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电重构及解剖重构的临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胡强;韩素霞;李鹏【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08)006【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Methods AF patients (n=100, male 52, female 48, aged from 18 to 70 and averageage=54.28±8.31) undergone RFCA treatment were chosen from Apr. 2010 to Jun. 2015. The indexes of left atrial diameter (LA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inner diameter (LVEDd),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VES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ratio of left ventricular peak early diastolic mitral flow velocity (E) to late diastole mitral flow velocity (A, E/A), curative effect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male patients was 52% and average age was (54.28±8.31).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F was 62% and AF course was (16.4±6.5) m.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as 33%, diabetes, 9%,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2%, and mitral inadequacy, 36%.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NYHA grade I was 39%, NYHA grade II, 45%, and NYHA grade III, 16%. LA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reatment(45.19±7.86) mm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55.78±11.39) mm (P<0.05). LVEF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LVED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reatment (44.13±4.01) mm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50.62±5.42) mm (P<0.05). LVES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reatment (27.01±3.71) mm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32.11±5.30) mm (P<0.05). E/A in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The total success rate was 86.00% (86/100) after treatment for 1 y, and success rate for paroxysmal AF was 93.51% (58/62) and for sustained AF, 68.42% (26/38). The total recurrent rate was 14.00% (14/100), and recurrent rate for paroxysmal AF was 6.45% (4/62) and for sustained AF, 31.58% (12/38). The succes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recurrent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paroxysmal AF than that for sustained AF (P<0.05). Th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9 patients during or after treatment, among them 7 with paroxysmal AF and 2 with sustained AF.Conclusion RFCA is safe and effective based on small-sampled study, but recurrent rate is still observed. The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F should accept RFCA treatment as soon as possible.%目的:探讨对有症状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临床疗效。
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研究作者:范宇鸣李文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72例)和胺碘酮加厄贝沙坦组(治疗组,74例,厄贝沙坦150 mg/d),疗效观察12个月。
结果共146例患者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大小无明显变化,6个月后治疗组左房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P【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胺碘酮;厄贝沙坦作者单位: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通讯作者:范宇鸣Emial:xzmadi@163com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心房颤动的药物转复和防止复发的维持治疗中,胺碘酮是经典药物[1,2],胺碘酮已经成为了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药物,目前国内外文献认为胺碘酮较少致使心律失常,相对安全。
近年来文献报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RRS)参与了房颤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抑制这种电重构而减少房颤发生。
本研究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46例,其中男86例,女60例;年龄39~75岁,平均(56±9)岁;其中冠心病82例,高血压65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17例。
所有患者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接诊时心房颤动发作时间均在48 h以内,自然转复12例,余均需胺碘酮或电转复后转为窦律。
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其中治疗组男42例,女32例,年龄48~75岁,平均(57±9)岁;对照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39~72岁,平均(56±8)岁。
临床比较两种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作者:吴修海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28期[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5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及对照组78例,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的CRP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8.31±5.09)ng/ml:(33.28±6.43)ng/ml,P[关键词]心房颤动;阵发性;效果【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10(a)-0000-0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不仅与持续性房颤具有同样的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而且影响心功能。
