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射频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9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Jun30(11)房颤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类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心律失常,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房颤发生时心房激动显著增加,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跳频率不规则性加快,甚至可达100~160次/分。
房颤没有统一的分类,一般看房颤发生时间长短分为永久性、持续性及阵发性,阵发性房颤临床症状较轻,发作时间多不超过48h,7d内多可转为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发作时间超过7天,需电击或药物治疗才可转为窦性心律;永久性房颤指转复为窦性心律后24h内仍复发或无法转为窦性心律。
房颤持续发作极易引起左房功能障碍,进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此外,房颤明显增加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导致脑卒中等,且该病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加严重[1,2]。
射频消融术是用于房颤治疗的介入性技术,可通过导管将电极经动脉或静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促使局部心内膜及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导致房颤的异常传导束及起源点,达到控制窦性心律、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同时该技术微创性好,适用于绝大部分房颤患者,患者接受度高。
本文旨在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围术期抗凝治疗房颤射频消融术与其他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相比,临床操作更复杂,治疗时间更长,术中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增加,最高可达到5%,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不利于患者预后,增加房颤再次发生风险[3,4]。
房颤射频消融术导致的血栓栓塞发生机制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1)射频消融治疗会导致消融局部形成焦痂;(2)消融术前左心耳等部位可能有未经发生的血栓,消融操作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3)介入治疗仍是创伤性操作,可能引起血小房颤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曹中南,张明惠,左国兴,王宽,张祥灿(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天津300451)Advances in 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CAO Zhong ̄nan,ZHAGN Ming ̄hui,ZUO Guo ̄xing,WANG Kuan,ZHAGN Xiang ̄can(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Tianjin Fifth Central Hospital,Tianjin300451China)Abstract: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apid ventricular rate or restore sinus rhythm.However,it took a long time to treat atrial fibrillation,and its clinical operation was relatively complex.There was a high risk of thrombosi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The safety and prognosis of the operation were worrying.In this paper,the clinical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review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 Fbrillation;Anticoagulation Therapy;Review摘要:射频消融术是房颤治疗的最有效手段,可有效控制快速心室率或恢复窦性心律,但射频消融治疗时间长,临床操作相对复杂,围术期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手术安全性及预后值得担忧。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射频消融、起搏器和手术房颤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目前,除常规的药物疗法之外,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植入及外科手术等多种非药物疗法正在兴起。
不同的手术方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禁忌。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应用。
一、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术可对房颤起到良好的作用,并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射频消融可以破坏心房内折返环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输送至病变部位,从而消除房颤的病灶,从而控制房颤发作,缓解症状。
射频消融术可用于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房颤及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房颤。
尤其是在房颤病情较重的情况下,射频消融能快速有效地治疗心房颤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射频消融术具有微创、快速、安全等优点。
与常规外科相比,射频消融术不需要进行胸腔切开,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
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
利用先进的导引技术及精准的插管位置,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位置,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射频消融术的禁忌症包括心脏瓣膜病变、急性心肌炎等。
这些病症可能会对手术造成严重干扰,这种情况会对外科治疗产生极大的影响,并有可能使情况恶化。
有些房颤不适合射频消融术治疗。
比如,有些病人的病情比较复杂,一些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体质比较弱,外科治疗的危险性也比较大;此外,也有一些房颤的病人有其他的疾病,比如部分房颤患者同时存在心脏血管狭窄等其他病变,也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然而,射频消融并不是房颤的唯一疗法,应根据房颤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房颤病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另外,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之前,一定要做好必要的手术准备,比如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心电图检查等,这样才能让医生针对不同的病情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二、起搏器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装置,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收缩,从而控制心率。
心律失常和心电图阻断的房颤病人可使用起搏装置进行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策略(全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年龄标化的心心房颤动(AF))患病率为0.77%,2010中国AF患者约526万,且AF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AF患者的卒中风险较非AF患者升高5倍,且AF所引起的卒中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所以近期关于导管消融治疗AF的研究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热点。
AF导管消融的围手术期管理非常重要,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广泛,其中抗凝问题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如果管理不当,会影响手术近期及远期效果。
本文结合近年来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最新的研究数据,探究AF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导管消融术的术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导管射频消融(包括内科经心内膜导管消融和外科经心外膜导管消融)2、冷冻球囊消融3、内外科杂交消融4、内科导管消融的融合技术(Ensite vilocity 与球囊融合技术)以上任何一种术式在围手术期的抗凝都需要贯穿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一段时间,对于部分高危病人可能需要终身抗凝。
