无法超脱恶人必死、善人必昌这样一个常识性道理。与此相比,西欧文学中出场人物和事件本身都能让人确实的感受到那就如事实一般那个思想也被深刻的人生观所印证,并触摸到人生的微妙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文学并非是处于政治和道德的下位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堂堂文化中的一个领域而独立存在的,而且整合了西洋文学的长处而形成的写实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为了改良日本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理论逐渐被提倡,写实主义文学理论便自然成为时代的大趋势。这一类的写实文学理论的提倡者是对近世末期的戏剧作品和西洋文学都很了解,其本人也以西洋流的写实小说为基础写过小说,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类人。 近代文学的特征就在于写实主义,它展现了新的人生解释,另一方面否定了旧时代文学理念的戏剧作品的态度和把文学立足于劝善惩恶的看法。而这种东西正是从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所得到的知识。这种写实主义理论可以说是近代文学的基础理论,但是这个理论不应该是只是理论的东西,实际上应该被认可为和小说创作者的提倡、创作息息相关的一种特色 小说神髓 明治18年到明治19年间,坪内逍遥所著的《小说神髓》的刊行,实质上就如同晓钟发出了近代文学的黎明到来的钟声。这是从小说的本质和写作方法系统性的展开来,探明引导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的一部作品。关于作为新时代小说方向的写实主义的规则做了如下的论述。(小说的核心是人情,世态风俗其次。若问人情是什么,答曰:人情就是因为人们的七情六欲引起的所谓“百八烦恼”,)。“百八烦恼”,换言之就是分析、如实描写人们心理的小说。并且,这不是描写事物的外在,而是主张应该洞察事物的骨髓内里。而且,作者还应该像心理学家那样,必须深入观察人物的外在和内心,甚至不能提及写实文学方面的作家的态度。还有另一方面,好像历来奉行“劝善主义”的功力的文学也被谴责成封建残留。逍遥的主张的重点就是第一,小说的写实是必须的,第二就是从功利而来的解放。小说是艺术的一个领域,而且是专门描写人情和世态风俗的东西。因此,小说家应该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深挖人情的真髓。而且,近世的戏剧作品不拘泥于儒教道德,否定劝善惩恶的说教手段,认可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宗教、道德、政治相独立存在。其他方面,虽然戏剧创作者中,不把小说看成民众排遣解闷的东西、而是认为这是社会最低端的东西、最卑贱的东西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逍遥也倡导人们要尊重作为描写人生的艺术的小说。这种理论主张全部来源于逍遥在英语文学的造诣和知识积累,同时也受到了本居宣长的《源氏物语玉的小节》的影响。逍遥就这样一方面发表文学理论,同时因为实践了其他方面而公开了《当世书生气质》。这部小说以一个书生作为主人公,围绕着他让许多其他书生相继登场,描述他们的生活、境遇和性格刻画出所谓的当时的书生气质所应有的样子。但是小说本身也没能真正成为《小说神髓》所说的理论所描述的样子,人物类型化,用语多受旧文学影响。这部作品作为新小说的先驱,向越来越多的人传递着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总论 继逍遥的【小说神髓】之后出现的更进一步地贯彻其立场的是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总论】。【小说总论】于明治十四年四月在【中央学术杂志】登载,逍遥的【序言】也附在上面,正像其中“这篇评论,由我的友人,擅长于俄罗斯文学的冷冷亭主人所做以评论书生气质,写

