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备管理过程内审检查表

设备管理过程内审检查表

设备管理过程内审检查表

1

TPM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TPM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设备管理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工业革命初期,加工规模小,设备简陋,设备的维修一般由操作工负责,并无专门的设备管理。 上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普及,机械作业逐步替代手工作业,它克服了手工作业的质量不稳定、无法大批量生产、成本高等缺点。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的制造加工业对机械装备的依赖性越来越突出,伴随而来的设备故障率也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着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设备构造的日益复杂,先进设备的维护越来越困难,其本身的品质以及组合精度严重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加上操作者不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机能、误操作、延误管理等,几方面因素导致设备维护成本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制造业提出了“事后保全(BreakdownMaintenance,BM)”,即当装备出现故障后马上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事后处置。 这一时期,设备最显著的特点是半自动、手动操作设备多,结构也简单,因此工人可以自己动手修理,现象是不坏不修、坏了再修,BM从上世纪初一直持续到40年代。 上世纪50年以后,开始出现复杂设备,复杂设备由大量零件组成,修理所占用的时间已成为影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人们发现设备故障总在某个部位出现,因此在维护时主要去查找薄弱部位并对其进行改良。为了尽量减少设备修理对生产的影响,美国提出预防保全制度,苏联提出计划保全制度,即PM(PreventiveMaintenance/1951),既通过对设备的“物理性检查”预防其故障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二、预防保全-PM的开展包括三个方面活动 1、设备的日常维护(清洁、检查和润滑)。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掌握设备的劣化状况。 3、对设备的劣化采取复原活动。 从推行PM开始,设备管理开始由事后维修向定期预防维修转变,强调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组织措施,尽早发现设备隐患,通过预防和修理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管理界把设备管理发展的这两个时期称为传统的设备管理时期。 后来,人们发现设备的许多故障是周期性出现的,于是出现了通过对设备的改进,以减少

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

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 中国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于设备管理,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初期将计算机用于设备维修管理的计算机化的维护维修系统到最近兴起的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的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概括来说,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前,企业所使用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定位于设备管理的辅助性工具,主要以静态信息处理为特征,以计算机化的维护维修功能为主。1992年以后。国外的设备管理软件开始进入中国,并以预防维修为管理的主要功能。 第二阶段:自1997年起,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进入网络化动态信息处理阶段。主要的特征是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处理的动态化。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在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影响下,特别是新设备、先进生产线和工艺的引进,直接冲击着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中国企业的设备管理呈现一种不确定状态。因此,这一阶段中国境内出现的10多种设备管理软件产品,都由于系统管理模式的不确

定而未能很好地解决符合企业管理实际这一重要问题。 第三阶段:自2002年开始进入设备管理系统阶段,并按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以服务于国有企业为主的本土化技术服务商按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采取面向工作流程的设计方法,通过导入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为企业建立以工作管理和业务过程控制为主的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另一个方向是以服务于合资、外资企业为主的国外软件公司,尽管也以设备管理系统为核心概念,但系统提供的功能主要还是以预防维修管理和丁单式业务驱动为主,且用户多集中于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制造企业。 在这两个发展方向之外,部分从事其他软件业务的服务商,主要是以实施ERP系统为主的服务商,也通过项目实施连带提供设备资产管理软件模块,这些模块的功能大多以设备资产管理的早期管理功能为主,局限于资产管理、工作记录处理、维修计划和维修费用管理、设备及采购的商务管理等。 河南云工厂研制的设备管理系统对流程化行业或传统企业提供机电设备、网络设备的在线远程动态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河南云工厂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伊始就确定了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宗旨,始终秉承“让工作更简单”的企业理念,以技术手段优化客户管理水平,提高客户管理效率!

