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英汉语篇的连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使用过渡词、标点符号和逻辑连接词等。
然而,在某些方面,英文和中文的连贯手段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贯手段对比以及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1. 使用连接词英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频繁,特别是在句子之间。
例如,因为、然而、所以、但是、同时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将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中文则相对较少使用连接词,一般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达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更加注重使用连接词来使文章更加连贯,而不是仅仅依靠语序和上下文。
2. 使用代词在英文中,使用代词可以帮助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的问题,也能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在中文中,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名称,以便更清晰地表达思想。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并使文章更加连贯。
3. 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一种表达语气、分割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手段。
英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而中文中则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等。
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帮助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连贯。
4.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
这些词汇包括转折词、补充词、并列词、归纳词等,它们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在中文中,使用过渡词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中文语言本身比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词语的语义关系来表达文章的逻辑。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过渡词来帮助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使用段落结构段落结构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文中,段落结构同样重要,但段落的长度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南阳师范学院/金胜兰【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on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划分,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通顺、严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的要求。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 差异性 翻译策略一、引言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
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1.照应。
Halliday 和Hason 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
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
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
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
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
例如:A :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 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 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 和B 的共识之中。
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 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
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
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摘要:语篇翻译涉及形式衔接与内容连贯。
衔接是连贯构建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而语法衔接作为衔接中极常用的一种手段,在英汉翻译中有许多差异。
本文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中英版为例,深入分析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上的异同。
关键词:语法衔接连贯语篇翻译《红楼梦》1.引言衔接和连贯是构成语篇的两个必备要素。
衔接是连贯的外在形式,连贯是衔接的内在意义[1]。
语言学界较早提出连贯标准的是Halliday和Hasan,他们认为语篇连贯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得以实现,“衔接是连贯的基础”。
[2]Halliday和Hasan认为,要使语篇连贯,必须使用一些显性的衔接手段,如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把语篇中不同的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
这些衔接手段被认为是显性连贯。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
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其语义的连贯通常依赖于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句法结构,并以动词为核心。
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对句法结构要求较少,偏向于意合。
因此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有很大不同,英语多用显性衔接,汉语多用隐性衔接。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为例,从语法衔接差异角度分析英汉翻译异同。
2.语法衔接语法衔接也称句法连接,其本义是借助构造句子的语法手段即标志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因素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3]语法层面的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
2.1指称:或指代衔接,是指能使C1(C代表小句,下同)和Cn通过指称而建立衔接的关系。
C1与Cn通过指称的衔接而完成语篇内这一环节的连贯建构。
指称有三种体现方式:人称、指示和比较。
[4]这三种类型的指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时存在。
由于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在实际的语篇中,一一对应的翻译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在英汉翻译中有明显的体现。
例1:便笑着递与她。