日本现代文学流派

日本现代文学流派 作者:霍祥会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社会经济生活步入相对稳定期。在这一背景下,文学的创作也逐渐从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对政治与文学、人与组织等关系的认识这类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表现,转为对日常的现实生活、平凡人生的描写。“第三新人”派作家群体的出现,可以说是这一文学变化的代表性事件。本论文拟从“第三新人”派的发展、特征、代表作家以及与“战后派”的比较等方面对该流派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第三新人”派;代表作家;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46-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32 一、“第三新人”派的定义和名称由来 日本“第三新人”派是指继日本“第一次战后派”和“第二次战后派”后,相继登上文坛的文学新人群体。该流派并没有像其它派别的作家那样组成文艺团体或出同人杂志,只是由于他们登上文坛的时间相近,文学风格类似,才被称为“群体”。一般认为,该流派的代表作家有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等。 “第三新人”派的名称由来和日本“战后派”有很深的关系。1946年登场的新人作家,如野间宏、梅崎春生、椎名麟三、武田泰淳、埴谷雄高等,被称为战后派的“第一批新人”(即第一次战后派);紧接着1948年逐步進入文坛的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堀田善卫、三岛由纪夫等新人作家,被称为战后派的“第二批新人”(即第二次战后派)。1950年以后,又有一批新人作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日本文学评论家山本健吉在1953年1月的杂志《文学界》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三批新人”的文章。后来,“第三批新人”这一提法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指“战后派”的新人,而是指一个独立的新的文学流派。 二、“第三新人”派的兴起背景和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成为美国的军需品供给地。受二战影响不景气的日本经济,由此开始逐步恢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活也慢慢安定下来,一般意义上的“战后”宣告结束,日本社会进入战后的正常发展时期。在文坛上,描写战争的作品退居次席,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和战后思想转换的作品逐渐成为主流。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由对战争的批判和反省、对人的存在的探究、对政治和文学的关系的探讨这一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表现转向对日常的现实生活、平凡人生的描写。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个叫佩理的美国将军。从这些轻松友好的笑脸上,人们很难想象,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

须贺港。 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不久前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的将军十分自负,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 面对冒着黑烟的蒸汽战舰和盛气凌人的美国将军,日本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 而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 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

关于正能量中国梦的作文四篇

关于正能量中国梦的作文四篇 正能量一词突然走红,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高密度传播,引起社会的不少热议。正能量的基本表现为积极、乐观、真诚、勇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正能量中国梦的作文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关于正能量中国梦的作文一中华文明源远长,竞相传递正能量。 催人奋进兴华夏,健康乐观载希望。 心存感恩筑和谐,肩负责任争向上。 细微之处见真情,传统美德勇担当。 “正能量”,在2012年是经常被引用的一个词。起初,在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很多博主在微博上发表“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博文,之后这两句迅速被网友跟进和模仿,这两句话也成了时下网络最热门的句子,“正能量”一词也借此在中国走红。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我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材料中一张张温情卡片传递着的是正能量。因为有了路