最近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可以成为独立的因素使患者病死率增加。
近年来,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房颤存在明显的组织重构与电重构,并且炎症和氧化应激能引起心房结构和电生理重构,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
目前已知他汀类药物具有减轻血管及心肌炎症作用,而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标志物,本研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房颤复律后CRP的影响及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52例,其中男70例,女82例,年龄32~74,平均(56.3±6.8)岁。
房颤的入院标准:房颤反复发作,每周至少发作大于1次,每次持续30 min以上,或每日发作多次,每次持续数分钟以上,而每次持续时间最长不大于7d,可自行终止、经药物及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
房颤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
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共78例),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共74例)。
二组患者性别、年龄、左房内径、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差异均无显著性。
排除标准: (1)左心房内径≥55mm;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电解质紊乱;(4)瓣膜性心肌病;(5)急性心肌炎;(6)近期(二个月内)急性心肌梗塞; (7)近期心胸外科手术引起的房颤;(8)QT间期≥O.5秒。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心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对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方法分别测定32例患者房颤发作期间与复律后4周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的超声指数,以评价心功能的改善程度。
结果 32例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左房内径复律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改善显著(p100次/分者18例,给予乙胺碘呋酮0.2g,3次/天,转复时间为4~9d。
其中3例给予西地兰0.2-0.4mg,速尿20mg,iv,转复时问为30min~72h。
复律后乙胺碘呋酮0.2g,1次/天,维持窦性节律。
14例心室率<100次/分,给予口服心律平150-200mg,3次/天,转复时间为2-6天。
复律后心律平150mg,3次/天,维持窦性心律。
随访病人6个月,房颤复发者10例,其中7例反复发作后变为持续性房颤,3例并发有脑栓塞。
32例中长期间断服用地高辛者12例,剂量为0.125~0.25mg/d。
2.2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期间与复律后超声心动参数的比较,见附表。
附表1 房颤期间与复律后超声心动参数两组问的比较(x±s) 结果显示房颤复律前后左房内径无显著变化,左心舒张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变化(p<0.05)。
2.3 房颤转复前后心功能的变化附表2 房颤转复前后临床心功能评价的变化(nyha分级标准)结果显示房颤复律前后临床心功能评价明显改善。
3 讨论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
不仅如此,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功能及心脏
重构的影响
牛靖
【期刊名称】《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22(44)1
【摘要】目前,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首选方法[1]。
但患者术后常无法及时恢复窦性心律,因此需要联合复率药物,如胺碘酮等。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衰死亡率且毒副作用低[2]。
基于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观察对其心功能、心脏重构的影响。
【总页数】3页(P4-6)
【作者】牛靖
【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2.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及心肌纤维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胺碘酮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重构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4.重组人脑利钠肽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
及心功能的影响5.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
方法将阵发性房颤8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胺碘酮组(治疗组)45 例和胺碘酮组(对照组)35例,治疗随访1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4、8、12 、1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8、12 、16个月左心房内径。
结果治疗16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0.5%,对照组为52.9%,两组统计学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治疗组左房内径显著小于观察组。
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且有抑制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关键词】替米沙坦;胺碘酮;阵发性房颤;左房重构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对患者健康的危害巨大。
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1],发生猝死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控制房颤的主要手段。
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阵发性房颤80例,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和Holter证实为阵发性房颤。
随机分为替米沙坦+胺碘酮组(治疗组)45 例和胺碘酮组(对照组)3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心率、血压和左房内径等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
(1)入选标准: ①房颤反复发作(年发作次数≥10 次),并至少有 2 次为心电图或Holter证实者;②心功能(NYHA)Ⅰ或Ⅱ级者。
(2)排除标准:①有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和心肌病者;②左房内径≥40 mm;③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房室瓣中到大量反流者;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可逆病因引起的房颤;⑤有病窦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⑥碘过敏者。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胺碘酮第1周0.2/次,3次/d;第2周0.2/次,2次/d;第3周0.2/次,1次/d,每周5次维持量,持续至治疗结束或房颤复发。
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张燕; 徐健【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9(040)008【总页数】4页(P858-861)【关键词】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房重构【作者】张燕; 徐健【作者单位】237000 六安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心内科; 230001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房扑在发生机制上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典型房扑是局限于右心房、围绕三尖瓣环的顺钟向或逆钟向的大折返性心律失常,三尖瓣环是心房激动向前传导的阻滞线,缓慢传导区在三尖瓣环峡部。
