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

第8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

与探索

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

建·时空坐标

回顾历史,想一想

构·思维导图

结合教材,试一试示例如下:

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

通·阶段特征

依据史实,理一理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

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固本培元

温馨提示: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列强侵华加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1)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

2.探索

(1)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它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皆以失败而告终。

二、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

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

2.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战败的根源是清政府军事实力的落后。(×)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战败的根源不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才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3.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提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提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提示: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6.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提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是从它的积极作用方面讲的。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是从它的局限性方面讲的,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7.《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提示:《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的实质意义在于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用主权在民代替了主权在君,但并不等于人民当家作主。

8.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才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9.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中国无产阶级早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提示: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外商企业中,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1.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提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而且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与排挤,但是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不得不借助列强的庇护。这充分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1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一个。(×)

提示: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1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中国经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居于优势地位。(×)

提示:一战期间,近代工业虽有发展,但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例极少,传统的经济形式仍占主导地位。

14.维新派和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是“殊途同归”。(×)

提示:

提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近代的民主思想则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16.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提示: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族

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

17.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没有真正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提示: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问题是中华民族的独立问题。三民主义仅将矛头指向满洲贵族,并未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因此没有真正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18.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就是平均分配土地。(×)

提示:平均地权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19.“西学东渐”中儒家思想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阶级属性及目的不同。(×)

提示: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二者的阶级属性相同,只是思想主张有差异。康有为“尊孔”和陈独秀“排孔”的目的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反封建的程度和手段上有一定的差异。

20.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无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提示: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即在思想文化方面更为彻底地清除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2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提示:新文化运动把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2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的“兼容并包”政策实质是对各种思想放任自流。(×)提示: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的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思想去战胜封建旧思想。

24.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思想。(×)

提示: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

25.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立刻被无产阶级所接受,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提示: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前,并非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26.中山装和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表现,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提示:中山装和旗袍都是在洋装流行的影响下设计或改造的,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7.允许臣民自愿剪发的是中华民国政府。(×)

提示:清朝末年,清政府就允许臣民自愿剪发;民国政府是强行剪发。

28.清朝缠足陋俗最盛,是因为清政府支持缠足。(×)

提示: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不要缠足。

29.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

提示: 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热点考向·活化思维

主题微课 模拟演练

主题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的政治探索

典例1 (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题流程

]

上题中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其制定的目的呢?其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呢?

提示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练习1-1 (2016·北京卷)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

出 (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②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④正确。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1.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所谓缔结程序是否平等,强调的是缔结过程中是否有强迫行为,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武力威胁,若有则为不平等条约。

(2)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依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认为凡是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就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就是不平等的。用泛道德的倾向评判条约性质常有很大的主观性,是不科学的。

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观点1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问题设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提示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战败投降。

观点2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设置] 概括材料中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提示政治制度应根植于本民族,学习西方要与本国国情结合,否则失败;不能全盘否

定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1.(2016·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1894年《申报》写道: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解析“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显然反映出过于夸大了中国的实力和低估了日本的实力,对甲午战争的前景盲目乐观,故选B;“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显然没有正确分析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器物,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正确分析中日双方的形势,盲目自大,因此不能说是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模拟)阅读下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该护照是要求清政府给以进入中国内地游历的外国人特殊关照,这一现象更加便利了列强势力的深入,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材料没有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3.(2016·湖南永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解析“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广东省广州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D.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可知,辛亥革命引发地方上的军阀割据,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项;C项中的“强化”与题意不符;辛亥革命并没有使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项。

答案 B

5.(2016·山东蒙阴高三联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

A.形式上最早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B.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C.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

D.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D。A项并不能体现《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排除;《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B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后,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被废除,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主题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及社会生活变迁

典例2 (2016·江苏卷)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题流程]

上题中提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那么这个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①列强攫取了大量财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③客观上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劳动力等条件;④客观上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及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练习2-1 (江苏卷)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解析材料数据显示,进口火柴数量逐步降低,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经历了高—低—高—低—高的变化历程,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曲折发展的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表述明显错误。

答案 C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后天畸形: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领域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的不平衡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影响因素

