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74 KB
- 文档页数:1
探析英汉对比翻译中的照应衔接2019年第2期英语教师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文化间的交流增多意味着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增多,因此翻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翻译过程中的衔接问题逐渐受到翻译界的重视。
近年来,英汉互译中语篇衔接理论和连贯理论趋向成熟,中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翻译中的衔接问题。
照应衔接对于文章的连贯性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篇结构存在差异性,因此二者在互译的过程中,需要译者运用衔接手段使语篇连贯。
语篇衔接是一种动态化的、比较具体的含义,研究时应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照应衔接运用代词可以形成指称链接,这种链接可以使语篇前后连贯,成为一个衔接的整体。
本文主要是从照应的基本概念、照应的分类及英汉照应的差异三个方面论述。
一、照应衔接的相关概念(一)照应衔接的定义照应衔接是指运用一系列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某种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在指称意义上互相解释的过程,是指一些具有信号性说明的词汇,其本身没有任何语义解释,必须从其所指的对象中确认其表达的信息。
虽然语篇中的照应关系是通过语言手段表达出来的,但是其指代与所指的对象是通过语义联系构成照应关系的(王淑华、于秀华2003)。
照应可以让作者或语言表述者简洁地表达想法,表达出上下文中已有的信息。
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使语篇简洁而紧凑,还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
照应性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可以使语言的表述者指代语篇中的相关信息。
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有的所指是在语篇内,而有的需要从语篇外找到表述者的所指对象。
在语篇内存在的是内照应,其指代的成分是在语篇内部可以找到的,内照应还可以分为回指和下指。
回指是照应前文中出现过的内容或成分,下指是照应后文中出现的内容或成分。
哈利迪和哈森(Halliday& Hasan)在1976年指出了外照应的含义。
外照应本身不能形成上下文中的衔接关系,只有当语言表达与它们指代的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产生联系时,才具有衔接的作用。
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作者:闵翠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5期【摘要】语篇中通常使用衔接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形合英语和意合汉语的差异影响了各自语篇的衔接手段。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异同,更好地在翻译实践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衔接形合意合照应衔接手段异同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胡壮麟1994)衔接是语篇的重要标志,借助于各种衔接手段,语篇才能成为一个语义完整的聚合体,照应是体现这一手段的主要方式,总体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2001)一、人称照应人称照应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上的照应。
中英有各自的人称照应,二者在形式上虽无法一一对应,但在功能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便存在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1.英汉人称代词的对比。
(1)相同点。
英汉中都存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并且都包括两种:一种只包括说话人,排除了听话人,另一种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包括在内。
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之间大体上就存在这种差别。
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咱们= 我+你(或再和别人),我们= 我+他或他们(但没有你在内)。
(王力 1985)在英语中,这样的差别则间接地体现在“let us”和“let’s”这两种形式上。
其中,“let us”听话人可能包括在内,也可能排除在外,而“let’s”一般只包括听话人在内。
英汉中,第二人称指的是听话人,表示说话人已经将听话人选为交流对象。
如:You,come here!b.你,过来!英汉中都以第三人称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
如:He won the game.b.他赢了那个游戏。
(2)不同点。
英语存在人称代词的性、数、格的变化,并且很明显的体现在形态变化上,而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性、数、格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性的差别:英语中有she、he、it;在汉语书面语中也只有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如他、她、它,在口语中却无法体现性的差别;数差别:在表示复数意义时,英语中有she,they,I,we等人称代词,其形态明显变化;汉语只是单数形式后面加上“们”字,如我们、你们、他们等或数量词,如你俩、他两个等。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作者:郭巧真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9期摘要: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前者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后者则包括词汇重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
鉴于中英文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使用的銜接手段也不相同。
本文以罗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以及马爱农、马爱新的中文译本作为研究案例,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指导,从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个角度,进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期望对英汉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语法衔接;英汉语篇;对比一、语篇与衔接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
衔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韩礼德提出的,且在其与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构建了基本的衔接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
这五种衔接手段分别是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
后来黄国文把它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
语法衔接指前四类,词汇衔接为最后一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重形合,侧重语法规则;而汉语重意合,侧重意义的表达。