传统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典型房扑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在射频消融术后继发房颤,房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在8%~38%[1]。
本研究对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判断预后等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房扑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体表心电图提示房扑,且电生理检查均为典型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房扑。
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2~83岁;病程2个月~10年。
按随访中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发生房颤组23例,未发生房颤组45例。
在排除甲亢等能引起房扑或房颤的其他系统疾病后,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tricuspid isthmus linear ablation,CTIA)手术,未发生心包填塞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1.2.1 心脏电生理方法术前常规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局麻后,常规穿刺左、右股静脉和右锁骨下静脉,经左股静脉置入4极心室电极,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10极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电极,经右股静脉置入环肺电极导管于右房,并于Carto标测系统中三维重建。
二维斑点追踪对房颤所致的左房重构及房颤相关疾病发生的评估彭夏锋; 李库林; 王如兴【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29)005【总页数】5页(P451-455)【关键词】心房颤动; 二维斑点追踪; 超声心动图; 导管消融; 重构; 应变【作者】彭夏锋; 李库林; 王如兴【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无锡21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高达0.60‰~0.78‰/年[1],房颤会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房颤与左房重构密切相关,长期房颤后会出现心房电传导和解剖结构的改变,即左房重构,而左房重构后又使房颤易于发作和维持。
因此及时准确地评估左房重构在房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是一种新兴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无角度依赖性,相对不受周围节段、呼吸以及心脏搏动等因素影响的优点。
2D-STE是在二维灰阶图像的基础上,在心肌中选定一定范围的感兴趣区,使用分析软件处理时会自动将心腔壁分成数个节段。
在不同的心动周期,软件将自动逐帧追踪感兴趣区内各节段的心肌运动,并与上一帧图像中的位置进行比较,生成心肌各节段及总的应变和应变率曲线,实现对心脏力学特性的定性和定量评估。
应变反映心肌的形变能力,即心肌长度的变化值占心肌原长度的百分比;应变率反映心肌发生变形的速度,即局部两点之间的速度差除以两点之间的距离。
2D-STE可用于评估左房的结构和功能[2-3]。
在对左房进行研究时,软件可自动生成左房壁各节段的纵向应变/应变率-时间曲线,并绘制各节段的平均纵向应变/应变率-时间曲线,随后测量心动周期各时相的左房应变和应变率峰值,主要包括:左室收缩期左房纵向峰值应变/应变率、左室舒张早期左房纵向峰值应变/应变率和左室舒张晚期左房纵向峰值应变/应变率。
心房颤动论文电生理学技术论文: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68例房颤患者接受三维标测系统(carto xp或ensite 3000)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阵发性房颤49例,持续性房颤19例。
49例阵发性房颤行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持续性房颤在行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基础上再行碎裂电位消融,必要时加线性消融致双向阻滞。
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即刻均成功达到消融终点,手术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有8例出现了房性心律失常,其中4例为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2例3个月后再次行导管消融获得成功,另2例拒绝再次手术,予口服胺碘酮控制心率;4例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口服胺碘酮可维持窦性心律。
其余60例患者均无房颤复发。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中均未发现与导管消融有关的并发症。
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
【关键词】心房颤动;电生理学技术,心脏;导管消融术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fibrillation(af). methods 68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ith 49 cases of paroxysmal af and 19 cases of persistent af.radiofrequency ablation guided by three dimensional electroanatomical system(carto xp or ensite 3000).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the end-point of ablation was complete electro-isolation of pulmonary veins in paroxysmal af.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ablation and linear lesions ablation were performed in persistent af. the end-point of ablation were the disappearance of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and bidirectional block of linear lesions. results sixty-eight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e end-point after the ablation instantly. no severe complication was found during the procedure. eight cases developed atrial arrhythmias after ablation. four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f was converted to paroxysmal, and 2 cases underwent re-ablation successfully in 6 months; the other with paroxysmal af decreased episode frequency and took amiodarone. other 60 cases were not recurrence. no complication was found during the follow-up. conclusion catheter ablation issafe and effective for treating af.【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 electrophysiologic techniques, cardiac; catheter ablation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系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电重构及解剖重构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患者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术前后P波离散度(Pd)、心率变异性、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的改变,评价PVI术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电、解剖重构的作用。