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With a smile he handed her his own.Sure enough,she ripped it in two,then tore it to pieces.汉语中省略主语宝玉,但从上文中可知“便笑着递与他”的主语是宝玉。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政治文献中汉英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与翻译本文以韩礼德提出的语法衔接为理论基础,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报告中所应用的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汉英互译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水平。
标签:政治文献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翻译政府工作报告一、引言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1976)这部著作中,韩礼德和哈森提到了“衔接”这一概念。
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自此之后,西方语言学家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功能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向新的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比如语篇分析,或者是把语篇研究的结果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20世纪80年代初,系统功能语言学被介绍到国内,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语篇翻译研究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涉及到政治文献翻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文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文中所用的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政治文献翻译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语法衔接胡壮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胡壮麟等,2008)。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语法衔接有四种: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
“英汉衔接手段和衔接意义均存在着差异,这给英汉翻译实践带来许多困难”(曹路漫,2009)。
对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使用的衔接手段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英两种不同的衔接手段,从而充分理解原文,并得到满意的目标文本。
三、政治工作报告中汉英语法衔接手段的比较与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文本类型属于政论文体。
汉英语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汉英语衔接是指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将自己的母语思维转化为英语表达的过程。
由于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衔接手段,以便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下面将对汉英语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1.词汇衔接:-汉语中的词语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而英语的词汇则相对简单。
因此,学习者在表达时需要适应更高频的词汇搭配,避免过多使用单个词语翻译。
-汉语中存在很多合成词,而英语中则多用短语或动词短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学习者需学会分解和重新组合词语,以使其更符合英语习惯。
-在表达时间和时态时,汉语常用词语的位置和语序来表示,而英语则依赖于时间副词或动词形式。
学习者需要在掌握时间和时态的基础上,注意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2.语法衔接:-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汉语中常采用动词加宾语的结构,而英语更倾向于主语加谓语的结构。
学习者需要适应英语的语序习惯,以避免直译的错误。
-汉语中常省略主语或宾语,而英语则要求所有的成分都要明确。
学习者需要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产生歧义。
-汉语中的连词用法较为灵活,可以省略或重复,而英语中则需要准确使用适当的连词。
学习者需要掌握英语中不同连词的用法,以使句子更连贯、通顺。
3.语言习惯衔接:-汉语中常使用被动句和复杂句结构,而英语更多使用主动句和简单句。
学习者需要熟悉英语的习惯用法,以使句子更具英语特色。
-汉语中常用直接表达方式,而英语则更善于使用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
学习者需要学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使自己的表达更自然、地道。
-汉语对数量和程度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而英语则更侧重于具体度量。
学习者需要准确使用英语中的数量词和描述词,以使自己的意思更明确。
综上所述,汉英语衔接需要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积极的练习和对比分析,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英汉语言差异探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中自然有其反映, 在英汉翻译中必须尽量淡化和合理消除文化差异.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应重视对西方民俗、文化背景及惯用语的掌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又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学习外语实际上是一个既学这门语言, 又学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国与其它英语国家在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成了语言交流过程中极大的障碍.表达语言意思,离不开语言交流.而翻译则是人类语言交流(language communica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翻译过程中, 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离不开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 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到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上.不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词汇差异语言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现实载体.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得以保存和继承.语言直接反映一种文化的现实,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进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传统习俗、文化渊源、地域时空和宗教信仰给其民族语言留下的文化烙印是独特而深刻的.(一) 生活经验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的事物.这样, 不同语言中就存在语言上的空缺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再有,"cheesecake(奶酪蛋糕)", 在英语里,指女性健美照或美腿照,"beefcake(牛肉蛋糕)", 指男性健美照.但在汉语里,没有一个恰当的翻译.