由此可见,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以英国女作家罗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以及马爱农、马爱新的中文译本为具体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指导,目的是通过将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来总结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的特点,期望为译者在从事英汉翻译时提供一些帮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一)照应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存在说明和解释的关系。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划分,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汉英语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汉英语衔接是指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将自己的母语思维转化为英语表达的过程。
由于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衔接手段,以便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下面将对汉英语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1.词汇衔接:-汉语中的词语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而英语的词汇则相对简单。
因此,学习者在表达时需要适应更高频的词汇搭配,避免过多使用单个词语翻译。
-汉语中存在很多合成词,而英语中则多用短语或动词短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学习者需学会分解和重新组合词语,以使其更符合英语习惯。
-在表达时间和时态时,汉语常用词语的位置和语序来表示,而英语则依赖于时间副词或动词形式。
学习者需要在掌握时间和时态的基础上,注意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2.语法衔接:-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汉语中常采用动词加宾语的结构,而英语更倾向于主语加谓语的结构。
学习者需要适应英语的语序习惯,以避免直译的错误。
-汉语中常省略主语或宾语,而英语则要求所有的成分都要明确。
学习者需要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产生歧义。
-汉语中的连词用法较为灵活,可以省略或重复,而英语中则需要准确使用适当的连词。
学习者需要掌握英语中不同连词的用法,以使句子更连贯、通顺。
3.语言习惯衔接:-汉语中常使用被动句和复杂句结构,而英语更多使用主动句和简单句。
学习者需要熟悉英语的习惯用法,以使句子更具英语特色。
-汉语中常用直接表达方式,而英语则更善于使用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
学习者需要学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使自己的表达更自然、地道。
-汉语对数量和程度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而英语则更侧重于具体度量。
学习者需要准确使用英语中的数量词和描述词,以使自己的意思更明确。
综上所述,汉英语衔接需要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积极的练习和对比分析,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Studies为例黄劲怡【摘要】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对于劝导学习这一主题两者都有经典语篇.以荀子的《劝学》和Bacon的Of Studies为例,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词汇衔接理论为指导,对英汉两个主题相近的议论文语篇进行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两位作者的个人文风还是两种语言形式、语义上的差异,都来自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both of them do have classic texts about encouraging lear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trast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taking Quan Xue by Xuncius and Of Studies byF.Bacon as the cases,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ies byM.Halliday and R.Hasan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authors' writing styles and that of forms and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s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which can after all be concluded as cultural differences.【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劝学;OfStudies;衔接【作者】黄劲怡【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学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直觉和语感的层面上,必须找出其根据,理清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的途径[1]。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衔接手段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手段对比,揭示其衔接规律,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给予其他学科以启示。
标签:汉英;衔接;替代;重复篇章语言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后发展迅速,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也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注过篇章衔接的人都知道,说起衔接(cohesion)离不开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衔接关系。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成果,他们把英语语篇的衔接分成了五大类,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中,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使用1. 人称指数2. 省略3. 替代的时候,汉语均倾向于使用重复。
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重复出现以外的重复,而省略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
这是因为汉语是一个隐性连接为主的语言,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
而相对而言,英语呈显性,连接词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
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衔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
它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因而省略和重复就成了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衔接手段。
再加上与英语相比,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一个代词可能会用来表达很多种可能性,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用重复的手段来实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从连接词的角度上来讲,汉语篇章以语义为重,较少地使用连接性的词语。
语篇中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跨国交流的加强,英汉语篇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切。