仓储部内审检查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仓储部陪同人员:审核日期:第页 / 共页审核准则:ISO 9001体系文件、适用的法律法规审核员: 条款检查容检查方法检查发现结果评价 管理体系 ISO 9001 项目提问 文件 查阅 现场 检查 4.2.1 总则4.2.1 总则 ◆是否有文件化的管理体系?相关文 件是否齐全?文件是书面形式还是电 子形式? ◆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有多少?是否符合标准的 要求? ◆与受审核部门相关的文件有多少? ◆是否有组织结构图、管理方针? ◆电子形式文件的使用是否有效? √ √ √ √ ◆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标准的适用要素 (或过程)并符合其要求?要素(或过程)之 间相互作用关系是否给予确定及描述? ◆管理体系文件的容是否满足ISO 9001的要求? ◆管理体系要素(过程)间的逻辑关系、文件的接口 是否清楚? √ √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有否规定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文件是否便于查阅? √ √ 4.2.2 综合管理手册4.2.2 质量手 册 ◆管理手册的覆盖面是否完整?如对 ISO 9001标准有剪裁,剪裁细节说明 的是否合理? ◆管理手册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围? ◆管理手册是否包括任何剪裁的细节与合理性? ◆管理手册是否引用或包括程序文件? ◆管理手册是否包括管理体系过程(或要素)之间的 相互作用的表述。 ◆手册和程序是否相互协调,是否有可操作性? √ √ √ √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仓储部陪同人员:审核日期:第页 / 共页审核准则:ISO 9001体系文件、适用的法律法规审核员: 条款检查容检查方法检查发现结果评价 管理体系 ISO 9001 项目提问 文件 查阅 现场 检查 4.2.3 文件控制4.2.3 文件控 制 ◆制定的文件控制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文件控制程序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可操作性?程序 中是否对文件的编制、批准、发布、存档、查找、修 订、评审做出了规定? ◆程序文件是否有效版本? ◆外来文件(如标准)是否包括在控制围? ◆是否规定了文件的保管办法? ◆是否规定了适时和定期评审文件的有效性? ◆对体系的运行起关键作用的岗位是否得到现行有 效文件? ◆是否规定了失效文件的处置、管理办法? √ √ √ √ √ √ √ √ √ √ ◆文件的编写、批准、发布、保管、修 订、评审情况 ◆所有文件是否字迹清楚? ◆所有文件标识是否明确? ◆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授权人的批准? ◆所有文件是否均注明制定或修订日期? ◆文件修改后是否重新批准? ◆识别文件现行修改状态的方法是什么?是否满足 要求? ◆使用处是否都使用适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文件的查找是否方便? ◆文件的保管是否有效? √ √ √ √ √ √ √ √ √

(设备管理)工业设备维修现状与发展

工业设备维修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设备,维修体制,现状,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形势发展,现代生产制造业已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使企业设备维修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维修体制并存。设备维修体制的变化,不仅促进了设备维修方法的创新,提高了设备的运转率和生产效率,而且具有节省用工和维修费用低的经济优势。 一我国工业企业设备维修的现状 1 、设备维修的发展历史 设备维修体制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事后维修制。就是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后才进行检修,这一时期经历了兼修时代(操作工又是维修工)和专修时代(有专业维修工)。其特点是设备坏了才修,不坏不修。 第二时期是预防维修。其修理间隔的确定主要根据经验和统计资料,但是它很难预防由于随机因素引

起的偶发事故,同时也废弃了许多还可继续使用的零部件,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拆装次数,造成维修时间和费用的浪费。 第三时期是生产维修。生产维修由四部分组成: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维修预防。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修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修和少维修的设计思想,把设计制造与使用维修连成一体。 第四时期是视情形维修制,我国称为状态维修。这种体制着眼于每台设备的具体技术状况,一反定期维修的思想而采取定期检测,对设备异常运转情况的发展密切追踪监测,仅在必要时才进行修理。基于状态监测的状态维修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连续生产过程的企业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率,对旋转的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尤为有效。 在以状态维修为主要特征的第四历史时期,还并存有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和全员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on maintenance)以及“以利用率

设备维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设备维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工业技术装备呈现出从机电一体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信息技术向机械母体“渗透”的结果。此外,工业装备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下,也在向着模块化、网络化、电传控制、微型化、精致化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设备管理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作为技术物化成果的用来制造工业产品的技术装备或技术系统,正越来越难以不依赖技术系统而为人所控制。 设备管理当前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在既有的各类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将设备管理的知识、技术方法和信息控制能力融合在一起,并将相关的各类主要因素构建成为一个开放的控制与反馈系统,使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管理都可按各自的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此实现设备资产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和运行效能的极限化。 40年来,设备与维修管理的每次重大进步,总是与技术装备的发展密切相关,新管理理念和新技术方法的出现,均是将已有设备管理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与新技术应用进行结合的结果。因此,要应对智能化技术装备对设备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就必须将设备管理的各种主要理论、管理方法与技术方法及新技术的应用实现融合,即设备管理理论及方法要发挥解决问题的作用,必须与设备工程技术、生产运行控制技术、技术装备的智能化技术等进行结合。从而实现设备的全方位精确管理控制和运行价值(效益)的精准评价分析。目前,基于此目标的设备管理新方法,被称作以设备运行价值为目标的综合管控策略,其核心理念是提升设备的运行价值。它提出的改进和提升设备管理效能的新方法和新路径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支撑,遵循“管理目标——绩效指标——业务行为——工作方法”的路径进行问题分析,采用“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集成——分析与优化——应用与改进”等步骤来解决问题。 精益化设备管理 精益化管理就是从客户需求来确认价值,识别和消除一切浪费,追求尽善尽美,它已成为90年代后风靡全球的“最低生产成本”的卓越管理模式。其精髓: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最主要的就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以烟草行业为例,一个客观事实是,行业设备管理工作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个别单位在管理能力、设备投入产出、设备运行效率、设备维护保养以及管理信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设备管理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现观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事后维修阶段在工业化大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企业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定期检查设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在故障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控制或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突发事故;除了对设