又如"American Dream"实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lazy Susan(懒惰的苏珊)",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 供顾客选用;"Merrywidows(快活寡妇)",指一种女子的紧束身衣.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英国文化背景,但在汉语中无法对等地表述.(二) 节日、庆典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起居等文化活动,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节日、庆典等喜庆活动中,如中国的"元霄"、"腊八粥"、"过年"、"爆竹"、"压岁钱"、"红娘"、"月下老"等都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英语中的"salad","coffee", "hamburger"等在汉语中也属空缺.只能取其读音借入.(三) 宗教信仰由于东方人大都信仰佛教或其它, 而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这两种宗教的教义、礼仪等方面各不相同, 也造成了词汇上的空缺现象.如汉语中的"观音"、"玉帝"、"风水"、"土地庙"、"玉兔"、"青鸟"等均带有浓厚的汉文化宗教意识,外国人听起来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英语中的"love","God",也并不等于汉语中的"仁"、"上帝"等.(四) 传统习俗由于人们认识、审美习惯的不同,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 那么也就对代表那些事物的语言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属于词语之间的引申义、喻义空缺现象.如在中国,"山羊"被看作是一种老实的动物,如"替罪羊".而英语里"goat"却含有"色鬼、好色之徒"的意思;"杜鹃"是报春鸟,令人感到愉快, 可英语中的"Cuckoo"的含义却是指傻子;汉语中"喜鹊"象征有喜事, 而英语中的"magpie"则指"嘴碎的人"; 汉语中的"蝴蝶"和"鸳鸯"往往象征着"忠贞的爱情", 由此引起人们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海外就被译为"the butterfly lovers", 可英语中的"mandarinduck"却没有任何指含意义.(五)文化渊源首先,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其数目词的社会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是以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的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有吉祥的文化涵义.从社会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渴慕双喜临门, 到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生育风俗中坐双满月, 以至作为文学形式的对联,可以说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双数情有独钟.如"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六六大顺、八面玲珑、十全十美"等.思维差异导致的语言构成的差异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究其本源,是由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底层结构造成的.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传统思维决定了传统文化.不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透过表层的语言差异深入到文化差异,进而深入到文化差异之源--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的研究,对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一种语言的结构. 由于迥异的地理生存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差异,使得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 总的说来,中国人偏重历史思维、空间思维、经验综合思维与意向性思维;西方人偏重超前思维、时间思维、理性分析思维与认知型思维.(一)历史思维与超前思维中国人比较偏重历史思维,西方人较偏重超前思维.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传统上是面朝着过去站着,把已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将要发生的事放在后面.所以有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汉书·贾谊传》中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战国策·赵策》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有"惩前毖后"、"好戏还在后头"等.这些句子中的"前"均指过去,"后"均指未来.(二)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思维既具有空间性又具有时间性.中国人偏重空间思维,而西方人偏重时间思维.有过西方社会生活经历的人都认为西方人时间观念极强,就是这个原因.中国文化自始便注重群体关系.群体关系其实是一种空间关系,它着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定位,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其注重的是空间格局而不是单个的人,追求的是空间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西方文化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所表现的是起点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非终点上的平等,起点上的平等是一种时间上平等的体现.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个人本位,是时间性而非空间性,所以西方的称谓简略笼统而含糊,它不注重上、下、左、右等人的空间关系的定位.如英语中的uncle相当于汉语中的叔、伯、姑父、舅等.在语言上,这种思维文化也体现出来了.汉语是一种空间性语言,它表现为对空间中显现事物的模拟,是以形象为主的,因而是一种形象语言.汉语中,句子的组合关系是一种空间聚合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非线性化特征,意义在空间网络中被决定,诗无标点,文不分段,条理隐蔽,整体决定部分,对整体了解越多,对个体也就了解越多.完整的意义由单个的词、子句、单层的意思构成,组成部分彼此空间位置不能调换,也就是语言学家们所说的重意合、以意统形、神聚形散的结构.没有表明时间的谓格,没有动词形态、助词形态的区别.而英语则是一种时间性的语言,因而英语是一种声音语言(字母语言),所有的声音语言都表现为一种时间性,即通过时间的延续来显示外在事物,属于时间定位(或叫形态定位).时间性语言是线性的,所表达的是结构上的横向关系,注重时间性,因而英语句子必须用明显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现象与意义,强调词的形态.(三)经验综合思维与理性分析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是感性的综合思维,而西方人是理性分析思维.经验综合的最终结果是把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是这种思维的根本特点.中国哲学讲"阴阳一体",虽不否认对立,但较强调"统一"的方面.西方哲学讲"神凡两分",虽不否认统一的方面,但比较重视对立.这种差别正好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重整体与抽象,西方人偏重部分与具体;中国人偏于综合而西方人偏重分析.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汉语表示时间,排列顺序总是从大单位到小单位,而英语则是从小单位到大单位;汉语表示地点排列顺序是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英语则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在人物介绍时,汉语常先列出头衔(整体)后点名(个体),从大到小逐次列出职务,强调整体,而英语是先公布名字(个体),然后从小到大讲出一连串的职务,强调个体.