(1)推动发展的因素

①列强侵华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民族主义的驱使: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

(2)阻碍发展的因素

①根本因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②主观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自身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③客观因素: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全面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

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观点1 张謇(1853—1926 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

中国早期现代s的前驱》等[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提示特点: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以工代赈;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

原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古代乡绅责任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

6.(2016·广西桂林、崇左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解析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内陆及农村地区始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此项条款意味着帝国主义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题目中的棉纱输出中国属于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从题目中日本对中国棉纱输出的增长显示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增多,但是并未提及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6·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二模文综)下图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据此可以推知( )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B.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要富强必须先实现民族独立

D.一战的爆发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从民族工业的兴起至1919年,总体而言民族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A 项排除;1912—1919年是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只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且辛亥革命只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全貌,B项排除;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中华民国成立前,这与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有关,C项正确;一战爆发是影响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图示民族工业全貌,D项排除。故选C。

答案 C

8.(2016·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下第二次六校联考文综)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 )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C.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D.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通过颁布法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宪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14年,而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国际贸易的发展,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颁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得

出主张农业多种经营,根据“《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并且严格限制砍伐,得出注重环境保护,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6·陕西西安高三第一次联考)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女子逐渐放足、女鞋与男鞋逐渐合卖,均表明当时京津地区妇女身体与思想得到一定程度解放,A项正确;由弓鞋到天足鞋,难以反映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B项错误;C项“较为深远”、D项“新风尚”均缺乏对比。故选A。

答案 A

10.(2016·山西临汾市高三联考)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所以材料主要反映出的只能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主题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维新变法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

典例3 (2016·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题流程]

上题中以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是什么?造成他们思想上的软弱性、妥协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练习3-1 (2016·新课标Ⅲ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练习3-2 (2016·新课标Ⅲ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

答案 C

练习3-3 (2016·天津卷)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投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①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机,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②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③不正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练习3-4 (2016·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解析1917年初,《新青年》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缓于欧洲,因为此时社会主义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进入实践,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对比中欧经济,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只是材料中体现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项错误;“社会主义,理想甚高”,说明《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D项错误。

答案 A

练习3-5 (2016·浙江卷)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迁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知识可知,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B

练习3-6 (2016·江苏卷)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解析(1)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据此可得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产生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

(2)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首先是观点的选取上比较开放,其次在评价时论据的选用上也比较开放。解答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设问要求,严格按照设问要求作答。

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观点1 自《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观念、理论,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摘编自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

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问题设置]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

提示原因: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1.(2016·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下第四次模拟考试)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B.实行君主立宪

C.师夷长技以制夷D.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最突出作用”,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维新运动所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符合题意的是D项。C项不是维新思想,A、B项是维新思想主张,不是突出作用。

答案 D

12.(2016·苏中三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解析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材料中“《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阵营内部,与材料中“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两位官员,但没有涉及“官员普遍反对”,故C项错误;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反倒引起了“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6·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中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文综)孙中山认为,“中国古

近代中国经济历史试题.

近代中国经济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 A.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 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3、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4、“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5、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在通商口岸开办“洋行”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示意图反映了( )