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要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预防维修比事后修理有明显的优越性;预先制定设备的检修计划,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减少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和停工损失,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经过多年实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进设备的计划预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摸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2.1采用项目修理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项目修理代替设备中修,或者采用几次项目修理代替设备大修,使修理作业量更均衡,节省了修理工时。2.2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对生产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的设备实行计划预修,而对一般设备实行事后修理或按设备使用状况进行修理,使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2.3合理确定修理周期设备的检修周期不是根据磨损情况,而是根据主要设备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按设备的设计水平、制造和安装质量、役龄和使用条件、使用强度等情况确定其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及更加合理。2.4修理与改造相结合我国多数企业往往结合设备修理对原设备进行局部改进或改装,使大修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2.5设备保养维护与检修结合企业在计划预修的基础上吸收三级保养,创立了一种新的

走设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范文

走设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施工工程呈现出工期短、进度快、质量高的特点,建筑施工机械技术性能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建筑机械租赁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能力, 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及建筑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作为物质基础的建筑施工机械,谁拥有技术性能先进的机械设备,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机械租赁市场当中占得先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械设备事关建筑施工生产的安全、质量、技术、进度和效益,设备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市场竟争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管理能力,是市场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设备合理结构与更新改造 设备管理工作包括机械租赁企业技术装备的合理结构和企业机械设备装备规划的宏观管理。由于机械设备的装备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其使用寿命相对于工程项目的工期来讲往往要长的多,所以,设备的投资很难在一次或几次的机械租赁中全部收回。于是,施工机械租赁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有效使用设备资金,确保设备投资的顺利回收和机械设备合理更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施工机械租赁企业在经济上蒙受损失、在技术管理上停滞不前、在发展上受到阻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施工机械租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轨变形,也使施