(四)意向性思维与认知型思维中国人偏重以自身为对象的意向性思维,而西方偏重以自然为对象的认知型思维.意向性思维是内向的、收缩的,强调主体,所以汉语线性延展极为有限,常常是逆性的(前面已指出);认知型思维是外向的、发散的、强调客体,所以英语极少逆性延伸扩展.因而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汉语是人治语,英语是法治语.汉语以主体为中心来表达主题与述题的关系,常常不表明主动或被动,突出主题而非主语,往往是主题与述题并列推进,因而多短句、简单句;主题习惯人称化,采用主动发出动作或有生命之物充任主语,因而多动词,倾向于动词化.英语往往采用不能主动发出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多被动句、长句、复合句;一个句子以一个动词为中心成直线型发展,因而多名词,倾向于名词化,多用介词、连词等虚词.结束语从目前翻译的文化观看来,翻译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译者有必要将外域文化的特色与表达方式移植到本族语言文化中,介绍给本族语读者,丰富本族语言.这对本族语学者研究外域文化及外来文化因素在本族语言与文化中的影响与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了解到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一些差异,能够使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做到对原文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并在翻译的时候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恰当的词语,从而使译文更加趋于精确、完善、和谐!。
中英文语篇连接手段的异同如下:相同点:中英文语篇都使用连接词来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些连接词可以表示转折、因果、并列、递进等关系。
例如,中文可以使用“但是”、“因为”、“所以”、“而且”等连接词,英文也可以使用“but”、“because”、“so”、“and”等连接词。
不同点:在连接词的使用上,中英文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隐性的连接词,即通过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来表达逻辑关系,而英文则更倾向于使用显性的连接词。
此外,中英文连接词的用法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中文的“虽然”与英文的“though”在用法上有所不同。
另外,中英文语篇在连接词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例如,中文更注重表达主观感受和情感,而英文更注重表达客观事实和逻辑关系。
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连接词的使用。
句子结构:中文和英文的句子结构存在差异。
中文更注重意合,即通过意义联系来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英文更注重形合,即通过显性的连接词和语法结构来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中英文语篇在句子结构的安排上存在差异。
表达方式:中英文语篇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更注重形象思维和主观感受,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意义,而英文更注重逻辑关系和客观事实,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也会影响中英文语篇的连接手段。
文化背景:中英文语篇的连接手段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文和英文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环境都有所不同,这也会反映在语篇的连接手段上。
例如,中文常常使用委婉语和敬语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
语篇结构:中英文语篇的结构存在差异。
中文语篇常常采用螺旋式结构,即通过反复、转折的方式表达意义,而英文语篇则更注重直线式结构,即通过顺序、因果的方式表达意义。
这种差异也会影响中英文语篇的连接手段。
修辞手法:中英文语篇在修辞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常使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篇的气势和节奏感,而英文则更注重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意义。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衔接手段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手段对比,揭示其衔接规律,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给予其他学科以启示。
标签:汉英;衔接;替代;重复篇章语言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后发展迅速,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也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注过篇章衔接的人都知道,说起衔接(cohesion)离不开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衔接关系。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成果,他们把英语语篇的衔接分成了五大类,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中,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使用1. 人称指数2. 省略3. 替代的时候,汉语均倾向于使用重复。
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重复出现以外的重复,而省略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
这是因为汉语是一个隐性连接为主的语言,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
而相对而言,英语呈显性,连接词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
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衔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
它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因而省略和重复就成了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衔接手段。
再加上与英语相比,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一个代词可能会用来表达很多种可能性,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用重复的手段来实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从连接词的角度上来讲,汉语篇章以语义为重,较少地使用连接性的词语。
语篇中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
[收稿日期]2003203208[作者简介]唐静(1968-),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大学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唐 静(安阳大学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本文对汉英语篇的部分衔接手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这些衔接手段在两种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各有所偏重。
汉语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采用照应和替代。