人对收报老人的关爱,才令老人心生感恩,因为有了老人对路人的关爱,才有了这一张张承载着温情与感动的卡片,这正是爱的循环,也是和谐的基础,这和当下中国倡导和谐,倡导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极为吻合的。 关于正能量中国梦的作文二很多人都认为如今的社会是黑暗的,在现在的社会中只有无穷的压力和说不尽的烦恼,那么这些人可以说是带有负能量的人,他们需要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其实很多人和事都有正能量,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他人,让他人获得正能量,让他人健康、积极、乐观,让他人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 老师在传递正能量,他们用知识传递正能量。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赞美老师的话有太多太多,但是老师真的只有教给你知识这么简单吗?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种正能量,他们告诉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有五彩斑斓的一切,带你发现你平时所忽略的那些细节,为你带来平时所体会不到的快乐。老师传递着一种特殊的正能量,让我们从书中获得知识,乐趣,从而以一个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霍金在传递正能量,他用行为传递正能量。霍金,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得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作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fb8358571.html,/只能瘫“坐”在轮椅中,仅有一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主要题型 一次の作品の読み方(平仮名)と作者名を書きなさい。 1安愚楽鍋()(作者) 2不如帰()(作者) 3金色夜叉()(作者) 4佳人之奇遇()(作者) 5当世書生気質()(作者) 6太陽のない街()(作者) 7路傍の石()(作者) 8不如帰()(作者) 9山椒魚()(作者) 10金閣寺()(作者) ニ、次の作品は雑然と並べてある。それぞれ作者に当たる作品を選びなさい。1.武者小路実篤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五重塔B古都Cお目出たき人D田舎教師2.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路傍の石B細雪C友情D鼻 3.幸田露伴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不如帰B五重塔C金色夜叉D平凡4.国木田独歩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若菜集B武蔵野C草枕D高瀬舟5.志賀直哉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城の崎にてB山椒大夫C或る女D俘虜記6.安部公房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人間失格B壁C沈黙D黒い雨7.徳富蘆花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照葉狂言B自然と人生C武蔵野D高野聖8.井伏鱒二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山の音B斜陽C暗い雨D山椒大夫9.次の中から転向文学といわれる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生活の探求B蒼氓C走れメロスD麦と兵隊10.次の中から野間宏の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村の家B沈黙C暗い絵D壁 三言文一致運動に関わった作家を三人挙げ、その人の書いた言文一致体小説をそれぞれ一つ書きなさい。 五次の文章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 (1)次の文章のカッコに当てはまるものを後の選択肢群から選びなさい。文明開化は文化の西欧化をも意味し、日本の文学もまた西欧の作品と肩を並べられるものを目指そうという機運が高まり、江戸戯作の雰囲気を残しながらも様々な運動が展開された。(ア)など翻訳も盛んに行われたり、福沢諭吉が(イ)などを書いて民衆の啓蒙に努めた。しかし文学の画期的な指針が示されたのは明治十八年に坪内逍遥の書いた(ウ)においてであり、その(エ)を継承した(オ)が示した言文一致運動であった。その影響は(カ)が率いる(キ)の擬古典主義などにも及び、明治三十年代の(ク)に受け継がれていった。 a尾崎紅葉b自然主義c浅香社d花柳春話 e二葉亭四迷f幸田露伴g浪漫主義h文明論之概略 i硯友社j小説神髄k写実主義l雪中梅

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演讲稿

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商南县鹿城中学八(7)姚琦 “正能量”是当今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名词,在我看来,正能量就像阳光一般和煦又简单;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现在,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贴上了“正能量”的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中国梦,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描绘的关系民生大事的宏伟蓝图,宏大而充满激情,是亿万人民对生活的新期待。作为一名中学生,讲文明,有礼貌,懂感恩,心向上,从小做乐观积极的阳光少年,就是传递新时期的正能量,汇聚简单而又伟大的中国梦。 在今天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那么的美好,我们的人性也并不总是那么的高尚,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符:北京大兴的摔童事件、山西临汾的男童挖眼事件、近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少年犯罪报道让我们一度感到道德的迷茫:为什么人性如此的贪婪、冷漠和残忍?为什么通往真理的道路如此的曲折?为什么好人得不到好报?于是,有人沮丧,有人彷徨,似乎人们已经找不到方向,似乎社会已经失去了力量。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郭明义伯伯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光有冷漠和残忍,更多的是正义和仁爱!社会也好,人性也罢,都有着像硬币一样的正反面,我们不能仅从一面就妄下结论,这个世界,有黑暗也有阳光,有失望也有希望。而这阳光与希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只要我们打开心灵之窗,恪守道德底线,传承仁爱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道德与爱的强大气场,我们的身边就充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老师,在车祸来临的一刹那,义无反顾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日本近代文学史 啓蒙思想の文学 ●啓蒙家たち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西周(にしあまね)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天保5年12月12日~明治34年2月3日(1835~1901) ●明治の代表的な啓蒙思想家。 ●1868年慶応義塾を創設 ●『西洋事情』や『文明論之概略』などの著作を発表し、明治維新後の日本が中華思想、儒教精神から脱却して西洋文明をより積極的に受け入れる流れを作った(脱亜思想)。 西周(にしあまね) ●文政12年2月3日~明治30年1月31日(1829~1897) ●明治の啓蒙思想家。 ●(1862)から慶応元年(1865)までオランダ留学。明治元年(1868)『万国公法』を訳刊。 ●西洋哲学、論理学等の導入者として、多くの術語を考案した。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天保3年5月26日~明治24年6月7日(1832~1891) ●慶応2年(1866)幕府遣英留学生の監督として渡英。同人社創立者。14年(1881)東京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個人の人格の尊厳や個性と自由の重要性を強調した。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天保7年6月23日~大正5年2月9日(1836~1916) ●ドイツ学を研究 ●帝国大学総長を歴任 翻訳文学 ●翻訳文学流行した理由 ●西欧に対する好奇心 ●外国文化、習慣、風俗に対する理解