工机械租赁企业装备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装备管理是施工机械租赁企业机械管理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先行环节,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又是项贯穿全过程的综合性工作。 重视和加快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机械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一。以我公司为例,我公司是以基础工程施工、机械租赁为主的机械化单位,现有桩工机械、地连墙成槽机械、吊装机械、运输机械及土石方机械等大型设备近百台,其中相当一部分机械属于技术性能落后,超期服役的老旧设备,其机械设备的新度系数只有0.2,使公司施工机械在总台数上显得“虚胖”,这些机械设备在施工生产的过程中故障频出,严重的影响到公司的安全生产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要维持这些机械设备的基本正常运行,不得不依靠设备大修及各级维护来支撑。昂贵的人力,物力资源很可能超过了它本身的创造价值,我们管理人员应当从经济的角度对待此类问题,该报废就报废,这对盘活企业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工机械租赁企业要减轻施工机械设备频繁的故障维修及各级修理压力,唯有适时技术更新机械技术性能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安全施工生产需要、超期服役的机械设备是企业发展途径的不二之选。 谈到老旧机械技术改造的问题,对于机械技术性能落后、超期服役的施工机械,根本就没有改造的价值。特别是吊装、运输机械无论是从安全角度或是经济角度,都是国家法律法规所禁止的。首先是国家对施工工程机械的生产制造制订了严格科学的标准及规范,国外进口的施工机械在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等都有很高的技术含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第一节我国设备管理的沿革 解放以来,我国工业交通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从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到综合管理,即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现代管理3个发展阶段。 一、经验管理阶段(1949~1952年) 从1949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前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交企业一般都沿袭旧中国的设备管理模式,采用设备坏了再修的做法,处于事后维修的阶段。 二、科学管理阶段(1953~70年代)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实施。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开展了以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时,也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设备管理制度。根据“计划预修制(IIIIP)”的模式建立各级设备管理组织,培训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骨干,按照修理周期结构安排设备的大修、中修、小修,推行“设备修理复杂系数”等一整套技术标准定额,把我国的设备管理从事后维修推进到定期计划预防修理阶段。由于实行预防维修,设备的故障停机大大减少,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工业骨干建设项目的顺利投产和正常运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泛滥,使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设备管理工作也蒙受了重大损失。当时,经济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重生产轻维修,挤掉设备维修搞制造;重使用轻管理,设备管理机构被撤消,管理制度被废弃,“小马拉大车”,随意拼设备。其结果,导致设备大批失修、损坏,企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以后,1962年开始了“三年调整”,直到文化革命之前,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纠正了挤维修、拼设备的错误,恢复和发展专业维修工厂和配件生产工厂,整修了遭到严重损伤的机器设备,恢复各种规章制度,使设备的技术状况很快得到好转,设备管理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同时在“以预防为主,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并重”方针的指导下,广大职工还创造了“专群结合,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定人定机”、“分级保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好经验、好办法,使我国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发展。 文化革命的10年里,国家蒙受了极大的灾难,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又遭到了空前的损失:管理制度废弃,管理机构瓦解,管理人员流散,技术资料丢失,设备严重失修、生产濒于瘫痪。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企业整顿、设备整修,设备管理与维修才逐渐重新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三、现代管理阶段(80年代至今) 60~7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国际上设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出现了重大发展。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失去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好时机,设备管理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我国发展经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一些企业和行业率先起步,引进国外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途径。比如,1979年9月,机械工业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厂试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PM)”的经验。同年10月,机械工业部又派人去印度参加1979年国际设备工程会议,了解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状况。从1979~1982年,该部先后在长春、株洲、银川、北京等地举办企业设备科长学习班,介绍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日本TPM等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一批企业试点推行,摸索经验。航空工业部从1980年开始连续举办设备综合管理培训班,用3年时间把所属企业的设备副厂长、总工程师、机动科(处)长轮训了一遍。编译出版了“国外设备工程译文集”’系统介绍国外设

设备全过程管理制度流程

1.目的 为不断改善设备技术状况,提高设备可靠度,作好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 济效益,特制订设备全过程管理制度。 2.定义 设备全过程管理制度是指对设备从规划、选型、购置、验收、入帐、安装、使用、维护、更新改造、转移、出售、闲置、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的综合管理。 3.适用范围 4.2.2 4.2.4 4.2.5 4.2.6设备选型如需变更,有关部门应主动与设备主管部门、技术部门商议确定。 4.3设备购置、制造及验收、入账 4.3.1设备的购置应遵照设计中所确定的机型、规格、技术要求及生产厂家,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如需更改,应与设计、技术、设备主管部门共同商议确立。订购成套设备、主要设备、关键设备, 应有设备主管部门参加技术交流和有关谈判。 4.3.2设备到货后,由订货部门组织开箱检验,设备主管部门参加。验收合格的设备,并同技术资 料、备品配件、随机专用工具、暂由订货部门妥善保管。 4.3.3对引进设备应按国家商检局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4.3.5自制或外加工设备的设计应符合国家颁布的设计规范及法规。严格采用法定计量单位。锅炉、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包括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 察条例》及相应的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 4.3.6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制造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产品质量,所交付的产品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或降低原设计要求,并备齐各种技术资料(合格证、说明书、结构安装图纸、主要零部件图纸等),委托部门要加强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督,设备主管部门应参加主要设备、关键设备、成套设备的监制和产品的最终验收。 入账是设备资产管理的重要一环,设备纳入资产管理渠道,需要严格按照设备的价值和类型进行入账。 4.4.1 4.4.2 4.4.3 4.4.4 4.6.1 4.6.2 4.6.3设备检修必须贯彻“安全、文明、节约、优质、高效”的原则。严格执行检修规程的有关标 准。现场要做到“三不见天”,“三不落地”,“三条线”,“五不乱”。 4.6.4设备主管部门应认真组织好对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工作。 4.6.5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硅片厂颁发的有关检维修管理制度。 4.7设备更新、改造 4.7.1对设备更新、改造,各单位应根据设备现状及资金状况制定规划上报公司,分期实施。 4.7.2设备更新、改造后应考核三个月,设备主管部门应参与技术标定工作。 4.8设备的出售