[关键词]照应;替代;省略;原词复现[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3)0320084202 语篇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它具有形式和逻辑语义的一致性。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 o 2hesive devices )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因此,衔接手段自然成为篇章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Halliday &Hasan 在C ohesion in English 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义衔接。
虽然汉英的语篇衔接手段都可粗略划分为以上五种,但在具体运用上二者却各具特点。
本文主要从照应、替代、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一、照应(reference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来说明信息。
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1人称照应英语是通过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和所属代词来实现的,汉语中也是运用人称代词如“他”“它”等。
为使篇章连贯,汉语中广泛采用的一个衔接手段就是把原词重复一下,而英语则大量运用照应,用代词替代原词。
如:(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cf.In that winter ,my grandma died and my father lost his job.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him in hastening home to at 2tend my grandma ’s funeral.When I met him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 orderly mess in our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my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He said ,”N 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mass ,it ’s no use crying.F ortu 2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背影》及其英译文(参见张培基,1994)译文仅在第一句使用了名词my father ,接下来的几句都用he 和him 来代替,而原文却4处都用“父亲”,一处也未用代词。
英汉科技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长期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者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存在着差异。
尽管近年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逐渐增多。
但多数只注重对于一般文体的研究,而忽视了科技文章。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对英汉科技文章进行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得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用以指导翻译活动。
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通过大量的语料对比,找出英汉衔接方式的异同;二,从语言系统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分析存在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之处的根本原因;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指导语言交际,对比语言学研究对翻译活动有何实际指导意义,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 中英科技文章中照应的不同之处及其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指代词(pron.)在英语科技语篇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在汉语中使用;零前指为汉语科技语篇的一大显著特征;同时汉语科技语篇中频频出现零反指现象;由此,在翻译时可以运用省略,零前指和零反指等手法,使译文言简意赅。
在英语语篇中用于外指照应的第一人称复数“we”出现频率比其对等词“我们”的出现频率要高,翻译时汉语语篇常用“人们”或“大家”来替代“我们”。
在英语语篇中“it”既可用于外指也用于内指,但在汉语中其对等词“它”只用于内指,翻译时可用省略用于外指照应的“it”。
指示代词具有时间和空间概念,但在翻译时“that/those”不会永远和“那/那些”对等。
在汉语科技语篇中“这”用来指称上文中提到的事物,而英语却必须用“that”。
同时翻译时还要弄清楚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英语语篇中“this”可用于外指照应,而其对等词“这/这种”则不行,在翻译时,我们常常把用于外指的“this”翻译成“本”。
2) 中英科技文章中替代的不同之处及其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因为“one”和“ones”无法替代不可数名词,英语语篇中常常会出现零指代,在翻译时要辩明零指代,补上相应的成份。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英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英汉翻译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作为语言之间的桥梁,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式对于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究其对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 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探究其原因;
(2) 探究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对翻译的影响;
(3) 提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分析翻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在翻译中的作用,并为提高英汉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5.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找出其影响翻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预计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以《背影》及其英译为例,对语篇层面汉英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变换、增添等三种方式,为了确保译文的信、达、雅,译者应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标签: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处理方式一、引言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
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
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
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
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
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
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
汉语在语篇构建时,更加关注的是隐性衔接,以意统形,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实现衔接。
英语的显性衔接主要借助于形态变化和形式词,明显地标明词语之间或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
汉英语的这一不同特性通过译文对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殆。
