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英汉语篇的连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使用过渡词、标点符号和逻辑连接词等。
然而,在某些方面,英文和中文的连贯手段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贯手段对比以及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1. 使用连接词英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频繁,特别是在句子之间。
例如,因为、然而、所以、但是、同时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将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中文则相对较少使用连接词,一般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达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更加注重使用连接词来使文章更加连贯,而不是仅仅依靠语序和上下文。
2. 使用代词在英文中,使用代词可以帮助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的问题,也能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在中文中,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名称,以便更清晰地表达思想。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并使文章更加连贯。
3. 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一种表达语气、分割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手段。
英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而中文中则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等。
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帮助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连贯。
4.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
这些词汇包括转折词、补充词、并列词、归纳词等,它们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在中文中,使用过渡词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中文语言本身比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词语的语义关系来表达文章的逻辑。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过渡词来帮助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使用段落结构段落结构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文中,段落结构同样重要,但段落的长度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标签: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一、引言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英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及其在英汉文化中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指称衔接是指在一篇语篇中通过使用各种指称手段来指代先前提到的人、事、物等,以及为未提及的实体命名。
在英汉语据两种语言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法结构差异等原因,指称衔接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英语中常使用代词、省略和重复等方式进行指称衔接;而汉语中则常使用称谓、代词、重复、修辞借代等方式进行指称衔接。
同时,英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也受语境、话语目的和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对比分析法。
文献调研法通过收集和梳理相关文献,了解英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及其差异。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阅读英汉语篇,从语言特征、文化背景、话语功能等方面分析两种语言中指称衔接方式的异同,以及其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作用。
研究结果:首先,在语言特征方面,英语中常使用代词和省略方式进行指称衔接,因为英语的语法结构灵活,代词和省略可以省略重复,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汉语中常使用称谓和代词、重复等方式进行指称衔接,因为汉语有丰富的称谓系统和不同的代词选择,可以更准确地指称事物并保持语篇连贯。
其次,在文化背景方面,英语注重个人独立、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因此代词和省略成为其常用的指称方式。
而汉语讲究社会互动、尊重他人,因此常使用礼貌称谓和合适的代词进行指称。
最后,在话语功能方面,英文注重信息的传递,因此常使用代词和省略等方式,使得信息更为简洁明了。
汉语强调文化交际和情感色彩,因此常使用称谓和重复等方式,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和感染力。
总之,本研究为英汉语篇中指称衔接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演讲语篇中英汉衔接手段对比作者:王玮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存异,从而导致衔接手段的运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本文以以韩礼德和哈桑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异同点,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不受语法约束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完整语义的语言整体,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
本文以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为例,此类语篇多旨在宣布执政纲领,或是引起共鸣,使公众认同并信服自己的观点。
本文以此为语料,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异同点。
语篇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英汉两种语言,英语讲求“形合”,注重结构的严谨,汉语讲求“意合”,上下文多靠语义来连贯。
韩礼德在与哈桑认为,将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其中,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英语篇章中实现衔接的语法,可以分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就照应来说,可以通过“人称”、“指示”和“比较”手段与上下文中的参照点照应。
比如,英语this和that,here和there,now和then以及the等来体现;汉语语篇中的指示指称主要是由“这”和“那”以及其派生的词语(如:这时/那时,这里/那里等)体现。
在奥巴马就职演说中,“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e crisis began.”,我们处理为“同危机初现端倪之时相比,美国人民的生产力依旧强大。
”原文中的定冠词“the”表示演讲者和听众都明了的“这次危机”,译文中不必译出“这次”,以免不必要的联想,将这次危机与以往的危机作比较。
英汉指称衔接手段中最大的区别,是汉语中不存在英语定冠词的对应词。
替代,在语法和修辞上,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包括了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三种。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作者:郭巧真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9期摘要: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前者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后者则包括词汇重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
鉴于中英文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使用的銜接手段也不相同。
本文以罗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以及马爱农、马爱新的中文译本作为研究案例,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指导,从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个角度,进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期望对英汉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语法衔接;英汉语篇;对比一、语篇与衔接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
衔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韩礼德提出的,且在其与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构建了基本的衔接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
这五种衔接手段分别是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
后来黄国文把它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
语法衔接指前四类,词汇衔接为最后一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重形合,侧重语法规则;而汉语重意合,侧重意义的表达。