(设备管理)设备故障全过程管理知识

设备故障全过程管理知识 1.设备 设备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上所需的机械、装置和设施等可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 2.设备管理 是指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报废直至更新)的科学管理. 3.设备管理的作用 1)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2)设备管理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 3)设备管理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设备管理是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 5)设备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4.设备管理的特点 1)技术性 2)综合性 3)随机性 4)全员性 5.设备管理的方针 1)依靠技术进步 2)促进生产发展 3)以预防为主 6.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 1)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 2)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 3)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 4)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5)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7.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1)保持设备完好 2)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素质 3)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4)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 8.设备的合理使用 1)充分发挥操作工人的积极性 2)合理配置设备 3)配备合格的操作者 4)为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5)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9.设备使用守则 定人、定机的规定. 10.“三好”、“四会”和“五项纪律” 1)“三好”要求:管好设备,用好设备,修好设备. 2)“四会”要求: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3)“五项纪律”:a 凭证使用设备,遵守安全使用规程;b 保持设备清洁,并按规定加油;c 遵守设备的交接班制度;d 管好工具、附件,不得遗失;e 发现异常,立即停车. 11.设备维护保养的要求 1)清洁 2)整齐 3)润滑良好 4)安全 12.设备的三级保养制 1)设备的日常维护 由操作工当班进行.检查交接班记录,擦拭设备,按规定加油,检查手柄位置是否正确,运转部位是否灵活,安全装置是否可靠,润滑、冷却是否畅通.设备的温度、压力、液位、电器、液压、气压系统,仪表信号,安全保险是否正常,清扫工作场地,整理附件、工具,填写交接班记录和运行记录,办理交接班手续. 2)一级保养 以操作工为主,维修工人协助.按计划对设备局部拆卸和检查,清洗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

过程审核检查表-产品开发过程

Notes on completion of the table: Field 1) a. col.2) to col. 6): are completed by the client prior to the audit and submitted to the certification body with the …Readiness Evaluation work sheet“. For every CRP (customer -related process) identified a work sheet has to be created. Field 1) should also include organisational or physical location of the CRP and inform of possible contact persons in the audit. Column 7) and column 8) are filled in by the auditor Column 8) NR = needs research, OFI = opportunity for improvement; nc = minor nonconformity; NC = major nonconformity

Notes on completion of the table: Field 1) a. col.2) to col. 6): are completed by the client prior to the audit and submitted to the certification body with the …Readiness Evaluation work sheet“. For every CRP (customer-related process) identified a work sheet has to be created. Field 1) should also include organisational or physical location of the CRP and inform of possible contact persons in the audit. Column 7) and column 8) are filled in by the auditor Column 8) NR = needs research, OFI = opportunity for improvement; nc = minor nonconformity; NC = major nonconformity

生产设备全过程管理程序

生产设备全过程管理程序 (IATF16949-2016/ISO9001-2015) 1.0目的 为不断改善设备技术状况,提高设备可靠度,作好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0定义 设备全过程管理制度是指对设备从规划、选型、购置、验收、入帐、安装、使用、维护、更新改造、转移、出售、闲置、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的综合管理。3.0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硅片厂全部生产设备的规划、选型、购置、验收、入帐、安装、使用、维护、更新改造、转移、出售、闲置、报废等设备管理。 4.0管理职责及要求 4.1设备的规划 为适应生产发展和工艺技术进步的需要,各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设备发展规划。 4.1.1编制设备规划的依据: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要求、设备的技术状况、国家政策(节能、节材)的要求、国家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国内外新型设备发展和科技信息、可筹集用于设备投资的资金来进行设备规划。 4.1.2设备规划的编制程序:设备规划就是按上述依据,通过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设备改造、更新和新增规划的项目及进度计划。设备规划的编制,应在公司领导的领导下,由设备主管部门负责,自上而下的进行编制。编制程

序如下: 首先,由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经营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设备规划的项目申请表。对设备规划项目必须进行初步的经济分析,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 其次,由规划部门汇总各部门的项目申请表。进行综合平衡,提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设备规划草案,送交有关部门会审。 最后,由规划部门根据会审意见修改规划草案,编制设备规划,经分管领导或总工程师审查后报总经理批准。 4.2 设备设计、选型 4.2.1基建、技措项目设计中所选用的设备,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应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 4.2.2选用的设备应具有性能可靠、技术先进、能耗低、运行可靠、效能高、操作简便、维修性好、经济合理、符合安全及环保要求等特点。 4.2.3选用设备应尽量做到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对引进设备应充分考虑便于维修和备件供应。 4.2.4设备选型必须以技术经济论证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优化,应在考虑制造、购置经济性的同时,综合考虑安装、使用、维修费用的经济性、合理性。 4.2.5设备主管部门应参与本企业基建、技改措施立项的审核及主要设备、关键设备、成套设备选型,确定生产厂家等技术论证工作。设计部门应充分考虑设备主管部门的意见。 4.2.6设备选型如需变更,有关部门应主动与设备主管部门、技术部门商议确