该小段中,只有一个“而”字可说是形式词,但并不是必要的,前面的“知彼”“知己”和后面的“不知彼”“不知己”中就没有用。
这一句中也可去掉“而”,但必须按照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先双后单规律)。
如果把这句话中省略、隐含、模糊的东西都补上,应该写成:(若)知彼(而又)知己,(则)百战不殆;(若)不知彼而知己,(则)(将)一胜(及)一负;(若)不知彼(而又)不知己,(则)没战(将)必殆。
我们看英文的译文: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例子采自刘宓庆,1991:159)对比英汉语的语法衔接首段,不难看出英语语法衔接手段使用率高于汉语。
赵宏(2003)等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功能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现象。
(二)词汇衔接方面的差异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
汉语和英语在词汇衔接方面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够对应照译,但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词汇的重复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汉语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原词重复是汉语的一个明显特点。
与汉语相反,英语语篇除非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往往避免同一词汇的重复,尽量使用替代、省略、同义词、近义词等其他衔接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
例如: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by profession,sailor;by instinct and training,a rebel.就出生说,他是英国人;就职业说,他是海员;就本性和教育说,他是叛逆者。
(例子采自潘文国,1997:343)在这类平行结构或并列句中,英语把重复的主语和动词be一起省略,而汉语则不能省,得重复使用。
三、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处理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李运兴,2001)。
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中各有所重,“翻译者既需要把握原文脉络,正确理解原文,又要熟悉衔接手段,以再现出符合原文语言特征、语篇连贯、清晰而准确的译文”(赵春华,2007)。
“在汉译英实践中,应分析原文的衔接手段,然后再从语篇衔接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五种手段加以考虑,将其用适合译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加以表达”(刘明东,2001)。
衔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关系到译文是否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
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
然而,翻译又不是简单的复制,而需要译者根据目的语要求重构(梅忠波,2007)。
这就要求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衔接特点来构建译文,以达到语篇中语义逻辑的一致。
构建译文语篇衔接模式通常采取保留、变换和增添等三种形式。
(一)保留原文衔接手段凯普兰(Robert Kaplan,1966)运用对比修辞方法研究不同文化、思维模式对篇章的组织方式的影响时指出,英语的篇章组织发展为直线型;东方语言的篇章组织模式多为螺旋型。
然而,张明林(1999:44)通过分析发现,汉语的谋篇布局模式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既有所谓的螺旋型,又有由里到表的直线型。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一定的衔接手段保留到目的语中,使得英汉语篇达到一致的衔接效果。
例如:【原文】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译文】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and I was to re­turn to Beijing to study,so we started out together.源语中使用“也”和“便”这两个表达连接的衔接词,分别表示“补充”和“顺承”,在译语中用and和so加以保留,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也很好地传达了源语要表达的意思。
【原文】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译文】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climb up that platform after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原文中,“可是”表转折,“那边月台”中的“那”字描绘了从作者的观察视角,父亲的行动趋向是由近及远的,“那边月台”是承接上文的“穿过铁道”,“那”字暗示了作者、父亲、铁道和月台的相对位置,贯通了上下语篇。
在译文中用“but”和“that”再现了逻辑连接关系,从形式上实现了与原文的对等。
(二)变换原文衔接手段在汉语的段落内部,往往由重复的词语来进行句子间的衔接,以达到相互间的呼应,构成段落内部的语义连贯。
而在英语的段落内部,句与句之间的呼应常常是由指称衔接手段,多使用代词回指完成的。
所以,译者在翻译中需注重对这一衔接手段的转换。
例如:【原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译文】In that winter,my grandma died and my father lost his job.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him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my grandma’s funeral.When I met him in Xuzhou,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our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my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He said,“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mass,it’s no use crying.Fortu nately,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原文中“父亲”出现了四次,属于汉语衔接中的典型的词汇重复。
译者充分考虑了英语衔接特征,将其转换成照应,仅在第一句使用了名词“my father”,接下来的几句都用代词“he”和“him”,这种替代避开了重复,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三)增添原文衔接手段语篇中,使用连词可以在上下文之间建立某种语义关系。
由于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式,它的篇章中较少使用连接词,其语义关系主要是隐性的;英语则更重视形式上的环环相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多由连接词表达出来。
因此,在翻译中,应将汉语的隐性关系转换成英语的显性用语。
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译文】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 buying a ticket,fa­ther saw to my luggage.【原文】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译文】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 and 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由于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的发展犹如竹竿一样,不断地叠加。
第1例汉语是按照时间先后展开的,尽管没有连词,结构依然连贯,脉络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