由此可见,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以英国女作家罗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以及马爱农、马爱新的中文译本为具体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指导,目的是通过将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来总结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的特点,期望为译者在从事英汉翻译时提供一些帮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一)照应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存在说明和解释的关系。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划分,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替换与重复的对比分析作者:丁小芝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1期摘要:语篇衔接作为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应用到翻译的研究。
连淑能教授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中英衔接手段中的替换和重复进行了详尽的对比。
本文基于前人关于衔接理论的研究上,尝试着以连淑能教授关于语篇衔接中的替代和重复两方面的研究为出发点,对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鸭巢围的夜》以及其英译文中英汉衔接手段的使用进行定性分析,以了解英汉语篇在衔接手段—替换和重复上的使用情况,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根据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处理翻译中语篇衔接的问题。
关键字:衔接理论;替换;重复;《鸭巢围的夜》;翻译一引言语篇衔接理论的建立,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年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为标志,对语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壮麟(1995)、朱永生(2001)、张德禄(2001)等学者都对衔接理论进行了补充研究。
而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将英汉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语篇分析,如左岩(1995),对比分析了《背影》及其英译文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彭明强(2008),主要从形合与意合角度,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及翻译策略;宋燕(2012)以《想北平》汉英两个版本为例,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进行实证研究。
他们的尝试证明了将语篇衔接理论分析引入翻译研究的可能性,也给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鸭巢围的夜》是沈从文《湘西散记》中的名篇,体现了沈先生散文创作的特点及最高成就。
该散文基于沈先生1934年回家探亲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不仅描写了鸭巢围冬天漫长寒冷、美丽迷人的夜,更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妇女等人物细腻深入描写,集中表达了沈先生对湘西世界的思考和感情。
“汉语文学英译巨匠”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较为成功地翻译了该散文。
译文文字优美、地道,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
本文试图对《鸭巢围的夜》及其英译文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拟从Halliday衔接理论出发,着重采用连淑能教授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的替换与重复分类标准,对《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中,出现的替换与重复的运用,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替换与重复方面的使用异同,并且尝试着从语篇衔接手段角度,再次解读欣赏《鸭巢围的夜》及其英译文。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Studies为例黄劲怡【摘要】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对于劝导学习这一主题两者都有经典语篇.以荀子的《劝学》和Bacon的Of Studies为例,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词汇衔接理论为指导,对英汉两个主题相近的议论文语篇进行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两位作者的个人文风还是两种语言形式、语义上的差异,都来自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both of them do have classic texts about encouraging lear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trast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taking Quan Xue by Xuncius and Of Studies byF.Bacon as the cases,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ies byM.Halliday and R.Hasan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authors' writing styles and that of forms and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s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which can after all be concluded as cultural differences.【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劝学;OfStudies;衔接【作者】黄劲怡【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学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直觉和语感的层面上,必须找出其根据,理清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的途径[1]。
第十三讲英汉语篇对比什么是语篇?小到一个词,大到独立的语篇对话或文章乃至整部著作的、任何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语篇受制于一定的语境,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
语篇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本章主要讲述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连接的差异。
第一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连接词的对比已讲,本章主要讲照应、替代和省略。
第一节英汉照应衔接对比照应(reference)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指称说话或行文中谈论、说明的对象,从而把语篇有机衔接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
按照被指称的对象是否能直接从语篇内找到,照应关系分为外照应和内照应。
承担外照应作用的语言项目意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
外照应例子;It is not an easy job. We have to gather efforts from every section to accomplish it in time. And, an introduciton, if necessary, of manpower from outside will be under consideration.上面的语篇中,斜体部分的所指对象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明确,仅仅依靠语篇内部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做出准确的理解。
内照应语言项目的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内部,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的叫前照应,出现在下文的叫后照应.例:潘文石先生在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不久就公开发表反对意见,他希望预防一种负面的情况出现:如果公众因此对熊猫保护产生误解,漠视熊猫野外生存环境的保护,那将是对熊猫最大的威胁。
“他”的指称对象出现在上文,所以叫前照应。
本节对比讨论内照应关系。
内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 人称照应一般来说,人称照应就是使用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来回上文出现过的人物,多位前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s to China, which he made as a 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ill’s 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His------- he----Bill-------he 后照应(His------- he-- Bill -);前照应(Bill-------he)汉语中相同。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一、引言在语篇理解中,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Halliday,1976:31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指称意义相互解释。
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照应就是用简短指代形式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结构上更加紧凑。
(邵志洪,2005:97 ) 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考虑重点,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二、韩礼德照应理论韩礼德认为,照应性可以指导读者从某个方向回收理解有关语言成分所需要的信息。
照应可为句子层面上,也可是语篇层面上。