(设备管理)工业设备维修现状与发展

(设备管理)工业设备维修现状与发展

起的偶发事故,同时也废弃了许多还可继续使用的零部件,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拆装次数,造成维修时间和费用的浪费。 第三时期是生产维修。生产维修由四部分组成: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维修预防。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修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修和少维修的设计思想,把设计制造与使用维修连成一体。 第四时期是视情形维修制,我国称为状态维修。这种体制着眼于每台设备的具体技术状况,一反定期维修的思想而采取定期检测,对设备异常运转情况的发展密切追踪监测,仅在必要时才进行修理。基于状态监测的状态维修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连续生产过程的企业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率,对旋转的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尤为有效。 在以状态维修为主要特征的第四历史时期,还并存有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和全员生产维修(Totalproductionmaintenance)以及“以利用率为

中心的维修”、“可靠性维修”、“费用有效维修”等。 尽管当今世界存在多种设备维修体制,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注重企业的文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技术性和经济性,把设备故障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之中。将这一共同特征体现得最全面最密切就要算是状态维修了。 1.2我国工业企业设备状态维修的发展概况 1983年1月国家经委颁布的《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试行条例》规定:“在根据生产需要,逐步采用现代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发展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维修体制”。在1986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设备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李鹏在讲话中明确指示:“应该从单纯以时间为基础的检修制度,逐步发展到以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的检修制度。不但要看设备运转了多长时间,还要看设备的实际使用状况来确定设备该不该修。也就是说,要从静态管理发展到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一系列先进的仪器来诊断设备的状况,通过检查诊断来确定检修的项目”。阐明了设备诊断和维修方式改革的关系,对设备诊断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

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 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只是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现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事后维修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此时设备修理由设备操作人员承担。 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企业主、资本家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他们把这部分人员统一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在我国,则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二、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由于像飞机那样高度复杂机器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诞生,机器设备的完好程度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生产的全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925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定期检查设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在故障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控制或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突发事故。 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设备预防维修制度。前苏联的计划预防制度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强调设备的日常维修。 预防维修比事后修理有明显的优越性。预先制定检修计划,对生产计划的冲击小,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减少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和停工损失,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计划预修制度,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体制、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进的计划预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1) 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 对生产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的设备实行计划预修,而对一般设备实行事后修理或按设备使用状况进行修理。 (2) 合理确定修理周期 设备的检修周期不是根据理想磨损情况,而是根据各主要设备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按设备的设计水平、制造和安装质量、役龄和使用条件、使用强度等情况确定其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合理。 (3) 正确采用项目修理 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项目修理代替设