A.洋行激增遍布城乡各地 B.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 C.关税主权因此遭到破坏 D.中国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 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7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1937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l:4。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23年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1928年到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外资的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D.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7、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 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科学运用经济数据和计量方法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方法。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 A.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该时期官僚资本发展速度比民族资本慢 9、如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专题六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难点21 中国地主阶级为抵御列强侵略和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探索 本难点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两次探索: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着 重把握两次探索的主要思想和主要活动,同时要理解两次探索对中国历史进程的 影响。 ●表解——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 重大 探索 时间代表人物所属派别主要思想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 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 争前后 林则徐、 魏源等 抵抗派向西方学习, “师夷 长技以制夷” 翻译外国书籍,仿制 西方战舰;撰写《海 国图志》等介绍西方 地理、历史的著作 没有挽救中国在鸦片战争 等侵略战争中接连失败的 命运,但它迈出了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19世纪 60—— 90年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创办近 代化海军;建立新式 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它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引进了西方 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进程,同时对外国 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 定的抵制作用 规律总结 (1)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没落的阶级,在本质上代表了中国最反动的力量。但是,地主阶级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的探索缺乏生命力。 【例1】有人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下列林则徐的活动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议和②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③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④仿制西方战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和?开眼看世界?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不能证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可排除①。其他三项均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具体表现,都可以证明题干的观点。答案为B。 【例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呵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他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可排除A。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表明他主张创办民用工业而非军事工业,故可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主张,故可排除D。答案为C。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2865883.html,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作者:曹娟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1期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该专题中的知识基本上年年考查。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高考试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考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事热点,以中国基层治理为背景,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018年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运用史料考查与维新思想相关的知识。 【例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运用史料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事关民生,责任重大。回答历史背景类试题时,同学们一定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同学们可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清末,即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回答时,同学们要从材料中时间信息入手,联系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前) 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 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 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 A .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 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 .《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 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

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一)

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一) 近几百年,中国经济地理的变化大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开发走上了“全域性开发”的道路,一是地区发展中有了新的模式出现。 这些正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也是今天“现代化”的“立脚基石”。 但是在“虚妄史观”和“if”理论的支配下(如假设李自成能坐稳江山,或不要早早达到四亿人口,就会如何如何),这些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未曾发生才好。因而历史也不免遭到扭曲(在这里是指清史而言),或出现某些“盲点”和“断裂”。 例如,拿明代“地图”与清代相比,无论在疆域(相差数百万平方公里,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耕地(相差六七亿亩,大约一半左右的农耕面积)、还是人口上(相差三亿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差距都是巨大而明显的。这些恐怕都是人们熟知的史实,但它在人文和经济地理方面还有什么意义?又和以后的历史有着什么关系?对此,我们还有不少问题应当思考。一 中国的版图,在秦汉之际已是相当辽阔,特别是内地省份,与今天似也不惶多让。因此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土地开发也早就弗远无届,走上了一条迅速开发和“均平发展”的道路。实际的情况却可能不是这样。到明代末年(从以后的统计数字上看),中国还有一半耕地没有开垦,就是一个重要的史实。一方面,中国很早就进入人口密集型的精耕农业,另一方面,它的土地开发,走的却是“成熟”一片(即把它作成精耕农业),再开发一片的道路(这和人们潜意识中美国式短时间内迅速“撒向全国”是不一样的)。这一个过程,至少从汉到清,就走了很长时间(由是我们也可把汉代和清代的历史重新衔接起来)。1>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观察近代经济地理的变化。借助于人口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明代的中国经济的重心,是太偏重于东部运河沿线了(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基本经济区”)。从人口统计中可以看出,三分之二的人口分布在东部地区(上述省份加上江西、福建),其他省份只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据史书记载,直到明代后期,淮河流域和湖广等地仍属“地广人稀”、“旷莽之墟”,2>更不用说东北和西南地区了。 这一切在清代获得了极大的改变。在民国年间新的耕地统计中,绝大多数都是前代开垦的(民国耕地增加很少,主要集中在东北等地),其中清代占了将近一半。原属落后地区的湖北、湖南、四川,在清代成为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输出地区,同时获得显著发展的还有广东,以及东北和台湾等地。 举例来说,四川在明代的人口比重,只占全国的百分之二(1393年,2.4%),到清代则发展到全国的十分之一(1851年,10.4%)。东部与西部的比重,由明代的2∶1,改变为清代的1∶1。中南和西南地区所占比重,也由百分之十九,上升到三十四。3> 这可以被称为国土的“全域性开发”,是清人的最大成就之一。它奠定了今日中国耕地的基础,相比之下,明代则差得很远(且不谈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 进而言之,没有清人的努力,当十九世纪面临外敌入侵之时,中国的西、北部边疆固然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态势(对比明、清两代的疆域图),二十世纪的对日抗战,也将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由此可见历史的发生,自有它的规律,并不凭依人们的喜怒爱憎,它也由此而取得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二 清代中国的成就又不限于土地的“全域性开发”,也许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中国早期历史里,粮食是一项最重要的产品。因为没有充分的粮食供给,中国古代文明就无从建立、发展和繁荣。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各地区粮食都供给有余,其主要问题是如何寻求和扩大产品的销路。粮食生产的这种情况,只是到近几百年才发生变化。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近代篇之板块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板块随堂演练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战争后的中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2018 ?东北名校联考)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 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 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 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C. 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 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解析: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朝日新闻》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的撤侨行动, 是大规模战争来临的前兆,A 项正确。 2. 自1904年以后,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 到1910年的 国会请愿运动期间, 更是大规模地加入, 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 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地方督抚的这些活动( ) A. 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 B. 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 C. 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影响 D. 维护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 解析:B 汉族地主在此之前参政的途径只有加入封建官僚集团,清朝召开国会后汉族地主可以通过竞选议员参政,B 项正确。国会也属于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满洲贵族权力的旁落不等于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A 项错误。立宪运动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势力, 但是没有达到目的,C 项中的“消弭了”错误。立宪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 项中的“维护了”错误。 3. (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 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本原因”的限制条件,从材料内容看,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实业救国思想, 但是, 这一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列强的经 济侵略,D 项正确,B 项不是“根本原因”。材料仅仅涉及民族企业的 做法,其结果如何并未涉及,A 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民间行为,并没