研究英汉语篇的指称衔接对比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认识,而且对于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英汉语篇的指称与衔接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英语常使用代词
来指称先前已提到的事物,而中文则多使用名词的复现。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bought a car yesterday. It is black.” 就使用了代词“it” 来代替前文提到的车,而中文则可能会重复写出“这辆车是黑色的” 或类似的表述。
除了使用代词和名词复现之外,英汉语篇的指称和衔接方式还有其他的区别。
在英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指称方式是通过上下文信息和语境来理解指称对象。
例如,在一个关
于古罗马的文章中,作者突然写到“他被杀了” 这样的句子,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
出“他” 指的是哪一个人。
相比之下,中文则更常使用名词或代词明确地指出指称对象,尤其在读者对相关背景知识不太了解的情况下。
上述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差异的存在也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
证译文的表达准确,译者需要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衔接方式和指
称手段。
同时,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背景知识,以便于译文的理解和接受。
总之,英汉语篇之间的指称和衔接方式不仅有差异,而且也存在相互影响的趋势和变化。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比较和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从而
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汉英语篇衔接⼿段对⽐研究2019-10-01摘要:汉英两种语⾔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论⼝头还是书⾯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对⽐研究两种语⾔的衔接⼿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衔接⼿段连贯汉英语篇1. 引⾔不同语⾔的词语和词组的组合遵循不同的规则。
或许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述⽅式会因语⾔的差异⽽不同。
尽管英汉两种语⾔有其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有⼀点是相同的,即⽆论写或说两者都要求衔接。
衔接是语篇中⼀个成分与另⼀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了衔接关系。
衔接与词素、单词、词组、⼩句、句⼦等概念不同。
衔接主要从语义上来分析语⾔。
⽽后⾯这些主要从语法词汇上来分析语⾔。
由于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常重要的⼿段,对⽐研究英汉语篇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语篇⽆论是⼝头表达,还是书⾯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时常常会涉及“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来表⽰经验和⼈际⽅⾯语⾔连贯的语法⼿段;⽽连贯是⼼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法在语篇层⾯上找到线索。
有⼈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络,⽽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框架。
(《功能语法⼊门》黄国⽂导读)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之间的衔接,⽽且要符合语义、语⽤和认知原则。
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nce)。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作者:曹曦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通过对比汉英篇章组织的特点,找出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性。
并从英汉语言的差异,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语篇衔接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语篇衔接差异性【Abstract】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xt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final section, the anthor uncover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 cohesion.【Key words】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text cohesion; differences一、绪论语篇衔接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概念,我们应当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
中国学者们对英汉语篇衔接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如:李兴运(2001)指出在翻译活动中应当尊重源语语篇习惯,以便使译文自然流畅的且不失源语的“语言魅力”;潘文国(1997)认为在语篇组织中,汉语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替代手段.本文讨论了常见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性,并从英汉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二、汉英语篇语音衔接的差异性分析胡壮麟(1994)朱永生(1995)张德禄(1999)提出语音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并认为同指成分的非重音化,语调衔接以及语音修辞衔接是英语语篇衔接机制中语音手段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因此语音是汉语语篇衔接中一种常见的手段。
1.英语语篇的语音衔接方式。
语言学家D.Bolinger在其《语调及其语调成分》中指出如果语篇前后所传达的信息相同,后同指成分的语句重音则趋向于非重读化,这样就造成了前后所指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结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D.Bolinger,1986)。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英语篇章的衔接手段主要有:连词、从句、因果关系、比喻、转折、举例等。
而汉语篇章的衔接手段则有:连词、从句、比喻、因果关系、转折、借代、拟人等。
从衔接手段来看,英语篇章更倾向于使用连词、从句和因果关系来衔接,而汉语篇章则更倾向于使用比喻、转折、借代和拟人等手段来衔接。
英语篇章中,连词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从句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衔接起来,而因果关系则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汉语篇章中,比喻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转折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衔接起来,而借代和拟人则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总的来说,英语篇章中更多地使用连词、从句和因果关系来衔接,而汉语篇章则更多地使用比喻、转折、借代和拟人等手段来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