●伝統的文化の近代化 文学史的重要な点 ●純粋な文学書の翻訳の最初である ●文体の面で片仮名交り漢文読み下し体の文章 ●中江兆民(なかえちょうみん) 政治小説 ●政治小説とは ●政治上の啓蒙、主張、宣伝、風刺などをその目的とする小説。 ●末広鉄腸の「雪中梅」 政治小説の文学史的意義 ●文学的関心のたかめ ●いろんな階級の人々に創作的興味を起こさせたという結果 【写実主義】 ●現実をあるがままに再現しようとする芸術上の立場。 ●リアリズム。 ●写実主義文学論の提唱 (一)、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の 『小説神髄』(しょうせつしんずい) ●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安政6年5月22日(1859年6月22日)- 昭和10 年(1935年)2月28日)は明治時代に活躍した日本の小説家、評論家、翻訳家、劇作家。 ●東京大学文学部政治科卒業。『小説神髄』(26歳)『当世書生気質』を発表して写実に よる近代文学の方向を示した。 ●本名は坪内雄蔵(つぼうちゆうぞう) 『小説神髄』 近代文学の方向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 日本最初の近代評論。 『小説神髄』 ●文学の自律性を主張した。 「小説は美術(芸術)なり」と規定し、一切の功利主義的文学観に反対して、芸術としての文学の存在理由と価値を明らかにしようとした。 『小説神髄』 ●文学の中心ジャンルに小説をすえた。 進化論を導入して、文学の歴史をジャンルの変遷の歴史と捉(とら)え、小説こそ最も進化し、近代社会の複雑な現象を描くのに最も適し、すぐれた形態であると、小説の優位性を主張した。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过去,现在和将来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间的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其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回顾2000年历史 传说,秦始皇一统九州,在物质和精神极端满足、沉迷于“万万岁”的契机下,便生出“永恒”的梦想。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奉命寻找不老药的徐福出海东去,一去不复返。疲惫的徐福在茫茫东海发现了块避难所,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文明火种,这就是以后的日本。日本是个岛国,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从此,朝贡和大规模的留学开始,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从唐开始,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认为已经学完了该学的知识,开始和中国商船通商,显得自己与中国同等地位。紧随起来的是倭寇入侵,在东海沿岸一带闹腾,从以前老师学生的关系,一下降到卫士和海盗的关系,其落差之大,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自19世纪初,来自欧洲的帝国黑舰炮席卷了大半个亚洲。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等,一次次被炮火蹂躏。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欧美的先进文化,技术和制度。这就使得日本人,甚至是中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开始质疑。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到1874年,短短的几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再过20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作为这时期的中国人,当真是汗颜啊!190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仅仅几千人,以席卷之势,横扫了中国。当时中国的象征,紫禁城的龙椅都被踩到脚下,传说中的圆明园化成飞灰,一阵风刮得无影无踪。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表明了中国被拖入了世界大战的泥潭,而且这个泥潭很深很大也很臭。30万同胞被屠干净,这还是人干的吗?小小日本,竟构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蓝图,想以海啸般席卷太平洋,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这就是典型的与世界为敌,与人类为敌,试问这可能成功吗?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原子弹就是对日本人最好的赏赐。哼哼,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9年的10月,是一个令每一个国人难忘的日子,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2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紧随美国的脚步,日本首相前来调和关系,修复了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详细版)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本单元叙述了14-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产生、兴起的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反映——文艺复兴。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时代、发现时代、勘察时代。 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1497—1498年达.伽马由好望角到达印度 1500年葡萄牙占领巴西(1822年巴西获得独立) 1517年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1553年入居澳门,鸦片战争后窃据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回归)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17-18世纪)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美洲兴起。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建立海上霸权 16世纪英国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 1607年英国建立第一个海外殖民地佛吉尼亚 1638年英国革命的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爆发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内战结束,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军事独裁者。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法国出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177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战争爆发;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 1777年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美国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专论 期末报告

