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阶段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阶段二、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阶段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学习目标】1、利用时间坐标轴理清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本史实。
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情境和历史角度论述抗日战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通过多样性思维深入探究有关历史问题,提升学科素养,感悟中共的先进性及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空定位】【必备知识】(学习要求:记忆知识、梳理内容,同位互查、老师抽查、板演。
)阶段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1.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的原因、内容、分歧、意义2.日本局部侵华的背景、史实及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阶段二、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1945)1.抗日战争的基本概况:一条战线,两条路线,三个战场,四个特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中共抗日根据地实行的经济建设(土地政策与大生产运动)与民主政治探索(三三制)的表现及意义3.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表现、影响阶段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民族资本主义的陷入绝境的原因和表现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开始形成—成熟—发展)【拓展探究】(学习要求:分组探究,思维碰撞,展示讨论结果)(一)立足唯物史观,关注社会变迁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结合社会形式,认识中共在十年对峙、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原因、内容、作用)材料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第五次反“国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
龙源期刊网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作者:曹娟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1期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该专题中的知识基本上年年考查。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
高考试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
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考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事热点,以中国基层治理为背景,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运用史料考查与维新思想相关的知识。
【例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理脉络】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
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从政治上看,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从经济上,看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思想上看,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从社会生活上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高考解读】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表现、影响及期阶段特征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也常会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联系考查,或者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演变。
如利用某一重大历史现象为切入点,横向考查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相互影响。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掌握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演变及其阶段特征;二是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横向联系,理解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干知识】一、政治◆西方列强加剧侵略与民族危机加深1、甲午战争(1)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要求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
索
本网收集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希望你抓住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
资讯请及时关注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
89
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工具的地位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制定了所谓的大陆计划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年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2经过:年丰岛之战战争爆发黄海大战占领大连旅顺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结束3《马关条约》
考点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表现投资总额增加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社会生活的变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维新派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八国联军侵华: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和北京
3《辛丑条约》
内容赔款亿两白银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在战略要地驻兵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成为侵华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军事上列强在战略要地
考点三维新思想
1思想主张
2实践: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
3影响
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25
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不同点
阶级属性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则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镇压人民的反抗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形成一套维新理论
目的不同洋务派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的后两者是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给孔子穿上西装
这是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形象解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的情况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91
主题一“上升”与“沉沦”———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作用
史料1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中英《南京条约》史料2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
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
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史料3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辛丑条约》读史指导
续表信息解读
史料通商口岸具有侵略的基地与社会窗口的双重作
用表明通商口岸既是列强侵华的基地也是传播
西方文明的窗口
史料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表明辛丑条约规定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中国人民历史结论
近代列强侵略具有双重作用既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沉
沦又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史料应用
1概括史料的内容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有什么危害答案协定关税税率。
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具体涵义
答案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3辛丑条约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答案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主题二“给孔子穿上西装”———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史料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历史结论
续表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动摇了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史指导
史料应用
依据史料概述康有为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答案()“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指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此为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
()“传统范围内的改革”指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孔子实际上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康有为却把他说成是“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康有为不惜曲解历史,曲解孔子,说明康有为希望利用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这是一种斗争策略。
主题三路不再遥远———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续表史料1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
……
许其开工,则大不可。
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
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
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
众愤所加,何所不至
……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
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后无言,朝廷便当曲许,否
则断难准行。
———〔清〕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史料2中国之有铁路,始于年外国在上海所修的吴淞铁路。
年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为减轻顽固派的反对,一开始不得不采用马拉车箱运煤;……
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作为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铁路轮船被视为起衰振弊救国图强的利器,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从到年,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的高潮,先后修建了东清、胶济、京汉等几条较长的干路……但这些铁路大部分都借入了外国资金,外国资本势力对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新式交通
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读史指导
史料史料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历史背景及阻碍因素
主旨史料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史料应用
1据史料归纳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观点:认识到兴建铁路的益处,但反对外国人在中国兴建铁路。
理由:兴建铁路会“占人田业”;伤害商贾生计;毁人田庐;毁人祖坟,破坏风水;影响社会治安,危及统治;等。
2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高潮的原因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铁路利权;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
浪潮。
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答案起步较晚;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受外国资本控
制,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铁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