具体如何选用抗凝药物以及管理策略如下:一、术前抗凝策略术前4周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阵发性AF且近期无AF发作者可以直接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5-7天),术前一周入院进行术前准备(如抗凝药的调整及凝血功能监测),术前3天内行食道超声检查除外心房血栓。
术前一周抗凝策略的选择:包括继续使用华法林,继续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停止口服抗凝药改为低分子肝素过渡等。
1.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转化肝素桥接的具体操作方法华法林转用低分子肝素:①测定INR<2,直接转化为低分子肝素;②如果INR结果>2,3天后再监测INR,待INR<2后再改为低分子肝素。
2.NOAC转用低分子肝素策略:①入院后停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后直接使用低分子肝素;②入院当天已经服用达比加群一次,晚上使用低分子肝素,已经服用2次者,第二天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③入院当天使用一次利伐沙班者,第二天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06.102对比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王秋婷,钱子航,张修远湖北科技学院附属赤壁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赤壁437300[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围术期应用利伐沙班、华法林抗凝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赤壁医院治疗的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前后顺序分组,前37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实施华法林抗凝治疗,后38例设置为观察组实施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INR值、风险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术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前,两组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INR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伐沙班、华法林均能够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围术期起到一定的抗凝作用,其中利伐沙班优势更为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术后复发和风险事件发生风险,安全性理想。
[关键词]利伐沙班;华法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抗凝效果;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3(b)-0102-05Efficacy and Safety of Rivaroxaban Versus Warfarin for Perioperative An⁃ticoagulation i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WANG Qiuting, QIAN Zihang, ZHANG Xiuyuan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Chib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bi, Hubei Province, 4373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coagulation effect and safety of rivaroxaban and warfarin during periop⁃erativ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75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reated in Chib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June 2020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first 37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o receive warfarin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the second 38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receive rivaroxaban anticoagulant therapy. The index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R valu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surger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dex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surger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INR valu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作者简介] 王秋婷(1985-),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作者:李延俊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09期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房颤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导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搏点,消除不正常的传导路径或病灶的介入性技术。
因其对房颤有根治可能,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且能显著缓解症状,成为房颤不能耐受患者和年轻房颤患者治疗的常规选择。
1.临床资料我科于2013年9月至2014年共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2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15例,持续性房颤5例,男性13例,女性7例。
术后随访3~12月,16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术后复发,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
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术前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手术治疗目的、方法、手术过程、手术安全性,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从而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2术前准备2.2.1常规检查包括:血生化常规、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2.2.2术前1日做好皮肤准备,包括双侧腹股沟和双侧锁骨区备皮。
2.2.3术前行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有无左房内血栓。
2.2.4术前1日练习床上排便。
2.2.5术晨进食少量易消化饮食。
2.2.6遵医嘱术前晚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口服。
术前备用吗啡等止痛镇静剂。
2.2.7术前12小时停用抗凝药。
3.术后护理3.1病人回病房后,护士协助其平移至床上,测量血压,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3.2观察腹股沟、锁骨下穿刺处情况,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净,有无渗血及皮下出血。
3.3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术肢制动,勿弯曲。
如穿刺动脉需加压包扎止血,并观察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4 术后适当饮水,多排尿;按时进食,避免进食产气的食物,以免腹胀。
3.5 协助病人做好生活、心理护理,满足病人生活、心理需要。
3.6 术后病人有不适症状,如心悸、出大汗、口渴等及时通知医师。
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围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杨承营,魏婷,潘敏,曾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719033)摘要:节律控制是房颤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既往药物维持节律控制的有效性较低。