方法以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1月接受PVI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前、术后1w、术后3个月分别采集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获取术前术后相关观察指标。
结果术后1w、3个月P波最大值(Pmax)与术前比较均减小(P<0.05);术后1w、3个月Pd与术前比较显著减小(P<0.01)(表1);心率变异性指标:全部窦性心率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相邻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术后1w与较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术
(表2);术后1w左房前后径(LAAPD)、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
左房左右径(LALRD)、左房上下径(LASID)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w左房最大容积(LA Vmax)、左房最小容积(LA Vmin)、左房收缩前容积(LA Vp)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LA Vmax、LA Vmin、LA Vp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w、术后3个月左房主动排空容积(LAEV)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表3)。
结论肺静脉隔离(PVI)术可能是通过对肺静脉电位的隔离,消除了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使心房非均质性电活动得到改善,其短期的去迷走神经效应使房颤赖以发生和维持的电生理基质丧失从而逆转心房的电重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肺静脉隔离术后3个月内左房内径及左房容积均减小,左心房发生了明显的解剖结构逆重构,但其收缩功能在至少3个月内可能不会得到改善。
标签:阵发性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P波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左房内径;左房容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PVI术的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22~75岁,平均(56.1±11.8)岁。
房颤病史1~10年,平均(5.4±
2.8)年。
1.2方法
1.2.1 P波离散度的测量测量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至少10个导联,每个导联上测量连续3个心搏的P波宽度获得各导联P波最大值(Pmax)及P波最小值(Pmin),计算出其差值即P波离散度(Pd)。
1.2.2心率变异性(HRV)的观测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自动进行HRV数据采集和分析,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记录HRV时域分析指标:全部窦性心率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minNN间期平均值标准
差(SDANN)、全程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
1.2.3左心房内径及容积观测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左房内径参数:左房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心房容积测量方法:取心尖四腔切面,在心动周期中,根据与超声同步显示的心动周期来确定沿左心房内膜勾画得出左房容积。
心电图P 波起点测量左心房开始收缩前的容积及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 Vp);于R波顶点测量的左心房容积为左房最小容积(LA Vmin);于T波终末处测量左心房的容积及左心房最大容积(LA Vmax);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为左房收缩前容积与左心房最小容积的差值,反应了左房的收缩功能。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指标以(x±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术前与术后的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3。
3 讨论
心房颤动病程中,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AF赖以发生和维持的病理生理基质。
房颤电重构主要表现为心房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呈进行性縮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加,不应期频率适应性减退,传导速度减慢等[1]。
AF时心房结构重构主要包括心房扩大、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以及心房纤维化三个方面。
Dilaveris P E 等[2]于1998 年提出了P波离散度的概念,认为Pd是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的非均质电活动标志,反映产生房颤的电生理学基础[3]。
心房不同部位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存在差异导致心房电活动的空间向量差异,反映在心电图上形成P 波持续时间上的差异,这就是形成Pd的机制。
由于肺静脉电位可使心房各部位电活动的各向异性加重造成Pmax、Pd增大,Pmax增加提示存在房内和房间阻滞,而Pd增加提示心房内不同部位之间非均质性电活动增加,进而引起心房电活动的折返导致PAF 复发。
Papageorgiou等研究发现Pd 和Pmax结合预测房颤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92%,阳性预测准确度可达91%[4]。
本研究发现术后1w和术后3个月Pmax、Pd与术前相比较Pmax明显降低(P<0.05),Pd显著降低(P<0.01),表明肺静脉电隔离术对心房内的非均质性电活动确有明显改善作用[5],有利形成折返环,因此有利于AF的发生和持续。
Chen PS等[6]认为在阵发性房颤发作前同时存在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变化。
HRV检测是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及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与平衡性的一项无创、定量、可重复的方法,其生理基础是神经和体液因子对窦房结细胞自发节律的影响[7]。
对HRV时域和频域分析能较好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病理生理状态以及自主神经功能(AUF)对心脏活动的控制和影响[8-9],并可评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的紧张性波动和均衡性[10]。
在HRV时域指标中,SDNN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总的张力大小,其数值越大,心率变异越高,迷
走神经功能健全,数值越小反映心率变异越低,迷走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rMSSD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当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时其值降低。
而SDANN 是评估交感神经的敏感指标,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其值降低。
本研究显示术后1w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MSS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MSSD与术前比较则无明显变化(P>0.05),证实肺静脉电隔离术具有短期的去迷走神经支配效应,这种去迷走效应可能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沿肺静脉前庭的环形消融对分布于肺静脉口周围的迷走神经从造成不完全损毁随着消融后炎症、水肿的消退而逐渐恢复其支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