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一、列强入侵下的民族危机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段由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民族觉醒交织的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相继遭受英、美、法、德、日等列强入侵,国家危机、社会动荡、民族苦难深重。
面对列强的军事和政治压迫,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民族危机。
而这种危机的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民族意识上。
二、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面对列强入侵后,一批有识之士逐渐觉醒,开始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的探索。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中国近代三位启蒙巨匠尤为突出。
他们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并加以吸收,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三、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转折点。
民主思潮重新被唤起,革命派废除清王朝,成立民国政府,宣布“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为宗旨,这是中国民主思潮的首次扬帆起航。
在此之后,各种思想流派蓬勃发展,包括国民党、共产党等政治势力在内的众多组织呼吁团结,号召民众建立更加强大的中国民族意识。
四、文艺复兴与文化自信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和美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张兆和、鲁迅、丰子恺、徐悲鸿等众多文化名人在运动中崭露头角,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的创作也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自信。
五、抵制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繁荣尽管文艺复兴和民族意识觉醒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也有一些思想倾向比较极端的人士提出“抗拒一切外来思想文化”的观点,要求“清吐所有洋奴汉奸的毒素”,以此来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民族意识也在勃发,新时代中国人民要求自己有一种自信心,既不抵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自信本地文化,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基础篇固本夯基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2021河南适应性测试,28)1875年,洋务派开始筹办海军,随后不光李鸿章从国外购买军舰,驻南京的南洋通商大臣以及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官员也相继从国外购买军舰。
至甲午战前,全国至少建立起四支互不统属的海军舰队。
这一状况( )A.实现了海军强国的目标B.促成了民用企业的兴起C.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出现D.埋下了甲午战败的隐患答案 D2.(2017海南单科,8,2分)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 D3.(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4.(2019海南单科,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 C5.(2022届河南六市11月联考,10)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
在东北,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
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
这表明( )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答案 C6.(2022届云贵川藏名校二联,28)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
这说明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5.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时空定位【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斗争。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思想文化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全国课标Ⅰ卷,28,4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从知识上看,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剧变、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从题型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则体现了与时(1)整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并注意分析变化的原因、影响(2)关注清末政治。
该内容考查较多,所选主题多为教材之外,注意依托清末社会环境复习(3)关注思想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联系,把思想文化,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局限,41(2),9分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9,4分影响20世纪初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因素政热点的联系;从学科核心素养上看,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发展同时代背景相联系全国课标Ⅱ卷,28,4分西方人对戊戌变法的态度,42,12分洋务企业变迁的启示【考点集训】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申报》刊文指出,中国“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并主张“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2019浙江4月选考,9,2分)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C 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激起台湾人民的反抗。
根据所学,反割台斗争中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敌人。
故①②③正确。
丁日昌是洋务派官员之一,逝于1882年,并未参加反割台斗争。
故④错误。
因此正确选项为C。
2.(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 69.49 6.26 24.251900 62.99 11.20 25.811905 55.71 14.04 30.251910 50.89 16.14 32.971914 48.31 20.39 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 A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
3.(2014海南单科,14,2分)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
索
本网收集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希望你抓住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
资讯请及时关注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上与觉醒有关的提法总结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龙源期刊网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作者:曹娟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1期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该专题中的知识基本上年年考查。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
高考试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
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考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事热点,以中国基层治理为背景,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2018年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运用史料考查与维新思想相关的知识。
【例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运用史料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
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事关民生,责任重大。
回答历史背景类试题时,同学们一定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
同学们可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
清末,即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回答时,同学们要从材料中时间信息入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