目前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房颤射频消融术成为主要方案,所以房颤患者围术期的规范化护理直接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
本文回顾性分析近5年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护理的相关资料,探讨保证房颤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围术期护理策略。
关键词:房颤;射频消融术;节律控制;围术期中图分类号:R551.7;R47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977-2333(2221)03-119-05D0I:10.7619/jcmp.22200977Research progress on perioperative nursing for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rl fiOrillationYANG Cheagying,WEI Ting,PAN Min,ZENG Dl(Department of'Cardiology,Tangdu Hospital of Air Forc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qf Chinese People's Piberatioo Army,Xi'an,Shaanxi,710233)Abstracy:Rhythm coutrol is ca imponaai pan of thd clinicai treatmedi fun atriai fiCrillatiou,ani thd edectiveaess of drugs to maintain rOythm control is low in tha pasi.At pnseat,namfreqredcy latiou of atmat finrillatiou based oa circomfereatiat pulmouao vein isolation hat become the main scOemc,so thd stanaarnizea periouerativv nrrsint foc patienio with atmat Unrillatiou cot dinetty atect thd edecO of scrgicot This stuly retroscectivvty analyzed thd ntrsing dath of patieatc with a-Ut finrillatiou treated by namfnqgqcy aaiatiou in5ydu,ant discossed thd penouerativv 矶简開strateaias to easoro tha success Uta of raaiofredueaco aaiatiou and reduco tha of complications.Key WOrCs:毗]^]finrillatiou;raaiofreuceaco aaiatiou;raythm coutrol;penouerativv pdou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已成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疾病,临床表现为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心力衰竭⑴。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注意事项
达比加群酯
1.术前一直口服达比加群酯者,手术当日早晨停用一次
2.经床旁超声除外心包积液后,手术回病房6h后继续服用达比加群酯。
3.围手术期全程不用低分子肝素。
华法林
术前一直口服华法林者,入院急查INR,
1.若INR 维持于1.8-3.0之间: 华法林继续服用,围手术期全程不用低分
子肝素。
2.若INR<1.5: 入院后即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手术当日早上停
用低分子肝素一次,术后经床旁超声除外心包积液后,手术回病房6h 后恢复使用低分子肝素,同时加用华法林桥接治疗。
3.若INR=1.5-1.8:可增加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加1/4片,使INR尽快达标;
或直接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同b。
4.若INR >3.0: 停华法林,监测INR
低分子肝素(术前未服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及其他抗凝药者)入院后即加用低分子肝素,手术当日早上停用肝素一次,术后经床旁超声除外心包积液后,手术回病房6h后可以1)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同时加用华法林治疗,使得INR维持于1.8-2.5;或2)服用达比加群酯,但须停用低分子肝素。
经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讨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
方法:取我科2010年1月~2012年2月43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43例患者除出现2例无症状的肺静脉狭窄,余患者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而全面、细致、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射频消融;心房颤动;周术期护理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严重着可导致患者死亡。
长期以来房颤缺乏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方法[1]。
传统上应用药物治疗,副作用明显,疗效差,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进展,这项治疗操作较复杂,对护理要求较高,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2月43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3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20例,持续性房颤23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
患者年龄41~ 79岁,平均48.4岁。
合并高血压26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l0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
术前食管超声检查示左心房扩大18例,43例患者右颈内静脉穿刺,置人冠状静脉窦电极,右侧股静脉穿刺,送入swarts鞘,穿刺房间隔后行双侧肺静脉选择性造影。
经swarts鞘将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置入左心房,通过carto系统重建左心房三维图形,接下来对肺静脉前庭周围进行射频消融,43例患者除出现2例无症状的肺静脉狭窄,余患者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护理措施2.1术前护理2.1.1 术前准备护理人员要准备好好术中所需要的各种急救药品、各种导管以及芬太尼止痛药物。
器械准备心脏程控刺激仪、吸痰器、除颤器、射频仪、三维标测系统、多导生理记录仪、临时起搏器、氧气、心包穿刺包、输液泵。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
著名的美国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
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检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则是非房颤患者的17.6倍。
在西方国家,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风病因的15%-20%。
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和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
有实验证实,规范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使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5%~86%。
无论在2006年ACC/AHA房颤治疗指南中还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治疗专家组关于房颤的“治疗建议”里,均对房颤抗凝治疗不吝笔墨,这反映了抗凝在房颤治疗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心房颤动同血栓栓塞的关系房颤与血栓栓塞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房颤患者心房失去了主动收缩和舒张功能,血液不能正常充盈和排空,进而导致局部血流淤滞,为形成血栓的基础。
尤其是左心耳部位,其血流速度明显减低甚至完全淤滞,加之左心耳内肉柱表面肌小梁凹凸不平,使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率极高,成为导致脑卒中及机体其他部位栓塞的栓子的重要来源。
国内外文献报道,与房颤有关的脑卒中80%以上来自于左心耳部位栓子的栓塞。
另外,血液在心房淤滞使凝血因子的局部浓度升高,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被清除,而且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也增高,血液黏度增加。
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流形成涡流,直接损伤心房壁的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基底膜及结缔组织裸露,促使血小板吸附、聚集其上,形成血栓。
还有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局部电荷促使血小板聚集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