句子层面上照应对语篇衔接意义不大;语篇层面照应表现为照应使发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来指代语篇中所涉及实体、概念或事态。
从语用功能角度看,照应可以分为外指和内指两种。
外指照应指语篇中某个成分参照点存在于语境中;内指所指内容可以在文章中上下文找到所指对象。
照应就是行文中前后语言对应关系,根据照应所指意义位置不同,内指照应包括两种。
前指照应在文中所指内容可以在指代词的前面找到,同理,后指照应在文中指代的意义应位于指代词的后面,相比之下,前指照应在英汉语篇中承担了大部分语篇衔接功能。
因此,内指照应中前指照应就成了照应关系和翻译方法研究重点。
Halliday 根据指代对象不同,又将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在这三种照应中,人称照应较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使用更多,对英汉翻译影响也更大。
而人称照应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前指照应上,语言学又把前指照应划分为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
表层前指,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是由该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特点决定的;而由语境、语用因素控制的前指,即为深层前指。
(朱永生,2001:89 )本文从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两方面,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中英文对比分析和中英文翻译方法。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衔接手段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手段对比,揭示其衔接规律,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给予其他学科以启示。
标签:汉英;衔接;替代;重复篇章语言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后发展迅速,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也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注过篇章衔接的人都知道,说起衔接(cohesion)离不开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衔接关系。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成果,他们把英语语篇的衔接分成了五大类,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中,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使用1. 人称指数2. 省略3. 替代的时候,汉语均倾向于使用重复。
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重复出现以外的重复,而省略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
这是因为汉语是一个隐性连接为主的语言,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
而相对而言,英语呈显性,连接词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
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衔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
它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因而省略和重复就成了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衔接手段。
再加上与英语相比,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一个代词可能会用来表达很多种可能性,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用重复的手段来实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从连接词的角度上来讲,汉语篇章以语义为重,较少地使用连接性的词语。
语篇中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
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
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
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
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
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
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
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
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
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
一个小时以后,第一条鲨鱼袭击了这条大鱼。
二、替代
替代( Substitution)指用替代形式指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
替换在清晰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英文使用者乐于用替换,省略或变换来避免无意图( unintentional)的重复。
这样不仅能使行文简洁、有力. 而且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心理习惯,但中文却用替换或省略。
(1)名词性替换
英语用代词或某些名词来取代名词词组,如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不定代词和名词。
如, enough, half,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the former, the latter, etc. 而中文却相反,省略了该名词。
例如:The tuna shone silver in the sun and after he had dropped back into the water another and an2other rose.这条金枪鱼在阳光中闪出银白色的光,等它回到了水里,又有一些金枪鱼一条接着一条跃出水面。
(2)动词性替换
英语中,替代动词或替代动词短语或替代动词句子结构可用来替代替原有的部分。
这类词如do, do so, do it, do that, do this, etc. 汉语有时也用这种方法,但常重复其所代替的动词。
如: You have only yourself and you had better work back to the last 1ine now, in the dark or not in the dark, and cut it away and hook up the two re2serve coils. So he did it.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
他就这样做了。
(3)从句性替换
替换词so或not可用来替换作宾语的that从句, if so或if no来替换条件性从句, as 来取代分句的一部分,等等。
汉语也使用这种替换的方式,但为了使表达正确、清楚,也常常重复其所代替的词语。
例如:“Fish, ”he said,“ I love you and respect you very much. But I will kill you dead before this day ends. ”Let us hope so, he thought. “鱼啊, ”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
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但愿如此,他想。
三、省略
省略( Ellipsis)指某结构中未山现的词语可以从语篇的小句或句子中回找。
省略英语象许多其他印欧语言一样是一种意义表达十分精确,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它不重视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因此英语中的省略用的不如汉语中的频繁。
英语中有几种省略如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分句省略、句法方面的省略和情景方面的省略,等等,但中文有时省略有时也重复。
例如:(1) He ’s over fifteen hundred pounds the way he is, he thought. Maybe much more.看样子它不止一千五百磅重,他想。
也许还要重得多。
(2)“what did you catch?”“One the first day. One the second ( ) and two the third ( ). ”“你们捉到了什么?”“头一天一条。
第二天一条. 第三天两条。
”
四、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替代或共同出现。
除了上文提到的替换和省略,英语还使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的方法来避免重复。
中文也讲究用词造句的多样化来避免单调、枯燥。
例如: The line went out and out and out ⋯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
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两个因素解释这种篇章上的差异。
第一个因素是语言上的差异。
在汉语文章连贯性主要是通过句子内部结构,借助于修饰手段比如排比和对比实现的。
字里行间存在隐性的逻辑关系,语篇需要在上下文中才能够得到完整的正确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形态语言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组织起来的。
句子中各种成分都是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明确彼此的关系。
这种句子格局的心理视点是一种焦点透视。
它的句界是严格的,可以计算的,内部组织呈几何空间型。
第二个因素是文化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西方语言明显的形态标记,严密的句法规则和执着于知性、理性的精神同西方民族比较发达的形式逻辑思维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语法的非形态特征,句法的灵活性,又往往同汉民族思维的整体性、辨证性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汉民族的思维模式逐渐趋向整体化,这同两方游牧民族思维的个体性形成对比。
因此,汉族人思维不像西方人那样讲究分析,而是更多地带有综合的特点,是一种具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