设备管理问答题答案

1-1、现代设备的特征是什么? 1.日益大型化和超小型化; 2.运行高速化; 3.功能高级化; 4.自动化和复杂化; 5.节能消耗和环 保 1-2、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1.事后维修阶段; 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3.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4.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1-3、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有哪几个方面? 1.设备管理由低水平向制度化、标准化、系列化和程序化发展 2.由设备定期大小维修、按期按时检修,向预知检修、按需检修发展 3.由不讲究经济效益的纯维修型管理,向修、管、用并重,追求设备一生最佳效益的综合型管理发展。 4.由单一固定型维修方式,向多种维修方式、集中检修和联合检修发展 5.由单纯行政管理向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发展 6.维修技术向新工艺、新材料、新工具和新技术发展 1-4、设备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关系到产品的成本;3.关系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4.关系到企业生产资金的合理利用 1-5、设备的综合效率是指什么? 是指设备完好率、主要设备可开动率、主要设备大修理实现率、主要设备利用率、主要设备有效利用率、设备维修费用率和库存各种资金周转期等七项技术经济指标的综合指标,只有综合效益才能反映设备的管理水平。 1-6、设备一生管理哪几个方面的要注意结合? 1.制造与使用相结合; 2.修理与改造、更新相结合; 3.群众管理与企业技术队伍管理相结合; 4.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5.日常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 1-7、设备寿命周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1.设备寿命周期的技术理论; 2.设备寿命周期的经济理论; 3.设备寿命周期的管理理论。 2-1、设备规划时,企业决策者应如何选择所需的设备方案? 企业决策者应从两方面选择所需的设备方案:一是设备实物形态的性能和结构方案,或称技术方案;二是设备固定资金运动形态的投资方案,或称经济方案,并使两方面相互协调。2-2、设备规划的一般过程是什么?调查研究,方案罗列,方案评比及优化,方案的决策和实施,以及在试验中继续修改和完善方案 2-3、叙述6种复利法的实际应用形式? 1.一次支付复利终值;2 一次支付复利现值;3等值系列复利终值;4等额系列基金存储; 5.等额系列复利现值;6等额系列投资回收。 2-4、为什么要进行市场预测?出场与测试投资者决策的原始依据,通过市场预测来选择设备 2-5、设备投资的费用来源是什么? 有两个来源。一是利用企业的折旧基金进行更新改造,另一个是来源是企业追加的设备添置专款。 2-6、国家指导与干预设备投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和税率; 2.规定某些强制性的折旧政策;3银行的干预和监督。 2-7、设备投资规划应预估的内容有哪些?答案:1.固定资产支出项目;2.有关流动资金支出项目;3.旧设备的残值及清理费用。 2-8、叙述设备投资的经济评估方法?答案:1.静态经济评估方法;2.动态经济评估方法2-9、叙述设备最佳使用年限的估算方法?——公式—— 2-10、估算保证能合理使用年限。——公式——

按过程方法进行审核检查表

按过程方法进行审核。应关注PDCA循环在过程的应用,以及每一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情况、与其他过程之间的接口和相互关系。 例如:对7.4采购过程的审核,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策划阶段: 1.采购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制定是否合理?(5.4.1) 2.采购工作的流程(过程)是否明确,与其他过程(部门)之间的接口关系?(4.1、7.1) 3.是否规定了相应的职责权限,职责权限分配是否合理、充分?(5.5.1) 4.与接口过程(如设计过程、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部门之间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沟通,信息传 递是否及时、全面;部门内各岗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否及时、顺畅?(5.5.3) 5.对各岗位人员能力有哪些要求、人员能力要求是否适当?( 6.2) 6.是否确定了相关的过程控制文件和记录要求,包括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等?(4.2.3、4.2.4) 二、实施阶段: 1.是否按要求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查证相关的评价和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7.4.1) 2.对供方及采购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是否与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程度相适应?(7.4.1) 3.采购信息(文件、实物、图样等)能否清楚地表述拟采购的产品(如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基本信息)?(7. 4.2) 4.当存在下述情况,是否在采购信息中考虑到标准7.4.2中a/b/c条款的要求?(7.4.2) a)当进货检验的手段不完善,无法检验进货产品的质量时; b)对最终产品影响比较大,只有规定了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批准的要求或人员资格的要求或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才能确保所采购产品的质量保证要求时; 5.是否存在由于规定的采购要求不充分、不适宜造成的采购产品的不充分、不适宜?(7.4.2) 6.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及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 7.4.3) 7.当组织和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式 作出规定。(7.4.3) 三、检查阶段: 1.是否确定了相应的监视和测量方法,按要求对此过程的实施进行检查?查证相关的检查记录。(8. 2.3) 2.是否对检查结果或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查证本过程目标的实现程度。(8.4、5.4.1) 四、改进阶段: 1.针对上述检查阶段的检查结果分析情况,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8.5.2、8.5.3) 2.针对管理评审、内外审、采购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8.5.2、8.5.3) 3.上述措施是否已按计划实施,结果是否有效?(8.5.2、8.5.3)