「万葉集」の世界 ――「万葉集」の自然観をめぐって 日本人の自然観と言っても、簡単にまとめてしまえるものではない。どの時代の自然観か、またどの層の抱く自然観なのかで異なるものだからである。また、前提となる自然をどう捉えるかということも外せない。 ここでは、日本人の自然観を垣間見る原点として日本最古の歌集「万葉集」にスポットを当ててみたいと思う。 万葉集の作者は乞食から庶民、豪族、貴族、天皇まで幅広い層に及ぶものであるから、それらを読み解けば、日本人の自然観の一つを示すことができるでだろう。歌集には山川草木、花鳥風月など具体的な多くの自然の事象が採り上げられているが、自然そのものに相当する総称名は見あたらない。自然という言葉は大和言葉にはないからである。自然という言葉が中国から伝えられた当初は、「じねん」と言われていた。 老子の言葉に「人地天道自然」とある。この自然は天然自然だけでなく「おのずから然り」の意味を持つ、もっと広い概念である。ルソーの「自然に帰れ」の言葉は有名であるが、これも天然自然だけでなく、あるがままの姿といった広い意味で用いられている。natureの原義naturaを“生まれる”、“生ずる”と解釈すれば、老子の“自ずからしかり”と同じ意味を持つ。ここでお話する自然観は、老子やルソーのように自然を広い意味で捉えるのでなく、天然自然をどう見ていたかに限定したものである。 万葉集に見られる日本人の自然観は、人も神も自然と一体と捉える同化思想だと言える。神に畏敬の念を持つのと同様に、天変地異などの自然の驚異も自らの力の及ばないものとして恐れたのである。欧米のキリスト教などに代表される自然観は、人も自然もすべて神の創造物というものである。表層の畏敬や恐れなどの感情は似ているが、その観点に本質的な違いがある。 ?万葉集?の約3分の1が何らかの植物を詠んでいるといわれる。150種類をこえる植物が登場するが、最高歌数を誇る花は萩の141首、次いで梅119首、桜は意外に少なく42首とされている。そのなかからいくつかを四季の流れにそってあげてみます。 【春】 早春。山野の斜面などでは、細くまっすぐに伸びた花軸の先にうつむくようにかたかご(かたくり)が花開き、わらびがうずまき形のやわらかな芽を出します。 ?物部の八十少女らが汲みまがふ寺井の上の堅香子の花〈巻19.4143.大伴家持〉【意味】 大勢の少女らが入り乱れて水を汲む寺の境内にある井戸。そのほとりにカタクリの花が咲いている。 ?石ばしる垂水の上のさ蕨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巻8.1418.志貴皇子〉【意味】 岩の上を勢いよく流れる滝のほとりに、わらびがやわらかに芽吹いている。ああ、春になったのだなあ。

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 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 模的反攻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剥削制度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胜利 1954年4月至7月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颁布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 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0年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1号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年10月25日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 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8月12日刘少奇追悼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 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法>> 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洲运动会 2001年承办APEC会议 2001年加入WTO 世界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为日本军国主义奠定下的基础 摘要: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远的学习我们,近的学习西方。中国的鸦片战争给了日本教训,所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国门,迫使他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事物,最主要的是日本也乐意接受这些先进事物。有个以蒸汽机的日文谐音“上喜选”作的狂歌可以形象概括:“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落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落后。 关键词:明治维新、改革、发展、侵略、制度 正文: 日本能成为世界强国,除了能从战胜中俄两国看得出外,亦能从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和日本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会中看出,英国与日本于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并于1905和1911年续签,这是第一次有欧洲强国与亚洲国家签订协议,可见日本的强国地位逐渐被肯定,日本在1914年因覆行<<英日同盟>>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参与了战后和会,可见出日本的强国地位已被肯定,这些也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