近代中国主要五种经济形态分析

近代中国主要五种经济形态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代中国发生了东西文明的激烈冲突与碰撞,也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形态。各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笔者对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态作了如下分析。 【五种经济形态概述】 一、自然经济 (1)简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产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3)特点:个体性、分散性、自给性、封闭性。 (4)影响: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王朝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简介: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市场、原料、资本投资等问题对中国发动经济侵略和掠夺,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中国来,从而使中国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特点:破坏性、建设性。 (3)实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但又极富侵略性。 (4)影响:一方面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挤民族经济,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三、洋务经济 (1)简介: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面对晚清王朝的内忧外患的困境,提出“自强”“求富”旗号,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主要目的是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力来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2)特点:封建性、垄断性、市场性。 (3)影响: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并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打破了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传统理论,同时为西学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简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深,破坏着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同时把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传播到中国来。这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它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短暂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历史中考热点专题:专题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概述 面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最终在中共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知识清单 时期阶级阶层、派别主要事迹 近代前期及旧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 1919年) 农民阶级 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 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 1899~1900义和团运动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 梦 爱国官兵 1876~1878年左宗棠收 复新疆,1884年设立行省 1894年邓世昌在黄海海 战中英勇抗击日军,殉国 地主 阶级 抵抗派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思想 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资产阶级,维新派,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变法图强、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实业派,甲午战后,以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代表,创办大生纱厂,以求实业救国 革命派,1894~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进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迈出了政治近代化实质意义的第一步激进知识分子,1915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后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https://www.doczj.com/doc/fb2865883.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 1、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挫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六)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https://www.doczj.com/doc/fb2865883.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高考历史复习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第一步第9讲民国后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练习

第9讲民国后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 1.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与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毒气战(如731部队)等。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这表明( ) A.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罪孽深重 B.日本政府承认在华所犯罪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 解析:题干中“南京大屠杀”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发生的,故A项错误;日本政府目前右翼势力猖獗,且题干未提及日本政府的态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等抗日势力的精诚合作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针对日军侵华的罪行,“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故D项正确。 答案:D 2.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 B.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组织更纯洁 C.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 D.中国共产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 解析:据材料“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得出中国共产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故选D项;党内出现腐败分子,并对他们进行处罚,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我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组织更纯洁不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我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不合题意,排除C项。 答案:D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 鸦片战争后的变动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后 3 初步发展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短暂的春天1914至1918 2 国民党短暂发展1927至1936 3抗日战争时期 4解放战争时期 1914年—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民族之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了,保障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实业救国运动高涨,人民投身实业的积极性提高. 3.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4.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为中国资本主义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 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进步潮流,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

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但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压迫.抗战 时期,由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加上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并于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 (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演变过程: (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兴衰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