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

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 发表时间:2009-02-24T16:52:53.89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周游 [导读] 本人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已有10年,在外企担任部门维修负责人也已4年,本文包括了设备维修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今后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维修工作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摘要:本人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已有10年,在外企担任部门维修负责人也已4年,本文包括了设备维修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今后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维修工作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 0 引言 几千年来维修工作对人类起了很大的作用。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型、精密、高速、连续、结构复杂、电子装置控制的自动化水平较高的设备不断增多,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必将显得更加突出。 1 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 设备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1 事后维修时期事后维修就是将一些未列入预防维修计划的生产设备,在其发生故障后或性能、精度降低到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时再进行修理。采用事后维修(即坏了再修),可以发挥主要零件的最大寿命,维修经济性好。一般适用范围有:①故障停机后再修理不会给生产造成损失的设备;②修理技术不复杂而又能及时提供配件的设备;③一些利用率低或有备用的设备。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结构渐变复杂,设备修理难度逐步提高,设备的维修费用不断增加,设备维修需要由专门人员来承担,这样就从生产操作人员中逐步分离出一部分从事设备维修和管理的专门人员。 1.2 预防维修时期它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按预定修理周期及修理周期结构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的一种以备维修制度。 其主要特征如下:①按规定要求,对设备进行日常清扫、检查、润滑、紧固和调整等,以延缓设备的磨损,保证设备正常运行;②按规定的日程表对设备的运动状态、件能和磨损程度等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以便及时消除设备隐患,掌握设备技术状态的变化情况,为设备定期修理做好物质准备;③有计划有准备地对设备进行预防性修理。 计划保修制(又称保养修理制),它是把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结合起来的一种修理以设备制度。其主要特点是:①根据设备的特点和状况。按照设备运转小时(产量和里程)等。规定不同的维修保养类别和间隔期;②在保养的基础上制定设备不同的修理类别和修理周期; ③当设备运转到规定时限时,不论其技术状态如何,也不考虑生产任务的轻重,都要严格地按要求进行检查、保养和计划修理。 状态监测维修,这是一种以设备技术状态为基础,按实际需要进行修理的预防维修方式。这种维修方式的基础是将各种检查、维护、使用和修理,尤其是诊断和监测提供的大量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正确判断设备的劣化程度、发生(或将要发生)故障的部位、技术状态的发展趋势,从而采取正确的维修类别。因受到诊断技术发展的限制,它主要适用于重点设备以及利用率高的精、大、稀类没备,即值得投入诊断与监测费用的设备,以使设备故障后果影响最小和避免盲目安排检修。预防维修的修理类别有:大修、项修、小修。①大修:设备的大修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种全面修理。它要把设备的全部或大部分部件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不合用的零、部件,修理、调整设备的电气系统,修复设备的附件以及翻新外观等,从而达到全面消除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复设备原有的精度和性能,达到出厂标准。②项修:设备的项修是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对设备精度和性能的劣化项目进行针性的局部修理。项修时,一般要进行部分拆卸、检查,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必要时对基准件进行局部修理和校正坐标,从而恢复所修部分的性能和精度。其工作量视实际情况而定。③小修:设备的小修是工作量最小的一种修理。对于实行状态(监测)维修的设备,小修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日查发现的问题,拆卸有关的零、部件,进行检查、调整、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主要是易损件),以恢复设备的正常功能,保证设备能运行到下一次小修理。对于实行定期维修的设备,小修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掌握的磨损复在修理间隔期内失效或将要失效的零件,并进行调整,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能力。由以上可见,两种预防维修方式的小修工作内容,主要均为更换或确定失效零件的依据不同。显然,状态(监测)维修,因针对性更强。 20 世纪50 年代原苏联建立了一套计划预修制度,其实质是泰勒制度的基本原理在设备维修与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它是以一套定额标准为基础的,其理论根据是设备的磨擦理论与磨损规律。欧美的预防维修的理论基础是设备的故障规律,即浴盆曲线。预防维修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维护、检查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一种技术组织措施,它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精度检查,大修,中修,小修。事后维修与预防维修的局限性在于:①只注重设备的维护修理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的全过程管理。②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管理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相脱节。③只侧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忽视设备的经济问题和组织管理。④传统设备管理由于受传统的垂直专业职能分工的影响,没有把同设备管理有关的职能加以协调与组织,经常是配合不紧密,步调不一致,从而影响设备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1.3 设备综合管理时期为了摆脱传统设备管理的局限性,实现现代工业生产无事故、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理论。 1.3.1 后勤学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在经典的产品和设备寿命周期基础上,吸取了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CC)、可靠性工程及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形成了后勤学(Logistics),定义为“研究资源需求、设备、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被认为是体现设备周期管理的最为彻底的学科。后勤学者认为,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相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基本设备和后勤支援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必须在集成基础上来发展,建立最优平衡,以生产出一项费用效果良好的产品。 1.3.2 设备综合工程学 1974 年,英国工商部给设备综合工程学下的定义是“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其内容涉及到设备、机器、装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以及它们的安装、投产试车、维修、改造和更新,以及有关设计、性能和费用信息方面的反馈”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可归纳成5个方面:①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作为其研究目标;②关于有形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科学;③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④关于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即关于设备一生(方案、设计、制造、安装、运转、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